月落无边,秋梦孤寒无独眠散文

月落无边,秋梦孤寒无独眠散文,第1张

  心动,就是心痛的开始

 ——题记

 如果,梦中会醒来,我愿意用一坛陈年的酒,沉醉不知归途,麻木自己曾经的伤痛。如果、你的爱是真诚的祈求,那么,请用奈何桥上的孟婆汤,忘掉前世里所有不快的记忆。当今生走近,心已泛起等待的相依,我们是否都该忘了,那些过往的痕迹。

 如今,细雨早已淋湿我的沧桑,伤感的雨,低矮的云,如我彷徨的心念,压抑,低沉,令我窒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有谁知,我此时的心境。

 这个重阳,我们在旅行的途中偶遇,一路同行,已是一见钟情。郑重的许诺;如若有缘,会带你去看咸阳古道,大漠日出,共东篱把酒,品暗香盈袖……现在呢?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之间踯躅,季节带走了属于我们的春天,只能把你的回眸留在我梦的边缘。也许,当心里还有春天,春天就不会远了吧?

 这个秋季,干燥的心如同易燃的山林,在斑斓中斑驳了一个原始的风景。

 凄凄的秋雨陪伴古典的筝曲,为弥漫的潮湿氤氲了一个纷乱的心绪,幻化出你素面清凉的笑靥。是谁,在渔舟唱晚的沉寂中,在小轩窗下一盏橘红的灯火下,放飞了幻情的蝶翼?

 夜,静静的,心海里翻滚着岁月的潮汐,月上西楼,可否有你那守望的眸光,纷飞的长发依旧飘逸在前朝的霓裳羽衣曲里。或许,我还是在潮起潮落的红尘中,等待缘来如水的席卷。那前世错飞的心蝶,于秋雨缠绵的屋檐下,翩跹一场遗落在梦魂里绕指的柔情。

 此时,竹帘遗漏的光线刺穿了我的灵魂,一抹蔚蓝挂在天边,不着边际的心更莫名其妙的空。随意敲击着凌乱的文字,似一曲杂乱的乐章,看灰暗的文字里堆满的忧伤,一如我沉沦的心。

 当你在洁白的素笺上,用一抹相思的嫣红,轻染成千年的桃花,那么,你腮边肆意的泪水,是初秋雨中片片飘落的花红,将滚烫的泪珠,滴进又一个轮回,润泽了一份美丽丰盈。我总认为人的灵魂是共通的,你也会在这一刻心悸而动吗?还是会为前世那份诺言再次放逐自己的梦的羽翼。

 这样的夜晚,灵魂在指尖上起舞,寂寞开始和自己的文字对话。空白的文档,如一个梦想的方舟,浑浊的泪蜿蜒成心痕,翻飞出埋藏在角落里忧郁的沉重。

 我渴望,你不仅是我温暖的经过,时间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心的爱一场。走近你,我知道这一生注定悲伤,也会耗尽我一生的情感和眼泪。佛说:执着,是人生苦海里的轮回,我的执着呢?能否等到你转身后的凝眸。

 在这喧闹的独处,往事历历却绵绵无望。生命,是黯然,是孤独、还是璀璨?此刻,我们彼此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这飘雨的夜,这份飘动的情!

 秋天,一个伤感的季节,一段隔世的恋情却没有秋色的斑斓。思绪总被梦魇般萦绕,于灵魂的最深处,化做凄厉的雨,散落了一地的叹息。躲不开的期待,裹着浓浓的夜色,向着无际的黑暗潜行,尽管我知道,你就是我梦里相随的一个魅影!

 我们的生命到底缺少什么?固执的去苦苦追寻这俗世的爱情。心上的疤痕愈合了吗?曾经的过往已埋在心底不再翻动,而你,深情的双眸又唤醒我沉睡心动,和这雨纠结了无数缠愁。我希望这雨能冲刷以往的不快,在来年的春天又温润一片葱茏的苍翠……

 记忆中的回眸,顾盼里盈盈浅笑,在脉脉低吟间,成就了一场美丽的邂逅。我化作了一支可以承载灵魂的荷叶,使原本孤独的生命,在轮回的尘世里再次葱郁了生命的绿色。当江南的情思拨动三宫六音里的宫商羽阕,那大唐盛世里的女子,竟在李白的明月光下潋滟的湖面,绽放成一朵已沉睡千年的莲

 爱,真的是永恒的感动吗?且让这个夜晚,我用笨拙的手指,为你捡起文字的细碎,渴望你绕指的柔情,以纤纤素手,掬一盏清香四溢的温情!任袅袅的茶香,缭绕弥漫,用盈盈的眉尖、柔媚着你欲语还休的羞涩。

 梦想西湖,好想在三生石上镌刻一份誓言,留下一个叫永恒的东西,把幻梦的翅膀,放飞着刻骨的相思,使人间所有的景致都黯然失色。真想将这隔世的牵念进化成亘古的化石,存留今生来世的盼望,伫立成天上人间里独一无二的永恒。

 此时,看窗外那片翩翩起舞的黄叶,随着渐冷的秋风远行,你脉络里的精魂,却早已写进了我绚丽的诗行。

 也许,生命与感情亦如落叶轻风,有绿草增辉,也有枯叶飘零,在季节的交替中片片讲述生命的无涯。岁月是条一条漫长的河,它是否会带走我们梦里的炽热和浪漫!

 此时,我早已不胜酒力,蜷缩在黑暗的一隅,与其说是在享受一份孤独,倒不如说,是在追寻梦里的曾经,去寻找一篇文字里思念的理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明月是文人墨客最喜欢用来进行比喻的意向,如李白在诗词中提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体现了李白当时的悲愁;柳永在诗词中提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亮目睹了柳永的贫困。

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当日,挥笔写下了一篇名作《水调歌头》。当时,他正处在辗转各地为官的状态,在中秋之夜独居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体现出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词的开头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词中的把酒问青天与词前小序“欢饮达旦,大醉。”起到了呼应的效果。苏轼非常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经常会表现出来,他曾经说过“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

也就是说,酒能麻痹人们的感情,起到借酒消愁的作用。而这里的明月已经不是平常时期的明月,是中秋之月,人也不是正常之人,是喝醉了的人。苏轼一开始就以这种情境带入,表达了自己在中秋之夜举杯问天的非凡气魄。

接下来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把酒问青天”中要问的内容,对明月的追逐和赞美又更进了一步。苏轼很想乘风到月宫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里的氛围太过凄凉,自己抵挡不住刺骨的寒冷。

“乘风归去”表现了苏轼对人世间的不满,而“归”就好像表明他本来就是月宫中的人,只是暂时到人间住一段时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文连接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随着一起摆动。这里是一个转折,由厌烦人间到喜欢人间生活,跌宕起伏却又合情合理。

词的下阕在赏月的过程中表达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是由于明月转动,影子也跟随着变换了形状,这肯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的结果,与下句“照无眠”互相呼应。

但是,无眠与赏月又十分对应,从赏月引发了作者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悲痛之情,从而导致了作者一夜无眠。在思念亲人的情感变成主旨之后,作者对中秋明月的情感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进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

接下来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已经不是描述,而是作者的抒情,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不应”两句诗词描写的月圆人不圆,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不满,而“人有”三句诗词又话锋一转,感叹世事无常,又体现了对明月的理解之情。

该处分析讲解的十分精确,亲人不能团聚与明月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却追究于明月。在这句词中,“圆”包括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明月的形状是圆,另一种是由明月的圆而引出的亲人团圆。

在月圆和人圆的双重含义下,才体现了作者感叹月圆人不圆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这种转折,导致作者对明月的不满也有了依据,充分体现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

后面作者为明月进行了辩解,其实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这种安慰带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将明月的阴晴圆情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这种正相关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逻辑使然。

而且,这不仅是论述,更是抒情,在词的最后将抒情与意向结合在了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说,既然不能两全其美,那么就只能带着豁达的情感来看世界,只要人们的情感能够长久,只要能够望向同一轮明月,就算是不能相聚在一起,也是很美好的。

其实,这是作者感情的收敛,从对明月的不满,到最后感情的转变,其中一张一舒,节奏非常有序,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苏轼的思想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结合在了一起,在佛家看破、淡泊名利的思想下使苏轼养成了豁达的性格,而道家出世、养生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贬低之后还能活的清新雅致。

因此,他顿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情感,激励自己坚持自己的思想,成为古代诗人中一股清流。

参考资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全诗

《梅花》

作者:崔道融

原文: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诗意:

在孤寒中的梅花,坚韧顽强,傲然独立,潇洒的北风啊,请你放慢脚步,精心的呵护她吧!你忍心在如此严寒之中再摧残她吗?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几枝一海花初绽乍放,洁白如雪。虽有孤高绝俗的神韵,但却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于画中。她素雅高洁,不畏寒箱,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后四句重在抒情。笛声是最易引起人之愁思的。古人所谓愁人不愿听,自到枕边来,何况笛声中更有《梅花落》之曲,因而这横玉声中很容。易引起人借花惆怅之情。诗人病躯独倚,在一片寒香混着笛声的景象中,诗人隐隐动了徘恻之心:北风如果理解我怜悔之意干万不要轻易予以摧残,让她多开些时间吧。容易这里作轻。易讲。朔风即北风,阮籍有诗云: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诗人对北风的嘱托即是诗人爱花借花,恐其早谢心情的泄露。也许诗人带病观梅,笛声更易拨动他惜花的心弦吧。寒梅初开即恐其落。这里应隐含着诗人对人生的伤叹。

劝君莫惜金缕衣全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全诗

《金缕衣》

作者:杜秋娘

原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释:

1、金缕衣:以金线制成的华丽衣裳。

2、堪:可。

3、直须:不必犹豫。

诗意: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赏析: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至于其原因,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句两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起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为独立的诗篇一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唱了。

春来江水绿如蓝全诗

春来江水绿如蓝全诗

《忆江南》

作者: 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1、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2、谙:熟悉。

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4、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诗意: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赏析: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水调歌头全诗

水调歌头全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到天上去

7、琼(qi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诗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借用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水调歌头文学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水调歌头

  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首词写词人夜饮之后醉卧溪桥之上的生活片断。酒家夜饮归来,月色明媚,醉意朦胧,这是让人淡忘尘世烦忧、全身心溶入大自然的最好时机。所以,上片词人突出月夜景色之美:水面细浪涟漪,“横空”依稀云朵,在月光的笼罩下,词人被包围在这清新明丽的银色世界中。此景此情,词人当然难以割舍,漫步游览之不足,干脆“解鞍欹枕绿杨桥”,物我两忘。词中着力于抒写醒后的内心感受。词人留恋于水色山光之中,沉浸于一个莹澈清明、安恬静穆的大千世界,反映了词人被贬黄州时期复杂内心世界的一个侧面,这反过来是对贬谪的一种抗争与抗议,性格是很鲜明的。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再度夜饮归来,这已经成为词人日常生活表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上片写醉后归来情景。夜饮之“醒复醉”与“归来仿佛三更”,可以明显看出词人是在借饮酒逃避现实,忘却贬谪之痛苦。词人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偶然事件:“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词人不是因此愤怒生气,正好将满肚子的愤恨发泄在“家童”身上;也没有焦灼不安,敲门不休。而是“倚杖”江边,静候家童醒来。有了这样宁静恬淡的心胸,词人于是就能从浩荡的江声中体会时间、空间以及人生的意义。这种感悟与体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下片就是这种“意会”的生发,是写从“江声”中所得的体验和感慨。长江浩荡东流,无拘无束,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境界呀!词人感悟到只有摆脱名利的束缚,做到像江水一样的畅快自在,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并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面对“夜阑风静觳纹平”之景色,“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愿望就再也压抑不住了。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载有关趣事说:苏轼“与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者。乃作歌词,所谓‘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挈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然此语卒传之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之。”苏轼这种心态表现之频繁、强烈,郡守与皇帝也要“闻而疑之”。这首词充分反映出作者在逆境中所采取的佛老的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正如词所写:不如驾一叶扁舟,遨游江海,以终此有生之年。但同时,也使得苏轼在逆境之中保持理智与冷静的态度,坚持自己的人格与操守,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苏轼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何尝不是这种心境的表露?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人贬官黄州,闲暇无事,便以悠闲的心境去对待周围的景物。他柱杖漫步村舍古城,虽然景致荒凉,周围都是“乱蝉衰草”,但是,词人依然能发现“林断山明竹隐墙”的别致景色,仰视则是“翻空白鸟”,生机勃勃;俯看则是“照水红蕖”,馨香灿烂。画面色彩相宜,动静相配,再加上雨后清新的空气,词人怡然自得其中。结句化用唐诗,表现自己从自然景色中所获得的愉悦。

  少年游(润州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这首词写别后思念。首先回忆起来的是“去年相送”。那送别之际,雨雪霏霏。而今冬去春尽,离人犹不见回家。思念之时,只能饮酒解愁,对明月、双燕而自我怜惜。这么一首抒写别离情思的词作,苏轼写得也与众不同,读起来感觉到爽快利落,朗朗上口。与他人之牵肠挂肚、肝肠寸断之作明显不一样。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不过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然而,词人是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见他们通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狼狈”相。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对待。仕途与人生旅途中也免不了有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的态度就能安之若素。词人“谁怕”之反诘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宣言,决不是故作姿态,那是词人奉行的人生准则且落实于行动。谪居黄州期间,词人不断地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可爱之处。词人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并描述自己此时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说:“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寓居定慧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直到晚年再遭重大打击,谪居岭南、海南,诗人还是乐观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惠州一绝》)“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定风波》表面上是写词人对待风雨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词人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放达。词人被贬期间,形同罪犯,而他却能把失意置之度外,寄希望于未来:“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吹面,既吹醒了酒意,又吹散了风雨,“山头斜照”再次露出笑脸。自然界如此,人生旅途何尝不是这样?只要坦然相对,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难关。词人所期望的未来果然出现在现实之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坎坷都算不了什么。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情绪,解脱苦闷,充分表现出豪爽开朗的性格。这样的词在苏轼以前是没有谁能写得出来的。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中的“孤鸿”,实际上也就是词人的自我形象:它傲岸不羁,又孤寂独处,这正是词人性格的写照。在冷落凄静的夜晚,唯有“孤鸿”与“幽人”相对,“孤鸿”之“有恨无人醒”与拣枝而栖,正是词人的现实处境以及对付现实的孤高态度。词中还反映了词人进不苟合、退不甘心的思想矛盾。词语虽然过分简短,但“孤鸿”的形象却鲜明突出。咏物,实际也就是在写人,写词人自己,写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黄庭坚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陈廷焯评此词也说:“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词则·大雅集》)在《敦煌曲子词》、唐五代词以及宋初词人作品中,虽也有少量咏物之作,但大都停留在设譬与小有寄托的水平之上,借物咏怀、寄慨遥深的作品,十分少见。苏轼的咏物词把内容与艺术技巧大大向前提高一步,为南宋咏物词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据杨湜《古今词话》所言,这首词是为营妓秀兰而作。而据陈鹄《耆旧续闻》卷二载,苏轼此词是写自己侍妾榴花的。但由于苏轼写得超尘绝俗,品格特高,南宋人便认定其另有寄托。胡仔说:“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娼而发邪?”(《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项安世《项氏家说》卷八说:“苏公‘乳燕飞华屋’之词,兴寄最深,有《离骚经》之遗法。盖以兴君臣遇合之难,一篇之中,殆不止三致意焉。”南宋人对苏轼此词的分析有拔高之嫌。说苏轼此词写歌妓或侍妾,更接近北宋创作事实。不过,词中将这位女子写得清丽、高洁、孤傲,并以“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榴花相比,为人们的联想提供了基础,为南宋词之寄托开了先路。

  洞仙歌

  (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据词前小序,这首词是咏夏夜纳凉之后蜀花蕊夫人的。后蜀末主孟昶生活奢靡,沉湎女色。花蕊夫人更是冠绝群芳,艳丽无比,凭其“花蕊夫人”的别号也可以想见。在他人笔下,这是写“艳词”的绝佳题材。到了苏轼笔下,却是风貌迥异。花蕊夫人“冰肌玉骨”,在清凉的夏夜里,在银白色的月光的映衬下,显得如此清雅脱俗,明丽照人。夜寂静,人无眠,携手绕户,疏星耿耿,时间在悄悄流逝,季节在暗中更换。周围的环境与人物相协调,也是如此安谧宁静、清澈光洁。词人特意不写宫中的糜烂生活,不写男女的打情骂俏,而只是写其纳凉的一个情节,所选题材的洁净化有助于词的意境的提高。在时间推移的叙述中还流露出人事无常之感慨,与咏史的题材相通。南宋张炎评价说:“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词源》卷下)明沈际飞也称赞此词“清越之音,解烦涤苛”(《草堂诗余正集》卷三)。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因与新政不合,主动要求外放,任密州知州。密州在今山东诸城。作者身在东海一隅,但他的心却时刻关怀着祖国西北的安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维护祖国统一、反对西夏入侵的强烈愿望。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对辽和西夏的威胁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宋真宗景德元年,宋王朝与辽签订“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岁币”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之后,仁宗庆历四年,与西夏也如法炮制,签订“和约”,每年给西夏“岁币”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叶三万斤。这种妥协的结果,一方面只是短时期地缓和了边境上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给以大国自居的北宋士大夫极大的心理挫折,视其为莫大耻辱。有志之士对此念念不忘。苏轼痛感辽和西夏对祖国安全所构成的威胁,于是,很自然地从射猎联想到要抗击入侵之敌,以保卫边地安全。词的爱国思想是明显而又强烈的。

  题为“密州出猎”,所以全词紧紧围绕着“出猎”展开笔墨。上片写出猎的盛况。词人以“老夫”自居,其实这时候苏轼还不到四十岁,词人在仕途上遭受挫折之后,心理上已经产生一定的疲惫感。但是,词人毕竟处在盛年,自求外放也不是贬谪受罚,所以,豪迈之情随即发生,“少年”的豪壮与狂态不减,左牵黄犬,右擎苍鹰,千骑卷过平冈,到郊外“出猎”。太守的身后则是大队人马簇拥,倾城出动,盛况空前。足见苏轼在当地政绩之佳,深得民心。词人的“出猎”,既是为了一抒胸中豪情,又是为了报答百姓的厚爱。这一切出自词人的观察和想象,充分表明了词人政治上的自信心。这何尝不是曲折地为自己的政治立场做辩解?下片写自己宏阔的胸襟、澎湃的激情、杀敌卫国的斗志。词人开怀畅饮,壮志凌云,以“鬓微霜,又何妨”否定了“老夫”之说,剩下来的只有“少年”的豪气。词人以汉文帝时的魏尚自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起用。据《史记·冯唐列传》载,云中(今山西西北一部与内蒙托克托县)太守魏尚杀敌有功,但多报了杀敌人数六名,因而获罪削职。冯唐对皇帝陈说魏尚有功可用,汉文帝刘恒便派冯唐持符节去云中赦魏尚罪,恢复了魏的职务。苏轼是因为反对新政而外放的,其境遇与魏尚有某些相似之处,故而以魏自比。他盼望朝廷能派冯唐这样的使臣持节密州,使自己重新得到重用,以便能为国效忠。届时可以“西北望,射天狼”,而不是用于游戏“出猎”。

  这首词联想丰富而又切合实际。作者通过出猎联想到北方与西北的敌人,通过词人艺术想象,一次普通的出猎活动便变成一次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武装演习。古人时常用“出猎”代替军事演习,苏轼的作为恐怕也包含了这一层意思,因此爱国的豪情随之产生。古代描写狩猎活动的诗歌为数不少,名作如林,人们比较熟悉的有王维的《观猎》、韩愈的《雉带箭》等。这些作品主要是写射猎的场面,写射猎者武艺高强,射击的准确,观众的叹服等。苏轼此词却有所不同。这首词实中有虚,以实带虚,虚实相生。作者把“倾城随太守”的壮阔场面与保卫国家的战斗联系起来。他射击的目标不仅仅是眼前真实的猎物,同时,他还把目光瞄向千里之外的敌人——“天狼”。这里的“天狼”,不能只理解为地处西北的西夏,它同时还包括北方的辽。词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思想与豪放风格均产生于此。正是这首词的出现,才奠定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使豪放词和豪放词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这首词用典准确,用比巧妙,善于烘托,加上音节急骤,韵位较密。这一切都与射猎的场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词的豪迈奔放的气势,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词中用了两个“射”字,既突出了“出猎”的特点,又深化了词的主题。上片射“虎”,下片射“狼”。两个“射”字,虚实兼到,重要的是通过“射”字,把千里之遥的“西北”,置于眼前的射程之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苏轼知密州,年四十。十年以前,妻子王弗病逝。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词。词人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小序标明词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词人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词人对亡妻朝思暮想、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开篇便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与死之双方消息不通、音容渺茫。词人之所以将生死并提,其主要目的是强调生者的悲思,于是,便出现了“不思量,自难忘”的直接抒情。“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弗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暌隔的后果,词人连到坟前奠祭的机会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界限,词人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所以,只能乞诸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做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结果。这样的曲笔描写,揉进了词人十年以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沧桑与身心的衰老。这三句是以想象中死者的反映,来衬托词人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转入正题写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整首词真情郁勃、沉痛悲凉,这一句却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幽梦”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词人在王弗的身边,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荡漾着柔情蜜意。随即,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对应“千里孤坟”二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梦境之虚幻,使词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词人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做尽情的描述。这样,反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醒以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安慰。“十年”之后还有无限期的“年年”,那么,词人对亡妻的怀恋之情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吗?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作于“花褪残红青杏小”之暮春季节,这本来是一个“枝上柳绵吹又少”之花落花飞令人伤感的季节,如果作者的心境不佳,就更容易被凄苦悲愁的情绪所缠绕。词中“天涯”、“行人”云云,可见苏轼当时也正处在失意的旅途之中。但是,词人没有因此自怜自伤不已,而是以开阔的心胸、倔强的意志去对待自然界季节的更换与人世间的风雨变幻。“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为奔走流离而痛苦?何必为春去花落而伤心?只要你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以豁达的胸襟去接受一切,你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苏轼生平不就是如此实践的吗?下片写“墙外行人”偶尔听闻“墙里佳人”悦耳的笑声,便产生了许多美妙的联想。终因不能见“墙里佳人”一面、也不能传递自己的“多情”,而感到有些懊恼。这一段生活小插曲也可以说明词人对生活的浓厚兴趣,并没有为春归、离别、远行等愁苦所纠缠。结尾的懊恼也不是沉重的,而为画面平添一份乐趣。“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又隐隐包含着生活的哲理,耐人寻味。清人王士祯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传统的“缘情绮靡”的艳词被苏轼写得如此豁达开朗,真正是前无古人。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的思想一直是十分矛盾的。人生遭受挫折,任何人都会有所怨言、产生隐退想法。但北宋时代所赋予文人士大夫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又使他们不甘心消沉、隐退,这在苏轼身上表现得非常典型。所以,他以坦然、豁达的心胸对待挫折打击,其根本原因是鼓励自己在逆境中保持朝气,不被挫折击垮,坚信自己终能施展才华,报国报民。当词人置身于山水之间,山下溪水欢快地奔流着,兰芽丛生,生机盎然,词人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聆听着松树林里传来的杜鹃美妙的啼鸣声,词人便从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中领悟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真谛,个人的信心就立即被激发出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豪迈宣言,是永远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是对个人以及社会前途的坚定信念。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组词以朴素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农村的夏日风光,对受灾的农民表示同情和关怀。太守下乡,对当地的村民百姓来说也是非常新鲜的事,于是便有了“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的场面。在这个场面里,可以显示出农村民风的淳朴可爱,农村少女的欢快活跃、自然真率。这对整日局促于官场的词人而言也是格外清新动人的。这就隐约地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形成对比。“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是词人所见的农村风光,画面上洋溢着丰收之后的欢快,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熙熙攘攘的快乐景象。今年的丰收,当然有词人求雨得雨的一份功劳。词人是在赏识自己努力的结果,是在赏识自我的政绩。所表现出来的还是政治上的一份自信。以这样的心境和眼光去观赏农村的风光人情,一切就被诗情画意化了。

  “簌簌衣巾”一词所写之景,是通过传入耳帘的各种不同音响在词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连续不断的影象。词人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一定神才意识到这是纷纷飘落的枣花。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原来这是词人熟悉的“缫车”声,百姓正在勤快地忙碌着。这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下,面前摆放着一堆黄瓜。下片写词人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说明上片三句之所以重在听觉,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仅仅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日高人渴”而随意“敲门试问野人家”,是词人口渴而急于觅水的意识活动,同时也反映了词人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恰好与乡村的朴实融合在一起。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梦,是宋代文人特有的梦。熙宁末年苏轼移知徐州,这是苏轼政治上的失意时期,他因与王安石的变法政见不同而离开朝廷,辗转各地为官。今夜在燕子楼留宿,词人情不自禁地梦见了唐代美丽而多情的盼盼。上阕写夜宿燕子楼的环境、梦境与梦醒后的恍惚失落。今日夜色清明,“好风”吹拂,“清景”宜人,“跳鱼”“圆荷”,别饶生趣。在这样的月夜入梦,梦见的又是这么一段旖旎的往事,醒来后不禁叫人恋恋难舍,怅然若失。下阕写倦宦“天涯”的特殊感受。因仕途失意而四处飘零,词人由此生发出“故园”、“山中”归隐的意愿。如果有盼盼这样多情美丽的佳人相伴,那是多么快意的人生。这一切“梦觉”后却无处寻觅,只落得现实的“浩叹”。将现实的失意通过梦境来表达是很寻常的,但是,梦见的是这样一段香艳的往事,表现的便是宋代特殊社会文化氛围与宋人特有的生活享受态度。

首先,对你这个问题很赞赏!说明你是一个喜欢思考的而且有思想的人!其次,我看到这个问题有点心动。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但恐怕我看的书还有限,思考的不够有深度。我姑且班门弄斧了,权当你多点参考。

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连天下都可以治理,那大家就会认为这个人是个人才!十年寒窗只为有朝一日及第,位列人臣,发挥自己平生所学,治国济民,名垂青史。

这样看是不错,但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掌权的人”,即统治者。统治者拥有军队,有权利,在封建社会,谁愿意轻易招惹他们。但知识分子虽然做官,从来都不是拥有实权的人,权利掌握在野心家,武夫,馋臣,奸臣手中。

和平年代还好说,文人过的也还好,较能施展抱负。比如“贞观之治”时期。

但一旦,朝政黑暗,统治昏庸时,知识分子由于本身的那种清高,正直,他们都会不满足这种现状。有的消极避世,如陶渊明,“竹林七贤”等,有的积极反抗,头破血流,如“党锢之祸”等。

知识分子上千年来一直在“出世"与“入世”抉择。一方面想出仕为官,实现自己治国救民的人生理想。一方面有不肯屈膝与统治者,要保持自己的作为文人的尊严。

这样就矛盾了,但无论"出世"或者“入世”。他们的命运都会为别的左右。他们生来就会这样。因为他们是文人,他们对社会有这别人无法比拟的责任感,他们要为社会负责,他们要为黎明苍生负责。所以不能潇洒自我!

看起来苦寒,只因为他们背负了太多社会的重量!而且特别有责任感,特别自尊和清高。

谢谢!仅供参考!

李,清代诗人,通州人。诚实并热爱人民。住金陵,借园主之名。号称“扬州八怪”之一。

木美图纸基墨水笔制作于1754年。

寄语:10号,顾梅做烟炒饭的时候,划了几笔,去了舒眉。冰雪是家常菜,春风人从不挨饿。写于乾隆十、九年十月金陵借园。李。钹印:梦中的梦,以米为生,假,梅花,小窗,风雨,健康,藏音:楚镇

古人用千花万花,或疏枝画梅树。大多数李子树弯曲摇摆。李最喜欢画梅子,曾写过一首梅子诗:“写梅子未必及时,莫怪落花落。有几千只眼睛,只有两三只。”从成千上万朵耀眼的梅花中,画家捕捉到了其中两三朵最赏心悦目的。意境之后,他塑造了比自然梅花更完美的艺术形象,以少胜多,令人难忘。郑板桥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那是19年的1754年。李被罢官后,靠卖画为生。他画中的诗反映了他乐观而饥渴的绘画精神。图中的梅花有很强的个性特征。梅枝“英姿飒爽”,梅花圆润自然,暗香稀疏,神态孤寒。李的朋友袁枚评价他的《李》:“傲是梅花之根,才是梅花之花”,这就是他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李放爱美成癖,故有“终身知己”之印。通过对梅的描写,他描绘了自己淳朴、倔强、正直的性格。‘独行其是,可以引来天地之风,一颗甜蜜的心永远不会冻死’。袁枚的话可以说是知音。

是1739年制造的。

题目:四川周边千亩。清江话题。海豹:张开嘴微笑。

主题:1。朝阳鸣凤。写在四个角上。清澈的河流。2夏雨甚至没出门,扔下两三个朱墨。如果你知道生姜的直径是1000亩,那就清理一下尘封的大气,看一看。龙四年六月,写于济南雨窗。清澈的河流。3清门一亩瓜,三千斤竹。布是没用的,是个古老的职业。清江话题。4种竹养鱼。清江话题。5凌伦伐竹到昆仑,张骞西天得蒜根。远识十万崎岖路,唯有画师能供墨。李清江被封为莫美和尚。6夏天高温熏蒸遮不住,不小心引来野生动物。在山童的小溪边,无数的微风和无数的竹子在采摘西瓜。第四年六月,我在从临清回济南的路上写了这篇文章。清澈的河流。印:竹窗,古狂,易通,小李,木老子,路边井,酒名,清江小品。

这本墨水笔花书有十二个开口,每个开口长255厘米,宽316厘米。从书名来看,本卷是曹于乾隆四年六月,在回济途中所作。在此期间,李多次绘制此类画册作品。比如浙江博物馆收藏的《围川千亩画册》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收藏的《梅花书》,这两部作品和这本书相比,纸张大小、材质、内容、画风、书名等都非常相似。可以互相印证。

1739年对李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是他人生轨迹和绘画风格的转折点。李早期绘画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未脱离前人的规范。739年11月,父亲李煜病逝,方莉回到通州吊唁。从那时起,直到李在金陵和扬州居住,他才开始摆脱前人的旧习。因此,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对于研究他绘画风格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卷描写了梅子、兰花、竹子、游鱼、荷花、蒜根等。这些都是他一生擅长的科目。写一页鱼获得了前人的真意,这和明代其他家族是一致的。它偏向写实,离他晚年用近乎疯狂的笔法写出《瓶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梅花鸟著称,尤以写梅花著称。不同时期风格不同。本书中的梅花架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典型风格。不难看出,李习惯于用淡墨写梅花主枝,用浓墨略加修饰,用细笔画几朵梅花。布局较高,便于侧面逃生。梅枝通常尖而直,细而硬,从不甜娇,自诩。诗人袁枚是李的好朋友。他曾说:“一个孤独的工作会导致天地的风,蜂蜜永远不会死于霜冻。”。全书包括写五竹,各有神韵。“晨阳高照”,我说了好几遍,然后又随便写了一句,再写“竹摇影遮幽窗”。是一部极度描写大风大浪、细竹隔绝、自我比较或光明野心的作品。标题写得含蓄,有绘画的意味,呈现出统一而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现象在扬州普遍存在,这是一种新的趋势。这与扬州商业繁荣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进入艺术市场,追求艺术的新奇和变化,甚至新奇和陌生有关。有一页题为《三条路,一千竹竿,清门一亩瓜,无布,老行当》,隐约透露出官场失意,处境艰难。在扬州画派中,很多生活在扬州金陵的人,如郑燮、李等,因为仕途受阻,以卖画为生。竹石成为扬州画家抒发情怀的写照。李有诗曰:“浪浮于海上,竹闭于内,画师学画。他们自嘲,大胆,却依然爱风”。他的气质是冷静的,冷漠的。因此,郑燮和方莉很友好,称赞他们“东坡居士,令人敬畏”。首先是因为他们的绘画功底,气质和环境都差不多。在另一页上,有一首七言诗,题为“夏雨不出,降二三,知河径而盈千亩,洁尘气,而见”。风雨中,竹枝低垂,笔墨温润,大面积的留白与紧凑的标题形成强烈对比。没有风也没有雨,但就像“但现在我记得那个夜晚,那个暴风雨”。笔墨简练,充满意境。郑燮为《李竹书》题词,称赞其简深。“如果你不能减少,如果你想增加,你不能增加。它像一把冰天雪地里的剪刀,剪出了春去春来的千里。只有这两片叶子,才有天地间一片祥和的景象。”《鱼》是本书的点睛之笔,也是李复杂而简单的作品《种竹养鱼》从《围川千亩》,《栾川千亩》的顶点;渭川千亩竹这个人正和成千上万的家庭一起等待着。郑燮也尝“千亩围川,七泉紫竹,西北而天然,潇湘云梦之间,草外洞庭;什么不是水,什么不是竹”。李只在纸边上画了题字、签名和印章,留下一大片白色的空白。没写过一笔,就已经写了《千亩渭川》,没画的地方也可以写。正如笪重光《画》所说,“空难图,实景明,虚景存;上帝无法被描绘,现实世界是被迫的,上帝诞生了;位置尴尬,画的大多是疣;虚实相生,无画是妙处。”。在方的作品中,先贤们的远见卓识确实是一流的,是后学的典范。

百年画竖轴彩纸

钱:110有零位数。清江边的梨竹《货殖史记》。印章:京西,我家幸福

李,江苏通州人,原名清江。高傲不羁,扬州八怪之一。这幅画的题目是:“有零的一百一十幅画”,“一百”,一朵百合,“十”,一颗玫瑰石,“零”是灵芝的意思,还有一朵黄花菜,意思是“得了黄花菜,可以忘却烦恼”。而普通的祈祷作品,却优雅到不讲究笔墨和淡彩,向我们展示了“扬州八怪”文人书卷气的另一面。李放当临猗县令时,他的上司进了监狱。任泸州知府后,遭诬陷,革职。经历了官宦家庭的风风雨雨,我们只能是狂傲和震惊。这张图可以证明。

花之书墨水和纸书

题目:老人双手合十画梅子,一个画树枝,一个写干树枝。它们长得很好,春天很干燥,秋天霜很苦。任,写在梅花屋。清澈的河流。仿尚吉笔。清澈的河流。九日采菊东篱下,远处可见白衣。目前为止,浪漫的关系是可以实现的。清澈的河流。价值连城的花是砚场,四季自然丰富。看到胭脂,他会扔出几千块钱。《任徐秋》,作者恒轩。清澈的河流。玉玲开门的时候,到处都是雪和霜。一枝枝混了粉,看不到夕阳。对任何人来说,林西都是美景,寒流香。龙眠不爱花。鲜花很少被传播。古人画山水的大概90%,梅花千朵。清澈的河流。印:古狂,盲画,宸妃,老画家,如痴如醉,摄于冰,清江书画,清江,只能吃在嘴里,路边好,稍有不慎,以酒为名。

李的画册《齐鲁千亩桑麻》有八页,包括梅花、牡丹、菊花和竹子。其中以四梅最为精彩。李喜欢画梅花。除了作家袁枚,他一生的朋友都是梅花。常画《终身挚友》《梅花意》《冷香》。他的家乡通州和南京借来的园林,称为“梅花屋”。他在住处周围种上了梅树,并经常深入其中观察和体验。看得出来,他很喜欢美诚的网瘾,已经到了神游和体游兼备的地步。所以他画的梅花,无论“大”还是“小”,都是用胸前的光环完成的虽然它们是随机的作品,但手指是活的。“这张专辑里梅花的构图各不相同,但都不是以繁花密枝取胜,而是以质朴取胜。构图也是千奇百怪,异想天开,出尘。画法上,梅花以折法用浓淡墨和焦墨圆点书写,并填正,略显潦草,谓之“盲古人不如旧人。新枝长而直,表现出“不知弯向春风”的特点。白墨钩花,浓墨点芯,寒花冻萼有水墨神韵。

荷花宣纸制作于1743年。

理解:卷起天津织锦,教写秋光。八年夏,李。版画:绘画,治疗眼睛和疾病。

看这幅方莉的画,纵横淋漓,笔如疾风,墨花飞舞,都是空中的胜利。读文人的作品,神感兴趣时,不能拘泥于符号;当你提到它的领域时,你不必关心它的证词来源。陶冶是可以学习的,而精神上的宽容是不需要学习就可以达到的,所以是有价值的。李也擅长读书。他从他的风格中得到更多。这幅画人物开笔,墨浓黑,笔入纸。与毛笔相比,它适用于轻重、深浅、徐病等方面,并能相互映衬。如果说它的笔法可以和‘好’字相提并论,那么它上面的书就足以成为‘熊’,笔法依旧。

1744年制作的竹石轴

知识:我研究绘画轩朗已经20年了。风雨好,露稀烟。我这辈子没有上瘾的毒品,万章青云需要补天。九年三月,我写了《梅花屋》

标签:清晰的方竹石画轴。仲春,谢谢你。印章:,羌暮

李讲究写意,不论其形。以裸叶作画,横平竖直作画,着重表现竹子在风雨中的表现。热闹,集诗、书、画于一身,恰到好处。作品包括《左百善室》。

李美兰的竹石多为墨水笔,彩画较少。虽然李在诗中说画竹简是为了表现文人所谓清新脱俗的情趣,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扬州八怪”的艺术与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梅、兰、朱、居四位教师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对民间疾苦和现实生活的关注。他们是世贸组织的成员。李的好友、八怪之一的郑燮也擅长画竹子,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和方法不同。郑燮画中的静竹,多有细竿、厚叶,美观挺拔;李喜欢在大风中画画。他说:“自嘲是勇敢的,但他还是爱大风。”他画的竹子粗壮,叶长,苍劲任性,表现了他们与大风搏斗的精神和以势取胜的气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420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