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第1张

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一、婉约派

1、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

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词人。天圣八年(公元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

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病逝,年八十八岁。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3、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二、豪放

1、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2、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词的分类 唐诗另有浪漫和现实的分类 豪放派的诗人有哪些? 、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婉约派的诗人有哪些? 、婉约派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等。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周邦彦:兰陵王 (柳阴直)、蝶恋花 (月皎惊乌栖不定)、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山水田园派的诗人有哪些 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等: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王维:《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边塞诗派的诗人有哪些? 高适、岑参、卢纶、李益等: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浪漫派 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现实派 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兵车行》

这首歌词时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于黄州时写的。词中描绘祖国壮丽的江山,咏叹古

代英雄人物的业绩,抒发诗人怀古之情,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但也流露了自己功业未就的苦闷。词的开头,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豪情洋溢。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描绘,把赤壁景象写的雄奇险峻,有声有色。在“江山如画”的壮阔背景中,又突出了

“雄姿英发”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小乔初嫁了”两句车,写周瑜的风流英俊,“羽扇纶巾”两句,

写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在谈笑风生中取得赫赫战功。而“故国神游”之后,则抒发自己的感慨。全篇把写景、咏史、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气势豪迈,历来被认为是苏轼豪放词代表作。苏轼那种雄阔豪迈的抱负,那种感慨万千的思绪,全部艺术化地凝聚成了词中那汹涌澎湃的惊涛海浪,衍化成了那瑰奇壮丽的江山、人物。最后词人又推出一幅“独酌江月”的梦幻图画,写人生有限,但很快以旷达之笔驱走衰飒之情。词中借怀古之句,抒自己建功立业、千古留名的企渴,其责任感、事业感、自负感乃至沉重忧患的伤感,全部“开放”地敞露在读者眼底。

为什么东坡能冲破旧的音律束缚,别树一帜,唱出雄放之歌,开创具有独特豪放的词风呢?

首先是客观方面的原因,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的要求促使苏轼去创作实践。文学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所谓“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②这是刘勰对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社会时代的推动和要求的高明之见。如果词仅应歌之作,仅写男女相思、花间酒下的伤别、孤独寂寞惆怅的情怀,仅作婉约之态,那是不符合词史发展规律的。词原是民间之物,题材宽广,思想活泼,风格清新,作为一种新兴诗体,本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花间派词人在发展词令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只要求词体反映柔美的情思和意境,那是很片面的,束缚了词体的发展。如若不能应时演变,而因循传统低吟浅唱,不但不能继续发展,而且境界会越来越狭,道路会愈来愈窄。苏轼“以词还词”,完其本色,像先前诗人一样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作为题材,自由抒发自己的襟怀,做到了“天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开启了一代之风。再加上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新兴歌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词本身又具有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活泼自由,它突破了五言、七言诗的束缚,有利于表现和反映北宋当时日趋复杂化了的社会生活。因此,词这种文学样式本身已急需词人起来改变那种一花独放、一鸟独鸣的沉闷单调的局面。苏轼“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④的豪放词也就顺应而生了。

当然,前代和同时代作家格力刚健之作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词最初发端于隋唐民间,而其一问世,格力刚健的豪放词就存在。中唐以后,李白、杜甫诗中广阔的题材、壮阔的境界,被苏轼带进了他的词作当中。再有北宋一些著名文人在政治上都有比较大的抱负,他们不满晚唐五代以来卑靡的文风,故掀起了文学革新运动,余波所及,在词坛上也起了影响。在范仲淹的词里已有一些风格豪放的作品,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表现了苍凉劲拔的特色,开拓了新的词境,创造出新的腔调,发豪放派词风之先声。苏轼则继承了他们的作风,把雄壮豪迈的气概融入浅唱浅吟之中,公然向传统词风挑战,提出了要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所以它必然带上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色彩。因此,苏轼的自身因素是豪放词风形成的又一个主要原因。苏轼学养甚深,可一生屡遭谗害。可以贬谪黄州为界,将他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到了后期,已渗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显著特点是“杂”。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故苏轼“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懂得生活的艺术,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他的词,不过是这一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

苏轼的豪放词风首先体现在对词境的开拓。

南宋胡寅曾经说过:“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⑤词至东坡为一大变。在这以前,从《花间》至柳永,始终不脱“词为艳科”的范围。这些花柳之词“缘情而绮靡”,婉约而细腻,多以香词艳语写男女恋情。至苏轼则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弱的词风,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正如他自己提倡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健,能以开朗豪迈的语调,慷慨激越的情感,创造出雄浑开阔、豪迈奔放、情致高远的意境。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马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也是他自己都认为得意的作品。当时,他致书鲜于马骏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破壮观也。”可见他以柳永为对手,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创豪雄之词境。词的上片着重写出猎时的壮阔场景,开篇便曰:“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豪情也。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看,今日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儿来了。告诉全城人都跟随他去打猎,这是何等豪兴!射虎,壮举也,孙郎,三国时代叱咤风云人物。孙郎射虎,在风华正茂之年,作者以其自比,可见其英雄豪气,不减当年孙郎,亦是“聊发少年狂”也。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鬓微霜,又何妨”,鬓边添了几根白头发,又有什么要紧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是多么想为朝廷效力呀,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加以录用,把边事委托他,他也要像魏尚那样,建功报国。一个“何日”把词人那种亟待盼望的殷切心情表现得极为生动。未尾词人斩钉截铁地表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里一“挽”、一“望”、一“射”,三个连续动作,写出了词人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誓为国效力,驰骋沙场的豪情。“射天狼”就更形象地道出了词人抗击敌人、保家为国的志向。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这是东坡对温柳为代表的传统词风的挑战,他以“揽辔澄清”之志,写慷慨豪雄之词,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

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内容题材的扩大,也是其豪放词风的重要体现。

词之有苏轼,犹诗之有李白,运用天才的创造力,采集新的题材,开辟新的词境。他的豪放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善于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来表现自己的情感,风格上具有豪迈、奔放、纵横自如的特色。苏轼以前,词的范围很小,限制很多,受格律的约束严重,倚声填词,以歌妓口吻作词以便女声演唱,多数是作为歌儿舞女伴唱之用,成为音乐的附属品,为的是娱宾遣兴。这样就确立了诗庄词媚,诗雅词俗的分野。到苏轼出来,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感事之作,只当词是诗的一体,凡可以入诗的就都可以入词。词可以咏史,可以吊古,可以说理,可以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妙之思,可以借音节述悲壮或怨抑之怀,诸如人生的感慨,仕途的升沉,亲友的聚散,自然景物的欣赏等,都可入词,这是词的一大解放。其风格既有李白的豪放磊落,同时又有杜甫的沉郁悲怆。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主张写词也要像诗一样表达词人的性情,既可以写人生之遭际,反映社会盛衰和历史浮沉,又可以如唐诗般高华悲壮、天风浩荡。

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即题材的扩大。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词,实为词中的创格。有反映爱国之情的,也有描绘农村风光的,更有思念亲友、抒发自己人生感慨之作,都是对词的题材内容的突破,把词引向正统诗文的道路,向“士大夫化”发展。如苏轼怀古抒情之作,境界雄奇阔大,《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故事说明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清代词论家徐谓东坡词“自有横塑气概,固是英雄本色。”⑥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概的代表作,恐怕要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赤壁怀古》了。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此词上片,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历史风流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荤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有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紧承“豪杰”二字,重写人物,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刨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为什么如此向慕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呵!这正是作者所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然而人生几何,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怀念亲友方面题材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它落想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在表现上,本词前半纵写,后半横叙。前半高屋建瓯,后半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古老神话传说、故事笔记的推陈出新。后半白描素写,人月双济。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生。笔势错综迥环,摇曳有力。布局上,本词上片凌空而起,入虚处似;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相萦,纡徐作结。豪宫中自有谨饬之致。抒人生感怀之作《行香子·清夜无尘》表现了苏轼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这首词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婉约词相异,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浣溪沙》农村词五首作者把词的题材扩大到农村,写农民的劳动生活。这一组词,笔调极明快,写来生意盎然,兴会无穷。作者勾勒出了一副农村耕织图,他把鸟苔虫鱼草木等自然风光,还有男女老幼活跃的姿态,都细致而有声地写进词中,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在苏轼以前,还没文人采用过这类题材,苏轼能把他的创作视野扩展到农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词境方面的拓展。

苏轼的“以诗为词”也是对词体革新的一大贡献,在他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因而其“词”也相应的是“软性文学”,读之让人筋骨酥软,到了苏轼,除了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作词寓以诗人句法外,还引议论入词,在词中大量用经子典故,以散文句法入词,从创作形式上改造了词体的各个方面,词的面貌为之一变。如《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这首词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及其词作雄奇奔放的风格。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回忆镜头,又是现实描写。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确实比较新颖别致,使人耳目为之一新。词人为何对那消逝在烟雨迷茫中的“孤鸿”,如此记忆犹新,久久难忘记呢?联系词人身受贬斥,“杳杳没孤鸿”句中所寄寓的感慨,也就不言而喻了,尽管词人被贬谪黄州,但他能旷达超脱,怡然自得,陶醉在“山色有无中”的佳境之中。下片先写江平如镜,紧接着,瞬息间突然涛澜汹涌,可谓巨大变化也。但词人并没有继续描写江面上的风云开阖,渔翁与风浪搏斗的“动心骇目”的场面,他却把笔锋一转,引用典故,就风的雌雄大发议论,去探索人生的哲理。苏轼故意挑剔宋玉的毛病,一本正经地引经据典,批评“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庄子·齐物论》中有关于天籁、地籁、人籁的议论。风者,“天籁”也,乃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把它分什么雌雄不是很可笑吗?最后陡然又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顿住。“浩然气”典出于《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东坡所谓“浩然气”即由此而来,他从老渔翁与风浪的搏斗中,悟出了做人应当遵循的哲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⑦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的那样舒适快意。苏轼这种豪迈的气概,探索人生的精神,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首词与一般写景抒情词迥然不同,它表现了以散文入词,以议论入词的特色。它的议论,又非同凡响,其中寄寓着对人生的探索,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因而“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⑧

苏轼以诗为词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苏轼一面革新新词体,一面又维护与保持词的特点,注意发挥词体声调协律、句式参差和用韵错落等长处,或纵横驰骋,穷极变化,或舒卷自如、深婉不迫,创造了他的古近体诗所未能有的独特的词境。苏轼不愧为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最主要的是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准备了条件。他的豪放词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对辛弃疾等后代词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陆游的诗作风格既有现实主义的特征,又有浪漫主义的清新婉约。他的语言表现方式非常的生动,其中有许多平易近人的点。通过相关的记载可以知道,陆游的律诗非常工整,许多诗作拿出来都是佳句。

陆游,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诗人,号放翁,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所处的朝代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洽逢北宋灭亡之际,所以他的诗歌多有爱国主义题材。但是他的仕途却非常坎坷,即使后面担任了一定的职位,但是因为他坚持抗金,多次遭到对立分子的排斥,于是他离开官场,投身军旅。但是没过多久,便又再次奉诏入蜀。他的一生,起起伏伏,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诗的风格。

陆游这一生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诗词等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诗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并且因为他试图上所经历的一些升迁与贬黜,他诗歌的题材非常的广泛,主题也非常的深刻,但却能在这种程度上做到诗歌语言平易近人,可见他的个人素养以及诗歌方面的成就非常的卓越。他的诗歌既有李白身上的那种浪漫主义色彩,又兼具了杜甫身上的那种现实主义的特征,两相融合突出了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尤其是一些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诗歌,更是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陆游擅长用非常高度的概括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而且他不会忽视个人的主观情感,通过相应的论述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事情浓缩在一首诗中,让人读后啧啧称奇。

陆游的爱国是刻在骨子里面的,就像他临终留下的绝笔《示儿》写的那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主义情怀始终贯穿着他的诗作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343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