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字鉴赏李白诗歌,快快快啊(⊙o⊙)

850字鉴赏李白诗歌,快快快啊(⊙o⊙),第1张

李白诗歌赏析鉴赏大全(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品赏析 2012-02-26 手机版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此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渲染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已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可想而知其严寒。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 ,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 ,“无花”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言外之意指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天的象征 ,“无花”兼无柳 ,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五六句紧承前意,突出军旅生活的紧张。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 ,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也不言而喻。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就可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 ,末二句却陡转。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慷慨激昂,足以振起全篇。这结尾的雄劲有力 ,得益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

关山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首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明月从天山升起。天山虽不靠海,却有横亘在天山上的云海。诗人将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是在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奇而壮观 。接下去“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气势比前两句更为广阔。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却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显而易见了。

中间四句是再现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边地烽火不息,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后四句写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表情,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一定也是叹息不已 。

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 ,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它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客中行 李 白

蒲桃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行”原为乐府歌曲的一种。 开始两句都是描写一杯美酒。这是一杯蒲桃美酒,在酿造时特别加进郁金草去 ,此刻它便泛出阵阵特殊的醉香,酒的颜色也变成金黄发亮,在精致的玉碗中,它沉甸甸地如同一片闪闪的琥珀。这样的美酒 ,这样的酣饮显然并非对月独坐的小酌,而必然是一席盛宴,由此不难想见这场欢宴盛况。

前两句的铺阵既点出了主人的盛情相待,同时又为诗人的客中的兴感作了极好的铺垫。这在后两句的抒情中,被有力地揭示出来了。诗人醉眼中只有酒,后两句的抒情,也直接从酒生发。李白象是在回答主人的殷勤询问,他说 :“很好了,再不要什么了,只要你能让我这作客的喝个痛快,喝他个一醉方休,我就把你这里当做我的家,忘记自己是身在他乡啦 !”话是说得不拘礼节,甚而使人感到未免粗野,然而它真率,没有丝毫惺惺作态,它亲切动人,诗人豪爽狂放的性格与形象跃然纸上。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的首二句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描写,其中也包含有诗人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时刻提起,还应当包含有对彼此在山青水秀的这座名城共处过的一段难忘时光的留恋。从全诗看,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同行,出城来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景色。但诗人将这番景色铸成工致的联语(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又产生了一种深长的意味。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流去,青山却依然留驻,这难道不正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联的惜别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发生的事 ,而“一”字的嵌入,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采。而孤蓬,在诗歌中都是飘泊游子的象征,但“孤”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万里征”),惜别之情岂不沉重 ,复杂的离绪,全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藉的意象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似乎前两句嗟叹犹嫌未足,诗人又推出一组惜别的意象。“浮云”、“落日 ”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李白将“浮云”、“落日”分配给“游子意”、“故人情” ,实际上则是互文的修辞法。浮云出岫,日薄西山,也许就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已经将情移入 ,使景色成为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如何的象征。不必明言“游子意 ”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离情愁肠已结于读者心间。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只写送、别双方挥手致意,而集中描写本已长相厮伴的两匹坐骑临别前,相对长鸣。马尚如此有情 ,何况人呢。

李白《送友人》基本上是写景——抒情——再写景(象喻式)——再抒情,从“此地一为别”到 “挥手自兹去 ”,构成一个螺旋式推进的结构,颇有回肠荡气之感。诗人尽量避免直抒胸臆,反复运用山水云日等自然意象,来隐喻烘托别情,最后以班马长嘶作结,余韵深长。

秋浦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 ,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白发三千丈。白发哪能有三千丈长呢?李白咏庐山瀑布为“ 飞流直下三千尺”,已是奇语不凡;而这里咏白发 ,竟说白发比庐山瀑布更长十倍,大胆夸张,非李白莫敢。

诗人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诗人不是说白发真有三千丈长,而是说愁长;因为忧愁生白发,所以白发像有三千丈长一般。这样写,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诗人连用了“不知”与“何处”两个词组成问句。但他似问非问,或明知故问 ,纯粹是借此抒发感慨而已。“秋霜”固然指白发 ,但另给人以萧瑟的感觉。诗人利用感觉的移借,用外部感觉表达其心理感受。使读者自然联想起诗人晚年的不幸际遇,便难免同生凄凉、寂寞之感了。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思乡曲。这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中所触动的思乡。从第一句的询问口气中,对此不期然而听到的玉笛之声,有些出乎意料。但它借着春天柔和的东风,吹奏着古老的《折杨柳》离别的曲调,破空而来,将绵长惆怅的乡思洒满了全城 。在夜空中飘荡着,一时间浩渺无际,抓住了人们的心灵。本来是平静的春夜,被一声玉笛吹得陷入了乡思的愁城。究竟是玉笛之声有如此神奇的魔力?还是客居洛城的游子太多?应该说首先是诗人自己积淀于心中的故园之思是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拾,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佛充塞於整个洛阳城,洛城便成了思乡的愁城。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诗人在东下江陵途中所作,表现了诗人重获自由时欢畅轻快的心情。

首句是写诗人离开白帝城。诗人在此改“发”为“辞”,显得感情充盈,神采飞扬 ,亲切轻快 。“彩云间”三字,既说明白帝城地势的高峻,又表现出了其间景色的绚丽多彩 ,同时 ,也显出诗人“辞”别的不是荆棘坎途,而是旷逸仙境,更增添了诗歌情调的欢悦感。次句是写诗人东归江陵的情况 。“千里”二字,写出了行程路途之遥; “一日还”三字,说明了还归的时间之短暂。这里 ,“千里”与“一日”的鲜明时空对照,形象地表现了飞舟疾下的迅速,显得凝炼干净,简捷有力,大有“归心似箭”之意。第三句是从听觉感受方面补叙归途之上的所闻。这里的“猿声啼不住 ”,其实也是诗人心情欢愉的表现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激动兴奋的心情和“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正含意。第四句是从瞬时的视觉感受补写归途之上的所见。这里承接上句,只写“万重山”这一宏观客体,既能使人体会到江舟顺流疾行之迅捷,又能使人感受到诗人胸怀宽广明亮。从这轻舟如飞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诗人欢快轻松的心境和重又燃起的豪情壮志。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成功地再现了长江中下游天门山磅礴奇诡鬼斧神工的自然美,表现了诗人豪放、傲岸的非凡个性,流露了其一腔爱国热情。首句以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反衬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诗人采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渲染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进而反衬出天门山的壮丽奇观。次句暗示了天门山雄视一切、镇慑洪流的威力 。“碧水”写出了长江流水之澄清 ,“东流”是写长江总的流向 ,“回”字力度很强,极富动态美,既写出了长江到天门山处江水曲折回荡、漩涡丛生的奇险和壮美,又突现了天门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转变。正是从一个“回”字中,我们才更加深刻地领会出天门山扼江回流的雄伟气势。第三句是正面刻划天门山的山势 。“两岸”指出了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 。“相对”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门山隔江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巧夺天工的雄姿,给人以只可仰观的高峻感。一个“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感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感。末句是诗人顺着天门山远眺一幅远景。“孤帆一片”是想以背景的单纯突现“孤帆”之高大 。“日边”写出了长江远景浩瀚迷茫,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一个“来”字,又给远景注入了活泼新鲜的色彩和血液 ,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

夜宿山寺 李 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怕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纪游写景短诗。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了。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三、四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 ,“入 ”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 。

语法形式就是词、词组和句子的形式的总和。构成语法形式的因素,便是引起形式类差异的因素。语法意义就是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和结构关系所具有的和所表示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

也就是类意义。包括(1)词类意义,如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2)结构类意义,如修饰关系、并列关系等就是结构类意义(3)句式类意义,如存现句式的意义:表示某地或某时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东西。

(4)某些特殊词语出现在句式中体现出来的类意义,如“使”出现在不同的句子当中往往带有的“使令”义(5)句法位置其实也就是句法成分的类意义。如主语位置的类意义是有定/指称/话题等。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1)语法形式同语法意义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形式不同,语法意义也有区别。 这是二者之间对应的一种情况。例如,下面两组句法结构在形式上是有区别的,它们的意义也有区别:来客人了——客人来了。

(2)语法形式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对应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定中结构这种语法形式就可以表达多种语法意义(一对多): 我的杯子/玻璃杯子/紫色的杯子/借来的杯子/喝水的杯子。

多种语法形式也可以表达同一种语法意义(多对一):我摔破了杯子/杯子被我摔破了/我杯子摔破了/杯子我摔破了。(3)语法分析要要做好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找出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使之互相验证。

#能力训练# 导语宋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词比诗的构句更为自由,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下面是 分享的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五首。欢迎阅读参考!

1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2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赏析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萧萧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3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 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4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5简单优美的宋词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宋代〕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鉴赏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 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诗歌鉴赏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为了方便记忆,有些分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并列关系):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但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用语平易,含义隽永。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语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③特殊意象: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例如:《扬州慢》(姜夔)中杜牧的诗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中拓跋焘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象《长亭送别》(王实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

⑤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

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

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

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三.扩展层面

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

①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

②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③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④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

四.补充层面

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

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三要"作到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此言并不夸张。

鉴赏古典诗词形象例说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与一般小说、戏剧中以人物为主的形象有所不同,它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一)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如:“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二)景观场景一般有: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三)某些事物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还有大家都熟悉的陆游的《咏梅》词等。

(四)比喻性形象描写有些诗词在形象的描写之中,隐含了诗词的实际内容,形象的描写之中渗透了比喻的意象,这就要求读者能结合有关背景材料,透过形象的描写,把握其中隐含的内容。如难点磁场中两首描写牛的诗,要透过牛的形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有关音乐曲调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一些,对于欣赏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意义,2002年高考试题即就此命题。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六)意境意境是指作品中的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景象描写的和谐统一,是从这一统一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味隽永的意象。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使欣赏者一步步走进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之中,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古典诗词中,意境一般表现为一种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或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的艺术氛围,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意境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曲,一定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进入到作品创造的意境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

赏析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题。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 ;“不容真”,“真”指 。

2此诗描写了一个 形象。

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3~5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3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

4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5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6.①诗人在首联生动地刻画出山中寡妇 的形象。第二联中用 和 两个词表现了人民的不堪重负。

7诗人在第四联中生发的议论,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8~9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答:

9“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答:

鉴赏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此项的难点在于考生要完全依据自己的鉴赏能力对作品进行鉴赏性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答案。(此项的相关知识略,详见于《清华考参》一书。)

 高中定语从句what

  1)of what 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可以变成that或who,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

 A)

 Based on this dream, Mary wrote the draft of what is now chapter 13 of the book

 依据这个梦,Mary写了这本书第十三章的草稿。

 这个句子可以变成定语从句,用that或which 代替of what

 Based on this dream, Mary wrote the draft that is now chapter 13 of the book

 Based on this dream, Mary wrote the draft which is now chapter 13 of the book

 B)

 He is not the person of what we are looking for 这个是介词宾语从句,变成定语就是of what 变成who/that/whom或什么都不加。

 He is not the person that we are looking for

 He is not the person who we are looking for

 He is not the person whom we are looking for

 He is not the person we are looking for

 2)w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有两种意思。

 A)一种是什么。

 I wonder what he is hiding

 我想知道他在隐藏什么。

 She does not know what is romance

 她不知道什么是浪漫

 She has never so badly wanted to know what her mother has been avoiding

 她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的想知道她的妈妈一直在逃避什么。

 B)what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的,相当于the thing/ all that 的定语从句。

 He does not give me what I always long for

 他没有给我我一直渴望的。

 这里的what 可以变成the thing that,(that可以省略)/, all that

 He does not give me the thing (that )I always long for这个就是定语从句,the thing 是先行词

 He does not give me all (that ) I always long for

 all是先行词的定语从句。

 What能引导的特殊定语从句

 对于定语从句这一块,大部分同学对于基本的which, who, that引导的从句并不陌生,但是对于what这个词,大部分老师都会说what不能引导定语从句。只能说它不是一般的定从,而是一个先行词和关系代词的结合体,因此关于w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前面本身都不应该再出现先行词。换句话说,如果句中已有先行词,就一定不能用what引导。比如错句:You can have everything what you like 这里中what该词前已经有了先行词everything,所以不能用what引导。

 另一句:Those activities became what he calls “electronic heroin”。这句中what在从句中作谓语calls的宾语,或者更具体的是充当宾语补足语,而这个what相当于the activities that,即一个先行词和关系代词的结合体。但是另从结构上来说,what从句是充当became的表语,也就是相当于名词从句中的表语从句。所以该句既可看做是what引导的特殊定语从句,又可充当名词性从句。

 关于what的`先行词,它的作用类似于that,既可指物,又可指人。What都是单独使用的,即其后没有接名词连用。在06年阅读第三篇中有这么一句话:Today’s vessels can find their prey using satellites and sonar, which were not available 50 years ago That means a higher proportion of what is in the sea is being caught后面这句话中that是该句的主语,means 是谓语动词, 其后有一个省略了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从句的谓语动词为is being caught 主语为a higher proportion of what is in the sea, 其中what is in the sea是做of的宾语,而不是what这个词做of的宾语,这里what前没有先行词,且what用来指物。所以what is in the sea翻译成海洋生物,整句就变成了”那就意味着更高比例的海洋生物正在被捕捞。”

 另外what如果后面接的是名词的话,那就意味着what类似于做定从中的关系形容词,翻译成“所有的……,尽可能多的……”。如:The accident completely wiped out what little sight he had left 这次事故让他仅有的一点视力也丧失了。

原文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1 法语小知识点(法语基础知识)

法语小知识点(法语基础知识) 1法语基础知识

一:法语怎么说“你好”。

Salut[念:傻驴],你好的意思,一般用在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是比较随便的。而且“再见”也可以这么说。

如果初次见面或是比较正式的问好应该说:Bonjour! [念:笨猪]。记住,见到法国人最好喊他“笨猪”,他准高兴。

二:法语怎么说“谢谢”

Merci(谢谢)[念:没戏]呵呵,法国人是相当吝啬的,经常把merci挂在口上:想要我的铜板---没戏!

三:法语“我爱你”

很多朋友想听听世界上最浪漫的语言怎么说“我爱你”的,很简单:Je t'aime[念:日带姆],Je是“我”,t'表示“你”,aime是“爱”的意思。你

问候

Bonjour,Madame Bonjour,Monsieur 您好,夫人。 您好,先生。

奔如呵 马大母 奔如呵 摸丝月

Vous êtes Monsieur Dupont Oui,c'est moiEt Vous êtes? 您是杜帮先生吗? 是的,是我。您是?

乌在特 摸丝月杜绷 喂 塞母啊 乌在特

Je suis René Legrand,ment allez-vous? 我是勒内 勒格朗。您好吗?

日岁河内 勒格朗 高忙哒类乌

Tres bien,merciEt vous Moi aussi,merci 很好,谢谢。您呢? 我也是,谢谢。

太比验 麦呵惜 爱乌 木啊哦惜 麦呵惜

Bonjour! ment allez-vous? 您好! 您好吗?

奔如呵 共蒙哒类乌

Tres bien Merci很好。 谢谢。

得比验 麦呵惜

Et vous Moi aussi 您呢? 我也是

爱乌 木啊哦惜

Bonsoir! Bonne nuit! 晚上好! 晚安!

绷丝瓦呵 绷女一

A demain! Au revoir! 明天见! 再见!

啊得慢 噢 喝屋瓦呵

介绍

Vous êtes Jacques Oui,c'est moi 您是雅克吗? 是的,我是雅克

乌在特雅克 喂 塞母啊

Bonjour,JacquesJe suis René,voici mon ami Li Ming 您好,雅克。我是勒内,这是我的朋友黎明。

奔如呵 雅克 日岁河内 呜瓦细 蒙那密 黎明

Bonjour,RenéBonjour,Li Ming 您好 勒内。 您好 黎明。

奔如呵 河内 奔如呵 黎明

ment vous appelez-vous Je m'appelle Wang Fang 您叫什么名字? 我的名字叫王芳。

高忙 乌 杂不雷吴 日马白勒王芳

Il s'apelle。 Nous sommes。 他的名字叫…… 我们是……

一乐撒百勒 努少母

Enchanté,e c'est Li Ming 很荣幸(认识您)。 这是黎明。

昂尚戴 塞 黎明

Je suis étudiant Pardon 我 是 大学生。 对不起。

日 岁 诶丢弟昂 巴呵懂

Excusez-moi De rien 请原谅。 没什么。

爱刻丝贵在母哇 德呵验

Je connais Wangfang Pourqoui pas? 我 认识 王芳。 为什么不呢?

日高耐王芳 不和瓜吧

2留学法国法语学习知识点有哪些

法国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但众观小语种,法语学起来难度比较大,不少音毫无规律可寻,完全靠死记。

人才的金字塔是按难度堆起来的,但越向上,人才求大于供,回报率上自然是高的。天道留学专家分析说按人才市场规律,未来至少五年,法语专业高回报率是不会变的。

法语的特点: 法语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优美动听、清楚悦耳、准确生动。

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法语主要属分析型语言,但它也具有综合性语言的特长,融合了拉丁语的严谨和希腊语的细腻,构成了独特的法语风格。马克思曾是说过:法语像小河流水,德语像大炮。

作为德国人的马克思在这里并没有褒贬之意,他只是形象地指明两种语言的不同特色:法语优美和谐,德语雄壮有力。法语首先说出说话的主语,然后出现动词,即表达动作,最后出现的是这个动作的补语,这就是法语的自然逻辑,句法合乎人类思维理性的语言逻辑。

法语的社交性以及其优美、高雅、灵活等特质注定法语被称为最佳国际语言。与英语相比,就总体而言,英语更具有自发性,而法语更具有思索性;前者更趋具体和色彩,而后者则更趋明朗。

当代作家J-杜龙(J。 Duron)则形象地描述了法语与英语的不同风格:“英语可将世界拍成**,而法语则可对世界进行思考。

” 语法在法语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难点。它较英语来说更加复杂,也较容易和英语混淆。

法语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动词变位,二是名词的阴阳性: 1、法语的动词变位比起英语来说要复杂的多。有人形容法语动词变位如同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

法语的每个动词都和英语中的be动词那样,随着人称、时态、单复数的变化而变化,还多出性的变化。 特别是不规则动词,比起英语要复杂的多。

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在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动词时态配合也比较复杂。

2、法语的名词有阴阳性之分。例如:bureau办公桌是阳性名词,而table桌子则是阴性名词。

在记住词意的同时必须记住该词是阴性还是阳性名词。 因为相关的形容词,以及动词的过去分词都会随之变化。

记住许多单词已属不易,更必须背住阴阳性。 3、法语主、谓、宾的结构通常情况下和汉语一样。

不过,如果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是人称代词的话,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3法语入门学习之基础知识有哪些汇总

法语入门学习:语法 法语是屈折形语言。

名词 数: 单数 复数 变复规则见下文 性: 阴性 阳性 法语入门学习:动词 式: 直陈式 命令式 条件式 虚拟式 不定式 分词式 时: 一言难尽…… 体: 进行体 完成体 态: 主动态 被动态 位(称):有复杂的变化 形容词 性: 阴性 阳性 数: 单数 复数 级: 原级 比较级 最高级 限定词、代词也有相应的性、数变化,以上5大词类都有词形变化,称为可变词类; 副词、介词、连词、叹词没有词形变化,称为不变词类。 法语入门学习:语音 法语有36个音素,含16个元音音素和20个辅音音素。

近年来,前元音[a]和后元音[a]趋于同化,因此,也可说法语有35个音素,含15个元 音音素和20个辅音音素。 法语中每个单词的重音落在最后一个发音的音节上,节奏重音落在每个节奏组的最后 一个发音的音节上。

法语各音素的正确发音以清晰、准确、紧凑见长,法语语调既有规律又富于变化,这 些特点使它有别于其他语言。 词汇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英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法语的影响和作用大大削弱,大量英 语词渗入法语,甚至出现了一种大量混杂英语成分的法语(franglais)。

现在法国 和法兰西学院正努力采取措施“拯救法语”,使其不受英语蚕食。 字母 法语采用拉丁字母,字母表与英语的相同,共26个字母。

但它还有几个特殊字母: â à ç è é ê ë î ï ô ù œ 等。 法语的基本语法描述 法语入门学习:人称代词 ===========主语==直宾==间宾==自反===重读===== 一称 je me me me moi 二称 tu te te te toi 三称 阳性 il le lui se lui 阴性 elle la lui se elle 一复 nous nous nous nous nous 二复 vous vous vous vous vous 三复 阳性 ils les leur se eux 阴性 elles les leur se elles ============================================ 主有形容词 =======单数,阳==单数,阴===复数==== 一称 mon ma mes 二称 ton ta tes 三称 son sa ses 一复 notre notre nos 二复 votre votre vos 三复 leur leur leurs ================================== ===============单数===复数==== 不定冠词 阳性 un des 阴性 une des 定冠词 阳性 le les 阴性 la les 部分冠词 阳性 du —— 阴性 de la —— 指示形容词阳性 ce cet ces 阴性 cette ces ============================== 名词数的变化 变化类型 例子 1, +s livre livres (书) 2, 不变 bus bus (公共汽车) voix voix (声音) 3, -al 变 -aux chreview chevaux(马) 4, +x veau veaux (牛犊) étau étaux (钳子) pieu pieux (桩) 还有一些单词有特殊的变法 动词 法语语法的最突出的特点集中表现于其动词有丰富、严密的语式和时态用法,使法语 表达能清楚明白、晓畅严谨、逻辑性强,往往无懈可击。

由于变化复杂,顾不列出相 应动词变位。以下是其式时态名录。

直陈式: 现在时 未完成过去时 简单过去时 复合过去时 愈过去时 先过去时 简单将来时 先将来时 过去将来时 过去先将来时 最近将来时 最近过去时 过去最近将来时 过去最近过去时 超复合过去时 超复合愈过去时 命令式 只用于第二人称单、复数, 第一人称复数。 条件式 现在时 过去时 虚拟式 现在时 过去时 未完成过去时 愈过去时 不定式 现在时 过去时 分词式 现在分词 过去分词 复合过去分词 动词按不同时态、不同人称(6个),有许许多多的变化,有些是有规则的(以-er 结尾的第一组动词,以-ir 结尾的第二组动词),有些是无规则的(第三组动词)。

4法语入门基础知识有哪些

⒈ 法语拼写使用的是26个拉丁字母,采用国际通用音标来注明词的发音。

其中5个元音字母:a,e,I,o,u。其余的都是辅音。

法语入门字母是基础,法国语言与中国语言相同之处也是需要大家从字母入手。 ⒉ 法语包括36个音素,16个元音音素,20个辅音音素。

但元音[ɑ]现已不常用,逐步被[a]所代替。元音发音时声带振动,气流通过口腔时,不受其他发音 器官的阻碍。

不同的元音是由口腔的开闭程度、舌头的前后升降、双唇的移位等因素决定的。而辅音则指发音时气流受到有关发音器官阻碍的音素。

⒊ 法语单词由音节构成,音节中的主体因素是元音,一般说来,一个单词有几个元音,也就有几个音节,例如:qui [ki]有一个音节;Pascal[pas-kal]有两个音节。 开音节是指读音中以元音结尾的音节,如:qui [ki],whisky[wiski]。

闭音节是指读音中以辅音结尾的音节,如:Pascal[pas-kal],Anne[an]。 ⒋ 法语的重音一般落在单词或词组的最后一个音节上;但应提醒初学者注意的是,法语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的差别并非很大,不要读得太重。

如:Pascal[pas-&aposkal],c'est Anne[s3-&aposan]。 发音方面大家也可以看一些有名的法语**进行锻炼。

⒌ 法语中的一些字母上会有调号,这是英语中所没有的,这些调号的来源多样,有的为了区分发音,有的有长期历史发展的原因,有的和外来词有关等等,它们分别是: ①(′)Accent aigu,尖音符。 用于é,表示读[e],Pékin。

②(‵)Accent grave,钝音符。用于è,表示读[ε]:père;用于ù,à 则是用来区分意义 不同的词,如:la,là;ou,où。

③(ˆ)Accent circonflexe,长音符,用于 ê 表示读[ε]:la tête,fêter。 â 表示读[a]:mâle。

Î,û分别表示读:connaître,dû。 ④(¨)Tréma,分音符,放在元音字母上,表示应该与前面相邻的元音字母分开读音,如: naïf[naif],maïs[mais],aiguë[εgy]。

⑤(ç)Cédille,变音符,放在字母c下,表示字母c在a,o,u前读[s],如:français[frãsε]。 ⑥(')Apostrophe,省文撇,用在省音中(élision),代替省去的元音。

如:l'heure,c'est,s'il。 ⑦(‐)Trait-union,连字符,用来连接几个单词。

如:grand-père,aimez-vousest-ce„? ⒍ 法语中冠词、名词和形容词都有阴阳性和单复数的区别。一般来说,这些词是阴性还是阳性并无规律可循,只能去记住它。

名词是阴性的或是阳性的,那么修饰这个名词的冠词和形容词也要有相应的变化,所以法语中的冠词和形容词也有阴阳性的变化。学过英语的同学对名次的单复数很容易掌握,一般来说就是加上“s”。

但与之配合的冠词和形容词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以上便是分析内容,仅供参考。

5求法语时态复习的归纳

现在时 Indicatif Présent变位方法:第一组动词(通常为-er):参见 aimer 注意一些第一组动词由于发音需要,在变位时会有所变化:以-eler, -eter结尾的第一组动词,如appeler, jeter ,在单数所有人称,以及复数第三人称的变位中,词尾字母变为"ll","tt"。

以-cer, -ger结尾的第一组动词,如mencer, manger, 在复数第一人称时词尾应改为 -çons, -geons 。 以-ayer,-oyer,-uyer结尾的第一组动词,如essayer, envoyer, ennuyer, 在单数所有人称,以及复数第三人称的变位中,词尾字母由y变为i。

第二组动词 (通常为 -ir):参见 finir例外:sortir, courir, ouvrir, servir, partir, dormir 等第三组动词:不规则变化。动词提示:法语中的有两个助动词être 和 avoir Deux auxiliaires en français : être et avoir Avoir s'emploieen général pour la formation des temps posés sauf lorsque le verbe estpassif où on utilise être : je suis mort变位提示:直陈式复合过去时(Indicatif Passé posé)用于表示过去已经完成的动作或某一已经完成的动作是发生在多少时间内的。

Ex:Il est sortiIl a travaillé toute l'après-midi变位方法:由助动词avoir或être的直陈式现在时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当使用 être作为助动词时,注意与主语进行性数配合:Elles sont parties 提示:对于"必须"或者"可以"用être作为助动词的单词,《法语助手》会在该动词的“动词说明”中加以说明,未说明的动词只能使用avoir作为助动词。

下列常用动词使用être作为助动词:aller, sortir, arriver, venir, entrer下列常用动词可以使用avoir或être作为助动词,但表达的意义不同。sortir, rentrer, descendre, monter动词提示:法语中的有两个助动词être 和 avoir Deux auxiliaires en français : être et avoir Avoir s'emploieen général pour la formation des temps posés sauf lorsque le verbe estpassif où on utilise être : je suis mort变位提示:未完成过去时 (Indicatif Imparfait) 主要用于表示过去未完成的动作。

变位方法:将该动词现在时第一人称复数的词尾 -ons 去除, 添加相应的词尾:je -aistu -aisil/elle -aitnous -ionsvous -iezils/elles -aient例外:être不符合上面的规则。动词提示:法语中的有两个助动词être 和 avoir Deux auxiliaires en français : être et avoir Avoir s'emploieen général pour la formation des temps posés sauf lorsque le verbe estpassif où on utilise être : je suis mort变位提示:直陈式俞过去时(Indicatif Plus-que-parfait)表示某个动作在另一个过去的动作开始之前已经完成,常用于复合句:Quand je suis arrivé, il avait fini son travail 与简单将来时配合用于si引导的条件从句:Si j'avais eu de l'argent, j'aurais acheté cette maison 变位方法:由助动词avoir或être的未完成过去时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

当使用 être作为助动词时,注意与主语进行性数配合。提示:对于"必须"或者"可以"用être作为助动词的单词,《法语助手》会在该动词的“动词说明”中加以说明,未说明的动词只能使用avoir作为助动词。

下列常用动词使用être作为助动词:aller, sortir, arriver, venir, entrer下列常用动词可以使用avoir或être作为助动词,但表达的意义不同。sortir, rentrer, descendre, monter动词提示:法语中的有两个助动词être 和 avoir Deux auxiliaires en français : être et avoir Avoir s'emploieen général pour la formation des temps posés sauf lorsque le verbe estpassif où on utilise être : je suis mort变位提示:直陈式简单过去时(Indicatif Passé Simple):表示在过去某一确定时间内已经完成的动作。

变位方法:除去某些特殊情况外,在动词词根后加上以下词尾:第一组动词:je -aitu -asil/elle -anous -âmesvous -âtesils/elles -èrent第二组动词:je -istu -isil/elle -itnous -îmesvous -îtesils/elles -irent第二组动词:je -ustu -usil/elle -utnous -ûmesvous -ûtesils/elles -urent下列单词的变位较特殊:tenir, venir, être, avoir 动词提示:法语中的有两个助动词être 和 avoir Deux auxiliaires en français : être et avoir Avoir s'emploieen général pour la formation des temps posés sauf lorsque le verbe estpassif où on utilise être : je suis mort变位提示:直陈式先过去时(Indicatif Passé Antérieur) 表示发生在另一过去动作之前的动作,但两个动作之间距离较近。变位方法:由助动词avoir或être的简单过去时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

当使用 être作为助动词时,注意与主语进行性数配合。提示:对于"必须"或者"可以"用être作为助动词的单词,《法语助手》会在该动词的“动词说明”中加以说明,未说明的动词只能使用avoir作为助动词。

下列常用动词使用être作为助动词:aller, sortir, arriver, venir, entrer下列常用动词可以使用avoir或être作为助动词,但表达的意义不同。sortir, rentrer, descendre, monter动词提示:法语中的有两个助动词être 和 avoir Deux auxiliaires en français : être et avoir Avoir s'emploieen général pour la formation des temps posés sauf lorsque le verbe estpassif où on utilise être : je suis mort类似变位的动词:avoirêtre变位提示:直陈式简单将来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285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