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有哪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当代中国有哪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第1张

一般来说<山海经>里的神话流传最广,最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屈原的作品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作也大多涉及神话如九歌天问离骚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是神话故事

谢邀:

开篇明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香草美人”是一个自带流量与标签的文学名词,而屈原则是“香草美人”意象的开创者。

香草美人”意象在楚辞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气势恢宏的《离骚》,还是诡谲神秘的《九歌》,抑或是激情奔放的《九章》,都充斥着大量的“香草美人”意象,点缀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其中,《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出现的频率最高。“香草美人”意象是对楚辞的完美诠释,寄托了屈原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开创了一个美人香草和“美意灵心”融合的浪漫主义体系,成为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的宝贵财富。而“香草”与“美人”在《离骚》中也是两个相互独立又有所关联的意象。

先来看一下《离骚》中的“香草”意象。《离骚》开篇是屈原对自己生平的自述,讲述自己拥有高贵的出身和天赋的良好素质,同时又注重后天的修养。

在《离骚》中,屈原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把江离和辟芷这两种带有芳香气味的植物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佩挂在身边。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带有芬芳气息的草木,而整篇《离骚》中这样的香草频繁出现,种类繁多,远不止这四种。

为什么屈原要特意强调佩戴、种植香草的事呢?佩戴香草,使得周身携带草木的芬芳,被认为是十分风雅的;臣子佩戴香草面见君王,也是一种礼节,发展至后世,便以熏香代之。这与屈原前文所说的出身、素质与修养相呼应。当然,“香草”作为一个典型意象,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离骚》中的“香草”,用以喻指高尚的品德与纯洁的志趣。屈原在“香草”的意象中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以身外的修饰来衬托心灵的纯洁美好,给人以温润、儒雅的浪漫主义审美体验。

说完了《离骚》中的“香草”意象,再来看一下《离骚》中的“美人”意象。“美人”的意象在《离骚》中有两层喻义:一是喻指君王,二是喻指屈原自己。

比起“香草”,“美人”的意象更多地、有意无意地展现了屈原个人情感的流露。比如“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迟暮,朱颜辞镜,是让人感到遗憾与悲伤的事。

屈原感叹时光飞逝,年华老去,自己从与怀王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再到因谗言而受猜忌,致使漂泊无依、壮志难酬。屈原以美人迟暮喻诗人现状,自伤身世之情溢于言表。

在《离骚》中,“美人”还用以喻指君王。《离骚》富于瑰丽而壮阔的想象,引入神话故事,以天马行空的笔法,将浪漫的想象和恳切的抒情结合起来;将君王比作神话中的神女,以“求女”喻指求君,表达自己渴望求得贤明君主的心情。

无论是以美人喻君,还是以美人喻己,屈原将君臣之间的关系比作男女之间的求爱、吸引或是背弃、不忠,不可不谓之精妙。

《离骚》是一部抒情长诗,给人的第一感受是其遣词造句的优美感。诗篇中大量运用草木鸟兽的意象,以“香草”最为突出,生动地塑造了佩戴香草、风姿飘逸的“美人”形象。这些意象给人带来优美的审美感受。

香草与美人,他们的外在表现都是平静的、和谐的、统一的,屈原描绘出的,是一幅宁静而壮阔的图景,他没有用激烈的语气控诉、指责,而是通过描写优美的意象,含蓄地、幽怨地倾诉断肠之痛。

“香草美人”的意象与深沉浓烈的情感遥相呼应,优美感与崇高感的碰撞,令人回味无穷,这也正是《离骚》的审美价值所在。

“香草美人”意象是对楚辞洁净香魂的完美诠释,寄托了屈原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开创了一个美人香草和“美意灵心”融合的浪漫主义体系,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诗歌直接继承了“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传统。如汉乐府民歌《江南》中的“江南可采莲”以莲引发欢愉、自在的情感。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涉江采芙蓉》用芙蓉和兰象征爱情的神圣和自身品格的高洁,营造出一种高雅、纯洁又意犹未尽的抒情氛围。

魏晋时期,曹植的诗歌将“香草美人”意象运用得更加灵活多变。曹植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频繁使用,“香草美人”意象表现生活的安逸和满足,反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随着生活境遇的变迁,曹植更多诗作中以“香草美人”起兴、作喻,抒发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引发的失落与彷徨的情感。

曹植在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洛神赋》中塑造了一位美丽绝伦的女神形象,洛神的美貌令诗人一见倾心,但却因人神殊途不能结合,表现了追寻理想和面对现实给人带来的冲击。

除了曹植的诗作以外,“香草美人”意象在六朝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如在咏怀诗中,或以芳草美玉喻君子坚贞品格,或以美人迟暮象征将士壮志难酬;如在游仙诗中,以香草美人环绕的虚幻世界掩饰诗人内心的不安和悸动;在爱情诗赋中,以刻骨铭心的爱情映衬怀才不遇的悲情,以远游求女、求而不得来寄托君臣遇合的梦想无法实现的忧伤。

“香草美人”意象在六朝文学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意象的拓展促进了文学题材和创作力的发展,也促使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有形式美的外表,也有含蓄美的内涵。

“香草美人”意象装扮着唐诗宋词的瑰丽世界,丰富了诗词的内涵,增添了诗词的艺术魅力。香草的芬芳与美人的妩媚装点着唐诗宋词的斑斓世界,寄托了失意文人在暗无天日的生存境遇中对生活的希冀和追求。

香草美人存在于诗词歌赋中的意义,除了能够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以外,更伟大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人们,美是无处不在的,美是永恒的。

正因为如此,“香草美人”赢得了后世文人墨客的追捧,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沉淀,拥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香草美人”的意象历久弥新,散发着动人的光彩。用“香草美人”意象丰富作品内涵、塑造人物形象、宣泄内心情感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香草美人”意象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也被历代文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香草美人”思想内涵也不断得到了升华。

  浪漫主义的诗歌,不仅诗人自己可以尽情畅想,读者在欣赏诵读之时同样也可以融入那种意境,从而去感受诗人的理想。另外,由于浪漫主义的诗文大多都寄予了诗人们各种各样的愿望,在客观上,也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知道凡尔纳吧,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会被人那般喜爱,绝对与这个道理不无关系。

  以李白的诗歌为例:

  浪漫主义的主题思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想要“济苍生”、“安社稷”,热衷用世,追求功名;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他的复杂思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唐帝国表面的强大昌盛,鼓舞着李白向往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强烈愿望。他常在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自许。他还羡慕姜尚:“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梁甫吟》)。钦慕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他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勇气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侠客行》)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李白甚至幻想过一种相互礼让、尊敬平等的君臣关系:“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赠钱征君少阳》)“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行路难》之二)表达了渴望明君的美好愿望。但当这种愿望落空时,他又极力称赞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的清高人物。如《古风》第十首中: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万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诗中对鲁仲连却秦的功绩深表仰慕,对鲁仲连轻千金、顾笑平原的风度则更倾心折服。

  天宝元年,因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怀着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来到长安,表面上受到玄宗礼贤下士的优待供奉翰林,实际上只把他当作用以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翰林既非实际的官职,更没有政治实权。他那“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又不肯投靠权贵和奸相李林甫,桀傲不驯,整日纵酒狂歌,遭到当权的官宦外戚对他的暗中诋毁打击,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现实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于是写了不少诗篇表达自己的愤懑和痛苦。如著名的《行路难》之一揭示了诗人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

  虽然茫然,虽然徘徊,但李白并不因失败而放弃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的自信。第二首着重揭露黑暗的现实:“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第三首列举伍子胥、屈原、陆机、李斯的遭遇,表示要及早引退:“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这又是多么消沉、颓唐。

  在《梁甫吟》中,他以愤怒控诉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悲愤声中充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诗的结尾,他以宏大的气势,表明了自己胜利的信心。“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 当安之!”

  李白就是这样:怀抱着理想四处奔走,遇到的是嘲笑和冷漠,感到的是压抑和幻灭。他时而高歌自己的理想,时而悲叹个人的不幸;时而乐观,时而颓唐;时而激愤,时而消沉。他的诗歌,他的感情就是这样激荡着、矛盾着……

  二、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还表现为一种反对权贵、轻视王侯、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他对腐朽的上层贵族势力的蔑视、抨击和反抗,是他的诗歌民主性精华的集中体现。

  李白常说自己是“野人”、“布衣”,象屈原那样痛恨那些“党人”:“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录施满高门。”(《古风》第五十一)他在《雪谗诗》里,痛斥了恃宠弄权的杨贵妃。

  李白意识到自己与那班皇亲国戚豪门势族是具有不同身份的两类人。他“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由。”(《送烟子元演隐仙城王序》)李白在诗里对于权贵及他们的荣华富贵投以强烈的蔑视,表现出一种傲岸不屈的性格,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里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辞》)这种粪土权门、轻视富贵的傲岸性格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又有几人能与李白相比呢?

  李白的反权贵精神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在这首长诗里,他对以斗鸡媚上的幸臣,以屠杀邀功的武将,投以憎恶轻蔑的嘲笑,说他们“万言不直一杯水”。接下来对自己和王十二光明磊落却遭受小人诽谤、谗言中伤,被逐出朝,表示了满腹的愤恨: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 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折扬》、《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风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用曲高和寡来比喻自己不被重用,用“晋君”、“和氏璧”的故事讽刺玄宗不识人才,借前秦宰相王堕骂董龙的话,斥骂李林甫、杨国忠之流鸡狗不如,接着抒发了自己的心情及志向。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柱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以极大的愤怒揭露了政治的腐败,为惨死在奸相李林甫之手的李邕、裴敦复鸣冤叫屈,称赞被暗杀的“李邕”“英风豪气”,对封建统治者“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十五),颠倒黑白,残酷暴虐的种种黑暗面目,作了尽情的揭露,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结尾表示自己要永远离开这丑恶的政治篱笆。

  李白是一个极其矛盾的诗人。他一方面蔑视权贵,另一方面又沾沾自喜于“王公大臣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表现出对荣华富贵的留恋和羡慕:“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候七贵同杯酒。”他不断地干谒一些有权势的人物,希望得到他们的汲引:希君一剪拂,犹可骋中衢。“(《赠崔谘议》)这是何等低颜下气!可见李白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既是清高的,又是庸俗的。李白的反抗并不是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去向整个统治阶级斗争,是脱离人民的,是没有出路的。他的孤傲虽然具有对抗权贵的意义,但也正表现了他的局限性。

  三、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不仅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蔑视世间的一切;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候,长揖万乘。于是他采取一种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地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脱。

  他在《赠新平少年》中写道:“摧残槛中虎,羁绁 上鹰,何时腾风云,博击申所能!”感到自己象“槛中虎”、“ 上鹰”,渴望自己能摆脱羁绊腾风凌云,得到个人自由。

  他屡次自比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在《大鹏赋》中,描写大鹏鸟“上摩苍苍、下覆漫漫”“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博,雄无所争。”向往大鹏的境界,自由翱翔于宇宙之间,颇有道家庄子的气势。

  因崇尚庄子,所以在诗中不自然地流露出轻视儒家的意思,如《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论。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以精炼生动的笔墨,刻画了鲁儒迂腐可笑的面目,体现了诗人在政治上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又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连孔子都不放在眼里,是何等的狂傲。

  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策士、酒徒等方面的气质。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稿》)传说他曾经为抱打不平而“手刃数人”,以后又受到那些无名游侠的感染,写了不少歌颂游侠的诗,如著名的《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候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 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诗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侠义行动如“十步杀一人”“救赵挥金槌”,还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慷慨无私的精神,都与李白不愿屈己干人的性格,拯物救世的政治理想以及功成身退的高尚品德有着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李白能成功地把儒家、道家、游侠三者结合在一起,依赖于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功成身退。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许多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个性在山水诗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如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送裴十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这一泻千里,咆哮愤怒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都曲折地代表了李白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和决心。

  李白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优美的,而是雄伟的;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顶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狂放不羁的叛逆性格,他好像要登涉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和神灵相往来。他的杰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其中对梦境的描写特别令人目眩神迷: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从娴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诗人尽情驰骋于浪漫想像的空间,展示了一幅现实的景象,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朦胧离奇的奇山异景图。令人留恋忘返。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放,难怪他梦醒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李白虽被人号称“诗仙”“谪仙”,但他目睹和经历了唐帝国的繁荣、危机、战乱,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本质决定着他还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

  李白非常关心国家的强大统一,象盛唐边塞诗人一样,热情讴歌保卫祖国边疆的戍边卫士。《塞下曲》其一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眼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显示了边防将士不畏艰苦,勇敢杀敌的英雄气概,歌颂了他们忠勇为国的高尚品质,实际上也是诗人渴望以身许国政治豪情的反映。《塞下曲》第六写道:“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诗中描写了一位勇敢善战的将军,终能得到重新任用的机会,为国家消除边患,最后两句不但鼓舞了前方将士的士气,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安史之乱发生后,他虽远在江南,却写了一系列充满爱国激情的诗,他在《永王东巡歌》里对“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局面,深感焦急忧虑。后来他因从 的事被捕入狱流放夜郎,他的爱国之心丝毫没有减弱。他在《赠张相稿》中说:“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在《经乱离后天恩流放夜郎》这首长诗中说:“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而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这首诗,更说明他的爱国之心至老不衰。

  李白还有少数直接写人民生活的诗篇,处处流露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如《丁督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当时芒砀诸山产文石,统治者为营造宫室甲第和点缀园林,强迫人民开凿搬运,这首诗写人民在盛夏酷热,天旱水涸时拖运巨石的艰辛与劳苦,对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再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致。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 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食。”第三、四句的“苦”和“寒”二字,凝结着农民无限的辛酸,诉说了他们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贫苦,虽然女主人盛情待客,但用来款待客人的只有 胡饭,此情此景,使空有满腔热情、远大抱负的李白产生了对荀媪的感激惭愧之情。

  五、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在《江上吟》中说自己写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诗圣杜甫也高度称赞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他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白的生活经历很广,思想很复杂,他那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时不可磨灭地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

  2.大胆的夸张、惊人的幻想、瞬息万变的感情

  李白常用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来表达他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如《秋浦歌》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来抒发自己无形的愁;用“千里江陵一日还”写归舟从上游顺流而下的神速,抒发了他遇赦获释途中轻松欢快的心情;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以高度夸张的比喻,赞叹飞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气概。

  3.语言质朴、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放夜郎》),这是李白对自己诗歌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首诗的普通的景物普通的比喻显示了李白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语意极其真挚自然。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性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诗人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在李白的诗中,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进一步发展,并达到高度成熟

中国诸子百家里面也没有浪漫家,在中国的封建思想里面,人们都没有过多的自由,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从官僚制度到科举制度,所有的条条框框已经把人们的思想限制了,我们很难逾越超脱。就浪漫主义诗人来说,就李白比较鲜明,首先他是个官,住在皇宫里。比较悠闲,然后他爱喝酒,喝了酒的人就飘飘然,可以把自己看得比天还高,可以暂时无视当世的烦恼事。但这样的人也只有在繁盛而开放的唐朝才能昙花一现。到了今天,中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足够开放了,为什么浪漫主义思想没有成为一种思潮呢?因为中国的福利还没跟上,人们的生活还没得到保障,为了房子,为了结婚,还有父母孩子,生活把人压得喘不过气,何来的浪漫?要浪漫,首先要让人们的心放轻松,不要有太大压力。你觉得中国现在做得到吗?这样的教育制度,这样的就业压力,这样的国民经济。想浪漫,还有很长的路。

1、李贺(唐代诗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2、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3、李白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4、李商隐(唐朝诗人)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5、宋玉(战国末期辞赋家)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是中国古代十大美男 ,崇尚老庄,战国时期宋国公子,因父子矛盾而出走楚国。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之后学。曾事楚顷襄王。

他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等。《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以《女神》为例讲讲对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的理解。 《女神》是一部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的诗集。贯穿其中的是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与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信等。这种革命理想主义正构成了《女神》的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诗篇的奔腾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宏伟的构思与浓烈的革命色彩,激昂的基调和急骤的旋律,以及神话的巧妙运用等又同诗人的创作情感相呼应,表现了革命浪漫主义在写作手法上的长处。《女神》中的诗,大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有的读起来给人的感觉仿佛是诗人诗兴突来,根本没有仔细推敲,反复加工,任凭诗句奔泻成章,这一定是由于诗人饱满的情感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所以给人一种信手写来的感受。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之所以能够将感情表现得如此透彻,这与他广泛地阅读了我国古典诗歌和某些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惠特曼对他的影响。郭沫若曾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与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而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李白也对郭沫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郭沫若兑取原有深深的爱好,他在诗剧《湘累》中所表达的那种沛然若决江河的反抗丑恶现实、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既符合了屈原的性格,又代表了五四时期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李白也是郭沫若所喜爱的诗人,他曾将李白《日出入行》按新诗的款式分行写了出来,此诗中的风格、精神和气质,与郭沫若息息相通,说明了郭沫若通亮为古代是人间深刻的精神联系,也说明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正是我国古代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传统在革命年代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是《离骚》。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229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