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作者] 岑参 [朝代] 唐代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作者岑参简介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南阳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今河南洛阳),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岑参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像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岑参的其它作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逢入京使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戏问花门酒家翁
○ 碛中作
○ 岑参更多作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还有资料:岑参(cénshēn) (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享年55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三十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还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有作品《岑嘉州集》,存诗三百六十首。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转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这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象《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像炎热逼人。《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这是少数民族的神话,经“好奇”的浪漫诗人加以渲染,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岑嘉州集》的版本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今不传。现在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岑参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近人赖义辉作《岑参年谱》,闻一多作《岑嘉州系年考证》,李嘉言作《岑诗系年》。 作品赏析 简介
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人, 南阳人。早岁孤贫,博览经史。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
优钵罗花歌并序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目所未见。天宝庚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自公多暇,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乎其间,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刀众草,势笼众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邪!因感而为歌,歌曰:
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点评: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信口而成,不假雕琢,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三、巧于炼字 生动传神——谈《白雪歌》的用词技巧(章涛)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巧于炼字,生动传神,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巧用动词,突现情状。“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下笔极写塞北的风凶雪早。一个“卷”字刻画出塞外朔风的来势迅猛,席卷一切,突现了它的无比威力,仿佛在我们耳际激荡起狂风的怒吼;白草“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汉书·西城传》王先谦补注),也由于风势凌厉,抵挡不住,竟然折断了,“卷”与“折”活现了疾风与劲草激烈搏斗的情状,给人多么深切的感受!大雪纷飞,随风飘舞,“散入珠帘湿罗幕”,“散”字贴切传神,它使我们想像到片片飞雪,乘风飘入,一进“珠帘”,顿然消失,原来黏溶于“罗幕”,使其沾“湿”了,“湿”字使清寒之意变成读者可感的了。如果不是观察入微,刻意求工,能以简单的字词表达如此复杂的意思吗?再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一幅鲜明画图:大雪漫空,纷纷降落,“下”字使人产生了厚重坠落之感;由于雪的作用,尽管朔风劲吹,红旗不再翻卷,一个“掣”字写出了红旗受风,旗幅冻结的情状,读者的眼前仿佛展现了动人的浮雕,既有质感,又有量感。所以,不能小视单字只词,它经过作者反复锤炼,织入诗篇,就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巧用数词,拓宽境界。这首古体诗用了不少数量词,拓宽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表达效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名句,想像奇特,比状贴切,人们无不赞叹备至。“一夜春风”与“千树万树”形成对比,一夜春风催开了千树万树梨花,字里行间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一夜”多么短暂,“千树万树”又多么繁多!数字化进诗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既突现了白雪的晶莹皎洁,鲜润明丽,又状写了它来得迅捷,白得广阔,造成了十分壮美的艺术境界。再如“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以夸张的笔墨勾勒了沙漠雪景:沙海浩翰,冰凌纵横,以“百丈”见其冰封雪盖;阴云漫天,凝结不开,以“万里”明其绵邈无垠。两者结合,显现了沙海雪景的磅礴气势。同时,翰海冰封,“百丈”隐示冰雪载途;阴云凝聚,“万里”暗寓客路遥远,为转入下面的送别描写作了准备。并且,关山阻隔,家乡“万里”,离愁大概也牵动了乡愁吧。所以,“百丈”、“万里”,一词多义,用得多么精巧!
巧用副词,融进感情。作者擅长于运用恰当的副词来传情达意,真是妙手偶得,极见功力。比如“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粗看平直无奇,细一揣摩,却韵味深长。它一方面显示了早雪的特征,内地八月,节令尚属金秋,塞外“即”大雪纷飞了;另一方面又暗示了诗人的惊讶之情:边塞大雪来得何其早啊!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忽”字十分传神:千树挂白;万树着花,恰如梨花迎春盛开,而这秀丽的风光竟是一夜造成,“忽”字正是表明其出人意表,给人以突兀、奇特的感受,一字之中见精彩。再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峰峦迭起,山路回环,朋友愈走愈远,身影消失了,“不见”二字隐现了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的情态,特别是诗人凝视那雪地上的马蹄印迹,默然沉思,人去迹留,徒然增悲,一个“空”字活现了诗人依依惜别、怅惘若失的特定心情,使咏雪与送别融为一体,完善地实现了作者的构思意图……
刘勰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可见写诗炼字多么艰辛。我们学习本诗时,应从这个角度分析本篇的语言特色,理解精当遣字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写作上得到提高。
选自开明出版社《语文教材研究资料汇编》) 岑参诗歌目录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诸故人
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
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
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通人
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
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
寄青城龙溪奂道人
梁州对雨怀麴二秀才便麴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
宿东溪王屋李隐者
郊行寄杜位
怀叶县关操姚旷韩涉李叔齐
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
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力杜元帅判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春遇南使贻赵知音
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时王子欲应制举西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
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
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
虢中酬陕西甄判官见赠
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送祁乐归河东
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虢州郡斋南池幽兴因与阎二侍御道别
青龙招提归一上人远游吴楚别诗
送李翥游江外
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
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
送颜平原并序
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
虢州送郑兴宗弟归扶风别庐
澧头送蒋侯
送永寿王赞府径归县得蝉字
南池宴饯辛子赋得蝌斗子
登嘉州凌云寺作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
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
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
陪群公龙冈寺泛舟得盘字
终南山双峰草堂作
左仆射相国冀公东斋幽居同黎拾遗赋献
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
缑山西峰草堂作
观楚国寺璋上人写一切经院南有曲池深竹
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
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
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
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
过王判官西津所居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题华严寺瓌公禅房
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在蜀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
林卧
骊姬墓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楚夕旅泊古兴
先主武侯庙
文公讲堂
扬雄草玄台
司马相如琴台
严君平卜肆
张仪楼
升仙桥
万里桥
石犀龙
女祠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
下外江舟怀终南旧居
安西馆中思长安
暮秋山行
赴犍为经龙阁道
江上阻
经火山
题铁门关楼
早上五盘岭
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
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阻戎泸间群盗
郡斋闲坐
衙郡守还
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
精卫
石上藤得上字
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火山云歌送别
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梁园歌河南王说判官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送费子归武昌
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
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
敦煌太守后庭歌
喜韩樽相过
银山碛西馆
感遇
太白胡僧歌并序
卫节度赤骠马歌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裴将军宅芦管歌
韦员外家花树歌
醉后戏与赵歌儿
范公丛竹歌并序
玉门关盖将军歌
赠酒泉韩太守
赠西岳山人李冈
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
送郭义杂言
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
送魏四落第还乡
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
西亭子送李司马
渔父
登古邺城
邯郸客舍歌
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
感遇
优钵罗花歌并序
蜀葵花歌
题李士曹厅壁画度雨云歌
入蒲关先寄秦中故人
长门怨
寄左省杜拾遗
岁暮碛外寄元
寄宇文判官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
丘中春卧寄王子
江行夜宿龙吼滩临眺思峨眉隐者兼寄幕中诸公
汉川山行呈成少尹
奉和杜相公初发京城作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虢州酬辛侍御见赠
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垒山思故园见寄
南楼送卫凭得归字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
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得苗字
送李郎尉武康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陪使君早春西亭送王赞府赴选得归字
送刘郎将归河东同用边字
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西亭送蒋侍御还京得来字
水亭送刘颙使还归节度得低字
送杨录事充潼关判官得江字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
送陕县王主簿赴襄阳成亲
送李卿赋得孤岛石得离字
送王录事却归华阴
送二十二兄北游寻罗中
送郑堪归东京汜水别业得闲字
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
送孟孺卿落第归济阳
送裴校书从大夫淄川觐省
送杨千牛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得寒字
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
送颜韶得飞字
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
送张郎中赴陇右觐省卿公时张卿公亦充节度留后
送楚丘麴少府赴官
送蜀郡李掾
送郑少府赴滏阳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岑参 (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朝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岑参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古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岑参的诗:
《逢入京使》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乾。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翻译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碛中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翻译
骑马西行几乎来到天边wwwslkjorg,离开家乡将近两月。在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中,我今夜又该在哪里住宿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翻译
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 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 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印。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古诗全文如下: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翻译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古诗全文如下: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翻译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走马川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古诗全文如下: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翻译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军书昨夜连夜送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以西入侵。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屯扎在轮台北境。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亚相勤于王政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古来青垂史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寄左省杜拾遗》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古诗全文如下: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翻译
和你一起小跑着登上红色的台阶,隔着中书省、分属办公。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带着御香回家。满头白发哀伤花儿落下,羡慕在青云中高飞的鸟儿。圣明的朝廷没有什么过失、缺点。自己劝谏的奏章也少了。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古诗全文如下: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翻译
五更鸡鸣,京都路上曙光略带微寒;黄莺鸣啭,长安城里已是春意阑珊。望楼晓钟响过,宫殿千门都已打开;玉阶前仪仗林立,簇拥上朝的官员。启明星初落,花径迎来佩剑的侍卫;柳条轻拂着旌旗,一滴滴露珠未干。唯有凤池中书舍人贾至,写诗称赞;他的诗是曲阳春白雪,要和唱太难。
《和贾舍人早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翻译
五更鸡鸣,京都路上曙光略带微寒;黄莺鸣啭,长安城里已是春意阑珊。望楼晓钟响过,宫殿千门都已打开;玉阶前仪仗林立,簇拥上朝的官员。启明星初落,花径迎来佩剑的侍卫;柳条轻拂着旌旗,一滴滴露珠未干。唯有凤池中书舍人贾至,写诗称赞;他的诗是曲阳春白雪,要和唱太难。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山房春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翻译
风和日丽,满目荡漾着春天的色彩,天气回暖,蝴蝶和蜜蜂也开始忙碌起来,不时厅房飞进飞出。道旁低一点的杨柳枝条新牙初发,轻拂着路人的衣襟,春风携带片片花瓣飘进窗内,散落在桌案之上。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注释] ①判官: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吏。 ②胡天:指西域的天气。 ③孤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 ④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着:穿。 ⑤瀚海:大沙漠。阑干:纵横的样子。 ⑥中军:这里指主帅的营帐。 ⑦辕门:营门。掣(chè):牵引。冻不翻:是说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 岑参介绍 简介 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人, 南阳人。早岁孤贫,博览经史。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详细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转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象《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像炎热逼人。《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这是少数民族的神话,经“好奇”的浪漫诗人加以渲染,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很平凡,情意却很深厚。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注释 1选自《岑嘉州集》,岑参,江陵人,唐代人。 2岑参于天宝十三载(754)夏秋之交到北庭,至德二载(757)春夏之交东归,其间三历雪季,此诗之作,不详何时。 3武判官,未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 4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所居。 5"风掣"句: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 6轮台:见前注。 7十分出色的一首律诗 ⑴白草:产于西北地区,秋天变白。 ⑵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⑶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象梨花开了一样。 ⑷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罗幕:丝织帐幕。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 ⑸锦衾(q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 ⑹角弓:饰有兽角的弓。控:拉开。这句说因为太冷,将军都拉不开弓了。 ⑺着:穿上。 ⑻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⑼阑干:纵横的样子。 ⑽惨淡:昏暗无光。 ⑾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 ⑿辕门:军营的大门,临时用车辕架成,故称。 ⒀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⒁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参考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岑参的边塞诗奇丽壮美,富于浪漫主义激情,也不乏浪漫手法。他善于写奇丽壮美的西北边塞风光,如火山、沙漠、雪海、草原、狂风等,然而这些奇特壮美的自然现象又常常构成艰苦卓绝的环境,形成对军旅生活的考验。而诗人又极善于把边关将士放在这样的考验中,突现他们的豪情壮气。边疆环境的恶劣,边陲生活和战事的艰苦,有力地衬托出戍边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诗人善于使用夸张、比喻等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岑参与高适都长于写边塞诗,且都具有豪迈雄壮的风格,又都长于七言歌行体。因而自当时起就有"高岑"之并称。但二人又有许多不同。仅就二人的边塞诗而言,高偏于悲壮,岑偏于奇丽;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厚质实,岑诗瑰奇俊峭;高富于现实关怀,岑长于浪漫想象。大抵就思想而言,高深于岑;就艺术而论,岑美于高。岑诗的艺术个性极为明显,他是盛唐李白之外的又一位优秀的浪漫诗人。 简要评析 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正如诗题所标示的那样,这首诗以歌咏白雪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诗一开头,就把边地奇寒、早雪的特异风光和壮丽景色,通过典型事物,用饱蘸淡墨的画笔,以浪漫主义手法氢它描绘了出来。北风卷地,连那坚韧不拨的白草,也为之摧折。那风啊,简直是一把锋利的铲刀,把大地乔得净荡荡的了。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春风阵了,象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奇壮美!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那飘飞的雪花啊,连帐内的罗幕都打湿了;狐皮袍子不暖啊,盖的锦被也嫌太薄;将军的手啊,已冻得拉不开弓;征战护身的铁衣啊,也冷得难以穿上。但就在这一派难耐的奇寒中,透出了一股雄的健的气息。珠帘罗幕,狐裘锦衾,是多么的富丽;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又是多么威严。它巧妙地把防守边疆,战胜奇寒的将士,生动而鲜明地烘托了出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毕竟还是奇寒,从而才能显示出防守边疆的将士,是怎样艰苦卓绝。八月在内地,正是桂子飘香,皓月增辉的美好时节,而边地呢,已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可是,这瀚海坚冰,万里凝云,虽然愁惨,但不萧瑟、凄凉,而是浑厚、沉郁,这正是岑参边塞诗歌奇峭的艺术风格的特征。正是在这漫天皆白,寒气袭人的时候,中军设宴,饯别归客。一时胡琴、琵琶、羌笛齐奏,伴着塞外风光,自是别有一番天韵。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诗歌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以“雪”为线索,描绘了: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这四幅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第一二句描写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第三四句用反衬写法写雪天的奇寒。 第五句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最后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的情景。
原文(节选)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译文如下: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扩展资料: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盛唐时期,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时代之一。那个时期的大唐,国富民强,万邦来朝。同时,那个时代也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时代,特别是诗文化。中华三千年诗文化历史中,第一个巅峰期便是盛唐时期。
在那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等等。他们个个下笔如有神,写出了一首首经典的诗作。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诗歌来源于生活,想写出有灵魂的诗,必须要亲身体验,像李白一样仗剑天涯。坐在长安的酒馆里他能写出"人生得意须尽欢"却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杜甫不到长江也写不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别谈王摩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了。
盛唐的诗人,被我们称为最浪漫的诗人。因为他们豪迈、奔放,一搞就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像李、杜、高的寻道之旅。他们是浪漫了也爽了,我们后人读他们的诗作也读的很爽。可是有谁想到过,在这些浪漫的诗人背后,还有一群独守空闺的女人。在那个没有飞机、动车的年代,去一趟大漠看"孤烟直"需要多久?在诗人们浪漫的时候,这群"无名英雄",她们在家里照顾老人小孩,独自撑起一片天。她们为成就自己男人的梦想,在默默的奉献着。
王昌龄《闺怨》诗人们名垂千古,万民崇拜敬仰。而那些独守空闺,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他们,成就他们的人。那另外的半边天,我们甚至连她们的姓名都不知道。要我说他们也是伟大的。
还好有一个王昌龄,他的一首《闺怨》,让我们偶尔也会想起,诗人背后的那群"可爱"的女人。
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在登第之前,曾去过西北边塞,亲身体会过边塞之苦。更可贵的是,他不但看到了边塞军人之苦。还通过边塞军人,想到了在家乡苦苦等待他们凯旋的妻儿。王昌龄,以一个独守空闺的妻子的角度,写了这首著名的《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为了丈夫建功立业的理想,她们独守空闺,饱受相思之苦,还要时刻担心丈夫的安危。王昌龄把她们从"不知愁"到"悔教夫婿觅封侯"的矛盾心里刻画的入木三分。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都会想起另一个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我感觉这首《闺怨》,好像就是为岑参量身定制的。
岑参从军塞外六年盛唐时期,虽国力强盛。但吐蕃等外敌,从未停止过对大唐边境的袭扰。所以当时很多有志男儿,选择从军远征,希望立功边塞,以搏取功名。吐蕃是大唐比较强劲的对手,一直袭扰大唐西北边境。所以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地区 ),成为人们从军的首选之地。
岑参便是这些有志之士中的一个,岑参出身显赫,但因祖辈参与政治斗争而家道中落。岑参自小便立志重振家威,为求授官曾作著名的《感旧赋》。虽然在而立之年考中进士,但他一直在官场无所作为。无奈之下,岑参选择了去安西,希望可以通过军功封侯拜相。
他两次从军边塞,时间长达六年之久。第一次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一去便是三年。第二次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青的判官,一去又是三年。
为了心中的理想,岑参抛妻弃子远赴塞外。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样恶劣的坏境中,艰苦奋斗,他希望能斩获军功,封侯而归。他是孤独的,同时对家人的思念也一直在折磨着他,岑参有一首著名的诗《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表达出孤身塞外的凄苦,碰到回长安的人,见到老乡就想家了,眼泪擦都擦不干。没有纸笔,只能叫他带口信回家,说他还是平安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长期两地分居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要说苦,最苦的是被岑参丢在长安的老婆。一个女人,独自带着孩子在长安过活才真的是不容易。用现在的话说,灯泡坏了都没人换,当然那时候没有灯泡可换。岑参一走就是几年,她要照顾家庭、教育孩子,还要担心丈夫的安危。每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只身一人独守空闺。那种心灵和身体上的折磨,那种煎熬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但是,作为女人,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男人的妻子。她一直在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为了丈夫能实现心中理想,就算付出再多她也愿意。
这就是岑参背后的女人,我觉得她也应该受到所有人的致敬,就像尊敬岑参一样尊敬她。
李白仗剑天涯岑参与妻子长期分居两地,是为了理想,为了报效国家,这个我们还能理解他。但是李白却是因为自己的爱好,他喜欢游山玩水,喜欢仗剑天涯的游侠生活。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盛唐诗人的浪漫吧。他的旅行从来都是说走就走的。
李白收到一封来自皖南泾县的信。信上说:"听闻先生喜欢游玩,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又闻先生酷爱饮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不知先生有没有兴趣,来皖南泾县游玩一番。
李白看到信中说有万家酒店,迫不及待连行李都不想收拾,拿起佩剑就走。这就是李白,一个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被誉为盛唐最浪费的诗人。当然,也正是因为李白这样的性格,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李白作出了一首著名的诗,诗名叫《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一生的足迹,遍布18个省、206个州县、80多座山,60多条江河、湖泊。在那个靠马、舟、还有双腿的年代,要走遍这些地方,李白能有多少时间是在家里呆着的?李白唯一停下脚步时候,是在长安任翰林待诏那两年。除了这两年,他的一生都在路上。
我们来看看李白一生的足迹图,可以说在有飞机、高铁的今天,又有几人去过这么多地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白这一生,与他的妻子又有几天是在一起的。
更何况他一生还娶了四个妻子。可以想象的到,他的孩子们几乎都是妻子独自养大的。
唐魏颢《李翰林集序》:"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
特别是第三任妻子,他赐金放还后,与杜甫、高适同游。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李白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就到了越中,于公元750才返回鲁中。也就是说他两结婚一年多,李白就走了,等李白回来之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了。
这就是盛唐浪漫诗人背后的女人,他们负责生孩子、带孩子,负责看家,负责没日没夜的思念还有独守空闺。谁敢说,这些大诗人成名的背后,没有他们妻子的一份功劳。
小结因为她们的勤劳贤惠,因为她们的通情达理,因为他们无私的付出,那些浪漫的诗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专心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
她们真的是"最可爱、可敬"的一群人,他们承受着旁人无法想象的孤独,却成就了盛唐诗人的浪漫。
像岑参、李白这样,和妻子长期分居。如果是在现代的话,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做领了证的网友。什么叫领了证的网友?就是领了结婚证,但是分居两地长期见不到面,只能通过网络联系,就像不能见面的网友一样。我觉得这个叫法非常形象。
但是在他们那个没有通讯的年代,他们这样长期两地分居,叫做什么呢?我想到一个词,精神寄托。没有通讯,几年都不能见面,他们除了心理还有彼此,在精神上还有一个寄托,他们这种婚姻还有什么意义?
说到这,还有一个避不开的话题,那就是"性"。社会学家说,夫妻间如果没有生理疾病或意外,却长达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就是无性婚姻。一个月就叫无性婚姻,她们呢动辄几年。她们只能说:"宝宝心里苦啊!"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
古之圣贤都说,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性是婚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无论男女长期没有性生活不但对心理,对身体也是有影响的。纽约大学医药中心的专家莫斯可维茨肯定了"性"的疗效。他说,不管你有何症状,完美的性生活对你会产生一种有益健康的效果。
所以,我们应该向这些默默付出,奉献自己青春的女人致敬。
结束语在盛唐,过着这样孤苦生活的女人很多。像杜甫的妻子,杜甫与妻子也经常分居两地。杜甫有一首著名的思妻诗《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中就可以看出,两口子分居两地的相思之苦。还有那些边塞诗人,他们也是长期与妻子分居两地。
都说盛唐的诗人浪漫,他们的确浪漫。但他们的浪漫,都是建立在妻子的孤苦之上的。是他们背后的那半边天,成就了他们的浪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