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文言文阅读

董其昌文言文阅读,第1张

1 文言文阅读《明史董其昌传》

董其昌传——《明史》卷二八八

说明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历官轮输林院偏修、湖广副使、湖广学政、太常卿、礼部左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

董其昌是晚明著名书画家。他的书法,初学米芾,后又学唐人,上溯魏晋,形成自己的独特书风。他的书法作品,秀丽超逸,布局疏宕有致,对明末清初的书坛影响很大。书迹存世很多刻帖有《小玉烟堂帖》、《汲古堂帖》、《书种堂帖》、《来仲楼法帖》、《世春堂帖》等。著名的作品有《邵康节无名公使并程朱赞》、《孝经》、《书古人侍》、《传赞》等。他的绘画,擅长山水,学董源、巨然、黄公望、仉赞等,不重写实,画风清润明秀。在绘画上标榜士气,把古代山水画家分为南北宗,推崇南宗,贬袱工递继郛荒店维锭哩抑北派,这是一种偏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在于董其昌书画名重,求书画者很多,他常常请人代笔,因而存世的伪作甚多。在当时同以书法著名的人有:华亭人莫如忠、莫是龙父子、临邑人邢侗及其妹慈静、顺天人米万钟、晋江人张瑞图等人,附于《董其昌传》后,今一并译出。董其昌,字玄宰,是松江府华亭县人。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于任所,董其昌请假,奔走数千里路,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安葬。回来以后被任为编修官。皇帝的长子就学读书,董其昌充任讲官,他在讲书中借史事随时对他进行启发诱导,皇长子不时报以会心的一瞥。

由于董其昌未按执政大臣的意志行事,被外任为湖广副使董其昌称病回乡。后来起用,官得原职,提督湖广学政。因他不徇私情开后门,受到有权势人的怨恨,他们唆使数百个生儒闹事,捣毁了他的衙门。董其昌当即上奏朝廷,请求离职,皇帝不允许,下令有关部门对闹事的生儒审查处治,董其昌终于辞职回乡。朝廷起用他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他都不去上任。光宗即位后,问道:“原来的讲官董其昌先生现在哪里?”于是朝廷征召他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提升为太常卿,兼侍读学士。当时修撰《神宗实录》,派他去南方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遣闻佚事,董其昌文事搜集,记录有三百本之多。他又选择没有批复的奏章中有关太子、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的论述,分门别类,录成四十卷。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1)作答本题,一是要理解这句话的本义,“一物繁衍出万物的生生不息过程”,二是联系文本,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兰亭序》诞生后,历代的摹本、刻本、拓本不断产生,日益丰富”,最后分析其作用,“表明了《兰亭序》具有永恒的非凡的艺术魅力”(2)本题文章的论述层次,一是分析文章的结构,二是用“首先、接着、其次、最后”等词语将每部分的内容串联起来(3)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几个重要词语的含义“它们”指“文字”与“纸张”,因而“轻”就是“自由”与“轻盈”的意思;“重”是指“权力”,原文有“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均等的权力”答案:(1)老子的话表明一物繁衍出万物的生生不息过程,充分地印证了《兰亭序》诞生后,历代的摹本、刻本、拓本不断产生,日益丰富,表明了《兰亭序》具有永恒的非凡的艺术魅力(2)首先回溯了文字在发明纸张之前是被权力控制,具有神圣性的历史状况;接着分析了自纸张发明后,文字摆脱权力控制,书写权利均等,文化得以延续和扩展;最后阐述了王羲之的生命感悟正是借助轻盈的纸张,获得长久地流传(3)“它们以自己的轻”,表达了文字书写的自由与纸张的轻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表现了艺术作品以柔弱的姿态抵抗了权力的重压《兰亭序》与千古的关系,写出了“轻”的艺术作品在“重”权之压下,以强大艺术力量,跨越千年,获得了永恒和不朽。

3 历史上文字的演变是怎样的我们老师布置的历史题目在历史中文字的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1古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9,是于1958年设计的 (图8)(图9)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着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10) (图10:邓完白 四体帖 篆书)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笔向右下斜 )、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11:曹全碑 八分隶)"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归于整齐、规范,转化而来的 )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12:邓完白 四体帖 隶书)图13虽为西洋文字,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图11) (图12) (图13:1955年设计/局部)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14、15)图16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图14:褚遂良 楷书法帖) (图15:宋徽宗 诗帖 瘦金体) (图16:1949年设计)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7) (图17:董其昌 尺牍册局部 行书)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8、19、20) (图18:祝允明 草书七绝便面) (图19:欧阳询 草书千字文局部) (图20:张旭 狂草)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其由左至右依序为:叠圆体、综。

宋徽宗的瘦金体很有个性但是没有被普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一、宋徽宗作为皇帝,他的字是不能被临摹的;二、宋灭亡后元明清时期的人认为宋徽宗是亡国之帝,他的字不值得被学习;三、瘦金体运用的工具要求高,并且相关理论知识流传较少学习的人也少没人能进行好的教学。

第一点:古时候皇帝的字是不能被轻易临摹外传的,宋时也没有人敢去临摹,如果有人去模仿很有可能被扣上仿造御笔的嫌疑。再者如果有人模仿了皇帝的字迹,随意传令这势必会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民间没有太多宋徽宗的御笔流传,后世学习者也失去了更多瘦金体的资料。

第二点:宋徽宗作为败寇,后世的帝王文人会认为一个亡国之君的画作字迹不值得被追捧。明时就有皇帝称赞宋徽宗的字迹,马上就有臣子进言宋徽宗亡国之君一说。清时乾隆也曾称赞过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的乾隆也再一次提到了亡国之君的话题。由此来看瘦金体之所以不被普及宋徽宗占有很大因素。

第三点:首先瘦金体这一字体因为被临摹的较少,在后世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瘦金体的教学体系,其次瘦金体对于写字时用的笔以及纸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寻常人家也就很少会选择去学习,再者瘦金体难度较大,很多人难有坚持写下去的信心。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瘦金体未能被普及。

鼠尾钉头方转角,竹撇兰捺小蛮腰,死往生返游丝引,拉弓放箭回马挑。

直画或竖笔的收笔都顿一下,这是“钉头”;重笔起头之后总有一尖笔拖尾,这叫“鼠尾”;转折的时候不能圆润,而是要形成斜切的方角。写撇的时候重起轻收,写得像竹叶;写捺的时候轻弱入笔,到了三分之二处压下捻转出锋,成兰叶状;整个字体中间收缩,像是美女的细腰。

瘦金体注意事项

先把所有笔画都练好,就算练不好至少要做到写横画的时候不要手抖,刚开始练习瘦金的时候写横画手抖的巨厉害,练的多了就好啦,要提高自己的控笔能力,中宫紧收,横竖延长,瘦挺爽利,侧锋如锋。

还有一定要临帖,不要买那种描红的字帖,那样的进步会很慢,离开了透过来的字,你可能会越写越走形。这样,买本瘦金的字帖,最好是古贴,单字放大体那种,这样字的很多细节都可以一目了然,买一打瘦金体专用的练字本,逐字逐句的开始临。

提到宋徽宗,最值得称道的便是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帝王书法——瘦金体。

“笔画更加瘦硬,在结体上却下方疏阔,长画外扬,在平常中穿插布局,在不经意间恣意伸展,使体态丰盈摇曳,妖娆多姿,绝无僵直、刻板之感。”

这是作者祝勇先生对其的评价,瘦中有腴,因而成中国艺术史上的孤本,前无古人,后虽无数人前赴后继,得其神者寥寥无几。

只可惜,在深宫艮岳的繁华安逸中沉迷的宋徽宗,一定不会相信在不久将来,他只能在回忆中一遍遍的反刍这段奢靡的时光,也不会想到自己引以为傲的瘦金体,最终会成为自己自己向金人乞食的工具。

这似乎变成了一种常态,当历史上某一皇帝的艺术成果被后人大加称赞时,我们会发现,这位皇帝,政治社稷堪忧。

宋徽宗如此,南唐后主李煜如此,哪怕是唐玄宗也难躲避这样的矛盾,前半生专心社稷,筑成“开元之治”,后半生沉迷诗词曲赋,换来的却是国破家亡。

后人读来唏嘘的同时,也企图为他们开脱。“如果他们不是皇帝……”、“以一个普通人的标准来说……”,这往往是他们开脱时说设定的前提。但我想,这是一个历史悖论。如果他们不是皇帝,宋徽宗写不出史上独一的帝王书法——瘦金体,这是与帝王的极端主义美学相联系的;李煜也写不出悲凉孤寂的诗句。

政治家的浪漫与现实莫非真的不可兼得?作者给出了他的答案:

“艺术是浪漫主义者,在幻想的世界里生存,并把它当做全部的真实。”

“艺术是反逻辑、反理性,甚至是反常识的。一个理性过强的人当不了艺术家,而政治家往往离不开理性。”

“因而有学者认为,政治的最佳架构,是现实主义在朝,浪漫主义在野,这样可以把在朝者的现实操作能力和再也者的大胆幻想都发挥到极致。”

我认同这样的观点,但也承认,大多数人很难做到,至少古往今来的几百位皇帝中,做到如此的聊聊无几。

当然,我也并不完全认同作者对艺术的理解,在我看来,现实本身就具有艺术性。

现实具有悲剧性,复杂性,我想这远比幻想要更加丰满。我们在现实中点缀了幻想,在真实中增添了虚构,最终构成了艺术。

初学者实在不建议学习瘦金体,因为瘦金体讲究个性解放,锋芒毕露,笔触细微则细腻美观。根据这一特点,薄金书写的毛笔要有较强的聚锋能力。只有聚锋能力强了,才能更好地显示出笔的绘画性。刚学书法时不建议从薄金体入手。瘦金体不属于主流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在用笔上,几乎不用逆锋的笔,其细小夸张的线条也极难把握。虽然瘦金体个性特征明显,但其风格变化空间较小,也就是说,瘦金体笔可以用于楷书、行书这两类书法,但不能用于草书。瘦金体的整体气息给人以夸张的感觉,虽然是自成一派,不同的是,对于大众来说,不能说它不美,但却不是大多数人喜欢的那种美。

因此,从我的角度看,学习书法,尽量从传统的经典方法入手。这样既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可以为以后的发展留下空间。在真正的书法圈里,瘦金体也是极为小众的。所有研究瘦金体的人,在技术水平上,没有机构敢和赵佶比,在艺术创新上,也没有什么成就。我个人认为,瘦金属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封闭。整个瘦金体的方法是收敛的,不能掺杂任何其他的书法元素。它不能追根溯源,也不能创新。精益金属的 "法 "有多严格?甚至连曹雪芹自己的著作都是一样的。

的确,如果把书法的笔画和结构规律输入电脑,瘦金体应该是最容易被电脑自动生成的书法之一。规律性,或者说规律性太强。如果法度太死,艺术性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如何写出有骨有肉的字,个人认为要见仁见智,毕竟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在当今的书法环境中,瘦金体大不相同,与二王等古代经典书法理论的书体有些格格不入,甚至与儒家所谓的 "中庸"、"含蓄 "相悖。因此,书法初学者如果想在书法上取得一起成功,得到世俗(主要是书家)的认可,最好不要学瘦金体。

关于宋徽宗赵佶有个传说,说他降生前,他爹宋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了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看到李煜风流倜傥、内蕴雅致,不由得再三感叹,随后赵佶就出生了,“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赵佶由李煜托生的传说自然不太可信,但两人还是有不少共同点的,李煜是一代诗词皇帝,赵佶是一代艺术大师,但当皇帝当得都很烂,结局都是国破家亡、客死他乡。

宋徽宗赵佶

说起赵佶艺术方面的才华,确实挺让人佩服的。他是书法大家。初学黄庭坚,后又精研褚遂良,薛稷等人的笔法,取众人之长,杂糅交汇,独创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体”。这种书体一般呈长形,张弛有度,笔划瘦细有弹性,尾钩锐利,如“屈铁断金”,有一种瘦挺爽利、秀美雅致的感觉,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心境涵养。

文化名人马未都对宋徽宗的瘦金体评价很高,认为在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四大书体横贯天下的既定格局中,宋徽宗硬是活生生地杀出一条血路,成功创造了一种新书体,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就。

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书法

书画相通,宋徽宗赵佶是一位大画家。他倡导“形神并举”,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其中尤以花鸟画的成就最高,留下了《瑞鹤图》《柳鸦图》《池塘秋晚图》《芙蓉锦鸡图》等杰作。这些作品气蕴深厚、意象万千,追求由形似达到神似,写实技巧被誉为“魔术般的写实主义”,作品给人以“魔术般的诱惑力”(美国学者劳伦斯▪西克曼的评价),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宋徽宗赵佶创作的《瑞鹤图》

宋徽宗赵佶主张创作要师法自然,曾写过“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等有关绘画理论。他追求诗、书、画、印结合的整体美感,经常将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集于画作之上,互为映衬,诗发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独有的“瘦金体”,盖章多用葫芦形印,四者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展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独有内蕴。

宋代画家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

宋徽宗赵佶不光自己作画,还极力推动书画艺术的发展,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和收藏家。他成立了翰林书画院,也就是当时的宫廷画院,自成“院体绘画”,把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将其列为科举入仕的官方途径,对考入画院的人,依据其绘画才能,分别授予画学正、艺学、供奉、画学生等不同的职位,在大宋朝将画家的地位和待遇提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之列。赵佶亲手调教的王希孟,年仅18岁便创作出了《千里江山图》这一名垂千古的艺术珍品。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研究汉字,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汉字是怎样造出来的,即要解决汉字的起源问题。在甲骨文发现之前,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因为要探讨汉字的造字理论,必须建立在对大量汉字初形初义的考释之上。甲骨文的发现,再参阅金文、陶文、石鼓文和简文等,许多汉字的初形得以重见天日,这就为研究汉字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权威性的材料。因此,可以说,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解决汉字怎样产生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根据笔者对甲骨文的考释,我认为,甲骨文的每一个字都是象形的,都是对某个事物形象化的描绘,其中一小部分仍保留着较强的图画性,绝大部分对形象的描摹已高度线条化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每一个甲骨文都是象形字,除了极少数例外,如商、周、鲁、君、唐等字所加之口和一些指事字中的点、横不具有特定的形象意义外,字中的一笔一画都是表示某种形象或某种形象之一部分的。

甲骨文通过形象的手法反映的具体事物,来源于古人的社会生活,它包括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的、宗教的、政治的、军事的、习俗的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等。

先有古人的社会生活,尔后才有以此为依托而造出来的汉字,甲骨文就是这样造出来的。

如,先有结绳记事的习俗,后据此造出五与午字。

先有刻木为信的习俗,据此造出辛字、对字。

先有去掉人之外肾使之成为奴隶的习俗,尔后有臣、宦等字。

先有给幼儿文身使之得到一种巫术保佑其长大成人,后有人义的民字。

先有割牛耳歃杀血为盟,后有据此产生的未字、制字。

先有滴漏计时,后有商字、庚字。

先有杀首子祭神之俗,后有孟字。

五、午象结绳形,辛、对象刻木之信形,臣、宦象睾丸形,民象以针文面形,未、制象牛头形,商与庚象漏壶刻箭形,孟象子入盛水器皿中之形。

如此等等,不烦缕举。

甲骨文是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汉字是古人社会活动的符号记录,汉字是人文的,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袖珍版的古代社会风俗画,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破译了汉字,就可以复原古代社会;反过来说,只有了解古代社会,才能破译汉字。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就字论字的研究汉字,因而所得甚少,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对汉字的研究要进行方法上的革命,由传统的从文字到文字的文字解析,发展为从古人的社会生活到文字的文化解析,只有这样,才能揭开汉字与汉字文化的神秘面纱,真正领略到汉字的伟大与奇妙。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文化,还是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汉语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所以,现在并不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编辑]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编辑]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编辑]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编辑]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编辑]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编辑]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编辑]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436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