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的背景是什么?

红字的背景是什么?,第1张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 长篇小说《红字》是他的代表作。霍桑1804年生于新英格兰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全家笃信基督教清教。 父亲去世后,他随母亲迁至萨莱姆外公家,萨莱姆浓厚的宗教气氛和激烈的宗教派别斗争以及霍桑一家的宗教传统都对霍桑的思想和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从小爱好文艺,大学毕业后曾在海关任职,后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辞职,在布鲁克农场制订实施空想社会主义计划。霍桑对当时美国社会道德论丧和资产阶级的伪善不满,但是他又不想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谋求社会道德的改进,宣扬上帝,主张道德的自我完善。

  1850年《红字》发表后,霍桑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此确定。 1851、1852年又分别出版了“两部罗曼史”,即《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和《福谷传奇》,前者以宗教迫害案为起点,描写了一个关于美国资产阶级家庭的故事,表现了罪恶代代相袭的悲观主义的思想;后者描写了一群内心苦闷的上层知识分子,离开城市到农村去组织村社,终因一事无成,失望离去的故事。同时还出版了几部儿童文学作品, 1860年又写了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玉石雕像》,1864年霍桑去世。

  霍桑的作品几乎全部取材于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地区的历史。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地体现了霍桑的复杂思想和矛盾性格,一方面他深受加尔文教的影响,相信“原罪”,另一方面,他又深深体验到加尔文教的狂热、专横与虚伪;一方面他接受爱默生的哲学观,相信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神秘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宗教意识的控制,把加尔文教派的善恶观念当作认识社会的标准,探寻固有的“恶”,认为“恶”才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艺术上,他擅长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心理描写,想象丰富,常用象征手法,善于挖掘潜藏于事物深处的意义,作品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其文字较为晦涩,作品充满阴郁的调子。其作品被称为“心理罗曼史”。

以下内容编译自“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by Leland Ryken

第二十三章 解开红字之谜

情节回顾

  这一章前三分之一延续了上一章的内容,我们对Dimmesdale的讲道和他此时地位之高有了更多了解。霍桑继续为接下来的高潮埋伏笔。过度部分是众人离开教会前往庆典现场的路上。

  Dimmesdale一到镇中心的脚手架,形势就急转直下。接下来的一幕极富戏剧性,重点在场景设置,人物在场景中的安排,人物动作和对话。而周围人表现出的不相信,则把整个情节进一步推向高潮。

  高潮一幕从Dimmesdale停下脚步向Hester母女伸出手开始,珠儿朝Dimesdale跑过去,保住他的腿,这明显是个亲密的举动。Chillingworth想要拦阻这一幕的发生,不过Dimmesdale没有让他得逞。Dimmesdale登上脚手架,和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Hester、珠儿、Chillingworth——进行了一番对话。Dimmesdale向所有人坦白自己犯下了通奸罪,并且在教会里十分伪善,他明确提到自己的罪必须得到上帝的原谅。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就是Dimmesdale一把扯下身上的圣袍,大家看到他胸前隐约有些东西显现,读者需要借助想象力来体会这超验的一幕。最后,Dimmesdale将灵魂交了出去。

赏析评论

  第二十三章不仅是《红字》的高潮,也是小说创作的巅峰之笔。正是由于这一章,《红字》打上了明显的基督教烙印,也成为了一部基督教文学经典。这一章的内容非常耐人寻味,我们可以从Dimmesdale和其他人物的互动入手,首先是Chillingworth。

  Chillingworth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利用Dimmesdale的愧疚实施报复。他在这一刻依然想要控制局面,但是Dimmesdale称他为“试探者”,而作者也多次形容他老奸巨猾,从而让他身上撒旦的特性更加明显。Chillingworth是Dimmesdale悔改路上的绊脚石,不过他最终承认自己失败了,对Dimmesdale说:“你逃离了我的掌控”。

  Dimmesdale和珠儿之间的互动,还有这对珠儿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最关键的情节是他终于承认了和珠儿的父女关系。他示意珠儿过来,称他为“我的小珠儿”,珠儿也立刻跑过去抱住他的膝盖。当珠儿亲吻Dimmesdale的嘴唇时(她在树林里拒绝这样做),“魔咒被解开了”。叙述者告诉我们,这是“极为悲伤的一幕”,呼应了第十六章里提到的珠儿缺乏“足以打动她的哀伤之情,而这份哀伤之情能让她更有人情味,更有同情心”。在高潮部分,作者说这个“野孩子”(珠儿一直以来最根本的特质)终于从内心深处涌出了“同情”,因此,“随着她渐渐长大,她越来越能够体会人世间的喜乐与哀愁,成长为一个女人,而不是永远与世界作对的小女孩”。

  接下来是Dimmesdale和会众之间关系的转变。当Dimmesdale宣告“新英格兰的人啊,你们把我看做圣洁,但是看看站在你们面前的我吧,我是这世上的大罪人”时,他的口气里带着责备。他继续说道:“站在你们中间这人的罪污如此之大,你们却从未因此而惊恐战栗!”由此可见,Dimmesdale和会众之间的关系从虚伪变成了坦诚。

  在这伟大的悔改场景中,上帝也是在场的人物之一。Dimmesdale多次明确提到上帝。他对Chillingworth说:“凭借上帝的帮助,我逃离了你的魔爪。”一直以来,Dimmesdale眼中的上帝仅仅是审判的上帝,但是他现在对Hester说,“我奉上帝那大而可畏的圣名,凭借从他那里领受的恩典,在这最后的时刻,为我的重罪和我所承受的折磨,去做七年前我不敢做的事情。”他接着说:“感谢上帝一直带领我直到今日。”

  文中提到上帝的地方越来越多。叙述者称,将要发生的审判在那至圣者看为合宜。Dimmesdale准备在永恒的审判官面前认罪,他说,“上帝看到了我的罪孽”,又求上帝按其旨意对待Hester和珠儿,而他宣称上帝是充满怜悯的。在这一幕达到的顶峰的时刻,Dimmesdale发出了遗言,全部关乎上帝的怜悯,和圣经如出一辙。

  最后,Hester和Dimmesdale的关系在这一章也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Hester和Dimmesdale一直互为对照。Dimmesdale按照基督教世界观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他相信自己犯了罪,需要上帝的饶恕。因此,他选择认罪悔改,把自己交托给上帝的怜悯。他的遗言尽显基督教本质,他说:“倘若我继续任凭痛苦来折磨我,那我肯定要永远失丧了!上帝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他的旨意定要成就!我不再属这个世界!”Dimmesdale全然接受基督教世界观,高举罪得赦免为终极价值。

  Hester自始至终都是这部小说里的浪漫主义代言人,这一章也不例外。Dimmesdale在灵魂得赎之前问Hester,“和我们在树林里畅想的相比,这不是更好吗?”但坚持浪漫主义的Hester可不这么想,她高声喊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Hester希望和Dimmesdale永远在一起,按照她的理论,他们已经彼此救赎了,不用再背负那沉重的痛苦。对此,Dimmesdale基于基督教价值观的回答是:“不要再说了!既然我们已经把上帝抛在脑后,对灵魂的事没有敬畏,那在永生里圣洁的结合不过是痴心妄想。上帝知道这一切,可他满有怜悯!”

  Dimmesdale最后几句话充满了神学意味,是以圣经为根基。他把自己经受的痛苦都看做上帝赐下的怜悯,他坚持认为,如果他继续任凭痛苦折磨自己,那他必然永远地失丧。“失丧”一词具有丰富的信仰内涵,它意味着没有基督里的拯救,因此要在地狱里承受永恒的咒诅。Dimmesdale下一句话说“称颂上帝的圣名!”“称颂上帝的圣名”在旧约《诗篇》里频繁出现。而当Dimmesdale接下来宣告“上帝的旨意成就”时,他既是在复述主祷文(太6:10),也是在重复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向天父的祷告(路22:42)。

阅读要点

  这一章每个细节都经过了艺术的升华处理,读者需要敞开自己去体会。Dimmesdale不仅登上了地位的巅峰,他的讲道给所有人带来深刻的震撼。而他也不仅仅是面色苍白,而是透着死亡的气息。

  读者可能以为霍桑在这一章不会埋伏笔了,但是他没有停下,而是继续借着描述Dimmesdale的内心活动和他的讲道来为高潮做铺垫。

  “Hester不是主角,《红字》不是关于她的悲剧,而是关于Dimmesdale的悲剧。他是那被迫害的,被试探的。他的公开认罪堪称悲剧文学史中最崇高的一幕。他的悔改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给情节做了个了结。虽然Hester直到最后都抱住自己的浪漫主义价值观不放,仍然不悔改,也未能得救赎,但浪漫主义价值观和基督教价值观的大辩论已经就此结束了。”——Randall Stewart,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hrisian Doctrine

  “霍桑一直希望把珠儿从自然手中解救出来,带她回到上帝和人性的领域。霍桑坚定地相信,上帝的儿女一定会回到上帝身边。珠儿借着Dimmesdale对她的补偿具有了人类所独有的种种情怀。她最终的救赎在上帝手中,但她在世上做为一个女人的命运却在她父亲手中。一旦那让她来到世上的罪公之于众,她就会经历内心的深刻转变。Dimmesdale表明自己身份之后,她就不用再去寻找父亲了。”——Chester E Eisinger, “Pearl and the Puritan Heritage”

  “《红字》的女主角Hester代表了浪漫的个人主义思想,霍桑借她的遭遇,揭示了这种价值观薄弱的地方。赞赏Hester的人过分强调把她描绘成主角的那些情节,却忽略甚至扭曲了整本书更深刻的主旨,就是揭示她的价值观在道德上的薄弱。霍桑为了揭示她的道德误区,在情节上做了精心的安排,读者若为她开脱,那就是无视霍桑的良苦用心。霍桑固然在道德上同情Hester,但Hester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为了说明道德上的同情可能反过来要受道德上的责难。”——Darrell Abel, “Hawthorne’s Hester”

  “霍桑借Dimmesdale临终之口,在这本伟大的小说中不仅塑造了一个富有深刻内涵的人物,更彰显了“父啊,惟愿你的旨意成就”这个基督教命题。”——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hristian Doctrine

思考和讨论问题

  这一章是整部小说的精华,我们先要把情节梳理一遍,看霍桑是怎样一步一步让基督教价值观得到彰显。这部小说的核心情节是Dimmesdale走向救赎的过程,我们要把每个环节都串联起来回顾一下。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Dimmesdale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发生了哪些转变,包括Chillingworth、在场的清教徒群体、上帝、珠儿和Hester。最后,霍桑借Dimmesdale的经历表现了基督教“失去世界却灵魂得赎”的教义,思考霍桑是怎样做到的?Dimmesdale说,向他夸胜的羞耻已经死了,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个结局?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v6gAicl-cv_9K5HvJs-8A

 

提取码:u2e1 

该小说讲述了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I Hawthorne,1804一1864)出生于新英格兰一名门望族,他家世代都是虔诚的加尔文教信徒。他的两代先祖曾是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的权力机构中的要人,参与过一六九二年萨菜姆驱巫案及其后的迫害教友派的活动。霍桑一家后来以航海为业,从事东印度地区的贸易,到他父亲这一代,家境已经大不如前。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浪漫主义时期出色的小说家。霍桑的作品想象力丰富、结构严谨。他的小说非常重视心理描写。他曾把自己的小说称为“罗曼史”,来表现与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而又进一步称为“心理罗曼史”,以突出心理描写的重要地位。为此,他被认为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

霍桑除了进行心理分析与描写外,还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他构思的精巧的意象效果,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作品的寓意。长篇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1850)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霍桑的伟大就在于他善用表面温和却实质锋利的笔法去揭露邪恶、讽刺丑恶、揭示真理。

精神。

象征主义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在文学中,象征主义可以指使用抽象概念,作为一种辅助任何文字解释的方式。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广泛,其作品《红字》以其象征性著称,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作为《红字》独特的写作特征,作者通过运用象征手法来处理红字,为我们深入理解这部小说,尤其是他的内心世界和“霍桑的黑暗”铺平了道路。

小说中的红字"A"开始时是惩罚的象征。霍桑在1845年的美国笔记本上写道:"一个妇女的生活,按照旧殖民法律,她被判处总是穿着缝在衣服上的字母A,以表示她犯了通奸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175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