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浪漫主义1820-1850:
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等
李斯特,瓦格纳,弗朗克,布鲁克纳,勃拉姆斯等为中期浪漫主义(1850-1890)
埃尔加,普契尼,马勒,R·施特劳斯,雷格尔等为晚期浪漫主义(1890-1910)
前面有人提到的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同为古典主义代表作曲家,其三人为首形成维也纳古典乐派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 从小就不得不挣钱养家。4 岁起从父亲学音乐,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WA莫扎特式的神童,但未能实现。14岁以前受普通学校教育,19岁进波恩大学旁听,接触到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很大影响。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曾赴维也纳,拜见了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得到莫扎特 的赞赏 。同年冬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任音乐教师,接触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教授和政府人士。1792年J海顿路过波恩,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很欣赏贝多芬才华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去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1793年冬海顿赴英,贝多芬转向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学对位法,向萨列里学歌曲写作。他凭着出色的才华和波恩方面的举荐,很快进入维也纳上流社会,受到一些亲王和大公的支持和保护,也结交了不少音乐家。28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且日益严重。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顶点,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了这次精神危机。大约从1815年起,贝多芬已无法与人对话, 而让对方写在纸上给他看。在他死后,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 所以在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处。尽管这样,他仍以惊人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出乱子,甚至使演出中断。1814年维也纳国际会议后,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致使他的创作停顿了几年,1817年后才重新拿起笔来完成最后几部作品。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 ,路上受了风寒 ,从此一病不起,次年就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两万人为他送葬,F舒伯特也在其中。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的韦灵公墓。
创作 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 5年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包括一些室内乐和第一、第二交响曲,具代表性的是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这些早期作品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但主要是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而尚未创立自己的风格。
1801年创作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标志着他已开始开辟新的道路,是具有独创性的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第一乐章不按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而是类似幻想曲的慢板,很有特点。贝多芬所作钢琴奏鸣曲共32首,除《悲怆》、《月光》外,最著名的还有第二十一《瓦尔德施泰因》(亦称《黎明》)和第二十三《热情》,前者辉煌灿烂,如朝霞满天,无比光彩,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的奏鸣曲”;后者热情奔放,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被列宁称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1802年为拿破仑写第三《英雄》交响曲,1804年完成时拿破仑已称帝,他愤而撕毁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写“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炼、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心的第五交响曲和纯真质朴 、歌颂大自然的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充满矛盾,主题思想异常明确 ,其第一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1812年完成第七、第八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
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原名《莱奥诺拉》) ,挑选这一伸张人权、平反冤狱的剧本,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正义感。他对这部歌剧的修改长达数年,并写了 4首序曲 。他还写过舞剧《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戏剧《埃格蒙特》、《科利奥兰》、《雅典的废墟》的序曲或配乐。他的6首钢琴协奏曲除最后一首未完成外 ,最有名的是第五首,因其内容威严而堂皇,被后人称为《 皇帝》。他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非常抒情而气魄浩大,曲调性极强,也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作品还有一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后人称为《 春天 》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和赠给法国小提琴家R克鲁采的奏鸣曲。这些作品都充满着奋斗向上的精神。
贝多芬晚期创作的5首弦乐四重奏和5首钢琴奏鸣曲已减少了火一般的气势,而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内在。晚期最有名的作品是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因首创在交响曲中加入人声而被称之为《 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在第四乐章用了 4位独唱者和一个大合唱队,以独唱、重唱、合唱及乐队交替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演唱了以席勒的诗谱成的《欢乐颂》,表达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顶峰,同时也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为世界音乐文库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主要作品: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
E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哀格蒙特》序曲
歌剧《费德里奥》
G大调小步舞曲
献给爱丽丝
土耳其送行曲
从1792年他到维也纳至1802年(不含他在波恩创作的早期作品),是贝多芬确立自己风格的时期,主要包括10首钢琴奏鸣曲、6首弦乐四重奏、2部交响曲、2部钢琴协奏曲,《普罗米修士》话剧配乐等。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带有当时时尚的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反映了海顿、莫扎特对他的影响,但也已显露出他与之不同的特点和独立性。例如《c小调奏鸣曲》(作品10之一,1798)、《c小调“悲怆”》(作品13,1798)、《升C小调“月光”》(作品27之二,1798)、《d小调“暴风雨”》(作品25,1802)等,均有一种独特的郁闷、愤怒和抗争的性格。在形式上,许多奏鸣曲(如作品2的三首)采用了4个乐章而非古典奏鸣曲典型的3个乐章,有的已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乐章。贝多芬早期的室内乐创作,如6首弦乐四重奏(作品18)、3首钢琴三重奏(作品1)、3首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2)、2首大提琴奏鸣曲(作品5)、弦乐木管七重奏(作品20),均受海顿影响颇深。但有些作品也已显示了他自己的个性。例如作品18第一首F大调(1799)的第一乐章开始的主题和节奏都很有个性,它们在全乐章均起了主导作用。这套四重奏作品在句法上频繁的、出人意料的转换(如第五首A大调弦乐四重奏)、非常规的转调,甚至结构上的特殊设计也都很特别。这时期的交响曲中,《第一交响曲》是他全部交响曲中最具古典风格的一部,它的四个乐章在形式上可称古典交响曲的教材和范例。即使如此,贝多芬在细节的处理上仍有其特点。比如用谐谑曲取代小步舞曲,力度上常常运用在渐强之后紧接弱奏(<p)的做法,有时柔板乐章的引子的调性从附属和弦开始等等。这首交响曲的四个乐章中,都贯穿了一种高昂的音调,体现了革命时代对作曲家热情的感染。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及音乐
勃拉姆斯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德国作曲家。
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贝多芬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概在于此。 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继承古典乐派交响乐的结构形式的同时,勃拉姆斯又赋予作品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气质。作品结构严谨,情思蕴藉,规模庞大。他还将德国古典作曲家严密的复调技术和动机发展手法运用到交响曲的创作中。重要作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乐《学院典礼序曲》及乐作品《摇篮曲》等优秀曲目。
代表作: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
其他管弦乐作品: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声乐作品:
《德意志安魂曲》
《德意志安魂曲》:与前人的安魂曲作品相比。无论在内容或在音乐上,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都开创一个全新的意境,更富于人性。这一作品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声乐作品,标志着他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也使他在整个欧洲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德意志安魂曲》把合唱、独唱与管弦乐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亨德尔的复调音乐传统。
乔治·比才——法国的自然主义者:法国作曲家
代表作:管弦乐作品:阿莱城姑娘,组曲第一号,组曲第二号
歌剧: 《卡门》
《卡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片段1、片段2),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片段3)。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片段4和片段5)。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片段6),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为快板、3/8 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 (片段7), 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 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片段8)。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 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片段9),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片段10)。
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片段11)。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 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片段12)。
威尔第——意大利歌剧的辉煌(歌剧之王) 居塞比·威尔第是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其中一些已被列入世界著名歌剧之列,在世界各国上演。他被誉为歌剧之王。
代表作:歌剧:阿伊达(Aida),弄臣(Rigoletto) 《茶花女》(La Traviata)
游吟诗人(Il travatore) 法斯塔夫
其他声乐作品:安魂弥撒(Requiem Mass)
《茶花女》 :
《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这是根据1852年法国的作家小仲马而写成。这部歌剧充满着优美的咏叹调,其出现密度之高,使得和比才的《卡门》一样,成为美歌集一般,即使不太明白剧情,但绝对不会感到有「冷场」,所以,它也是很好的欣赏入门的歌剧.
威尔第的三幕歌剧《茶花女》于1853年在威尼斯进行首演,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 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称为Traviata,原意为"一个堕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译作"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列塔。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剧情:薇奥莱塔原是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名妓,为青年阿尔弗莱德真挚的爱情所感,毅然抛弃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但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激烈反对,强要她承诺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阿尔弗莱德误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薇奥莱塔信守对乔治欧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但当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奥赛罗》:
达到威尔第一生创作的高峰,成为真正的音乐喜剧。《奥赛罗》是继《阿依达》所作的结构突破, 而且充分发挥管弦乐队在歌剧中的作用,没有通常的曲线直接开始于风暴场景
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曲目:1二十四首无伴奏小提琴随想曲。2第一、二号小提琴协奏曲。3摩西幻想曲。4《心中类乱》主题变奏曲。 5小提琴与吉他的奏鸣曲
普契尼(1858~1924):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推荐曲目:1歌剧《波西米亚人 》。2歌剧《托斯卡 》。3歌剧《蝴蝶夫人 》。4歌剧《曼侬蕾丝考》。5歌剧《西方少女》。6歌剧《杜兰朵 》。7歌剧《强尼史基基》。
小约翰·史特劳斯(1825~1899): 奥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1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南国玫块》、《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醇酒、女人与歌》、《艺术家的生涯》、《皇帝》、《一千零一夜》。2波卡舞曲:《拨奏》、《雷鸣与闪电》、《闲聊》、《狩猎》、《爆炸》。3《蝙蝠》序曲、《喜普赛男爵》序曲、《威尼斯之夜》序曲。4轻歌剧《蝙蝠》。
通常我们讲到斯特劳斯都是说斯特劳斯家族,其成员有,老约翰-斯特劳斯,代表作《拉德斯基进行曲》,小约翰-斯特劳斯,爱德华-斯特劳斯和约瑟夫-斯特劳斯。
德彪西(1862~1918): 法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1钢琴作品:《贝加马斯克》组曲(包括著名的《月光 》)、《版画》(三曲)、《映象》(二卷,各三曲)、《儿童天地》(六曲,包含著名的《黑娃娃的步态舞》)、《前奏曲》(二卷,共二十四曲)、《梦》、《二首华丽曲》、《欢乐岛》、《为钢琴》。2管弦乐曲:《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三首夜曲》、《神圣舞曲与世俗舞曲》、(竖琴与管弦乐)。3室内乐;《G小调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
瓦格纳 威尔第和比才的比较
把他们三个并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在歌剧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其次他们各自代表着一种派别。
在音乐界,风格并不是大一统的,浪漫主义中还分早期浪漫主义,民族浪漫主义,民族浪漫主义中还分意大利浪漫主义,法兰西浪漫主义。。。。。而这三只,正好代表着德国歌剧,意大利歌剧和法兰西歌剧三种风格。
瓦格纳在作品创作中非常重视器乐伴奏的效果,这正是德意志民族特色 威尔第则突出人声演唱的地位,具有意大利民族特色 比才强调语言节奏的作用,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特色 当然,要弄清这三种风格光是几句话是无法理顺的,大家可以节选三只代表歌剧中的经典片段(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威尔第《茶花女》饮酒歌,比才《卡门》爱情
瓦格纳试图通过重视管弦乐团的发展将和声的活动充分变现出来进而把她转化成多种多样的戏剧效果(长喘一口气,缩句,就是说用管弦乐团的演奏表现和声活动从而体现戏剧效果)。威尔第则直接用人声来表达情感,所以他的作品通常都是热情洋溢(虽然他基本上都是写悲剧)。而比才则是将演奏和歌唱融合,用一种明快的节奏来体现戏剧效果(话说LZ在听《爱情是一只自由鸟》的时候总是有种翩翩起舞的冲动,掩面。。。)
总结成一句话,威尔第的写实风格,瓦格纳的交响戏剧,比才的抒情色彩并不是三者独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瓦格纳与勃拉姆斯
倘若把具有强烈表情效果的浪漫主义音乐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派,那么一派是强调表情的广度,该派代表人物有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我们称之为瓦格纳派。 另一派则强调的是表情的深度,代表人物有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大师(舒曼,门德尔松。。。)以及勃拉姆斯,我们称之为勃拉姆斯派。
对于表情的广度和表情的深度,我们可以简单的用亨德尔和巴赫的区别来帮助理解。 事实上,上面所讲到的各音乐家之间的风格的差异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而做出的对比,并没有把他们放在对立的两面,而这两只却引起了音乐爱好者甚至于媒体的旷日持久的争论,真正做到了在拔高自己的同时,不忘狠狠地踩对方两脚。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维也纳。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贝多芬四岁时就被迫练习乐器;八岁开音乐会;十一岁起随宫廷风琴师尼菲学习。尼菲看出贝多芬有创作天才,因此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
当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喊的阵天价响的时候,贝多芬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当时风行的理想主义主张:人应该身体力行发挥人性的潜力,救赎自己。贝多芬不由自主被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义早期的思想,和贝多芬心灵中的乐音结合成震撼人心的音乐。
海得堡遗书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第一个十年里,获得极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岁开始耳聋,最后终於完全聋掉。此事曾对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击,甚至一度想到轻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遗书」。但贝多芬最后仍没被命运所击倒。
开创音乐新风貌
在与外界声音隔绝之后,贝多芬开始用"心"来作曲。而这时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带给了欧洲自由平等的观念。於是贝多芬由於失聪的心历路程加上这个启示,他的作品跨入另一个新的境界。原有贵族式的典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热情与波涛汹涌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对比加大、音域的距离加宽、和弦的连接脱离古典的范畴。使音乐从古典乐派的传统之中解放出来,开创出另一种崭新风貌。
贝多芬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贝多芬(1792年手册)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哲学,更高的启示。
握住命运的咽喉!!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贝多芬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生平
1770年 出身于德国城市波恩一个平民家庭,祖父原籍荷兰,后移居德国,曾任当地宫廷乐长。他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酗酒成性,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自小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
1774年 他的父亲为了使贝多芬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强迫年少的贝多芬学习音乐和长时间的练习钢琴。
1778年 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登台演出。
1781年 跟随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
1783年 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
1787年 在维也纳与莫扎特会面。
1788年 在一支歌剧院乐队里作中提琴手
1789年 在波恩大学学习
1792年 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到奥京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1795年 他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曲目是第二钢琴协奏曲,由他本人演奏钢琴。演出获得了成功。
1796年 出现耳疾先兆
1803年 完成划时代的《第三交响曲》,并准备献给拿破仑。
1804年 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撕去了第三交响曲上写有献给拿破仑的扉页,而写上了一句话“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
1808年 同时发表了第五交响曲《命运》与第六交响曲《田园》。
1809年 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1815年11月15日,其弟卡尔去世,贝多芬成为侄子卡尔的监护人。
1815年-1819年 经历4年的创作衰竭期。他一方面受到当时欧洲封建复辟的影响,情绪低落,一方面去收集、整理欧洲各地的民歌。
1824年 完成第九交响曲并在5月7日首演,盛况空前。
1826年 侄子卡尔自杀未遂,贝多芬精神大受打击,健康日益恶化
1827年 3月26日逝世于维也纳。
1827年 3月29日两万名维也纳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当局要出动军队维持秩序。
死因
对贝多芬早逝的原因,众说纷纭。
当时的医生下结论,死因是浮肿病。
有人认为他是死于梅毒。
经后世专家对贝多芬遗留下来的头发进行的医学化验,结果显示,贝多芬死于汞中毒。虽然这一发现对梅毒致死的推测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现在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工业污染了多瑙河的鱼,而贝多芬又很喜欢吃该地段的鱼,因此鱼体内的汞在其身上沉积而致死。并非是贝多芬为了治疗梅毒而将含汞的药物服用到体内所致。贝多芬性格方面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泻和腹痛的折磨,都是由汞引起的。
性格
后人一向认为,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挠与命运,与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斗争的一生。自小受到酗酒的父亲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训练。又及长大后,母亲过身,家庭的重担落在作为长兄的贝多芬的身上。对拿破仑的崇拜以及幻灭。中年时期出现的耳疾,侄子的不孝,生活拮据以及终身未婚,贝多芬都是逆来顺受,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心底里的抗争精神,从没有为三斗米折腰。他的名言“握住命运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实写照。据说他临终前,雷电交加,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么。这一情景,更是被后人认为是贝多芬自己对这句名言的形象化。
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开来一辆贵族的马车。他们两人只好靠边站。但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歌德对在身旁驶过的贵族鞠躬问好,而贝多芬则严肃傲然。车上的贵族也很彬彬有礼的向两人问好。后来贝多芬怀疑歌德的为人,两者的友谊也因此破裂。
贝多芬深受当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明显可看到“自由,平等,博爱”的倡导性主题。序曲科利奥兰,英雄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甚至在歌剧《费德里奥》里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么时候重归到身边??”。
在行动上,有一次,贝多芬听到要举行音乐会为贫困的人民筹集捐款,就立刻带病上场演奏,为他所同情的人们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贝多芬虽然严肃傲然,但并非没有爱。他也谈过恋爱,虽以失败告终,但是却催生了第四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他对兄弟的儿子卡尔十分慈爱,甚至溺爱。有一次为了带后者回家,贝多芬冒雨出门,最后因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为恶化。
音乐
很多人都认为贝多芬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无可否认,他的确是其中最出名和最受爱戴的。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悲怆奏鸣曲》和《月光奏鸣曲》等等。其32首钢琴奏鸣曲,包括《悲怆》和《月光》等被尊为钢琴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为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他早期的音乐,有着 海顿和莫扎特的宫廷音乐风格,注重形式美,如第一交响曲。越是后期,越是表现出他强烈的个人风格,甚至借音乐直白自己的理想和诉求。
贝多芬可以说继承了德奥作曲家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精髓,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方面做到了极限。
特别是他的交响曲,除了第六交响曲分为五乐章,其余的八部都是四乐章,遵照海顿莫扎特确立的交响曲结构,即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和第四乐章急板或快板写成的。而在第三交响曲开始,形式和内容开始统一,一个分明的线索主题或思想贯穿整部交响曲,这在第五和第九交响曲里特别鲜明,而这,是贝多芬之前的的作曲家没有做到的。这样的结果是,贝多芬的交响曲有更多的现实表现力和情感刻画。听众不再是单一地去享受美丽的旋律,而且需要去思考揣摩,作曲家的意图和动机。这大大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可以说,这也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
有人说,贝多芬一生创作下来的作品都是围绕着“英雄”这一主题。特别是九首交响曲,描述了一个英雄成长以及理想。
贝多芬的创作通常分为四个时期:
早期:从他学习音乐创作到32岁前后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作曲家 就象大多数著名音乐家一样,他创作了许多到今天人们仍觉得很好听的音乐,同时他的音乐创作能力也很强,写悲伤写抒情都不错。
盛期:约十年时间
生活上他耳聋了,但思想上因为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将大量伦理思想写进他的音乐中。这一时期的音乐就是典型的贝多芬式的音乐。包括那些主要的交响曲,第五第六交响曲,几部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同早期相比,音乐变得富有思想,有自己的情感。
衰落:也约十年时间
贝多芬已经是维也纳社会名人,但他的创作却进入低潮,好象回到了以前一般的音乐家的时代,他个人意志也比较消沉。
晚期:最后的十年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突然又创造出了奇迹。晚期的作品,一部份规模庞大、宏伟壮丽,如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另一部分却进入抽象的境地。这时期的作品在音乐家眼里是宝贝。但由于通常很抽象,不如早期的那样好听,一般的听众可能难以理解。
问题一:贝多芬主要作品的简介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32首)(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月光”“悲怆”等~~~~)2、贝多芬交响曲1-9号 (其中有著名的命运 田园,。合唱)3、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 10首 9(“春天”,“克罗才”最著名)4、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他老人家唯一的一首提琴协奏曲)5、歌剧――费黛里奥6、序曲 有 爱格蒙特 克里奥兰 费黛里奥 蕾奥诺1~3号7、浪漫曲两首 F大调和G大调8、弥撒曲 弥撒曲 庄严弥撒 合唱幻想曲9、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16号 其中16号是贝多芬最后的作品 还有著名的钢琴三重奏“大公” 同时还有大赋格以及钢琴三重奏第七号
问题二:贝多芬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品 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家喻户晓的作品有:
(1) 管弦乐曲:交响曲九部(最后一部有合唱);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序曲---《科里奥兰》、《莱奥诺拉》第一、二、三,《命名日》、《献给剧院》以及第(3)项中各舞台作品的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两首
(2) 合唱曲:弥撒曲两部(C大调和D大调);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第九交响曲》
(3) 舞台作品: 歌剧《菲岱里奥》;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废墟》;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
(4) 室内乐:七重奏;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赋格曲》;弦乐三重奏四首;长笛、小提琴、中提琴小夜曲;钢琴三重奏六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大提琴奏鸣曲五首;圆号奏鸣曲
(5) 钢琴曲:奏鸣曲三十二首;变奏曲二十一套;《小品曲》
(6) 歌曲:声乐套曲《致远方爱人》;女高音和乐队场景《阿!不忠a的人》;其它声乐与钢琴曲
贝多芬祖籍佛兰德的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帝侯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任宫廷乐队(指挥为内费)羽管键琴手,十四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十八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
1790年,海顿在从维也纳至伦敦的途中,宴邀贝多芬及其他宫廷音乐家事后贝多芬获准于1792年去维也纳从海顿学习,此后终生定居维也纳在此之前,贝多芬曾去维也纳从莫扎特学习,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断随海顿学习的时间亦不长,且师生不能合作,后贝多芬师从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列里、申克
1795年于维也纳首次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演奏《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op9他虽与许多贵族,如华尔斯坦伯爵、鲁道夫大公爵友情甚笃,并乐意接受个人的援助,但他反对18世纪把音乐家束缚于一个雇主手中的庇护人制度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
重听日益加剧,1802年,当他意识到耳聋已无法医治时,写了哀感动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打算自杀;奇怪的是这正是他创作最明朗的交响作品《D大调第二交响曲》之时随后几年中,他对自己没有希望成为大演奏家有了自知之明,因而主要投身于创作他同疾苦的斗争,反映在《英雄交响曲》(1804)(到那时为止是篇幅最大、感染力最强的交响曲)中他没有结过婚(虽然他不断地与一些富有的女生相爱),孤独感日益加重,作为他的无能的侄子卡尔的监护人,为孩子操心并没有使他的脾气好转他举止极其粗暴,与出版商之间的关系趋于剑拔弩张
到1819年,他完全失聪在一生的最后阶段,他创作了一些最伟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在这些作品中他超脱个人生活的痛苦而进入艺术的未来境界虽然它们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当时这些作品却并不被人理解第九交响曲是瓦格纳的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弦乐四重奏影响了巴托克;迈克尔・蒂皮特宣称他得益自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其它作品
1826年,其侄自杀未遂后,贝多芬的健康日益严重恶化翌年卧床不起,伦敦爱乐乐团汇来一百镑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写作第十交响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进展; 医生诊断致他于死命的是浮肿病
贝多芬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满意为止他对当时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现在《爱格蒙特》、《菲岱里奥》及《第九交响曲》等作>>
问题三:贝多芬有什么主要作品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 5号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9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与席勒的《欢乐颂
--------
种类 作品编号 作品名称
交响曲 Op21 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
Op36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
Op55 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
Op60 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
Op67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Op68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Op92 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
Op93 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
Op91 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
Op125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管弦乐 Op40 G小调小提琴浪漫曲
Op50 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弦乐
四重奏 Op127 降E调第十二号
Op132 A小调第十五号
Op133 降B调(大赋格曲)
Op130 降B调第十三号
Op131 升C小调第十四号
Op135 F大调第十六号
Op33 伟大追逸曲
宗教音乐 Op123 D大调(庄严弥撒曲)
钢琴作品 Woo59 给爱丽丝
芭蕾舞剧 Op43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序曲
歌剧 Op72 费德里奥
合唱曲 Op80 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
与钢琴
奏鸣曲 Op24 F大调(春)
Op31 C小调奏鸣曲
Op47 G大调(克罗采)
协奏曲 Op15 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Op19 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Op37 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
Op56 C大调六重协奏曲
Op58 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
Op61 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
Op73 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曲 Op72a 雷奥诺拉序曲
Op62 柯里奥兰序曲
Op84 艾格蒙序曲
Op113 雅典废墟序曲
Op117 史蒂芬生序曲
Op115 命名日庆典序曲
奏鸣曲
与
变奏曲 Op13 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
Op27 No2 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
Op28 D大调钢琴奏鸣曲(田园)
Op34 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
Op31 No2 D小调钢琴奏鸣曲
Op53 C大调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
Op81a 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
Op90 E小调钢琴奏鸣曲
Op106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汉马克拉维亚)
Op120 狄亚贝里变奏曲>>
问题四:贝多芬的作品特点和生平简介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 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 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 贝多芬一生坎坷, 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 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 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 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 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生平文件 生平文件 1ww 在欧洲,从中古到近代,一直到古典乐派的大师为止,一部欧洲音乐史,几乎就是一部宗教音乐史。换句话说,从九世纪到伟大的贝多芬开始他的“自由职业者”的艺术生活之间的几百年里,几乎欧洲所有音乐家都是为教会服务的。而贝多芬改变了这一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家境贫困,有着一个和莫扎特完全相反的童年。当宫廷乐手的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一个象莫扎特式的神童,但因环境不佳未能如愿。母亲是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在贝多芬少年时便去世了。 贝多芬四岁开始学习音乐,十二岁已能自如地演奏,十七岁赴欧洲音乐之部维也纳进修,1787年拜见了他所仰慕的莫扎特。听完他的演奏,莫扎特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从这时起,十七岁的贝多芬挑起了全家的重担。这岂止是挑起了一副重担,分明是挑起了一座山(有六个兄妹需要他挣钱养家)。1792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途经波恩会见了贝多芬,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同年,贝多芬第二次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学作曲。由于性格不和,很快两人便分道扬镳。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号作品。此后五年,他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1799年出版)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1800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即由维也纳初期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渐渐转向一种富有哲理、戏剧性和英雄特质的音乐思想,从而形成新的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这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道路进入了成熟阶段。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创作的基本逻辑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通过艰苦,走向欢乐”。《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1801)、《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即《黎明》,1804)、《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06)、歌剧《菲德里奥》(1805)、《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1803)等。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即《田园交响曲》)。1810年为剧本《埃格蒙特》、1811年为历史剧《雅典>>
问题五:贝多芬最经典的作品有哪些?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经典作品: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c小调第五伐响曲《命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
E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哀格蒙特》序曲
歌剧《费德里奥》
G大调小步舞曲
献给爱丽丝
土耳其送行曲
问题六:贝多芬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其实贝多芬的作品都很著名《献给爱丽丝》《欢乐颂》《月光》《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
问题七:贝多芬的主要音乐作品有哪些 贝多芬的作品1
九首交响曲:
交响曲第一号 ( Symphony No1 in C,Op21 )
交响曲第二号 ( Symphony No2 in D,Op36 )
交响曲第三号 - 英雄 ( Symphony No3 in E flat,Op55 )
交响曲第四号 ( Symphony No4 in B flat,Op60 )
交响曲第五号 - 命运 ( Symphony No5 in c min,Op67 )
交响曲第六号 - 田园 ( Symphony No6 in F,Op68 )
交响曲第七号 ( Symphony No7 in A,Op92 )
交响曲第八号 ( Symphony No8 in F,Op93 )
交响曲第九号 - 合唱 ( Symphony No9 in d min,Op125 )
贝多芬的作品2
钢琴协奏曲第一号 ( Piano concertos No1 )
钢琴协奏曲第二号 ( Piano concertos No2 in B flat,Op 19 )
钢琴协奏曲第三号 ( Piano concertos No3 in C min,Op 37 )
钢琴协奏曲第四号 ( Piano concertos No4 in G,Op 58 )
钢琴协奏曲第五号 - 皇帝 ( Piano concertos No5 in E flat ( Emperor ) , Op 73 )
钢琴奏鸣曲第八号 - 悲怆 ( Piano sonata No8,Op13 )
钢琴奏鸣曲第十四号 - 月光 ( Piano sonata No14,Op27 )
钢琴奏鸣曲第二十一号-华尔斯坦 ( Piano sonata No21 in C,Op53 )
钢琴奏鸣曲第二十三号-热情 ( Piano sonata No23 in f min,Op57 )
贝多芬的作品3
小提琴协奏曲 ( Violin concerto in D,Op61 )
小提琴与管弦乐浪漫曲 ( Romanze fr violin und orchester No1-2,Op 40 ,50 )
小提琴奏鸣曲第五号-春天 ( Violin sonata No5 in F,Op24 )
小提琴奏鸣曲第九号-克罗采 ( Violin sonata No9 in A,Op47 )
贝多芬 G大调小步舞曲 贝多芬 华德斯坦
贝多芬 G大调六段变奏曲
贝多芬 土耳其进行曲
贝多芬 科里奥兰序曲
贝多芬 猗想轮旋曲
贝多芬 给爱丽丝
贝多芬 罗曼史第二号
贝多芬的身平概要2-1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於波昂;1827年3月26日,逝於维也纳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贝多芬四岁时就被迫练习乐器;八岁开音乐会;十一岁起随宫廷风琴师尼菲学习尼菲看出贝多芬有创作天才,因此不断地鼓励他,帮助他
当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喊的阵天价响的时候,贝多芬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当时风行的理想主义主张:人应该身体力行发挥人性的潜力,救赎自己贝多芬不由自主被这些思想所吸引於是浪漫主义早期的思想,和贝多芬心灵中的乐音结合成震撼人心的音乐
海得堡遗书
贝多芬的身平概要2-2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第一个十年里,获得极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岁开始耳聋,最后终於完全聋掉此事曾对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击,甚至一度想到轻生,而留下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