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红字》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1张

《红字》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50年。霍桑(1804—1864),美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红字》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小说以深邃的主题,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红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在孤独中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然而白兰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扩展资料:

霍桑的先祖威廉·霍桑1630年来到美洲大陆,曾经担任过马萨诸塞殖民地的官员,当众驱逐鞭打过一位教友派的妇女,而霍桑的曾曾祖父约翰·霍桑则是臭名昭著的1692年塞莱姆女巫审判中的三位法官之一,根据他的裁决,数名女巫被送上了绞架。

霍桑创作《红字》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写作,“替他们(祖先)蒙受耻辱,并祈求从今以后洗刷掉他们招致的任何诅咒。”

在霍桑撰写《红字》的同时,第一次妇女大会正好在纽约召开(1848)。在这次大会上,女权主义者们提出了女性和男性拥有平等财产权的问题,指出女性“一旦结婚,在法律的角度看如同死亡。他(丈夫)拿走了她所有的财产权,甚至是她所赚取的工资。”

她们提出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平等地工作,以便从经济的角度摆脱对男性的依附。

事实上,在父权社会中,男性拒绝给予女性平等的经济权利,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想要占有全部的财富,拒绝让女性来分一杯羹,更因为男性们早已意识到,女性在获得经济独立的同时,将不再满足雌伏于他们的羽翼之下,会努力寻求独立的思想和更为广阔的天地。

——红字

《小伙子布朗》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1804—1864)的短篇小说。自以为有罪的布朗偷偷地到森林里去与魔鬼践约,但他惊奇地发现他自幼就崇敬的、德行高尚的总督、教长、高贵太太、贞洁少女竟也有他们的罪恶“隐私”而前来与魔鬼相会。魔鬼告诉布朗,教长怎样和年轻的女侍说下流话,妻子怎样为了谋财毒死她的丈夫,少女怎样偷埋私生子……布朗在地狱之火的照耀下,还发现他的妻子也在这里聚会。最后,他在晨光中,心里唤起了一种隐秘的罪恶之感。小说的主题就是如魔鬼所说的,“罪恶是人类的天性”。作品集中地体现了霍桑的“人性本恶”的伦理思想。作者认为,“相互信赖对方的良心”、“希望德行”完全是“一场梦”;“人心能无穷无尽地提供罪恶的原动力”,这种罪恶的外化,使整个世界成为“罪恶的污点”、“巨大的血迹”。霍桑看到了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邪恶,却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以抽象的“恶”来解释造成这种社会邪恶的根源。作品通过布朗之口喊出了“仰望天国,抵抗邪恶”的微弱呼声,表达了他对社会道德伦丧的绝望抗争。作品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情节怪诞奇特,气氛神秘诡谲。作品以森林和魔鬼象征邪恶,也象征人的真实内心世界,把布朗与魔鬼聚会写得似梦非梦,阴森可怖,渲染了人心的黑暗,预示了人类运命的“不祥”,产生了较强的艺术效果。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年7月4日—1864年5月19日) 其代表作品《红字》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1853年霍桑被任命为驻英国利物浦的领事。著作有《范肖》《重讲一遍的故事》《古宅青苔》《红字》《玉石雕像》霍桑认为:与文明而古老的欧洲相比,美国“没有阴影,没有古风,没有秘传,没有绚丽而又昏默的冤孽,只有光天之下的枯燥乏味的繁荣”,给作家提供的素材极少。因此,霍桑把注意力转向过去,力图借助想象去挖掘历史上对创作有益的素材,以便“把过去了的时代与我们面前一瞬即逝的现在联系起来”。这也暗示了他以古喻今的创作意图。但是出于清教徒的审慎,霍桑采取了浪漫主义小说的创作形式。他认为只有这样,作者才能以自己选择的方式构思和创作,而又不必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才能在“真实的世界”和“仙境”之间找到现实与想象得以相结合的“中间地带”。霍桑的伟大正在于他能以表面温和而实质犀利的笔锋暴露黑暗、讽刺邪恶、揭示真理。 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这与加尔文教关于人的“原罪”和“内在堕落”的理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霍桑是心理小说的开创者,擅长剖析人的“内心”。他着重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主张通过善行和自忏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从而得到拯救。然而霍桑并非全写黑暗,他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的劣根性的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主人公寄予极大的同情。正如他的朋友、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所指出的,霍桑的黑暗使在这黑暗中不停前进的黎明显得更加明亮。霍桑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对亨利詹姆斯、福克纳及马拉默德等后代作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霍桑的作品想象丰富、结构严谨。他除了进行心理分析与描写外,还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他的构思精巧的意象,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寓意。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曼、霍桑、华盛顿·欧文等。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是指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这一段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注重艺术效果。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曼、霍桑、华盛顿·欧文等。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 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 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人物及代表作

  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纽约外史》、《见闻札记》。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论自然》、《论自助》、《论美国学者》。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小伙子布朗》。

  华尔特·惠特曼:《草叶集》、《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

  赫尔曼·麦尔维尔:《玛地》、《雷得本》、《白外衣》。

  后期作品:《皮埃尔》、《骗子的化装表演》、《比利伯德》。

  爱伦坡: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论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关键词:霍桑 清教主义 清教徒 《红字》 原罪

 论文摘要:纳撒尼尔·霍桑并不是一个清教徒,但是清教主义的思想却对他影响深远。一方面,他承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和迫害;另一方面,他又坚信清教主义的诸如“原罪”等教义,主张人生来就有罪恶,应该自我救赎。这种矛盾思想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获得了很好的体现。

 一

 清教主义是从殖民地时期开始便深深刻在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容忽视和忘却的烙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清教主义思想对于美国思想及文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可以说,如果对清教思想没有一定的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美国及其文学。而对霍桑和他的代表作《红字》来说,清教主义更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解读视角。本文将从清教主义的兴起、它与霍桑的历史渊源,以及在《红字》中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态度等方面来看一下清教思想对霍桑的影响。

 二

 (“清教思想/清教主义)(Puritanism)”一词是由“清教徒(Puritan)”衍生来的,是人们对清教徒思想和行为的概括。“清教徒”一词源于拉丁语Purus,意为清洁、纯净。

 清教运动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16世纪后期,教会一部分虔洁信徒提出要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他们要求在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疵的真教会。

 清教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过重要的作用。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新大陆移民,是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民的祖先。美国宗教历史学家偑里·米勒(Perry Miller)这样描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他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来到新大陆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和拥有选举权的王国……”从殖民地时期开始,清教主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深远影响。

 清教主义既是一种信仰概念,也是一个伦理价值概念。清教的伦理价值就是清教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延伸,主要表现为虔诚、诚实、节俭、勤勉、节欲、自我完善等。这些信仰在美国人的现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教徒最初是起正面的、积极的作用的。他们反抗罗马教皇专制、反对社会腐朽风气,注重理智,推崇理想,禁绝欲望;他们始终保持严谨和克制,排斥任何可能引致道德堕落的行为。

 但是,清教徒们奉行严厉的道德教条,宣扬禁欲主义,谴责对尘世乐趣的追求,宗教观狭隘的一面和不宽容性也开始显现出来。本来倍受压迫的清教主义转而开始迫害那些他们认为持有异端邪说的人。

 三

 纳撒尼尔·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霍桑一生共写下短篇小说一百余篇,有小说集《古宅青苔》(Mosses from an Old Manse, 1843)等;著有四部长篇小说,即《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1850)、《七个尖角顶的房子》(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1851)、《福谷传奇》(The Blithedale Romance,1852)和《玉石雕像》(The Marble Faun, 1860)。

 他出生于新英格兰一个名门望族,世代都是虔诚的加尔文教信徒。他的两代先祖曾是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的权力机构中的要人,参与过一六九二年萨莱姆驱巫案及其后的迫害教友派的活动。他一方面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摆脱不掉“原罪”“赎罪”及“命定论”之类的宗教迷信思想,但又因祖辈驱巫案的行为而深背负罪感,并反过来对清教的专制统治痛心疾首;这种矛盾心理在他的小说《红字》中深有体现。

 四

 1825年,霍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萨勒姆,开始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霍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拼命读书。他热衷于探索家族历史。通过这段观察、思索的过程,他意识到清教伦理束缚人性的一面。因此,在1850年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红字》。

 《红字》以1650年前后的波士顿作为故事的背景,当时的居民是1620至1630年间来此定居的第一代移民。他们都是在英格兰故土遭受詹姆斯一世迫害而抱着创建人间乐土的理想来到新大陆的清教(即加尔文教)徒,因此,在当时,美国大多数人都是清教徒,清教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各方各面。以此为时代背景的《红字》中各个人物均以不同的方式受到了清教思想的影响,在清教主义的教义面前他们有迥然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清教主义灌输给霍桑的是强烈的罪恶感,先祖们留给霍桑的是血淋淋的犯罪事实。但是,霍桑却仍然相信清教主义的原罪观,也相信人的彻底堕落。尽管他不是清教徒,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清教主义关于人性堕落的观点。所以,《红字》中的几个主人公身上都有他们自己的“罪”。对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牧师来说,他们的原罪就是海丝特胸前的红字“A”。“A”代表了“Adultery”(通奸)”。海丝特虽然是出于保护自己心上人的好意,但还是犯了欺骗罪;丁梅斯代尔牧师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罪恶,继续留在圣职上,既冒犯了上帝,又欺骗了教民。齐灵渥斯的罪则表现在他发现海丝特的不忠之后进行疯狂的复仇,最后变成了“一个恶魔”。连最天真的小女孩珠儿都是“罪恶的情欲泛滥中开放”的花朵。

 人有原罪,所以需要救赎。在霍桑看来,对待罪恶,人应该自觉采取赎罪的方式,使被罪恶玷污的心灵在“净化”中得以拯救。他主张通过善行和自我忏悔来洗刷罪恶,从而得以“赎罪”。对海丝特来说,她坦然承认自己的罪行,独自承担罪责,忍辱负重,顽强地生活着,同时还接济穷人,四处行善。她的善行使得她胸前的字母“A”已经不再是它的本意通奸(Adultery)了,而是成了能干(Able),天使(Angel),欣赏(Admiration)等等各种含义了。而对于牧师丁梅斯代尔来说,当他走向邢台,彻底坦陈了自己的罪行,最终含笑死在海丝特怀抱中的时候,他的灵魂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得到了救赎。牧师死后,海丝特带着女儿远走他乡,多年以后重归故里,之后在牧师的坟旁出现了一座新坟。墓碑上只有一个字母“A”。作者在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人生的尽头,而是实现生命永恒,自我救赎的必由之路。

 五

 作为一个清教世家出身的作家,霍桑思想上充满了矛盾,新英格兰的清教主义传统,尤其是加尔文教派对他影响很深。一方面他为清教徒、为祖先对人性的压抑和迫害而深负罪恶感,所以他试图反抗这个传统,抨击宗教狂热和狭隘、虚伪的宗教信条;另一方面他又受到这个传统的束缚,以加尔文教派的善恶观念来认识社会和整个世界。他的作品中渗透着“加尔文教派的‘人性本质’和‘原罪’的观念”。从他身上可见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和文学各方面的深厚影响。

 参考文献:

 [1][美]霍桑著,温烈光译。红字[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

 [2]杨志宏。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我看霍桑的《红字》[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9,(l)。

 [3]刘丽霞。认同与怀疑的交织——论《红字》的清教观[J]。外国文学研究,2003,(2).

 [4]柴惠庭。英国清教[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拓展:霍桑作品对清教思想的继承和叛离论文

 摘 要清教思想强调原罪说和有限救赎,提倡简约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内省的重要性,对美国文学、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清教的基本价值观出发,探讨了清教思想对美国作家霍桑作品的影响。由于出身于清教徒家庭,霍桑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深深的清教徒的印记;但与此同时,他的作品又体现了对清教思想的叛离和反思。

 关键词清教思想;罪恶主题;反思

 纳撤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的开创者,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和象征主义的奠基人。霍桑的作品大多以新英格兰的生活图卷为背景,用神秘的象征手法反映美国早期清教徒的生活和价值观,体现出了很深的清教思想的烙印。可以说,霍桑继承了美国文学中的清教传统,但是与此同时,他又对清教思想和清教徒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恶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美国清教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基本价值观

 从清教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来看,清教主义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宗教, 而是一个集神学、哲学、意识形态等为一体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思想体系。

 作为基督教的一个派别,清教始出现于16世纪60年代。16世纪兴起于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结束了罗马天主教教会在欧洲各国的权威统治,其中1517年马丁·路德和1534年约翰·加尔文所领导的新教运动最为著名;进入17世纪,作为新教的一个激进派,英格兰清教徒连同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新教徒,为躲避宗教迫害开始了北美洲的移民运动。这样以加尔文教神学及传统为基础的清教主义在美国殖民地初期逐渐形成统治地位,为17世纪以后新英格兰的政治和宗教思想及美国的民族崛起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清教思想,就没有美国文化,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国文学。

 清教思想强调原罪说和有限救赎的理念。清教主义认为:源于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原罪,人类是生而有罪的,因此现世中人必须为自己的罪行赎罪,而上帝的救赎则是有限的。人类该如何获得上帝的救赎?人类又如何知道自己已经获得救赎?美国清教思想给出的答案是:要获得救赎,必须谨言慎行,虔诚信仰上帝、努力工作、不断进行道德内省;获得救赎的人上帝是会给出提示的,这个提示在很多清教徒看来就是生活和事业的成功。美国清教徒把美洲大陆看成是上帝赐予他们的“应许之地”,而他们则是“被选之民”,他们的使命就是要在美洲大陆上重建伊甸园。清教思想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1)人类的堕落与原罪 。

 (2)上帝的挑选 。

 (3)有限的赎罪 。

 (4) 命定的选择。

 二、霍桑作品对于清教思想的继承

 纳撤尼尔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出生于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萨莱姆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祖先都是虔诚的清教徒。霍桑的先祖曾是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的权力机构中的长官,家族中出过州长、迫害异教徒的立法要人以及审判萨莱姆驱巫案的主要法官等。霍桑年幼丧父,与母亲一起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浓重的清教气氛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学毕业后,霍桑回到家乡潜心读书,走上了创作之路。

 由于受到清教思想的深刻影响,霍桑的作品显示出了对宗教题材的浓厚兴趣,他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以宗教信条为基础的善恶之争和因果报应。霍桑作品大多以新英格兰两百多年的历史为背景,大力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并以此为根据不断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事实上,由于深受清教原罪说的影响,罪恶以及罪恶感对于人的影响成为霍桑在自己作品里最为热衷的关注对象。

 以霍桑的代表长篇小说《红字》为例,在这部小说里,霍桑集中描绘了不同人物对于罪恶的理解、他们所犯下的罪以及罪恶感对于这些人物的影响。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这部小说里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从表面上看,她犯下了清教徒难以容忍的罪行:纵欲以及通奸,但是霍桑却对海丝特表现出了深厚的同情和宽容,罪恶和无罪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海丝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出来。牧师丁梅斯代尔虔诚、热诚、深得教友爱戴,但是同样他不仅犯下通奸之罪,而且不敢承担责任,怯懦地隐瞒了自己的罪行。海丝特的丈夫从表面看是受害者,但是他为人冷漠、自私,在精神上折磨自己的妻子,并一直策划着对牧师的报复,犯下了妒恶之罪。而海丝特的女儿珍珠是一个无辜的女童,她给妈妈带来了无限的慰籍和欢乐,是海丝特支撑下去的精神支柱,但正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生命,却再好不过地诠释了清教思想中关于人类原罪说的观念。珠儿是通奸的产物,她的诞生便是对海丝特胸前佩戴的A (adultery)的最好注解。不同的人物,以各自的行为方式诠释着各式各样的恶,并且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心中挥之不去的罪恶感,霍桑把自己对于罪恶主题的关注淋漓尽致地在这部小说里表现了出来。除了强调清教思想中有关原罪说的理论,霍桑同时也在自己的作品里肯定了宗教的重要精神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霍桑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清教思想对于霍桑作品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作者关注宗教原罪说的命题和挥之不去的罪恶感上,还表现为对霍桑文学创作手法的影响。清教思想强调圣经是宗教诠释的法典、一切教义、教务问题应从圣经中寻求答案,因而圣经的叙事手法和文学手段成为清教文学作家的学习、效仿对象,霍桑也不例外。圣经中为了宣传基督教的教义和价值观,善用隐喻、对比、故事以及传说,霍桑将其吸收发扬,多次在自己的作品里用象征的文学手段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增加文学感染力。《红字》作品里的红字是体现全篇主题的重要象征,同时在最后将主题得以升华――完成了由adulterer(通奸者)到angel(天使)的转变。不仅如此,《红字》的场景描写、人物名字以及人物的长相都体现了象征文学手法的应用。例如海丝特的丈夫齐灵渥斯(Chillingworth),这个名字从发音上来看,和英语中的chilly(冰冷)以worth(糟糕)一样,暗示这个人物是个自私冷漠的家伙;又如海丝特的女儿珍珠(pearl),人如其名,美丽可爱,是妈妈最最贴心、珍爱的珠宝。

 事实上,霍桑深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难摆脱清教思想对于自己的影响,他把自己对宗教命题的思考写进小说。清教思想关于人生而有罪的观点给霍桑的作品打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他的作品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探讨了人类挥之不去的罪恶感以及罪恶对于人类个体以及社会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霍桑的作品在很多时候又表现出了对于清教思想的背离和反思,下面将集中就此展开论述。

 三、霍桑作品对于清教思想的反思和背离

 清教徒在移民美洲大陆的早期阶段,在新英格兰地区建立了以清教思想为基础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发展到后来,清教徒中的统治者为了推行、宣扬清教,他们打击异己,排挤其它宗教派别和宗教信仰,最终导致清教统治的没落。霍桑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这段清教徒的历史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和反思。在他的多部作品里,我们都可以读到霍桑对于清教徒的虚伪道德和冷漠无情进行的强有力的谴责。如《恩地科与红十字》这部小说集中描绘了当时清教迫害的残酷,被迫害者带着各式刑具在广场示众,他们当中有失足的女人,有愚昧的老妇,有疯子,有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许多人在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便被诬陷成是异端或者巫婆而定了死罪。又比如在七个尖角阁的房子这部小说当中,霍桑讲述了一个品钦家族祖先对宗教异己疯狂迫害,最终家族受到可怕诅咒的故事。在他的诸多小说当中,霍桑对于清教徒所表现出来的恶做了形形色色地描述和反思,对他们的道德虚伪做了深刻的谴责和揭露。

 与此同时,霍桑也对清教思想中的有限救赎理论做了反思,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是以霍桑的代表作品红字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小说当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获得了救赎,克服了心中的罪恶感,并且战胜了心中的恶。海丝特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憧憬和愿望,现实生活里自私冷漠的丈夫将其视为私人物品,得不到关爱的海丝特在牧师那里找到了爱情,却犯下了通奸之罪。但是白兰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坦诚了自己的罪行,却独自承担了罪责,以坚忍、乐观的生活态度善对生命和周围的人,最终海斯特得到了心灵的自由和真正的救赎,那个佩戴在胸前的巨大红字完成了从adulterer到angel的转变。牧师Dimmsdale一开始不敢坦诚罪行,他每天目睹海丝特独自承担着巨大的耻辱和人们的嘲弄、蔑视,心灵备受折磨,在他临死之前,终于面对全体教众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勇敢地和海丝特站到了一起,在这一刻,牧师的罪得到了救赎。即便是书中冷漠奸诈、不断在精神上折磨他人的Chillingworth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全部财产赠与了珍珠,内心获得解脱,在谅解中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霍桑一方面摆脱不掉“原罪”、“赎罪”、“内省”、“命定”等宗教信条的约束,一方面又因家族的负罪感而对清教的专制统治感到痛心。霍桑一方面抨击清教徒的宗教狂热和不容异己的行径,另一方面又以清教的基本信条作为认知判断的准则,倡导人们以忏悔和善行洗刷罪恶、净化心灵,对清教思想的继承与叛离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霍桑的作品里体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陈冠商译霍桑短篇小说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3]孙筱珍《红字》的清教主义传统透视[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 Hawthorne, Nathaniel The Scarlet Letter [M] New York: Bantam Dell, 2003

;

《红字》的作者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年),1804年生于新英格兰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美国19世纪影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他从小爱好文艺,大学毕业后因曾在海关任职,后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而辞职。

1850年《红字》发表后,霍桑确立了自己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851年和1852年又分别出版了“两部罗曼史”,即《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和《福谷传奇》,1860年,又写了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玉石雕像》。1864年去世。

霍桑的作品几乎全部取材于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地区的历史,并清晰地体现了他的复杂思想和矛盾性格。

他擅长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心理特征,想像丰富,善用象征手法,挖掘潜藏于事物深处的意义,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其文字较为晦涩,作品充满着阴郁的调子。在艺术上,霍桑的作品被称为“心理罗曼史”。

他曾匿名发表长篇小说《范肖》(1828)和几十个短篇作品,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等,逐渐得到重视和好评。

霍桑的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历史或现实生活,着重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等问题。著名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布朗》、《长的黑纱》揭露人人皆有的隐秘的罪恶,表达了人性是恶的和人是孤独的等观点。另一些小说如《拉伯西尼医生的女儿》,反映了他对科学和理性的怀疑,以及他反对过激和偏执的思想。《通天的铁路》则指出技术的进步虽丰富了人的物质享受,却败坏了人的精神。有少数作品正面表达了霍桑的理想,如《石面人像》;另外有些故事记叙了新英格兰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争,但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v6gAicl-cv_9K5HvJs-8A

 

提取码:u2e1 

该小说讲述了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I Hawthorne,1804一1864)出生于新英格兰一名门望族,他家世代都是虔诚的加尔文教信徒。他的两代先祖曾是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的权力机构中的要人,参与过一六九二年萨菜姆驱巫案及其后的迫害教友派的活动。霍桑一家后来以航海为业,从事东印度地区的贸易,到他父亲这一代,家境已经大不如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13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