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孟浩然隐居有何感想

对孟浩然隐居有何感想,第1张

孟浩然的诗,以山水田园风格为最多最优。历史上的山水田园派大家,几乎无一例外,都退隐山林,回归田园,一辈子从仕较浅,大多数都在自己内心的桃源深处,写写诗,作作画,悠悠淡淡度过一生。孟浩然亦是如此,他一生未仕,从涧南园到鹿门山,一往隐居,置心于此,无怨无悔。是什么让一个生在唐朝这样一个积极入世,政通人和之世的人,深藏山林,远离尘嚣,独恋隐居?

襄阳,地处湖北中部,是历史名城,古隆中就在此地,可以说这里是,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孟浩然以前,有不少名人从这里走出去,运筹帷幄,立国安邦;也有不少名人走进来,隐逸山林,韬光养晦。襄阳一郊,自此已成为另一片隐居的名所。在这里,孟浩然遇见了一批高才之士,并结为知己,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的人生运筹和处世原则。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这首《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应是孟浩然早年所作,孟浩然早年隐居于涧南园,此地是他祖先留下的旧居,在襄阳城南七、八里,因宅屋在涧水之南,故称涧南园。题中的皎上人,应是山中寺院的僧人。首联一出,即知作者安家于郊外田园之中;颔联道出了隐居田园的原因,即为此处安静不与城市的喧嚣污染;颈联写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惬意,能垂钓,能放歌,俨然是种无拘无束的逍遥生活;尾联有着重点了一笔隐居之事,幽栖即为隐居,静者即为隐士。全诗语言淡然,直如陈述,倒不像是诗,然而正是这种淡淡然的感觉,倒挺符合田园生活的一分恬静自然。可见,这种生活正是孟浩然所乐于的,正是一个淡泊不求名利,宁静以明远志的人所乐于的世界。

在这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中,除了孟浩然,自然也不乏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骚客。就如早年同样隐居于襄阳的辛谔,是孟浩然的好友,过从甚密。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早年,孟浩然住在涧南园之际,辛大常去南亭,南亭即涧南园中的小亭,这首诗题就叫《夏日南亭怀辛大》。二人交往密切,颇显隐士之间的同志同途。孟浩然也时常去辛大隐居的西山拜访,他的一首《西山寻辛谔》,便是写自己去往辛大住所的情形,亦是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在襄阳郊外这片地方隐居的,早期还有张子容、王迥。

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疏。睹兹怀旧业,回策返吾庐。

这首《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是孟浩然作于张子容从政多年之后,当时,不少隐士或者说为终南捷径而隐居的人士,已踏出襄阳,寻他志而去,张子容便是其中一个。“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疏”,孟浩然自叹像他这样坚守隐居的人已寥寥无几,想想当初,又能做些什么呢?人各有志,成为了多少分离的托辞。

闲归日无事,云卧昼不起。有客款柴扉,自云巢居子。居闲好芝术,采药来城市。家在鹿门山,常游涧泽水。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闻道鹤书征,临流还洗耳。

这首《白云先生见访》写的是挚友王迥的隐士情态。王迥一副专业的隐居者状态迎接来访的孟浩然,闲适终日,高枕长卧,采药市卖以维生,一身打扮轻松洒脱,有点云游仙人的意思。结尾用了一典,以表自己的隐居决心。洗耳即为厌闻污浊之声,远古时,尧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遁耕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后来尧又招他任九州长,许由洗耳于颍水之滨,故得此典故。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这是孟浩然从襄阳渡口回鹿门山时的情形。夜幕已沉,渡头的喧杂与月下鹿门山的静谧形成了鲜明对比,人归江村的热闹又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了对比,以乐景写哀情,然而就在为自己茕茕孑立的隐居生活悲伤时,“忽到庞公栖隐处”,让孟浩然精神为之一震。“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还记得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吗?这两句竟出乎意料的相似,孟浩然定是释然了,自己心中最美的物事,始终都是隐逸的生活与隐逸生活里的山水田园。这时的孟浩然,来到了他的第二个隐居之处:鹿门山,一个他始终追求的终点,一个也将始终铭记他的起点。鹿门山,在今天湖北襄阳东南三十里,原名苏岭山。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在山上立神祠,刻二石鹿,夹神道口,立于门前,称鹿门庙,以庙名山,故称苏岭山为鹿门山。说道鹿门山,就不得不说孟浩然的心中榜样,庞德公。庞德公,汉末襄阳人,东汉名士,大约生活在汉灵帝建宁至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年间,隐居于鹿门山,采药以终,著名的“凤雏”庞统便是他的侄子,“卧龙”诸葛亮便是他的得意门生。当初,刘表数次延请庞德公出山,庞公不从,一次,刘表问他:“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对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可见,庞公亦是淡泊名利之人,这使得鹿门山下的孟浩然对山上的古贤住地神往已久,深以庞德公为自己的精神领袖,支撑着自己的隐居生活。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鹿门山的遗迹尚存,而庞公已逝,庞公虽逝,而隐逸之志后继有人。白云即指归隐,南朝梁陶弘景在《诏问山中何有赋诗以答》中写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丹桂亦是隐逸之意象,《楚辞·招隐士》中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孟浩然的意思,就在昭示着:庞公已逝,丹桂长存。他俨然已是庞德公的继承人,凭借襄阳的山水,一生老于布衣。就像闻一多先生评价的:“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而这个默契的对象,无疑便是庞德公了

陶渊明与桃花源

提起“桃花源”,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他,写下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使桃花源成了“把古今游人忙煞”的游览胜地。这篇《桃花源记》,倾注了诗人毕生的辛酸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的成篇,与诗人的品德、气质、经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浔阳郡柴桑县的一个乡村。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陶渊明从小就朝夕和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接触,渐渐养成了淳朴坦率的性格。少年时代,家境已经衰落,致使他“少而贫苦”,常常没有吃的喝的,冬天还穿葛布的单衣。但是,他的精神生活是相当丰富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这些儒家、道家的经典,史学、文学等类的名著,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儒家的经典,教导他有所进取;道家的哲学,又教导他有所不为。这些互相矛盾的哲理,使他在进入社会以前,已经对人生有了种种设想,决心“大济苍生”。“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翮思远翥”。果真,在他29岁的时候,要远走高飞了!

飞呀,飞到哪儿去呢?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竟飞到了“州祭酒”的官爵上,他第一次出来作官了!但是,在那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时代,作一个小小的“州祭酒”是很不得志的。性情刚直坦率的他,受不了做小官的那种拘束和折磨,更看不惯官场中那种谄上骄下,胡作非为的腐朽的作风,不久,他就辞官了。公元400年,陶渊明在家闲了六、七年之后,又到桓玄手下去作事。他原以为桓玄和其父桓温一样具有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雄心,投奔桓玄可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他失望了!桓玄实际上只是一个私欲熏心的人物!悔恨加上烦恼,陶渊明决计辞官归田了。公元401年冬恰逢母丧,陶渊明趁此辞去官职回到了家乡。转眼又过了三年,陶渊明已40岁了,但壮心不已,“四十无闻,斯不足。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之遥,孰敢不至”!他仍不远千里寻找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当时有个刘裕因镇压孙恩起事,,四、五年中,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跃成为督八州军事的大将,而且经过他一番“以身范物,先以威禁”的整顿,扭转了东晋王朝政府长期以来存在的“百司废驰”、积重难返的腐败局面。陶渊明很崇拜他,投到他门下作了一位参军。但是作了刘裕的参军不久,陶渊明又后悔!经过两次出仕,他看刘裕不过是个无耻之徒。刘裕当时只不过是掌握了东晋王朝部分的军事、政治权力,羽毛还未丰满,就拚命翦作异已,一年之内,就杀害了讨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杀害了无罪的王愉父子。于是,他离开了刘裕又作了刘敬宣的参军。不久之后,刘敬宣完成了江州刺史的使命,于公元405年上表辞职,陶渊明也随之去职了。陶渊明本该隐居田园了,是啊,那叮当流淌的溪流在呼唤他,新枝在向他招手,乡邻在向他微笑!“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生活不是千百倍地胜过无聊的仕宦生涯么?但是,同年秋天,陶渊明又作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岁终,会郡遣督垂至,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各乡里小儿!”便辞职而去,高歌《归去来辞》结束这这13年曲折复杂、充满矛盾、相当痕苦的仕宦生活!13年来,他时而出仕,时而隐归,然而全都彻底失望了!这13年来,对他来说,是一场迷梦。好在迷途知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等待他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隐居生活。田园风光,是如此美丽宜人,欢乐的鸟叫,和煦的春风,都给他的感情镀上一层愉悦的色彩,复苏了那一颗变得麻木了的心。他早起去田中锄草,晚上带月茶头归来;那田畴里禾苗的青气,珠贺玉润的夕露,使他感到如此的亲切。陶渊明归隐以后,一方面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一方面与情趣相投的读书人来往,时而是“奇文共欣赏,疑羲相与析”,时而又是“登高赋新诗”。他感到欢快、兴奋,许多歌颂田园生活的诗文,也不断地流注笔端。然而,现实生活毕竟是冷酷无情的,田园风光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经过战乱的浔阳农村也并不如他所描绘的那样和平与安宁。他躬耕自资历,虽然一直坚持不懈,但生活每况愈下,甚至连最低限度的温饱生活也无法维持!还能继续“乐天安命”么?不能,“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会言”!他是信奉天道的,可是总结自己五十余年的生活,对天道发生了根本的怀疑。就在这时候,已经进入暮年,思想正在剧烈变化的陶渊明,想起了一连串的事情:

——曾祖父陶侃不是曾为了一个小官而四处奔走么?曾祖父的母亲为了曾祖父能捞得一个小小的官职,竟不惜把自己的头发剪来卖了,去买米和酒菜,把屋柱拆了当柴烧,把床席剁碎当马草去喂客人的马,这样倾家荡产地招待客人,客人实在是过意不去,才尽力推荐曾祖父作了个小官。后来,曾祖父凭着自己的本事虽然官贵显达了,做了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剌史,封为长沙郡公。但是,当时一些贵族仍在背后骂他“溪狗”、“小人”,致使他最后不得不“功遂辞归”。祖父和父亲呢,也因为正直、孤傲,终生不得志。

——啊,这不是火么?是火,这是一场灾难的大火,它来得是如此的迅速,威势是如此的凌厉,完全出于意料之外。自己惊叫着、哭喊着、无济于事。火焰伸出它那长长的通红的舌头,向自己的那八九间草屋卷掠过去!毁灭了,穷巷深的住宅;毁灭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在这间陋的草庐里,,度过了多少凄苦雨的夜晚,也作过多少离奇古怪的美梦; 就在这间陋的草庐里,与不少朋友文人汇聚,吟咏了多少诗篇啊!可是现在全都完了,能够给躯体遮风避日的寄托没有了,能够给精神愉悦自慰的寄托也没有了。一家人,只得寄居在船上,颠簸在风浪里。这叶飘摇的苦舟,必时才能把自己渡出苦海?唉,晚年的隐居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啊

往事,画面似一幅幅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痛楚之余,引起他一次一次的深思,他望着阿舒、阿宣、阿雍、阿端、阿通这五个孩子,总希望灾难不要再演绎下一代。也就在这时,一个远古的东户时代社会的影子从他脑子里不断地浮现出来,一次比一次清晰。从东户,又想到了羲农、羲皇、重、华、黄虞、轩唐,向往着那个有衣有食

无忧无虑的生活。远古朝代尚能如此,近时为何不能?他的思绪最后久久地停留在与他时代接近的两个人身上,两张面影交替地出现在眼前,一个在说:“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会而虐兴,臣没而贼生”——这是魏末的阮籍;另一个又在说:“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这是西晋的鲍敬言。是的应该有象阮籍和鲍敬言所说的一种社会: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也没有战乱。然而,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要想脱难黑暗的现实社会,看来只有脱离尘世,聚众据险逃难。这种方式在当时和这以前的朝代里也相当普遍了。家乡发生的这类事件,陶渊明是目睹过的;前些朝代发生过的这类事件,陶渊明也从书上看到了。“(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主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家乡人民的逃难,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他在《拟古》诗中了对田畴这位三国时代的隐士表示了深切的怀念;给他印象最深的,要算是商山四皓了。这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四人,就是逃避秦始皇的暴政而入商山隐居的。他还希望羊松龄经过商山的时候,代他向商山四皓的英灵表示问候哩!

人民的逃亡,田园生活的乐趣和自己苦痛的经历,特别是晚年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遭遇,相互紧密地掺和在一起,一个美好的社会的胎胚,就在他胸中孕育了。这就是诗人所幻想的乌托邦——桃花源。

也许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吧,他的朋友高吾到柴桑去看他,无意之中向陶渊明谈起了武陵的一个风光迷人、景色秀丽的处所,引起了陶渊明极大的兴趣。啊,武陵,这地方对他来说是太熟悉了!曾祖父陶侃不就是湖南武陵的溪族人?正因如此,曾祖父陶侃才被官僚骂为“溪狗”的啊!他兴奋了,他激动了,凝情如冼,构思默想于是挥笔写下了《桃花源记(并诗)》。他从写现实生活的田园诗发展到写反抗现实制度的田园理想国,这中间经历了一段多么艰苦的生活历程和尖锐复杂的思想斗争呵!

诗人的佳作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和心血。《记》是一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有着新奇曲折故事情节的散文;《诗》则从桃花源的历史入笔,着重记述桃花源的社会制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北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和“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不就是前面提到的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么?文和诗中所描绘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等,不是和他先前写的诸多田园诗非常相似么?是的!《桃花源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正是作者半生来所向往和追求的。桃花源诗文的成篇谈何容易呵!

当然,在那种社会制度下,桃花源不过是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只有在今天,桃花源式的社会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有趣的是,自隋唐起,人们就在陶渊明记述中的武陵,那高吾所讲述的风景宜人的地方,逐渐营造古洞田亩,建筑了亭台楼阁,定名为“桃花源”,发展成为著名的风景区,供人们休憩游览。

感谢那位不知名的画家,在渊明祠为陶老先生留下了画像,使陶渊明在了桃花源里真正的隐士。也许,这正是陶渊明生前的意愿吧!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生活从他的诗中可以体现: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苍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诗共五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的作品。这一首《少无适俗韵》与另一首《种豆南山下》都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向来十分著名。

这首诗共二十句。前面的八句,诗人坦诚地倾吐了对过去仕途生活方式的鄙弃,和退隐归田、从自在中寻找新的生命价值的怀抱,也刻画了诗人与世俗不合,热爱自然、崇尚真朴的性格。他把求取功名进入仕途看作是“误落尘网”。一个“网”字,包含了他对虚伪的、束缚人们精神的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否定。“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三十年的时光已经在尘风中虚度了,只有回到了田园中,才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内心充满了得到自由的幸福感。这里的“三十年”,有人认为当是“十三年”,因为从他二十九岁入仕算起,到四十二岁写这首诗时,正好合“十三”之数。但若从他“少无适俗韵”的少年时代算起,则差不多是三十年。其实,诗中的数字往往不应过实地去理解。在这里,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不过是一虚一实罢了。从诗的表现特点来说,宜虚不宜实,因此还以“三十”为好。诗人用“羁鸟恋旧林”和“池鱼思故渊”来表达自己对园田故居的依恋。自然,接下来的“开荒南野际”,就不是述其艰苦的劳动,倒是具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他回到田园是实践了他“返朴归真”的社会主张。在他看来,这样接近自然的生活,才是人最正常、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从“方宅十余亩”开始,他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园田居的农家风貌。虽是极平常的景物,却代表着农村景象的典型特征:宅院、茅屋、榆柳、桃李,远处的村落,袅袅的炊烟……特别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两句,就更具生气。宋代张戒说:“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这就是说,作者的本意并不在写田园景物之美,而在于田园生活之趣,这是很好的见地。在这首诗中,诗人所写的景物都是田园中人们极常见的,孤立地看,它们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审美价值。可是,在这里诗人为这些平常的景物赋于了“灵性”,它们处处洋溢着诗人归田后所体味到的农村生活情趣。在诗中,榆柳、桃李是那样适意,狗和鸡也是那样适意,而主人更是适意的,最平常的景物也给他亲切感,使他感到自由自在。而读者,则并不对这些常见的景物感到乏味,反而受了诗的感染,发现了这些平时没有引起注意的东西竟是这般美好,这般有趣。以诗的主观感受注入所写的景物,这是陶渊明归隐初期田园诗的一个特色。这种重在写意不在写实的表现方法也是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

诗人为可对农村的平常景物产生这样的感情呢?诗的最后两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永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正因为过去有那种如在樊笼的生活,才能懂得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之可贵。这里的生活尽管简朴,但是和那种充满机诈的、虚伪的、喧嚣的生活相比,它宁静,适意,自然,更符合陶渊明的生活理想。

这首诗用了许多对句。这是格律诗产生之前诗歌中大量使用对句的一个范例。可贵的是这些对句不仅词语工整,表现出汉语的语言形式美,而且具有内在的韵律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来顺势而成,毫不费力,从节奏上、意境上,恰具了平淡自然的韵味。

陶渊明在这首诗以及不少田园诗作中所主张的生活方式对于当时黑暗的政治来说,无疑是一个对立。可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主张返回自然,主张保持原始的古朴生活的思想,也有其落后的一面。这也算是陶渊明的一个局限吧。

花开一树,漫卷云舒。心里有光,眼里有自然,这便是张二冬。渺渺青山远,我借山上居。在远离了城市喧嚣的终南山,享受着自我的孤独与宁静。于花果飘香的季节,邀三五好友相伴,再养几只爱宠,人生得意不过如此。

隐居终南山

2015年初,有一篇公众号推文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这篇名叫《2014年借山而居》的帖子,一天之间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随后又被各大媒体转发,推文的主人公张二冬一时引起热议。

张二冬何许人也?为什么他能够下定决心远离城市喧嚣,在山上一过就是七年?看完这篇推文,在都市之中被繁琐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平凡人,不知是该羡慕他过上了自己曾经理想的生活,还是该诧异他离开的果断与决然,彷徨的人啊,在朋友圈纷纷转发,借此彰显自己的态度与挣扎。

文章的主人公张二冬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众所周知,学习画画的人多少与艺术沾边,带有着一些艺术家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张二冬的浪漫细胞更甚。在2013年,张二冬花4000元在终南山租下了一座使用权为20年的农家小院。从此,他搬上了终南山,在小院里过着自己平凡朴素而又与众不同的生活。

搬上山后,张二冬在院子里喂鸡养狗,种植蔬菜瓜果,偶尔灵感来了,就地写诗画画,闲时晒晒太阳、发发呆,过上了惬意自在的田园生活。自从2013年搬到终南山,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七年,无数人都关注着这位隐居终南山的年轻人。然而这七年来,他不仅没有离开这座小院,还和当地的村民们交上了朋友。即使偶尔有事需要回家两天,他也会拜托附近的村民帮忙照看山上的鸡鸭,回家之后,更是无比挂念山上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二冬在充满灵气的自然里感受着山林绝无仅有的香甜气息,在琐碎的生活中发现生命的真谛。

粗茶淡饭里的风花雪月

在钟南山的生活,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风花雪月;当然也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样难以生存。张二冬享受着这样的清净,每天随着太阳而起,他开始喂狗喂鸡,做饭洗碗,清理田园,浇水除草,忙碌过后他会发呆、喝茶、听歌、创作,这些琐碎的事情足够张二冬度过一天的时光。

第一年来到终南山,小院还是破破旧旧的样子。山上的冬天极为寒冷,温度达到了零下十几度,房间中也没有地暖和暖炉。窗户和门都十分破旧,在山上度过的第一年冬天,是漏风与刺骨的寒冷,这让张二冬迄今都记忆犹新。

但张二冬很快凭借着自己超强的动手能力,将小院收拾得井井有条,不仅充满了人气,还十分兴旺。生活稳定之后,张二冬收养了三条狗,五只鸡,还养了三只鹅和几只小鸭子,每天小动物们叽叽喳喳,给小院带来了许多欢乐。

张二冬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这些朋友们喂食,天气热时,他们自己躲在阴凉处;张二冬忙碌时,小狗也会追在他屁股后面;等张二冬休息下来,狗狗反而趴在他旁边,随着他一起发呆。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这些生灵们早已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张二冬尽力使自己的生活过得简单而又平淡。他在小院里种下了秋葵、丝瓜和豆角等植物,在基本的生活问题解决之后,他还种下了花与水果。每到夏天、秋天瓜果飘香的时节,小院里飘散着葡萄和樱桃的味道,显得格外热闹。

张二冬十分敬畏自然而又热爱自然。他会早早起床给植物浇水,中午他在杏树下找好地方,随意躺下午休。甚至他还给给自己的狗取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字,叫“土豆”。养了一段时间的母鸡生病去世后,他给母鸡挖了一个坟墓,在普通人眼中,张二冬做的事情充满了迷惑,但在他心里,这些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返璞归真

一开始,张二冬选择在终南山隐居,父母与许多外界人都不能理解他。在他们眼中,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而选择躲进深山,这是无所事事的行为。然而,这位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却具有一身才华。

除了高超的动手能力,张二冬还具有强烈的艺术细胞。他将盆景修成文人画,扫地要扫出草木灰的疏密,用槐花蒸米饭,用桑叶做豆腐汤,给爱宠取名字,将原本破旧的土坯房装修成趣味十足的农家小院……

偶尔,张二冬会将自己的生活分享在自媒体平台。这样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快就吸引了许多网友的注意,让许多网友羡慕不已,获得了一大批粉丝的喜爱。七年来,张二冬极少下山,每个月的支出也就五六百元。有网友评价道,空谷幽兰就是万籁俱寂,而万籁俱寂中住着一个张二冬。

有许多网友将他与李子柒进行比较,同样是在自媒体小有名气的生活艺术家,两人的生活方式给了网友许多想象的空间。网友将他称为男版李子柒,但是张二冬说,我不是男版李子柒,如果硬要比,我觉得我算陶渊明吧,我只是喜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他始终认为在终南山隐居是一种很日常的生活,正如每个人都有一个乡土田园的情结,只是自己将这种情节变为了现实。在自然中回归真实,他披星戴月,享受幽静,闲来挥笔创作,同样可以一路向前。一粒豆角、一片雪花、一声犬吠在他心里都是充满灵气的东西。

人生草木,有人喜欢高楼大厦,向往车水马龙,而张二冬就是喜欢清静,喜欢自然,喜欢享受孤独。清晨拥抱太阳,夜晚拥抱星光。亲手种下一粒种子,看着它破土而出,长出嫩芽,再到成熟,这就是张二冬心灵的满足。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许多人都在埋头赶路,眼里是前程,心头是浮躁,却忽略了头顶的那片星空。而张二冬将这片星空拥入怀中,他隐居深山只为返璞归真,虔诚地与自然对话,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小事中敲打内心,拷问自己的灵魂,探索真正的自我。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许多人都会因为工作生活的高负担和强压力,而产生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因为肩上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我们只能在网络上看看李子柒、华农兄弟的视频来寄情山水。

也有人会毅然抛下一切,去回归山野,让自己真正在朴素艰苦的隐居生活中获得心灵上的平静。

最近,我们能看到很多年轻人放弃了在大城市打拼的机会,来到终南山,搭起属于自己的小屋,以最低的物质质量来满足自己晨起沐浴林风、夜间仰头观星的浪漫梦想。

不过,最初隐居于终南山的,可大多都是有着自己信仰、以隐居修行的人。

88岁的王芝霞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信奉佛教的她,隐居在终南山的小茅屋中,过着物质十分简朴、精神极度满足的生活。

许多老一辈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有信佛的观念,就算是一些年轻人也会在各类考试前在朋友圈求佛祖菩萨保佑。

不过,接下来要介绍的王芝霞并不是只有这种程度的信徒。

王芝霞是陕西西安长安县细柳乡人。由于从小就被父母带去寺庙上香,从7岁时起,王芝霞就信佛了。不过那时的王芝霞,即使信佛也没有完全皈依佛门,而是像普通的信佛者一般,也结了婚,生了孩子。

可在43岁时,不知是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还是心境突然变化,也许是心中对佛的向往被重新唤醒,王芝霞忽然就选择了皈依佛门,来到了西安香积寺。

几年后,为让自己能够更加静心,王芝霞离开了香积寺,来到终南山,在小五台半山腰盖起了一座名叫“三圣殿”的小庙,为自己取法号为“王慈善”,居住在终南山上,钻研佛法,打坐清心,过着清苦的隐居生活。

王芝霞在隐居的四十多年中,一直居住在自己在“三圣殿”旁的茅棚中。

很多城市中渴望归隐山林的年轻人,看到王芝霞居住的茅棚,也许就会被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劝退吧。

王芝霞的茅棚比起现在城市中的什么城中村、地下室的房间可要简陋得多。以前在山中修行的佛门子弟,是特意用这种简陋的住所来磨炼自己心性的。

不通水,不通电,没有网络,这种环境简直能劝退几乎所有的网瘾少年少女。

更不用说自己挑水、自己洒扫的艰辛,由于终南山山路险阻,下山购买生活用品也很吃力,需要很大的运动量。

由于没有电,夜晚研读佛经,用的也是烛光照明。在寒冷的日子里,也没有什么取暖设施来驱散寒冷。如今我们普通人,在冬天都会有暖气、空调、电热器等使屋子里暖和起来。再不济,也会有电热毯、电热水袋和暖宝宝。

但这些都是王芝霞这类佛门隐士不能拥有的。由于茅棚的窗都是纸糊的,王芝霞只能以最原始的方式——加厚衣物来御寒。

简直就像是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遥远的古代一样。

也许会有人问,这么苦,还值得去终南山隐居吗?

如果把这个问题直接抛给王芝霞,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一定会笑着回答一句,当然值得。

王芝霞是一位相当乐观豁达的老人。

和很多为躲避人群纷扰而隐居的人士不同,王芝霞并不厌恶与人交流,甚至能以与他人交流佛法和心中感悟为乐。说到乐时,还会手舞足蹈,自称“疯老婆子”,露出质朴而像孩子般纯真的笑容。

也会有很多人问她如何求得佛祖保佑,这位有大智慧的老人会真诚地告诉他们,佛祖不会包办一个人自己的人生,要有一颗诚心,用心来理解生活。这一席话,可以为无数迷途者解惑,能让我们看到王芝霞老人身上闪耀的佛性。

由于自己打理隐居生活非常辛苦,运动量极大,王芝霞虽然是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依旧精神矍铄,比好多城市中加班加到亚健康的年轻人身体还好。

在王芝霞的自述中,自己最长有过连续打坐108天的经历。不得不说,能够连续打坐上百天的王芝霞在这方面,比世上大多数人都要强。

王芝霞的隐居,是一种十分健康的生活态度。她的隐居并不是逃避性、消极性的。之前说过,佛教徒的隐居,往往都是为了修行。

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态度就是去享受,享受口腹之欲、享受奢靡浮华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在追逐欲望中迷失自己。

而王芝霞他们这些佛教徒,就会主动克制自己对于外物的渴望,舍弃这些只能给人带来一时快乐、却空洞没有内涵的诱惑,从而达到追逐本心、获知真理的结果。

对于他们来说,真理蕴涵在佛法中,蕴涵在自己本心中,也蕴涵在山水自然中。这些都是他们隐居时要去体会、去感悟的。

王芝霞,还有更多像她一样的佛教徒,就会沉浸在隐居时呼应自然与真理、磨炼本心的玄而又玄的境界中,用一生去追逐这种智慧。

在这过程中,王芝霞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皈依佛门前的王芝霞是有家庭的。在作出皈依佛门的重大决定后,家人孩子也挽留过她。但王芝霞铁了心要离这红尘俗世而去,让自己的内心随着与佛法佛理的日益接近而得到真正的平静。

离开了家庭的王芝霞就这样过上了身苦心乐的隐居生活。多年后,王芝霞的孩子长大都该结婚了,她却还是十几年如一日,隐居在终南山中。

她的儿子结婚前,也来请她下山过,但被王芝霞拒绝了。因为对现在的她来说,家庭亲缘就如同前世之事,已经是不可追回的过往。

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也适用于隐居的王芝霞老人。虽然失去了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但她得到的内心的满足,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不论怎么说,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像王芝霞老人这样追逐自己内心而隐居的,确实是世间的一股清流。也许我们不能像她那样抛下一切去归隐,但我们至少可以像她一样,尽量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被世俗污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937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