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茶书》的作者罗家霖在客观分析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异同后,中肯作结的一段话。这句话之于中国茶史及中国茶文化,应是点睛之笔吧?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国茶史,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我们的炎黄先祖缔造、发现、发明万物。中国茶,同样可以溯源至那一时期。
陆羽《茶经》曰: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神农本草经》记载: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寥寥几言,讲的是神农氏遍尝百草,偶然间发现有解毒之效的茶。 荼 ,后来演变成 茶 。到陆羽《茶经》后, 茶 字就固化了下来。早先有很多称谓,如槚、茗、荈等。
这是《中国茶书》历数的中国茶文化兴盛的三个时期。
作者说,在中国茶道浪漫而感性的氛围里,其总体变化的态势遵循的是一种更趋合理化和实用性的法则。煮茶之唐朝,点茶之宋朝(宋徽宗),泡茶之明朝,便是这段悠长岁月中的三个重要阶段。
唐之煮茶 ,有古都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事文物——制茶工具和饮茶器皿为证,陆羽《茶经》中也有详载。
宋之点茶 ,在于宋徽宗。他终日率众浅唱低吟,茶宴不息,幻化《茶百戏》,行享斗茶之趣。日本抹茶道即传习于此。
明代泡茶 ,源于平民出身的朱元璋。他治国尚简,制茶饮茶,也摒弃前朝阳春白雪、繁琐奢侈的行茶执法,推广更加简单经济、沿用至今的散茶泡饮之法。
翻阅中国茶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更迭,茶的命运也起起落落,沉沉浮浮,坎坎坷坷。一如《中国茶书》作者的导师、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在序言中所言: 茶之境况,国之境况也。
的确,纵观中国历史,凡朝代更迭之际,战乱纷争之时,国人颠沛流离,很多历史时期、包括近现代,当人们连温饱都成问题时,喝茶又哪来那么多的讲究和诗意。茶,也就是一种饮品罢了。正如作者所言,人们手中的那杯茶, 芳香依旧,却不再见唐时的浪漫,亦不见宋时的礼仪。
朱青生教授在序言中不无遗憾地说, 茶由中国而流布世界,然而关于茶的文化未必全在中国。 他举了日本茶道的例子。他说日本茶道借茶以调节人心,寄托禅意, 虽源于中土,却在庭院孤松之下,明月清风之间,与回味开掘相依,把茶道带上超绝的道路。
朱教授对中国现代茶文化寄予很高的期许。他认为, 千年的中国茶道,未必只重茶汤,其与天道、人心之间的若即若离,仪式之隆重,方法之精致 ,虽一时难以恢复,如能追溯茶道之中国本源,参以各国茶习、以及天下饮仪,出入增减,必能重建规矩。
要知道, 《中国茶道》成书于本世纪初 ,那时作者及其导师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国之兴,茶亦将兴矣。因此师徒二人充满信心,也充满希冀。让我们读来也信心满怀。
当然,朱教授也中肯地针砭了时弊。他说拜物风气,必先在茶与酒,茶之为物质,真可谓奢靡飘荡 , 尽把一个浮华世界冲泡得浓墨乱卷,异香飞扬。 或矫情于珍贵,或标榜于等级,一种俗气,弥盖万千,座拥聚饮,常为私心之交易;几片茶叶竟可冲抵农家一生心血。
他希望人们在饮茶中竭尽创造,使得茶饮成为人们 脱离传统规范、走向自身自觉 的一种“无有的存在”, 藉此化出滋润天下、洗漱人心的芳流。
如今,我们已欣喜地看到,茶道文化方兴未艾。汩汩清流,正引领和启迪真正爱茶的人们,在自然与道德之间掌握着微妙平衡。
茶,是宇宙自然的无上馈赠,是世人之饮,亦是君子之饮。
那么,往后余生,就与茶为伍吧。循着《中国茶书》的脉络,从陆羽《茶经》开始识茶,做知茶、爱茶、悟茶、懂茶、惜茶之人,让脚步慢下来,让心绪平复下来,让自己的鸿蒙小世界就这么茶香袅袅,直至空灵悠远,清幽寥廓。
友友们爱茶么?诚望不吝赐教,也欢迎批评指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