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已有10年,鲁迅作品被逐渐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么?

“去鲁迅化”已有10年,鲁迅作品被逐渐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么?,第1张

“去鲁迅化”是一个荒诞的误解。

2007年,所有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里共有5篇鲁迅(之后“去鲁迅化”就开始连年炒作);2014年,所有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里仍有5篇鲁迅,其中人教版3篇;2020年,所有版本的高中教材里有7篇鲁迅。

13年下来,教材里的鲁迅非但没“去”得更少,反而还“去”得更多了,这也能叫“去鲁迅化”吗?

当然不能了。

一、直戳“去鲁迅化”的偷换概念之处

人的记忆或许会淡忘或出错,但互联网的记忆,却总是惊人的准确。

2007年8月,国内开始出现了一股“应该将鲁迅的所有作品都撤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刺耳论调。

紧随其后,数篇类似《语文教材将鲁迅轰下神坛了吗》之类的博客文章,在那个网络还不是特别发达的年代,作为首批讨论者,将这个话题深深烙刻在了互联网的“记忆海洋”里。

此时还尚未以“去鲁迅化”相称,这样正式地进行称谓应该是从2009年《“去鲁迅化”的最新步骤》这篇文章开始的。

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里所秉承的“2008年高中语文教材移除了《药》、《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两篇文章,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这三篇文章”这一说法——

虽然字面上没有问题,但若是用来佐证“去鲁迅化”,那就完全是在偷换概念了。

因为“移除了《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2篇鲁迅文章”,是指在所有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一共移除了这2篇不同的鲁迅文章。

但“只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这3篇鲁迅文章”的说法,这个问题就很大了。

因为虽然在2014年的所有版本教材中,《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确实被移除了,但却多添了两篇《呐喊》和《阿Q正传》。

显然,总篇数从来就没变过,可宣称“教材正在去鲁迅化”的人,却对此完全闭口不谈,只顾着睁着眼睛说瞎话。

我们也就因此可以认为,“去鲁迅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造就而成的错误解读。

二、考题中的鲁迅占比之高令“去鲁迅化”不攻自破

如果教材组真的要“去鲁迅化”,那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从试题考分中降低“鲁迅”的存在感。

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2011年-2014年,我恰恰就在读高中,根据我的记忆,虽然2014年的人教版中,只有3篇鲁迅,但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却考到过不止5篇鲁迅。

除了《祝福》,《拿来主义》以及《纪念刘和珍君》外,很多课外读本里的鲁迅文章,也在考试的时候遇到过。

而在旧版中被删掉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两篇文章,在平时的月考中也屡有“出镜”。

另外我还清晰地记得,小学时学的《少年闰土》,在高中时也考到过不止一次,同样的文章,不同的年龄再去读,整个人的感受也是前后迥异,令人唏嘘。

甚至2014年的语文高考,也有鲁迅相关的题目,不过只是个中低的选择题,我对此记得非常清楚。

也就是说,即便是仅从鲁迅文章在考试中超高的“出镜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轻易看得出来,所谓的“去鲁迅化”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三、“去鲁迅化”的思潮早已被事实压垮

尽管“去鲁迅化”实际上并不存在,可也不可否认,民间真的曾经存在过“教材应该去鲁迅化”的激进思潮。

但可以肯定的说,这种思潮早已被人民的声浪和事实所冲垮。

截至2020年,所有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篇目达到了7篇之多,较之13年前的5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更多了两篇——分别是《呐喊》自序和《灯下漫笔》。

此外,《示众》,《狂人日记》则作为高中课外读本,而罗列在了公示的文件中。

结语:

而之所以“去鲁迅化”会实质性地被不攻自破,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民众对鲁迅的喜爱和支持脱不了关系。

早在2007年“去鲁迅化”的声音刚一出现伊始,反对的声音就此起彼伏、甚嚣尘上。

这其中的缘由其实非常简单,因为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批判性精神,对于学生的认知培养非常有帮助,能给人以精神上的强大力量,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是值得被教材珍惜,也理应被学生们学习的。

 郁达夫曾对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的风格作了比较:“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两人文章里的幽默味,也各有不同的色彩:鲁迅的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周作人的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其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和周作人两人的最丰富最伟大。”这些可以说明周作人的早期散文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思想的自由驰骋

 《朝花夕拾》中,鲁迅在《无常》一文里,围绕着活无常的故事,忽而人间,忽而阴间,忽而“下等人”,忽而正人君子,他想得多么广,多么远,又多么自如呵!他想到:我们的人民——统治阶级眼中的“下等人”,是怎样地“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没有一点“生的乐趣”,他们竟然“神往”于“阴间”,这期间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不平,多少愤怒啊!他想到:就是这些被统治者踏在地上的“下等人”,他们用自己的理想,创造了“活无常”,这是一个怎样“活泼而诙谐”,“爽直”而“有人情味的可爱的形象啊!这些“下等人”就是值得尊敬的珍贵的美的艺术品。他想到:有压迫,必定有反抗。即便在阳间不能反抗,就是到了阴间也要反抗!不是到了阴间无论贵贱,无论贫富,……有冤的得申,有罪的就得罚吗?“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哪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活无常的歌声不正代表人民的呼声吗?他想到“阳间”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又是多么的可恶!他们竟然不如“活无常”有人情——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吗?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这乾坤颠倒的世界啊……这真是:才华横溢,浮想联翩!一个最普通的题材,经过鲁迅上下驰骋的开掘,竟然引发出如此丰富,而又如此深刻的思想!而我们当前的一些散文,或所谓美文,读起来如此乏味,不正是因为站得不高,看得不远,想得不深吗?要想写好散文,就得老老实实向鲁迅学习,在“思想的开掘”上下一番功夫,让“思想冲出牢笼”,展开翅膀飞起来。

  二、内容的自由驰骋

 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你就像走进一个丰富的知识之林,科学的道理、历史的知识、生活的掌故、故事、神话、传说……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使你大有“应接不暇”之感。《狗、猫、鼠》里有鲁迅自己的文章《兔和猫》,以及由此引起的议论;有德国文学家覃哈特博士的《自然史的国民童话》里关于猫与狗的故事,以及由此引起的议论;有 “翻筋斗”的猴,“请安”的象;有关于猫的特性的绝妙描写;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讽刺画家的铜版画;有学者弗里特的精神分析学说;有美国诗人和小说家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有中国《北史》关于“猫鬼”之说;有“八戒招赘 ”“老鼠成亲”的民间花纸;有“老鼠数铜钱”的传说;有关于隐鼠墨猴的有趣描写……这么丰富!这么渊博!你能不赞叹吗?你能不被深深吸引吗?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比起当前的一些无病呻吟的散文,只有几个干瘪的条条,纯粹是在做文字游戏,真是有天壤之别啊!那么我们写文章为什么不敢放开写呢?为什么要把如此丰富的生活写得如此枯燥无味?为什么要把如此广阔的天地变得如此狭窄呢?既然是“散文”,那就散一些吧。鲁迅当年曾对读到《朝花夕拾》初稿的青年说过,要锻炼着撒开手,只要抓紧辔头,就不怕放野马,过于拘谨,要防止走上小摆设的道路。要知道:战战兢兢地抓住马鬃,亦步亦趋地蝺蝺而行,生怕离开划定的轨道一步,这样的“走马”是不会给人以任何美感的;只有在天边的原野上,撒开蹄子自由地飞奔,这样的“奔马”,才会给人以壮美,要写好散文就学习鲁迅,放开手,飞奔吧!

  三、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人们往往被鲁迅天才的讽刺艺术所折服,习惯于把鲁迅看作是一个喜剧家,但实际上鲁迅同时是一个抒情诗人。如果说可以从鲁迅的小说《故乡》、《伤逝》、《在酒楼上》、杂文《纪念刘和真君》、《为了忘却的纪念》里,多少领略一点鲁迅那抒情诗人的气质的话,那么,在《野草》与《朝花夕拾》这样自我解剖的作品里,就处处响彻着抒情的乐曲,处处洋溢着诗的激情,处处充满着诗的意境。人们也往往被鲁迅作品中精辟入里的剖析所吸引,而把鲁迅看作是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大师;但实际上,鲁迅同时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浪漫主义,而且鲁迅是从革命浪漫主义走向革命现实主义的。鲁迅早期的诗歌创作(《祭书神文》等)。小说创作(《斯巴达之魂》等),都表现出对积极浪漫主义的偏好,更不用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对拜伦、普希金等浪漫主义诗人的积极介绍;就是五四运动前后鲁迅的《狂人日记》、《铸剑》等创作里,都包含着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积极因素。当然鲁迅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是《野草》。在《野草》里,他近乎冷酷地剖析着自由的灵魂,不惜将灵魂最深处最隐蔽的黑暗,所有一切彷徨、怀疑、失望以至颓唐统统揭示出来,绝不是孤苦自赏,也不是玩弄这些东西,而是为着克服,为着更快、更彻底与纠缠着自己的可诅咒的“古老的鬼魂”决裂,与“旧我”告别,“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这不是浪漫主义是什么呢?这种雄奇的夸张,超能的想象,正如天马行空,潇潇洒洒,是写好散文的重要手法之一。

  四、艺术创作上的真善美

 鲁迅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抱着对广大人民的善良愿望抒发真实感情,反映人民真实的情况。《野草》中,人们很难忘怀那“困顿倔强的过客”。你看,他“黑须,乱发,赤足”,在“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的荒凉破败的丛葬中“走下去,走到一个地方去”——“前面”!这种自强不息,奋然前行的不断革命精神,这种反对妥协,倒退,绝不回转去,同旧世界彻底决裂的精神,是鲁迅创作《野草》时期的主导精神,即使苦闷、彷徨、怀疑,也是为了前进;即使倒在地上,不屈的头颅依然向着前方!这就是贯穿整部《野草》的革命灵魂,这是美的表现。《过客》里有一段描写十分重要。“过客”在与老翁辩论前进还是“回转去”的时候,谈到:“这声音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去。”这声音,显然是被压迫人民的呼声。“过客”永远“倾听着”人民的呼声,与被压迫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善的表现。而这段描写的意义还不仅于此:它给我们提供了理解鲁迅《野草》思想的一把钥匙。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永远倾听被压迫人民的呼声,时刻不忘人民的利益与要求——这正是鲁迅自身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这又是真的表现。鲁迅所有这一切忧郁、踌躇、彷徨、怀疑,都出自对于被压迫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这包含着怎样一个伟大的热爱啊!鲁迅在《野草》和《朝花夕拾》中这样无情的解剖自己,这样憎恶自己灵魂深处古老的鬼魂,难道不也是出于人民的无限忠诚么?请读读鲁迅的这段文字吧:“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这类青年,迟疑不敢下笔。”是的,鲁迅无论在用笔战斗时,还是剖析自己时,眼前都浮动着革命下一代的形象,耳边都响彻着被压迫人民的呼声。他从不把思想的改造和写作看作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把它们与人民解放事业紧紧连在一起。“无私才能无畏”——鲁迅之所以能无畏地面对强大的敌人,能够无畏地解剖自己,就是因为他“无私”,心中只有人民,惟独没有自己。这又是何等的“善”啊!而如今社会上的一些散文,说的都是假话、空话,是在格子里填文句,没有丝毫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如果一篇散文里,没有一点是真实的`东西;生活里有的东西,你不写;生活里没有的东西,你硬编;甚至为了经济利益,造谣惑众,它的寿命就必然短促地局限在当天的报纸上。写作,首先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是为人民服务,抒发真情实感,抨恶扬善,针砭时弊。只有这样的文章,才会是永恒的。

  五、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翻开《朝花夕拾》,顺着次序,从《阿长与山海经》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父亲的病》、《琐记》,再到鲁迅散文特点鲁迅《呐喊》与《彷徨》。

 一、《呐喊》、《彷徨》的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始及成熟。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 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二、《呐喊》《彷徨》的写作特点:

 1、表现的深切:

 (1)题材: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写作目的 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 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眼光(视觉):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这使得鲁迅的小说具有内向性、现代性、独特性的特点。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 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 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 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 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 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也显示了鲁迅的独特性:他确实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 他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的最 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于人自身的反抗。

 (3)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归乡)式。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如《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 相关的反讽的结构。《孔乙己》外在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 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 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性。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冲破传 统,发挥了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鲁迅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

 (1)题材的变革。见上。

 (2)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陌 生化。作家通过他的作品的描写,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 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想象。本来大家很熟悉很普通的人事,经 过鲁迅的感觉和构思,就不一样了,变得沉重了,要重新思考了。

 (3)解释灵魂的深。鲁迅非常重视写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国民精神上得病苦。他更关 注的是勾画国人的灵魂,深掘精神心理上的病苦,对传统的尖锐批判,以及对病态国民 性入骨的分析,都贯彻在小说创作中了。注重写灵魂,揭示心理之深的表现,是小说向 现代转型的显著特征之一。

 (4)鲁迅小说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轮训的短篇基本上不再采用传统的 格式,而是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格式,适应不同内容的表现。从结构看,有三分之二是采 用了“横切面”的方式,即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起来表现。其余的有些也有 相对完整的故事,但是打破时空的书序,按内容表现的需要去剪接场景和细节,叙述角 度也不再局限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觉,而尝试了第一人称叙述、以及抒情独白体、类散 文体。鲁迅的小说有诗一样单纯的韵味,却又精粹、凝练、含蓄,可以反复欣赏。追求 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4、鲁迅小说的艺术创造:

 (1)鲁迅小说改变了我国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主的特征,而将表现人、塑造人的性格置 于小说的首位。鲁迅突破了情节小说的传统模式,成为现代性格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小 说将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巧妙性有效地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2)在小说形式上做了多方面的创造,其提供的经验显示了现代小说的文体革新意义。

 鲁迅的小说打破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旧套,在艺术上洗去了西方小说结构灵巧多变、形 式多样的优点,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在结构上,记游描写一个人物事迹为主的单线结构, 又有明线和暗线交错的双线结构。在叙述方式上,记游注重抒情的第一人称叙事,又有 侧重客观描述的第三人称叙事。

 (3)鲁迅的小说融合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创作手法,为五四以来 的新文学创作运用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开启了方向。并且,从鲁迅小说整体的描写方法和 小说风格看,它同传统小说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华盖集》

这是鲁迅先生影响力很大的杂文收录集,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文学体系中比较难懂的一部分。

虽然《华盖集》没有小说那样生动有趣,而且里面的寓意太深刻,不容易被接受。

但是毫无疑问,《华盖集》是鲁迅先生思想的结晶,书中充分体现了鲁迅对封建主义和洋奴的文化思想斗争,全书充满了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语言辛辣、讽刺幽默,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杂文中的最杰出部分。

鲁迅著作经典插图

第二:《中国小说史略》

很多人都以为鲁迅先生的成就就是文学,就是小说,其实这是非常大的错误。

事实上,鲁迅先生的文学只是他专业以外的成就,鲁迅真正能够留名青史的,还是他的学术著作,那就是《中国小说史略》。

这部史略记录了中国从远古神话开始到清朝小说之间,近千年的历史,中国小说文化的发展经过和形成历史,深刻阐明了中国小说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也是文学爱好者必读的数目。

鲁迅著作经典插图

第三:《域外小说全集》

这又是鲁迅先生的学术著作,《域外小说全集》是周树人和周作人两兄弟合作,翻译的包括英国、俄国、瑞典、法国、日本等等各国精粹文学作品合集。

这煌煌巨作是两个兄弟和心血结晶,也是鲁迅本人付出很多精力的作品,众所周知鲁迅是一个出色的翻译家。

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了让中国新青年可以更好的接受国外的文化和先进的思想,鲁迅才毅然决然的投入到翻译界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著作经典插图

第四:《呐喊》

《呐喊》是任何一个关于鲁迅的话题,都不太可能回避的作品,这部集录收存了鲁迅先生所有小说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鲁迅文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我们现代所学的关于鲁迅的作品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呐喊》里面的内容,书中的故事也往往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博爱胸怀,感到非常敬仰。

鲁迅著作经典插图

第五:《野草》

虽然《野草》没有鲁迅的其他作品集那么大的名气,但是《野草》的内容是鲁迅真正冒着生命危险写作的。

书中主要的内容都是为了批判当时的军阀政府,同情革命力量,鼓舞劳动人民争取权力,这当然不再是讥讽底层人民麻木不仁那么简单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763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