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我们心灵的声音 小作文 100字(不加标点)

牵动我们心灵的声音 小作文 100字(不加标点),第1张

窗外雨声凄凄沥沥,我于窗边夜色下漫笔,雨声一丝一缕飘来,将我带进历史的旋涡。

你,一代词宗,却无奈生于宫廷,你将一位词人的浪漫赋予词山却未曾想到国破家亡你被囚于深宫后院,从此得以调琴作词,但你心里的失落却无从表达,于琴,你无法释怀你的悲伤,于深院,梧桐,清秋你写下了你剪不断的离愁,你那叹息声牵动着我的心灵,你只身为南唐后主必定不得善终,但你不畏死,只觉心中有愧,你愧对南唐子民,愧对誓死保卫南唐人民的将士,你登楼远眺,却跳不出这深宫,你轻叹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历史绝唱,而我眼前的确呈现出一江东水似你的离愁,而我深陷其中,那轻叹,牵动着我的心灵,撕扯着,一种苦闷不可言状。

你,是诗的化身,只好向你的一生都有是相伴,因诗兴奋,因诗低落,为诗激动,为诗怅然,你自持一腹才华,自觉必当为国效力,但你人如其字,太白,不曾察觉深宫的腐朽与政治的黑暗,在你醉后令高力脱靴,贵妃碾量时你不被重用的命运就已被书写,而你走出深宫走在街头喝着酒的落魄的你,令我无端想起那个感叹“长风破浪心灵。我好似看到一个满腹才华的人在我眼前堕落,但不会你是也人公认的诗仙,过往种种都仿佛是为了您缔造仙气自此,你便是诗,诗便是你,再也无人可超越你只因诗,只因你。

你,为救国人的生命于灾难之中,从医,又为救国人心灵于水火之中,你弃医从文,以纸为战场,以笔为武器与敌人开始了长久的斗争。你将你睿智的思想隐藏于字里行间,你将你悲愤的心情融于你的支言片语。你对当时的人民,只能用哀其不幸,恕其不争。就如同你们带来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无,无所谓有的,但你为我们抓住一缕希望,带来一丝阳光,正如你所做的,世上其实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你就为我们走出了一条通往胜利的路,在我们胜利的时候,你却化做一颗路边伫立着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的“横眉冷对千夫挡, 首甘为孺子牛”牵动着我的心灵,一服自豪感犹然而生。

雨声渐渐小了,我从漩涡中走出,才发现,纸已湿了大半,不知是窗边飘进的雨还是什么。

感受着被牵动着的心灵,我再看看渐渐晴了的雨,夜里中已出现了几颗流星,虽光芒微小,却是希望的指路标。

心在倾听中感悟,升华。静闭双眸,感受灵魂深处的律动…… —— 题记

翻开历史的书页,我们可听到山水间动人心弦的呼啸,亦可体味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苦。有人寄情于山水,以闲适舒畅的生活滋润心脾;有人纵驰于官场,以忙碌进取的奋斗充实思想。抚过斑驳的史页,感受不一样的跃动,体味不同的心。 一声呐喊:“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对肩膀担负着太多的沉重,一颗心灵经历着太多的坎坷。黑暗的社会现实在他心中无尽翻腾,连年的战乱使他无处容身。他,原本踌躇满志,终究在心中成了一个死结。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然而子美却并未向命运屈服。纵然颠沛流离,他的心中从未放弃对诗歌的追求,他的血中永远涌动着创作的欲望。茅屋破了有何碍,只要胸中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志;命运坎坷有何妨,只要有创作的动力不断将生命涌向高潮。 热衷于向往,痴迷于事业。褴褛衣衫下,枯瘦的胸腔发出一声雄浑的呐喊。执着,坚持,是奋进的步伐牵动人心。 一曲悲歌:“红销香断天涯路,落絮随风飘尘埃。”空庭春晚,笙房生寒。晚来的季节,怎能容下父亲惨死狱中的噩耗;萧条的庭院,怎能承载天人相隔的悲戚。一代才女,蔡文姬,流转于长江南北,沙漠荒原。艰难苦恨尝尽,却找不到属于心的方向。萧瑟秋风,她竟选择踏着明妃的足迹远嫁胡邦。 姹紫嫣红,还能让谁的素手盈盈采摘;漫天飞絮,还能迎着谁的目光缱绻天涯。然而命运却并未在那一片胡杨瘦柳间定格。仰着汉时皓月清辉,她再次回到了故土。“绝世王嫱悲久去,千秋蔡女竟归来。”圆父愿、续汉史,孤芳寂寞三载,她终于传成千古绝唱。给予,奉献。多少载的孤心泣血,呼蛩语恨。抚琴一曲,蔡文姬演绎生命的价值,震慑灵魂。 一语怒斥:“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端坐泽畔,面对怀王使者,面对坦荡仕途,面对羡煞旁人的荣华一生,庄子闭上了眼睛。为何?因为他害怕心成为金钱的奴隶,渴望身只存于自我的人生。厉声一斥,他要让世人在利益中解脱,明白生之所向。一语怒斥,羞愧了无语的使者,触醒了民族的心…… 品读林黛玉“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苏武“陇上羊归塞草茵”的忠诚,易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惆怅,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絮语。其实,我们追寻的早已不是声音本身,而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种灵魂深处的彻响。 倾听、创造,奏响自己的人生天籁……

任何资料让我参考,这里只能提供一首经典歌曲《星星点灯》

梁静茹:

微微凉意 星星点灯

空气里 沁人心

夜里的窗台 对月明诉

笔记里的情思 像星穿空

今夜的空气 唤醒满满的心

直到眼中有天边 新的希望

今夜的空气 把我带回来

在浪漫的梦里 找回自我

予欢喜 微笑祝福

把烦心停在小路 不再痛

再回头 不再问谁

伴着灯火照路 也许暖

今夜的空气 唤醒满满的心

直到眼中有天边 新的希望

今夜的空气 把我带回来

在浪漫的梦里 找回自我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夸父追日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山海经》记载这个神话时说他“不量力”,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诗中却称赞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夸父神话故事主要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列子·汤问》在手杖化桃林的细节上稍有不同,说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关于邓林,据清人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山海经·中次六经》所说“夸父之山,……北有……桃林”的桃林。此夸父之山,郝懿行说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后代以“夸父”名山的还有一些地方,其中也多有与夸父追日相联系的传说。

[编辑本段]古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编辑本段]古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很渴,想要喝水,在黄河、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丢弃了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邓林(桃林)。

[编辑本段]成语

词目: 夸父逐日

拼音: kuā fù zhú rì

解释: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贬义:自不量力。父,古代男子美称,读“斧”

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

近义词: 夸父追日

用法: 作宾语、定语

示例: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必渴死者也。”

[编辑本段]夸父逐日《山海经》原文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未至⑤,道/渴而死⑥。弃/其⑦杖,化为/邓林⑧。

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还没有到,就在路上因口渴死了。夸父将他的手杖丢弃了,化作了一片桃林。

注释;夸父逐日雕像

逐:角逐;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于:到。

河 渭: 黄河和渭水;

不足:不够;

北:向北

大泽: 大湖。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山北。

至: 到;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而:表因果;

道渴而死: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其: 代词(代夸父) ;

邓林: 桃林。

[编辑本段]典籍记载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编辑本段]传说故事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物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让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头上,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

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

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

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编辑本段]现实寓意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夸父逐日意图

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

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盐碱化,狩猎和捕鱼范围增大而获得的数量却减少,诸如此类都是不可避免的,能获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资只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夸父遇到这个问题时的决定是:向西,去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

这个决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我们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围绕着太阳运转,太阳根本不会落入地球,更何况向西迁移,不是被高山挡住,就是进入沙漠,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不多。现在科技发达,人们尚且难于很好地生活在绿洲中,至于远古时代的闯入者,生活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对夸父族这样的一个内陆部族来说,作出这个决定却是正常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绕太阳运转以及我国西北部的地理状况,他们一无所知。他们最多可能从靠近黄海、渤海的部族那里知道:东面,就是大海,太阳从海中升起。至于西面,尽头是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

《淮南子》中的天文篇,即为例证: 日出于易谷,浴于咸池,……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再者,现代汉语的最常用词语中仍旧遗留着远古时对太阳运动认识的痕迹。如“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日落”等等。这些词语都隐含着古代的观念:太阳从大地上升起,落下。

夸父部族应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他们肯定已经认识到了阳光决定了季节,决定了农业以及其它的生产活动,那么,在太阳落下的禺谷里,阳光是最充足的,对于因资源不足而面临困境的夸父族人,迁移到那里去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不幸的是,他们却走进了沙漠。沙漠之中,到处是**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热,又十分缺水,干渴令人难于忍受。从记载上看,他们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并把这条河的主干叫河(黄河),源头的分支叫渭(渭河)。这种河是在夏季由远处高上的冰雪融化汇集形成的,是季节河。随着时间推移,由夏入秋,气温下降,冰雪融化减少,就会变浅,干涸。当夸父族人发现河水突然迅速变浅,水面变窄,水量不断减少时,他们明白赖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坚持前进,还是退回去?夸父决定:留一部分人在绿洲,其他的人在夸父率领下,向北,去寻找大泽。很有可能,他们看到了海市蜃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结果是一样的:向北走,还是沙漠。沙漠是严酷的,又是漫无边际的。在跋涉中,体力迅速下降,又没有足够的水。最后,夸父和他所率领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这就是夸父逐日传说中的实际情况。人类在远古时代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才能够生存下来,居住一处,就会破坏一处。所以,迁移,拓荒是较为频繁的。而夸父逐日,由于其非凡的胆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被记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败。

夸父逐日,是一个部族的活动而非神之间的争斗。证据很明显:前一篇记载是贬抑性的,“夸父不量力”,这是其他部族对他们的计划和结果的评论。而后一篇豪气干云的记叙则是由夸父族人留传下来的。另外,如果把这两篇记载中提到的河、渭理解为沙漠中的季节河,而不是理解为黄河、渭河,则两篇记载都是写夸父族在沙漠中生活的情景。

夸父的失败,使远古的人们认识到征服西北的无比艰难。从此,水,而不是战乱,决定了中华民族只能向南发展。几千年来,南方一直在移民开发,原始森林、荒芜之地不断变为繁华的城镇,而西北部至今还是地广人稀。

夸父遗址能够被发掘出来吗?也许,只有中国的施利曼才能做到。当年,德国的施利曼仅仅凭着他对荷马史诗的热爱,凭着他的财力和毅力,终于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仅仅是神话的东西变成了考古发掘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发现。

[编辑本段]《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经 :第一卷《南山经》 第二卷《西山经》 第三卷《北山经》 第四卷《东山经》 第五卷《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海外南经》第二卷《海外西经》 第三卷《海外北经》第四卷《海外东经》第五卷《海内南经》

第六卷《海内西经》第七卷《海内北经》 第八卷《海内东经》

大荒经:第一卷《大荒东经》第二卷《大荒南经》 第三卷《大荒西经》 第四卷《大荒北经》

海内经:第一卷《海内经》

“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深层含义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为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编辑本段]原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 2

1、作家作品和神话内容: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定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2、文言词语积累:

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着作。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触,碰、撞。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昔者:从前。

为:做。

帝:部落首领。

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

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

焉:兼词,“于之”。

3、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湖流水和泥沙都向这里汇集。

4、短文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

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童年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5、小结: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编辑本段]神话传说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很大、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区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规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与男子相遇,必须先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期,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平整垫高洼地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所以,原来世间的景象全部颠倒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编辑本段]“不周山”释义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传说在昆仑西北部,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编辑本段]事实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注:“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kù)、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而“三皇”为 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

席慕容的《写给幸福 》

翠鸟

夏日午后,一只小翠鸟飞进了我的庭园,停在玫瑰花树上。我正在园里拔除杂草,

因为有棵夜百合花挡在前面,所以小翠鸟没看见我,就放心大胆地啄食起那些玫瑰枝上

刚刚长出的叶芽来了。

  我被那一身碧绿光洁的羽毛震慑住了,屏息躲在树后,心里面轻轻地向小鸟说:

“小翠鸟啊,请你尽量吃吧。只求你能多停留一会儿,只求你不要太快飞走。”

  原来在片刻之前还是我最珍惜的那几棵玫瑰花树,现在已经变得毫不重要了。只因

为,嫩芽以后还能再生长,而这只小翠鸟也许一生中只会飞来我的庭园一次。

  面对起这一种绝对的美丽,我实在无力抗拒,我愿意献出我的一切来换得它片刻的停留。

  对你,我也一直是如此。

喜鹊

在素描教室上课的时候,我者见两只黑色的大鸟从窗前飞掠而过。

  我问学生那是什么?他们回答我说:

  “那不就是我们学校里的喜鹊吗?”

  素描教室在美术馆的三楼,周围有好几棵高大的尤加利和木麻黄,茂密的枝叶里藏

着很多鸟雀,那几只喜鹊也住在上面。

  有好几年了,它们一直把我们的校园当成了自己的家。除了在高高的树梢上鸣叫飞

旋之外,下雨天的时候,常会看见它们成双成对地在铺着绿草的田径场上慢步走着。好

大的黑鸟,翅膀上镶着白色的边,走在地上脚步蹒跚、远远看去,竟然有点象是鸭子。

  有一阵子,学校想重新规划校园,那些种了三十年的木麻黄与尤加利都在砍除之列。

校工在每一课要砍掉的树干上都用粉笔画了记号。站在校园里,我象进入了阿里巴巴的

童话之中,发现每一棵美丽的树上都被画上了印记,心里惶急无比,头一个问题就是:

  “把这些树都砍掉了的话,要让喜鹊以后住在那里?”

  幸好,计划并没有付诸实现,大家最后都同意,要把这些大树尽量保留起来。因此,

在建造美术馆的时侯,所有沿墙的大树都被小心翼翼地留了下来,三层的大楼盖好之后,

我们才能和所有的雀鸟们一起分享那些树梢上的阳光和雨露。

  上课的时候,窗外的喜鹊不断展翅飞旋,窗内的师生彼此交换着会心的微笑。原来

雀鸟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肯留下几棵树,只要我们不去给它们以无谓的惊扰,美丽

的雀鸟就会安心地停留下来,停留在我们的身边。

  而你呢?你也是这样的吗?

透明的心

陪母亲去医院做复健治疗,是我没课的日子里一定会去做的工作。

  尽管外面阳光普照,医院里仍然有股隐隐的寒意,生病的朋友遇见了也会打个招呼,

他们的脸色总是比平时的要阴暗多了。

  一个实习的小护士走过无人的长廊,两边的落地玻璃窗把阳光带了进来,铺在光滑

的磨石子地上,划出一个个的方格。穿着浅蓝色衣裙的小护士忽然微笑了,踮起脚尖开

始在这些方格里玩起跳房子的游戏,一路向走廊这头跳了过来。

  我就站在走廊的这一端,心中能完全感觉到她的欢喜。是啊!小女孩,快摆脱掉那

些病房里的疾病与痛苦吧,在这个有阳光的长廊上,年轻的你有着一切感受快乐与幸福

的权利。

  我安静地站在满头白发的母亲身后,随着她缓慢的脚步往前走去,长廊外,新长出

来的叶子在阳光里竟然是完全透明的。

  在你的凝视之下,我多希望我也能有一颗完全透明的心。

独木

喜欢坐火车,喜欢一站一站的慢慢南下或者北上,喜欢在旅途中间的我。

  只因为,在旅途的中间,我就可以不属于起点或者终点,不属于任何地方和任何人,

在这个单独的时刻里,我只需要属于我自己就够了。

  所有该尽的义务,该背负的责任,所有该去争夺或是退让的事物,所有人世间的牵

牵绊绊都被隔在铁轨的两端,而我,在车厢里的我是无所欲求的。在那个时刻里,我唯

一要做也唯一可做的事,只是安静地坐在窗边,观看着窗外景物的交换而已。

  窗外景物不断在变换,山峦与河谷绵延而过,我看见在那些成林的树丛里,每一棵

树都长得又细又长,为了争取阳光,它们用尽一切委婉的方法来生长。走过一大片稻田,

在田野的中间,我也看见了一棵孤独的树,因为孤独,所以能恣意地伸展着枝叶,长得

象一把又大又粗又圆的伞。

  在现实生活里,我知道,我应该学习迁就与忍让,就象那些密林中的树木一样。可

是,在心灵的原野上,请让我,让我能长在一棵广受日照的大树。

  我也知道,在这之前,我必须先要学习独立,在心灵最深处,学习着不向任何人寻

求依附。

白帆

可是,我如何能做到呢?如何能不寻求依附?在我的心里,不是一直有着你吗?

  你是一艘小小的张着白帆的船,停泊在我心中一个永不改变的港湾。

  我对你永远有着一份期待和盼望。

  在年轻的时候,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长长的下午,我无所事事,也无所怕惧,只因

为我知道,在我的生命里,有一种永远的等待。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

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而你,你一定会来。

  今天,阳光仍在,我已走到中途。在曲折颠沛的道路上,我一直没有歇息,只敢偶

尔停顿一下,想你,寻你,等你。

  雾从我身后轻轻涌来,目光淡去,想你也许会来,也许不会,开始害怕了。

  也开始对一切美丽的事物怜爱珍惜。不管是对一只小小的翠鸟,或是对那结伴飞旋

的喜鹊;不管是对着一颗年轻喜乐的心,或是对着一棵亭亭如华盖的树;我总会认真地

在那里面寻你,想你也许会在,怕你也许已经来过了,而我没有察觉。

  日子在盼望与等待中过去,总觉得你好象已经来过了又好象始终还没有来,你到底

在什么地方呢?你到底是一种什么模样呢?

  总有一天,我也会象所有的人一样老去的吧?总有一天,我此刻还柔软光洁的发丝

也会全部转成银白,总有一天,我会面对着一种无法转寰的绝境与尽头;而在那个时候,

能让我含着泪微笑地想起的的,大概也就只有你只是你了吧?

  还有那一艘我从来不曾真正靠近过的,那小小的张着白帆的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751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