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 浪漫主义为什么先于现实主义?

中国诗 浪漫主义为什么先于现实主义?,第1张

  苍天!!《诗经》是浪漫主义?????你听谁说的?????在哪本文学的书上有这样的说法???

  浅谈《诗经》的现实主义
  《诗经》共305篇,内容大体上“风”、“雅”、“颂”。人们常说:“‘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诗经”的现实主义主要保留在十五国风中,现实主义题材无外乎这几个方面:劳动、爱情、剥削反抗。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人土风情。其中关于劳动类的诗歌,描述了劳动人民的农牧情况。如《大田》、《无羊》、《良耒吕》、《载芟》等,都详细地叙述了生产过程,劳动场面乃至生产技术的运用。《大田》是祭祀田祖的乐歌,最先教人们怎样造田的人就叫做田祖。开头就写出使庄稼增产的必要条件,“既种既戒”的“种”就是选种的意思,要使庄稼来年有个好丰收,第一步要选好种子。可见在当时对农业已有了深入的研究。“去其螟滕,及其蟊贼”,吃苗心的是螟,吃苗叶的青虫叫滕,就是现在的蝗,吃根的虫叫蟊,吃节的叫贼,当时的人们也已认识到灭害虫的办法是用火攻。诗中还写到“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济,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在秋收的时候,地里剩下还不能收割的稚禾,没能来得及捆的禾稼落下的禾把,漏下的禾穗。这些都让孤苦伶仃的寡妇们去拾,既可以不浪费粒粒皆辛苦的粮食,又可以不费丝毫又施惠于人。《诗经》中类似这样描述劳作的诗歌较多,我们透过这些诗作,仿佛看到了古时人们生产劳动的情景。
  叙写爱情,表达思念,反映政治,如《卷耳》这首诗表面看是写一位妇女思念远行的丈夫,其中第一段妇人直接表达她的忧思,“采卷耳”只是为了缓解心中的郁闷。因为妇人闲来无事,整日独守空房,饱尝着相思之苦,幻想着丈夫所受的苦难。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出妇人忧愁不解,反而日益加深的境遇。第二段以后是想象丈夫在外登山喝酒,长途跋涉,思家忧伤的感情,借此抒发自己的相思之苦。由此思念在外征战的丈夫。我们就不难想象当时的现实社会,它从侧面反映了诸侯混战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灾难。可想当时社会的分裂,奴隶主阶级的腐朽和政局的紊乱。
  还有《诗经》所反映的阶级现实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即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其中被统治阶级的代表作为《幽风·七月》,《幽风·七月》中反映了农夫的痛苦和不平等的现实。诗里“无衣无褐”写出了农夫的现状:缺少衣服。“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写出了农夫吃得也很差。“穷室熏鼠,色向墐户”写出他们住的地方如此简陋,而在后又写“上入执宫功”等,写出如此窘迫的情况下,还要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本诗真实地展现了奴隶的艰辛劳动和困苦不堪的生活图景。诗中没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叙述中两个阶级的生活对比异常鲜明,字里行间隐含着劳动人民的愤怒和悲怨。还有《相鼠》、《鹿鸣》、《伐木》等则是体现了统治阶级荒*腐朽的诗篇,讽刺的是上层社会的那种贪图,享乐的荒*无道。如《相鼠》诗中把人与鼠作对比,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以虚伪的礼教欺骗人民,而自己的品行却无耻至极。诅咒他们还不如死了的话,这里显现出下层阶级的“反叛”,但同时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统治阶段没有礼法,没有容仪,不知礼,剥削压迫人民。《鹿鸣》表达的是朋友间传递友谊的一种聚会,通过它可以结交新友,使旧的友情更加深厚,在当时这是为官之始,就是做官的基础。又如《宾之初筵》首章写贵族们在饮宴和奏乐中比射,这是他们所谓的“射饮”;次章写贵族们在乐舞中祭祖求福,然后边射边饮,这是他们所谓的“祭饮”。这些诗既反映被统治阶级的生活图景,写出了生活的饥寒交迫;同时,统治阶级的荒*无道,奢侈享乐也写得绘声绘色。
  从《诗经》所写的诗篇,我们查阅史书,从中可知周文王时期,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幸福,才有了如《关睢》那样朦胧的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但后来,商朝最后一代君王——商纣昏庸无道,日行暴政。由此,以西周为首的诸侯国纷纷起义反抗,连年战祸百姓生灵涂炭,这才有了思念夫君的《卷耳》。此外《诗经》中还有反映秦国战乱的《秦风·无衣》和表现思念之情的《王风·君子于役》等等佳作,他们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生活和政治形式。由此可见,《诗经》是极具现实主义精神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226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