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关雎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第1张

关雎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窈窕淑女的青睐之情,对淑女美好品质的欣赏之情。其实这首诗说白了就是教如何讨好女生,和应该挑什么样的女生的,情感只要围绕对淑女的爱慕之类的就行了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是什么意思?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顺其自然就好~~

“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月就像一个人的心,随着心情的变化,所以有了阴晴圆缺

思念,思乡,思念亲人,老婆,友人,很多

月圆代表团月,月缺表分离,表思念,望采纳

村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藉著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墨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用墨笔勾勒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节操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社戏》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社戏》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解答:

《社戏》表达了:

表达出作者对童年快乐的回忆,对乡村生活热爱,赞美人们的质朴

春雪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看你在处于一种什么时候?当你是正是80后,那么,当你看到了春雪后,你应该是觉得它是表达了属于自己或他人的爱情降临……春天给予人们的感觉是爱情的来临,美好的感觉让你知道,有了爱情会有不一样的体会,而雪嘛,它是让人觉得美却又冷的东西,但,雪也是一种会让爱情变得更浪漫主义的自然变化。遇上雪天气,有了春天的爱情,那么不是更温暖如春。因为,爱人就在自己身边了,那怕天塌下来,或是其他。爱情的魔力是没法想像的,希望属于你的爱情,因为春雪的到来、而为你造就不一样的人生……

表达了他美好的思想感情,什么思想感情,嗯……

想象是美好的,

那也得切合实际。

若是期望太高,

反而容易失望了。

著名文学家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中写道:“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开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

那些不依附于其他,而被其他所依附的书,就应当是我们的必读书,或者说必备的知识基础,《诗经》就是这必不可缺少的书目中最重要的一本。

《诗经》是儿童的启蒙读物,是一个百科全书。

孔子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鸟兽虫草之名。”

不学《诗》,无以言。

我们阅读《诗经》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各种效益,所能影响的人也非常有限。

但是我相信,在看似“无用”的事上,我们能开出朵朵精神财富的花来。

因此,先开始诵读吧,读起来,体会《诗经》的各种意想不到的美。

《诗经》上篇

国风·周南·《关雎

荇菜——

即莕菜,别名接余、水镜草、金莲子、水荷叶等。生长于池塘及流动缓慢的溪流和小河中,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茎多分枝,沉入水中,生有许多不定根。作药用时可治发汗透疹;利尿通淋;清热解毒。

《诗经》中寓意爱情的浪漫之花,在中国分布广泛,内蒙古草原、京城的皇家园林、江南水乡、川滇的横断山区以及宝岛台湾,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窈窕,体态优美,容貌姣好,谓之窈窕。此窈窕不仅强调女性身体之美的细节,更强调身心之美的和谐。窈,深邃,指心灵内在的澄澈;窕,优美,指身体线条和谐有韵律。

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关雎》:

COOING AND WOOING

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

There is a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

Of cresses here and there;

The youth yearns day and nightFor the maiden so fair

His yearning grows so strong,

He cannot fall asleep,

But tosses all night long,

So deep in love, so deep!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Cress long or short and tender!

O lute, play music light

For the fiancée so slender!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On cresses cooked tender!

O bells and drums, delight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

以“求不得”,在我们生命里出现的最为频繁,你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她终究如梦寐般悠远。

求之不得。

生命是一个过程,哪有真正的求得和拥有?倒不如放弃这种无谓的自苦,琴瑟鼓之,记住那一刻灿烂,那一刻美好,快乐的生活。

《关雎》为什么放在《诗经》的第一篇呢?这个问题需要从《诗经》文本的形成以及《关雎》本身的内容说起。众所周知,《诗经》是两周时期的作品。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过人们的收集编定最终而形成的。在《诗经》文本的编定中,有一位关键性的人物,那就是孔子。《史记》记载孔子删定《诗经》把原来的三千多首。去粗存精。选定外三百多首。而且对其中的一首诗歌评价很高,即《关雎》。《论语》中孔子评价《关雎》“哀而不伤,乐而不*”。这基本上成为后世评论诗的金科玉律。

《关雎》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在追求女子的时候是合乎理智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得不到追求的这位女子时,也仅仅是“悠哉悠哉,辗转发侧。”仅仅限于“寤寐思服”。而不是死缠烂打。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所以说它“哀而不伤,乐而不*”。

《关雎》放在第一篇还符合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诗经》在古代不简简单单是一步是个总集。而是起着礼乐教化的作用。是要正人伦,美风俗的。让人们读了感受其温柔敦厚的诗风。《关雎》最是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风。

《关雎》放在《诗经》中的第一篇,也许《小序》分不开关系。《小序》中解释《关雎》,“后妃之德也。”后宫之妃作为国母,也要给全国人民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诗集传》中说的好:“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娴贞静之德,故作是诗。所以说读懂了《关雎》就读懂了《诗经》。《关雎》放在《诗经》第一篇位置特殊而且重要。(来自网络,)

有意义。《关雎》写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一见倾心,而后朝思暮想、备受煎熬的感受。

一名青年男子,见到一位采荇菜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然而他顾虑重重,羞于开口,于是只能在想象中与他接触、亲近、结偶。他不敢当面向她表白,却让自己沉浸在爱的幻想中,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慕方式,含蓄内敛,悸动而羞涩。

孔子把《诗经》中的《关雎》放在第一篇是有用意的,他认为食与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谁都无法回避,但不回避并不代表放纵,欲念是需要尺度的,欲念的放纵会对人类社会的秩序造成危害,而一切的克制都要从约束男女之欲开始。作为儒家思想开创的人孔子将《关雎》放在开篇,意在教化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

关睢》所写的爱情,其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这种爱的方式,符合民族的婚恋观念,也符合儒家教化的目标,因而被编在《诗经》的首篇可谓是得其所。

关雎

—我爱你,只是因为爱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关雎》

我至今记得儿时看过的星爷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尤其是这么一个场景:星爷喊了一声“美女”,镜头内所有女人不约而同回头,其中有真正的美女秋香姐,也有长得惨不忍睹的歪瓜裂枣。可见,只要是女人就会以“美女”为准则来要求自己,孜孜不倦,自古皆是如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男人都喜欢漂亮女人。

雎鸠是一种水鸟,因头顶有冠羽,又名王雎。因雌鸟和雄鸟的感情十分专一,它们的叫声多被用来形容爱情。学者们普遍认为,雎鸠其实就是鱼鹰,“关关”是它们的叫声。那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耳熟能详的诗,直译过来的意思即:雎鸠在河中的沙洲上关关地叫着,美丽贤惠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诗中的“君子”,含义比后世所指的要宽泛很多,纯粹指代年轻男子。君子爱美人自古就是人之常情,美丽的姑娘自然容易得到男子的青睐。西施捧心,众人皆认为美;东施效颦,众人却不愿靠近。同样是“颦”,美女和丑女的待遇却有天壤之别,可见容貌对女子来说有多重要。

邂逅一位美丽的姑娘,对她念念不忘,越是得不到,越是难以忘怀,就连做梦的时候也想着她,醒来的时候依旧想着她,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睡。这种感觉,叫作相思。

平心而论,《诗经》所囊括的爱情诗中,我不认为《关雎》是最好的,但它所表达的感情却是最纯粹的。心仪的姑娘美丽贤惠,所以我思念她;得不到她,所以我总是想着她。我究竟有多爱她呢?我希望能弹琴鼓瑟大胆地向她表达爱意,击鼓鸣钟只为博取她的一笑。

君子爱美人,一切都是那样合情合理。爱她,就要勇敢地说出来,不管结果如何!

私以为,《关雎》之所以流传得最广,或许就是因为它所描述的爱情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既没有因地位悬殊而高不可攀的无奈,也没有因身份之虑而无法言说的惘然,有的只是美丽的女子,还有爱她的君子。

大抵少年们都有过浪漫的曾经,都曾深深爱过一个姑娘,也曾梦想着要和她长相厮守。最终有没有在一起,不得而知,但是所经历的那种忐忑的思念却是相同的。心上人的一颦一笑,一抬首一回眸,都清清楚楚地印在了脑海中,挥之不去,驱之不散。所以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君子们心中应该会有共鸣吧—这首诗,写的不就是我心中的感受吗!

因为平凡,所以真实。因为常见,所以纯粹。

然思念之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得到。不仅仅是诗中的男子,大多数平常人都有着同样的心理—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对于心爱之人,抑或是心爱之物,越是无法得到,越是想拥有,那种渴望甚至会与日俱增,做梦也会想着,心心念念,难以忘怀。

一如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林徽因是才女,亦是出了名的民国美人,用“窈窕淑女”来形容她一点都不过分。这样一位美丽多情的才女,怎能不叫人心动?难怪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这三位才子都和她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最终,梁思成抱得美人归,与林徽因结为连理。而后人最唏嘘叹息的,是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

情窦初开时,林徽因爱过徐志摩。他们也曾有过婚嫁之意,只因当时徐志摩已经娶了妻子张幼仪,阴错阳差,他和林徽因最终错过。除了张幼仪,徐志摩生命中还有另一个他深爱的女人—陆小曼。对他来说,林徽因不是唯一,只是之一。然而金岳霖不同,他一生只爱林徽因一个,甚至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他与她比邻而居,只为离她更近一点。

林徽因并不爱金岳霖,她敬佩他,欣赏他,把他当成了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或许比朋友更近一步,但这种感情绝对不是爱‍‌‍‍‌‍‌‍‍‍‌‍‍‌‍‍‍‌‍‍‌‍‍‍‌‍‍‍‍‌‍‌‍‌‍‌‍‍‌‍‍‍‍‍‍‍‍‍‌‍‍‌‍‍‌‍‌‍‌‍。对于金岳霖来说,他从未得到过林徽因的爱,也正是因为得不到,他穷其一生都忘不了她。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说的或许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吧。

在岁月的洗礼下,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这段感情始终没有褪色。后人提到金岳霖,也只是忍不住叹息一声,奈何有缘,可惜无份。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除了全诗的中心“淑女”,这句诗还提到了一种让我好奇的水生植物—荇菜。我没见过真的荇菜,书上说,荇菜可以食用,夏天开**的花,叶子会浮在水面上,就像睡莲的叶子。很美好的描述。《诗经》中很多植物都让人心向往之,不仅植物名很美,所描述的状态也美。

回到正题,歌颂淑女,先咏荇菜,歌颂人先咏物,这便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即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中的“兴”。

《诗经》中有不少作品都是以植物来起兴,引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大名鼎鼎的《卫风·氓》,被弃的女子感叹自己太过沉迷于爱情,首先歌咏的是桑叶和桑葚。“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桑葚,这和女子的心情本无关系,放在诗中却又合情合理,这就是“兴”的妙处。

《关雎》是一首爱情诗,描写君子邂逅淑女,并爱上她,这几乎毫无争议。可古之学者却大多数都认为诗中的君子指的是周文王,淑女指的是文王的妃子太姒,诗的真实含义是歌颂后妃之德。北周学者孔颖达也在《毛诗正义》中说道:“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不过在后人看来,这无非迂腐的儒家学者们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诗句罢了,他们的思想过于拘束严谨,对他们而言,歌颂情爱有伤风俗,君王礼仪才是重要的,因此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将诗中的爱情扭曲成子虚乌有的后妃之德。

我一直很羡慕《诗经》中的爱情。和现如今有前提的爱情观相比,《诗经》描述的爱情太纯粹太干净—不是因为你位高权重,不是因为你家财万贯,我想与你白头偕老,举案齐眉,只是因为爱你。

 

《关雎》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其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周代无名氏《国风·周南·关雎》,原文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共五章: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国风·周南·关雎

 《国风·周南·关雎》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诗经·周南·关雎》原文及赏析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周南·关雎》原文及赏析

 原文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11)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 乐器 。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芼:芼(音帽):拔取。有选择之意。

 赏析一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 论文 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 自然 ,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 节奏感 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 民俗 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 教育 出版社1995年版)

 (聂石樵)

 赏析二

 诗文欣赏说《诗经·关雎》

 吴小如

 1

 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 乐谱 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 节日 ,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2

 从古以来,《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 成功 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

 讲到这首诗的表现形式,历来也有两种 意见 。即在赋、比、兴几种表现手法中,有人认为“关关雎鸠”两句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写是比兴,由河洲的禽鸟和水中的荇菜“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愿望,这就是诗的主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此诗干脆自始至终都是“赋”。而说它的手法是“赋”的,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人旧说,认为采荇菜的活动本是贵族妇女(包括后妃以及嫔妾)应做的“本职工作”,所以是“赋”;二是今人新说,认为这是一首写实的情歌,小伙子看上了河上采荇菜的劳动少女,于是表示了爱慕之情,无论“雎鸠”的鸣声也好,采荇菜的场面也好,都是“君子”身临其境耳闻目见的,当然属于“直陈其事”的“赋”了。这些说法都能言之成理,读者不妨互参。

 不过如让我讲这首诗,我倒比较倾向于“比兴”说。所谓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并不是诗人在实际生活之外凭空找来点什么填塞入诗,而是以即目所见、倾耳所闻的当前实际景物做为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顺带着产生了联想。我们可以承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眼前实景,但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诗人在选择诗料时单单看中了“关关雎鸠”,这本身就体现了“比兴”的作用。否则诗人为什么不写别的呢换言之,也只有写互相鸣和的一对水禽才与这首诗的主题合拍,才算得上典型化。如果硬把它限制在“赋”的框框里,反倒近于自然主义的解释了。

 我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讲成比兴手法,是以字、词的训诂为依据的。古人大都把“流”、“采”、“芼”讲成同义词,即都有“寻求”、“采摘”和“择取”的意思。“流”之训“求”,从西汉的刘向(他是治《鲁诗》的),东汉的高诱(说详《吕氏春秋注》),到清代的马瑞辰(著有《毛诗传笺通释》),都有考证,而且比较可信。比如《说苑》中《越人歌》的汉译就有一句“搴流中洲”(这一句是经过校订的),这里的“搴流”即为同义复合词,“搴”和“流”都作采摘讲。可是朱熹的《诗集传》则兼用“流”字本义,认为这句是指顺着流水去择取荇菜。此说虽遭清人(如姚际恒)非议,我倒觉得朱熹的讲法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至于“芼”,旧注亦训“择”,朱熹却据董逌《广川诗故》解“芼”为“熟而荐之”。我觉得此解亦近理。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我们经常还听到用沸滚水把菜蔬“芼”(mào)一下的说法。即等水烧开后把生的菜放进去,“芼”之使熟,随即捞出。由此可见,荇菜的从“流”到“采”,从“采”到“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左右”本指人的左右手,引申为左右两边。人们劳动,大抵双手兼用,尤其是采摘或捧掬菜蔬的时候,总是左右手同时并举。这也属生活常识,无劳辞费。

 训诂既明,然后讲诗。荇菜之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选中。开始采时,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顺水捞来捞去,方向无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来还没有找到明确目标,只能慢慢物色,宛如在水中寻求中意的荇菜。及至“采”时,则目标已明,看准后便采到手了。既采之后,就要“芼”它一下,使之成为可食之物,亦即是说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将开始了。我所以把它讲成比兴,正是从字、词的训诂上体会出来的。

 3

 下面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 天下 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1950年我曾在大学里教过一年《毛诗》专题课,承废名师(冯文炳先生)把他的讲义手稿惠借给我,其中讲《关雎》的一段居然幸存至今,谨转录于下即做为这篇小文的结束:

 “兴”是现实主义的技巧,是不错的。这首诗即河洲之物而起兴,显见为民间产物;采荇尤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可能是女性)。我们对于采荇不免陌生,但采莲蓬、采藕、采菱的生活我们能体会。先是顺流而取,再则采到手,再则煮熟了端上来。表示虽然一件小小事情也不容易做(正是劳动的真精神),这就象征了君子求淑女的心情与周折。等到生米煮成熟饭,正是“钟鼓乐之”的时候了,意味该多么深长!同时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后妃固然主德,但后妃哪里梦见“采荇”的乐趣,也未必看得见“雎鸠”的比翼双飞。不过采诗入乐,“太师”的眼光总算够好的。可惜古人不懂得“向人民学习”罢了。(小如按:此段文字乃转摘自我的一份劫后残存的讲稿中,当时是把先生的意思做为自己的话写下来的,因此可能与原文略有出入,读者鉴之。)

 《诗经·周南·关雎》读解

 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 贫血 和令人作呕。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真挚动人的情歌,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男欢女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证发掘,钻进牛角尖去寻找微言大义,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论文说废话,还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无病呻吟故作多情。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

 时代在变,莫非人性也真地在变男的不男,不长胡子,不骑马打枪,浑身奶油,手无缚鸡之力,不称“男人”而称“男孩”。女的不女,粗声大气,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说的敢说,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会唱会说的不会唱不会说。工业化不仅把人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把男欢女爱的真情实感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罐头、方便面、巧克力、 化妆 品、洗发香波、泡泡糖

 和古人相比,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9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