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写过一首小提琴曲?曲名是什么?

谁为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写过一首小提琴曲?曲名是什么?,第1张

那个人是勃拉姆斯。至于那首小提琴曲,似乎并没有名字流传下来。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典故。勃拉姆斯听过施特劳斯的曲子,深喜其中的优美旋律,于是叹道:可惜不是我写的。对朋友的妻子,他同样也是抱有这种想法。于是他没有横刀夺爱,只是在克拉克离世之后,去她的墓前拉了一首小提琴曲。这首曲子是深情?幽怨?凄凉?不知道。这是个传说。不知有没有人真的听到过。

舒曼 13首童年情景 op15 Scenes from Childhood

1、陌生的国家和人民

2、奇怪的故事

3、捉迷藏

4、孩子们的请求

5、无比的幸福

6、重大事件

7、梦幻曲

8、火炉旁

9、骑木马

10、过分认真

11、惊吓

12、孩子入睡

13、诗人的话

(Kinderscenen)

1 About Strange Lands and People (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

2 Curious Story (Kuriose Geschichte)

3 Blindman’s Buff (Hasche-Mann)

4 Pleading Child (Bittendes Kind)

5 Perfectly Contented (Glückes genug)

6 Important Event (Wichtige Begebenheit)

7 Reverie (Träumerei)

8 At the Fireside (Am Kamin)

9 The Knight of the Rocking Horse (Ritter vom Steckenpferd)

10 Almost Too Serious (Fast zu ernst)

11 Frightening (Füchtenmachen)

12 Child Falling Asleep (Kind im Einschlummern)

13 The Poet Speaks (Der Dichter Spricht)

《童

年情景》之梦幻曲

钢琴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童年情景》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音乐小品的总题目,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部

极为独特的作品。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手法洗炼,形象刻画生

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为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

这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是全世界妇孺皆知的名曲,经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

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片段1)。

《童年情景》的全部十三首乐曲都有标题,分别是:"异国和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比的幸福"、"重大事件"、"梦幻曲"、"炉边"、"竹马游戏"、"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话"。

洲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生于德国撒克逊州的茨维考城,是德国音乐文化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富有

深邃而浪漫的诗意,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体现了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特别是在钢琴曲的创作方面,更显示了卓越的才华,有钢琴小品大师的美誉创作

于1838年的钢琴小品集,短小集中,生动形象,在他诸多的钢琴作品中是较晚期、较成熟的作品,因此它与创作于1830~1831年的和

1834~1835年的等作品比起来,更富有浪漫主义气质,在和声、织体、节奏等方面也有更多创新,深入研究这部作品将会有助于加深对浪漫主义音乐及其技

法特征的理解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DE分析与演奏

么雪

罗伯特·舒曼是进步浪漫主义艺术最卓越的

代表人物之一,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富于幻想的艺术风格深受钢琴家及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古典纯音乐不同的是,舒曼的创作更加注重灵感与诗化,并富有文学性

及自传性的特色。他第一个将若干首独立的钢琴小品以统一的构思组织起来,贯穿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创立了新的音乐体裁——钢琴套曲。

《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是这一体裁的经典之作。全曲由13首个性鲜明的小曲组成,灵感主要来自舒曼对幼年克拉拉的回忆,音乐创作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

一、标题

标题性既是一种进步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浪漫主义音乐家现实主义倾向的表现。舒曼的标题音乐不是简单地运用情节性的标题,而是通过鲜活而富于诗意的提示将人们带入特定的意境中自由幻想,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多样的情感和细致的心理体验。

常常是先写音乐,后定标题,而且标题的类型也非常多样。有的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命名,如《蝴蝶》;有的为隐喻性的字谜,如《狂欢节》;还有的表明了作品体

裁,如《交响练习曲》,而《童年情景》的标题更具诗意和幻想气质,一个个标题不仅生动贴切,更具画龙点睛的作用。孩提时听“奇异的故事”,玩“捉迷藏”、

“竹马游戏”,以及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受到“惊吓”时的各样心情,不仅描绘了纯朴的儿童生活,也唤起了成人对童年时代的回忆。

二、曲式及调性

舒曼的钢琴创作,并没有完全摆脱古典的结构形式,受民间舞曲音乐的影响,他常采用圆舞曲的形式。他也很偏爱变奏手法,主题动机经常会通过变奏的形式加以展开。

《童

年情景》中各曲分别采用了简洁的“二段体”或“三段体”结构,调性布局也较有规律,前六首的调性向属调方向转(G—D—B—D—D—A),第七、第八首

(F大调),与前一首在调性上形成了三度关系的连接,这是浪漫派作曲家调性安排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样,第九、第十首(C—#g=

ba)在连接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之后,调性回到主调(G—e—G)。

三、和声

舒曼的和声理念主要承袭于贝多芬和舒伯特,但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及舒曼诗人般的个性,驱使他极力寻求多样且新颖的和声效果。

《童

年情景》的和声运用在传统功能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如更加重视副属和弦,特别是重属和弦的运用,由此造成调性的扩展(“异国和异国人民”第1小

节,“梦幻”第22小节);运用“持续低音”,借此造成和声的混淆,使音乐产生丰富的色彩(“竹马游戏”的低音声部)。

四、节奏

节奏是舒曼音乐重要而有力的表现手法,他喜爱复杂节奏,并通过改变节奏和拍子之间的重音位置,形成特有的节奏型,如连续的切分音、交错的复节奏等。

“奇异的故事”近似附点音符的节奏,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孩子好奇、天真的表情;“过分认真”贯穿全曲的切分音,细腻地描绘出孩子严肃而认真的神态;而“惊吓”,通过左右手交错的节奏,制造了一种紧张、恐惧的气氛。

五、旋律及织体

曼的作品深具个性化的诗意表现,旋律则成为体现这一特色的主要媒介。在诗学的影响下,语言化的旋律往往由方整的乐句组成,并常以复调思维的织体出现,灵活

多变的音调,显示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美感。甜美动人的“异国和异国人民”、浪漫而充满想象的“梦幻曲”,流动的声部与交错的线条,使结构紧凑而层次

分明。“入睡”则采用高低声部节奏卡农的手法推动音乐的进行。

六、特殊技法

舒曼的音乐非常强化个人 情感,这一特质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表现手段,也引起了演奏技巧上的革新与发展。

用力。在演奏舒曼作品时,用力范围已从手指扩展到腕、肘、臂。如: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各类组合的双音,需要敏感而柔顺的手腕;连续的八度,需要有力而富于弹性的肘部;而宏亮深厚的和弦则需要大臂的挥动。

键。舒曼的作品在音量与音色上有较大的对比,为达到不同的力度和音色层次,需要采用多样的触键。在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时(如“梦幻”),可采用手指指面接触

键盘的方法,来软化琴锤与琴弦之间的敲击性,使音质柔和细腻;演奏快速、短促的跳音时(如“捉迷藏”),可采用指尖向里“勾”,快速拨动键皮的方法,使声

音轻盈而富于弹性;而要表现结实、厚重的和弦时(如“重要事件”),指尖则需有力的抓紧键盘推动力量深入。

踏板。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

段之一,踏板的使用更加复杂和精细。如:在演奏一些抒情性的旋律时,可根据音乐的要求及钢琴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深度的浅踏板,使音响连贯清澈;而在一些

连续的和弦进行中,可采用音后踏板;此外,弱音踏板的使用,不仅作为音量对比的手段,而且成为音色调节器。

舒曼音乐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激发听众想象力的标题,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与独特的音乐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他将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幻想带入了一个高峰。

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由十三首小品组成,这部套曲说起来知道的人不少,但熟悉全部内容的不会太多,一般人们只是熟悉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这是一首

美丽温馨的小品,如同摇篮曲一般恬静安详,它的曲调在世界各国家喻户晓,即使不太关心音乐的人,听到《梦幻曲》也能随着哼唱,人们常说的脍炙人口,大约就

是这个境界。《童年情景》之所以成为一部名曲,主要利益于《梦幻曲》的流行。

套曲《童年情景》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作品,确切地说,是舒曼

写给他热恋中的情人克拉拉维克的情书。舒曼18岁从家乡茨维考到莱比锡大学法律系学习,同时,跟钢琴家弗里德利希维克学钢琴,这时维克的女儿克拉拉只

有9岁,父亲的精心培养下,钢琴已经弹得很出色了。两年以后,舒曼的母亲不再阻挠他学习音乐,舒曼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他住到老师维克先生家里,专注于钢琴

演奏。在维克先生家的日子是愉快的,维克对这位入室弟子视为己出,舒曼与克拉拉也结成兄妹般的友谊。他们在钢琴上弹四手联弹,做有趣的音乐游戏,一起读

书、郊游,舒曼还给她讲离奇的故事。舒曼每写出新钢琴小品,就由克拉拉试奏。随着年龄的增长,克拉拉与舒曼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友谊变成了爱情,

这时的克拉拉16岁,已经是颇具才华的青年钢琴家了。维克先生觉察到女儿的感情变化,不禁勃然大怒,他禁止女儿与舒曼有同学之外的任何感情,他要女儿成就

为一位伟大的钢琴家,而感情游戏将毁掉一个人的远大前程。维克粗暴地干涉女儿的爱情还有一个说不出来的原因,舒曼此时已愚蠢地弄伤了手指,完全不可能成为

演奏家了,不得已他开始走上创作道路,而作曲家显然是个很没有保障的职业,多少有才华的作曲家,甚至是公认的大师往往一生贫困潦倒,维克先生不能把自己的

掌上明珠交给一个待成名的作曲家。这位固执的德国老头挖空心思拆散年轻的一对,他带着女儿离开莱比锡,不准他们会面,禁止他们通信,甚至不准克拉拉弹舒曼

写的曲子,舒曼这时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了。有一次克拉拉在德累斯顿演出,舒曼偷偷跑去与她见了一面,维克知道后立即宣布,他们要是再

敢见面,就要用手枪干掉舒曼。这件事在当时的音乐办几乎成了一桩丑闻,在经历过启蒙运动并呼喊着个性解放的欧洲,如此粗暴地干涉年轻人的爱情会被认为是极

不道德的。维克带克拉拉到巴黎演出时,肖邦对此事表示了不满,维克的好友李斯特竟宣布与之绝交,抗议他的暴行,在莱比锡的门德尔松也向舒曼表示同情。

1837

年到1838年,舒曼到维也纳居住了一段时间,他想在这座音乐名城感受一下维也纳乐派的文化氛围,但是在贝多芬、舒伯特去世之后,维也纳的音乐生活发生了

很大变化,经典音乐传统遭到冷落,四处弥散的上兰纳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当局需要这类歌舞升平的音乐,当局也禁止言论,舒曼在维也纳出版《新音乐杂志》的

申请没有获准。这时舒曼很久没有克拉拉的音讯了,克拉拉的情况他一无所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克拉拉在演奏会上演奏了他的作品,这无异于发出一个信

号,克拉拉还在等着他。希望重新燃起,回忆起与克拉拉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舒曼便写下了几十首钢琴小品,这些小品像一幅音乐素描,记录着舒曼最初与克拉

拉相识时的生活片段,那里克拉拉还是只有9岁的小女孩。

根据舒曼自己的说明,他当时共写了30首小品,从中挑选13首,每首都加上标

题,合成一集,取名《童年情景》。浏览一下套曲里13首小曲的标题,就知道音乐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如《木马骑士》、《惊吓》、《捉迷藏》、《奇怪的传

说》,等等,这些都是普通儿童生活场景。但是,舒曼在描绘这些情景时,是有很具体的生活事件为根据的,作曲家不说,外人是无论如何无法猜测的,只有舒曼和

克拉拉两人在弹起这些小品时才会在妙趣横生之处彼此送上会心的一笑。所以前面提到,这是一部私人化作品,舒曼把它寄给远方的克拉拉,提醒她不要把爱人遗

忘。

有一些音乐赏析文章说《童年情景》充满了童稚之趣,这话自然不假,但接着说这是作曲家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就失之不察了。这部套曲

大致描写的是克拉拉9岁到13岁之间的生活,是舒曼以兄长般的眼光对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的观察印象。套曲里到处都是克拉拉的影子,套曲的第10首《过分

认真》,是舒曼回想起克拉小时候整天淘气和傻笑,有时却忽然躲进墙角,故作深沉地扮出一副认真思索的样子。舒曼后来对成了他妻子的克拉拉说:“由于回忆起

你的童年,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部作品。”

《童年情景》的13首短曲从各个侧面描写儿童生活,有的是游戏场景,有的只描写一个神态,有的

描写孩子的心理活动,合起来便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儿童世界。生动的形象是整部套曲的主要特点,例如第9首《木马骑士》,用切分音和低音节拍模仿小孩子摇木马

的“格登登”的节奏,既形象又生动,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孩子骑在木马上前后摇摆的动态。又如《捉迷藏》,快速跳跃闪动的旋律刻画出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心情

地欢乐。全部作品里流行最广的当然要属《梦幻曲》,这首曲子常拿出来单独演奏,并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与合奏,它的旋律非常简单,便于记忆,乐曲起伏回

转,富于浪漫的幻想,有一种朦胧美妙的憧憬蕴含其中。

《童年情景》现在经常被当作儿童音乐作品介绍出来,而实际上它是为成人所写,为了在成年人心中唤醒童年的美好纯真感情,舒曼在乐曲里寄托了无尽的思慕与爱。

克拉拉 克拉拉(Clara,1819-1896),德国女钢琴家。生于莱比锡,罗伯特·舒曼之妻。五岁随父亲学钢琴,1831-1832年随父首次旅行演出,李斯特等人对其演奏赞叹不已。1840年结婚后,曾与丈夫一起去俄罗斯和意大利旅行演出,后定居柏林,并在法兰克福高等音乐学院教授钢琴。早期以演奏贝多芬的作品闻名,后期以演奏肖邦和舒曼的作品著称,据传演奏内在而格调高雅。作有钢琴协奏曲,特性曲,艺术歌曲,曾编辑《罗伯特·舒曼全集》。 下面是舒曼两夫妻十三年的家庭生活:夫妻二人定居杜赛尔多夫市并履行着做父母的责任。但青年时代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已使舒曼患上梅毒;他同时也患有精神分裂症、躁狂忧郁症;在勃拉姆斯造访五个月后中,舒曼就试图投入莱茵河自杀。两年后,他死于精神病医院。 然而,事实远不仅如此。克拉拉直到丈夫去世后才再次见到他。此前舒曼病情好转时,本可以将他接回家中调养,但她并没有这样做。作家贝蒂娜·冯·阿尔尼姆(Bettina von Arnim)前往安德尼希疗养院探望时,发现舒曼的状态良好,不幸的是,有一帮虐待狂的大夫对他“照料有加”。舒曼被人为的禁锢后,失去了生存的意愿,最后惨死于绝食。 热爱舒曼的大提琴家史蒂芬·依瑟利斯(Steven Isserlis)认为,克拉拉对舒曼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舒曼创作了许多大提琴和钢琴浪漫曲,深受勃拉姆斯和小提家约瑟夫·约阿西姆(Joseph Joachim)的喜爱,并经常为哪一首是自己的最爱争得面红耳赤,”他说,“舒曼去世后,克拉拉以这些浪漫曲质量不高为名,将其悉数销毁。” 他还提及 1854 年发生的一桩事。在当时举办的一次多人参与人的音乐会中,女高音珍尼·林德(Jenny Lind)顶替克拉拉登台。克拉拉写道,去年冬天发生的一切纷争事故都不及今晚这样让她损失惨重,令她如此感到羞愧难当。依瑟利斯说,“正在那个冬天里,舒曼曾试图自杀,克拉拉的心里却只想着自己的事业。” 舒曼身患重症后,克拉拉不得不负起支撑家务、抚养子女的重担。这样一来,她重操旧业也许是形势所迫?“许多人都主动提供帮助,”依瑟利斯指出,“克拉拉却只愿接受保罗·门德尔松(Paul Mendelssohn)一个人的资助。如果了解克拉拉的成长历程,就不难理解她这个人的个性特点。”曾有一天,克拉拉 10 岁的哥哥在父亲面前演奏。他弹得乱七八糟,维克怒了,将儿子暴打一顿。克拉拉在一旁面带微笑地看着,然后走到钢琴边,流畅地弹完那首曲子。“她从小就被当作独奏型钢琴家进行培养,因此,当自己的职业受制于种种局限而不能为继时,她感到非常沮丧。”依瑟利斯说。 伴奏家格林汉姆·约翰逊(Graham Johnson)持不同观点,克拉拉的态度具有那个年代的特点。她那样做主要是为了逃避流言蜚语,而舒曼的精神病正是个令人生畏的话题。她一生热爱音乐,例行演出对她而言,就像一日三餐和空气一样重要。通常,人们希望女性是优雅的、温顺的,而克拉拉与此毫不沾边。如果她是个男人,她的所做所为绝不会被人们认为有什么出格的地方。” 约翰逊已创作了一部音乐剧《母亲克拉拉》。该剧着重描写克拉拉与女儿尤金(Eugenie)的紧张关系。尤金与同性恋女友移居伦敦,直到母亲去世后,才回到身边。“克拉拉作为生活坎坷的女性的一面要比她作为涉世不深的**的一面更吸引人,” 约翰逊说,她曾经不顾儿子的死活,只是为了不耽误自己的音乐会。” 尤金算是舒曼悲惨家族中最幸运的一位了。勃拉姆斯追求过的朱莉,二十岁便死于肺结核;最小的费利克斯青年时也死于同一种病;费迪兰德因吗啡上瘾而死;最年长的玛莉作为母亲的助手,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一生;艾米尔16个月便夭折了;更惨的是,路德维希三十年后也被送入疯人院;他母亲只前去看望过寥寥数次。 2006年舒曼音乐节总监露西·帕尔汉姆(Lucy Parham)这样为克拉拉申辩:“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如果必须经历她所遭受的一切,必须面对那样严厉的父亲,这个人肯定会受极大的创伤。男性通常对克拉拉持否定态度;当今任何一位女性都会认识到克拉拉生活的艰难,会替她鸣不平。她很坚强;而且必须坚强。” 钢琴家皮尔斯·拉里(Piers Lane)对此表示赞同:“她绝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经历了那么生活的坎坷,她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但是,他补充说,“如果不是她激发舒曼创作了《C大调幻想曲》那样的作品,我才不管她是哪种人。正是这首作品,彰显了她对于丈夫的重要意义。” “克拉拉简直就是女超人,”抒情歌曲伴奏家罗杰·维格罗里斯(Roger Vignoles)说,“有趣的是,舒曼的歌曲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Frauenliebe und Leben) 有时被人们认为对女性有些不敬,但主人公却非常勇敢。那时,克拉拉很自然地陷入英雄崇拜,尽管舒曼身上缺点不少;这并不妨碍她日后变得坚强。”克拉拉是否对舒曼造成了创伤?“有可能。舒曼显然很敏感,喜怒无常;与克拉拉这样能干、强悍的人在一起生活,舒曼逐渐走向自我封闭。” 依瑟利斯目前在创作舒曼音乐会台词。“我很惊呀,这么多人支持克拉拉,”他说,“当然人们同情她:她有一位严厉的父亲和不幸的婚姻。但舒曼之所以愿意入住精神病院,就是不想伤害妻子,这也许显示了舒曼对妻子的感受。克拉拉是位深受重创的人,虽然最终赢得了胜利,心想事成。但却让他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爱情故事 1896年,63岁的勃拉姆斯拖着病危之躯,绝望而痛苦的行驶在欧洲大陆。从瑞士急匆匆地赶往法兰克福参加一场葬礼。由于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车载着他离他要去的地方越来越远。 当他赶到法兰克福的时候,那场葬礼已经结束。十字架后面睡着他永远无法再看到的人。 天苍苍,野茫茫,他一个人孤独的站在墓前。他把小提琴架在肩上,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倾诉着43年的情愫与40年的思念。 听众唯有墓中人。 这位墓主的名字叫克拉拉,一位钢琴演奏家,音乐家舒曼的妻子,勃拉姆斯的师母。 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初次见到大他14岁,并且已是几个孩子母亲的克拉拉。 勃拉姆斯对克拉拉一见钟情。在此后几年内,勃拉姆斯一直同克拉拉一起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他和克拉拉的孩子,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医院里死去。 几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意。但是,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是他始终尊重如同父兄的老师舒曼的妻子。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也隔绝在绝望的思念里。所以,他选择离开,永远不相见。 那一年,1856年。 勃拉姆斯身体离开了克拉拉,但他的心是不是也离开了,无人知道。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曾经资助克拉拉全国巡回演奏舒曼的所有作品;他曾经无数次写给克拉拉情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他一直和克拉拉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对方的生活;1875年,他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前后用了20年;他一生所创作的每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他一生未婚。 爱情爆发时如同洪水猛兽,势不可挡。但是,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舒曼·罗伯特(Schumann,Robert 1810-1856)

德国作曲家,生于茨维考在父亲(书商、出版商兼作家,舒曼十六岁时去世)的鼓励下,对音乐与文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到十几岁时集中表现为醉心于让·保尔·里赫特的漫无节制的罗曼蒂克感情在这以前,他跟当地的一位管风琴师学钢琴,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因而1825年父亲请韦伯进一步给孩子上课(未成)父亲去世后,母亲坚持要他上莱比锡大学学法律,母亲并不同情青年作曲家的音乐或文学兴趣去莱比锡后,舒曼并不抓紧学习法律,而于1829年开始从弗雷德里希·维克学习钢琴与和声,维克日后成为他的岳父第二年年底,弃法律改学音乐,创作了他的第一号作品---根据阿贝格(Abegg)的姓氏创作的钢琴变奏曲(阿贝格是舒曼在曼海姆的一次舞会上认识的一位少女,舒曼把她的姓演化成A-降B-E-G-G五个音,舒曼在以后一生的事业中继续采用音乐文字游戏,作为灵感的源泉,近年来成为音乐学家大加研究的课题)同一时期中,他也随圣多马教堂的主唱歌手瓦因利希和歌剧院院长多恩学习过,不过时间不长1832年,想当一名音乐会钢琴家的梦想落空了,据说因采用了自己设计的办法,把右手第四指悬挂起来练琴而致手指伤残;但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这可能是病患所致这一疾病倒成了好事,使他得以花更多时间作曲,正是在19世纪30年代中他写下了大量钢琴曲,包括《交响练习曲》(1834)、《狂欢节》(1834)、《大卫同盟舞曲》(1837)、《幻想曲》(1837)、《童年情景》(1838)、《克莱斯勒偶记》(1838)、《阿拉伯风格曲》(1838)、《新事曲》(18360)、《C大调幻想曲》(1838)、《花儿》(1839)和《维也纳狂欢节趣事》(1839)1833年,筹办《新音乐杂志》(第一期于1834年4月3日问世),提倡新的浪漫主义风格1840年与从前的教师的女儿克拉拉·维克结婚,克拉拉日后成为舒曼的钢琴作品最著名的演释者1839年以前,他只写钢琴作品1840年,转而创作歌曲,又象创作钢琴音乐时那样专心致志,那一年中共写了十五套歌曲,包括《桃金娘》、《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诗人之恋》,总共不下一百二十首1841年创作第一部交响曲,从此开始一生中的交响乐时期同年,写成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当时名为《A小调幻想曲》),并动笔写《D小调交响曲》(即后来的《第四交响曲》)1842年开始创作室内乐,包括三首弦乐四重奏、钢琴四重奏和钢琴五重奏创作力的旺盛主要是家庭幸福带来的弗雷德里希·维克虽百般阻挠女儿的婚事,甚至一度禁止这对青年恋人见面,舒曼最后不得不上诉法庭,才获准得以与克拉拉缔结美满家庭1843年莱比锡音乐学院成立时,他被聘为作曲教师,1844年迁往德累斯顿,1850年又迁杜塞尔多夫任指挥1843年起,周期性出现精神失常的危机,创作受到干扰,杜塞尔多夫的工作未能减轻病情1854年投身莱茵河中,后被送入波恩附近恩德尼希的一家私人精神病院,直到去世在那段时间里,他仍继续作曲,不过是阵发性的,所作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显示出灵感随精神状态恶化而衰退他的钢琴作品集中表现了许多日后成为浪漫主义时代钢琴风格的习用语汇的特征,例如冲动而刚愎的节奏,表现在切分音和不同节拍的结合中;音的距离和音的融合的效果,前者和声和音响突变的结果,后者则是使用踏板的结果他的音乐中的主观因素和文学因素表现在以名字为主题,例如《阿贝格变奏曲》(op1)中的Abegg,《狂欢节》中他1834年的恋人爱纳斯坦·冯·弗里根的出生地阿什(Asch),《六首赋格曲》(op60)中的巴赫(Bach);也表现在将音乐风格同人挂起钩来(例如,同他自己性格中以《欧塞皮乌斯》和《弗洛雷斯坦》为象征的外向和内向两个方面),在《狂欢节》中同肖邦、帕格尼尼和克拉拉·维克(基亚里娜)挂起钩来,在《大卫同盟舞曲》和《狂欢节》中同反对庸俗市侩的理想社会大卫同盟挂起钩来,在《克莱斯勒偶记》中同霍夫曼的《卡罗特式的幻想篇》中的一个人物挂起钩来,不同于柏辽兹用音乐作戏剧性叙述 他对浪漫主义诗歌的敏捷而直觉的洞察力表现在他的歌曲形式丰富多变、表情亲切,虽然有时打乱了舒伯特那样的歌唱与钢琴之间的均衡的完美,而偏重钢琴(不过,音乐并不因此而逊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诗人之恋》的精采的钢琴序奏和后奏便是明证除《第一交响曲》(受阿道夫·贝特格尔的一首诗的启发,前三个乐章在主题上相互影响)、《第三交响曲》(《莱茵》,1850年访问科隆后作)以及三首音乐会序曲外,他的管弦乐与室内乐一概不用标题《D小调交响曲》,1851年修订后出版时编号为第四,是主题变形的卓越的先例,几乎从头至尾建立在两个动机上;其他的例子有钢琴协奏曲和第二四重奏的第一乐章有时出现使他的管弦乐配器不够理想的"败笔",那是由于他用了"钢琴"思维,缺少管弦乐训练和经验的原故不过,这些弱点既没有老一代音乐家渲染的那么严重,也绝不是把这些重要作品演奏得不象样的借口他唯一的一部歌剧《格诺费瓦》(1850,莱比锡)未获成功,其他戏剧作品和合唱曲也极少演出,虽然其中不乏他晚期音乐的最佳篇章舒曼撰文贬斥19世纪30年代流行的对肤浅的沙龙音乐的兴趣,热心提倡巴赫、贝多芬以及同时代比较重要的作曲家的新音乐他的第一篇文章欢呼肖邦的天才("先生们,向一位天才脱帽致敬吧!"),最后一篇预言布拉姆斯的未来成就他的《论音乐与音乐家》文集(1854)的英译本出版于1877年,分上下两卷,陈登颐的汉译本197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1) 钢琴独奏:奏鸣曲三首,"少年奏鸣曲"三首,三乐章《幻想曲》一首,根据帕格尼尼随想曲主题而写的练习曲十二首,阿贝格变奏曲,克拉拉主题即兴曲一首,变奏曲式练习曲(即《交响练习曲》)十二首,浪漫曲三首,四首赋格曲和七首小赋格曲,四首进行曲,《蝴蝶》、《间奏曲》、《大卫同盟舞曲》、《狂欢节》、《幻想曲》(共两首)、《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偶记》、《新事曲》、《夜曲》、《维也纳狂欢节趣事》、《钢琴曲》、《少年曲集》、《森林景色》、《五彩缤纷的叶子》、《画册的一页》、《早晨的歌》等标题主曲集,托卡塔,B小调快板,《阿拉伯风格曲》,《花儿》和《幽默曲》(2) 钢琴二重奏:八首波洛奈兹,六首即兴曲(《东方印象》),十二首大小儿童用乐曲,九首舞曲(《舞会情景》),六首简易舞曲(《儿童舞曲》)(3) 两架钢琴用:行板与变奏曲,八首波洛奈兹舞曲(4) 带脚键盘钢琴用:六首练习曲和四首素描(5) 管风琴或带脚键盘钢琴用:以巴赫的名字(Bach)为基础的赋格曲四首(6) 管弦乐曲:四首交响曲,序曲、谐谑曲与终曲,席勒的《墨西拿的新娘》序曲,莎士比亚的《恺撒大帝》序曲,歌德的《赫尔曼与窦绿苔》序曲,《A小调协奏曲》,《G大调引子与热情的快板》,钢琴与乐队的D大调音乐会快板,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乐队的《幻想曲》,大提琴协奏曲,四却圆号与乐队的《音乐会曲》(7) 室内乐:三首四重奏,三首三重奏,三重奏《幻想曲》四首,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 单簧管(或小提琴)与中提琴的《童话故事》,两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提琴与钢琴的《童话场景》,大提琴与钢琴的民歌风格小曲五首,双簧管与钢琴的浪漫曲三首,单簧管与钢琴的《幻想曲》,圆号与钢琴的《柔板与快板》(8) 声乐曲:三十三部套曲与十四首单篇的歌曲(有钢琴伴奏),钢琴配乐朗诵的三首叙事歌,四套二重唱,一套三重唱,四套四重唱(均有钢琴伴奏),主调合唱歌曲(七套混声、四套男声、两套女声),十五首乐队伴奏的合唱曲(9) 戏剧音乐:《格诺费瓦》(歌剧),拜伦的《曼弗雷德》配乐(原拟上演舒曼亲自改编的剧本时用)

“昨天下午一点,我们安葬了她,她看起来一点儿都没有改变,还是和生前一样甜美和仁慈。……”——这是1865年2月6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Brahms,1833-1897)写给克拉拉•舒曼的一封信中的内容,在几天前,勃拉姆斯所挚爱的母亲因心脏病突发而离世,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悲伤的事情之一。勃拉姆斯对母亲有一种超过了对其他家人的爱,这种爱纯真而且深切,它源自于母亲对他的理解、认同、支持和温情,当勃拉姆斯还未被世人所认知时,是他的母亲鼓励他继续奋斗,给予了他坚定的支持;当他初获成功时,是他的母亲第一个写信给他,说自己以他为荣。失去母亲的悲伤最终溶汇到那部抚慰生者的《德意志安魂曲》(Op45)之中,勃拉姆斯在这一年完成的重要作品中,还包括一部独特的《降E大调圆号三重奏》(Op40),其柔板乐章被视为他为母亲所作的挽歌。

1865年的夏天,勃拉姆斯是在利希滕陶度过的,那里有克拉拉的一栋度假房屋,还有绿色的森林,勃拉姆斯常常在这里度过夏日的时光,并在附近的森林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当勃拉姆斯在森林中漫步时,他见到了森林的日出,初升的太阳静静地放射着光芒,使森林走出了夜的黑暗。——那浪漫的瞬间启发了他的灵感,不久,日出时的美丽和静寂就再现在了他的新作《圆号三重奏》之中。这部作品是室内乐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非凡之作,勃拉姆斯特别使用了自然圆号,使之与小提琴和钢琴进行了不同寻常的组合,产生出非常独特的音响,尤其是自然圆号的音色,常常会令人想象到旭日初升时的金色光辉;在这一作品中,音乐交织了温暖、恬静、忧郁、伤感等各种不同的感受,使看似相互矛盾的感觉被统一在了一起,而这也恰恰是生命中的真实。

年轻的勃拉姆斯

《圆号三重奏》是以“行板”速度作为开始的,而不是传统的“快板”,一个沁人心脾的旋律首先由以钢琴伴奏的小提琴演奏出来,再由圆号悠悠地吹响,这一旋律或许就是勃拉姆斯对森林日出的印象吧;然后,表情标记变为“稍活泼的”,音乐变得很激动,圆号的声音回荡着,整个乐章洋溢着甜蜜温暖的气息。第二乐章是欢快而有力的“谐谑曲”,音乐给人的感觉是跳跃的,乐章进行到中部有一个歌唱性的抒情段落,旋律盘桓低回,绵延起伏。第三乐章是“哀伤的柔板”,一首圆号、小提琴和钢琴的三重唱,这是勃拉姆斯献给母亲的挽歌,安宁的黯然的旋律之中含着回忆和激动,还有更多挥之不去的梦想,和更多对生命的无尽思索。末乐章是“充满活力的快板”,音乐仿佛是在奔跑着跳动着,显示着勃勃生机。——生命就在此刻复苏了,如同森林在日出的时刻苏醒了那样。

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不仅是他自己一生创作中最杰出的部分,而且也是整个室内乐发展历史中最精彩的部分。他的室内乐延续了从海顿到贝多芬的古典主义形式,而在内容上则是纯粹浪漫主义的,就这样,古典的韵味与浪漫的激情相碰撞,造就出了精美同时又有着深刻内在情感的作品。在所有音乐形式中,室内乐是最适合表现心灵深处世界的一种音乐形式,特别是对于浪漫主义时代孤独的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来说,也是对于在漫漫生命旅途上独守一生的勃拉姆斯来说,室内乐是表述自己独特的个性思想和记录自己诗意的情感世界的最好方式。——忧郁而怀旧,同时又散发着甜美和光泽,这是他的室内乐给人的总体感觉,这些音乐每一部都是倾心之作,每一曲都是心灵之声,每一首都值得用心去聆听、用心去体验,因为它们是勃拉姆斯的生命的印痕。

克拉拉肖像

与比自己年长14岁的克拉拉的恋情,是勃拉姆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53年9月,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与舒曼相识,并受到这一家人的热情款待。第二年,当舒曼罹患精神病住院时,勃拉姆斯给身陷绝望的克拉拉带来了许多安慰,这就是二人恋情的开端;之后他们互通书信,在这一年12月给克拉拉的一封信中,勃拉姆斯吐露了自己的爱意:“如果我得到上帝的允许,让我亲口对你说出我爱你若狂,而不是写这封信来告诉你,那该有多好。此刻,眼中的泪水让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后来,克拉拉销毁了这一时期写给勃拉姆斯的信件,对于他们而言,或许理性是更为重要的。在1856年7月舒曼去世之后,克拉拉和勃拉姆斯继续保持了理性的态度,二人没有发展他们的恋情,而是成为了终生的亲密朋友,这肯定令勃拉姆斯伤心欲碎,他再也没有像对克拉拉那样对别的女性敞开过心扉,那时勃拉姆斯刚好23岁。

时光荏苒,漫长的生命似乎只是短暂的一瞬。“我们的世界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加空洞了”,这是 1890年克拉拉在自己的儿子费迪南去世后写给勃拉姆斯的一封信中所言,此时勃拉姆斯已经57岁了;在这一年,他完成了音乐历史上唯一可与莫扎特那首《A 大调单簧管五重奏》相媲美的《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Op115)。——“b小调”一向有“黑色调性”之称,它决定了这一作品的忧郁气质。这首五重奏包含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往昔美景的追忆,那里面有沉郁的感伤,也有融融的暖意,那里面依稀可见暮色苍茫中勃拉姆斯的身影,仿佛一片秋叶在圣洁的夕阳中升华;单簧管的独特音色特别适合表现这样的情绪,在乐曲中,勃拉姆斯以非常有节制、甚至非常柔和的方式将这种情绪弥散开来,使之渗透到每一个听者的梦幻之中。

《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自始至终都少有欢快的情绪,即使是在快板乐章中。第一乐章“快板”,由小提琴和大提琴引导出单簧管演奏的一支阴郁的冰冷的歌,可以感觉到,那歌声中流露着落日余晖的一丝暖意,那歌声中也还依旧残留着曾拥有过的心灵的激动;第二乐章“柔板”,首先由单簧管缓缓地吹奏出黯淡的旋律,那里面有浓浓的惆怅,也有些许的悲凉,这一旋律绵延着,变幻着,也许这就是漫长人生的写照吧,在历经沧桑之后,它终于消失在了迷离之中;第三乐章是作品较为欢快的乐章,以“稍快的行板”为开始,然后转为“富于情感但有节制的急板”,音乐速度稍显迅疾,给人清新的感觉,如同往事历历,闪现而过;末乐章是由一个主题引出的五个情感各异的变奏,主题有着柔美的阴郁,第一变奏是由大提琴主奏的一个持续不断的低沉旋律,转到第二变奏时情绪变得异常激动,随后是比较明快的第三变奏,第四变奏散发着一种莫名的淡然的情绪,有人说这是一种超脱,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最后的第五变奏,以中提琴演奏出一支柔和而深切的旋律,然后,音乐又回到了开始时的阴郁主题,在无尽的寂寥中,一切归于平静。——夜幕降临了……

在生命的最后六年中,勃拉姆斯的创作不算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两首为单簧管或中提琴的奏鸣曲(Op120),它们深藏着遥远的记忆;1896年5月,勃拉姆斯完成了《四首严肃的歌曲》(Op121),它的歌词源自于《圣经》,内容涉及了死亡与升华,以及最终对爱的肯定;也就是在这个月,克拉拉病逝。勃拉姆斯无法从失去克拉拉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完成了为管风琴的《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Op122),其中最后一首的标题是《哦!世界,我必须离你而去了》。翌年4月3日,勃拉姆斯因病卧床已有一周之久,这天早晨他醒来却说不出话,生命就这样悄悄地逝去了,这时距克拉拉去世仅仅十个多月。当克拉拉病重时,勃拉姆斯曾在给她的女儿玛丽的信中这样写道:“……因为当她的双眼合上时,也是我的生命结束的时刻。”

老年的勃拉姆斯

推荐唱片:

1勃拉姆斯室内乐全集:由美艺三重奏、柏林爱乐八重奏、意大利四重奏、格鲁米欧三重奏等著名室内乐团演奏,philips 454073-2

2.圆号三重奏:FOrval演奏圆号,A格鲁米欧演奏小提琴,GSebok演奏钢琴,

philips(小双张),438 365-2

3.单簧管五重奏:1)HStahr演奏单簧管,柏林爱乐八重奏组成员,

philips(小双张),446 172-2

2)KLeister演奏单簧管,Vermeer四重奏团,ORFEO,C 068831 A

4.德意志安魂曲:施瓦茨科普夫、菲舍尔—迪斯考演唱,克伦佩勒指挥英国爱乐乐团与合唱团,EMI,5 66903 2

5.中提琴奏鸣曲:NImai演奏中提琴,RVignoles演奏钢琴,CHANDOS,CHAN855

01

1853年。

他在舒曼的家里,初遇克拉拉,一见钟情,此后终生不娶。

这一年,勃拉姆斯20岁,才华横溢俊美如画,是远近闻名的美少年。

他被舒曼邀请到家中,当成座上宾。席间,他弹奏了一首自己作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曲惊四座。

舒曼激动得站起来大喊:“我要叫克拉拉也来听。”

克拉拉推门进来。一开门,便是耀眼的开端。

他抬起头,感到瞬间的热与光,就像硝纸遇见磷火。

一生一度的灼烧,一生一度的璀璨。

克拉拉穿着家常衣裙,挽发,大眼睛盛着两泓湖水,微笑若有若无。

屋子里有风穿过,音符与花朵,一起活了过来。

他想到一句话:长日将尽,你和我的一个梦好像。

02

那一年,克拉拉34岁,年长勃拉姆斯14岁。

她已为人妻,丈夫正是舒曼;她还是几个孩子的母亲,可气质逼人,钢琴演奏同样一流。

她站在宾客席中,与众人一起,看着台上的美少年。

那是怎样的一种旋律啊!音符的明暗之间,思绪细水长流,低回悠远。曲调也是内省的,一丝不苟,即便变奏也小心翼翼,犹如一个孩子,不敢走远,时刻回首着故乡。

她知道,这个少年并非凡类。那天晚上,克拉拉在日记中写下:

“今天从汉堡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他只有20岁,是由神差遣而来的。”

她无恨惜才。

而之于勃拉姆斯,克拉拉是女神,集美丽、荣耀和优雅于一身。

他一生寂静的、沉默的信仰,从这个夜晚开始。

“很荣幸见到你。”他向那团光伸出手去。

此后再没真正转身。

03

后人评价勃拉姆斯,都会说,那是一个天才。

如果加上形容词,那就是,“忧郁而内敛的天才钢琴家。”

他出身于贫民窑,在混乱的汉堡长大,十几岁时,他演奏的地方,一直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酒吧。

他一生自卑,内敛,苦行僧般地行走在孤独之中,他的恋情同样如此。

因为克拉拉是舒曼的妻子,而舒曼是恩师,对他有知遇之恩。

他什么也不能说,将深情掩埋于心。

可有些情感,就像烧着了的棉被,没有明火,没有声息。只有局中人知道,它灼热得令人疼痛。

受不了的时候,他开始写情书。

从1853年,到1896年,他写了无数封情书给克拉拉,一封都没寄出去。

这是他一个人的战争,一个人的雪,一个人寂静的修行。

多年以后,有人整理他留在世上的情书。其中有一封,写着这样无望的话:

“我渴望静默地坐在你的身旁。我不敢,怕我的心会跳到我的唇上……”

还有一封写着:

“我一直独处。

钟爱一个人。

有些话很傻,但我还是想说,

你如同百合,也如同天使。”

那时他已经60岁,白发苍苍,发了福,一生未曾娶妻。

他功成名就,甚至举世闻名。他赚了很多钱,也成为权威本身,但他仍然是不幸的。

他忘不了克拉拉。

他的明月光,始终在照耀。一如既往,从未蒙尘。

04

克拉拉注定是被人惦记的,她太优雅了。

她是名门之后,从小练琴,一身凛冽的气质,华美又清冷。

当年多少人,将她当成女神。又有多少才子,在她的石榴裙下一醉不醒。

而勃拉姆斯,他是农民的儿子,有粗鄙的习性,不善言辞,缺乏风度。

哪怕后来名满天下,只要站在克拉拉面前,还是觉得低人一等。

她注定是他的劫,如同宿命。

05

但勃拉姆斯一生都没有说。他不能说。也无法开口。

遇见舒曼之前,没人听过勃拉姆斯的名字。

他在街头酒吧卖艺,写的乐曲在庸人看来,就是一气乱弹,莫名其妙。他孤独无比,没有同类。

舒曼看见了他。

遇见舒曼,他如同蒙尘的千里马遇见伯乐,终于要开始他的传奇。

舒曼邀请他到家中,同时收他为徒,将他介绍给名流。

10年前,舒曼本来已经封笔,但为了勃拉姆斯,他重新提笔,写了著名的乐评《新的道路》,发表在影响力巨大的《新音乐杂志》上。

在文章里,舒曼向世界推荐这位年轻的天才,语言热情洋溢。

——“他开始发掘出真正神奇的领域。”

——“他是百年难遇的天才。”

这是舒曼一生中最后一篇音乐评论。

勃拉姆斯懂得这种恩情,他尊重舒曼,甚至觉得舒曼是神圣的,身上有着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品质。他说:

“在认识你之前,我甚至觉得,像你这样的人,只存在于最稀有的人群之中。”

“每当我想到大家崇拜你们,就感到振奋。我甚至希望,世界最好将你们遗忘。那样一来,你们就能够拥有更完满的神圣。”

那段时间,他住在舒曼家里,向舒曼学习作曲,也和他们夫妻相处。晨起交谈,落日练琴。

这是勃拉姆斯一生中最温柔、最甜蜜的时候。

说不尽的风光无限,说不尽的情义千钧与美景良辰。

爱意泛滥时,节制羞涩的少年,用理智设了一道坚固的堤坝,不允许有丝毫破绽。

他将深情转化为旋律。

20年时间,勃拉姆斯一直在做一件事,完成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

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而克拉拉一无所知。

06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在克拉拉眼中,勃拉姆斯只是一个年轻人,是才华无限的后起之秀。但她根本没有想到,他会因为她,选择完全不同的命运。

那时,她的生活已经出现变故——舒曼病了。

生活一地鸡毛,处处狼藉。

克拉拉必须一边演奏,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又要照顾舒曼,分身乏术,累不堪言。

1854年冬,舒曼的精神病再次发作,彻夜失眠,出现可怕的幻听。

有一天,他趁克拉拉出去请医生时,连帽子也没戴,离家出走,投入莱茵河自杀。自杀时,正巧有船经过,把他救了上来,送进医院。

克拉拉悲痛欲绝。

在此期间,勃拉姆斯一直陪在她身边。他照顾她,也照顾她和舒曼的7个孩子。

为此,他放弃了很多机会。他那时声名雀起,处处有邀约,但他都婉拒。

有人说他傻,但天下事千般情由、万般道理,不如一个“愿意”。

1854年,舒曼住进了恩德尼希疯人院,境况越来越糟,勃拉姆斯和克拉拉轮流探望他。

有一回,勃拉姆斯独自去看舒曼,给了舒曼一张克拉拉的照片。

舒曼如获至宝,他吻着相片中人,脸上忽然有了光。

勃拉姆斯站在那里,觉得自己已流干了眼泪。

那一刻,他希望舒曼康复,又希望舒曼死去。

07

1856年的7月29日,舒曼离世。

在他的葬礼上,克拉拉一身黑衣,头簪白花,一身悲戚之色。

勃拉姆斯远远地看着。

他没有身份,走过去安慰她;也没有资格,擦去她脸上的泪痕。

只在葬礼前夕,他木讷地、慌不择言地说:“只要你想,我将用我的音乐来安慰你。”

克拉拉没有回应。

或许是她刻意回避,也或许是不合时宜;又或者,她根本没听懂22岁的勃拉姆斯,到底在表达什么。

此后,勃拉姆斯以学生的身份,和约阿希姆一起,为舒曼送葬。

葬礼结束,勃拉姆斯不辞而别,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他也没和任何人打过招呼。

他像一阵风,消失在风中。从此,他一生都没再见过克拉拉。

08

从1856年到1896年,整整40年,他和她再没见过面。

他曾告诉友人,我一刻不停地想她。

他一直在资助她,关心她。他的每一支乐曲写出来,都会将乐谱寄给克拉拉。

他的深情与克制,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

那是一个狂热的时代。

艺术家光怪陆离,极其叛逆。他们丧心病狂地,将人的天赋、欲望、恶习尽情发挥,然后天才一个一个出现了。

可是勃拉姆斯,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严谨。

他不出错,不放纵,永远沉静,永远自省。懂得适可而止,避免奇谈怪论。

在19世纪,勃拉姆斯茕茕孑立。

他在漫长的一生里,严肃又克制地活着,未曾娶妻,也没有发生过桃色秩事。

他经常旅行。旅行时,他会在口袋里塞满糖果,每到一处,就分给孩子吃。

孩子们总是追逐着他,但他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孩子。

他反复地写信给克拉拉,却不寄出去。

晚年的时候,他烧了所有信。只留下几封漏网之鱼,让我们得已复原他的旷世深情。

在一封1855年8月的信中,勃拉姆斯写道:

“……我在对你的爱中,体会到了至上的安宁。”

他赞美她的举世罕有:

“我亲爱的克拉拉,对我而言,你是如此的珍贵,我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珍贵”

当他得知,克拉拉需要钱举办音乐会时,他暗暗资助她。

他总是将乐谱第一个寄给她,他要她成为他的第一个听众。他始终相信,这世间,只有克拉拉懂他。

但他不能靠近她,不能说爱。

他用几十年的孤苦,保护克拉拉一生名节。

09

40多年后,他老了。

克拉拉也垂垂老矣。

她成了病危的老妇人。

岁月缩短了,剩下的光阴只手可数。

1896年,克拉拉因病逝世,死时77岁。

勃拉姆斯得知消息,老泪纵横:“从今以后,再也没有爱哭的人了!”

他登上前往法兰克福的列车。

因太过悲痛,坐反了方向,他在路上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两天。

有时开了车窗,风钻进来,裹着他的热量卷走了。他像被剥了一层又一层,只剩下一个芯子,在混沌里痛彻心扉。

抵达之时,克拉拉已经入土。

他在她墓前,拉响写了43年的乐曲。

一曲叫《因为它走向人间》;一曲叫《我转身看见》;以及《死亡是多么冷酷》和《我用人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

全为她所作。

曲子如泣如诉,悲伤汹涌。

那个黄昏的落日,变成一只苍黄的篮子。水中月、镜中人都毫无例外地,径直漏向无穷的深渊里去了。

拉完曲子不久,勃拉姆斯也猝然离世。

他的离世,离克拉拉离世,仅仅隔了11个月。

他的仆人说,离世之前,他曾关紧房门,用整整3天时间,弹奏为克拉拉谱写的钢琴曲。

曲终之后,悲恸长哭。

10

一个世纪之后,丽泽·穆勒在她的诗集《一起活着》里,写下一首诗,名叫《浪漫曲》,献给这段难以定义的关系:

每当我聆听那间奏曲,凄怆,却盛放着温柔,

我想象他们两人,坐在花园里

在迟开的玫瑰花

与暗暗流动的叶影里,

让风景替他们发言,

不留给我们任何可以窃听的私语。

像一支歌已经唱尽,他们的故事,也奏完了终章,没有别的旋律可言。

只是世人总是会问,为什么他不靠近,牵起她的手,一起走完余生?

可世间真的会有人,情愿一生受苦,严谨地守在自己的秩序中,不打扰,不痴缠。

兵荒马乱是自己的,幽幽暗暗明明灭灭也是自己的。

他容不得生命里有污点,也不会留下罅隙去滋生流言,于是紧闭双唇,在岁月面前,将所有澎湃都说给自己听。

深情总似无情,从来都是这样的。

那一年,勃拉姆斯声名乍起。

他乘坐火车,前往意大利。

在苏莲托的橘子园里,他坐着,喝着香槟酒,看海豚在悬崖下的那不勒斯湾戏水,忽然泪流满面。

有人问他:“勃拉姆斯先生,有什么不对么?”

他黯然:“我只是想到一个人。”

再问,什么也不说了。

还能说什么呢。再提起,就是地老天荒的寂寞。

一切已成烟云。

悲欣交集的往昔,最后都归于寂寂大荒。如同大梦已去,一切了无痕。

只剩一折乐章,在100年后的长夜,讲述曾经的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94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