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舞台上常演的有《闹学》《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幽媾》《冥誓》《还魂》等几折。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汤显祖著。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晚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万历二四六年弃官告归,绝意仕途,笔耕以终老。其一生四部传奇杂剧比较著名,《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清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迤逦而来。
〖思想内容〗
[编辑本段]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据作者说,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情深而亡的杜丽娘,则成为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牡丹亭还魂记》中,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人帮助下,终于打破重重爱情障碍,起死回生,最终得成眷属。
汤显祖在这部传奇作品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这种至情至性的爱情演绎,无不代表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爱情的哲学思考与世情体验,而情深而亡的杜丽娘,则成为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艺术特色
《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
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杜丽娘的梦境是那么温柔缠绵、五彩缤纷。醒过来面对的是母亲的唠叨和凄凉枯燥。
幽冥中判官虽然面目狰狞,毕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体现了一种人情味。还魂后面对的父亲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理学的批判力量。
《牡丹亭》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
杜丽娘的梦境是那么温柔缠绵、五彩缤纷。醒过来面对的是母亲的唠叨和凄凉枯燥。幽冥中判官虽然面目狰狞,毕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体现了一种人情味。
作品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与现实中的人物结构成了现实和精神两重世界,深刻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最后让现实中不可能的爱情理想得以了实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人物介绍:
1、杜丽娘
女,16岁,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自幼深得父母宠爱。生得花容月貌、娇美无比,性情中有温文尔雅、坚韧执著的一面,也有柔肠百结、多愁善感、痴心重情的一面。与岭南书生柳梦梅梦中幽会,醒后思念成疾。
2、柳梦梅
他虽一身书卷之气,却又不乏正义豪迈之心,且又有血气方刚、年少轻狂之气,常常仗义执言,打抱不平。他与杜丽娘因梦生情,忠贞不渝,真情不移,痴心不改,为丽娘的重生冒杀头之险掘坟救人,用自己敢作敢为的行动成就了一段绝世爱情。
公元1616年,东西方两颗文学巨星相继陨落:英国的莎士比亚和中国明朝的汤显祖同年辞世。汤显祖因为创作了长篇传奇剧《牡丹亭还魂记》,而享有盛誉,不仅在中国戏剧史而且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人们称赞《牡丹亭》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杜丽娘与柳梦梅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用昆腔演唱的《牡丹亭》长达55出。全剧连续演下来,要花上几天时间。这部杰作本质上是诗剧。汤显祖以诗的激情演绎了少女少年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至纯至美的爱情悲喜剧,热烈赞扬“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南宋初年赣粤交界处的南安太守官邸的深宅大院里。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宝视之如掌上明珠,专门请了个老儒生陈最良做塾师,教授诗经之类的经典,一心要把女儿教养成淑女的典范。杜夫人每天让丫环春香侍奉在女儿身边,只允许她在闺房、绣房、书房之间来往,甚至不让她午睡,生怕花妖鬼魅勾摄她的魂魄。太守夫妇如此爱女儿,爱得近乎残酷。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的杜丽娘,就像金丝雀被关在黄金编织的笼子里。即便如此,女孩儿青春的萌动与觉醒,仍然无法遏止。当春天的气息吹进闺房,丽娘对镜自怜,唱出如此动人的心曲:“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现实的生活是如此荒谬,这样一位妙龄女子居然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个青年男子,在她生活的院子里,能接触到的男性除了她的父亲,就只有年过六旬的陈最良。她根本没有机会博得青年男性的赏识和喜爱,她只能自怜自爱。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的父母从来没有让她涉足后花园。当第一次身临偌大的园林时,她的情思禁不住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惊梦”一出中的皂罗袍如此令人震撼:“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从)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是对春天的赞美,又是对青春的叹息。如此美丽的春天没有人观赏,如此靓丽的青春无人爱怜杜丽娘长叹道:“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汤显祖强化了大自然之美对于女主人公心灵觉醒的巨大感召力。杜丽娘游园之后回到闺房午休,做了一个美妙的梦:一位多情的少年郎手举柳枝向她招手,让她为柳枝题诗。丽娘惊喜之际,顺从地被那少年抱到湖山石边牡丹亭畔,对她百般温存抚爱。身旁的花神“惜玉怜香”,保护着这一对相拥相抱的恋人。可是梦醒之后,那美好的一切,都化为乌有。丽娘落入无边的烦恼之中,于是她到花园里去寻梦。然而,“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栏,这般荒凉冷落,杳无人迹。丽娘的痛苦不只是寻不到梦中的情郎,而百倍于这痛苦的是内心深处的惆怅无处诉说。汤显祖好似高明的心理医生,层层剖析女主人公的身心变化,从无边的忧伤,而终于一病不起,令人信服地感受到,走向极端的礼教像毒雾一般窒息了活泼的青春。杜丽娘在日渐憔悴之时,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自画像。她猜想那梦中手持柳枝与自己幽会的郎君,一定姓柳。于是在自画像上题诗,表白她对美满婚姻的憧憬。在春香的帮助下,丽娘将自画像密封在匣子里,埋在后花园湖边的一棵梅树下。杜丽娘为情而死,但死亡并没有终结她对爱情的追求;相反,她的幽魂愈发迫切而强烈地去寻觅梦中的情人。她的幽魂到了阴曹地府,她的`美丽惊呆了判官和鬼卒,她查了生死簿,又查到了梦中情人的名字,她的执著感动了鬼蜮的掌权者,判官遂将她放还人间。
自由恋爱很美好,但男人还得有些文韬武略
汤显祖继承并发扬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的怪诞放浪的笔法,安排一个活生生的青年秀才柳梦梅从广州赴京赶考途径南安,在风雪交加之时落脚在太守府后花园里的梅花观。其时,杜宝已于三年前奉诏到淮扬抗金前线担任安抚使,只留下塾师陈最良和石道姑在梅花观为亡故的女儿守墓。柳梦梅偶然间在湖边的梅树下拾到杜丽娘的自画像,这一情节成了爱情悲剧向喜剧转化的关键。痴情的书生面对似曾相识的画中人百般赞美,那画中人居然在深夜时分来到他下榻的房间,他们相互爱慕,极尽鱼水之欢。如此几个夜晚,杜丽娘向柳梦梅吐露自己的身世,于是,二人对天起誓曰:“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口不心齐,寿随香灭。”丽娘要求梦梅将她的坟墓掘开,把她从棺木中轻轻扶起,她将起死而回生。柳梦梅不负丽娘的重托,如法掘墓开棺,死去三年的美人儿依然“异香袭人,柔姿如故”。柳梦梅引领丽娘匆匆离开是非之地,赴京城临安考试。杜丽娘复活之前,她和柳梦梅都沉醉在梦境里;一当丽娘回到人世间,他们甜蜜的梦醒了。汤显祖用多出戏描写这一对生死恋人经历一番磨难之后,他们的婚姻才得到世俗的承认。已经得中状元的柳梦梅被高升为丞相的杜宝打入牢狱,认定他是盗墓贼;而丽娘到底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以为她是妖孽。不过,由于皇帝的恩准,这对恋人,最终成为正式的夫妻,从而将爱情可以起死回生的主题推向圆满。
这个结局无疑是古典戏曲的老套子。但这个老套子,却切实地折射出科举时代穷书生们的普遍心态,那就是通过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才能娶到自己心仪的彼此相爱而家族显赫的女子。有趣的是,当初杜丽娘生生死死爱着柳梦梅之时,并没将财富地位作为爱的条件。这是一种纯情,是人们向往的境界。但当杜丽娘从幻想之境回到现实之境,她则十分赞赏柳梦梅考取状元的志向。这似乎是剧作者在潜意识里透露:自由总是有边界的,两情相悦是婚姻的基础,而爱情又应该是一种推动力,推动男人去建立功名,从而保障自己的婚姻。也就说,自由恋爱很美好,但作为男人,还得有些文韬武略,不然,很难有好结果。
《牡丹亭》的创作较好的体现了他的主张。他以充满才情的文笔、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暴露了礼教的残酷和虚伪,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给当时的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扩展资料:
《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
杜丽娘的梦境是那么温柔缠绵、五彩缤纷。醒过来面对的是母亲的唠叨和凄凉枯燥。幽冥中判官虽然面目狰狞,毕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体现了一种人情味。还魂后面对的父亲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
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理学的批判力量。同时作品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与现实中的人物结构成了现实和精神两重世界,深刻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最后让现实中不可能的爱情理想得以了实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1,《牡丹亭》的思想意义:
《牡丹亭》的主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变得更加顽固和腐朽。他们竭力鼓吹程朱理学,高唱“女德”,表彰贞节,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追求自由恋爱的美好向往。
2,《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一,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就把大家闺秀的内心世界精细地展示了出来。
三,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