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王小波这个人?

怎样看待王小波这个人?,第1张

我前阵子犯矫情。明明是在看**、玩博客、逛网站、挂QQ,可非要在QQ的离开信息里面写上:“我在看书呢,有话说话”,以提醒自己别忘了看书,并且以示清高,获得一点自欺欺人的快感。于是终于有人问我,你在读什么?我赶紧回复道,王小波。继而她劈头盖脸地给我一句:你丫牛逼!——但我很敏感地意识到,她绝对不是在完全的夸我。但我又很快感觉到,她也并不是在完全的骂我,这种揶揄正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怪味儿东西,而我从中得出的结论便是:王小波已经差不多成了一个被神化的文化符号了。

现在的情况便是,不管你读没读过,读过多少王小波,他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水平,并且很独特的文人代表。再加上李银河老师的那句话: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简直把王小波搞成一个完美的、光辉的时代偶像。以至于让我十分地想撞墙。我想王小波活着的话,可能会比较理性的,并同时带有几分自谦的惭愧,去接受最后一个称谓。至于前两个,我估计他会因为老婆的这句无比热辣的赞美而羞愤致死!如果王小波真是那前两种人的话,那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幸好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以一个朴实的知识分子身份出现,而形同中人。这挺好。

我这两天读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趁热乎劲儿还没消,想在这里谈谈我对这本书和这个人的看法。这本书主要收录了王小波在96年写就的杂文,有一部分是95年和97年初写的,多数文章在杂志上得到发表,诸如《三联生活周刊》、《演艺圈》、《辽宁青年》等等,有几分专栏的感觉。依照编者的意思(他改动了很多文题),这些文章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对文学、文体的看法,对文艺的看法,以及对社会文化的看法。在这里,我引用其中一篇文章,作为代表,说说我的看法。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有关贫穷》,这个题目很简洁,而且只涉及到话题。王小波的杂文题目大多是这个样子。而且你还可以看出,这个题目是关于思考的。我最喜欢王小波的地方,也是他的脑子,他的想法。至于他的文笔,只是简洁、通俗,且多用短句,毫无华丽动人之处,甚至谈不上优美清新。而这正是我其次喜欢他的地方,尽管他受过很高的教育,但始终保留着说人话的好习惯。而且我喜欢他所思考的主题,大多是社会性的,这让我觉得他是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且有水平。

再看这篇文章说了什么。他用了这样的引题:“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话很有点意思”。这个写法非常王小波,很随意,但是提出想法来了,继而展开他的陈述和批判。王小波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而且他的乐趣始终来源于平凡的生活,然后他开始讲故事了。他说了这样两个关于贫穷的故事。一个是他家以前有个老邻居,喜欢喜欢捡破烂、堆垃圾——他在这里面用了这么个俗语:拨拉拨拉东,拨拉拨拉西——多么生活化,我很喜欢;而且这位老邻居还积攒全家人的尿液,来浇韭菜,于是便说到这种骚味有多么浓烈,多么恐怖,以至于给他落下了什么样的病根。这段显然很有意思。

继而他开始发唠叨。说了一些这个老邻居的生活细节,引人发笑,然后又夹杂地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在这里,他使用了唯一的一次引论:罗素先生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样的讽刺生动有趣,谁都能听得懂,而且你可以设想,这句话肯定还没有说完,有后文——此外,你如果熟悉王小波的话,你会知道,他很是欣赏罗素,他最经常使用的引论大多都是罗素先生说的。除了议论,王小波还不忘出出“鬼点子”。他说这个老邻居把别人堆在楼道里的纸箱子捡回来,去卖废纸的时候还要往里面加水;他看不惯这种欺骗行为,建议用金属探针测测电阻,掺了水的,电阻肯定变小——这是王小波的一个特色,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是个理科生,很多文章都会利用这一点来生出点幽默。中文作家里面,少有理科生的(他用来写作的计算机软件是自己编的),少有过人的理性和逻辑的,更没有哪个人能在文章里搞出点科普门道的,除了王小波。这很难得。

这算是把一个故事讲完,开始第二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王小波下乡插队时的遇见的事儿——在这里我一定要停下来多一句嘴,可以说,正是知青下乡、文革时的那些苦难经历造就了现在的王小波,它是王小波所有写作的营养来源,也使他始终没有脱离了群众生活和底层社会,如果非要说王小波身上有什么时代烙印的话,那就是文革,就是知青下乡的经历——这个事儿是,他插队时有位外号“波美”的同学的父亲负责管理大粪场,这位大叔从各处收马桶,再把粪便卖给菜农;但大叔发现这些收马桶的人总往粪里兑水,于是想出个办法,用“波美比重计”测大粪的比重——更不用说了,这段显然特有意思,“波美”的简称也就这样成了他同学的外号。

你看看,这上面写了这么多贫穷生活的趣闻、细节,很闲散凌乱、漫不经心,但到了这里突然戛然而止。开始了结尾段,这段写得极为精彩,让我叹为观止!你可以发现他所有的铺叙都是有意义的,到这时候他才展开凌厉的议论,气势磅礴,下定义般的沉着有力,一句废话都没有!——而且你还会深深赞叹这个文人到底读过多少书,他竟然可以做到这么睿智,这么深刻,这么犀利,而又这么幽默,这么平和,这么冷峻!全段如下:

如果说贫穷是种生活方式,拣垃圾和挑大粪只是这种方式的契机。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做“文化”。有人说,任何文化都是好的,都必须尊重。就我们谈的这个例子来说,我觉得这解释不对。在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地,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要是一辈子都这么兴冲冲地弄一堆垃圾、一桶屎,最后自己也会变成一堆垃圾,一桶屎。所以,我觉得总要想出些办法,别和垃圾、大粪直接打交道才对。

以上,就是王小波的这篇文章,以及我对他的文章(主要是杂文),他这个人的看法。显然还有不全的地方,那是因为他的书我还没有读全;所以,也不敢再兀自的枉加评论。在王小波为什么倍受推崇这个问题上,我想引用一下《三联生活周刊》王小峰的观点说明,“一来是在那个年代背景,像他这样的人确实没有;二来是现今中国也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的人,作品魅力与人格魅力合二为一。”

但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把自己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我觉得这件事有点过了。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还没有哪个大文人能把小文字写得这么通俗,又这么好,有这么多人爱读,而且能读懂,王小波首先是大众的,其次才是精英的;二是,在王小波刚刚展现了他过人才华的时候,哪怕这种才华仅仅是露出了一点苗头,他就及时地死去了,他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让人深感遗憾,继而使他在世时的所有作品得到放大,得以不朽。如果硬要说王小波这个人作为文人本身有多么多么的伟大,我只能说,他在精神气质上、个人操守上,有些鲁迅当年的遗风。至于水平,还到不了那个层次。这是实话。

PS:在我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我知道了鲁迅;在我还是个有愤怒没办法的青春期少年的时候,我遇见了余杰;在我还是个忧伤的、骚闷的文学小青年的时候,我被许知远打中了;在我沦落成一个好吃懒做的大学生的时候,我拥抱了沈宏非;在我突然想做个清贫乐道的知识分子的时候,我喜欢上了王小波。就是这样。

1、《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集,是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黄金时代》包括《黄金时代》、《三十而立》和《似水流年》三部分。68年, 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

2、《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是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作品系列“时代三部曲”中的一本。《白银时代》由《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15》和《2010》四部分组成。事件都发生在未来时代,主人公都是作家、画家(知识分子艺术家)。

3、《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王小波的长篇小说集,是《时代三部曲》之三。《青铜时代》由《万寿寺》、《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三篇组成,这三篇 故事均取材于唐传奇。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界的重写与戏仿之作中,王小波的《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占有重要的地位。

4、《唐人故事》

《唐人故事》是王小波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由于当时王小波尚未被大众发现,这本小说由他个人自费出版,仅印刷1000册,后一直无单行本出版。

5、《爱你就像爱生命》

收录王小波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婚后夫妇俩与其他朋友的书信往来,再现王小波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的个人魅力,再现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思想与生活。

一、人物介绍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二、生平经历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

1968年,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1年,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

1973年,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1977年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78年5月,仍旧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的王小波,第一次走进高考的考场,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并被顺利录取,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

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

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

1991年,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获奖感言《工作·使命·信心》发表于《联合报》。

1992年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收入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45岁。 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扩展资料:

王小波《黄金时代》的特点:

《黄金时代》刻画了极具叛逆和颠覆个性的陈王二人,也刻画出一群灵魂丑恶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人物,尤其是陈王二人的形象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价值给读者以新的启示。

《黄金时代》的叙事基调为以它命名的小说集的其他小说奠定的基调,并且是时代三部曲创作的轴心,轴心的基本单元就是“王二模式的人物代这种人物的生存状态是与时代的主流不合拍、特立独行、唯美、仗义。

小说在形式上走下体写作的模式,骨子里却扬人文主义精华。最关键的是在《黄金时代》里的王二即是介入者又是旁观者,介入的时候可以是激情澎湃,旁观的时候冷静深邃。这种手法确有独到之处。

-王小波

-黄金时代

王小波,学者、作家。 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文学剧本《东宫·西宫》及数十万字的杂文随笔文字。 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

王小波的小说看起来是足够荒诞的,但可谓刀刀见血,命中要害,令社会痼疾的种种虚伪及丑陋行径无处遁形,你总会在其中发现本质上的巨大真实。就像一副色彩斑斓的画面,一眼看去错综离奇,而实际上却隐藏着一个生动的立体图案。读之令人拍案。

小波的杂文以一种普及常识的态度,告诉威权统治下的,因洗脑而麻木冷酷的人们:你们是多么无趣,多么畸形,多么道貌岸然!这种于无声处的惊雷,对于身处暗室却不自知的人们,真可谓一剂醒脑解读的良药。

总之,小波全部的作品都是在试图揭破谎言和虚伪,追寻良知与真相。

PS:大学时代几乎读了小波所有的作品,也因此

变得渐渐清醒,被荼毒多年的思维意识悄

然间回到正途。在心底,我无数次感激你!

谢谢小波!

1997年4月11日凌晨,作家王小波因心脏病辞世,时年45岁。

他的最后一篇稿子给了南方周末。此前,王小波一直用传真向南方周末编辑部传稿,但那一次,编辑何保胜收到的传真上一片空白,第二次同样如此。“这事儿太诡异了。”给王小波打电话,第三次收传真,何保胜终于看到了稿子。不久,他听到了王小波去世的消息。

王小波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时代三部曲》的编辑钟洁玲在现场看到,静卧的王小波遗容安祥,额上有一块褐色的伤痕。

“据说,他是独自于郊外的写作间去世的。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他是挣扎了一段时间,再孤独地离去的。” 钟洁玲后来写道。告别仪式上,她没有看到一个中国作家协会的成员、一个小说家。

扩展资料

王小波一直未得到主流文坛的认可。王蒙认为王小波很有思想,但他坦承王小波的小说自己没读完,因为风格不大对胃口。

李银河认为,王小波跟主流文坛完全无法对话。“教育、宣传、意识形态灌输……过去官方认为文学是有功能的。它是革命行军时的啦啦队,或者《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那种(宣传武器)。而王小波说,这种‘灌输’想法本身就让他浑身起鸡皮疙瘩。”

王小波与李银河恋爱时,这个性格敦厚、懒散的高个男人告诉她,“我要试着创造一点美”。“文学在他的心目中,也是要创造出一些无中生有的美来,跟他们(“文以载道”型作家)完全不是一回事。”

-王小波

人民网-王小波去世15年:曾经很孤独 不被主流文坛认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642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