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何时自杀的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何时自杀的,第1张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埃尔内斯托·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澳亚克帕克。1961年7月2日在维西亚小庄园自杀身亡。在他生命的最后22年,一直居住在哈瓦那郊外的维希亚小庄园里,

仅和哈瓦那相距半小时的汽车行程。在那里,海明威创作了著名的小说《为谁敲丧钟》(1940年)。当他饮弹身亡永久离开这个家时,作为一名作家,他已经誉满人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于是,在那个小庄园里留下了海明威的“罗亚尔”拍手提打字机、狗坟、50只猫和他漫长人生旅途中创作的9000部不朽名著。许多年以后,拉丁美洲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 马尔克斯参观海明威的庄园后惊叹:“这是一个多么少有的图书馆”。

1928年,海明威偕同他的第二个妻子鲍莉娜 普菲依费尔首次路过古巴,前往美国的骨头礁,海明威在骨头礁完成了名著《告别武器》。1932年,海明威回到古巴海上钓鱼。1933年,海明威为返回古巴,写成有关古巴题材的第一篇纪实文学。从此以后,海明威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美丽而不幸的长岛”。《老人与海》(1952年)是海明威成名的“古巴”小说,《海湾的岛屿》部分情节描写的就是古巴。《有和没有》大部分描写了古巴的环境气氛。海明威曾表达他对古巴的深厚友谊:“我深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人的感觉像在家里一样的地方,除了他出生的故乡,就是他命运归宿的地方”。海明威经行在海边钓鱼并且写出了最优秀的小说。

古巴北部海岸的海洋几乎都是海明威小说《海湾的岛屿》和《老人与海》的主要描写对象。《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和奇闻轶事,是他从哈瓦那希科马尔的渔民安塞尔姆埃尔南德斯身上产生的灵感写成的这部传世杰作的。

如今,维西亚小庄园仍然是海明威的家。它空着,却充满生机。往上瞧,一个信箱;在小庄园图书馆的桌子上,一个橡皮图章上刻着:“我从不写信”。

通往吉尔特斯特的路,像当年寻找海明威一样艰难曲折。从佛罗里达启程的跨海大道,在星罗棋布的群岛上跳来跳去,好不容易达到终点。吉尔斯特在当地就是最西边的意思。小岛好像万顷波涛上一叶小舟,站在岸上仍有颠簸的感觉。碧海、蓝天、阳光、沙滩,两行椰树把我引向一个颇有规模的渡假村镇,西班牙式别墅错落有致。海明威故居是一座白色的二层小楼,院子里花木茂盛像个小花园,芭蕉、棕榈、美人蕉、凤尾竹,随风摇曳,绿影婆娑,充分显示着与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当年海明威所以选择在这里定居,图得就是远离红尘,自在安闲,抬头可见大海,枕边可闻涛声。想不到一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把这儿炒成旅游热点,每年都有大批文学爱好者跑来朝圣,这个二层小楼一下子变成了艺术宫殿。

小镇以海明威命名的书店、礼品店很多,一些酒吧门前还大字标明“海明威最常光临的酒吧”。与毗邻的豪华建筑相比,小楼显得土里土气,甚至有些简陋。好像当年的海明威一样,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只在乎内心的充实。室内装饰简约,使得一只小船模型更为突出,一下子便把参观者带进《老人与海》惊心动魄的情节里。作家与一位名叫桑提亚哥的老人在惊涛骇浪里打鱼,一连84天两手空空。好不容易捕到一条大马林鱼,拖在船后,被尾追而来的鲨鱼一口口撕咬,最后仅剩下一架骨头。

这位老人确有原型,古巴人福文克斯·格里高尔奥,墙上有他与海明威的合影。那老人正像海明威说的那样,“人很瘦,额上有很深的皱纹。”两人亲密无间,气质有些相似,精神矍铄,浓眉大眼,棱角分明,线条粗犷。这位老人几天前刚刚去世,活了104岁,墙壁上有他98岁时的照片,脸上的皱纹像太平洋上的层层波浪,每一条浪谷里都埋着动人的故事。可惜海明威先他而去,无人续写。另一件引人注目 的文物,是海明威生前惯用的一支双筒猎枪。海明威曾用它打死一只金钱豹,威风凛凛,活像中国的打虎武松。从其它资料看,他还有打死野牛、狮子的记录。

海明威1899年生于芝加哥,父亲是医生,爱好体育,母亲是音乐教员。海明威继承了他们浪漫的基因,一生追求冒险。中学毕业后,只身游历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志愿赴意大利做战地救护车司机,被炮弹炸成重伤,全身嵌进许多弹片,一条腿的膝盖被打碎,回国后站着写了《太阳照样升起》,以减轻受伤部位的痛苦,并成为终生写作习惯。30年代独闯非洲,写了《乞力马扎罗的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三赴西班牙,写了剧本《第五纵队》。1941年来到中国,向世界报道抗日战争。他还参加了从德国人手中收复巴黎的战斗,不惜驾驶一只快艇,引蛇出洞。在海明威身上,冒险精神、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结合在一起,并且作为主线表现在他所有的作品里。

社会上,海明威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大作家。可是在家庭,却是一位不负责任的丈夫。1918年他在米兰医院,与护士艾格尼丝一见钟情,信誓旦旦,可是一转眼那女人便投入别人怀抱。为此海明威一直耿耿于怀。难以弥补心里的创伤,导致他后来婚姻中,总是吃着锅里,看着碗里,以防妻子不忠时陷于寂寞和痛苦。

1921年海明威与音乐家哈德莉结婚,生下一子。4年后与女记者波林拍拖,1927年第二次结婚。波林貌不惊人,善良温柔,自己花8000美元买下这幢别墅,供海明威写作。在这里生下两个儿子,都是剖腹产。可是难以拴住海明威心猿意马,先后勾引了两个女人。波林一忍再忍,才是他们的婚姻维持了14年。1941年终于忍无可忍,办了离婚手续,判决书上写明男方遗弃女方,每月付给两个儿子500美元抚养费。1944年,海明威与女作家玛莎结婚,战争中匆匆分手。1946年与女记者玛丽结婚,还是放荡不羁,到处寻花问柳,垂涎一个个贵妇人和名演员。后来病魔缠身,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健康每况愈下,再没有精力投入一生的打猎、捕鱼中去了。他开始大量喝酒,时常吵闹,脾气变的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终于在1961年7月2日,用这只陪他走遍世界的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这个一手持笔,一手持枪,闯荡天下,四处冒险,打死过无数狼虫虎豹,塑造出许多硬汉子形象,魁梧的大胡子砰然倒下。顷刻间,五大洲的唁电,潮水般涌来。其中一份是约翰·肯尼迪总统从白宫打来的,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称他为“本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墓碑上没有墓志铭,下部仅有几行小字: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生于1899年7月21日,死于1961年7月2日。上半部大片空白,留给后人评说。

莱撒,我来告诉你

海明威

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享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享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享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埃尔内斯托�6�1 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澳亚克帕克。1961年7月2日在维西亚小庄园自杀身亡。在他生命的最后22年,一直居住在哈瓦那郊外的维希亚小庄园里,仅和哈瓦那相距半小时的汽车行程。在那里,海明威创作了著名的小说《为谁敲丧钟》(1940年)。当他饮弹身亡永久离开这个家时,作为一名作家,他已经誉满人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于是,在那个小庄园里留下了海明威的“罗亚尔”拍手提打字机、狗坟、50只猫和他漫长人生旅途中创作的9000部不朽名著。许多年以后,拉丁美洲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6�1 马尔克斯参观海明威的庄园后惊叹:“这是一个多么少有的图书馆”。

  老人与海是我看过非常好的一个外国名著。

  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y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 – 1961)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老鱼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蚕食光了,圣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

  《老人与海》精彩语言:

  1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2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3“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

  《老人与海》

  文学史上不可战胜的硬汉精神的彰显

  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

  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

  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

  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海明威全部创作中的瑰宝。

  该书出版仅48小时就销量惊人,当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美国艺术史家 贝瑞孙

  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美国作家 索尔·贝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正如海明威所说,"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

  --台湾学者 陈人孝

  海明威的作品把叙事的准确性与简洁性统一起来,但是主题却异常深刻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老人与海》是中国读者中阅读最多的诺贝尔获奖作品,是海明威的经典之作。

  --青年作家 李湃

  难忘海明威

  我在想,男人的骨子里缺少一点什么的时候,就自然会想到海明威。

  80年代初,开始读海明威。那份新奇和惊异,至今想来,仍令我心旌摇荡,鲜亮如初。从此,海明威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且常读常新。20余年来,阅读的渴求始终挥之不去。

  最先读的是《老人与海》。如海明威自己所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书未及读完,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形象就镌刻在我的头脑里。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架。作品的寓意是象征性的,老人虽败犹荣。正如老人所说:"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我一直将这句话看做是海明威的自白,看做是海明威硬汉精神的一种标志。多少年来,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曾经读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海明威传记,知道他是一个酷爱打猎、钓鱼的作家。他到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他的身上中过237片弹片,头上缝过57针,他曾在非洲两度遭遇飞机失事,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

  这就是海明威。他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在他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了拳击、斗牛、狩猎、捕鱼、战争等题材,这些都是力量的象征。当然,还杂糅着酒、暴力、性、孤独和死亡。

  海明威让我知道,人的经历是何等的重要,这是无价的财富。谁都无法轻视自己的经历。

  今天的男人,对于海明威的那种生活,自然是无缘也无法企及的。所以,人们曾经发出"寻找男子汉"的呼唤。一种男性的强悍、坚韧的阳刚之气,已变得越来越稀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敢于承受痛苦,蔑视死亡。

  我想,一个作家的成名,不在于他写了多少,而是他有什么独特的创造。海明威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其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而且,人们极易在文学大师的群像中辨别出他的声音。

  无法否认,与海明威硬汉精神相吻合的是,他那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写作风格--简洁利索。他放弃了无关的素材,技巧的花招,感情的泛滥,蹩脚的形容。正如英国作家欧·贝茨所说:"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据说,《老人与海》他校改了两百多次,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长,最终只剩下几十页的一个短中篇。假如仍是一千多页,那就不是海明威了。诺贝尔文学奖史也将抹去他的名字。

  海明威的魅力在于,他净化了当时的文风,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也因此,他被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作家奉为典范,并且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目光。其春风化雨般的影响,经久不衰。

  海明威是不朽的�我想,很难再有像海明威这样的作家,他的经历与作品,让我一读再读。因为,海明威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海明威

  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享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享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享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423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