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结局根本就没有人知道,因为历史上就没有记载,有的都是传说,根本就不可信。也许科技再进步一点,可能就找到答案了。
传说一勾践夫人杀了西施
根据传说,勾践干掉吴国后,勾践的夫人看到西施实在是太漂亮,就担心自己的老公会看上她,自己的地位就危险了,所以就叫人把西施放进皮袋之中沉于江底,也是奇怪,没有多久百姓就在河里发现了一些蛤蜊,蛤蜊长得像舌头,就有人说这是西施的舌头,个人觉得应该是有人要卖蛤蜊,借西施的名头,从而来挣钱了。
传说二是吴王杀了西施
吴王知道自己要灭国了,自己也活不久了,担心自己走后,大家会为难西施,就先把西施杀了,免得西施要面对百姓的责怪,因为百姓都说是西施导致国破家亡,吴王不忍心,就带西施一起走,这样就没有人会为难她了。在《东坡异物志》中载有:“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这个传说就比较夸张了。
西施和范蠡偕隐西湖
更加离谱的传说是西施和范蠡偕隐西湖,两个人生活非常恩爱完满,要知道范蠡是当时越国的大夫,他才是一个人物来的,他非常了解自己的君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所以在自己君王取得胜利,就开始隐退了。
后人就把他们两个联想到一起去了,说他们两个一起生活,还生了一个儿子,日子过非常好,加上又没有打扰,简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了。可是我们知道范蠡隐退时已经68岁高龄,西施又小那么多,两个人根本就没有机会,只能说是传说了。
西施是春秋时候越国的美人,本名施夷光,史载西施是典型的小家碧玉,生长在村落西边,春秋时候称呼女性多以地名+姓氏称呼,所以被称为西施,如齐姜就是嫁到齐国的姜氏女。
西施被称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人,越王在对战争中失利后,采纳"伐吴九术"之四"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下得西施、二人。并于土城山建美女宫,教以歌舞礼仪,饰以罗 ,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成,使献于吴王。吴王大悦,筑,建馆娃宫,置二女于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于国政,而宠嬖西施尤甚。
对于西施最后的结局众说纷纭。
有人说,勾践灭吴后,西施随泛五湖而去。
民间传言,两人远离政治斗争过上了老百姓的小日子,范蠡化名陶朱公,靠脑筋经商致富,西施夫唱妇随,最终两人福寿双全而终。
这个结局圆满且浪漫,风行于后世文作中,但不免也是西施这个为国献去青春的秀美女子确实令人讨厌不起来,大家都希望她有一个善终的产物。
现如今的读者们很多人都认为是西施导致了吴国的灭亡,他们认为西施到了吴国以后,把皇帝迷得七荤八素,懈怠了国事,耽误了朝政。
越王勾践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趁机对吴国发动了攻击,一举将吴国灭亡,死到临头的皇帝在灭国之际,拔剑自刎,就连临死的时候都念念不忘陪伴他的西施,可见皇帝对西施很是痴迷啊。
这也充分说明了后来的人们为什么都觉得吴国的灭亡跟西施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诗人并不是这么理解的,他认为吴国的灭亡都是奸臣伯嚭造成的,而西施只不过是替他扛起了骂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也有另一种传说,西施化解了吴越两国的仇怨之后,就化作珍珠留在人间,为黎民百姓的健康长寿、养颜美容继续做出贡献。自此诸暨变成了世代养殖珍珠之乡而驰名中外,这一传说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西施同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成为四大美女,西施更是四大美女之首,后人赞誉女子“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的沉鱼就是西施浣纱的典故,西施被后世称作西子,苏轼诗句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的西子指的就是西施。
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天生丽质,当时越国被吴国打败,几乎亡国,越王勾践向吴王称臣,后被释放回国,为灭吴国,运用大臣文种所献的计策,针对吴王好色的特点,为吴王夫差献上美人,令范蠡寻来西施,在训练基本宫廷礼节以及舞曲技艺之后献给夫差,夫差大喜,在姑苏建设春宵宫,日日同西施玩乐,不理朝政,最终使得吴国衰落,为越国灭掉。
关于西施之后的结局,历来就有着颇多的说法。大概就是以下6种。
自缢,吴国覆灭后,西施本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对吴王和吴国一直都有着愧疚的心理,在内心巨大的矛盾中无法解脱,自缢于宫中。
被范蠡溺死于太湖,吴国覆灭以后,越王勾践也垂涎西施美貌,想要留在身边,范蠡担心越国落得和吴国一样的下场,坚决反对,派人用越王名义将西施骗到船上,狠心将西施推到湖中,溺死于太湖。
被吴人溺死于江中,因为吴国覆灭,愤怒的吴国人将怨气撒到了西施身上,用锦缎将西施层层裹住,沉入扬子江中。
被越王溺死于江中,勾践为了避免西施美色误了吴国,又误了越国,将西施溺死于江中。
被越王后溺死于江中,吴国覆灭后,勾践想要将西施收入宫中,担心危害越国同时威胁自身利益的越王后将西施装进牛皮带中溺死于江中。
比较浪漫的说法是吴国覆灭以后,西施追随范蠡泛游天下,这种说法最为广泛,也许是因为人追求美的本性,被大多数人认同。
五月,微风拂面,清醇而妩媚。
吹在身处石湖湖畔的人儿身上,风带来了香甜的魅惑,仿佛使人儿遇见了爱情。
爱情是甘甜的,唯美的。
慢步在石湖湖畔的堤中央,你仿佛能看见曾经的范蠡与西施,两人划着一叶片舟,带着他们的爱与恨,隐世于红尘去。
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派兵偷袭吴国。从上方山东侧挖河挺进,当挖到越来溪中段时,因为水域开阔,底下又全是石头,所以这里就被称为石湖。
南宋时期,宋孝宗写下“石湖”两字赐给著名政治家、田园诗人范成大后,石湖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声。
吴国遭到灭亡之后,范蠡是个真正的智者,懂得适时退出的大智慧。
在姑苏台下约会情人西施,两人相邀比翼双飞,共续余缘。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
苏东坡说:“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这或许是范蠡与西施爱恨情仇的最完美的归宿。
经过2500年的洗礼,石湖变得更加迷人,更加沉淀,更加厚重。
桥洞串月,湖光山色,垂柳拂风,丝绦接水,宛如世外桃源。真可谓“吴郡山水近治可游者,惟石湖为最”。
周国平说:“真正打动人的感情总是朴实无华的,它不出声,不张扬,埋得很深”。
走在石湖畔,遥看那远处的高楼大厦;远眺那富有现代特色的石湖桥;看那石湖垂钓之人的千姿百态;看那远处上方山的金色大佛;看那湖边漂浮的水葫。
范成大的诗句悠然而生:“凡游吴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者无异”。
历史的唯美交集着现代的浪漫,在石湖心,温婉地坐落着两家轻奢风的咖啡馆。
《望海》,宁静恬澹,曲径通幽;
《逅咖》,田园优雅,欲境奔放。
像两种风格迥异的都市绿洲,给石湖增添了迷人的现代浪漫色彩。
“美”是上帝印在“善”字上的标记。
追求美好的爱情,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朋友,美好的物品都是人类最本真的审美观。
歌德说:“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
欣赏美,感受美,才能创造美!
[西施身世]西施,春秋越人,本姓施,名夷光。出生在今诸暨萝村,村有东、西,夷光居西,故人称西施。出身贫寒,父卖薪,母浣纱。西施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颇有姿色,秀媚出众。亦称“西子”、“沉鱼”。春秋战国时,越败于吴,勾践君臣被俘,沦为吴王驾前马夫,受尽凌辱。越国大夫范蠡为使吴王沉于美色,以图洗雪亡国之耻,便选美女西施、郑旦进贡。西施深怀报国之心,在她与乡人惜别、赴吴宫的路上,演出种种佳话。后经十年卧薪尝胆,越终于灭吴。
[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
有一首通俗歌曲这样唱道:“爱情是什么是朝露是美酒是蜜糖不管是什么吧,反正鲜亮一阵子,沉醉一阵子,甜蜜一阵子,就和你‘拜拜,了,消失得无影无踪。’’爱情是什么问问西施和范蠡。
关于西施和范蠡爱情的描写,在唐宋时就已滥觞,在诗词和一些笔记中都有涉猎。如:“娉婷初出芋萝春,一笑当年国自倾。丝网珠玑迷去路,鸱夷风月倍多情"((宋)姚宽)而真正敷演成故事的,最早大概要算梁辰鱼的《浣纱记》。再后来便成为描写吴越春秋的文学作品里不可或缺的一段最动人的故事。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段恋情太不寻常了。
区区一男一女之间的恋情份量这般沉重,沉重得真正能叫一声“惊天地、泣鬼神”恐怕在浩瀚中国历史上也属麟角凤毛,不可多得的。相比之下,诸如梁祝、西厢、宝黛这些爱情专门家们也恐怕是要自愧不如的。
有人说,且慢,先搞清楚西施和范蠡是不是一对恋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至多只是一些尚有争议的说法:“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吴越春秋》),这并不足以说明两人之间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情。
当然,2500年前的事情到底是圆是方谁也不敢下个定论,但依情依理,这两人之间是必定要发生一些故事的。
一个倾国倾城,顾盼生辉,聪明绝伦而又深明大义,是巾帼中的豪杰;一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文韬武略而又胸怀大志,是须眉里的英雄。两个人在同一个事件中聚到一块,把两条命捆在一起去完成同一个任务。怎么不能英雄爱美,惺惺相惜,演出一场爱情悲喜剧呢
历代文学家们的叙述,不可能是杜撰的。
说说这段悲壮的爱情吧。
很少能见到个人的感情这么直接地联系着国家的安危。西施和范蠡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然而他们的恋情即使不至于导致越国的再次沦丧,也将延续越国的苦难。范蠡献不献出西施,不单单是夫差会不会“苏台日夜惟歌舞’’([唐]汪遵)的问题,还有个勾践依不依的问题。以勾践的心胸而言,要是范蠡把西施留在自己身边,难免是要起疑,起嫉的。那末,君臣失和,国难指日可待了。
惟其悲壮而沉重,才显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惟其多难,才有那种任凭“天柱折、四维绝’’海枯石烂的坚贞。一念仅存,忍辱负重,等到功成之日,驾一叶扁舟,携手悄然离去,“不知所终”,又是何等的潇洒。这种大气,这种坚贞,这种潇洒,岂是常人所能企及的!
真该让那位很迷茫地在问“爱情是什么"的女歌手来听听这场爱情交响曲,这曲千古绝唱!
当然,即便如何,也还是有人颇不以为然,要在旁边指指戳戳。这就应了一句古话,叫做:“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其实这并不奇怪,每个人都受着所处时代的局限,受着各自的道德观、价值观的约束,见妍见丑,是鹿是马,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来。
其中之一便是“贞操论”,觉得西施既已嫁给夫差,就不能再与范蠡一起隐居,否则违背了“一女不嫁二夫”的规范。而范蠡再娶西施面子上也不大好看。“归之于吴,是吴之夫人也。仍同泛湖之游,是必欲其更二夫矣。沉之以灭其迹,而使少伯无风清月白之叹,又适所以成西子处耳。”([明]钱人楷),宁可把西施沉入江中,让范蠡断了念头,还说是为了成全西施的名声。这位老先生实在是迂得可恨。他大约是以程朱理学为其行事准则的。不知他想没想过,西施范蠡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百越之地还刚刚走出蛮荒,披发纹身,崇拜图腾,原始色彩还相当浓郁,连周礼恐怕尚未“普及",那时的人们,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一女不嫁二夫”对他们来说恐怕只是天方夜谭罢了。
相比之下,倒还是老百姓没有顾虑,他们一心只想成全这对恋人,全不顾什么礼法之类。嘉兴县南有座“语儿亭",相传范蠡送西施去吴国,相依相伴,难舍难分。一走走了三年。到了这里,路上所生的孩子已经周岁,会说话了。故而此亭唤作“语儿亭",(见陆广微《吴地记》)看看,多么大胆,多么不加掩饰。即便是有点荒唐,却把对这对恋人的同情、赞赏、祝福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了。
爱情是什么,不是朝露、美酒和蜜糖,爱情是奉献,而且不仅仅是为所爱的人作奉献。
伟大的爱情,要有伟大的奉献做基础。
沉鱼之美说西施
西施长在浦阳江边,浦阳江上西施的故事多而又多。这故事,那故事,但我觉得还是“白鱼潭的故事"最美。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范蠡选美,在诸暨苎萝村寻得西施,便择日亲自送往新都会稽。龙舟由浦阳江顺流而下,这日来到一深潭。潭中的游鱼闻知西施经过此地,都想一睹芳容,便纷纷浮出水面争看,但船高潭水低,尽管鱼儿们拚命抬头看,蹦呀跳呀,还是看不清。小鲫鱼灵机一动,身子一侧,平躺在水面上,一只眼睛朝天看,这下龙舟上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别的鱼儿见了,争相效仿,顿时,满潭一片银白,好不壮观!西施见了,不禁微微一笑,脱口而出:“好一个白鱼潭!”鱼儿闻声,“哗啦”一声,急沉水底,消失得无影无踪。自此,这潭便叫“白鱼潭”,“白鱼潭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白鱼潭在诸暨县城北面十多里的浦阳江上,潭水幽幽,碧波荡漾。潭边一小村,绿树绕堤,屋舍相连,村名因潭而得,曰白鱼潭村,世代沿用,至今不废,现为双桥镇管辖。
西施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是世所公认的“天下第一美人”。但西施毕竟是一个二千多年前的古人,谁也没见过。西施之美,究竟若何谁也无法说清,只好由各人自己去想象了。“白鱼潭的故事"虽只字未讲西施长得怎样怎样,却使人感到西施确实美极了――沉鱼之美。美得鱼儿惊艳而沉水,美得鱼儿自愧而藏匿有比这更美的吗它使其他众多旨在表现西施之美的文艺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塑像,影视戏舞里所扮演的西施形象还是小说诗词里所描写的西施容貌,显得相形见绌,人们看了这些作品后,往往会有不满之感,总觉得西施还应该更美,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因为在人们头脑里,她的美是完美无缺的,是美仑美奂的,是无与伦比的,也是无可言说的。“白鱼潭的故事”美就美在让人们充分去想象西施的美,让各人按自己对美的理解去塑造心中的美西施。
[西施的离去]
元475年,越王勾践大举进攻吴国,围城两年之久。吴王想苟且偷生,越王却说:“上天曾经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却不接受,现在,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岂能推辞?!”夫差只得刎颈而亡。
姑苏台大火三日不灭,西施,也就此失去下落
说法(一):浣纱为生。
吴越战争后,西施被遣回乡,在若耶溪畔,以浣纱度其晚年。
初唐宋之问《浣纱篇》写道:“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入松萝,鱼沉畏荷花。”
说法(二):沉水而死。
和西施时代相距不远的《墨子》记载:“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比干、孟贲、吴起的死因都是历史事实。那么,西施被沉的结局,也应当属实。
传说,西施最终是像伍子胥一样,沉于钱塘江,壮观的钱塘潮,就是西施的怨怒。
柏杨的《皇后之死》说:越王将西施掳回国,王后妒其美貌,恐其祸国,私自将西施溺死。
说法(三)泛舟而去。
这个说法最浪漫,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范五湖而去。明代的梁辰鱼的《浣纱记》描述的就是这种结局。说:“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吴国亡后,范蠡认为越王阴狠,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激流勇退,携西施,驾一叶扁舟,泛五湖而去。尔后传说,家财万贯的陶朱公就是逃逸的范蠡。”
自古英雄爱美人,昭君出塞,貂蝉离间。还有一个英雄与美人的故事不得不说那就是西施和范蠡的故事。西施和范蠡都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西施是浣纱女以美貌流传于世,范蠡是越国军师,成功策划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那么西施与范蠡的最终归宿是怎样的?西施和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又是什么?
西施和范蠡最后归宿如何?
相传范蠡辅佐勾践,终使“吴为血沼”,功成之后,急流勇退,挂冠潜行,载西施泛游五湖,所谓五湖,也就是太湖。这个历史传说自然是家喻户晓。
传说中的范蠡和西施,是先在太湖鼋头渚落脚,然后转移到宜兴定居。所以陶朱公和西施轻舟游五湖的传说,跟无锡和宜兴两地的渊源最深。宜兴的鼎山和蜀山之间有个“蠡墅”,据县志记载说是因范蠡“尝居于此”而得名。它的近旁,还有“西施荡”和“施荡桥”,传说是西施曾经游荡之处。宜兴城东有一条三十余里的运河,据说也是范蠡领导开凿的,所以称为“蠡河”。传说范蠡到宜兴后毕生尽力于制陶事业,并因而致富,遂将自己的姓氏也改为“陶”,称为“陶朱公”。宜兴的陶瓷工人,一直把范蠡当作制陶业的创始人,奉为祖师爷,把他的塑像供奉在庙宇里,尊为“造缸先师”、“致富先师”等等。每逢九月初九重阳节,还举行盛会来纪念他。
吴亡后,范蠡不可能在“长颈鸟喙” 的勾践身旁安居度日,所以他只好到齐国化名经商去了。那么西施呢?
历代一些文学家和文艺家,把美女西施说得天花乱坠。尤其是她的归宿,很多作品里都说成是被范蠡用扁舟载去,双双邀游五湖,真是充满了浪漫色彩。其实,浣纱出身的弱女子西施,不过是政治斗争中的一具牺牲品,一个可怜的美女,是一个冤沉水底的悲剧人物。但是,也可以说,她是一个勇于牺牲自我的爱国者。
西施出身贫穷,经过越国一番精心培训之后,把她作为一个重要核武器献给了越国的敌人吴王夫差。那时吴国十分强盛,越国是个刚战败的孱弱国家。西施在吴王夫差身边,因美丽备受宠爱,连重臣伍子胥都奈何她不得。按理说,当时一个贫穷女子所可向往的富贵荣华,她都已经“至于此极”。如果她仅仅贪图个人的享受,至少就应该力求保持现状才好,还可以把她的父母亲友统统接到吴宫,以免后顾之忧。但她没有这样做,却利用这种地位,在政治上与越国君臣密切配合,对吴国展开掏心战术,为自已在吴宫的这种优越地位自掘坟墓,终于迫使吴国政权彻底倾覆。至于吴越之争中双方的是非善恶问题,我们置之勿论,但仅就助越亡吴这一点来说,西施难道不是用她的青春美貌作牺牲,为故国朝野作出了自已的一份力量吗?吴国终于亡了,吴国的统治阶级或许有理由把西施碎尸万段,但是,把她作为武器安插到吴国来的越国君臣呢?为她胜利完成了既定任务应该如何评价呢?
事实上,吴亡之后,内心虚弱的越国的统治者,却又竞把西施看作是“红颜祸水”,认为留下来对他们也不利,于是把她沉到江中淹死了。这情形,正如范蠡在给文种的信中,对越王勾践所作的分析一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她的死,当时的范蠡是否也是勾践身边的决策者之一不得而知,范蠡是在西施被“沉于江”之前还是之后浮海出走的,因为手头缺乏这方面的史料,不敢忘议。
墨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他的治学态度是相当严谨的。他比范蠡、西施虽然年轻了许多,但他是生于吴亡之前,所以和范蠡、西施基本上是同时代人。据《墨子》记载说,西施是因为长的美,在吴王以后终于被丢下水去淹死了。(“西施之沉,极美也。”)这个记载应该比后来的一切稗官野史或民间传说更为可信,更为权威。其后,《吴越春秋》和明朝人杨慎的有关文章,也都记载着吴亡之后,西施就被丢到江里,“以报子胥之忠” 云云。西施在历史真实中的悲剧结束,看来是无可怀疑的了。
徐蕴生在一首五言绝句中说:“国破心己碎,家亡岂惜身,吴宫献歌舞,不是为偷生。”这是对西施被抛弃江中的挽歌了!
西施和范蠡的故事内容详情
范蠡(前517-前448) 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我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他与越往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摩登男士:mrmodern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过去的事情没有当事人,现在都是戏说乱说。
如果根据相关点的历史书籍来说,西施应该不爱吴王夫差,她只是范蠡灭吴美人计中的一个道具,而且在范蠡助越灭吴之后,选择了跟范蠡一起归隐江湖。
但是正统点的史书中都没有西施这个人,只有很少提到范蠡美人计,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很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