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齐国故城的遗迹分布

临淄齐国故城的遗迹分布,第1张

宫殿区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其中心建筑为一高14米、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的夯土台基,俗称桓公台,顶部分为 3层。台东北发掘了1处宫室建筑遗址。建筑分为2层,上层属西汉时期,下层为东周时期。小城东北部有一较小夯筑台基,四周以自然石甃砌,与桓公台遥相呼应,周围地势低洼,当是台榭别馆遗迹。小城西门外有泉,古有中池,是齐国的苑囿。现存高台基址“歇马台”可能是《左传》中提到的“遄台”遗迹。西北约10公里有“梧台”,高28米,上部有花纹铺地砖、陶排水管等遗迹,当是齐的别馆离宫遗迹。

大城中部偏西和南部有大片战国、汉代冶铁遗址,东北部和北部有东周与汉代制骨遗址,中部阚家庄东南有汉代冶铜、铸钱遗址,中部偏南刘家寨周围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小城南部有炼铁、冶铜和铸钱遗址。

大量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就分布在这些文化堆积之中。今已发现冶铁遗址六处、炼铜遗址两处、铸钱遗址两处,制骨遗址四处。分述于下: 临淄作为周代齐国都城和汉代齐郡郡治及齐王国都城所在地,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东方工商业大都市,而且在汉代工商业依然高度发达,直到新莽时期仍是全国著名的五大工商业都市之一,因此,临淄齐国故城遗址遗留有丰富的东周秦汉时期的手工业遗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临淄齐国故城遗址中东周秦汉时期的钱范多有发现,为研究当时的钱币铸造业提供了实物证据,而新莽时期大布黄千铜钱范的发现,更为研究新莽时期临淄(新莽时期临淄曾更名曰“齐陵”)的钱币铸造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布黄千铜钱范,1984年出土于临淄齐国故城的大城北部,现收藏于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钱范共2件,馆藏编号分别为P30018和P30019,均为铜质钱范模。

钱范P30018,整器呈圆角方形的浅盘状,有边框,宽沿外折。范模正面边长为81×82厘米,折沿最宽处为04厘米,最窄处为03厘米。范模正面的盘中心有一个凸起的圆柱形浇道模,直径08厘米,有一条中线纵向穿过圆柱形浇道模并将范模均分为左右两部分,应为制作母范时的中线。范模内左右各设有布形钱模一枚,一正一反,右侧为正面钱模,左侧为反面钱模,正、反钱模的中线的上部有一圆穿模,正面钱模凸起“大布黄千”的阳文。正面钱模的上、下和右侧各有一个三角形凸起作为榫钉,反面钱模的上、下和左侧各有一个凹下的三角形卯孔。范模背面也呈圆角方形的浅盘状,边长为71×79厘米,盘底铸有阳文“大出一”字样。

钱范P30019,整器形制、结构均与钱范P30018相同,但范模正面边框的边长为87×92厘米,折沿最宽处为08厘米,最窄处为04厘米。背面边长为81×81厘米。其他不同之处在于:浅盘状范模内的大布黄千钱模,左侧为正面钱模,右侧为反面钱模;右侧有3个凸起的三角形榫钉,左侧有3个凹下的三角形卯孔;范模背面的阳文为“大山一”。

这两件铜质钱范模可各自单独使用,用以翻制泥质铸范。范模正面钱模四周凹凸的榫卯结构,在翻制泥质铸范的过程中在铸范上形成的凸起和凹下的榫卯,用于铸范的合范定位。用这种钱范模翻制出的泥质铸范范片,背面平整;正面有凹下的大布黄千的型腔,中央有圆形穿孔作为浇道,四周的三角形凹凸作为合范时的定位。同一范模翻制出的两件泥铸范范片正面相合,构成一盒铸范,可同时铸造2枚钱币。若干盒泥铸范竖向层层垒叠在一起,构成一组叠铸范,浇铸一次可同时铸出钱币数枚乃至数十枚。立式叠铸法铸钱工艺作为西汉时期出现,新莽时期流行开来的一种钱币铸造工艺,是铸钱工艺技术的一大进步。叠铸工艺中的泥铸范虽然一般只能使用一次即被毁弃,但叠铸范的范模是铜质的,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用以翻制大量的泥质范片用于浇铸铜钱。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保证了钱币形制及重量的一致性。

据《汉书·食货志》载,大布黄千是王莽在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进行第三次货币改制中新铸行的货币之一,“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值千钱矣。”新莽时期的大布黄千铜钱,在各地多有发现,但是,大布黄千钱范却少有发现。因此,临淄齐故城大布黄千铜范模的发现,对于研究新莽时期的钱币铸造工艺和钱币铸造业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齐刀币铸址:位于小城南部居中安合村南,靠近城墙。其范围自安河村南东西路起,向北200米,村南南北路向东向西各100米。上层已受到严重扰乱,曾出土过“齐法化”刀币和铸范。 西汉“半两”钱铸址:位于阚家寨村南一带,村南的东部和西部都有成批 “半两钱范”出土,耕土层下即铸钱遗迹。其范围阚家寨村南南北中心路向西180米,向东250米,南起变压器向北250米。在这片范围内,亦间有居住区、冶铁、炼铜遗址。 故城内制骨作坊遗迹范围较广,主要在大城东北部和北部,比较集中的有四处地方,即崔家庄东北;河崖头村西南部;东古城村以南;田家庄东北。这里的遗物十分丰富,不仅出土过刀石砥砺,而且残骨余料遍地皆是。

城内出土了大批陶器、瓦、瓦当和钱范等。陶器中高圈足簋、豆、盂等类器较多,陶鬲有绳纹鬲和素面鬲两大类,绳纹鬲又有周式鬲和齐式鬲两种,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东周陶器上流行戳印的陶文,内容多属作器者居地和人名。瓦当多素面,少数饰树木双兽、双目和树木卷草纹,偶见“天齐”瓦当和卷云纹、兽面纹瓦当。战国时期多半瓦当,汉代多圆瓦当。钱范有战国“齐法化”陶范和西汉“半两”、“五铢”石范。遗物反映的文化特征与燕、赵比较接近。 故城内,发现了冶铁、炼铜、铸钱、铸镜和制骨等多种手工作坊遗址多处,其中,冶铁遗址6处,炼铜遗址2处,铸钱遗址2处,铸镜遗址2处,制骨作坊遗址4处。另外,大城还有多处陶窑遗址。

齐国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1961年3月4日,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5年,临淄齐国故城列入“十一五”中央政府引导的大遗址保护项目;2006年12月15日,临淄齐国故都与齐王陵进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列第17位,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单列项目。 齐故城利用淄河和系水作东西两面的自然护城河。筑城之时,又在大城南北城墙外挖筑了人工护城壕沟6140米;小城的东、北、南和西墙南段(接系水),挖筑了人工护城壕沟5780米,与淄河、系水相连通,使城四面环水,城池俱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护城、排水网。筑城时在城墙下设置了精巧而科学的排水道口。齐故城大、小城设有三大排水系统,四个排水道口。1号排水系统,位于小城西北宫殿区,南起桓公台的东南,通过桓公台的东部和北部,向西穿过西墙下的①号排水道口注入系水,全长700米,宽20米。2号排水系统,位于大城西北部,由一条南北向水沟和一条东南西北向排水道组成,南起小城东北角,顺南高北低的地势直通大城北墙西部的②号排水口注入北墙外护城壕,全长2800米,宽30米,深3米左右。东西向排水沟是在这条南北排水沟的北段向西北分出一支流,流向西北通过大城西墙北部的③号排水道口流入系水,长1000米,宽20米左右。这一排水系统承担着大城内绝大部分的废水和积水的排泄。3号排水系统,位于大城东北部,长约800米,起点不明,止于大城东墙北段的④号排水道口,流入淄河。

1979年,文物考古部门对③号排水道口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此段城墙墙基宽40米,排水道口建在城墙下,排水道口呈东西向,用自然青石垒砌构筑,总长42米,宽7至105米左右。由进水道、过水道、出水道三部分构成。过水道用石块构筑出15个方形小过水孔,水孔分上、中、下三层,每层5孔,水经石隙而过,人却不能通过,既能排水又能御敌,建造十分科学。 故城大、小城内发现10条干道,其中小城内有3条,大城内有7条。小城内干道:东侧门大道,现保存约1200米,宽8米;西门大道,长约650米、宽17米;北门大道,南伸尚存1430米,宽6至8米。大城内干道:东部南北干道,自南墙东门通向东北,全长3300余米,宽20米;中部南北干道,全长4400米,宽20米;北部东西干道,自东门西行偏西北,直至西墙,长约3600米,宽15米左右;北墙西门大道,南伸,与北部东西干道相接,现存650米,宽6米多;中部东西干道,长2500多米,宽17米左右;西门大道,东伸约1000米,宽10米至20米。此外,在离南墙200至300米处有一条与南墙平行的道路,长约1900米,宽4至6米;西墙附近与西墙平行的南北道路,南通小城北门,宽4至6米。除后两条和小城北门干道可能是晚期的道路外,其余均为故城早期的主要交通干道。大城的两条南北大道与两条东西大道在东北部相交叉,形成一“井”字形,这一带应是都城中最繁华的市井中心。

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就在今天的淄博市临淄区。

临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周代齐国故都,汉代齐王首府,三国为青州治所,隋、唐为大郡驻地,此后为县。

临淄原名营丘,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1970年设立临淄区。 临淄区位于淄博市东北部,,地处鲁中丘陵与鲁北平原交接地带。

齐国故城建于淄河的西岸,由大小两城组成。大城周长14公里,城基宽30米左右,至今地面尚保存有城垣的遗迹。

扩展资料:

从公元前11世纪晚期,到东汉末年曹操除国,齐国临淄无论从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工商业繁荣程度、市民文化质量,均一直雄踞全国各城市之首,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 

齐国故城是列国中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也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公元前859年齐国第7世国君齐献公开始以临淄为都城,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止,先后作为姜齐和田齐的国都长达630余年。 

当时诸子百家争鸣,齐国人才辈出,著名的“稷下学士”因团聚集于都城的稷门而得名。 

参考资料:

-临淄区

景点一

周村古城:周村古商城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仍保留完好,街区纵横,店铺林立,建筑风格迥异。古商城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明清原貌和历史本色,被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走进大街,你就会觉得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一部老**里。走进周村,顿时感到一种恬淡和轻松,仿佛走进一条水流轻缓的河,深切地感受到古老与现代并存。

景点二

颜神古镇:古老而又时尚的颜神,多个时空维度的切换,魔幻而又迷离的夜游,迥异于其他古镇的独特体验,值得你专程前来打卡颜神古镇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街道,是以古窑集群为特色的传统街区。自北宋始,该区域即陶瓷业兴盛、匠人云集,成片的窑火与市井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奇异的魅力。

景点三

蒲松龄纪念馆:蒲翁故居蒲松龄纪念馆坐落于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是为蒲松龄而设立的文化名人纪念馆,属比较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方农家建筑,目前被授予“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景点四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闻名遐迩的原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近4万5千亩,涵括120多个山峰。她以丰富的植被,古老、奇异、名贵的树种,秀丽的山光水色,古朴、浑厚、凝重的庙宇和悠远美丽的历史传说以及森林深处的少数民族风情歌舞吸引着无数前来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她以变换多姿的色调,装扮着这儿的春夏秋冬。公园内五大景区之一,它汇集林、泉、洞、谷于一体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优势。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春秋战国兵家争战之要地。宋代玉皇宫、明代红门、泰山行宫、清代吕祖庙等文物古迹掩映于密林之中。

景点五

管仲纪念馆: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春秋时期由于兼并战争频繁,以及各诸侯国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促使各诸侯国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考古发现各国的都城大多从春秋时期开始修筑,至战国时期进一步建设,许多还沿用至汉代。

首先,1954年至1960年在河南洛阳调查发掘了东周的王城遗址,位于洛河与涧河交汇之处。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自周平王东迁至周景王,凡十二世以王城为周都;周敬王时因王子朝之乱,迁都于东面的成周,至周赧王时又迁回王城。该城略呈方形,北墙长2890米,西墙南北两端相距3200米,南墙和东墙各残存约1000米,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城墙一般宽约10米,系用夯土版筑而成。北墙外还发现有深5米的护城濠。城内中部汉代时为河南县城所在,因而东周时期的建筑遗迹遭到毁坏。在城内南部发现两处大型夯土建筑遗址。其中北面的一处,东西长344米,南北宽182米,四周有围墙,内有长方形建筑基址,并发现有大量的板瓦、筒瓦及兽面纹、卷云纹瓦当,可能是周王王宫之所在。在城内西北部发现有铸铜、制陶、制骨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这种城市布局与周礼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相符合。在城内现今的中州路一带发掘了大批东周时期的墓葬,大多为土坑竖穴墓,有棺椁,葬式为屈肢葬,头向北方。

大、中型墓随葬有青铜鼎、豆、_、盘、_等礼器。小型墓主要随葬陶器,根据随葬陶器组合与型式的变化,发掘者将墓葬分为七期,年代约当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现已成为中原地区东周墓葬断代分期的标尺。

其次,从1952年起在山西侯马调查发掘了晋国晚期晋景公十五年所迁的都城新田遗址。位于今侯马市西北郊、汾河与浍河交汇之处,由平望、台神、白店、牛村、呈王、马庄等七座小城组成,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在牛村古城与平望古城内都发现有夯土台基。其中平望古城南部的夯土台基,南北长约95米,东西宽约75米,北高南低,呈三级阶梯状,现存最高处约85米。牛村古城内西北部的一处夯土台基,呈正方形,每边长525米,高65米。两者周围散布有许多筒瓦及板瓦残片,附近还分布有数十处夯土建筑基址,它们可能是当时宫殿区之所在。在牛村古城南还发现了前述铸铜作坊遗址以及制陶、制骨器等手工作坊遗址。在浍河以南的上马村发现了大量的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墓葬。墓地分为若干区,可能属于有亲缘关系的不同家族。尤其重要的是,1965年在古城址东南秦村附近发现了春秋晚期的盟誓遗址。包括宗庙建筑基址和痤埋牺牲的土坑400余个以及排葬墓等。根据文献记载,当时的诸侯和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的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盟誓活动。将盟辞用朱书或墨书书写于祭玉或石圭上,称为盟书或载书。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于地下或沉于河中,以取信于鬼神。侯马盟誓遗址共出土盟书5000余片,大多呈圭形,长18厘米至32厘米,宽2厘米至4厘米。每件少者10余字,多者达200余字。其内容大多是与盟人表示要效忠于盟主,并一致诛讨已逃亡在外的敌对势力的宗盟类盟书。据研究,这批盟书的主盟人赵孟可能就是晋国世卿赵鞅,这批盟书就是晋定公十六年前后晋国世卿赵鞅与其他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其目的是为了共同反对其政敌赵尼。侯马盟书印证了春秋晚期晋国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斗争,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及盟誓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三,从1958年起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调查发掘了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遗址。城址位于今临淄区西北部的淄河西岸,由大、小相连的两座城址组成。小城系宫城,位于大城的西南角,略呈长方形,东墙长2195米,北墙长1404米,周长达7公里余。现已探明南门二座及东、西、北城门各一座以及三条主要街道。城内北部有大片夯土建筑基址,是当时宫殿区所在,出土有树木卷云纹及树木双兽纹半瓦当等。其中心建筑桓公台呈椭圆形,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高达14米。在小城内南部发现有铸铜及铸钱币的手工作坊遗址,可能是齐侯直接控制的官府手工业之所在。大城为廓城,略呈长方形,东墙随淄河弯曲,长5209米,北墙长3316米,周长达14公里余。南、北城墙外面有宽25米至30米、深约3米的护城濠。东墙外为淄河,西墙外为系水。现已探明大城南、北两面各有二座城门,东、西各有一座城门。大城内已探明有七条主干大道,多与城门相连,一般宽10余米至20米。在大城西部还发现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2800米、宽30米左右的排水渠道,其北端分为两支,分别注入北护城濠及城西的系水。在西北隅穿过城墙之处还发现有用大石块砌成的内窄外宽的涵洞。长167米,宽约8米,高约3米,有三层流水孔,每层五孔,相错排列。大城是官吏与平民的居住区,城内东北部及中部等处发现有铸铜、冶铁、制骨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城内出土的东周陶器上,发现有大量的戳印陶文,内容多为作器者的居里及名字,如高闾豆里人陶者曰汩等。在大城东北隅的河崖头一带发现一处春秋时期高、中级贵族的墓地,有大、中型墓20余座,可能是姜氏开国国君的家族墓地。

其中一座石椁大墓,可能是齐景公墓,外围有形殉马坑,仅清理了其中一部分,就发现了殉马多达145匹,据推算总数达600余匹,数量之大,甚为罕见。此外,在大城南10公里左右的牛山一带,有高大的墓葬封土堆10余座,俗称四王冢、二王冢,可能是田齐国君的陵墓。考古工作者又在城南05公里的郎家庄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贵族大墓。值得注意的是墓中殉葬了17名年轻女子,皆有棺椁及随葬品。根据战国策齐策等文献记载,齐宣王时临淄有七万户,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是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大大超过了东周的王城。

第四,从1973年起对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的秦国都城雍城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雍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凤翔城南、雍水之北,平面近方形,南北长约3200米,东西宽约3300米,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城墙夯筑,宽3米至88米,残存最高处达79米。在城内姚家岗、马家庄、铁沟发现大型宫殿建筑遗址群。其中在城内中部偏南发现的马家庄一号建筑遗址,坐北朝南,四周有围墙。北部居中为祖庙,面阔208米,进深139米,绕以回廊。左侧为昭庙,右侧为穆庙,南面是大门。在中心空地中庭发现有人、车、牛、羊各类祭祀坑181座,显系秦公的宗庙。马家庄三号大型建筑群遗址,长3265米,宽595米至86米,四周亦有围墙。是一组五进院落、五门三朝的建筑,可能是秦公宫殿朝寝之所在。在姚家岗宫殿区内还发现了一座可以藏冰190余立方米的凌阴遗址。在北城墙南面偏东300米处,发现了市的遗址,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60米,四周有夯土围墙,每面各开一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内中部偏西处姚家岗宫殿区内还出土了三批共64件窖藏的青铜建筑构件,可能是古代文献所记的金。大多呈长方形筒状,有的作曲尺形,表面多饰有蟠螭纹。用来套在木质梁枋上,既起保护作用,又达到装饰效果。类似的青铜建筑构件在陕西临潼和咸阳等地也有发现,说明东周时期宫廷建筑中已广泛使用青铜建筑饰件。这些青铜建筑饰件,金光闪闪,可以起到彩绘所达不到的富丽效果。此外,在雍城遗址西南八公里的三_原上还发现了秦公陵园,陵园以北八旗屯、高庄等地为中、小型墓葬区。

第五,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都郢城遗址不断地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城址位于湖北江陵城北五公里处,因其在纪山之南,所以又称为纪南城。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夯土城墙高出地面达39米至76米,底宽30米至40米,四周环绕有护城濠。现已探明城门七处,东墙一座,西墙、南墙、北墙各二座。其中有两座水门,现今朱河和龙桥河穿过城墙之处即当年北墙东部及南墙西部的水门之所在。已经发掘的西墙北门有三个门道,两侧有门房。南墙西部的水门亦有用四排竖立木柱组成的三个门道。城内发现有夯土台基84座,以中部偏东南处最为密集,呈中轴线排列。最大的建筑基址长达130米,宽100米,是宫殿区之所在,周围还发现有宫墙遗迹。在城内还发现了500座以上的水井,并发现有陶井圈、竹井圈或木井圈。有的井底放置一个大陶瓮,当为冷藏窖。在城内西南部陈家台发现铸铜手工作坊遗址,在城内北部龙桥河两岸发现有制陶手工作坊遗址,出土有筒瓦、板瓦、瓦当及陶器等。在城址周围三四十公里范围内发现了30余处规模巨大的墓葬区,其中大、中型墓达数百座之多,大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墓葬。已发掘的随葬品丰富的大墓有望山一号墓、马山一号墓、包山二号墓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郢都的繁荣。

1971年对山东临淄齐国都城进行了发掘,该城位于临淄城西部和北部,东临淄水,西依系水(今泥河),南有牛山、稷山,东、北两面是辽阔的原野。始建于西周。城为大小两城组成,小城在大城西南方。城墙残迹尚存于地上。城的四周很不规整,有的呈直线,有的沿河岸构筑,蜿蜒曲折。城墙全部夯筑而成。大城周长14公里,小城周长7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城墙厚度一般为二十余米,城根部最厚处达67米。全城有24个拐角,拐角处墙加厚,城上有防守设施遗迹。《齐乘》引《齐记补》说,该城有城门13座,现仅探明11座。小城南面二门,其他三面各一门;大城南、北各二门,东西各一门。城门道两侧,有垒砌的石墙,城墙上还建有排水口。城东、西两面,利用洙水、系水为城壕,南、北两面挖有城壕。城壕及洙水、系水,均宽约30米。凡正对城门处的城壕,往往显著变窄,以便架桥,尚有夯土与石块修建的墩可寻。小城为奴隶主、贵族统治集团居住的宫殿、官署区;大城为平民及奴隶的居住区。

答:山东省中部、淄博市东部。

临淄齐国故城,是周代至汉代的临淄城所在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中部的齐都镇[1],地处临淄区的西面和北面,北至古城村北,南至西关村南,西依系水(即泥河),东临淄河,故名临淄,临淄齐国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2部分,大城东临淄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总周长约213千米,总面积达16平方千米。临淄齐国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临淄

  临淄齐国故城,东濒淄河,西依系水,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政府驻地东北7公里的齐都镇。东、西、北面是辽阔肥沃的平原;东北距渤海百余里;南面是牛山、稷山、峱山和名泉——天齐渊。

  临淄原名营丘,后因濒临淄河而定名。据《尔雅·释丘》、郑康成《诗经·齐风》注、晋人郭璞《尔雅》注、《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综合考证:淄水从营丘的南面和东面流过,营丘、临淄是一个地方。营丘在公元前1045年太公封齐建国时即被定为国都;公元前866年,齐胡公姜静从营丘迁都薄姑(今临淄北博兴、桓台一带);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姜山复都营丘,并以营丘临靠淄水而改名“临淄”。从此,“临淄”之名传称到现在。

  临淄的建置沿革源远流长。三皇五帝时期,临淄先后是太昊伏羲氏、颛顼高阳氏、少昊爽鸠氏的集居地;夏朝时期,季崱氏栖居在这里;商初,临淄是逄伯陵氏的属地;商末,薄姑氏在此居住。周时,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386年,姜姓齐国传660年在此建都;公元前386年——公元前221年,田姓齐国传166年在此建都,临淄作为周代齐国都城长达824年。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刘邦封他的庶长子刘肥为齐悼惠王,都临淄,传多代西汉齐王于西汉末。3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封刘璋为齐王,都临淄,传数代东汉齐王于206年。由上述可知,临淄齐国故城作为“三齐故都,两汉王城”,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是声名显赫、地位极其重要的。

  临淄久负盛名,在东汉以前一直是全国最大、最富庶的工商业都市之一。春秋齐桓公时,临淄居民就有四万余户,人口二十多万;战国齐宣王时期,临淄居民多达七万余户,常住人口保守估计也在五六十万以上;到西汉初年,临淄“巨于长安”,“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有户十万(当时都城长安仅八万多户),人口过百万,人物众盛而居民富足,每天“市租千金”,被称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汉朝有“五都”的称号,临淄是其中之一(成都、邯郸、南阳、洛阳),因此有“西有长安,东有临淄”的传统称誉,在当时世界上也赫赫有名,可与古罗马相媲美。由上述可知,临淄齐国故城在中国古城乃至世界古城中的地位都是极高的。

  六十年代,山东省文化部门组织全国考古工作者,对临淄齐国故城进行了全面勘探,对地上、地下文物进行了探掘、考察。1972年发表了《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又经过几十年的发现、探究,目前已搞清了齐故城的基本面目。先秦学术界普遍认为,在众多的先秦国都遗址中,临淄齐国故城遗址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之一。

  先来看最大。临淄齐国故城分大城与小城两部分,为“大城咬小城”的格局。大城为平民所居,建于西周时期,南北9华里,东西7华里,周长14158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国君居住和官吏办公的宫城,建于战国时期,南北4华里,东西3华里多,周长约7275米。大城和小城总周长约21,433米,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临淄齐国故城因沿河而建,故有城墙拐角24处(仅沿淄河东墙就有14处),这是其他先秦诸侯国都所没有的。城垣基宽一般在20米左右(最宽处达55—67米),顶宽在10米左右;城垣高度约为“七雉”,即约14米左右,四周角楼高度为18米左右。另外,齐国故城有门13座(已探明11座),见于史载的有申门、稷门、雍门、杨门、广门、东闾门、虎门、龙门、鹿门、郎门、章华门、北门、南门、东门、西门等(其中可以确定的是,申门、雍门、杨门是西门,东门、东闾门、广门为东门。章华门为北门),其中小城城门5座:南门2座,东、西、北门各1座;大城城门6座:南、北门各2座,东、西门各1座。齐国故城大、小城内发现十条干道,其中小城中3条,路宽一般为6—8米,最宽者17米;大城内7条,路宽10米、15米、20米不等。交通布局规整合理,符合“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原则。

  据《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即说当时天子之城的建制是九里,诸侯大国之都城一般为七里。周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周长为3492里;鲁都鲁城(今山东曲阜附近)周长为23542里;蔡都蔡城(今河南上蔡附近)周长为2098里;宋都宋城(今河南商丘附近)周长为20里,均远远小于临淄齐国故城的规模。由此看来,始建于姜太公、经由历代齐君不断改建、扩建的临淄齐国故城,可谓中国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临淄齐国故城之所以超越周礼的规定,原因有三:一,太公建齐城在前,周公制订周礼在后;二,太公建齐城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富有实事求是、创新变革精神,与“因俗简礼”的建齐方针相呼应;三,符合 当时稳固政权、集聚民众、抵御外来侵略的实际需要。

  再来看最完整。临淄齐国故城有规模庞大、保存完整的城建设施、宫殿建筑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墓葬区,这在其他先秦王都遗址中极为罕见。

  临淄齐国故城的城建设施除保存有城垣、城壕遗迹外,还保存有城市排水系统。根据勘探得知,齐故城大、小城设有三大排水系统,四个排水道口。排水系统如此完备、系统、精巧,这在中国甚至世界早期城建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临淄齐国故城的宫殿区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宫殿建筑遗址主要保存有桓公台和“金銮殿”。桓公台,俗称梳洗楼、梳妆台,秦汉时称环台,魏晋时人称营丘,唐长庆年间(821—824)建齐桓公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台顶部分为3层,现高14米,南北86米,东西77米。为宫殿区的中心建筑,整个齐国故城的制高点。“金銮殿”位于小城东北部,与桓公台遥相呼应,夯筑台基较小,现存面积6000平方米,亦是宫室建筑遗址。四周以自然石垒砌,周围地势低洼,当是台榭别馆遗迹。在此宫殿遗址上,出土了大批铺地花纹砖、脊砖以及各种纹饰的全、半瓦当。另外,小城外西南方1公里有齐威王与田忌赛马、景公与晏子论和同之地——遄台;小城西和西南有世界最早的官办学府和社科院——稷下学宫遗址;大城西部,小城西门外有一代贤相、廉洁奉公的楷模——晏婴故宅所在以及晏婴冢;大城东南部韶院村有春秋时期孔圣人听齐韶后盛赞“尽善尽美”,“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闻韶处;大城东门外有无盐女钟离春进谏齐宣王、孟子见齐宣王论“与民同乐”的雪宫台;故城西北10公里处有屈原来齐下榻过的齐国国宾馆——梧台等。

  临淄齐国故城的手工作坊遗址在大城内分布密集,足可证当时齐都、齐国手工业的繁荣、发达。目前发现冶铁遗址6处:小城内2处,西部1处,东部1处;大城内4处:西部、中部偏西、南部、东北部各1处。炼铜遗址2处:在小城南部和大城东北部。铸钱遗址2处:“齐法化”铸钱遗址在小城南部居中;西汉半两钱、五铢钱铸址在大城东北部。铸镜遗址2处:一在刘家寨村东,一在苏家庙村西。制骨作坊遗址4处:集中在大城东北和北部,今崔家庄东北、河崖头村西南、阚家寨村南、东古城村南、田家庄村东北等。制陶作坊遗址多处:主要在大城西,长胡村、督府巷村、西石桥村、邵家圈村等发现多处陶窑遗址,出土大量瓦当。

  临淄齐国故城的大型墓葬区主要分布在在大城的东北部,今河崖头村村中和村西,经考证为姜齐君主和大贵族墓地。目前已探出大、中型墓20余座。其中5号墓东、西、北三面发现215米殉马坑,殉马据推测在600匹以上,为全国最大殉马坑。墓主经考证确认是姜齐第25代国君齐景公姜杵臼。

  综上所述,临淄齐国故城遗址规模庞大,为先秦国都遗址之冠;都城各功能分区均保存完整,虽历经三千多年风雨,仍可清晰的窥其“海内名都”的风采,在先秦各诸侯国都遗址中确实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因为临淄齐国故城的学术价值极高,意义非凡,在中国先秦史中地位显赫,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因临淄齐国故城鲜明而独特的价值,公布临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临淄区正以齐国故城为主体积极申报国家乃至世界文化遗产。

周天子统治了700个诸侯国,但经历了春秋的大浪淘沙,到了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仍然出现了七个富二代,即“齐楚韩嫣赵维勤”,史称战国七雄。

这就是问题所在。这七个恶霸,他们的国家地址在哪里?首都在哪里?

请进入下面的土鳖潘路。

先从最强大的秦国说起。秦国的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以清廉著称的将领的后代。因在残丘附近养马有功,被周封为诸侯王。都城是秦邑,也是秦国的第一个都城。

秦怡,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张家川两县,清河县北部莉雅遗址附近的山区,至今仍有一座50余米长的古城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用具。

公元前769年,因护送东征有功,被封为伯爵,秦正式成为东周的属国。

秦国的都城在经历了近百年的疆域扩张后,也经历了数次迁都,先后定居在西坠(不可靠)、胡艺(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最后在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在位时定居永城。

永城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部。秦咏诚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城隍庙遗址、皇宫遗址、秦公陵遗址和国家遗址组成。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公里。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

从遗址来看,永城临水而建,面积约10km2,分为东、西、北、南、北四面城墙。城里有三座宫殿遗址,郊区有一座。

雍都城建城300多年,历经19代秦公。在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19年)之前,秦灵公迁都泾阳(今咸阳市泾阳县)。建都泾阳36年后(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进一步迁都溧阳(今Xi阎良区)。三十三年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正式定居咸阳,最后一个首都秦。

咸阳城遗址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姚店街道办事处,横跨渭河两岸。遗址分为宫殿区、关雎区、郭城区和陵墓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有阿房宫、上林苑、六国宫、兰池宫、咸阳宫等著名宫殿遗址,也有作坊、市场、居民区、墓地等生活场所。

公元前206年12月,秦咸阳城被西楚霸王项羽焚毁。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秦国的赵国。赵的祖先也是手下一位著名的将军。他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司机左夫。因在平定徐与穆王之乱中有功,封为赵成。但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混过一个属国的主人,赵不能称之为首都,而只是一个美食城。

后来夫婿的子孙做了晋国的官,慢慢发展成晋国的大家族。公元前453年,赵、韩、瓜分旧主的领土,史称“三族分晋”。

当时,赵的主人是赵简子,赵的老板把首都在晋阳。

古晋阳旧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先后是赵、北魏、北齐、前晋、北汉的都城,后唐、后晋、后汉的北都。它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

晋国分裂四十五年后(公元前408年),被封为“赵烈侯”,赵正式成为合法的诸侯国。此时中牟为都城。

关于古中牟在哪里,大概有两种说法。一个是班固所说的,大约在今天河南郑州的中牟县。但另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在今天的鹤壁市山区。

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

赵邯郸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郊,总面积188km2,遗址分为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赵王城为宫殿遗址,总面积35km2,遗址分为东、西、北三个区域。成品呈之字形排列,至今仍有夯土台、城墙等遗迹。北城位于赵王城东北部,总面积153平方公里。这里是当时邯郸城的市场遗址,发现了陶窑、铁匠铺、手工业作坊等遗迹。

其次,赵国的南部邻国魏国的祖先是的第十五子毕,但在他的封建国家被西戎摧毁后,毕氏成了平民。他的后代毕万叛逃到晋文公,成为晋国的医生。

公元前445年,从晋国夺取一块地盘的魏国,自立为“侯”,魏国加入诸侯国,此时都是“安邑”。

安邑现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据说它也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首都。

魏安邑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宇。该市位于夏县王宇乡,总面积13平方公里,分为大城市、中城、小城镇和王宇寺四个部分。发现有灰坑、陶窑、水井、道路、半地下工作面等遗迹。

公元前339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良城,正式定居中原。

潍城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但由于黄河泛滥,大良古城已被掩埋在数十米的黄沙之下,所以至今没有关于大良城的考古发现。但是很多历史文献显示开封是大梁,这是肯定的。

接下来是韩国,面积最小。韩的祖先是晋国医生韩武子。公元前403年朝鲜成为诸侯国,定都杨宅。

杨寨就是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杨寨古城位于禹州市汉城街。这里曾是郑国的都城和韩国的第一个都城,也是宋代五大名窑的所在地。由于禹州古城一直作为州、府、县使用至今,所以在韩国的遗迹非常少,唯一的遗迹就是战国英雄聂政的坟墓。

公元前375年,灭郑,将都城从杨寨迁至郑的都城新郑,新郑是朝鲜最后一个都城。

韩新郑就是今天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

韩故城遗址位于新郑市区附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占地面积161km2,分为东西二城。东城为宫殿和贵族府邸区,西城为平民市井区和陵墓区。

郑韩故城出土了上万件的文物,比较珍贵的如青铜礼乐器、带铭文的兵器、殉葬车马等,也遗有城门、城墙、车马坑、作坊、墓葬等遗迹,是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接下来盘最南边的楚国楚国是周成王时期分封的子爵国,由于战争和地理的原因它频繁曾迁都,是战国七雄中都城最多的国家,而且都城到底在哪里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这里土鳖君就列举几个比较重要的楚都。

它的第一个国都是丹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位于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下寺东沟村曾发掘出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出土文物6098件,其中王子午升鼎、云纹铜禁、龙耳方尊、王孙诰编钟等青铜器为国家一级文物。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郢城,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楚故都纪南城遗址位于荆州区北5公里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南城遗址总占地面积为16km2,分为宫殿区、贵族区、平民区、作坊及商业区和陵墓区6部分,目前仍遗有夯土台、城墙、水井、陶窑、贵族墓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漆器等文物。

接下来盘的是最北面的燕国燕国的祖先是周武王的弟弟燕召公姬_,封地为燕城。古燕城到底在哪里?历史文献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目前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上世纪40年代发现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西周时期城市遗址就是燕国的初都燕城。

琉璃河遗址分为城社区、宫殿区和陵墓区,总占地面积525km2,目前仍遗有排水道、夯土台、车马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漆器、甲骨等文物,其中包括,堇鼎、伯矩鬲等珍贵文物。

公元前七世纪,燕国灭掉蓟国,迁都蓟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莲花池一带。

接下来盘的是最东面的齐国

齐国的祖先是武王伐纣时的大功臣姜子牙,西周建立后,姜子牙被封为齐侯,建都营丘(后扩建为临淄城),后虽有田氏代齐时间发生,但齐国一直没有迁都,一直以临淄城为都城。

齐国古临淄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总占地面积16km2,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淄城遗址分为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为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大城则是市井区和商业区。城内目前遗有夯土台、排水道、道路、铁匠铺、铜匠铺、铸钱局、陶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骨器文物,其中包括错金银镶嵌铜牺尊、燕王剑、龙纹矩形铜镜、大铜盂等珍贵文物。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654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