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如何表达情感

音乐作品如何表达情感,第1张

演唱者应根据不同歌曲中的不同内容与音乐中任用的形象,对音乐展现方面进行构思和设想。比如把自己想象成作词人;歌词中的主人我那个就是自己;你是一个演员等等。

换句话说,就是要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小伙伴们能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很具体,那么在表达时就会更加的很真实和生动了。

演唱风格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作品的风格,而是演唱者的个人特色。歌曲主题的不同,与之相应的音乐节奏与律动的不同,就形成了风采各异的音乐作品。大家要从音乐风格,歌词意境,咬字方式,律动,和声乐技巧等方面去呈现演唱中的风格。

扩展资料

在演唱中特别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

在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演唱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总体设计反复演唱攻克难关,直到自己的处理化为真情的体现。

觉得网上写的不详细,所以自己加了一点

音乐有两类,一类是交响乐和轻管弦乐,另一类是舞蹈音乐、流行音乐和爵士音乐。

古典音乐往往指称严肃音乐,也指一些已得到公认的经典作品。

一般演奏人数在10人以内,演奏古典音乐均称室内乐。每一乐器各担任一个声部演奏时,两件乐器合奏的称二重奏,三件乐器合奏的称三重奏八件乐器合奏的称八重奏,但以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及钢琴五重奏最盛行。编制在十人以上者,称为室内管弦乐。大规模的器乐演奏称为管弦乐,近代管弦乐团又称交响乐团和交响管弦乐团。古典交响乐团的编制在30人以上,有时可多达100人或150人。演奏轻音乐及爵士音乐的乐队,通称为小爵士乐队,一般人数较少,但轻音乐队也有超过30人以上编制的。现代伴舞乐队不使用弦乐器而单纯以铜管和木管乐器为主要旋律乐器,与维也纳圆舞曲乐队截然不同。

大型管弦乐团的配置,弦乐器的人数约占60%,木管乐器的人数约占15%,铜管乐器的人数约占15%,打击乐器的人数约占10%。通常左前边是小提琴,中音提琴在中间偏右,右前边是大提琴,最右是倍大提琴。弦乐器后面是木管乐器组,定音鼓在后排中心位置。大小军鼓、钹等其它打击乐器在定音鼓左侧。铜管乐器组在定音鼓右侧。竖琴、钢琴在左中部。

管弦乐团有4个主要的声部:

(1)弦乐器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倍司)。

(2)木管乐器

长笛(横笛)、短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竖笛、黑管)、低音管(大管、巴松管)。

(3)铜管乐器

小号、长号(拉管)、圆号(法国号)、大号。

(4)打击乐器

定音鼓、大鼓、小鼓、钹、三角铁、铃、铜锣、木琴、钢片琴等。

音乐的元素是音,作曲家不能像文字般明确表达感情,只能用声音的表现来引起人们的情绪。音乐的四个基本要素是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节奏使人们联想起形体动作,旋律使人们联想起精神情绪。音乐以旋律的差别,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声的变化,以及音色的不同等方法来表现其情感。比如以大调表示愉快、雄壮,小调表示悲哀、忧郁;紧张而短促的节奏表现奋发激怒,和缓而悠长的节奏表现婉转柔和,音高且强为热情,音低而弱为沉静;不协和音表示奋斗争执,协和音表示和平宁静;小号表现战争,双簧管表现田园等等。

怎样欣赏音乐?

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不同的欣赏能力和爱好来倾听音乐。为便于分析,我们把对音乐的欣赏分成3个方面。

(1)美感

听音乐纯粹是对音乐的乐趣,只求悦耳,仅是知觉的欣赏,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思考,任由音乐的感染力将自己带进一个幻想的境界。如干某件事时,将音响打开,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乐中。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把人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

美感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不应让它占过多位置。即使在这个聆听音乐的初级阶段,也应采用更有意义的聆听方式。

(2)表达

所有音乐都有表达能力,音符后面总具有某种涵义,这种涵义构成作品的内容,能唤起情感,这是情感的欣赏。

(3)纯音乐

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外,还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有意识地探求乐曲的结构、主题的变化及作曲家技巧的运用,这是理智的欣赏,也是欣赏音乐的高级阶段。

大多数听者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这第3方面。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准备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他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为重要的是,追随作曲家的思路,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

理想的聆听者是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人,他一面品评音乐,一面欣赏音乐,不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要对音乐加以理解,唯一的方法就是倾听,只有从头至尾地反复认真地倾听,直到熟悉,才能加深理解。

当你听到一个旋律,能把它辨认出来时,你就具备了欣赏音乐的条件。若能听出不同演奏家演奏同一首曲子时表现方法的差别,并了解作曲家的想法,那你已经踏入欣赏音乐的大门。

音乐都有表达能力,从而具有某种涵义,但无法用语言说清楚,也没有必要去找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

音乐的表现方法大致可分为纯音乐(absolute music)和标题音乐(programme music)两类。以音乐本身为目的的音乐,称为纯音乐,它只以音和形式来构成,是与音乐本身以外任何事物无明确联系的音乐。绝大部分器乐曲,如交响曲和奏鸣曲即属此范畴。把文学、思想、绘画等内容以具体性的标题暗示的音乐,总称为标题音乐。

奏鸣曲(Sonata) 是包含4个独立乐章的器乐大曲,各乐章都具有独立的结构与风格,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分别演奏。钢琴演奏时称钢琴奏鸣曲,小提琴演奏称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演奏称大提琴奏鸣曲,室内乐所奏者、亦为奏鸣曲。

协牵曲(Concerto) 是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以平等地位联合演奏的器乐大曲。协奏曲通常以小提琴、钢琴、大提琴或长笛为独奏乐器。

交响曲(Symphony) 是由管弦乐联合演奏的奏鸣曲型器乐大曲,通常它分为4个乐章,音色之复杂、色彩之丰富为一切乐曲之冠。

组曲(Suite) 是由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乐或钢琴套曲,其中各曲相对独立。

序曲(Overture) 原指歌剧、清唱剧或戏剧配乐等开场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大曲,但近代有专为音乐会演奏而作的单乐章管弦乐序曲。

前奏曲(Prelude) 多为短小的管弦乐曲,常用于大型乐曲及影剧的前奏。

间奏曲(Intermezzo) 是戏剧或歌剧各幕之间演奏的音乐,具有暗示场面与转换听众气氛的作用,亦有独立形式的作品,它的形式比较自由,篇幅较为短小。

托卡塔(Toccata) 是一种形式自由能展示各种华丽技巧的键盘乐曲。

小夜曲(Serenade) 是一种于黄昏或夜晚在户外演奏的独唱或器乐曲,音乐情绪缠绵委婉。

夜曲(Nocturn) 是一种格调高雅、充满浪漫色彩的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往往有精致的装饰音,伴奏用琶音或和弦。它是小夜曲的一个分支。

即兴曲(1mpromptu) 是一种即兴创作的器乐小品。

叙事曲(Ballade) 原有叙述故事意味,是一种具抒情浪漫性格的器乐曲。

练习曲(Study) 是用于提高器乐演奏技巧的乐曲。

诙谐曲(Scherzo) 又称谐谑曲,是一种速度较快,节奏活跃明确,常出现突发性强弱对照的器乐曲。

幽默曲(Humoresque) 潇洒而自由、具有幽默与幻想特点的曲目。

随想曲(Capriccio) 作曲家凭幻想创作的乐曲的通称,是一种以自由形式表现出富于变化的乐曲。

狂想曲(Rhapsody) 是作曲家为具英雄气概题材、民族题材或情辞并茂的题材而作的器乐曲。

幻想曲(Fantasia) 是具有幻想和自由奔放特点的器乐曲,是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短曲。

田园曲(Pastoral) 曲调柔和,是模仿牧羊人所用的乐器发展而成的田园音乐。

船歌(Gondoliera) 缓慢而摇荡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

变奏曲(Variation) 是根据某一主题为蓝本,运用各种不同方法陆续变化奏出的器乐曲。

交响诗(Symphonicpoem) 又称音诗,李斯特首创,通常表现诗情画意等文学性内容,只有一个乐章,结构上可自由发挥,音乐形式不限,是较交响曲要短得多的交响性作品。

进行曲(March) 是用以伴随群体前进的音乐,多为四拍子,突出强拍。通常用管乐演奏,常用于军队,使行列整齐并鼓舞士气。还有婚礼、丧礼、凯旋庆祝等进行曲。

摇篮曲(Berceuse) 亦称催眠曲,形式简单,速度徐缓,主旋律柔婉抒情,节奏摇荡,以模拟摇篮摆动的节奏使婴儿入睡。

圣咏曲(Chorus) 原为德国民谣和基督教赞美歌,后变成器乐曲。

舞曲 分为6种。①圆舞曲(Waltz)也有译作华尔兹的,是一种每小节一个重拍的三拍子舞曲,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其伴奏由低音的第一拍与高音和弦的第二、第三拍组成。主旋律流利舒展,和声和曲式结构简单明晰。②加沃特舞曲(Gavotte),一种法国舞曲,2/2拍子充满活泼气氛。⑧小步舞曲(Minuet),原为法国土风舞曲,中速3/4拍子,是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④马祖卡舞曲(Mazurka),一种中速到快速的三拍子的波兰民间舞曲,流行于农村。⑤波洛奈兹舞曲(Polonaise),与马祖卡舞曲同为波兰的代表性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在热烈的气氛中透着壮大华丽感,节奏为独特的三拍子,快慢适中,庄重的节奏始终如一。又译作波兰舞曲。⑥波尔卡舞曲(Polka),19世纪盛行于波希米亚的快速二拍子舞曲。

嬉游曲(Divertimento) 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组曲。

浪漫曲(Romance) 原为以传奇叙事诗为歌词的某些抒情歌曲、器乐曲。

序曲是最古老的器乐体裁之一,它对其他一些器乐体裁的发展,特别是交响曲和交响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顾名思义,序曲可以比作一部作品的序言或绪论,它在音乐中最初是指歌剧、清唱剧、大合唱、舞剧或其他戏剧作品演出之前的一段前奏式的器乐曲,即主要是一种闹场性质的音乐。但是,这种早期的闹场音乐非常简单,实际上只是几声响亮的号声而已,相当于现今剧场演出之前的三遍铃声。最古老的民间市集戏台或木偶戏演出就是这样,甚至十七世纪初在意大利歌剧中,像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1567-1643)的歌剧作品,有时也还是这样。

十七世纪末,开始出现两种不同范型的戏剧前奏——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所谓法国序曲,是法国民族歌剧的奠基者吕里Lul1y(1632—1687)所创立的。这种序曲从一段宏伟、壮严、缓慢,而且往往是进行曲式的引子开始,当中接上快速、活跃的一段音乐,多半用复调的风格写成,最后重复开头那段慢速度的音乐,或用慢速度的小步舞曲作为结束。法国的这种歌剧序曲具有“慢-快-慢”的结构。意大利序曲则相反,它也可以分成明显的三段,但是它的开头一段速度疾快、活跃而有力,当中则插入一段缓慢如歌的旋律,最后又是快速度的舞曲性段落,而且时常运用意大利民间的塔兰台拉舞曲或基格舞曲的节奏。这样,意大利序曲构成的是“快-慢-快”的结构。这种意大利的歌剧序曲主要是由意大利作曲家阿·斯卡拉蒂(A.Scarlatti,1660-1725)创立的,这种序曲可以说就是在一个世纪之后出现的多乐章交响曲的雏型。由于当时的法国歌剧主要用于波旁王朝的节日庆典,而意大利歌剧却拥有更广大的观众,因此很自然地,意大利歌剧序曲在风格和内容方面都不如法国序曲那般“雍容高贵”。不过,十七至十八世纪的这两种歌剧序曲,同歌剧本身的内容和情绪并没有深刻的联系。因为当时轻浮的观众在角色出台之前,总是忙于应酬他们的朋友,剧场秩序安静不下来,而作曲家也知道观众从不注意序曲的演奏,因此也不想在这方面多花功夫。这样一来,一首歌剧序曲多次被用于不同的歌剧,已经司空见惯,无论是作者或是听众,谁也不在意。

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戏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十八世纪下半叶。那时,德国歌剧作曲家格鲁克在进行歌剧改革时,曾为序曲定出一条划时代的准则——他在自己的歌剧《阿尔刻提斯》的绪言中写道:“我认为,序曲应该暗示出作品的主旨,为观众即将观赏的戏剧先在情绪上做好准备”。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序曲,就是当时这种歌剧序曲的优秀范例之一。由格鲁克始创的这种古曲歌剧序曲,直到十八世纪末才最后定型,基本上采用奏鸣曲形式的结构,莫扎特的歌剧序曲多半属于这一类。

歌剧序曲要同歌剧本身保持有机的联系,再简便不过的方法,就是直接摘用歌剧中同剧中发展关系最密切的片段或者最能体现歌剧主角的性格的旋律(如咏叹调等)作为主题。莫扎特的歌剧《唐-璜》序曲和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都是这方面的范例。但有的序曲同歌剧本身并没有主题上的联系,例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序曲和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勒的理发师》序曲等。

贝多芬的序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在序曲这种规模不大的体裁中,用朴实简洁和高度概括的音乐形象,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戏剧序曲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绪言”作用,而变成了整部戏剧作品的中心内容的集中体现。

然而,贝多芬的才华毕竟还是集中反映在交响曲方面,序曲的发展终于落到他的年轻的同时代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之父——威柏身上。威柏的歌剧序曲无论是音乐主题,或者是情绪色彩,都同歌剧本身密切相关,成为一种精致的音画,把听者引入歌剧的情绪氛围之中。威柏的歌剧《自由射手》、《奥布朗》和《优兰蒂》序曲,都是这类作品中的杰作。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浪漫主义歌剧序曲的黄金时代,随后,序曲的影响便明显消退了。这方面有两个原因:第一,十九世纪下半叶有些作曲家,例如瓦格纳,认为歌剧本身已经足以说明戏剧故事的情节,序曲无须再涉及故事的内容,因此,许多作曲家倾向于压缩序曲的规模。宁愿改用前奏曲这种比较简短的体裁,只限于在幕前酝酿一种情绪;第二,当时抒情剧院的新观众,一般都是真心来看演出的,而且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因此也没有必要用很响的音乐去延迟开幕的时刻。结果是:像十九世纪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几乎只有几个小节的引子,便立即转入歌剧的第一幕。

除了歌剧序曲之外,十九世纪许多作曲家还热衷于创作一种并非起“序言”作用的新型序曲,这种序曲并不从属于任何戏剧作品,但它往往带有标题,同一定的诗意内容、如古典文学或民间创作的形象和情节以及民间生活的画面有联系。这种独立的标题性序曲叫做音乐会序曲,它的创始者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第一首专为音乐会演奏而写的这种序曲,便是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标题性音乐会序曲的数量很多,如门德尔松的《芬格尔的岩穴》序曲、格林卡的《西班牙序曲》、柴科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庄严序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等,这类序曲有的实际上是标题性交响曲或交响诗的一个变种。

在音乐的历史上,乐器分类法通常与配器法(Orchestration)紧密联系。乐器分类法不仅体现这人们的(民族的、人类的)生活习惯、民风家俗,更重要的是,它还体现着当时的、人类认识各个阶段的音乐生活内容、音乐形态、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状况……我国古代乐器分类法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八音分类法”,即根据乐器制作的材料,将中国古代乐器分为八类。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出现。

《国语´周语下´伶洲论乐》有述:“故乐器重者从细,轻者从大,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瓦即土、陶,指埙等),匏竹尚议,革木一声。”八音为金(如钟、铎)、石(如磬)、丝(如琴、瑟)、竹(如箫、篪)、匏(如笙、竽)、土(如埙、缶)、革(如鼗、建鼓)、木(如梆子、木鱼)八类。

民间音乐流传着另一种分法,将乐器大致分为:吹、拉、弹、打四类。如:吹(唢呐、箫)、拉(胡琴)、弹(三弦、琵琶)、打(扬琴、云锣)。

西方音乐采用五个类别的一种分类法:

(1)木管:竖笛、长笛,用单簧或双簧(后来用金属制)的乐器,如双簧管、大管;

(2)铜管:金属制,最早是木制的,早期实物只能吹自然音阶甚至两个八度内的泛音列,如小号、圆号、大号;

(3)打击乐:鼓、钹、响板;

(4)键盘:从最初自然音级的键盘到后来的扬可式四分音键盘(东方传统乐器没有与之相类的),如钢琴,羽管键琴、管风琴;

(5)弦乐器:丝弦从纺织物、羊肠、鲸须、钢到尼龙……如鲁特琴、小提琴、吉他、竖琴。

库特´萨克斯(Kurt Sachs 1881——1959)和霍恩博斯特尔按照声学原理对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的乐器进行研究和分类,并于1914年(其年一战爆发)设计了一套术语,区分五大类乐器[后来被称为“萨克斯(乐器)分类法“]:

(1)体鸣乐器:用自然发音材料制成的乐器,如磬、三角铁;

(2)膜鸣乐器:绷膜的乐器,如定音鼓、军鼓、腰鼓;

(3)气鸣乐器:包括无簧管振和使用自由震动的簧舌的乐器,如管风琴、笙;

(4)弦鸣的乐器:用弦的乐器,如小提琴、三弦;

(5)电子乐器:分电子和电声的,如电子琴和电风琴。

八音分法是历史上存在的一种分类法,现已不用。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也体现了其时重工艺、重技术、轻理论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状况(及其对人文形态的影响)。八音分法其实就是一种较为初级的工艺学的分法。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科学”,有的只是工艺和技术,所以这种分类法也很遗憾地、根本未能体现和贯彻科学的原则。按照这种分法,铜鼓和编钟同属于金类,而陶铃和和铜铃分属于土和金类。因此于实际音乐演奏、组织、活动来说,八音分法亦未必实用。它只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学者物以类聚的初步安排和企图整饬的意念。吹拉弹打活灵活现的体现了乐器的演奏方法。民间音乐通常是婚丧嫁娶或是自娱自乐之用,未有固定的乐队编制。参演人数和方式都较为灵活,通常一个人兼奏几样乐器。同操月琴的人,可能这一类的琵琶、阮……都会演奏。而且民间音乐乐器学习教授是师徒式的,带有强烈的手工作坊和手工艺的特色。吹拉弹打的分类是很容易理解而且符合手艺的特点的,类似于泥水匠和皮革匠的区别。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占统治地位。

西方古典乐器分类法其实亦带有浓厚的手工艺的特点,也并不科学——例如现在的木管乐器全部用金属制成,而最初的铜管乐器是木制的,但木管和铜管的名称已经固定下来了——也并不体系化。它存在的理由是它背后有另一个体系化、理论化的法则:配器法,使得这种分类法有了它的实用价值和规律。配器法是为管弦乐队作曲的艺术,讲究乐器的音色、技术、性能和有效音域,以及乐器的组合、运用和总谱部署。根本上讲,配器法是以这种乐器分类法为出发点、依据和应用指导的,也使这种西方乐器分类法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这种应用虽然未必是严格科学意义的,但体现着科学的精神和理念。

所谓“萨克斯(乐器)分类法”其实也不是一种准乐器分类法。它只是萨克斯依据自己提出的五个术语(甚至不是概念)对乐器进行的分类,它虽然初步实现了体系化和结构化,却也未能完全准确、科学——实在因为,音乐所应用的声音材料之广泛、复杂、多样……决定了用以产生这样声音的工具也日趋精细、趋于无穷的复杂化(包括演奏法)。我们的分类法永远在后面追赶,这是人类科学的骄傲,也是艺术之痒。乐器分类法一方面致力于严谨的科学体系,一方面又要对千变万化的音乐及音乐生活和实践进行有效地指导,实非一朝一夕可以促成。“萨克斯(乐器)分类法”是业已存在的最好的分类法,它是目前所有乐器分类法中最富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的分类法,我们应当继续构筑这幢大厦、丰富它、完善它。这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为这个学科日益溶入越来越多的科学组分和技术含量,而且更重要的还有结构越来越复杂、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活灵活现的现代和未来的音乐。想到这些而已(不要说我灌水)

民乐里常见的有古筝,古琴,扬琴,胡琴(京胡板胡二胡等),琵琶,笛,箫,笙等,还有很多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马头琴,三弦,葫芦丝,唢呐……西洋乐器里常见的有钢琴,萨克斯,长笛,单(双)簧管,号类(小号,长号,圆号等),大小提琴等。

中国的民乐器在制作风格和外形上可以概括成两个字:简约。吹的乐器:笛箫等都是简简单单几个孔,弹拉的二胡琵琶古筝古琴也都不过是几根弦丝罢了。我非常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因为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大都非常简单,但是演奏出来的“宫商角徵羽”却是千变万化。拿二胡来说,除去音质音色的美妙不讲,就对于演奏者而言,手从上往下滑动,音变连续不断。二胡的音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把握,因为你完全要去靠自己的感觉和功底去定。老祖宗能把何等复杂的音乐附加在如此简单的两根弦上,可谓用心良苦。很多的民乐器都不过是寄托在了几根弦上,但是几千年来,这些精品不曾落下舞台,不曾没于滥俗,演绎着无数精彩绝伦的故事……

西方乐器大多制作非常复杂,但是演奏简单。比如钢琴,比如长笛,比如萨克斯,单簧管等。它们的发明者肯定也是费尽脑筋,才想得出如此复杂的构造。除了提琴外,他们很少能做出来连续的音变。只是做出来之后学习演奏的过程可就简单多了。初学者大多只要记住指法,有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连音准就不必太清楚就可以让自己“颇有成就感”。然而正因如此,也大大降低了他们情商的投入。

民乐真正演奏精彩的人大多都在民间,而非舞台。他们把家族家乡多少年来的风情沧桑都寄托在了那简单的灵物下,他们也许没什么文化,他们也许没太多的音乐知识,但是从他们身上流出的音符满载着喜怒哀乐,倾诉着希望或是苍凉,那是真正民族的声音,真正历史的精华……

脑中总是会有那样一组镜头:料峭寒风中,草原上有那么一个牧民,正抚着心爱的马头琴,无限延长的背影,在夕阳西下中,倍显孤寂……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

作者简介:乔治·桑,

(1804~1876)法国女小说家。她原名奥罗尔·杜邦,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父亲是第一帝国的军官。她从小由祖母抚养,13岁进入巴黎的修道院,18岁时嫁给杜德望男爵,但她对婚姻并不满意,1831年到巴黎,开始独立生活。 乔治·桑移居巴黎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从初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卢梭、夏多布里昂和拜伦对她的复杂影响。七月革命后不久,她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安蒂亚娜》(1832),一举成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乔治·桑是一位多产作家,她一生写了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文章。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四阶段:早期作品称为激情小说,代表作有《安蒂亚娜》、《华伦蒂娜》(1832)、《莱莉亚》(1833)等,都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反抗的意志。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1840)、《康素·爱萝》(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等。在这些作品里,他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尽管没能明确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毕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攻击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而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代表作有《魔沼》(1846)、《弃儿弗朗索瓦》(1848)和《小法岱特》(1849)。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农村的静温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代表作有《金色树林的美男子》(1858)。第二帝国时期,她和王室来往密切,对巴黎公社革命很不理解,但反对残酷镇压公社社员,乔治· 桑于1876年6月7日逝世。乔治·桑属于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正文:《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乔治·桑

这是在聆听贝多芬这部伟大的交响乐时我所看到的:

我首先看到广阔的平原:空荡、平坦,我认为它是灌木叶腐殖土层,很干燥。平原上没有羊群,也没有人。我疲劳不堪,躺在地上。我先试着站起来,但没有成功,不过我一点一点跪起来,然后站立,面朝着天。

我头上的天空是阴沉的。处处都笼罩着雾气,我只发现远处时而闪过**的光线,而且变得越来越耀眼,光照越来越扩展。它们渐渐照亮了天边,先是桔**,然后变成紫铜色。随着天空尽染这种光芒四射的色调,平原变得更加黑了,火热的天空与地平线上大地的线条形成对照,就像人们在夕阳西下时看到的一样,但在这一世界中并没有太阳。

于是,我似乎觉得天渐渐暗下来,像一可触摸的穹顶向大地靠近。我感到用手可以摸到它,我伸出双手。

与此同时,大地似乎后退了。我感到自己坠入到虚空之中,而且不知发生了什么奇迹,我竟稳立于天地之间。

大地仍然在暗下去,而天空仍然闪耀着热烈、明亮的光芒。我明显地与天空接近了,前额就要触到这光亮的圆顶。我害怕了。空中发生了强烈的震动,犹如军号的一声巨响撕裂了我所在的天地。我倒下了,但不知身落何处。我再也看不见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当我重新跃起,天已远去,大地已全部没入夜晚的黑暗之中。柔和、温暖的清风拂面而过,我也飞离了地面。我长久地贴着地面而行,试图重新找到通天之路,但每当风停息时,我就会再次倒下。终于,风力加强了,透过地平线那边的空间,我发现长长的金色光线划破阴郁的厚厚乌云,我朝着那个方向飞去。

但是,在我更加急迫地向那令人迷惑的光线奔去之时,地平线使那宽广的境域向后退去。每当我认为要抓住这些光线时,它们就熄灭了,又在更远的地方亮起来,落入无边的空间之中。大地无休无止,天空总是重新出现,我疲于奔命。我感到这次旅行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

终于,和煦的风吹遍天空,突然强劲起来,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我迅速地升上虚空之中。于是,五色光线消失了。我的上方和脚下除却渺渺太空,不再有任何其他东西。

不过,我还是依稀发现远方世界中消失的火光,大地暗淡的反光升入隐约可闻的乐曲声中,这乐声很轻,和风不时打断它的曲调,并把它扩散到浩茫的宇宙之中。

之后,一切归于平静。我孤独无依,悄悄地融入云层的静穆之中。

然而,一种我不知是什么翅膀扇动的声音从空间深处飞快地向我靠近。我看见从天空的各个角度走过来许多如带羽翼的阴暗方队,最初只像一群飞鸟。后来,它们的样子改变了,我很清楚地看见了它们。但是,我却不能描述它们,因为我一看不见它们,就会忘记它们的形状。

我只知道,它们成群结队而来,就像沙漠商队一样:有雪白的队伍,也有乌黑的队伍。这千军万马滚滚而来,而且每时每刻又有那么多新的队伍涌现,以致天空为之昏暗,我要在其中维持飞行看来是不可能的了。我不得不随机在这些方队之中心慌意乱地飞来飞去,它们和我一样失落、不安,它们发出的悲哀或野蛮的声音充满了层层乌云。

这是长时间的焦躁不安。这是一种忧惧交加的混乱。有人会把这比作暴风雨冲散的一群海鸥。这些飞舞的精灵都在寻找天路,但却没有一个问路。它们相互碰撞,失去了同伴,那些白如鸽子的精灵和墨如乌鸦的精灵并肩飞行。

风刮得越来越猛,那些方阵队伍随时可能如同杨树叶一般被秋日晨风卷走,消失得无影无踪。

狂风暴雨中响起浑厚的声音,这声音压倒其他一切声响传入我的耳中:“去吧,我的精灵们,”这可怕的声音说,“勇敢地战斗吧!我的暴风雨凶猛异常,但你们生性坚强。我的手将使你们通过考验。战斗吧!经受暴风雨的冲击,我歇息之后的和平与我的天空的荣光只属于强者。而滑向我脚下的那些地方将是弱者的避难处。”

他才说过这些话,暴风雨变得愈加疯狂,而与此同时精灵们勇气倍增,斗志更强。狂风刮得昏天黑地,以致我一时感到这茫茫之中我是那么孤单。与我一起搏斗的伙伴们在难以看清的那些地方消失了,可突然又会在逆风的推动下回转过来,成群结队占据了我在其中漂游的地区。我时而因为我的孤独、时而又因这些不计其数的漂游的人们而恐惧,他们和我一起堵塞了通向永恒的道路。

我终于注意到身着白色长袍、翅膀也是白色的那些精灵比其他精灵升得高,我想到天使是白色的。我这时只想看到自己,而当我发现我像被地狱之烟熏过一样是黑色时,我害怕极了。看到其他人到达无限快乐的时刻,我感到一阵酸楚。我灰心丧气,收住翅膀,任凭自己从一个空间滑向另一个空间,而不问自己去向何方,也不问上帝的慈悲能否垂顾我,把我从包围我的虚无之中解救出来。

我又一次堕入我不知是什么的无名的深渊之中,黑暗在其中迎接我,像裹尸布一样把我紧紧包住。

一道微弱光线在深渊的蓝色深处摇曳,我似乎从梦中醒来,我环顾四周,看到我脚下是令人胆战心惊的悬崖峭壁。我坐的岩石窄长,突出朝向深渊,深渊底部像燃烧的血一般的烟雾腾腾的红色波涛在汹涌咆哮。我的上方,天空在夜幕中隐没,它刚刚透过错落岩石的缝隙向我显现。

然而,因为仰视暗淡无光的苍穹,我看见天上闪耀着一颗蓝色的星星,一开始,它的光那么微弱,以致它总是从我的视线中消失,我相信我曾梦见过它。但,星光一点一点地扩大,明亮又灿烂。它光亮的光环越来越大,似乎把一束天光倾泻到我的身上。我又有了勇气,重新开始飞行。但是,同样凛冽的狂风从深渊大张的洞口呼啸而出,不断把我向大地深处压将过去。我每一次新的努力抗争的结果,都是再次筋疲力尽地倒在嶙峋乱石之上;我的沾满灰尘的黑翅膀像蝙蝠翅膀一样悬挂在深渊突起的峭壁上。这地下暴风雨中发出的声音使我从心里感到刺骨的恐惧与忧伤。这声音狂哮着坠入并被压缩在无声的牢狱之中,它爆发出恶魔般的呼叫震撼着重叠的群山。

这可怕的声音却具有一种令我放心的、庄严凝重的意味。我想像这是从天而降的声音,它会应允给我以救助。我又开始我的斗争。熊熊火焰从黑暗深处向我扑来,火山的红色浓烟令我窒息,悬崖峭壁上流淌着滚烫的岩浆。

突然,响起一声号角。这是大天使的号角,是最后审判的信号。我的牢狱像易碎的水晶破裂了,在我周围成为碎片。我又一次孤独又自由地置身于天上的平原之上。但这一次,我很快地毫不费力地向天主飞去。柔软的云,有的白如鹅绒,有的如朝阳下的海水一样闪着金光,它们在我下面翻滚,我朝着更美妙、更纯洁的天空飞去。我感到一阵疲惫无力。我像凭风而行的燕子、随风飞舞的羽毛飘游空中,清冽宜人的泪水在我身上流淌,冲走了包裹着我的黑颜色。我渐渐变白了,像一朵百合花。我看见周围那些幸福的精灵拉着手同声赞美上帝。天幕渐渐半开,我听到一个声音从高处传来:“来吧,我的强者,去休息吧。”但我什么也没看见,因为交响乐结束了。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5号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9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

  以下注册一下就可下载,都是好版本(当然也分乐章),个人重点推荐其中的瓦尔特,切利,小克莱伯三版

  http://bbshrhythmcom/viewthreadphptid=20199&highlight=%CC%EF%D4%B0

  报纸版(15):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瓦尔特指挥CSO(贝6的首选版本)

  http://bbshrhythmcom/viewthreadphptid=20174&highlight=%CC%EF%D4%B0

  [切利贝交]第六交响曲“田园”

  http://bbshrhythmcom/viewthreadphptid=19588&highlight=%CC%EF%D4%B0

  英雄的平凡——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卡拉扬/柏林爱乐/SACD-1963)

  http://bbshrhythmcom/viewthreadphptid=28087&highlight=%B1%B4%B6%E0%B7%D2%B5%DA%C1%F9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经典版本(伯姆&VPO-1971)

  http://bbshrhythmcom/viewthreadphptid=20429&highlight=%B1%B4%B6%E0%B7%D2%B5%DA%C1%F9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钢琴版

  http://bbshrhythmcom/thread-20798-1-1html

  小克莱伯指挥 贝多芬 第6交响曲

  音乐名城维也纳郊外,遍布着森林、田野、溪涧、农舍…这里,景色秀美,风光。情人,仿佛特意为艺术家们拓出了一块自由创作的安定绿洲。当时,贝多芬在埃林耿希太脱小镇居住。他经常到郊野度过一个个美好的日子。他酷爱大自然。在备忘录中,他曾记下过自己的心情:“我的心潮因美妙大自然而澎湃……”。

  正是在美妙的大自然的启迪与感召下,贝多芬从1806年开始构思一部交响曲,并在1807年开始动笔,和《第五(命运)交响曲》同在1808年间完成。

  这部诞生在大自然怀抱中的交响曲——《第六交响曲》,作曲家写上了“田园”的际题,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自己标题的交响曲。

  贝多芬称这部作品是“对农村生活的回忆”,并说:“只要对农村生活有一点体会,就不必借助于许多标题而能想象得出作者的意图。”在第一小提琴的分谱上和节目单上,作曲家还写明:“《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它是感情的表达多于音乐的描写”用以强调这部作品是大自然在人们心灵中的交响。这部清新明朗的交响曲由五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从第三到第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

  小提琴轻巧地奏出一支淳朴的民歌风格的乐句,把人们带到郁绿葱芳的林野上。曲调轻松飘逸,逼真地表现出作曲家在大自然中悠然神往的愉悦心情。这个主题为整个乐章奠定了明朗乐观的基调。

  在第二主题中,贝多芬以更为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自己置身于田园之中的愉快感受。这个主题作为第一主题的补充,分为两个部份。

  第一部份,由柔和的弦乐奏出,平稳闲适,具有德国民歌风格:

  第二部份,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犹若汹汹流注的清泉,自如和谐地回响着:

  第一乐章以第一主题中富于生机的音调作为基础,加以展开,没有强烈的情绪对比和戏剧性的发展。作曲家主要以色彩性的移调手法,通过调性对照,展现出斑斓多姿的田园风光。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在听过这个乐章后,描写出这样的画图:“牧羊人开始在原野上出现了,态度悠闲,吹着牧笛”,“可爱的乐句令人欢情,有如芬芳的晨风;成群的飞禽从头上飞鸣而过,空气时时因薄雾而呈湿润;大片的云块把太阳挡住了,但顷刻之间,云块吹散了,林木泉水之间又突然充满了阳光。这便是我听着这个乐章的感觉。”

  第二乐章“在小溪旁”。

  接着,柏辽兹谈到《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作曲家创作这个可爱的柔板乐章时,一定躺在草地上。仰首观夭,听着风声”,“他注视着闪烁的微波,倾听着细浪拍岸的哺哺私语”。

  一乐章开始,俩只加上弱音器的大提琴奏出三连音音型。并同圆号延续的长音交融,构出瀑流不息的伴奏背景。人们仿佛看到清澄的水波,轻缓起伏,潺潺作响。

  这时,小提琴奏出一个断续的音调,象是作曲家在溪边漫步,片断思绪,缕缕涌来:

  当音乐进行到第二主题时,这个断续音调变得流畅舒展,充满抒情意味,象是一时滞流的溪水寻到通畅的道路,象是疑惑的思绪变得清朗明晰。

  多二主题由大管深沉地吟咏而出:

  尾声中,贝多芬用长笛唱出夜莺的歌声,双簧管吹出鹌鹑的啼鸣,单簧管发出杜鹃的叫声龙个奇妙的鸟声“三重唱”,充满动人的诗情。

  有人责备作曲家采用了自然主义的模仿手法,并不可取。但是,人们可曾知道,早在贝多芬写作《田园》交响曲的五年以前,他已经双耳皆聋。

  罗曼•罗兰说:“贝多芬实在并没有模仿鸟叫,他什么都一听不见,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在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要听见它们的唯一的方法,是使它们在他的心里歌唱。”

  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合”。。

  在维也纳居住期间,贝多芬常与一个由七位农民组成的小小乐队聚会。他欣赏农民乐师的演奏,学唱、记录奥地利农村中的歌曲与舞曲;同时,也为这个农村乐队谱曲。这种亲切的交往,使他获得了创作的灵感。

  这个活泼的三拍子舞曲,先由小提琴奏出,并在音乐愈益加强中,描绘出乡民热烈欢舞的场面。

  接着,双簧管吹出一段牧歌风旋律,大管用单调的F和C两个长音来应和。柏辽兹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蹲在酒桶上的德国老农民,用一件破旧的乐器吹着这个老调子。

  舞蹈愈发炽烈。节伯改变。第二主题踏着两拍子的节奏,象是“穿着木鞋子的山地居民的来到”。

  这时,舞蹈行列更加壮大。音乐转入火热的急板。人们唱着、跳着、欢叫着,又从两拍子的粗犷的舞蹈转入三拍子的火热的旋转中。长长的卷发从村妇的头上散开,披在肩上。山村居民陶醉在狂喜的情绪里。鼓掌声、喊叫声混杂在一起,达到炽热的顶点。

  突然,远处传来声声雷鸣,把狂烈的“乡民欢乐的集会”打断了,人们惶乱地散去……

  第四乐章“暴风雨”。

  乌云挟携着雷鸣电闪飞掠过阴暗的太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在深暗的低音区,分别在一个节拍中纳入参差不齐的四个音符和五个音符,它们不协调地相互撞击,发出狂风的咆哮怒号。

  短笛的尖利呼啸,象是瞬间照亮阴云的闪电。劈开了浓云密布的低沉的天空。

  接着,定音效奏出轰响的雷声。

  这时,庞大的半音阶从管弦乐队的至高点直泻而下,跌落到弦乐的深深的低音区。在疾风霹雳中,交响舞台上张开急骤倾泻的雨幕,进发出风雨交加的巨流!

  雄浑有力的音乐表现出大自然的无限伟力。

  贝多芬笔下绘出的,已不是一幅“暴风雨”的音画,而是惊心动魄的暴风雨本身!

  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在隐约浮现的光线中,牧歌声把最后一声微弱的雷鸣淹没了……

  第五乐章“暴风雨后的愉快感奋情绪”。

  雨过天晴。山野明净。牧笛声声。温柔恬静的音乐,表达出雨水滋润大地的欣欣向荣气象和农民们喜悦愉快的心情。贝多芬在他的笔记中曾经写道:“自然神论,卢梭精神,因崇敬大自然的威严而来的狂喜。但是没有虚假的夸张。人的幸福和内心安宁的感觉。”

  这里,“感情的表达多于音乐的描写”。牧歌风的第一主题,与其说描绘了林野雨后的清新气象,不如说表达出作曲家在经历一场心灵暴风雨之后所感受到的“内心安宁”。

  这支牧歌风主题使终曲乐章,也使整部交响曲保持了愉快、乐观,以及幸福、宁静的情绪:

  牧歌袅袅远逝之后,活泼的第二主题,带着C大调明亮的色泽,跳跃在弦乐器上,显示出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内在力量。

  最后,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在追思昔日美好时光和憧憬未来和平生活的气氛中,小提琴奏着悠悠福音,闭上了《第六(田园)交响曲》的大门。

  法国著名作家乔治•桑(1804—1876)《在旅游者的书信》中,表述出贝多芬这部杰作在人们心灵中留下的深刻感触与印象:a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不仅是比绘画中最美的风景更为令人神往、更为广阔地向想象展示出奇观,而且是展示出整个人间天堂:在那里灵魂飞绕,不停地观察着并留下在它接近时展现在面前一望无际的地平线、景色,在那里有雷声隆隆,在那里有鸟儿歌唱,在那里有风雨乍至、大作、继而平息,在那里阳光吸吮树叶上的雨露,在那里云雀震起淋湿的翅膀,在那是受了震惊的心平静下来,在那里挤压的胸膛舒展开怀,在那里灵与肉复活、与大自然混为一体、沉浸于迷人的宁静中。……

十首必听的经典交响乐如下:

1、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扼住命运的喉咙”,是对这部作品最简洁有力的概括。“贝五”震撼了亿万人的心灵,不仅仅在于其波澜壮阔的音乐旋律中,更在于贝多芬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

2、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法国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柏辽兹直接继承了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又力图将文学中所描写的生动而具体的形象,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使器乐表现更具感染力。

3、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李白和贝多芬有着一定的神似之处。最主要在于其作品都有着包罗天地般的宇宙境界和让人醍醐灌顶般的精神升华。

4、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重要人物,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作为其传世之作,构思宏大,气韵流动,有着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音乐美感,催人奋进。

5、莫扎特《第40交响曲》。莫扎特的音乐精致纯净,充满了欢乐和友爱,流露着人类最天真无邪的那种质朴情感。《第40交响曲》就是典型,相信很多人知道这部交响曲还是通过SHE的那首《我不想长大》(改编自本交响曲第一乐章)。

6、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勃拉姆斯是西方音乐史上比肩巴赫和贝多芬的音乐巨匠。让很多乐评家费解的是,勃拉姆斯所处的生活可以说比较安逸平淡,但是音乐中渗透的悲天悯人的史诗性和悲剧性,竟然比命运多舛的贝多芬还要深厚复杂。

7、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在西方音乐史上,不少音乐家都创作过描绘自然或是表现人与自然融合的音乐。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田园》就是最佳代表。聆听《田园》是一段非常愉悦的精神之旅,宛如品味一首首古代的山水田园诗。

8、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西方美学家常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范畴归纳艺术作品,这和中国古典美学对举的“阴柔”和“阳刚”之美其实是一致的,以音乐为例:莫扎特、门德尔松、亨德尔、维瓦尔第、罗西尼等人的弦乐作品多给人行云流水、委婉含蓄的优美感。

9、马勒《大地之歌》。马勒是最具东方诗性特质的西方音乐家,不仅仅是因为那部采用了七首中国唐诗德文版(包括了李白、王维、孟浩然的作品)为歌词写作的声乐套曲《大地之歌》,更在于他拓宽了交响曲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

10、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在西方作曲家中,海顿就是一位性格淳朴开朗、亲切幽默、生活气息浓郁的大师级人物。他有着惊人的创作力(其作品数量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字)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390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