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严谨的名人故事

关于严谨的名人故事,第1张

关于严谨的名人故事

这个著名的传奇故事出自英国国王理查三世逊位的史实。

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理查派了一个马夫备了自己最喜欢的战马。“快点给它钉掌。”马夫对铁匠说,“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你得等等,”铁匠回答,“我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现在我得找点铁片来。”“我等不及了。”马夫不耐烦地叫道,“敌人正在推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铁匠埋头干活,从一根铁条上弄下四个马掌,把它们砸平、整形,固定在马蹄上,然后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没有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了。“我需要一两个钉子,”他说,“得需要点时间砸出两个。”“我告诉过你我等不及了,”马夫急切地说,“我听见军号了,你能不能凑合凑合?”“我能把马掌钉上,但是不能像其它几个牢实。”“能不能挂住?”马夫问。“应该能,”铁匠回答,“但我没把握。”“好吧,就这样,”马夫叫道,“快点,要不然国王会怪罪到咱俩头上的。”

关于严谨求实的名人故事

郑mi绝对系 严谨求实既名人 既经典反面教材!(大家公认噶)

关于严谨的故事

严谨的作曲态度

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诗人李贺。

关于严谨的名人名言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 陈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 葛洪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 —— 魏相

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 —— 张咏

虚已者进德之基。 —— 方孝孺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 —— 朱舜水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王阳明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 谭嗣同

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 申居郧

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 —— 张廷玉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昂着头出征,夹着尾巴回家,是庸驽而又好战的人的常态。 —— 冯雪峰

我们不要把眼睛生在头顶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脚踏坏了我们想得之于天上的东西。 —— 冯雪峰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

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 —— 王进喜

“骄傲”两个字我有点怀疑。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主见的人。越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这个并不坏。真是有点骄傲,如果放到适当岗位,他自己就会谦虚起来,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 ——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 莎士比亚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谋的人多半是结局很不幸的。 —— 培根

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 —— 孟德斯鸠

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 —— 加尔多斯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 雨果

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 列夫·托尔斯泰

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 —— 斯宾塞

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 —— 奥斯特洛夫斯基

国民的感情中最难克服的要数骄傲了,随你如何把它改头换面,与之斗争,使之败阵,扑而灭之,羞而辱之,它还会探出头来,显示自己。 —— 富兰克林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 泰戈尔

自负对任何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幸。 —— 季米特洛夫

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 —— 柏格森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 —— 黄石公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 诸葛亮

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 —— 吕坤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 魏徵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 申居郧

虚心不是一般所谓谦虚,只是表面上接受人们的意见,也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线模糊起来,而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当自己还未了解他人意见时不盲从。 —— 徐特立

一分钟一秒种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 徐特立

真正的虚心,是自己毫无成见,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分析情况对于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见,都要加以考虑,不要听不进去。 —— 邓拓

为了彻底防止和克服思想上不同程度的主观主义成分,我们惟有要求自己,遇事都一定要保持真正的虚心。 —— 邓拓

关于尊严的名人故事

淘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关于严谨的名言有哪些?

君子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父也。——荀子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韩非子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刘向

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方孝孺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李大钊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古来一般学者最容易患的是穿凿的毛病。——邓拓

要养成严谨和忍耐的习惯,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细小工作,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巴甫洛夫

最容易打败仗的人,是已经打过胜仗的人。——拿破仑

最有学问和最有见识的人总是很谨慎的。——卢梭

谨慎使你免于灾难,宽容使你免于纠纷。——叔本华

在艰苦的日子里要坚强,在幸福的日子里要谨慎。——高尔基

图大者,当谨于微。——吕近溪

大凡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是苟且疏忽,定不成一件事。——吕坤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事业以高效严谨的模式运行。——马云

细粒之沙不能小觑,积载过多亦足以沉船。——奥古斯狄尼斯

由于疏忽,你会发现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发明,却署上了他人的名字。——贝纳尔

有关于烦恼的名人故事吗关于烦恼的名人故事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临的问题,

而人生中的烦恼也好像总是如影随形,

不论你想得开想不开,

日子还是一天天的过去,

开心也是一天,

不开心也是一天,

人要学会调整心态,

或者用一种心理暗示的方式来使自己愉快,

可以对自己大声说:

我真的很愉快我真的很愉快,

我真的真的真的很愉快,

为什么不呢,

想想你拥有的,

别人没有的,

知足常乐啊

关于孝的名人故事

推荐一个现代的孝子:田世国——捐肾救母谱佳话

田世国是山东枣庄薛城区人,他不仅是一名好父亲,更是一名好儿子。38岁的他毅然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母亲的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名人工作严谨的故事,谢:)

不知这个算不算? 竺可桢 (1890~1974) ,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在气象、物候、地理、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一生注重收集中国和世界气候变化资料, 对5000 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 撰写了《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论文, 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他的代表作《物候学》既是一部研究物候的专著, 也是一本科普读物. 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小名叫阿熊.镇上的私塾先生为他起了个大名叫可桢, 意思是应该做一个坚实的柱子、国家的栋梁. 小可桢1 岁半, 父亲就教他认字.有一天, 父亲外出, 走前对竺可桢说: "可桢, 今天不教你认字了, 放你一天假."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小可桢, 硬要父亲教他认几个字再走.竺可桢3 岁时, 已经认识不少的字, 而且会背诵好多唐诗. 竺可桢5 岁进了学堂.学习可用心了, 门门功课都是成绩优良.他的哥哥是乡里的秀才, 平时经常指导竺可桢写字做文章.有一次, 哥哥教他学造句, 一直到天亮, 鸡叫了他才肯回房睡觉.这么肯学的孩子, 还真不多.小竺可桢身体瘦弱矮小, 有的同学嘲讽他: "好一个寒酸小矮子, 准活不过20岁"这几句话刺痛了竺可桢, 他发誓要锻炼身体.连夜订了个锻炼计划, 每天早晨鸡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他坚持了一段时间, 体质明显增强.同学们再也不喊他"小矮子"了. 小学毕业后, 竺可桢进入上海澄衷学堂.1909年, 考入唐山路矿学堂.这个学堂的老师都是英国人, 从教材到上课全是英文, 不准说中国话.英国老师叫学生, 不喊名字, 只喊编号, 根本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待, 竺可桢气愤万分.他深深感到, 中国不富强, 就会被人欺侮, 於是发奋读书, 加倍用功, 发誓要为中国人争气. 1910年, 竺可桢到美国留学, 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农学院学农业.后来, 他发现农业跟气象关系密切.1913 年秋, 他在农学院毕业后, 考上哈佛大学研究院的地学系, 攻读气象学.1918年, 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国后, 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解放后,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关于严谨的句子

关于严谨的句子

严谨_词语解释

拼音:yán jǐn

解释:1严肃谨慎。2严密周到。3犹严格。4犹整齐。

例句:认真学习,增强公道正派的思想意识。善谋实干,夯实公道正派的实践基础。严谨自律,树立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

写作素材描写浪漫

我深信有一天,可爱的你会伸出你的小手,挥去我等待的寂寞。

人人都觉得永远会很远,其实它可能短暂得你都看不见。真爱是不能被放弃的,可以放弃的就不叫真爱。

你是我的一切,你是我的月亮、星星、太阳、你是我的花朵,在我眼里悄悄的绽开。

如果她(他)爱你,你也爱她(他),那你千万不要骗她,即使善意的欺骗最好也不要有,因为她(他)毕竟是你最爱的人。

生命中充满了巧合,两条平行线也会有相交的一天。

有人说在布满星星的夜晚,背对着自己心爱的人,用食指指向天空,那么你就可以和你心爱的永远在一起。因为那个手势代表着一生一世

深爱一个人会醉;恨一个人会碎;最痛苦的是等待!不知道你会等我多久,可我知道我会等你一生一世。

雪落在树梢,像把枯干的枝条装点成毛茸革的王玉树琼枝,那美丽的景象,如临仙镜般美妙。雪落在原野,像给广阔的原野披上了晶莹的新妆,那雪白的颜色,如一层层厚厚的棉絮。雪落在江河,像给奔腾的江河撒上了冷凝剂,那千里冰封的景象,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有人让我明白在乎一个人的感受,让我明白为在乎的人努力,是不求回报也会快乐的,我想为我在乎的人继续努力。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

我常揣想,当暮色已降,走过街角的你,会不会忽然停步,忽然之间,把我想起。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在生活中有很多点都会体会到,以下是我的见解

1 旅行中的历史知识 - 当你在旅行中参观一些历史文化遗迹时,你会感到知识的实用与浪漫。比如,当你在埃及参观金字塔时,你可以了解到古埃及文明的种种妙处和神秘性,这些知识并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还充满了历史的浪漫气息。

2 饮食文化的学习 - 学习饮食文化也让你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与浪漫。当你品尝各种美食时,你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如果你对食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兴趣,那么学习食物的知识将更让你感到浪漫和诗意。

3 文学、**和音乐 - 文学、**和音乐也可以让你感到知识的实用与浪漫。当你阅读一本好书或观看一部**时,你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而这些知识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用。同时,文学、**和音乐也能给你带来一种浪漫和芳香的感觉。

4 手工艺术制作 - 在手工艺术中,你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实用与浪漫。无论是制作陶器、木工艺、织布或绘画,这些技能都包含了知识和技巧的实用性,同时也具有一种浪漫的艺术气息。

5 科学研究 - 当你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你也会感到知识的实用与浪漫。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仅需要严谨的知识技能,更需要耐心和创造力。在研究中,你可以感受到科学的浪漫,也可以在日常中应用到一些实用性的知识。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y Becquerel)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曼娅。斯卡洛多斯卡(波兰文为Manya Sklodowska),于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曼娅的父母都是教师,在她出生(她是他们的的第五个孩子)后不久他们就失去了教师职位。为了糊口,他们包下了一些学生的伙食。为此,年轻的曼娅也要协助做饭,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然而她仍获得了中学生的优秀奖章。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1891年她到巴黎进了巴黎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班第一。1894年她与法为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相识,第二年他们结了婚。

从1896年开始,居里夫妇共同研究起了放射性。在此之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Roentgen 1845-1923)发现了X-射线(他因此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盐发射出类似的射线。居里夫人发现钍(Th)亦具有放射性,并且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任何含量的铀和钍能够解释的要强。居里夫妇于是努力寻找,终于在1898年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他们最终从8吨废沥青铀矿中制得1克纯净的氯化镭,还提出了-射线(现在已知它是由电子组成的)是带负电荷的微粒的观点。

1906年皮埃尔。居里不幸被马车撞死,但居里夫人前未因此而倒下,她仍然 继续研究,于1910年与德比恩(Andre Debierne,1874-1949年,于1899年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元素锕Ac)一起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居里夫人用X-射线设备装备了救护车,并将其开到了前线。国际红十字会任命她为放射学救护部门的领导。在她女儿依伦(Irene Curie)和克莱因(Martha Klein)的协助下,居里夫人在镭研究所为部队医院的医生的护理员开了一门课,教他们如何使用X-射线这项新技术。20世纪20年代末期,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长期受放射线的照射使她患上白血病,终于在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在此之前几个月,她的女儿依伦和女婿约里奥-居里(Joliot-Curie)宣布发现人工放射性(他们俩因此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妇拒绝为他们的任何发现申专利,为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们的发现。他们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他们地研究工作的杰出应用之一就是应用放射性治疗癌症。

奥尔特曼

(Sidney Altman)

1939年5月7日生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Montreal)。国籍:加拿大;后

加入美国国籍。教育:1967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双亲:父亲

开一个小杂货商店,母亲在纺织厂工作,生活艰难。配偶:安·柯勒尔(

Ann Korner),1972年结婚。后裔:一子一女,子丹尼尔(Daniel),女莉

娅(Leah)。经历:1967-197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做研究工作;

1971年后,一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1980年晋升为该校教授。

奥尔特曼“因为发现核糖核酸(RNA)具有催化功能”,与切赫分享

198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奥尔特曼和切赫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科学界的强烈

反响,促进了80年代RNA研究的迅速进展。由于他们的发现,改变了生物学的

主要信条,对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98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奥尔特曼很像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

动身去美国采访前,我对奥尔特曼的印象是相互矛盾的。

据一位去年4月参加过英国剑桥大学TRNA国际会议的北大教师回忆,作为

主要嘉宾的奥尔特曼除了作主题演讲外,其它场合下几乎一言不发,像个刚

入道的实习生静静地倾听同行发表高论。而当面聆听奥尔特曼教诲的留学生

则用“超级发烧友”形容他的导师,只要莫扎特的音乐声起,奥尔特曼必在

无疑。他收藏了莫扎特的全部CD,遇到志同道合者更是慷慨解囊不光请吃饭,

至少能聊上一个中午。

真正见到奥尔特曼,我才知道他确实不是一个很容易沟通的人。在整整

一个小时的采访中他甚至很少抬头,你几乎可以认为他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的形象如出一辙,严谨木讷,问一答一,略微的驼背使奥尔特曼比实际年龄

显得大一些。

在奥尔特曼的实验室,我见到了3位中国人。“您是怎样挑选助手和留学

生的呢?”

“很简单,两点:看毕业学校和靠熟人推荐。”(这时他转过头问翻译

王多**和潘海东先生;“你们二位是哪里毕业的?”“北大”、“清华”。

“噢!难怪记者请你们当专业翻译,我放心了。”)

奥尔特曼解释说:“我相信毕业院校能反映学生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水平。”

“熟人介绍的学生没让您失望过吗?”“从来没有。我有一个好朋友,在上

海做博士生导师,凡是向我发出申请的中国学生我都建议先让他面试,他总

是能给我提出中肯的建议。他说‘OK’,我就接收。可惜,我的这位朋友前

不久辞世了。”

采访结束后,我们提出与奥尔特曼合影,他指着墙上一幅水彩画说:

“站在这里吧!是我儿子画的。他在纽约一家报社当编辑,与你们是同行。”

端详着儿子的杰作,奥尔特曼脸上写满了父爱。我赶紧端起相机抢镜头,但

他羞涩地闪到一旁:“你们不是要合影吗?”

■奥尔特曼还研究中国历史上的酷刑制度

“他真的很棒,不论是学术还是为人。”封汇南是来自卫生部武汉研究

所的访问学者,在奥尔特曼的实验室已呆了半年。

奥尔特曼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将耐药菌变为敏感菌,从而攻克病毒的抗药

性;老封研究的是如何将这一成果导入体内。赴美之前,奥尔特曼亲自给老

封发来E-mail,告诉他到机场后怎样打车、要多少钱,住在哪里,其实这些

事完全可以让行政助手做。最让老封钦佩的是奥尔特曼的学术水平:“他的

研究课题已相当尖端,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连相关学科都如数家珍。

这才是大师。”奥尔特曼沿袭了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实验室的作法,每周在咖

啡厅与同事们像谈家常一样聊着试验结果。“能从他嘴里说出OK,在学术界

就算有了‘绿卡’,当然这声OK太艰难。”

“你能想像吗,他居然研究中国历史上的酷刑制度,甚至还读过《李鸿

章传》。”老封分析道:“奥尔特曼主要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实际上关注

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已经涉及哲学范畴。”

这就是“矛盾”的奥尔特曼。

记者:请您用通俗简约的语言介绍一下您的发现和它的实际用途。

奥尔特曼:自从人们发现酶是一种蛋白质以来,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核

酸并不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只有蛋白质才导致了生命的诞生。但我经过实验

后发现核糖核酸具有像酶一样的生物催化作用,这意味着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物高分子应是核糖核酸(RNA),而不是蛋白质。

记者:您的发现推翻了传统理论,当时您是否感到很大压力?

奥尔特曼:在70年代中期,我们证明了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这在当时具

有争议,大部分人并不相信RNA除了转移遗传代码外还有其它功能。1983年,

我们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发现,迅速地在一个月之内发表了论文,因为非常需

要外界认可我们的发现。压力肯定是有的。

记者:您的发现现在被应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和晚期艾滋病,您本人是

否关心这些药的临床效果?在美国,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成生产力?

奥尔特曼:这恐怕有误。目前我还没有涉足治疗艾滋病,因为那需要高

投入,还将涉及法律及道德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RNA酶在攻克艾滋病过程中

不起作用,实际上我认为那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现在很多科学家与产业界关系密切。我的发现通过耶鲁大学专利机构走

向市场,我和学校共同拥有研究的专利。曾经有两个公司对我的发现很感兴

趣,但因专利障碍没有谈成。我个人与产业界没有直接联系。

记者:资料上记载,您走上科研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的影响。

奥尔特曼:我出生于一个欧洲移民家庭,到美国后父母一直辛勤工作谋

生计,但他们一直鞭策我要成为像爱因斯坦一样有用的人。对我一生起决定

作用的是两件事。一件是我6岁时,美国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这使我对物理

学产生了兴趣,甚至还读了一本有关原子弹的科普小册子。但这本书毕竟太

深奥了。

另一件事是12岁时父母为我买了一本科普读物《原子的说明》,里面简

明通俗地描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结构,这份礼物更加深了我对原子物理

学的迷恋。我的父母虽然很贫困,但他们教会了我做人。

记者:我听说您酷爱莫扎特的音乐,不知您如何将科学的严谨与音乐的

浪漫相结合。

奥尔特曼:众所周知,许多科学家都很喜爱音乐。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弹

钢琴,音乐的和谐与科学研究有相通的地方,同属艺术范畴,能让人进入陶

醉的境界。虽然不能举出实例,但音乐对我的研究肯定有辅助作用。

记者:您十分推崇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实验室(MRC)的研究模式,而且

MRC已出了包括您在内的8位诺贝尔奖得主。您认为MRC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其

它科研机构应向其借鉴什么?

奥尔特曼:首先我更正一下,我并不是在MRC完成的全部研究。我先在哈

佛读了两年博士后,做了一年研究后才到MRC。当时主持MRC的是发现DNA结构

的科里克先生,我进入MRC工作就像20世纪20年代青年物理研究者能厕身丹麦

波尔实验室一样荣幸。那是全球最好的实验室,我在那里做了一年研究,宽

松的人际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可以自由地与任

何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探讨。我们每天都喝上、下午茶,大家坐在咖啡厅里平

等研讨学术问题。那时我学会了何时说话,何时闭口,因为我不想让别人记

住我曾说出的一些愚蠢想法。这与美国实验室中每个人都埋头工作很少说话

的氛围有很大不同。在MRC时,我整整一年都没做出有价值的结果,但实验室

提供的经费就要用光了。就在这一年快要结束时,我做了一次很有趣的实验,

预示着可能出现惊人的成果。于是我与科里克先生商量,我很希望继续留在

MRC完成实验,哪怕让我自费都行。科里克对我的研究很感兴趣,慷慨地表示:

你可以留下来,不光不用你掏钱,反而会付给你工资。于是我又留了一年。

后来证明我的预感是正确的,正是在这一年中我发现了RNA的生物催化作用,

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记者:我知道您从小就特别崇拜爱因斯坦,您愿意后人们也崇拜您吗?

奥尔特曼:与其说爱因斯坦是一个楷模,倒不如说他是一个英雄。他不

光在物理学,在许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

偶像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我不能成为这样一个典范,因为爱因斯坦比我更

杰出、更聪明得多。

记者:您是一位分子生物学家,用科学分析生命是您的职责。您觉得生

命或意识能否完全由科学的方法来解释?

奥尔特曼:我不想对宗教或政治多说什么。我相信今后人类一定能用科

学原理去解释意识,虽然我不知道能用多长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

记者:您个人是否支持克隆人类。

奥尔特曼:如果你指的克隆是完整复制一个人的话,那我将是非常反对

的。现在有些人对克隆人感兴趣,那是因为被克隆的人对他们有用。如果我

们容许克隆人,那势必世界上会产生这样一种“人”,他们的存在就是供其

他人驱使和使用,这违反人的本性和道德标准,因为人和人之间应该是平等

的。

记者:我发现包括您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经历过专业的转换。

奥尔特曼:确实是这样。我认为每个人最好将他感兴趣的领域作为研究

方向,对于半途换专业,要视情况而定,对此我既不提倡,也不反对。

记者:您当过耶鲁大学本科院院长,主要工作是育人。《北京青年报》

主要读者群也是青年,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吗?

奥尔特曼:开拓视野,广泛涉猎专业以外的领域,尽量多读各专业的书

籍,这样才能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另外,我还要强调一点,青年科学工作

者一定要学会质疑权威,这是从贵国已故毛泽东主席的著作中引用的。这对

于一个科学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韦曼 教书比获奖更重要

2001-12-12 15:03:21

--------------------------------------------------------------------------------

档案

卡尔·韦曼

(Carl Wieman)

1951年3月26日出生于康瓦利斯,1973年获麻省理工大学科学学士,1977年获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1997年获芝加哥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Michigan大学物理系助理研究员、物理学助理教授及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教授。

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做出光粒子的理论计算。他将计算结果交给爱因斯坦看,爱因斯坦将这一理论扩展成原子理论。他预测,如果原子在极低温度下冷却会突然降到最低的温度,这时原子聚在一起,能量达到最低。整个过程与气体形成液体的过程相似,由此形成的物质被叫做冷凝物。70年后,1995年韦曼教授和另外两位物理学家成功地获得了这种状态下的物质。

2001年,他们因创造了一种像激光一样极其纯净的凝聚的物质状态BEC,即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韦曼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韦曼为本报特别题词

努力学习,无论做什么都要尽你所能尽力而为!

卡尔·韦曼

手记

■博多小镇已孕育了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2001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对外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物理学家,他们是美国物理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韦曼和德国的沃尔夫冈·凯特勒。

韦曼在凌晨4点被弟弟叫醒,告诉他获奖的消息,他的弟弟是在网上看到的消息。当天韦曼在科罗拉多大学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不得不提前 15分钟开始,这样韦曼才不会错过上午11点给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一堂课。韦曼对课堂上约200名学生说:“你们今天要稍稍原谅我的没精打采,因为我早上起得非常非常早。”一名学生高喊“告诉我们为什么?”但韦曼没有回答,继续讲物理学将如何帮助一个人从荒岛上逃生。

韦曼教授住在距科罗拉多州府丹佛大约2小时车程的博多小镇,这里是科罗拉多大学分校所在地。博多镇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它坐落在落基山下,是著名的滑雪胜地,人口与面积不足中国的一个小县。小镇虽小,却已孕育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今年的韦曼教授和康奈尔教授,还有198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托马斯·柴克。

来到博多,已是深夜,旅途的疲劳使我倒头就睡。待我醒来,已是第二天上午,走出房间,第一感受就是清爽。深秋的小镇,空气格外清新,蓝天、枫叶、远山,疲劳顿消。走在街头,不时有松鼠蹿出,伸出手来招呼一下,以为它会“抱头鼠窜”,出乎意料,它却走近我抬起前脚索食,我手头空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赶紧走路。

■韦曼教授从小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林场中,几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间屋子里上课

采访安排在下午2点至3点,我们中午便来到了学校。大学没有围墙,所有建筑物的外墙都采用了同一种红色石砖,也许这是科罗拉多特有的。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多数建筑只有二三层,透着古朴与洁净。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韦曼教授工作的物理实验室,因为楼下已立了一块极庄重的祝贺牌,祝贺韦曼和康奈尔教授荣获2001年诺贝尔物理奖。二楼的走廊里贴有许多照片,得知他们获奖,实验室为他们开了庆祝Party,香槟酒喷向空中,每个人都沉浸在兴奋与快乐中,韦曼教授和康奈尔教授高兴得仰头望着喷射而出的香槟酒。

“听说韦曼教授从小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林场里,并且教育条件非常差?”在等待韦曼教授的过程中,我们与他的秘书聊着。“是的,韦曼教授现已50岁,四五十年前,美国的有些地方仍很落后,韦曼教授当时是几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间屋子里上课。”这使我想起了现在中国的有些山区,我想,也许这也正是韦曼教授特别重视教育的原因吧。

韦曼一直很重视美国大学的科学教育,自1984年起,17年来他除搞研究外,一直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多分校)教授物理学课程,他认为那是他的职责,以后也还会继续教下去,他希望获奖将使自己有机会推动大学的科学教育,尤其是非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科学教育。

韦曼使我很惊讶,他不是我想像中的教授模样,普通的半袖灰衬衫,休闲的米色裤子,再配一双运动鞋,使他看起来非常年轻,完全看不出他50岁的年龄,更像是一个四十来岁的普通教师。

对话

问:您很重视大众普及教育,在这方面您有什么观点和想法?

答:总的看法是科学很重要,技术越来越重要,但若懂科学技术的人很少就是件悲惨的事了。

某些技术产品,科学性地使用和破坏性地使用,结果是相反的。比如说美国某州立法禁止在公立学校里教授达尔文进化论,如果我们的科学教育好一些,就不会有这类事情发生。

现在美国所有的大学生都要上物理课,但很多学生不喜欢,觉得太难。我觉得这种现象不该发生,物理并不难,而且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它解释了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一直想如何使物理变得更有趣,使学生更喜欢它,更容易理解它。

问:您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教普通物理课,不仅教非物理专业的学生,而且是非理科的学生,显然,这些学生将来不大会选择物理、甚至与物理相关的职业,您是否会觉得有些失望?

答:我确实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我以为正是这些学生才更需要物理知识和科学。

当然,研读物理方面的学生已经选择了这个方向,教他们感觉固然好,但让那些不甚了解科学的学生学到基本的科学知识,让他们知道科学知识可以解释周围很多神秘的现象,作为老师来讲,我觉得这样更有意义。但我并无意一定要把他们拉到自然科学领域来。

问:在能量最基态,所有原子都一动不动,为了得到这种状态,需将环境温度降到纳度范围,您可否通俗地解释一下纳度(10的十亿分之一度)这一概念?

答:纳度是原子所感受的温度。在原子尺度上,温度是以原子的运动幅度来衡量的。原子在1纳度时几乎不动了,就像10亿个原子中只有一个原子还能动,其它的都不能动了。

问:您此次获奖,在实际上实现了这个1纳度,您是如何实现的?

答:主要分两步做,首先,用激光来束缚原子,将激光调到一定频率,它就会束缚原子的运动。这个过程如同一个在运动中的保龄球,你用很轻的乒乓球迎面打过来,它会使保龄球速度变慢一点点,若用很多很多乒乓球以合适角度打过来,最终会使很大的保龄球停下来。利用这个原理同样可使原子停下来,达到几微度。然后,把激光关掉,打开一个特定的磁场,这个磁砀可以像盘子一样把这些原子拢住,然后把磁场轻轻一转,动得快的原子就会被逐渐分离出去(类似一杯开水变冷的过程,动得快的水分子变成气体蒸发了,剩在杯子里的水就越来越凉了),温度越来越低,最后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即原子一动不动的能量最基态。

问:一般来说,当激光打到某种物体上时,物体通常会被烧掉,怎么会使温度变冷呢?

答:是的,多数情况下,当激光打在某物体上时,激光能量被物体原子吸收,使物体温度越来越高,从而使物体被烧掉。但是,对某些特定原子来说,如果照射的激光频率合适,激光能量就不会被吸收,而是发生弹性碰撞,这种碰撞会使原子逐渐停下来,从而实现降低温度的目的。

问:您什么时候开始对物理感兴趣的?

答:我从小就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想知道它们为什么会这样。记得我13岁时,有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老师,他使我对科学产生了极大兴趣,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如何向我们解释什么是原子、原子结构是怎么回事。在中学时,物理是我最喜欢的课程,同时,我对写作也很感兴趣。

你看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的话,从写作成绩及数学成绩就可以很准确地判断他们的水平。我觉得作为一个科学家,这两样都很重要,通过写作把意识形象化,并且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与物理关系密切。

问:您觉得老师对学生兴趣的选择及发展有很大影响吗?

答:也许有点怪,这个老师我记得很清楚,其他老师我并不觉得他们教得很好。我成长在美国西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林场里,当时那里只有一个很小的学校,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在一个屋子里上课。但我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欢读书, 我觉得我的知识主要来自自学。老师对学生确实有很大影响,但对我自己来说,我有很强的独立性,我认定的事情,我自己就会去做。

问:冒昧问一下,您上学时成绩一直都很好吗?

答:不算差,但也从没有很好过,我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我感兴趣的事物上,这使我以后受益匪浅。

问:您现在也有学生,如果他不听您的,也独立性很强,您怎么办?

答:这个不好说,不过我会尊重他们的个性。

问:如果您的学生做某事自认为是对的,而作为有经验的老师发现他是错的,您会硬把他拉过来吗?

答:嗯,这个不好说,不过我不会强迫学生做或不做什么事的,我可能会以各种讨论的方式,让他自己感到他是错的,从而改过来。

问:您获奖后,说话的分量重了,您打算如何运用您更大的影响来推进科学教育?

答:总的来讲,美国的科学教育并不令人满意,做法仍很传统,只是让学生记忆新名词,利用固有的程式计算或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对学生理解与掌握科学的本质于事无补,我在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实际上,获奖前,我也一直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获奖后,我希望能有更好的效果。

问:您还在教课吗?

答:我还在教课,过去许多年我一直在教课,我以后还会教下去,这是我的职责。

问:您还想进一步做些什么事情,再拿一个诺贝尔奖?

答:从历史上看很难,我拿一个诺贝尔奖就已经很高兴了。

问:你们实验室的设备很贵吗?

答:不太贵,5万至10万就够了。这件事的成功关键是想法及如何合理、科学地实现这个想法,而不是什么贵重的设备。

问:您得奖后生活有了什么变化?

答:变得更忙了。

问:教授,听说,获奖那天您去上课,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您是怎么想的?

答:我把教书看得更重要,他们是来向教授学知识的,并不是来听新闻的,我不想分散他们的精力,占用他们的时间

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你是不是感觉无从下手?没有思路,不知道该从何写起呢?大家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不要慌,其实这类话题作文很简单。我在此整理了三篇相关作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能打开你的思路,让你下笔如有神!

写作思路:这类话题作文可以由常有的一些社会现象引出本文的论点:保持谨慎十分必要的。之后再举名人的正面事例说明保持谨慎的意义和保持谨慎的重要性。也可以举反面事例说明没有保持谨慎会有什么后果。

作文一:《信息世界里我们须谨慎》

在很久以前,我们人类传递一个消息需要一个月甚至更久;而如今,信息的传递只在微秒之间。在这个快速而又虚拟的信息世界里,有人任意发声,随意评价。作为高中生的我认为:在信息世界里我们须谨慎。

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广的范畴。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距离的屏障成了历史,让地球上任意的面对面成为现实,我们都成了地球村的一员。科学技术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多少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危害。对我们来说,科学技术仍是一把双刃剑。

当今自媒体时代,如果以每个人每天发一条信息来计算,那么一年中便不知道有多少亿条的信息发布了。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信息时代,一方面可以为自己能随时随地发声而感到“可喜”,但同时是不是也会因为海量信息的存在而觉得自己时时都有被淹没的“可悲”?

在铺天盖地的信息圈里,每条信息并不会给自身贴标签,说自己是绝对真实或是假的。这就和坏人不会说自己是坏人一个道理。那么在这么多的信息里,我们又怎能辨别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假的呢?在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解决办法之前,我们能做的是在信息世界里谨慎。

或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沉浸在科技世界中的人们只感受到其带来的一时愉悦。但也许换个角度,做一个局外人,你会发现“喜悦悲伤”的随意性和虚伪性。就像最近的范冰冰逃税事件。起初,网上掀起了投票热潮,即以“支持相信”和“无风不起浪”为选择进行投票;在这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件事是否属实,却妄下断言,很多人随大流跟风评价,甚至出现不好的言论攻击;待事件得到证实后,网上的谩骂声更甚。这就是当今信息时代“时时都可表达,个个都能发声”的一个写真,所以在信息世界里我们须谨慎。

每条信息所代表的含义都只是在发布人心里得到诠释,但相同信息在不同的人眼中就会散射出不同的意义。原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就因为在聚会时不在意吐出的一句话,便让信息网络给吞噬,最后无限发酵,迫使他退出主持界,离开了曾经亮丽的人生舞台。所以作为中学生,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对自己要说的话多斟酌,对自己要做的事多考虑;对别人发布的信息进行评论时,也要理性判断,科学合理评价。

科技发展的时代必将不是一个“默片时代”,而是一个“有声**时代”。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弄潮儿,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信息世界里我们须谨慎。

作文二:《保持谨慎》

做事需时时谨慎,不能在小河沟里翻大船。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要告诉我们平静之中蕴含着危机,时刻需保持谨慎。

俗话说,谨慎无大错。正是因为诸葛亮一生惟谨慎,才被刘备临终托以大事,辅佐后主,寄以振兴汉室之望。在三国逐鹿中未思胜,先虑败,稳扎稳打,逐渐赢得先机。但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一时大意派马谡镇守街亭,造成北伐大局的被动。也正因为其“一生谨慎”使得敌军主帅司马懿不敢乘胜掩杀。

丧失谨慎,带来巨大灾难。以色列前国防部长因在二战中右眼受伤导致失明而被称为独眼将军。他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冲突中屡立战功。也许是以军的几次胜利让他觉得阿拉伯国家的弱小,不敢向以色列发起进攻。所以他在收到敌方即将进攻的情报后无动于衷。直到战前的几个小时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

平静的水面下往往暗流涌动,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和平、宁静迷惑,透过表面的平静,洞察背后的`危机,这样我们就可以化解危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曾国藩深居高位,最后能全身而退,这在当时是极为不易的。他做官做人处处小心:给家人的书信中告诫家人低调处事,勿自骄意满;平息天国之乱后遣散x队;朝廷赏赐往往谢辞而不居功。正是其谨慎小心,才打消了朝廷对他的猜忌,而没有出现兔死狗烹的结局。

谨慎,不是懦弱,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稳中取胜的智慧。放松警惕,灾祸不断涌出,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悲剧。时刻保持谨慎,小心行得万年船。

作文三:《谨慎前行》

社会犹如一条未经过滤的海水,里面鱼龙混杂,令人眼花缭乱。如果我们不能够擦亮眼睛的话,一不留神便会跌入深不可测的深渊不可自拔。而要说如何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那就只有明辨是非,谨慎前行。

明辨是非,就需要我们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和一颗清醒的大脑。多少年来,有多少青年应蒙蔽双眼而葬送青春。“婚片”与网友交往而骗了家产的案例遍地都是。医院里排队等待着堕胎的“少女妈妈”更是令人扼腕,问起原因无非是被美好的幻想蒙蔽了双眼而不能够看清现实。以至落得这番田地。更有浙江音乐学院的大二女学生自焚毁容,这都是不能够明辨是非带来的恶果。轻则毁了生活,重则毁了生命。但仔细想起来,外来的因素是顾不可免的,只有我们自己身上没有设立“防线”,擦亮眼睛才能够于浊世之中傲然独立。

谨慎前行,需要我们善于观察。孙悟空能够带领师徒四人成功取得真经,有一半要归功于他单怀疑的精神。而猪八戒虽然武力并不逊色,但他过分的信任他人,从而丢失的自我最终不能够救出唐僧,还把自己搭了进去。我们平时中的人际交往也应当如此,每一个人都是人都有迷茫彷徨的时候,也有犯错的时候,所以就算是最为亲密的伙伴也不能给予超过的信任,过度的信任不但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别人,持有怀疑的精神并不是把自己装的套子里,而是一种大智慧。而过分信任他人的软弱之人,永远也不能够谨慎前行,不能够保护自己。

明辨是非,谨慎前行,我还需要敢于丢下的勇气。正如《韩非子》所记载的那个故事中那样。中兴文子意识到故友是墙头草之后勇敢的丢下了这段友情继续前行,如果他还恋恋不舍的话,那么他可能早已是他国的俘虏。有句话说得好“有舍才有得”。就像林教头一样,如果那天晚上,他没有果断地取下那三颗人头,他日后也不会好过。换作是我们,也应当有一颗果敢的心,“是为是,非为非”是与非应当有非常清晰的界限,当我们面临不好的威胁时,不能含糊地站在交界线处而应当退回来勇敢地站在是的一边,与非划清界限。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能够明辨是非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这世界的浊流之中我们不能够随波逐流,要做一股清流,明辨是非,如此才能谨慎前行。

知识的实用与浪漫,这一概念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体现,这里我选取艺术和科学两个方面进行举例说明。

首先,在艺术领域,知识的实用与浪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体现。实用性主要表现在艺术家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知识,以便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图。例如,一位画家需要学习绘画技巧,如颜料的搭配、画布的选择等,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艺术本身也具有一种浪漫的气质,它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播,激发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悟。例如,一幅美丽的画作,可以让人们对自然和生活产生美好的想象,从而感受到知识的浪漫之美。

其次,在科学领域,知识的实用与浪漫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表现在它能够解决人类在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医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物理学知识可以让人们开发出各种有益的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些领域中,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科学知识同样具有浪漫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正是因为他们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才能发现宇宙中的秘密,揭示自然规律。例如,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奥秘,让人们对宇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科学家们对于火星、月球等天体的探索,也让人们对未知的宇宙产生了更多的想象。在这些探索过程中,知识的浪漫之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科学领域,知识的实用与浪漫都有着广泛的体现。通过学习和应用知识,人们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体会到知识所带来的浪漫之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正是知识的魅力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52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