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歌仙及夜行记的评论。。

王小波的歌仙及夜行记的评论。。,第1张

残酷的传说——王小波的《歌仙》

《歌仙》:现实——刘三姐长相极丑,得不到幸福的爱情;超现实——刘三姐变漂亮,和阿牛成功恋爱;破灭——阿牛也和其他人一样,被她的丑陋吓呆了,刘三姐最后也和战福一样不知所终。

“他们爬上江两岸的山顶,只看见群山如林,漓江像一条白色的长缨从无际云边来,又到无际云边去。顶上蓝天如海,四下白云如壁。”

这段文字取自某篇文章结尾,咋一看上去似乎一幅柔美画卷展现在眼前,但是,当你从文章开头看到此处,只会发现这蓝天和白云蕴藏着无边无际的悲伤,让读者把心融入其中,再慢慢揉碎。

这就是王小波的《歌仙》。

王小波在不同的小说中先后引了二次塞利纳杜撰的瑞士卫队之歌:“我们生活在漫漫寒夜,/人生好似长途旅行。/仰望天空寻找方向,/天际却无引路的明星!”(7)并且第二次引用时用的小说题目是《茫茫黑夜漫游》,由此可见他对这首诗及“夜”这一意象的喜受。除此之外,他的一些小说题目多少也透露出一些信息:《红拂夜奔》、《夜行记》、《夜里两点钟》。

在王小波的笔下,夜是漆黑的、萧杀的、凄惨的、紧张的、险恶的、森然的、漫无边际的,它意指黑暗、压抑、迷茫、恐怖、绝望、死亡。当王小波把“文革”时期比作漫漫黑夜时,“夜”这一意象的内涵还较为狭小,从王小波整个一生及其创作始终来看,他赋于“夜”以丰富、深邃的意蕴。《茫茫黑夜漫游》好比怪腔怪调的布鲁斯,是一篇心态小说,是作者写作时“当下”心境的流露,在此,作者表达了在强制下永不屈服的信念:“有人可以从屈服和顺从中得到快乐,但我不能。”他说,只有一种生活是可取的,就是迷失在探究小说艺术无限可能性中。王小波对夜的恐惧,即是对受奴役的、乏味的、无创造的生活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如何超越死亡,穿过漫漫寒夜般的人生,他选择了创作,选择了诗意人生因此他称自己是行吟诗人、浪漫骑士,以艺术对抗寒夜,超越死亡,也超越命运、生命、存在。他说:“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这一突变对王小波是个很大的打击。父亲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县,云南兵团工人1935年参加中国***领导下的农民运动,不久赴延安,转战至山东。50年代初在云南兵团当兵,1952年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1979年平反,母亲宋华在延安当工人,原籍山东省牟平县。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许多小说中主人公取名“王二”,或许并非偶然。大姐王小芹,二姐王征,兄王小平,弟王晨光。

1957年五岁 4月11日与周谷城等人一起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件事对王小波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有一定影响。

1958年六岁 “大跃进”运动给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以从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中看到。 1959年七岁,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小学读书。

1964年十二岁 小学五年级时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中广播。

1965年十三岁 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中学读书。

1966年十四岁 上初一时“文化革命”开始,作家对这一运动的印象可以在《似水流年》等小说中看到。

1968年十六岁 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1年十九岁 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

1973年二十一岁 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1977年二十五岁 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78年5月,仍旧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的王小波,第一次走进高考的考场,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他报考了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并被顺利录取,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当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是,1978年全国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大学期间在《读书》杂志发表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

1980年二十八岁 1月21日与李银河(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最著名性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结婚。同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2年三十岁 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

1984年三十二岁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

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这段经历在一些杂文和小说中可以看到。留学期间,父亲去世。

1988年三十六岁 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1989年三十七岁 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原拟名《唐人故事》,“秘传”二字为编辑擅自添加,未征得作者同意。小说集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

1991年三十九岁 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获奖感言《工作·使命·信心》发表于《联合报》。

1991年9月16日第24版。这次获奖对王小波的写作事业起了鼓励作用。 10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4版报道了《黄金时代》获奖的消息。1992年四十岁 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收入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8月,《黄金年代》(由于编辑的疏忽,“时代”一词误印为“年代”)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此时至去世的近五年间,写作了他一生最主要的著作。12月,应导演张元之约,开始写作同性恋题材的**剧本《东宫·西宫》。

1993年,王小波写作完成并曾计划将《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合编成《怀疑三部曲》,寻找出版机会。

1994年 7月,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收入五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9月,王小波作品《黄金时代》研讨会在华夏出版社召开,著名文学评论家及记者近二十人与会。

1995年 5月,王小波的小说《未来世界》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7月,《未来世界》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1996年 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机场上夫妻永别。 11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 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四十五岁。 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1997年4月26日,王小波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 同月,与张元合著的**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东宫·西宫》入围戛纳**节。

    其实我一直在掩饰我对于王小波和韩寒的喜爱,之所以掩饰,是因为在一般人看来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好鸟,前者好色,后者喜狂。其实,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前者委婉动人,后者一针见血。

    王小波一直倡导三种价值观念:智慧,好玩和爱情。只不过他的笔下的爱情动辄就涉及到性爱。姑且不论他的文章达到如何如何的思想深度,仅凭那些令人捧腹的文字,除了极个别捍卫着社会主义文学的封建小老头,以及部分极度纯情的小女生,相信大部分人还是喜欢看王小波那充满率性的文章的。起码会偷偷的看。以我为例,以前在图书馆借本《黄金时代》像看《金瓶梅》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现在脸皮厚了,尤其接触了古代文学史之后,专业知识没学多少,但发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居然大谈特谈《金瓶梅》,于是现在看《金瓶梅》代表着一种思想深度,更不必说《黄金时代》。

    但是,又有谁能理解王小波笔下的爱情的真正含义,谁能体会到他对爱情和自由的呼唤和追求?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由,王小波更是如此,但是他很不幸生在了中国,更不幸的是遭遇了那场泯灭人性的革命暴动,于是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充斥着压抑和不被世俗所容纳。一个动物,一只狗,除了吃东西和同异性狗交欢之外,它还有什么欲望和快乐?它冲你摇尾巴不就是期盼你能给它点好吃的或是让你带它出去溜溜以便扩大自己的的交际面认识更多的异性狗以备发生“一夜情”,甚至光天化日之下全然不顾旁人的鄙视唾弃不知羞耻的和对方发生性行为,它们顾不了这些了,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换言之,食欲和性欲是动物的两大基本需求。一个人,没有人身自由,整天被别人牵着走,只有听话和干活才有东西吃,这跟低级动物有何区别?既然沦落为低级动物,它们凭借本能的欲望去追求基本的需要又有什么不可被理解?在那个年代,个人生活被政治行为所支配和控制,人性被政治性地统筹规划,王小波对性爱的刻画越是具体深入就越从反面突出这么一个主题:在这个压抑的时代里,人类的本能欲望都不可被自己支配了!

    事实上王小波是个绝对的浪漫骑士,这从他与李银河的书信中便可见一斑,除了几部小说,他的散文对人生世理的见解和阐释 都非常深刻独到,他的文字是幽默调侃的,思想是严肃深刻的,只可惜他英年早逝,直到他离世后人们才发现他的作品的价值所在,不知道这是王小波的悲哀还是世人的悲哀。

    韩寒的作品我看得并不多,他喜欢以一种玩弄和反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所推崇的也不是他那离经叛道的文字,而是他毒辣的观察力、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和同权威作斗争的魄力。或者说韩寒代表着一种现象,一股势力,一种价值观念,为什么韩寒一张口骂人就有很多人拍手称快,这说明韩寒有市场嘛。所谓的权威们动辄就用一种代表人民的口气对社会现象进行纠正和规范,动辄就以维护大局为己任粗暴剥脱个人的选择权话语权,记得大学老师说过:有些人喜欢动不动就说代表人民云云,那我是不是人民?既然我是人民我允许你代表我了么?

王小波的小说看起来是足够荒诞的,但可谓刀刀见血,命中要害,令社会痼疾的种种虚伪及丑陋行径无处遁形,你总会在其中发现本质上的巨大真实。就像一副色彩斑斓的画面,一眼看去错综离奇,而实际上却隐藏着一个生动的立体图案。读之令人拍案。

小波的杂文以一种普及常识的态度,告诉威权统治下的,因洗脑而麻木冷酷的人们:你们是多么无趣,多么畸形,多么道貌岸然!这种于无声处的惊雷,对于身处暗室却不自知的人们,真可谓一剂醒脑解读的良药。

总之,小波全部的作品都是在试图揭破谎言和虚伪,追寻良知与真相。

PS:大学时代几乎读了小波所有的作品,也因此

变得渐渐清醒,被荼毒多年的思维意识悄

然间回到正途。在心底,我无数次感激你!

谢谢小波!

在现场上,军旗就是信仰,方向。军旗不能倒下。所以大概意思就是某个人是前进的动力,是终身的信仰。

出自当代作家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

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扩展资料: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收录的王小波和其爱妻李银河的一些书信,在王小波以往的作品中,他是天才,是论述自由主义的学者,是文笔优美让人敬仰的作家,但是在这里,他仿佛变成了一个热恋中的大男孩,永远年轻。

整本书里写满了最浪漫、最可爱的情话,只要看过就会由衷羡慕他们之间炙热的爱情。

“真的不知怎么才能亲近起来,好像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捉摸不透,追也追不上,就坐下哭了起来。”王小波写道。

“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王小波写道。

“会不爱吗?不爱?不会,爱就像爱生命。”王小波写道。

最美好的爱情就应该是王小波和李银河那样,志同道合,携手共渡,是两个灵魂之间的完美契合。

参考资料:

-爱你就像爱生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858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