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美学为何浪漫悲怆

俄苏美学为何浪漫悲怆,第1张

力量感,是俄苏美学的第一具象化特征。而俄苏美学的震撼力,首要体现即是这片土地上的雕塑和建筑,充满了斯拉夫人的剽悍野心和战斗民族的不屈血性。

1强力而悲壮的钢铁雕塑

必须要提的,是勒热夫战役纪念雕塑。雕像高约25米,由88吨特质青铜铸造,半个身子化为鹤群,托起年轻士兵的身躯,他头颅低垂,但腰杆挺直,手中紧握什帕金冲锋钢枪,沉默地注视着脚下的土地和人民。

共产主义的神圣战士,在血腥战场中倒下,也要化身长鸣的云端白鹤,紧紧守护国土家园,热血身躯不再,但钢铁意志永存。勒热夫战役,二战中最残酷血腥的战役之一,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而钢铁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死死守护的,是祖国母亲的尊严。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雕像“祖国母亲在召唤”,高达8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纪念碑之一,愤怒的母亲怒吼着,右手执剑,左手指向西方,号召着英雄儿女击退侵略者的进攻。苏联时期还修建了另一座名为“祖国之母”的雕像,正位于风暴中心乌克兰的首都基辅。

雕塑一手执剑,一手高举刻有苏联国徽的盾牌,苏联解体后,这尊雕像曾几次面临要被推倒的波折,但最终因乌克兰拆卸费用财政紧张而作罢。

俄苏美学雕塑的艺术感染力究竟在哪里?除了高大巍峨的形体、肃穆刚硬的神情对人第一印象所造成的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凝聚了民族精神的雕塑,能传达出无法轻易言表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情绪。

《他们将会成长》,纪念格鲁吉亚卫国战争的雕塑,一位昂扬着头颅的母亲,膝下是两个怀抱长剑的孩童,它们将历史的伤痛收拢汇集在钢铁水泥之躯上的每一寸、每一厘,沉默无言地注视着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也目睹着这个民族再次被历史激荡。

《极地卫士纪念碑》,也叫做阿廖沙纪念碑,为纪念打败德国30周年而建,此处无言,但胜过万千之语。

2前卫先锋的未来主义建筑,建筑是用石头写就的历史书,正如前苏联试图创造出区别于世界上其他的意识形态的雄心,苏联的建筑领域也试图创造出从未出现过的奇观。直至今日,苏联时期的建筑依然是建筑史上无法轻易翻过的一章。

首先是抽象前卫的构成主义建筑,不规则的几何线条组成大块立体结构,简洁、高大,产生一种来自异世界的架空感,克里米亚的友谊疗养院,混凝土圆柱体,外型宛如一枚巨大的飞船。各式疗养院是苏联时期社会制度中的一大特色,毕竟列宁有名言,“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格鲁吉亚的积木式办公大楼,组成楼体的各个板块相互独立又纵横交错。

还有充满原始压迫感的粗野主义建筑。摈弃建筑外观多余的装饰,直接用混凝土展示原始压迫感和粗犷严酷的美感。第比利斯仪式宫,高耸错落的弧形圆柱体,类似超现实的太空来物,俄罗斯国家机器人研究院,美苏激烈的太空竞赛早早卷到了建筑设计领域。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太空拱门,在前卫与抽象之外,苏联时期的建筑也保留了俄式文化中的华丽与古典。其一代表就是莫斯科地铁,被称为“地下艺术殿堂”,一些线路中还藏有密道和地堡,以供战时所需。

无论是建筑还是雕塑,俄苏美学里有宛如梦幻的奇观张力,体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一种未来主义式的幻想和憧憬,超前的审美意识在现在看来依然令人惊异。

3、浪漫与悲怆构成了这个钢铁民族的审美内力,浪漫和悲怆同在的民族审美,最直接的艺术体现就是音乐。不管是民谣小调发展而来的歌谣,还是壮阔激昂的钢琴演奏曲,苏联的浪漫从不是精巧细腻式的。

明媚春光下依依难舍的恋人,即将迎来炮声隆隆的火光;期盼着互诉衷肠的隐忍缠绵之前,先下定了保卫家国甘愿赴死的决心。俄苏美学无坚不摧的力量感后,隐藏着风干的绝望和宏大的悲凉。

这种民族审美的形成,与俄罗斯民族的英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宗教传统有关,干燥严寒的高纬环境塑造了俄罗斯民族天生沉静忧郁、善于忍耐的性格特征,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下,俄罗斯的历史几乎是在入侵与反入侵的战乱围攻中生成的。

战斗促生出对英雄和勇士的肯定与敬仰,也在民族性格中烙下强大的悲剧感和牺牲意识,这种英雄情怀最终在苏联时期汇成一曲壮阔的集体主义英雄悲歌,从基辅罗斯公国开始,逐渐统一各斯拉夫部落信仰的东正教,宣扬仁爱、宽恕苦难,也拷问灵魂。

千年传承下的封闭肃穆基调和悲天悯人情怀,支配着俄罗斯人民对人格的审美理想,大我的家国情怀与小我的个体悲剧,都映照出俄罗斯民族这种坚定的信仰感。

4、俄苏美学的美丽从未消亡俄苏美学至今影响着无数艺术领域的创作。抽象艺术被认为从西方发源并渐成主流,但其实,抽象艺术三位先驱里,有两位都来自俄罗斯,分别是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

康定斯基作品、马列维奇作品,他们的艺术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出现的达达主义、新造型主义、包豪斯等大批现代抽象艺术流派。架空式的未来主义美学,对今天的科幻作品、电子游戏也给予了直接的滋养和灵感来源。

借鉴苏联重工业美学的《流浪地球》,借鉴苏联美学风格的游戏《原子之心》。而对于中国人民,从赫鲁晓夫楼、布拉吉连衣裙到钢铁年代让人热泪盈眶的建设精神,俄苏美学在社会物质建设和精神传承方面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苏联时期的审美如此具有感染力?让人动容的,是其中坚定的信仰感和昂扬的理想主义,它们曾无比执着强势地存在过,而后决绝地破碎。

《再见,列宁》,不相信东德已经瓦解的母亲亲眼目睹被拆除的列宁雕像,人们叹息的是一个地跨欧亚两洲,占据全世界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庞然大物的消亡。

2017年,为纪念十月革命,新西伯利亚市波波娃文化馆取出前苏联人50年前放入墙中的时间胶囊,是战火血光里用血肉之躯和理想信念建立起的、夹杂着善与罪恶的国家机器的倒坍;时间胶囊内有50年前的苏联民众写给未来人的信,更是让数千万人甘愿为其付出生命的理想主义的破灭。

“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曾在欧洲游荡过”。我无法以轻松的口吻来回忆俄苏美学,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曾燃烧的一场明亮到刺目的巨火,皑皑白雪覆灭旷野,但俄苏美学的美丽,永不会消亡。

谢邀:

开篇明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香草美人”是一个自带流量与标签的文学名词,而屈原则是“香草美人”意象的开创者。

香草美人意象在楚辞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气势恢宏的《离骚》,还是诡谲神秘的《九歌》,抑或是激情奔放的《九章》,都充斥着大量的“香草美人”意象,点缀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其中,《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出现的频率最高。“香草美人”意象是对楚辞的完美诠释,寄托了屈原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开创了一个美人香草和“美意灵心”融合的浪漫主义体系,成为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的宝贵财富。而“香草”与“美人”在《离骚》中也是两个相互独立又有所关联的意象。

先来看一下《离骚》中的“香草”意象。《离骚》开篇是屈原对自己生平的自述,讲述自己拥有高贵的出身和天赋的良好素质,同时又注重后天的修养。

在《离骚》中,屈原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把江离和辟芷这两种带有芳香气味的植物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佩挂在身边。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带有芬芳气息的草木,而整篇《离骚》中这样的香草频繁出现,种类繁多,远不止这四种。

为什么屈原要特意强调佩戴、种植香草的事呢?佩戴香草,使得周身携带草木的芬芳,被认为是十分风雅的;臣子佩戴香草面见君王,也是一种礼节,发展至后世,便以熏香代之。这与屈原前文所说的出身、素质与修养相呼应。当然,“香草”作为一个典型意象,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离骚》中的“香草”,用以喻指高尚的品德与纯洁的志趣。屈原在“香草”的意象中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以身外的修饰来衬托心灵的纯洁美好,给人以温润、儒雅的浪漫主义审美体验。

说完了《离骚》中的“香草”意象,再来看一下《离骚》中的“美人”意象。“美人”的意象在《离骚》中有两层喻义:一是喻指君王,二是喻指屈原自己。

比起“香草”,“美人”的意象更多地、有意无意地展现了屈原个人情感的流露。比如“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迟暮,朱颜辞镜,是让人感到遗憾与悲伤的事。

屈原感叹时光飞逝,年华老去,自己从与怀王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再到因谗言而受猜忌,致使漂泊无依、壮志难酬。屈原以美人迟暮喻诗人现状,自伤身世之情溢于言表。

在《离骚》中,“美人”还用以喻指君王。《离骚》富于瑰丽而壮阔的想象,引入神话故事,以天马行空的笔法,将浪漫的想象和恳切的抒情结合起来;将君王比作神话中的神女,以“求女”喻指求君,表达自己渴望求得贤明君主的心情。

无论是以美人喻君,还是以美人喻己,屈原将君臣之间的关系比作男女之间的求爱、吸引或是背弃、不忠,不可不谓之精妙。

《离骚》是一部抒情长诗,给人的第一感受是其遣词造句的优美感。诗篇中大量运用草木鸟兽的意象,以“香草”最为突出,生动地塑造了佩戴香草、风姿飘逸的“美人”形象。这些意象给人带来优美的审美感受。

香草与美人,他们的外在表现都是平静的、和谐的、统一的,屈原描绘出的,是一幅宁静而壮阔的图景,他没有用激烈的语气控诉、指责,而是通过描写优美的意象,含蓄地、幽怨地倾诉断肠之痛。

“香草美人”的意象与深沉浓烈的情感遥相呼应,优美感与崇高感的碰撞,令人回味无穷,这也正是《离骚》的审美价值所在。

“香草美人”意象是对楚辞洁净香魂的完美诠释,寄托了屈原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开创了一个美人香草和“美意灵心”融合的浪漫主义体系,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诗歌直接继承了“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传统。如汉乐府民歌《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以莲引发欢愉、自在的情感。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涉江采芙蓉》用芙蓉和兰象征爱情的神圣和自身品格的高洁,营造出一种高雅、纯洁又意犹未尽的抒情氛围。

魏晋时期,曹植的诗歌将“香草美人”意象运用得更加灵活多变。曹植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频繁使用,“香草美人”意象表现生活的安逸和满足,反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随着生活境遇的变迁,曹植更多诗作中以“香草美人”起兴、作喻,抒发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引发的失落与彷徨的情感。

曹植在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洛神赋》中塑造了一位美丽绝伦的女神形象,洛神的美貌令诗人一见倾心,但却因人神殊途不能结合,表现了追寻理想和面对现实给人带来的冲击。

除了曹植的诗作以外,“香草美人”意象在六朝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如在咏怀诗中,或以芳草美玉喻君子坚贞品格,或以美人迟暮象征将士壮志难酬;如在游仙诗中,以香草美人环绕的虚幻世界掩饰诗人内心的不安和悸动;在爱情诗赋中,以刻骨铭心的爱情映衬怀才不遇的悲情,以远游求女、求而不得来寄托君臣遇合的梦想无法实现的忧伤。

“香草美人”意象在六朝文学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意象的拓展促进了文学题材和创作力的发展,也促使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有形式美的外表,也有含蓄美的内涵。

“香草美人”意象装扮着唐诗宋词的瑰丽世界,丰富了诗词的内涵,增添了诗词的艺术魅力。香草的芬芳与美人的妩媚装点着唐诗宋词的斑斓世界,寄托了失意文人在暗无天日的生存境遇中对生活的希冀和追求。

香草美人存在于诗词歌赋中的意义,除了能够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以外,更伟大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人们,美是无处不在的,美是永恒的。

正因为如此,“香草美人”赢得了后世文人墨客的追捧,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沉淀,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香草美人”的意象历久弥新,散发着动人的光彩。用“香草美人”意象丰富作品内涵、塑造人物形象、宣泄内心情感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香草美人”意象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也被历代文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香草美人”思想内涵也不断得到了升华。

浪漫主义与自然是相互交融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它是自我的一面镜子,也是自我表现的对象和手段,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是自然与人类的统一体,它是自我表现的主体形象,也是自然的客体化,是浪漫主义作家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想化的反映,浪漫主义文学是自然的人化,浪漫主义文学是对于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属性的一种反映,浪漫主义文学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审美的认识和审美的表现,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是一种理想的自然,它是浪漫主义作家对于美好的事物的一种向往,浪漫主义文学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超越,它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15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