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提供“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关资料?

敬请提供“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关资料?,第1张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西班牙画家--戈雅(Francisco de Goya ,1746至1828)是一颗耀眼的星辰。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P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浪漫主义画派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一、 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R·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追溯了现实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19世纪的写实文学。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现实主义信条。同时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虽然昙花一现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风具论战性而产生广泛影响。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卫品格。迪朗蒂曾明确地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表示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1)。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2)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二、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3)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R·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飘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4)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现实主义"客观再现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涵义在卢卡契的论述里得到了最深入的阐释。这位现实主义最忠诚的信仰者和最后的辩护师撰写了大量论著,总结现实主义艺术经验,回应现实主义在20世纪遭受的挑战:《现实主义历史》(1939)、《巴尔扎克,司汤达和左拉》(1945)、《伟大的俄国现实主义者》(1946)、《欧洲现实主义研究》(1948)、《当代现实主义的意义》(1958)等等。首先、他从认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客观性的涵义:"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5)卢卡契提出了对现实进行整体描写的现实主义艺术要求,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追求文学描写的广度,从整体的各个方面掌握社会生活;向深处突进探索隐藏在现象背面的本质因素,发现事物内在的整体关系。其次,卢卡契并没有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理解为排除任何主观因素的纯客观性,他不是把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视为一面静止的镜子。卢卡契肯定了主观认识的重要性,强调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统一。卢卡契两面作战,一面为现实主义的纯洁而与自然主义战斗,把福楼拜和左拉那种缺乏整体性的琐碎客观性排除出现实主义阵营;另一面又要回应现代主义的挑战,批评乔依斯、普罗斯特和其他现代派作家,认为他们使所有内容和所有形式都解体了。因此,现代主义达不到对现实整体的真实反映。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和谢林为典型论的流播奠定了美学基础,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一个性格之所以引人兴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则"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会在一起,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6)据韦勒克的历史追溯,典型术语的最初使用者是谢林,意指一种象神话一样具有巨大普遍性的人物。浪漫派首先广泛使用这个概念,典型概念从浪漫主义转移到现实主义,与巴尔扎克和泰纳的转用相关。在《人间喜剧》的序言里,巴尔扎克自称为社会典型的研究者,泰纳则频繁使用此术语讨论社会阶层人物的性格,逐渐演变成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典型也是别林斯基论俄国小说时常用工具,他甚至认为:"典型性是创造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它就没有创造……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成为一个特殊世界人们的代表,同时还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7)果戈理笔下的科瓦辽夫少校不是一个科瓦辽夫少校,而是科瓦辽夫少校们,即使是描写挑水人也不是仅仅写某一个人,而是要借一个人写出一切挑水的人。这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典型的本质。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后让许多人不安,总以为写的是自己,独特的这一个阿Q拥有了巨大的共性,甚至成为国民性的代名词。现实主义把这种个性和共性的完美结合的文学形象称为典型形象。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在韦勒克看来,历史性是现实主义理论中比较可行的一个准则,他援引奥尔巴赫对《红与黑》的评述说明这一点:"主人公'植根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总体现实中,这个现实是具体的,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8)。韦勒克的看法是对的,现实主义确有历史性的维度。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人物置身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具体的总体现实中刻画才能达到"充分的现实主义"的高度。而且,这个具体的总体现实还是不断发展的,就象卢卡契所阐述的现实主义要塑造那些生动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质转化为现象并在现象中显示自己;它还塑造着这过程的那个侧面,即现象在过程运动时揭示着自己的本质。另一方面,这些个别的因素不仅包含着辩证的运动,互相转化,而且彼此间不断相互影响;它们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的诸因素。真正的艺术从而总是通过塑造这些因素的运动、发展、展开来表述人类生活的整体的。"(9)简单地说,现实主义的历史性维度即是要求真实摹写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且反映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现实主义的历史性要求,实质上是以社会分析为核心,即以摹写人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本身的结构为艺术原则。而且现实主义竭力通过人的现实矛盾去揭示人与社会的辩证法则,现实主义确认:对社会现实观察得越仔细研究得越深入,对事件及细节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获得真实的力量。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Realism)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泥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广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完全是两码事。在法国,现实主义之称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现实主义当作表现艺术新样式的名词,他于1850年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初次用这个术语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标志。其 后,法国画家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在绘画上提倡现实主义。

一八五五年,库尔贝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引起一场大辩论,文艺史上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就在这次沦战中,库尔贝创办了一种定期性的刊物,命名为《现实主义》。一八五七年,库尔贝的热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为《现实主义者》,从此在欧洲文坛上正式树立起一面现实主义的旗帜,这一术语也就在法国流行起来了。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 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巴尔扎克正如这一流派的伙伴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他们的新型的文学流派。在俄国,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见他的(现实主义者》),不过,那已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现实的创新。它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份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它又从文艺复兴文学中接受了性格描绘的具体性从古典主义和启蒙时代文学中接受了社会分析因素,从浪漫主义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渐丧失了前代文学中特有的乐观主义,却沾染了无法摆脱的悲观主义。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仿佛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特点的有机结合;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它能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去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作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另外解释: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①正如杰克·唐纳利所指出,现实主义不仅不能提供一种一般理论,而且它基本上也是前后矛盾的,现实主义者对同一事件的解释经常不一致。“现实主义变成了建立在共同预设理论假定之上、有点松散联系的前后不一致的理论模式。”②因此,了解现实主义,除了解现实主义的世界观和基本假定这些共同点之外,了解现实主义者之间的不同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以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为例,通过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多样性,进而来揭示现实主义在国际秩序模式上的异同之处。

一、什么是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包含了各种现实主义者理论和观点借以产生、发展的一套假定的研究范式。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哲学传统和世界观。③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建立在它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的悲观主义认识基础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进步的,他们对于人类是否有能力克服反复出现的冲突,建立持久的合作与和平深表怀疑。④现实主义世界观更多看到的是人类本性中的恶,以及人类经验中周而复始的悲剧。现实主义的这些哲学观点在修昔底德、霍布斯、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中就有了强烈的反映。在20世纪,莱因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Niebuhr)则是这类现实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尽管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在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Butterfield)、马丁·怀特(MartinWight)和汉斯·摩根索的著作中才得到了明显的表现。⑤

尽管现实主义者对道德进步和人类能力都持悲观主义的态度,但它们对现实主义的悲观主义根源的认识又是不同的。经典现实主义的悲观主义植根于人性。它认为人性本恶,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利益对立和冲突受人类本性中根深蒂固的客观规律的支配,是无法避免的。与经典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新现实主义的悲观主义更多的是根源于国际体系的性质。新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肯尼思·沃尔兹认为,国际体系与国内体系不同,“国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是上下级关系,某些部分有权指挥,其它部分要服从。国内体系是集中的和等级制的。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是同等的关系。”“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⑥国际体系由于缺乏国家之上的权威而导致互相的不安全、冲突及对于有组织的暴力的依赖。国际体系的性质导致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不断发生。国家可以通过外交和权力均衡的方式来缓和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的影响,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它的影响。

其次,现实主义也可被视为一种理解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那些自视为现实主义的学者们可能持有上述现实主义的那种哲学悲观主义,但当他们努力阐述有关主权国家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理论概念时,就往往超越这种悲观主义。大多数现实主义学者力图建立能用以解释和预测国际行为的社会科学理论。然而这两类现实主义学者间的界限并不总是泾渭分明的。现实主义者基本的哲学观点是,国际政治一直是,也将永远是以权力、军事力量和现实政治的运用为标志,他们对国际法、道义以及诸如联合国等到机制的价值持怀疑主义态度。⑦可见,现实主义是一种理解国际政治的一般研究方法,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统一的理论。现实主义的许多批评者和支持者往往未能认识到,现实主义也是一种理解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它是由许多相关理论组成的集合体;而把现实主义视为一种单一的、统一的理论的观点实际上忽视了现实主义思想中的多样性,结果使他们对现实主义的认识过于简单化了。虽然安全研究中的见解经常受哲学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当代在国际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大量争论却是围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现实主义理论上的问题而展开的。

必须指出,尽管大多数现实主义者关于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经常不一致,但他们在下述有关国际政治的本质问题上拥有共同的核心理念。⑧首先,他们相信国家是国际政治中主要的和最重要的行为体,是构成当今国际体系的基本单位。因此,国际政治的研究将集中于国家间关系的研究,而较少注意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事实上不可能取得国家那样重要的地位。其次,现实主义者将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任何共同的最高权威视为国际政治中最显著的特征。在无政府状态下,“自助必然是行动的准则”⑨,国家必须使用自助的一切手段,包括武力,来保护其利益。竞争是这种无政府体系的必然结果。国家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军事安全领域,但也表现在经济和其它领域。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国家都深切地关注其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地位和相对于他国的相对优势,这种关切引导着国家的行为,使国家之间的合作较难达成。第三,现实主义者认定,国家将最大限度地寻求扩大其权力或安全。一些现实主义者集中于权力,认为它本身就是目的。摩根索就是这种现实主义的突出典型。而另外一些现实主义者则将权力看作安全的手段。如沃尔兹强调权力不过是实现安全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已。第四,现实主义者假定,国家是国际事务中统一的和理性的行为体,它能够合理地确定其对外政策目标,考虑各种政策方案的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结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正如罗伯特·基欧汉所指出的,对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作者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生于一个矿工家庭,曾求学于诺丁汉师范学院。一生创作十分丰富,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游记、小说,皆有独特的建树。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是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创作灵感得之于一个奇特的真实故事。它的最后一稿,劳伦斯曾考虑把它改名为《温柔》,还搞过一个《约翰•托马斯与珍妮夫人》的修订本,并亲自为小说设计了在火焰中自焚的凤凰作为封面。由于小说毫不隐讳地描写了性爱,而被斥为*秽作品。当时,内政大臣下令没收此书,作者捌叫做“蓄着络腮胡子的色情狂”,甚至他的画展也被查禁。1951年出版此书的英国企鹅出版社还被控犯有出版*秽作品罪引起了轰动整个西方出版界的官司。直到1960年10月伦敦中央刑事法院裁定出版社无罪,小说才得以解禁。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虽然命运坎坷,但终以其严肃的寓意、社会批判的主题、真切透辟的写实手法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成为名著,并对现当代英国乃至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小说通过对康妮与梅乐士的性爱关系的描写,探索和肯定了身心融合完美自然的男女关系,并以此深入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类生活和人性的残害,呼唤自然和谐生活的复归。小说中半身瘫痪的克利福以其拥有的机器、财富,不仅控制着工矿和工人,还窒息了康妮勃勃的生命力,冷酷地制造着死寂的生活,他正是扼杀人类美好生活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象征。而康妮的选择及与守猎人梅乐士的关系,则象征着人们对一种自然和谐而美好的生活的积极追求,这正是作品不能打入色情小说的重要原因。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1905—1984)是苏联著名作家。他善于用大家笔法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史诗性和悲剧性有机结合的特点,其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奖。他的重要作品除本书外,还有《新垦地》、《一个人的遭遇》等。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是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巨著。作品也因其波澜壮阔的史诗性、粗犷苍茫的民族性和悲凉凄清的人物个性而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以顿河地区独特的哥萨克民族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苦闷、榜徨、挣扎、奋战、觉醒为题材,展示了哥萨克独特的风俗习性,表现了两大阶级尖锐复杂的斗争,揭示了布尔什维克逐渐胜利的过程,并探讨了苏维埃初期的一些政策失误问题。

  主人公葛利高里是最引人深思的人物。他有着哥萨克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幸福、勤劳勇敢、顽强坚韧的性格和叛逆精神。他爱婀克西妮亚,不惜冲破哥萨克荣誉道德观的束缚。他追求独立自由,不惜在红军和白军之间左右探寻。同时他又有着哥萨克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偏见,认不清道路,在革命与反革命的搏斗中,动摇迷茫,反复无常,最后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自己的情人。这是一个性格极为复杂的悲剧人物,在世界文学画廊中,已被视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萌芽》的作者左拉(1840 1902)是法国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作家,也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曾著有《实验小说》、《自然主义戏剧》等自然主义论著。他还著有《卢贡一马卡尔家族》为题的小说总集。《萌芽》即是其中的一部。

  在世界文学史上,《萌芽》是第一部正面而又准确地描写现代工人罢工运动的长篇小说。小说以煤矿工人马赫一家的命运为典型,写出矿工们暗无天日的工作,强烈地对比出资本家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生活。作者清醒地估价了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形势。小说中描绘了早期社会主义者、产业工人艾蒂安的形象。他在煤矿工人的队伍中,看到大量社会不公平的事实,他刻苦钻研社会主义理论,并对工人作7大量的启发教育工作,他在工人协会指示下,具体地领导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使工人们团结一致,作为一支整体的社会力量活跃在历史舞台。《萌芽》是早期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一曲赞歌。

  左拉在创作此书时,曾搜集了大量原始材料,他力图客观、细致地再现出工人阶级队伍的现状:他们日益高涨的革命情绪,以及由于环境恶劣而带来的无知、粗鲁和放纵的行为。具有浓郁的自然主义风格。全书结构完整严密,节奏沉稳有力,具有古代史诗气势磅礴、悲壮雄伟的特色。

  长篇小说《飘》(又译《随风而去》)的作者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一1949),她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曾获史密斯女子学院文学博士学位,做过《亚特兰大新闻报》记者。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飘》(1936)问世后一直是美国的畅销书,至今已译成4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1939年根据小说改编的**中译名《乱世佳人》获1948年奥斯卡奖。米切尔1949年因车祸去世。

  《飘》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动乱的社会现实,以“乱世佳人”思嘉莱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情纠葛。思嘉莱年轻貌美,但她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某些本质特征:残酷、贪婪、自信;为了振兴家业,她把爱情和婚姻作为交易,三次婚姻没有一次出于真心,后来才终于明白她一直念念不忘的艾希礼懦弱无能,倒是自称与她同类的瑞德值得爱。

  作为一部社会历史小说,《飘》出版后批评界众说纷纭。正如书名所暗示,作者明显同情思嘉莱及其所留恋的旧制度;作者对战争性质、奴隶心态和南方“重建时期”社会现状的描写也有所歪曲。但从审美判断来讲,性格复杂的思嘉莱还不能简单地被纳入“反面人物”的模式。小说极富于浪漫情调的构思,细腻生动的人物和场景的描写揭示出超乎作者主观愿望甚至与之相悖的内含,从而确定了《飘》在美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是法国现代小说家普鲁斯特(1871—1922)。他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9岁起就受疾病折磨,对生活异常敏感。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学时,深受柏格森哲学影响,同时,开始涉足上流社会,出入文艺沙龙,后来发表书评和小说等。1895年大学毕业后在图书馆工作。不久,旧病复发,不得不闭门不出,从此立志将全部生命献给文学事业。

  从1901年到1922年,花了21年时间写出了这部小说中的巨著,奠定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追忆似水年华》全书洋洋洒洒长达4000余页,300多万字。作者写作的重点不是在叙述故事,交待情节与刻画人物形象,而是以回忆的方式表现主人公“我”的内心世界的复杂经历。因而它是一部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故事,没有贯穿始终情节线索的新型小说,是一部奇特的作品。

  小说大体上以“我”的内心生活为轴心,描写了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其中,有谈吐高雅而又庸俗无聊的盖尔芒特夫人,有道德败坏、行为丑恶的变性人夏吕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有公开受人供养、水性杨花的半贵族女人奥黛特,有“我”的爱情的痛苦与欢乐,等等。小说对贵族世家和犹太富翁斯万之家的社交生活与人事变迁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贵族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反映了贵族的没落解体和大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与日俱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还描写了许多作家、艺术家、下层劳动者的生活际遇与艰难处境。它通过众多的人物事件,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的鉴赏家将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这部巨著反映的主题被公认为是“时间”。世人皆知人类已经可以征服空间,以物质的形式在空间占据自己几乎不可磨灭的的位置。然而,如何将流逝的时光征服,特别是把瞬息即逝的全部丰富、波澜起伏、曲折复杂的感情复活,将其固定为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永世长存,这是前人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而普鲁斯特首先解决了。他在为实现复活已经逝去的时光这一创作主题方面率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小说以叙述者“我”的回忆为线索贯穿全书。这种回忆表现的东西不是单纯的人物外表景物和心理描写,而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这种表现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方式。如小说开头,“我”从床上醒来,在梦幻般的状态中千思百想集于心头,这时,由于一杯茶和一块点心的触发,使“我”回忆起自己在贡布雷的童年生活,引出“我”的身世、爱情、经历,等等。像这样通过自由联想,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因此,这部小说被称为意识流小说的先躯,并宣告了“意识流小说”文学流派的形成。

  由于《追忆似水年华》改变了关于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开辟了欧、美当代小说的新篇章,尤其是重视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潜意识活动,对后来西方文学的影响很大。由于该书取得的成就和对文坛产生的重大影响,普鲁斯特被尊为现代小说大师。不过,最初这部小说并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直到作者死后40年左右,才越来越引起文坛的重视。特别是1987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重新出版本书,评论与研究普鲁斯特创作成就的各种学术活动也在法国及欧、美许多国家广泛开展。我国1989年第一次出版《追忆似水年华》的全译本。1992年出版它的精选本《寻找失去的时间》。这些都充分说明本书在文坛的影响很大。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是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1828—1 910)蜚声文坛、享誉世界的第一部代表作。全书卷帙浩大(共计130多万字),出场人物559个。场面上千,是19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部巨著。

  小说动笔时,作者34岁,新婚宴尔,“沉浸在家庭生活的幸福之中”。妻子索菲亚很贤惠,又有文学才华,尽心竭力地协助他。使他有旺盛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投身写作。这时,托尔斯泰已发表《一个地主的早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童年•少年•青年》、《琉森》等震撼俄国与欧洲文坛的中短篇小说,他被公认为俄罗斯文学的希望和骄傲。读者的称赞和荣誉丝毫没有使托尔斯泰放松自己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不断探索。他认为,作家严于律己,热爱人民,为人类谋福利,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不可分割的特点。而作家自己,“命中注定永远是要感到痛苦和作出自我牺牲的”。

  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探索和紧张地劳动,是托尔斯泰创作过程中形影不离的伴侣。《战争与和平》正是他思想道德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成果。它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自1805年至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俄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情绪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树立了一座不朽的艺 术丰碑。

  作品的主题在于肯定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歌颂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力量。作者曾说:“我尽力写人民的历史。”所以,这部历史小说的真正主人公是俄罗斯人民,它是一部人民的伟大史诗。

  作品主题的另一,-方面是通过贵族优秀青年安德来、彼埃尔、尼考拉探索贵族阶级的命运,寻找俄国出路,展望前途,从而回答现实面临的“怎么办”的问题。安德来出身贵族但又憎恨贵族。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精神危机,最后用博爱主义作为自己探索的归宿。彼埃尔与安德来一样经常探索人生意义和进行自我解剖,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经历后,最终认为用“积极的德行”可以革新社会。尼考拉是一个知识有限、不善思考而品质高尚的人。但他始终把贵族命运与沙皇捆绑在一起,这样自然不能解决俄国的出路问题。安德鲁的儿子15岁的尼考林卡是新一代的探索者,他做梦都在参加变革社会的革命。娜塔莎和玛丽亚各有个性特征。在祖国遇到危险的时刻,她们都有爱国表现。婚后,她们都成为贤惠良母。她们的形象体现了作家的妇女观。史诗描写了农民反抗侵略的英雄主义,但唯一突出的农民形象卜拉东却是一个“勿以暴力抗恶”思想的人,这也反映了作家自己的思想。

  《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十分艰苦,托尔斯泰每天写l0多个小时,不准任何人去打扰他。他每用一个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从1863年至1869年,整整7年时间,在创作过程中,托尔斯泰时而灰心失望,时而兴高彩烈。他的妻子经常彻夜为他抄写涂改得难以辨认的手稿。全书大部分章节有7种稿本。

  小说发表于19世纪60年代,那时正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空前繁荣的时期,而《战争与和平》的问世,又为其增添了新的光彩。它以新颖独创的史诗体裁、宏伟严谨的艺术结构、广泛深入的生活概括、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色彩浓烈的民族风格,在长篇小说的艺苑中登上了一个更高的阶梯。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俄国作家几乎一致公认托尔斯泰为文坛盟主。屠格涅夫说:“托尔斯泰伯爵的近作《战争与和平》发表以后,他在公众心目中就断然占据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外国作家则公认托尔斯泰为世界文学巨擘之林的伟大作家。福楼拜读了这部作品后,时托尔斯泰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赞美道:“这是莎士比亚,这是莎士比亚!”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的作者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1882~1941)。他出生在都柏林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98年入都柏林大学学习,专攻语言和哲学,这期间迷恋易卜生的戏剧,曾撰文评论其创作。大学毕业后,他离乡背井,“自愿流亡”,到欧洲各地飘泊,后定居法国,靠教授英语糊口。他多年患眼疾。最后双目失明,1941年逝世于苏黎世。作品有诗集《室内音乐》、短篇集《都柏林人》、自传体长篇小说《艺术家青年时期的画像》等。

  《尤利西斯》是乔伊斯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世界文学中,这是一部旷世奇书,曾被人极度误解责难。有人说它是“*书”,又有人称它是“天书”,尤其是它的末两章可谓集“奇书”与“天书”之大成。其实,它是一部很严肃的作品。说它“*”,关键是未能划清“色情宣传”与“含有性生活描写”之间微妙而又十分重要的区别。

  《尤利西斯》一问世就遇到了麻烦,仅在美国就两次上法庭。1920年美国一家杂志连载小说开头几章时,邮局以“有伤风化”为由,下令没收,当众焚毁,刊物编者被罚款。纽约法院成立特别法庭进行审理,由几个不学无术的法官主持。证人和律师都声称《尤利西斯》是一部稀世佳作,它绝不会腐蚀任何少女的心灵。证人还以弗洛伊德的学说阐述小说的价值。然而法官对弗洛伊德一无所知,对这部崭新的意识流小说作出了错误的判决,该书被停止发行,有关人员被罚款50美元。这样一来,《尤利西斯》的出版便四处碰壁,偶有章节面世也被删改得面目全非。

  1922年,美国人毕奇女士独具胆识,她在巴黎开设的莎士比亚书屋出版了《尤利西斯》单行本,印数1000册。无论当时的英、美海关检查多么严格,这本书仍很快在大西洋两岸流传开了。接着,德、法、日译本相继出版,各种盗印本也纷纷面世。而此书英、美仍是禁书。1932年纽约一家书社老板眼红了,他故意邮寄一本给海关没收。因此,《尤利西斯》在美国再次对簿公堂。这一次,包括国际知名的诗人、作家叶芝、艾略特、福斯特、吴尔夫等数百人,都坚决支持这部小说的出版。审判法官同前迥异,认为“《尤利西斯》是一本真诚实在的书”。他在结论中说:“经过我长时间的思索,我认为《尤利西斯》有些地方令人读了作呕,但并不*秽。

  《尤利西斯》于1933年12月6日终于胜诉了。从那以后,它就成为一本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和西方文坛的传世名作。也成为文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几乎年年都有研究它的专著问世,乔伊斯也成为爱尔兰国家民族的荣誉与骄傲。

  《尤利西斯》之“奇”,在于它的艺术独创性。全书文字有如万花筒般多姿多彩而又准确生动,内涵深藏不露,“每个字都在读者心中嵌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每看一遍都可以获得新的感受。小说的结构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全书按照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结构巧妙周详地组织起来,自始至终让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相对应和比拟。通过全面对比,渲染出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的失望与寂寞和灵魂的空虚与渺小,从而揭示出西方社会种种腐朽与堕落。

  小说取名《尤利西斯》,意在说明本书和《奥德修记》一样也是一部史诗,是记录现代人的史诗。作者将一个平庸的小人物布卢姆在都柏林一天内的游荡与希腊英雄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的拉丁文名字)10年的飘泊相提并论,象征着人类发展的历史:从英雄主义到犬儒主义。

  《尤利西斯》描写的是现代社会生活,使用的是前无古人的技巧,特别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开辟了小说探索人类丰富深邃内心世界的新途径。小说写布卢姆妻子玛莉恩的内心活动,用了数十页的篇幅,不分段落,不用任何标点符号,中间也没有停顿与转折,这象征着人物的浮想联翩那样杂乱无章。它将人物灵魂最深处的隐私和盘托出,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是意识流手法最典型最有名的运用。小说通篇无统一文体,而是根据内容随时在作调整,因此,这部小说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方面也创造了奇迹。小说还在遣词造句方面大胆创新,引用了来源于五花八门的典故,除神话外,《圣经》、欧洲古往今来的哲学、历史、文学、民间传说,无所不有,书中还巧妙地采用了双关语和外来语。作者这样呕心沥血的艺术处理,旨在将《尤利西斯》写成一部现代西方生活的百科全书,其效果是明显的。读着它就犹如进了一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其趣无穷,美不胜收。所以,自小说问世那天起,就拥有一批狂热的读者,一遍一遍地读着这部厚书,他们爱得着迷,百读不厌。

  不过,《尤利西斯》由于文体多变,结构复杂,典故繁多。艰深隐晦,难于读懂也是事实。初读时,常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但深入下去,就会被该书的奇特所吸引。正是由于《尤利西斯》在艺术上多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它才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从而牢牢确立了它在20世纪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对后来的影响也将日愈深远。

  长诗《唐璜》的作者拜伦(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诗人,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以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判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后世作家,如普希金、雨果、海涅等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诗作之一,但仅完成一万六千行。唐璜系中世纪西班牙民间传说人物,他出身贵族,起初是位,否定宗教禁欲主义的叛逆者,后来发展成为玩世不恭的个人主义狂徒,跟随鬼魂沉沦地狱。从中世纪到现在,以唐璜故事作主题的诗歌、戏剧、小说、约迭200种,作者们几乎都按照传说,把他作为纨绔子弟的代表,表现和批评他同他所属阶级的荒*、诡诈、残酷、虚伪等等习性和行为。拜伦的《唐璜》,对其形象稍有改变,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本诗的艺术性很高,口语体诗歌语言的创造和运用,突破了英国诗歌传统。难怪普希金叹为“奇迹”,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长诗中写的唐璜与海甸在婚宴上一位诗人弹唱的抒情歌曲《希腊颂》(我国通常译作《哀希腊》),100多年来传颂不衰,被许多国家选作中、小学教材课文,在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短篇小说集《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生于佛罗伦斯一个富商家庭。自幼喜爱文艺,后学过法律,几度经商,还在那不勒斯宫廷参加社交活动多年,同时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并成为多产作家。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

  《十日谈》是薄伽丘众多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这部近70万字的巨著以其鲜明、泼辣、大胆、勇敢的特色,猛烈地抨击了14世纪意大利的黑暗现实,表现了早期文艺复兴的思想倾向。《十日谈》的重要主题是反教会,揭露教会和僧侣的腐败和虚伪。也有相当一部分故事提倡人性、人道,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封建偏见,宣传“幸福在人间”的思想,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还有些作品对商人、手工业者的才干、智慧和进取精神进行了肯定和赞扬。

  在艺术上.《十日谈》以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式,使章节间既互有联系.又独立成篇,结构布局较为巧妙。语言简洁畅迭,文笔含蓄、幽默、辛辣。它开创了短篇小说这一独创的艺术形式,对以后意大利和全欧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十日谈》的创作成功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斗争。在作者刚开始写作时就受到了封建教会的诱劝、威胁和辱骂,他们要作者把笔搁下来。薄伽丘感到被黑暗势力四面八方包围着。但是,他坚持到底,最后终于完成了这部杰作。此后,薄伽丘再度受到教会威胁,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他忏悔了,打算烧毁《十日谈》,幸而被他的亲密朋友彼得拉克劝阻。但历史上的反动派对这部巨著却十分憎恨。在作者死后20多年的1497年,这部作品被教会扔在佛罗伦斯广场付之一炬,作者的墓被教会挖开,墓碑也被扔掉,他们并没有因为薄伽丘晚年屈服于宗教的忏悔而宽恕了他。

  《简•爱》的作者夏绿蒂•勃朗特是英国19世纪著名三姊妹作家之一。她出生于英国北部偏僻山区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早年丧母。夏绿蒂从小酷爱文学。她的重要作品除《简•爱》外,还有长篇小说《谢利》、《维莱特》、《教师》。夏绿蒂38岁才与父亲的副牧师结婚。婚后过了短暂的幸福生活,在39岁便去世了,她腹中的小生命没能降世,也和她一起进入了坟墓。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但它的作者是什么人,谁都不知道。因为夏绿蒂•勃朗特并不闻名,而且她发表这部小说时用的是化名柯勒•贝尔。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柯勒•贝尔是男是女当时已经驰名文坛的萨克雷在写给这本书的出版公司的信上说:“《简•爱》使我非常感动,非常喜爱。”他作为大作家自然二眼就知道这部小说尽管化名为男性发表,但它实际只有女人才写得出来。所以萨克雷在信中又说:“它是一个女人写的,但她是谁呢”这个谜一直到第二年作者到了伦敦,大家才发现这位柯勒•贝尔先生原来是一个个儿矮小、其貌不扬的乡下姑娘。而这时她的小说中的主人公简•爱比起作者来要有名气得多。因此.当夏绿蒂第一次与萨克雷会见以及她以后在文艺界和社交界露面时,萨克雷都总是亲切地称呼她为简•爱**.而不叫她的本名。夏绿蒂之所以用男性化名发表自己的杰作《简•爱》,是在于她深感在英国没有女作家的地位。如在这部作品发表的10年前,她20岁时,曾把自己写的几首诗寄给了名气极大的“桂冠诗人”骚塞,请他指教。这位诗人认为有必要给她“一番冷冰冰的劝诫”,回了她一封信。他在回信中挖苦地说:“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她没有因为这封回信而心灰意冷地放下手中的笔,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最后,她终于成了英国文坛著名的女作家。

  《简•爱》的情节看上去属于常见的“灰姑娘”模式,受哥特式小说的影响,具有神秘的气氛。但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却是非常独特的。她身材瘦小,相貌平常,无金钱,无地位,但却有不平凡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世界。简•爱始终在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坚持着个人的独立性,纵使在爱情与此发生冲突的时候也是如此。她强烈的独立意识使她坚守一个信念:要追求平等基础上的爱情和婚姻。但她对爱情的追求又始终不偏离传统道德的规范,她在个人情意与世俗观念的冲突中寻求着两者统一的方式。简•爱以精神和道德上所具有的美感力量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妇女.她几乎成了全世界所有妇女所效法的榜样。该书也因此而进入了英国经典小说的行列。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

2、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

3、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三、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特征和表现形态两方面。

1、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形态: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观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注重抒发个人感受与体验,表现主观思想,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轻客观模仿,重自我表现。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用淳朴宁静的大自然对比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浪漫派作家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所追求的美好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2、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形态:以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倾向性较为隐蔽,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来表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作家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罪恶的本质根源。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写实性”,主要体现为“真实性”和“客观性”描写。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代表:莱辛、歌德、席勒、雨果

1、莱辛与艺术理论著作《拉奥孔》《汉堡剧评》,《萨拉·萨姆逊**》,喜剧《年轻的学者》,悲剧《唉米利亚迦洛蒂》,《智者纳坦》。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德国民族主义戏剧的奠基者。德国第一位职业作家。1767年,她以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建造了汉堡国家民族剧院。

2、歌德与《浮士德》,《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伊菲革涅亚在陶洛斯》,《艾格蒙特》《托考多·塔索》/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时,结识了很多那里的“狂飙诗人”,积极参加反抗封建,谋求民族发展和个性解放的“狂飙运动”。后来借助文学之笔《铁手骑士·冯·贝利欣根》获得成功,成为狂飙运动领袖。后结识席勒,进行长达十年的艺术合作。

3、席勒和《阴谋与爱情》《强盗》《唐·卡洛斯》《华伦斯坦》《奥尔良姑娘》《威廉·退尔》。《强盗》是其20岁是创作的作品,奠定了席勒在德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是一曲显示着狂飙突进式的浪漫主义精神的慷慨悲歌。

席勒的创作,深受康德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他注重戏剧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通过美育可以以实现社会改造。与歌德一起创办了《时代》杂志,一起领导魏玛剧院,创造了文人相惜的一段佳话。

4、雨果与《欧那尼》《逍遥王》《吕伊·布拉斯》。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人物,法国著名文学家。著5目韵文剧《克伦威尔》,其作长篇序言《克伦威尔序》,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理论的重要文献。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7xkv

收集多部《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鲁滨孙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等。

1 有美好寓意的英语单词有哪些

原发布者:度米文库

有寓意的英文单词篇一:有寓意的英文单词heart心;hope希望;yearn(想念)forever永远longliveourlove,翻译为:愿我们的爱情亘古不变eternity永恒sweet甜蜜perpetuallove天长地久的爱篇二:有寓意的英文单词nina(西班牙)女孩之意大部份人心目中的nina是娇小美丽的金发女子,优雅,具异国风味,文静,冷默且独立有些人则认为nina是迷人随和的女孩oolina夏威夷话是指欢喜的、快乐的oprah(美国)同opera,opie这个名字几乎和电视明星oprahwinfee画上等号oprah给人的印象是霸道,美丽,积极,自以为是,大胆,聪慧,敏感ppamela(希腊)全蜜的意思人们认为pamela若不是高傲惹人厌的公主就是下等阶级的单亲妈妈pauline同paulapauline被描绘为聪明,冷静成熟的女子,直率,循规蹈矩pearl(拉丁),珍珠的意思pearl被视为美丽,高大的女子,健谈且风趣peggy为margaret的简称人们认为peggy是邻家男孩-可爱,友善,平凡philomena希腊语,意为可爱的思想phoebe希腊语,意为照顾在古希腊,人们称月亮女神为phoebe,就如罗马人所说的diana一样polly为molly,paula的另一种形式polly被叙述为惹人疼爱的小甜心-可爱,活力充沛的女人,带著乐观与善良的态度priscilla(拉丁文)的意思是远古的日子,部份的人把priscilla描绘为假正经的人,美丽,有女人味,有点紧张兮兮,除此之外颇善於交际qquentina拉丁名,意为第五个儿子,为quentin的女性形式简称quenttoprrachel(希伯来文)母羊的意思,rachel被描绘为美丽,

2 有着美好寓意的英语单词

1、romantic浪漫的

2、honey甜蜜的

3、eternity永恒

4、peace和平

5、love爱

读音:

1、romantic:英 [rə(ʊ)'mæntɪk] 美 [ro'mæntɪk]

2、honey:英 ['hʌnɪ] 美 ['hʌni]

3、eternity:英 [ɪ'tɜːnɪtɪ; iː-] 美 [ɪ'tɝnəti]

4、peace:英 [piːs] 美 [pis]

5、love:英 [lʌv] 美 [lʌv]

释义:

1、romantic

(1)adj 浪漫的;多情的;空想的

(2)n 浪漫的人

(3)vt 使…浪漫化

2、honey

(1)n 蜂蜜;宝贝;甜蜜

(3)adj 甘美的;蜂蜜似的

(3)vt 对…说甜言蜜语;加蜜使甜

(4)vi 奉承;说甜言蜜语

(5)n (Honey)人名;(英)霍尼

3、eternity

(1)n 来世,来生;不朽;永世;永恒

4、peace

(1)n 和平;平静;和睦;秩序

5、love

(1)n 恋爱;亲爱的;酷爱;喜爱的事物

(2)vt 喜欢;热爱;爱慕

(3)vi 爱

例句:

1、romantic

(1)You have to do something romantic你们应该做些浪漫的事。

(2)This poem is typical of the Romantic period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特点。

(3)But after a while, we realise that not only is she not screaming, she also appears to have no romantic interest whatsoever但是在影片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才意识到她非但没有尖叫,似乎对任何浪漫也都不抱兴趣。

2、honey

(1)Where did you buy the honey?你在哪里买到这蜂蜜的?

(2)Honey helps the cough蜂蜜能治咳嗽。

(3)Do you like honey?你喜欢吃蜂蜜吗?

3、eternity

(1)But what about the return from eternity?但是什么将从永恒中归来呢?

(2)If you do this, each day will become an eternity如果你这么做,每一天都将成为一个永恒。

(3)Perhaps on the other side of eternity, when I see God face to face 到那时可能我已经在天堂了,也已经面对面地见到了上帝。

4、peace

(1)We all hanker for peace我们都渴望和平。

(2)Let us walk in peace让我们和平地生活。

(3)I believe this treaty will pave the way to peace in Europe我相信这个条约将为欧洲的和平铺平道路。

5、love

(1)Do you doubt that I love you?我爱你,对此你有怀疑吗?

(2)Love me as I do (love) you像我爱你那样的爱我。

(3)Her letter hints of her love to (towards) me她的来信暗示了她对我的爱。

3 以A开头的寓意美好的英文有哪些

Ada 艾达, 英国, 增光;快乐的;美丽。

Adela 爱得拉, 德国, 尊贵的;优雅的。 Adelaide 爱得莱德, 德国, 高贵的;高贵阶级的。

Afra 阿芙拉, 希伯来, 尘土 Agatha 爱葛莎, 希腊, 善良而美好的 Agnes 爱葛妮丝, 希腊,拉丁 纯洁,高雅,贞节 Alberta 爱尔柏塔, 英国, 高贵显赫的。 Alexia 亚莉克希亚, 希腊, 帮助 Alice 爱丽丝, 希腊, 尊贵的,真诚的 Althea 奥尔瑟雅, 希腊, 好预,医治者。

Alva 阿尔娃, 拉丁, 白皙的。 Amanda 阿曼达, 拉丁, 值得爱的。

Amelia 阿蜜莉雅, 拉丁, 勤勉的,劳动的。 Amy 艾咪, 法国, 最心爱的人,可爱的。

Andrea 安德莉亚, 希腊, 有气概,美丽而优雅 Angela 安琪拉, 法国, 天使;报信者,安琪儿。 Ann 安妮, 希伯来, 优雅的,仁慈的上帝。

Anna 安娜, 希伯来, 优雅 Annabelle 安娜贝儿, 希伯来,拉丁 美丽的女子;可爱的;和蔼可亲的。 Antonia 安东妮儿, 拉丁,希腊 无辞以赞,受尊崇的人。

April 艾谱莉, 拉丁, 春天,大地初醒之时。 Arabela 爱勒贝拉 拉丁,日耳曼 美丽的祭坛,易于请求 Arlene 艾琳娜, 赛尔特, 誓约、信物。

Astrid 艾丝翠得, 丹麦, 神圣的力量;星星的。 Atalanta 亚特兰特, 希腊, 跑得快的美丽少女。

Athena 雅典娜, 希腊, 希腊神话中,智能、及战争的女神,雅典的保护神。 Audrey 奥德莉, 法国, 高贵显赫的人。

Aurora 奥萝拉, 拉丁, 黎明女神。

4 有哪些经典的拉丁语格言

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Amīcitia vēra est praeclāra,真正的朋友是非常珍贵的 et omnia praeclāra sunt rāra 所有的珍贵都是很稀少 Multī virī stultī dē pecūniā semper cōgitant,很多人经常思考关于钱的东西 paucī dēamīcīs;却很少关于友谊 sederrant:但是他们都错了 possumusvalēre sine multā pecūniā,即使没有钱,我们也可以很好 sed sineamīcitiā nōn valēmus et vīta est nihil但是如果没有友谊,我们就不好并且生命中也一无所有 nōn ex sapientiā并不是靠智慧 Amīcitiaenim ex sapientiā et amōre et mōribusbonīs et virtūte venit; 其实友谊来源于智慧,爱,美德和好的行为 sine virtūte amīcitia nōn potest esse没有美德的友谊是不存在的 Sīnūllōs amīcōs habēs,如果没有朋友 habēsvītam tyrannī; 你将拥有暴君般的生活。

5 带有美好寓意的词语有哪些

1、连理之木 不同根的树木但是枝干却连生在一起,古人认为这是一种瑞兆。

可取人名:理木,作男生名字时,有明白事理,充满这是,美好,吉祥,一丝不苟,公正廉洁的含义。2、竹报平安 竹报是旧时的家信,比喻平安的家信。

宜作人名:竹安,适合作女孩名,有平顺,圆满,幸福和乐,做人谦虚,文静乖巧,正直无私,磊落光明的寓意。3、凤凰来仪 指凤凰翩翩起舞,仪表不凡,在古代是吉祥的象征。

宜作人名:来仪,作女孩名字时,有祥瑞,知书达理,大家闺秀,高贵典雅,气质不俗,落落大方的寓意。4、景星庆云 庆云指五彩的云,带有祥瑞之气;景星指瑞星,很是吉利。

可取人名:景星,适合作男孩名,有平平安安,豁达大度,杰出不凡,前程锦绣,如星星一般闪亮耀眼,杰出不凡的意义。我们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会根据四时以及气候来取个好听的名字。

那么,我们用成语起名的时候,也可以延续着这个思路,取查找那些形容气候的寓意美好的成语,为小孩取个优雅又美妙的名字。5、梨云 ——杏雨梨云,表示杏花如雨,梨花似云,指春天的景色十分美好。

梨云做女孩名字时,有娇羞,美丽,貌美如花,清新自然,纯洁美好,楚楚动人的美好含义。6、霁月 ——光风霁月,光风指雨后晴朗的和风,霁指雪停,形容雨过天晴世间清新明净的景象。

霁月作人名时,有清晰脱俗,气质不凡,如月亮一般纯净,清爽,直率,做事情不拐弯抹角的寓意。7、和暄 ——风和日暄,指微风和煦,阳光温暖,也指风和日暖。

和暄做男孩名字时,有温柔敦厚,温文尔雅,待人和善,十分温暖,开朗快乐的内涵。8、蔚兴 ——云兴霞蔚,形容云霞升腾聚集起来的样子,形容景物绚丽,光彩夺目。

蔚兴适合作男生名字,比喻男孩的事业发达昌盛,未来可期,前程锦绣,光芒耀眼,卓越不凡。9、冰冰 ——冰天雪地,指冰雪漫天盖地,十分寒冷。

冰冰是一个叠词名字,适合女生,有冰雪聪明,做人高洁,节操高尚,坚持自我,不会随波逐流的内涵。同名名人有女演员范冰冰,其名字的冰字就提取自成语“冰天雪地”,有冰清玉洁的含义。

据悉在[二代妖精]的首映礼上,范冰冰惊喜现身,为影片加油打气。近日范冰冰甜靠男友肩膀, 并留言喊话不要忘记吃果果。

补充说明 一、选取带有乐器名的美好成语取名 笛阳 从形容怀念老友的成语“山阳笛声”中提炼而出 笛给人清丽高雅的感觉,阳有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寓意,笛阳一名大气又好听,指人在音乐上有极高的造诣,且豁达大度。比如女演员姚笛,笛字取自成语“山阳笛声”,有念旧,诗情画意的美好寓意。

近日由姚笛主演的[又见红叶]发布最新动态,姚笛在剧中重塑80年代青春与爱情。据悉姚笛与富二代男友低调出行,大方挥手无名指戒指抢眼。

鸾笙 取自象征笙箫之乐的成语“凤管鸾笙” 鸾是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笙是一种组织的管乐器,鸾笙一名很是不俗,指人尊贵出尘,有着高雅的志趣,也象征生活和乐圆满。疏弦 从形容诗文质朴而有余意的成语“朱弦疏越”整合得来 疏原指分散,弦指乐器上发声的线,疏与弦用作人名时十分古朴文雅,比喻人有才华,不自负,有着丰富的内涵。

二、采用形容景物美好华贵的成语取名01、飞阁流丹 :凌空建造的阁道涂有鲜艳欲流的丹漆,比喻建筑物有精巧美丽的外形。——流丹,原指鲜艳欲滴的朱漆,用作人名时有活泼好动,外向开朗,热情大方的美好寓意。

02、千岩竞秀 :重山叠岭的山峰好像在互相比美,形容山景秀丽迷人。——竞秀,竞有竞争的意思,秀指秀美,字义是比美,取为人名时有出类拔萃,卓越优秀,清新脱俗的美好寓意。

03、云蒸霞蔚 :像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雄奇壮丽。——蔚云,蔚指聚集起来的样子,云指天空中漂浮的云朵,此名文雅中透露着不凡,喻指人富有文采,且有美好繁荣的未来。

三、选择描绘人才识出众的成语取名 流蕴 源自:风流蕴藉,形容人风雅潇洒,有着出众的才能,也形容书画意趣飘逸,含蓄迷人。流蕴是一个内秀的名字,适合给男孩取名,指男孩风流倜傥的同时还满腹诗书,富有才情,充满才气。

百卉 取自:百卉含英,指花草争艳的美好景色,也指在太平盛世中有才能的人不再隐瞒自己的才华,纷纷展露身手。百是数词,有众多繁多的意思;卉一般指草木,五行属木;百卉一名有生命力顽强,健康美丽,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

栉士 源自:不栉进士,不绾髻插簪的进士,古时指有文采的女性。栉士念作zhì、shì,由成语的语意知道只能作为女孩的名字,意指有才学,有才思的女子,且学识渊博。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最伟大的诗人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始创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普希金-代表作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普希金作品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原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首诗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条,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我的墓志铭

在这儿安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

还有爱情和懒惰,共同度过了愉快的一生,

他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可是就心灵来说,

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一八一五年

(注)这首诗是普希金十六岁在彼德堡的皇村中学读书时写成的,当时正盛行写作这种幽默体的墓志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一八二五年

注:这首诗是写在三山村主人奥西波娃的十五风的小女儿的纪

念册上的。

纪念碑

Exegi monumentum (1)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

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

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2)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

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

我将永远光荣不朽,直到还只有一个诗人

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

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

它现在的一切语言,都会讲着我的名字,

无论是骄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孙,是芬兰人,

甚至现在还是野蛮的通古斯人,和草原上的

朋友卡尔梅克人。

我所以永远能为人民敬爱,

是因为我曾用诗歌,唤起了人们善良的感情,

在我这残酷的时代,我歌颂过自由,

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们,祈求过宽恕同情。(1)

哦,诗神缪斯,听从上帝的旨意吧,

既不要畏惧侮辱,也不要希求桂冠,

赞美和诽谤,都平心静气地容忍,

更无须和愚妄的人空作争论。

——一八三六年

(1)拉丁文,引自古罗马大诗人贺拉斯的一首颂歌的第一句,意为“我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2)亚历山在纪念石柱,高二十七公尺,一八三二年建于彼得堡的冬宫广场,至今犹存。当一八三四年十一月举行的揭幕典礼时,普希金因为不愿参加,曾避离彼得堡。

(注)这首诗是普希金一八三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在彼得堡的石岛写成的,距离他因决斗而死,只不过半年多的时间。他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的崇高志向和使命,为自己一生的诗歌创作作了一个最后的总结,而且预言了他的名字将永不会被人们遗忘。他说他的纪念碑,不是用人工所能建成的,它要高耸在一八三二年彼得堡冬宫广场上建立的沙皇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但这首诗在普希金逝世之后不能按原文发表,而是经诗人茹科夫斯基修改过的。如“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改成了“拿破仑的纪念柱”,如“我在这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就改成为“是因为我的诗歌的生动的优美对人民有益”,从而贬低了普希金原诗的革命战斗精神。

致凯恩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在无望的忧愁的的折磨中,

在喧闹的虚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面影。

许多年过去了。狂暴的激情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记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那天仙似的面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岁月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没有神性,没有灵感,

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

如今灵魂已开始觉醒:

这 时在我的面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我的心狂喜地跳跃,

为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神性,有了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一八二五年

注:安娜·凯恩( 1800 —— 1879 )是普希金的女朋友。普希金在一八一九年二十岁时,第一次在彼德堡奥兰宁(当时任艺术学院院长和公立图书馆馆长)的家里和她想见,那时她才 19 岁,已经嫁给一位五十二岁的将军。诗中的第一句,即指这次初见而言。当普希金一八二五年年被囚禁在他的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时,凯恩来到邻近的三山村探望她的亲戚奥西波娃,又与普希金再次相见。凯恩离开三山村的这一天,普希金送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二章给她,其中就夹了这首诗,署的日期是“一八二五年七月十九日”。俄国著名作曲家格林卡曾把这首诗谱成歌曲,成为俄国最有名的一首情歌,一直流传至今。

致恰阿达耶夫

爱情、希望和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象梦、象朝雾一样地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酷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正象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待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的心还没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献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上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一八一八年

(注)恰阿达耶夫(1794——1856)是位俄国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和政论家,一八二一年参加十二月党人的秘密团体“幸福同盟”。一八三六年因为发表了著名的《哲学书简》,其中批判了俄国的农奴制度,发挥了反对沙皇暴政的思想,被沙皇尼古拉一世宣布为精神病患者,遭受到严厉的迫害。

一朵小花

我看见一朵被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

它早已乾枯,失掉了芳香;

就在这时,我的心灵里

充满了一个奇怪的幻想:

它开在哪儿?什么时候?是哪一个春天?

它开得很久吗?是谁摘下来的,

是陌生的或者还是熟识的人的手?

为什么又会被放到这儿来?

是为了纪念温存的相会,

或者是为了命定的离别之情,

还是为了纪念孤独的漫步

在田野的僻静处,在森林之荫?

他是否还活着,她也还活着吗?

他们现在栖身的一角又在哪儿?

或者他们也都早已乾枯,

就正象这朵无人知的小花?

—— 一八二八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95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