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名家的笔下到底会是什么样的书法作品呢他们用笔墨告诉了我们他什么样的书法心境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名家书法作品欣赏,希望对你有用!
古名家书法作品欣赏欣赏
古名家书法作品欣赏1
古名家书法作品欣赏2
古名家书法作品欣赏3
古名家书法作品欣赏4
古今书法知识结构的演变
每位书法家如同一面时代文化的镜子,他照着什么(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等)在镜子上就能反映出什么。简言之,书法家所关照的时代文化的精神高度总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同时,书法家的作品是书法家的心电图与命脉。所以,我们应该从书法家的作品中去寻求书法家个人的心态、经历与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书法家似乎是坐在儒、道、佛这三把精神太师椅上来练习书法的,如晋、唐、宋三代书风中,晋韵与玄学,唐法与儒学,宋意与禅学,皆有着深层的必然关系因为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总是建立在当时所盛行精神风尚为背景的基础之上。同样在我们当代书坛,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广博而复杂的知识,同样影响中国现代书法的发展。
我们不妨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为分界线来考察古代与现代书法家知识背景的差异。五四以前中国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古代书法的生存空间,书法家所观照的一切皆在本土范围。由于历史的演进,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走向接受两学而改进自己,所以近现代书法家是在这种更为广泛的东西方文化基础之上思考着书法的发展问题。
我们首先来考证一下儒、道、佛这三把精神太师椅在中国古代书法家心目中的神圣位置,我们知道东晋是玄学盛行的时代。魏晋的文学家们,同时探研佛理,他们在哲学上兼取佛理。而在文学上也玄、佛并用,儒学也采取佛学经验,并用佛理来解释儒学,道教又与儒学相融合,形成了玄、儒、道、释诸家合流、相互影响渗透的复杂局面,而玄学与佛学给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最大。同时笔、墨、纸等物质的完善为书法的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所以产生了文化巨人诞生的最好土壤。这就是“书圣”王羲之成熟的年代,王羲之所代表的晋韵就是在这好文尚玄的精神文化氛围中产生的,王羲之本人,不仅书法精妙,而且文采彪炳,使《兰亭集序》成为千古名文,同时亦显示了当时最著名的文化人饮酒清谈而畅叙幽情的良好学术氛围。出席兰亭集会的是当世最著名的文人,清谈尚玄的风尚正营造了这一种精神风尚,王羲之他们的知识结构是以这种精神风尚为背景的。同时亦兼善其他的知识面。王羲之亦曾钻研画理,拿今天的话来说,王羲之除受良好艺术氛围的影响,他自己亦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是他成材的基础。
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将禅意引入艺术而成为潮流,特别是在怀素在禅宗的非理性重直觉体验的思维启发下,纵笔狂歌,仿佛在狂禅的境界中悟极真知。禅的精神融于笔下,使性灵得到尽善尽美的发挥,而颜真卿本人作为唐代的中兴之臣,其书法博大的气象中似乎贯穿了儒家成教化的思想内核。
宋代禅宗的发展更是直接影响了整个朝代艺术的发展,宋代最著名的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人,他们本身既是最著名的文学家兼诗人,同时还是中国文人画的倡导者,他们广泛地与禅师交游,苏、黄等人虽是深通佛理的居士,而终究只能归人儒十行列。宋儒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佛家的思想武器,从中学习了儒家之外的抽象及逻辑思维,而糅合儒、佛、道三家为一体的新儒学——宋学,同样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宋代书法家们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广泛的宋学基础之上的,广涉儒、道、佛家,旁通兼善文学、绘画等艺,形成了宋代的书法家们特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背景,他们从禅学、禅理中学到的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超尘脱俗的美学思想而形成了特有的人生观,禅学成为宋代士大夫文人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修养途径,而使宋代尚意书风必然带有禅意。
元、明两代精神仍然延续传统,而元、明两代书与画的合一,使得书法家有着广博兼善它义的本领,如徐渭是一位旷世奇才,在诗文、同赋、戏曲、书、画各方面均有伟大成就。还有在浪漫主义风潮中的八大山人、傅山等等,无不是以知识面的广博为书法立足根本,形成各种艺术边缘的互相渗透。而明代古典主义的董其昌更是书画兼修,并且在禅宗的思想上找精神寄托。南于历史文化的积累越来越多,清代金石学的介入书法,同样使碑学大家广泛有考古知识背景,书法家亦兼善文学绘画等。我们把五四以前称之为古代书法家,他们广博的知识成就了他们自己,书法家仍然靠在这些儒、道、佛精神靠背椅上做着自己的功课。
清末,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国国门不得已被打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唤醒了中周知识分子思想的觉醒,于是近现代书法家不但要接受已有的传统思想,同时还要了解西方文明,互相比较,互相渗透直至融合到他们的头脑及血液中,所以,近现代知识分子必须具备东、西方两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信息量的加大,地球相对的缩小,使得现代的知识分子必须具备更广泛的文化基础。作为现代的书法家同样如此,不但要了解本国传统及精神背景,同时还要了解两方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及哲学内涵。这些诸多学问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每个当代的书法家。
古代书法家还可以青灯古佛地度过一生,而现代书法家则每时每刻都在后T业发展的干扰之下;古代书法家可以一本字帖,一家笔法终其一生,而现代书法家可以从甲骨一直看到当代书法的发展现状。信息量加大时间相对减少。古代书法家重藏轻露,而现代书法家则张扬个性;古代书法家对书法抱有神圣感和神秘感,而现代书法家则失去了这种感觉。当代前卫书法家试图重新找回这种神秘感,创造新的神话(现代装置书法中,对历史及时间碎片的重新组合等)。当代中庸书法的发展,推动全国书法的热潮,使书法失去了原有的内涵,成为可以娱乐的老年健身操。一方面是普及而失去艺术标准,而另一方面学科前沿则是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从古代到现代对书法家的评论中同样能看到书法家个体知识背景的不同。如用“书卷气”“山林气”“庙堂气”等等来评论书法,同样能看到每个书法家的知识结构、身份及历史背景的不同。以画家身份介入书法的则带“画家味”,以文学家身份介入则带“书卷气”,禅生作书赠“禅意”,篆刻家作书则有“金石趣味”,这是每个不同知识结构的书法家存书法中的反映,而有音乐修养的人介入书法则书法音韵内含。
所以,时代的精神总是在书法家身上刻上烙印,并反映在他立体的镜面上。
是的,在知识上,时代的演进在不停地做着加法,每个书法家的成长也不停地做着加法,我们从古代至现代书法家知识结构的变化比较中追求一种适合于现代人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了解古今书法知识结构的变化,是为了创造新的时代风尚,但应该提倡书法家更广泛的文化与精神含量,同时在学科交叉边缘地带寻求新发展的综合能力。
如何评价王铎的字
王铎,清朝时期的有名的书画家。他官位做到挺高的位置,但是对于书法的热爱从未减少。他可以日复一日,不间断的去练习书法,只为在他的书法之中能够更加完美,追求更好,只为精益求精。
王铎书法作品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个说法,就是“先王后王”,先王就是著名的书圣王羲之,而和他并名的后王就是王铎。另一个说法,明朝的董其昌他的书法在当时盛行一时,但是王铎则提倡取用法,开创新的书法局面,独树一帜,所以历史上将董其昌和王铎齐名,并称作为“南董北王”。
王铎的书法上是风格多变的,他是一个书法奇才。他的字中,草书是把二王当做宗源,并且学习米芾和颜真卿的一些笔法,所以他的草书字是强劲洒脱的,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让人看字也可以看出奔腾之感。王铎的楷书则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但在此中却不乏一种典雅的气质,一笔一划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每一个字都显的很挺拔。王铎的行书里的字体用墨大胆,但是却不失沉稳,让人感觉稳健,一种清风傲骨之气跃然纸上。字体上,王铎的行书纵横曲直,字体总的来说略长,微微会向右边倾斜,结构耐人寻味,巧拙结合。
王铎擅长写诗文,尤其是在书法上有及其卓越的成就,他的字不同的字体会带给别人不同的感觉,时而奔放时而含蓄,所以被世人称作“神笔王铎”。
王铎故居住处在哪里
王铎的故居位于现今中州的会盟镇里面的老城村,它属于河南省的文物保护遗址。王铎的故居随时间变化,历史的变迁,经历了许多的战争,他的故居其实很早就在战火中被烧毁。但是因为王铎的书法名声,大家都想纪念他,于是他的故居又重新被修复。以此弘扬和宣传王铎的书法艺术,以及可以将他的一些作品都放在他的故居,供现代人的欣赏和借鉴。
王铎故居现址
如今的王铎故居,在现代工艺的修复之后,故居现址的建筑面积有五千多平方米,占地大概有180多亩。故居的总体布局是五进院落,它有前厅客厅和中堂后堂,以及上房,这五个为主体,然后搭配东厢房和西厢房,以此组成每一进院落的单独结构。每一进的院落都是用青色的砖和青色的瓦片组成,每一个建筑上都雕刻了一些精致的图案,门窗边的木质横栏上都篆刻了一些花鸟兽之类的图纹,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这种建筑形态很明显的有一种明清时候官邸的建筑艺术形态,让人感觉到欣赏这样的府邸有一种壮观的文化气氛,也带有一丝威严的感觉。
故居的后花园叫做再芝园,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园中有两棵灵芝。后花园的布局是把泓涟碧水当做整个的中心,运用大小不同,高低不一的特别的建筑手法打造而成。园中,花草丛生,小桥流水,再加上一些参差不齐散落的石子,让人印象深刻,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王铎书王维诗介绍
王铎的书法造诣颇高,当时人称“神笔王铎”,日本人更将王铎称为“书圣”。因为喜欢诗词,王铎也书写了很多著名诗人的诗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一个,将诗与字完美的结合。
《王铎书王维诗》作品节选
后人何海林将他的作品集中,编撰了《王铎书王维诗》一书,并与2010年4月出版,供书法爱好者欣赏,而此书也是“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何海林还请专家在书中写了不少注解。此书内容与原作近乎一比一印刷,原版是很适合读者临摹的,但是由于现在印刷质量不一,有些版本就只适合观赏研究之用了。
《王铎书王维诗》收录了王铎书写的王维的《济州过赵叟家宴》、《春过贺员外药园》等诗篇,此卷主要摘录的是王铎的楷书,王铎精通行书与草书,他的楷书并不多见,在技法上感觉也没有像他的行草书那样高超。原贴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馆。
除了王维的诗,在书中还收录了王铎的《临阁贴》,王铎一直认为要想练就一手好字,必须从前人中取其精华,王铎十三岁时就开始临摹王羲之的作品,并模仿的极好,后有传闻说,王铎每天都必须要临摹一幅字,《临阁贴》就是他五十多岁时书写的。原作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
在书的最后,是王铎对他画《枯兰复华图》的所思所感所悟。其被收藏在苏州博物馆内。
王铎拟山园帖赏析
王铎是清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自小家境贫寒,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后来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走上了仕途之路。他的行书草书楷书,可以说是各具特色,而且备受世人的追捧。在动荡的时局下,王铎的官位最高做到了礼部尚书的高官,但是即使他的官职已经如此之高,也无法减少他对书法的强烈热爱之情。
王铎《拟山园帖》
在王铎众多作品之中,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就是《拟山园帖》。《拟山园帖》一共有十卷,属于个人从帖。它是王铎晚年的时候 各书法家临摹当中的一些精选和王铎自己本身的一些优秀的篇章 在这部作品之中。所以这部作品集结了许多人的智慧与精华,很是珍贵。王铎花了4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个巨作,大多是用行书书写而成,一般是临摹古迹。王铎的儿子把作品刻在园中,以帖传名,整整经历了3个世纪那么久。《拟山园帖》一经问世,就被世人所惊叹,视作珍宝般对待它。
所以王铎在今天可以获得这么多赞誉,甚至获得了“笔神”这么高的赞美,除了他本身拥有的高超的天分,还有他对书法这么多年来刻苦的不断练习和强烈的热爱之情。王铎对于书法上的刻苦程度,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他很长一段时间一天天坚持临摹碑帖字帖,一日又一日,从来没有间断,如此的坚持和刻苦才有了今天在书法界如此之高的地位。
王铎峨眉山记游诗卷赏析
王铎是清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小时候家境很贫穷,有时候一顿粥都要分两顿吃,饭都吃不饱。但是在书画上面他却显示出惊人的天分,再加上他后天异常勤奋的努力,使他的书法水平巅峰造级,被世人流传。而且在仕途上,他也有一定的成就,官位高达礼部尚书的官职,也是一个在官场有地位的人。
王铎峨眉山记游诗卷部分选
在王铎的众多作品之中,有一个作品是用行书写成的峨眉山记游诗卷。王铎在这篇作品中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主要是描述了王铎在峨眉山游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文中有描写雨夜的画面,很是细腻。对于峨眉上的山水也是有大篇幅的描写,置身于这幽幽山水之间,享受这娟娟细流和雨滴轻轻落在树叶上的这一份宁静的感觉。文中还描述了情人坡前的一些景象,让人感觉到山川浩瀚的气势的魅力。曲径通幽处,在安逸静谧的小道上,尽情享受着峨眉山的魅力,带给人一直别致的美。可以让人沉浸在山水之间,放松自己的身体,净化自己的灵魂。
峨眉山记游诗卷一共分为了十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特色,可以说是王铎行行走走停停之间,在不经意时,抒发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验和感悟。峨眉山记游诗卷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它的文字纵情飞舞,给人一直淋漓精致的洒脱感,更是如今我们很值得收藏的佳作。
王铎行书作品欣赏1
王铎,清末明初著名书的画家,他的字是觉斯,号为十樵,是当时的孟津人。因为王铎自己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书法水平,在官场上他被封为了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一系列高位。王铎最让世人铭记的还是他的书法,他的书法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被世人称作“神笔王铎”。
王铎行书作品
王铎的书法可以和著名的董其昌相比,所以被人们称作“南董北王”。王铎的书法粗粗一看规规矩矩,松弛有度,但是仔细一看,书法用笔很是自由流畅。
王铎的行书是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行书把奔腾和收敛,古典和放纵结合在一起,既有对法度存有的约束力,也不失对于自己本身情感的宣泄;既有对于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于当时时代精神的发展。对于王铎的《行书卷》,它是王铎行书的代表作之一,由于王铎书法水平的高超,所以在当时出现了一场盛行的时代书风的风潮。《行书卷》中王铎用笔沉着又痛快,笔触线条流畅又充满了跳跃感,文字在他的笔下在纸上疾骋。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铎用墨可以用大胆来形容,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而且文字之间过度很是自然。虽然用墨大胆,但是却不失沉稳,让人感觉稳健,一种清风傲骨之气跃然纸上。字体上,王铎的行书纵横曲直,字体总的来说略长,微微会向右边倾斜,结构耐人寻味,巧拙结合。
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
在书法欣赏中,我们知道,优秀的书法作品总会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的共鸣。这种共鸣之所以具有超越阶级、]时空的普遍性和永久性,就是因为书法作品总是具有共同美,人们在欣赏中也便有了共通的审美标准,现将主要之点例举如下;
1 形态美
书法以用笔为上,精妙的用笔是哦一幅作品经得起久看很反复品味揣摩的重要嗲因素。点画形态是否富由于变化,是品评用笔的一个重要标志。“数画并施,其形个异,众点其列,为体互乖。”诺“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平齐”就势必破坏字体的结构美。相传王曦之写点“万点异类”;扬疑式的《韭花贴》,几乎找不出一,合乎情理,给欣赏者以不同的艺术感受。用笔的变化美,不仅表现在点画形态上,而且还包括其角度上的微妙变化。切忌横画如梯架,竖画如栏栏般平齐排列。尤其是行草书,使转纵横,不见平齐比画的排列。故善书者贵能于中求平,不齐中求齐,不均称,才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
2 质地美
“质”指点的质地、质感、分量等。有质的点画,其意味风韵, 厚含曛,其表虽朴实而无外饰,其里却“藏骨报经,含问包质”,这是一种内在而深刻的美。王曦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机智文告》、扬凝式的《韭花帖》、苏轼的《寒食帖》,尽管风格各异,但都能给人以浑厚饱满、沉着顿挫、痛快淋漓、骨肉相称的艺术感受。这种线条在“内容”上是丰福而充实的。“笔中有物”正是指此而言。故富有质地美的点画,其画的两面往往不光而毛,或挺拔有力,或诶娜凝练,如飞如动,笔韵流畅,无凝带刻板只势。这种潇洒疾涩的涌笔,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深厚功力,熟练的笔墨技巧及雄建的笔力,是无法达到如此艺术效果的。
3韵律美
]自然界中事物之动态,如舒卷、的流云、摇曳的垂柳、长空中旋搏击的雄鹰、大地上曲折奔腾的江河、风雨雷电、惊蛇飞鸟,以及人的坐卧、立行、奔走、歌舞等等,往往和书法艺术作品的神情意趣妙相契合,从而+使静字的纸上的字行,变得神采飞扬,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当一个书家运用轻重徐疾的不同韵 律来抒发自己的意境时,其作品就试必产生一种动态美,使欣赏者神思遐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运笔的不同节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徐缓的韵律,能给人一种沉着谨严,从容不迫的艺术感受;急速的韵律,能给人一种兴奋激扬、痛快淋漓的艺术感受;不同的韵律又可以产生墨韵上的生动变化,起哝哝相间,燥润相杂,使整幅作品变得更有富有生气。
4力感美
“力”是一个书家长期书法实践功力的积累,是笔墨技巧的表现。梁其超先生把“力的美”作为欣赏书法的主要表现依据,可见“笔力”意义之重要。那么,怎样才算弊有例感呢?几代卫夫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所谓“筋”,就是点画坚韧、具有弹性;所谓“骨”,就是点画如铁画银钩,坚实有力。筋和骨都是使线条具有力感的主要因素。构成线条力感美的因素还有“力体感”和“涩感”。米芾说:“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这里所谓“圆”即“力体感”。具有力立体感的点画线条,深沉厚重。即使细如发丝,也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之妙;扁薄浮浅之线条,写得在粗,也只是象、条不带,毫无力感可言。所谓“涩感”是点画线条似乎克服阻力,挣扎前进,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力感。刘熙载《书概》中所说的“唯笔方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便是对涩感这一审美意趣的追求与表达。富有力感的作品能使观赏者在凝固而禁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运动。无怪南朝著名书家王僧虔概叹道:“古今既 异,无以辩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
5 气势美
书法的“形”离不开“势”,前人论书无不谈到“势”,所谓“作书必先识势”,便足见“势”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欣赏书法,气势美也是一种重要标志。在笔墨技巧中,它往往代表字的“筋脉”、“血路”、“行气”。一幅作品中,如果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琢势瞻盼;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整幅字就会显得意气相聚、精神挽结,给欣赏者一种笔势流畅、气息贯通、神完气足的艺术感受。我国古代许多优秀作品,有的气势雄伟、有的奔放、有的缓徐沉着、有的激越顿挫、有的沉着茂密、有的淋漓酣畅、有的纵横舒展、有的精神团聚,手法虽不、同,但无不给人纵意驰聘、文从理顺、心手交会、操纵自如、血脉相通、一气呵成文艺感受。缺乏气势的作品,则显得放松神散,毫无生气。
6结体美
“积点画以成体”,点画好比砖石掾柱,结构则似树梁立架。不同点画形态的变化,不同的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构。同样一个字,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姿态,有的疏郎、有的严密、有的疏展、有的流丽、有的古朴、有的奇宕、有的消瘦、有的丰 。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正如王曦之《书论》所说:“夫,字贵平正安稳”,但若一味平正则失之呆板,故要“始于平正,终与变化”,“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然而过于险绝则意涉狂怪,因此妙在平中寓奇,正不板滞,奇不涉怪,合乎情理。而字的大小、长短、宽窄、疏密等等。要合乎自然美的法则,唯求变化、多样、和谐、统一。要在着意中乃显自然,虽宗法而不抱泥于法,既仪态万千却又无不自然而然。
7 章法美
书法欣赏同会给绘画欣赏一样,往往首先注意的是作品整体布局、的艺术效果。一幅作品的成功于否,章法上的布局占有很大因素。章法及众字以成篇,以整幅为一体,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但却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有密切关系。一幅作品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欹正、以及用笔的轻重徐疾、墨韵浓淡估润的变化等,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平衡而统一的整体。〈〈兰亭序〉〉全篇324个字,分28行,字字相映带,行行相乎应,若行云流水,气势连贯,浑然一体。所以在通篇章法上取得了团聚不散的效果。清包世臣说:“古帖字体大小,胼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孙,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形象地说明了书法作品整体章法美的艺术效果。
8风格美
何谓“分格”?分格即人。清刘熙〈〈书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历代对书法美的鉴赏实际上是对书法分格美的品评,如周星莲评书说:“坡老笔狭风涛,天真浪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二公书绝一时,是提种毫杰之气。黄山古清癯雅脱,古澹绝轮,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临池管见〉〉)可见,风格就是体现在书法作品中的书家的精神、情感的反映或流露。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在“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国难家仇的情境下写下的,书家痛心疾首,悲愤填、鹰的情绪跃然纸上;而王曦之的〈〈兰亭序〉〉则是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兴会的环境气氛中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书家悠闲自然、潇洒瓢逸的精神风貌。人的感情丰富,个性迥异,所形成的书法作品的风格也千差万别。或方劲挺,刚毅雄强;或婉丽醇美,绰约多姿;或拙朴浑厚,深沉苍劲;或风流倜傥,疏放妍逸;或骨秀神清,风韵潇散。凡此种种不同的风格,表现出不同的人个性和气质,使欣赏者目不是暇注,留连忘返。而没有风格的作品,如邯郸学步,纵能入木三分,亦被视为“书奴”。
9意境美
意境不是指某一字形或具体的点画,而是贯穿于全幅书法作品中的一种精神
境界。任何有生命和艺术品,都能在功力深厚的技巧中蕴藏着作者的意境。意境越高,就越能显示出它美的魅力;只有法度而缺乏意境,只能称为“字匠”。故凡书家,无不以神韵,意境为书道之极峰。
意境美又体现了书家的思想情感,个性和气质。任何有生命的艺术品总是渗透和孕育作者丰富的情感。历代书家也不例外,如王羲之风度高远,故其书神韵 逸;颜真卿忠义大节,刚正不阿,故其书端重庄严;苏轼雄文大笔,故其书如笔挟风涛。即使同一书在不同环境下书写不同内容的作品时,也会创造出不同的意境。王羲之“《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又见意境美一种富有更深刻内容的美。但它必须建筑在“法”的基础上,离开了“法”,一切意境则无从表现。
10自然美
自然美是书法艺术中最朴素的形式美。它脱去了着装饰的外衣,泯去了人工斧凿的痕迹,因而表现出一种天然的,富有魅力的美。自然美贯穿于书法艺术的各环节,它是书法艺术共同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如笔法中的“屋漏痕”,“拆钗股”的线条;结构中字的形态与自然界开然物态相合;布局中“乱石铺街”的章法;笔势中如行云流水的气韵都富有自然之趣。
然而自然决非随便,马虎,不拘形态,不守法度。相反,它是纯熟技巧和高度意境的完美结合,它必须经过长期刻苦而严格的法度训练。所以自然美的作品其表好像淡而质朴,不事雕饰,其里却蕴藏着极大的内在美。古人稿书(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一任自然,“不期工而自工”故其作品往往入神,使人有意外之想。
当一个人艺术造诣达到炉火纯青,成功之极的境地时,他在创作品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天机自动,纵意所如,心手相忘,流露出自然美作,极力雕饰的作品,无论从笔墨技巧和风格来看,都违反了自然的法则,显得不和谐,协调,因而失去了一种自然之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