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让人联想到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Hamanism)。人文主义主要针对前现代的宗教、伦理、政治对于个体的压抑,主张个性的张扬,强调感官、此岸、现实、工具的重要性,主张从宗教的神灵的彼岸的王国,回归到世俗的感官的物质的生活,认为前者是虚幻的,后者才是现实的,才是人本身。人文主义是西方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社会的起点。
人文主义、人文精神都是对于某种外在于人的异化力量的否定,强调“回到人自身”,但两者指向相反。人文精神针对的是现代进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物质消费主义、技术工具主义,强调人文文化,自我实现和内心关怀,主张人的主体创造作用、主张民族自尊、自持、自决。从这个角度看,关于人文精神过去是否有过的质问是没有意义的。
现代工业与资本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运用,给许多人过于饱和的感官欲望满足。可是物极必反,人们开始囿于现成知识、常规逻辑、传媒语言、官僚体制与技术规范里,目光越来越短浅,趣味越来越市侩,人情越来越淡薄,竞争越来越冷酷,而人对现实的依赖、顺从以及惰性却在增加,想象力、创造力在减退,主体性在丧失,信仰、理想、道德、情操等构成人的灵魂并且规定人生的意义的品质瓦解了。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是手段与目的的颠倒。
没有抽象的“人本身”,感官、肉体是人的,灵魂、精神更是人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技术、习俗等都是人的事务的体现,哪一方面的膨胀压抑了全面发展,都是人的异化和失落,都需要回到“人本身”。
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对立与统一:前者从天国回到人本身(肉体),后者从世俗回到人本身(精神)。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人文思想”没有太大的区别。“人文主义”来源于英文humanise,这个单词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也可以被译成“人文”“人本”“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字典上的解释:
人文:1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 人文景观
2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
人文精神: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
人文科学:原指区别于神学的同人类利益相关的学问,后来一般指研究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科学。
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先进思想,但缺乏广泛的民主基础,有很大的局限性。
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它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过反封建的积极作用。
浪漫主义文学简介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
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一、浪漫主义文学试图用想象代替不足
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
用德国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所以,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
所以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
二、浪漫主义文学远离现实生活
在理想主义精神的支配下,浪漫主义文学更多地采用了远离现实生活的神话传说、奇异故事等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以富于幻想的方式创造出想象的和虚构的艺术世界。
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曾说:浪漫主义艺术“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
因此浪漫主义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往往带有幻想的特点,在虚构的特殊的环境中,描写一些具有奇特的超人品格、行为和能力的形象。
三、浪漫主义文学崇尚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浪漫主义文学尤为重视自然。
这个“自然”既是指那个与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大自然,又是指突现了人之本性的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所以关注自然,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是因为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的失望。
浪漫主义认为,人性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因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因为物质欲望的弥漫,而逐渐丧失了。
四、浪漫主义文学写作夸张、大胆
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和表现理想的需要。
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变形、比喻、象征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从而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浪漫主义文学经常使用异常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传奇式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形式,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自然奇观和异域风情揉合起来,以表现理想中的世界和人生,呈现出雄奇瑰伟的浪漫气势。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一、罗伯特·彭斯
罗伯特·彭斯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他复活并丰富了苏格兰民歌,他的诗歌富有音乐性,可以歌唱。
彭斯生于苏格兰民族面临被异族征服的时代,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激进的民主、自由的思想。
诗人生活在破产的农村,和贫苦的农民血肉相连,他的诗歌歌颂了故国家乡的秀美,抒写了劳动者纯朴的友谊和爱情。
二、乔治·拜伦
乔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
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三、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四、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弗朗索瓦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
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
五、华盛顿·欧文
是19世纪美国最著名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号称美国文学之父。1783年4月3日出生在纽约一个富商家庭。
从欧文少年时代起就喜爱阅读英国作家司各特、拜伦和彭斯等人的作品。欧文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纽约外史》。
1819年,欧文的《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此外海涅、卢梭、惠特曼、华兹华斯、济慈、小仲马、简·奥斯丁等人也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1830年德拉克洛瓦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其最优秀的作品,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在法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幅作品以法国为推翻波旁王朝而进行的“七月革命”为背景。画面中,左手执枪、右手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形象,突出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在女神的引导下,慷慨激昂的学生、市民冲破战场上的滚滚硝烟,奋勇前进。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激情、色与光的融合对比,潇洒奔放,宣告了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没落,也宣告着新一轮浪漫主义的到来。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荡气回肠,富于激情,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具有永恒魅力的珍品,而他本人也被称为“浪漫主义狮子”。
《自由引民着人民》(又名《1830年7月28日》),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走向街垒,于27至29日为推翻这个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与保皇军队展开了白刃战,最后占领了王宫。在法国历史上被称作“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圣德克区的克拉腊·莱辛姑娘一马当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为把这面旗帜插上巴黎圣母院旁侧的一座桥顶上,最后倒卧在血泊中。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这一悲壮激烈的巷战景象,义愤填膺,决心画一幅大画,来描绘群众革命的壮举。于是,有了这幅名作的诞生。
在这幅华中,除了参战的市民、工人以及那个象征阿莱尔的少年英雄之外,画家在正中还设想了一个象征自由的女性形象,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里吉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擎飘扬着的三色旗,正转身号召民众向君主专制王朝冲去。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右侧那个身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是大学生,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有人认为这就是画家本人),在他身后有两个高举战刀怒形于色的工人形象。前景上除了倒毙在瓦砾堆上的禁卫军尸首外,还有一个受伤的青年匍匐着想站起来,仰望着女神手中的三色旗。远处是处在晨雾中的巴黎圣母院,隐约可以看到北塔楼上飘扬的一面共和国旗帜。
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奔放的激情,丰富的光色效应,丰动态的构图,奔放有力的笔触,大胆的想象,寓意的手法,这一切就是这一作品的主要成功之处。作品中那种喷薄而出的激情和戏剧性情节场景的完美结合,以及作者以出神入化的方式营出造绚丽多姿的色调,使《自由引导人民》变成了一支交织着浪漫主义和现实精神的高昂激越的战斗进行曲。这幅画是人民争取自由和权利的颂歌。在此画中,画家真实地表现了工人、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在共同愿望下自觉地组织起来为争取整个阶级的自由而奋勇向前。此画具有煽动性和独树一帜的震撼力这幅画构图奔放而生动,色彩鲜明而沉郁,气氛热烈而激昂,具有深刻而巨大的感人力量,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作品。
许多画评指出的,“《自由引导人民》恐怕是西方绘画中最家喻户晓的作品之一,它的形象被制成各种印刷品、邮票、钱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有的时候因为太常见了,我们甚至反而模糊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