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追的真是太阳吗?历史上真的存在这个故事吗?

夸父逐日追的真是太阳吗?历史上真的存在这个故事吗?,第1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流淌着其独特的历史和神话传说,在中国古代,有着诸多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丰富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展示了古人那精彩绝伦的想象。古人记载的东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超过后世认知的东西,我们称其为神话。另一种便是被后世论证认可的东西,我们称其为历史。

《山海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本神话故事,它里面所展示的是古人的智慧与浪漫。《山海经》是一本奇书,它除了神话传说之外还记载了大量的名山异兽,涉及多个领域。很多的记载都被证明确实是存在的。那么《山海经》中“夸父逐日”仅仅是一种神话吗?你难道就不想想,古代人们没事塑造出夸父这一形象,就为了简单的表达一下“夸父精神”吗?

夸父逐日的出处

《山海经》对于夸父的记载: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记载的是一个高大威猛的汉子,追逐太阳,就快追到太阳出来的地方了。口渴的不行,于是在河、渭二河中引水,结果两条河中的水不够。于是夸父往北边的大泽走去,结果没有走到就渴死了。他手里拿着的拐杖,化作了一片邓林。

这篇文章记录的前因后果不太明显,小时候刚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认为夸父是一个长的特别高大的男子,竟然将两条河的水喝完都不够。那好歹也能解渴吧,总不会走到半路就渴死了。

细思恐极,并不是这两条河里面的水都不够他喝的,而是这两天河里的水都干涸了,他根本无水可饮用,在继续寻水的途中,干渴而死。

这个强壮的男人为何要去追逐太阳

解释一:太阳高挂于苍穹之上,人们习惯了它日出东方,向西而落,虽然我们有着探究它的精神,但是我们并不会去追逐它。从表面上看,夸父逐日好像没有任何的意义,只能从孩童的天真话语中找到大出处。夸父逐日的存在又代表什么呢?又有一说夸父追逐的并不是太阳,而是日影。

夸父逐日的背后体现了古人在天文学领域的学问,日影在一日之内的变动就是我们测量的目的,为了测量的准确性。观测点必须禁止不动。太阳在天上的轨迹不断变化,观察并测量立在固定点的表木我投影的长度,角度变化。

文中提到的“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的手杖则正是测量日影长度的表木。这其实就像是一种人们后来给他赋予的意义,所谓的肢体的各个部分都被人们化作了一种生活意义的象征。有时候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一样,是后来的人们塑造的结果。

小编认为其并不仅仅表征的是一种精神,而是记录了一场灾难。太阳东起西落,他没有理由去追逐太阳的,之所以需要这个高大威猛的汉子去追逐太阳,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太阳消失了。用现在科学来解释就是他们遇到很长时间的极夜现象。

天空中的太阳从落下去之后就再也没能升起来,长时间的黑夜导致他们的粮食无法生长,部落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部落中这个高又壮的男子承担起带领大家追逐太阳的重任。

“入日”可以看出,夸父已经带领部落的人追寻到太阳的踪迹,与此同时,他们却遇到了另外一个大难题,那便是缺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足以说明连同黄河、渭水这样的大河都已经干涸了,于是夸父就再次带领部落前往大泽寻找水源,结果很多人便在北上寻水的途中因而干渴而死。

可以看到的是,这是一场有记载的灾难,当时人们遇到了极夜与干旱。为了战胜自然,人们只得不断的前进,以求得生存。但由于时代久远,导致后期人们也只能当神话在读。

逐日之得

夸父最后逐日有什么获得呢,后来看夸父最后死于逐日,活下来的人可能已经找到了水源,也许他们都在这场灾难中丧命,随着千百年故事的流传,为了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含义,也许脱离了它本身的含义,但是他带给人们的是正能量和积极向上,增添生活的勇气。

有人认为夸父逐日是挑战大自然,在那个远古的年代人类与大自然争斗的表现。人们不再顺应自然而生,探索大自然,挑战大自然,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力量。

夸父逐日也就需要更多的水,水也是我们继续快走下去的支撑力量,让我们不落后于时间,在挑战自己的过程中追赶时代的潮流。还有人认为,逐日就是简单的追求光明,追求着象征光明的太阳,想要光明永远留存于世间,是人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愿景和发展期望。

后记

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上古人类与自然界斗争斗勇,奋力反抗。人类的力量与大自然相比微乎其微,哪怕是现在科技相对发达,在面对大自然的灾难时,我们仍然有很多困境。而我们的祖先,明知胜算很小,哪怕是难免失败的结局,也要不顾一切赢得最终的胜利。

这是文明繁华的源头之一,这也正是夸父逐日最吸引人的地方,中国人在遭遇不可能的困境时,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担当,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沉淀,是夸父逐日般浪漫的文明精神。虽然是神话故事,也难以掩盖其思想的光辉和从古至今对人类的激励。

上联:逐日夸父承载民族浪漫,下联是:赞愚公发扬华夏精神。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下联如下:

首先没有固定的对联可以对接,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扩展。推荐逐日夸父承载民族浪漫,草地英雄负重为大众自由。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简介: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

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441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