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作中的浪漫句子有哪些?

文学巨作中的浪漫句子有哪些?,第1张

1今晚的月色真美。——夏目漱石

2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冯唐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4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

5我也说不准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了你什么样的谈吐,使得我开始爱上了你。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经走了一半路了。——简·奥斯汀

6我只是你生活里的一个影子,你却在我的生命里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我只是个单纯的过客,为何要让我闯入你的生活?我千百次想过要离开你,但仅凭一己之力我做不到。——马克·李维

7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罗伊·克里夫特

夏目漱石日本近代非常著名的作家,堪称日本的“鲁迅”。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最近网上关于夏目漱石是否将“I love you”翻译成“今晚的月色真美”的讨论很多,除了月亮这个意象本身所具有的唯美、朦胧、神秘、含蓄,与爱情美妙温柔的意蕴相符之外,我觉得这一特殊的译句恰恰佐证了夏目漱石“回避型依恋”的人格特征。

爱情是多么的欢悦而浪漫,令人神往,可是夏目漱石却不敢勇敢面对,不愿直视与触碰,他总是畏缩胆怯、对于敏感的亲近尽量回避。他的人格空间充满了对他人的抗拒、戒备、疏离等,而这些在4集电视剧《夏目漱石的妻子》的中表现得尤为凸显和深刻。

《夏目漱石的妻子》是根据夏目漱石的妻子镜子与女婿松冈让著成的回忆而改编拍摄的电视剧。这是一部展现夏目和镜子婚姻生活以及亲密关系的沉重而温润的叙事诗。从剧情中我们可以窥见夏目的性格线索。

夏目漱石:孤独且畏缩的猫

疏离与拒绝

1896年镜子与夏目相亲。家境殷实的镜子表现出自然、坦诚的性格面向——她在听到夏目现场即兴所创造的俳句(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忍不住大笑起来,丝毫没有大家闺秀的矜持。夏目愣着一言不发,这是他惯用的木然姿态。

婚姻,这么大的事情,他却没有过多的思揣与表达,仿佛听任摆布一般。当镜子无意间在路上与夏目再一次相遇时,夏目俊朗清澄的气质一下子让镜子春心荡漾,她义无反顾地要嫁给他。

婚后,俩人没有亲密的耳语,似乎一切仍是礼节性的了解。 夏目的疏离感使得双方难以很快走进彼此的心房, 尽管镜子对其一片倾心。

一天,镜子早晨起床晚了,赶忙拿上便当追向已出门的夏目。她双手将便当递给夏目,夏目却冷淡而抱怨地说:“有刚起床就跑的笨蛋吗?……”一番指责后将背影留给大汗淋漓的镜子。

民治31年,镜子孑身一人过的新年,夏目没有回来。半年后镜子独自来学校寻找夏目。在学校的走廊,镜子看到自己的丈夫,并激动地向他挥手示意。夏目虽然看到了,却不过去招呼,两人半年未谋面,如此相见也没有打动夏目。夏目没有理会镜子,一句话也没有说,又一次将背影留在镜子心里。

封闭与迷茫

夏目曾经明确告诉镜子: 读书就是我的工作。 夏目整个身心全部投入于学习与读书,他不过问家庭的琐事,不主动了解妻子的心思。他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封闭在书海,成为一名作家是他的梦想。

不久他被派往英国留学,从事他不喜欢的英语研究。他非常郁闷,他只想研究英国文学。虽不如意,但他还是去了英国。他对镜子说:无论是学习英语,还是做老师,都不是我的志向所在。

在英国的留学生涯,没有几个交心的朋友,没有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也没有来自家庭的慰藉,他愈发压抑、迷茫。

各种因素交织加剧了他性格的暴躁。回国前后,他的神经衰弱,精神抑郁,情绪很不稳定。

回避型依恋

依恋模式

人们在幼、童年时期,与父母互动中会形成一种情感上、心理上联结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决定成年之后,在亲密关系或人际关系中与他人的互动。心理学家称之为依恋模式。

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是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他发现人们与父母的依恋模式在婴儿时期已经初步显现。父母的态度是孩子依恋类型形成的关键因素。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对依恋模式进行了深入实验与研究,并对依恋模式进行了分类。

依恋模式大致有四类,分别是 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

与依恋相关的有两个重要维度。第一个是焦虑: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害怕伴侣的离开;第二个是回避:对伴侣不信任,回避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不同的依恋模式的两个维度各有偏重。

安全型:低焦虑低回避,既不担心被抛弃,也乐见亲密。彼此间相互独立、相互依赖。

焦虑型:高焦虑低回避,总是担忧被抛弃,渴望亲密,十分依赖对方。

回避型:低焦虑高回避,难以信任与依赖他人。对亲密关系不适或畏惧,追求独立。

恐惧型:高焦虑高回避,担心被抛弃,又对亲密关系不适,既想依赖又怕依赖。

回避型依恋的表现

畏惧亲密:回避型依恋者在情感上往往排斥亲密行为, 主要表现为:不喜欢和恋人、妻子做一些亲密的行为,避免身体的过多接触。 与他人总保持一定距离。

《夏目淑石的妻子》全剧唯一亲密的动作就是镜子轻生被救后,夏目向她道歉,镜子感动落泪,然后俩人的手握在了一起,先伸手的人还是镜子。

除此之外,夏目与镜子从来没有夫妻间的亲密举止。夏目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高高在上、大男子主义、不苟言笑的形象。

夏目两次拒绝镜子,致使镜子轻生。而正因为此事,夫妻二人才有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亲密交流。否则夏目根本不会主动向镜子敞开心扉、吐露心声。是镜子让夏目第一次觉得他也可以被人关爱,也值得被人关爱,他也可以有个完整的家庭。

假性独立: 回避型依恋者 经常逃避亲密关系,压抑自己的需求,装出一副“不需要”的样子, “对恋爱不感兴趣”、“不想被亲密关系束缚”等,这是他们的习惯主张。

其实这是一种对渴望的有意压制,他们可能由于幼年的心理阴影,成年后为自己建造起一个“坚硬的外壳”,他们不愿、不敢走向亲密,甚至 与他人亲近都较为困难。 回避型依恋者看起来非常独立, 其实是想掩藏内心的孤寂和无助。

夏目无论在婚姻的问题上,还是工作中,都显得独来独往、自立自强。

当与现实世界的链接受阻,他便转向书本,他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精神的交集。

经常分手。 回避型依恋者其实一直在寻找亲密对象,但是 却经常分手,没有一个长期的伴侣。 有时就像一个“花花公子”,总是“浅尝辄止”。当亲密关系即将开始时,他们却惶恐式结束关系, 运用各种方式来逃避建立亲密关系, 表现为“我没做好准备”、不轻易许下承诺、不主动联系、即使分手也很冷静等。

《夏目漱石的妻子》,也许有多方面原因,但实际状况是夏目忙于学校工作有时候半年也不回家。即使第四个女儿出生,夏目仍然提出了离婚。

回避型依恋的成因

每一种依恋模式都与原生家庭有着紧密而深刻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幼年或童年遭受到父母(或重要监护者)的情感忽视。 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呵护,经常性的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或重要监护者)敌视、蔑视、故意疏远或伤害(打骂、体罚、冷暴力、虐待等)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灵创伤。

孩子天生就是需要关爱、需要父母爱护的。假如他们在童年时没有得到依恋情感的满足,他们的内心会非常痛苦。他们会以为自己是不被认可的、是不值得被关爱的、是不值得被信任的、是对他人没有用的等, 久而久之,他们便学会了采用回避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尤其是对于情感关系,成年之后他们会更加的敏感、脆弱,不敢轻易地相信他人、不敢轻易地接近他人,如果其他人表达对自己的爱,他们就觉得不真实、不可靠,彼此的亲密关系很难完整建立。

夏目漱石的父亲57岁年时生下了夏目。父母觉得:这个孩子到来太突然,年纪这么大还生下了一个孩子是羞耻的事情。他们的传统观念不太能够接受这个事实。出生不久,父母就将夏目送人了。

11岁左右夏目被送回来,但是他生父却对他十分冷漠。他在生父家庭里面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幸福,相反他认为养父对他更好。

从小没有得到家庭的足够呵护与亲人的无私关爱,这是造成夏目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主要原因。

**《大话西游》里的紫霞说至尊宝的心很像一只椰子,这个比喻很形象——柔软的内心外面总会包裹着一层厚厚的外壳。夏目就是这样的人。

《延禧攻略》中早期的贤妃也是回避型的。她拒绝加入任何阵营,她总是面带微笑,她对所有人都很友善。处处传达着这样的一个信息:我不会,也不愿伤害你们,但也不愿被你们打扰。

**《在云端》里的瑞恩职责就是全球各地飞,帮公司处理裁员问题。他一年有322天都在飞来飞去,剩余的43天犹如噩梦,因为要待在家。

年过40的瑞恩,没有谈过一场正式的恋爱,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甚至连和家人的相处,也是能避就避。飞机成了他的家,努力积累飞行1000万英里,也成了他逃避亲密关系的慰藉。

后来他有了一个稳定的朋友,对方很美,人也善良。瑞恩同事问:“她很喜欢你,你就不希望和她有未来吗?”他说:“你还小,以后你对关系的理解会改变的。”同事怒斥他:“不,这只是你自甘堕落的借口,你这样的生活方式,几乎不可能拥有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回避依恋严重的人,别说拥有正常亲密关系,他们常常连个关系够深的朋友都没有。

回避型依恋的改善建议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

5心里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但不在自己常规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以上其中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依恋在生活、学习、工作上会导致比较大的阻碍和困难,影响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降低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还很容易引发其它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

因此,假使确认自己属于回避依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①重新审视人生经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当你内在关系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时,就是你命运改变的开始。

回避型依恋可以经常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包括自己如何与父母、家庭成员互动的,这些过程中自己形成了哪些刻板印象?建立了哪些不良的思维定势或关系模式?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对自己的忽视或冷漠?学会从整体性、宏观性地角度看待问题,主动转念,换位思考。

可以多多地这样想:父母也许真的不懂得怎样关爱孩子、教育孩子,初为父母,力所不及;家里的多个孩子,父母精力有限,很难均等地将全部的爱洒向每个孩子;父母被其它方面所困扰,比如工作、金钱、亲情等,他们的人生也许本来就不完美;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剧本似乎早就书写好了,只是人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洞察、改变……

“原谅别人,就是放过自己。”主动调整心态,不再过多纠结过往的家长里短、情长纸短。礼敬父母、尊重家人、善待他人,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

②努力改变关系模式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一生都是在关系中相互成长、相互影响、相互依赖。

亲密关系中,回避型依恋者应充分觉察自身可能显现的交往态度,努力屏蔽小时候形成人际互动模式影响, 重新建立友好、包容、平等的人际交往方式,有意增加自我暴露的范围和深度, 在坦诚对话、深度沟通中寻求协助,调整举止,修复裂痕,提升亲密关系的安全性和稳定度。

夏目漱石因为妻子的轻生,终于坦露心声,让亲密关系的对方能够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身世经历,镜子表现出真诚的谅解,并不断适应夏目的人格状态,如此促使亲密关系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③适当进行心理治疗

回避型依恋者如果情况严重,自身难以改善的话,可以尝试进行心理治疗。咨询师会引导其回溯过往经历,帮助其探索分析回避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然后看清内心深处的不安、恐惧、怨恨,并积极予以疏导和释放。另一方面,咨询师还可能就人际交往模式与亲密关系的建设给予良好指导。

《夏目漱石的妻子》片尾的画面,我非常喜欢。远处的深绿像是夏目过往人生的阴影,近处的鲜绿犹如夏目新生的力量,两种色彩间的夏目与镜子,似两朵绽放的白莲,享受着多年的努力换来的至亲至爱的亲密境界。在长野辽阔巍峨的山巅,他们共同向往着无限美好的未来……

非常感恩您的阅读,希望有缘再见!

行旅在外,结草为枕。是为“草枕”。带有一种令人向往的诗境。而头枕“草枕”之上,想必会有一场美妙脱俗的梦。

《草枕》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散文体小说,讲述的是一位青年画师因厌倦噪杂浮世,独自一人扛着画具箱和小折叠椅,走进山野,在迟暮的春色中,放慢脚步,享受自然之美以及“非人情”的逍遥。

这样的旅行,于现实生活中既奢侈又浪漫,是很多人心向往之,意欲为之,而不可得的。 毕竟,生活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草枕》的故事主人公就是如此,但即便有再多俗事缠身,故事中的“我”仍不想舍弃片刻安宁,这样的选择才最可取。

夏目漱石在《我的草枕》中说,他只想表达一种感觉,只要在读者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感觉就行了。

为此,《草枕》这本书情节简单,没有事件的发展过程,很多物事看上去无头无尾,但美好的感觉贯穿始终却是毋庸置疑的。

故事中的“我”将自己的旅行置于“非人情”的境界。

何为“非人情”?“非人情”是指超越世俗人情与道德的美的境界。 这是夏目漱石的艺术观,具体化的成果就是这本书。

在《草枕》中,夏目漱石将“非人情”的天地定格在温泉旅馆,需途径迂回曲折的七曲路,方能抵达。 期间,就算是步行都十分吃力,但沿途却有曼妙景致。油菜花、蒲公英、山樱花,还有不绝于耳的鸟鸣,烘托出一片物我两忘的“非人情”。

画家的前来是为了画画,可最终没能完成一幅画,只有顺着心思写下的几行诗,也不足为道。但他却认为不管有没有作画,到头来都是一样。

在难得的宁静中,他只把心思停留在思考和感受上。 何为艺术家应有的态度,如何拥有艺术家的人格,什么情况下可以将自己变作画中人、什么情况下不行,为何唯有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像读书、看戏那样,才算在站在了艺术的角度,等等,所有这些“非人情”的思考,是这本书的亮点。

这些文字,读了让人感觉心中通透敞亮。 因为,寻常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困于自我的狭隘,不能把目光放开阔,也就走不出俗世的牢笼。

毕淑敏说,你必须得一个人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你才会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

就如书中的“我”一般,如此,方可在旅途中、旅途外走出自我,活成生活的艺术家。

《草枕》的精彩之处,并不只是“我”的“非人情”之旅,更有“我”的“非人情”之遇。

故事中,作者不仅安排画家去到一处“非人情”的天地,还将那方天地中出场的诸多人物都塑造成近乎“非人情”的形象。

如会吟出“秋日来时,吾亦如芒草上的露珠,缥缈消逝”如此典雅短歌的 茶店阿婆 ;如因她的特立独行在旁人眼中是“疯子”,自己却活得随性诗意的美丽女子 那美** ;如认为画家也有博士学位,以为鸽子的眼睛能够夜视,将几乎不能称之为画的达摩图扬扬得意挂在墙上的 观海寺和尚 ;还有 理发馆的师傅 ,古井的 源兵卫 ,喜欢收藏古董、展示古董的 志保田老先生 ,赶去战场的 青年画家久一 ,等等。

在故事中出现为数不多的“我”的行旅之遇,几乎有一个算一个,都在成就完美的“我”之“非人情”之旅上尽了一份力量,添了一份色彩。

特别是那美**,她是画家旅途之遇的主要人物,也是这趟旅程最接近“非人情”的人物。书中他们的很多对话都很精彩——

比如,当画家问道“这里和京都,哪个比较好”时,那美**说:

“其实都一样。”

“这种安静的地方,反而轻松自在吧?”

“无所谓轻松不轻松,人生在世过得好坏全凭自己的一念之间。如果因为讨厌跳蚤国就搬去蚊子国,其实毫无帮助。”

比如,当画家提到境池时,问道:

“那是适合画画的地方吗?”

“是适合跳水自杀的地方。”

“我暂时还不打算自杀。”

“我说不定近日之内就会自杀。我投水自杀浮尸的样子——不是痛苦挣扎的样子——是安详死去浮尸水面的样子——请你画成美丽的图画。”

而,作为读者通过这些人物看到的是远离了的自然美。是的,远离。

就如夏目漱石本人,当时他也是受到夫妻问题、家庭问题、健康问题、经济问题等诸多问题的困扰,而我们无不和他一样,身处噪杂俗世,无时不受私情杂欲、是是非非的叨扰,当看到那些清新“自然人”的生活,心中是说不出的羡慕。

这也是读完《草枕》合上书页,留下来的触动和感悟。诗意的心境和生活,不受人情羁绊的自然主义,是我们始终向往、始终追随在路上的。

其实,说起探寻“非人情”的理想生活,我们不必走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很显然,夏目漱石的“非人情”是受我国陶渊明和王维的影响。这一点,在书中有直接说明。

不过,夏目漱石虽然创作了《草枕》这样一本书,一心想逃离现实,隐居山野,追求自然,但对于他本人而言,现实生活再痛苦难缠仍不可长久逃离,“非人情”的境界再怎么喜欢也不可能持续太久。

此话不假。 可见,当画家在“非人情”的天地徘徊、逍遥片刻之后,还是会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的。书中“我”和那美**一行人乘船去车站,就是画家回归现实世界的表征。到此处,画家的“非人情”之旅也就结束了。

好在,画家在最后时刻自那美**身上见到了他的画作唯一缺少的“怜悯”表情。如此,他心中的画面得以完成,脚下的“非人情”之旅也得以完美。

今夜は月が绮丽ですね

不过不是作品中,是英语教师时代在教学中说的。

在翻译英语 l love you 时,有学生翻译为:我君ヲ爱ス,

对此夏目漱石认为日本人不会那么说,而如上翻译。体现了日本人的含蓄,和夏目漱石的浪漫。

因为有你在,月亮才格外美丽。——含蓄的意境。。

是日本的爱情名句之一。

夏目漱石代表作:

1、中长篇小说:《我是猫》、《少爷/哥儿》、《草枕》、《野分》、《虞美人草》、《坑夫》《三四郎》、《从此以后》、《门》、《彼岸过后》、《行人》、《心》、《道草》、《明暗》。

2、短篇小说·小品:《伦敦塔》、《幻影之盾》、《琴的空音》、《一夜》、《薤露行》、《趣味的遗传》、《二百十日》、《文鸟》、《梦十夜》、《永日小品》。

写作特点:

纵观漱石一生的创作,会发现他一直关心社会现实,认真思索人生,努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反映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他的作品风格朴实、幽默,结构巧妙,多样,描写生动、感人,语言朴素、细腻,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夏目漱石的创作倾向是复杂的,但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

扩展资料:

在他进行创作时,日本文坛上的浪漫主义高潮已经过去,自然主义派正处于隆盛阶段,大有垄断一切之势。此外还有唯美主义等等流派存在。但是,漱石的创作却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不肯附和自然主义派,决心按照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走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针对自然主义者以为事实的再现即文学的观点,他主张文学不应该是实际生活的照片,而必须是有意识地虚构出来的“仿造品”,因为只有通过虚构才能产生超过“事实”的“真实”。

因此,他的处女作《我是猫》一问世就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攻击,被斥为庸俗无聊的作品,此后他的作品也不断受到自然主义派的指责。

漱石虽然被一些人称为“余裕派”、“高蹈派”,可是这些称呼并不能正确表现他的创作的实质,最多只能表现他的创作的一个方面,并且不是主要方面。

参考资料:

-夏目漱石

今晚的月色真美”(日文:今夜は月が绮丽ですね)在日语中是一种隐晦的表白方式。这是夏目漱石的一句名言,含义是:因为有你在,月亮才格外美丽 ,是日本的爱情名句之一。

日本人也过中秋

-日本的中秋风俗-

自古以来,用月亮表达情意的经典桥段太多,在日语中每天的月亮甚至都有不同的名称,因此和中国一样,日本也拥有自己的中秋节,即“月见节”,而且日期也是定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所以也被称作“十五夜”。

日本有一边赏月一边聚会庆祝的习俗,因为秋季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也有向大自然表示感谢的含义,所以日本的民众总会盛装打扮,举家去当地神社、寺院参加“赏月会”。

中国人每逢中秋都要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而日本人则是吃由江米做成的白玉团子。他们觉得:“这就是月亮。”又白又圆的,看起来的确是要比月饼更像满月些。除了白玉团子外,几支芦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是日本人过中秋时必不可少的摆件。与家人团座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糕点,不像过年那般热闹,却有一份恰当好处的温暖。然而,现如今日本只有少部分地区仍保留着月见节的传统习俗,也只有一些神社、寺院会坚持每年举行赏月会。加之日本并没有为月见节设立公共假期,在快节奏都市里生活着的人们自然会越来越少的关注它。

为此,能作株式会社(NOUSAKU)推出了Moon系列,社长能作克治认为这款以月亮作为设计灵感的锡器,也许能唤起人们对中秋节的某些旧日情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87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