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广场舞到底有几种舞步 (视频)

谁知道广场舞到底有几种舞步 (视频),第1张

目前正在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和村镇风靡,深受民众喜欢。这种体育舞蹈不限年龄,动作简单,舞步重复,容易掌握,有12步、16步、18步、20步、22步、24步、25步、27步、30步、34步、36步、37步、40步最多的达200-300步。它不受场地的限制,在广场、公园、街边、操场,有一块空地和音响即可马上跳。这种舞无需舞伴,所以叫单人舞,但又是众人一起跳,整个舞群就是你的舞伴,所以也叫集体舞。众人排成行列跳,就有了排舞或排排舞(line dance)之称,在深圳被译为莱登舞。更因为其舞步能灵活多变,可以自编自创,自由设计,自由编加,自由删减,所以也被称为自由舞。拉丁舞、摩登舞、街舞、踢踏舞、民族舞、现代舞、交谊舞、土风舞等各种类型舞蹈的动作,都可改变融合进广场舞之中。 学跳广场舞不但可以从中学到优雅的姿势,还可以放松心情,舒缓紧张的情绪,并且轻松达到健身减肥的效果,让生活更加健康美好,让我们也舞动起来,舞出健康,舞出美丽,舞出时尚! 这种是舞步,在网上一般也比较少,而且每个地方的舞步都会有所不同,但是大同小异,差别不是很大的 其中包括步法舞(按步数命名),如:108步 96步 88步 另一种会按节奏命名,如:动感30 动感20 跳跃22 慢摇20 而且有一些舞步会分几种:如53步 就有三种跳法 还有就是民族舞步,如:蒙古八步,印度八步,桃花舞,格桑舞 最后的就是简单的国标舞(交际舞):常跳的有中三 中四 恰恰之类的再声明一下,每个地方的舞步跳法有些不同,但是基本步法是一样的 跳广场舞的好处之健美----广场舞是在美妙悦耳的音乐旋律中,专心灵共舞,把细腻的激情注入舞姿中,并以高尚尊贵的跳舞身手形神一致地默示出各类动与静的姿态,塑造出各类美妙的意境组合,浮现出美的姿态、美的造型,创设出体育与艺术、健与力高度连系的意境,给人们艺术陶冶和美的享受。是以,广场舞操练对形态、姿态、健康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经常加入排舞操练是一项很好的形体练习,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健旺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群,以及增添骨骼的骨密度,具有十分积极的健美浸染。 跳广场舞的好处之健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人的注重力是心理勾当对必然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注重是受指向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其注重力必然都集中在赏识优雅的舞曲音乐,并沿着节奏将内表激情抒发在舞姿上,因为注重的转移,就能使身体其他部门的机能获得调整和充实歇息,所以加入排舞这项行为能消弭严重的情感缓息争压力,操练者在美妙悦耳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弭委靡、陶冶心灵,感应感染到兴奋的情感,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况。 跳广场舞的好处之健脑-----记忆,就是曩昔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搜罗识记、连结、再现和回忆四个根基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行为记忆等。在排舞的操练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形象记忆、概念记忆,而且还要运用情感记忆和行为记忆, 而跟着春秋的不竭增添,记忆力会以很慢的速度减退,这是自然纪律,也是正常现象。经由过程排舞操练以及对年夜脑神经的不竭刺激, 来减缓记忆力减退的心理现象,达到精采的健脑下场。 跳广场舞的好处之健体-----广场舞具有磨炼的价值 广场舞具有体育磨炼的价值,经常进行排舞操练,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获得精采的 磨炼,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消化,消弭年夜脑委靡和精神严重,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缓衰退,提高人体 的勾当能力等精采的健身浸染。试看:广场舞《浪漫的草原》18首视频广场舞目录:广场舞 爱情买卖

广场舞 姑娘我爱你

广场舞 荷塘月色

广场舞 套马杆

广场舞 陪你一起看草原

广场舞 天蓝蓝

广场舞 我要去西藏

广场舞 梦中蝴蝶

广场舞 等你在草原

广场舞 吉祥

广场舞 等你在草原

广场舞 蓝色的蒙古高原

广场舞 我看透爱情看透你

广场舞 坐着火车去拉萨

广场舞 爱上草原爱上你

广场舞 中三 浪漫的草原

广场舞 浪漫的草原广场舞 卓玛

蒙族舞蹈特点有节奏较强、热情、风格独特。

1、节奏较强

蒙古族舞蹈是在音乐的配合下表现出来的,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根据歌曲的节奏做出的,节奏感很强。

2、热情

蒙古族舞蹈是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也包括蒙古族人的民俗。从舞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

3、风格独特

蒙古族舞歌颂生活,是根据人民的感情创作的,处处体现着人民感情的粗犷豪放、沉稳深沉。男子舞蹈风格挺拔豪迈,体现出豪迈洒脱、豪迈有力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腿部的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地,小而快地的弹性动作,有时弹性动作会替换为连绵柔韧的屈伸动作。藏族舞蹈的颤动或屈伸步法要随着身体的重心移动,移动的同时要带动身体放松的上肢,手臂要随着舞蹈动作产生飘动的感觉,自己不能刻意的去移动身体的上肢,藏族舞蹈的身体上肢不能有丝毫的主动表演行为。

藏族舞蹈着重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有一种劳动动作形成的协调美感,藏族舞蹈在跳动时,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等身体部位的配合,男女舞者的动作配合给人一种奇异的优美感觉。

(三)作品表演欣赏

1《鄂尔多斯舞》

《鄂尔多斯舞》由贾作光编导,明太编曲,1953年于呼和浩特由贾作光、斯琴塔日哈等和内蒙古歌舞团第一场演出。1955年获第五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好节舞蹈比赛冠军,1994年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经典作品奖。

《鄂尔多斯舞》是著名编舞家贾作光的创作和表演,开始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作品取材于内蒙古宗教舞蹈《喇嘛舞》中的“鹿神”和“拜金”等动作材料。舞蹈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欢快的节奏,表现了内蒙古人民解放和主人翁的骄傲和独特的光明豪迈的性格。

整个作品贯穿着情感,强调对生活激情的表达,但情感的层次是清晰而细腻的。第一部分是中板,音乐的感觉很广泛。这是一个舒适,强大,平静和稳定的民间旋律。男子有力的律动,衬托出蒙古人民刚毅的英雄气概。第二部分是小快板,音乐变成了快乐,自由和放松的心情。女性的出现体现了蒙古女性的美丽和聪慧,以及她们与男性接触时对生活的热情。男女之间的交流从未停止过,充满了欢乐。舞蹈的高潮是依靠情绪和音乐节奏的变化来衬托的。音乐是快乐和乐观的,男女群舞,融合生活的激情。

这部作品的动作素材来源于喇嘛舞、蒙古族民间舞蹈和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喇嘛舞表现力强,动作粗犷,有助于表现牧民的生活和特点。这是蒙古人所熟悉的,编导将其发扬光大,创造性地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动态人物形象。一开始,男人们用手放在臀部和肩膀上,迈着大步。在每个动作的第三和第四拍,肩膀随着手臂的摆动而抖动,线条很长,自由,轻松,有力。动作之间的呼吸充分而深沉。手臂和肩膀充满了内在的力量。膝盖的弯曲降低了重心。步伐沉稳坚实,肌理粗犷有力。挺胸、仰卧的姿态,充满了草原的博大气度,也显示了鄂尔多斯人对建设草原的坚定信心。在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女性形象的出现细化了生活中的挤奶、骑马等劳动动作,体现了牧民生活的特点和氛围。肩部动作轻盈,但健康大方,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头部的运动总是稳定的,因为在生活中,女性戴沉重的头饰,脖子支撑着相当重的重量,所以在跳舞时,女性的头部不会晃动。自女性出现以来,男性的长线条动作开始跳跃。步骤的频率被加速。他们和女人结对跳舞。当他们恋爱时,他们甚至用一只脚跳。他们的手放在头顶上。他们像孩子一样快乐。与第一段对比,圆上对穿和顺时针转也用跑动和跳跃感的横错步完成。

20世纪40年代贾作光来到内蒙古草原后,蒙古族舞蹈开始走上艺术舞台。他对草原的热爱成为了他无尽艺术生命的源泉。他创作了几十种反映草原和牧民生活的舞蹈,不仅为中国舞蹈创造了一种新的当代艺术形式,也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认可和喜爱。此外,他还建立了一套蒙古族舞蹈动作训练体系,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词汇都来源于这套体系。贾作光对蒙古族舞蹈的历史贡献,使他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2《奔腾》

《奔腾》的首次演出是在1986年,舞蹈编舞家事马跃。首演团队是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第83届大专班,有申文龙等演员。1986年,《奔腾》在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94年,《奔腾》获得了“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的金奖。

《奔腾》是蒙古族男子群舞,它是情感舞蹈的多阶段身体结构。拉开帷幕时,一个令人敬畏的战士的造型。在炽烈的红色阳光下,优美而流畅的抒情音乐使广阔的舞蹈充满了草原牧羊犬的青春活力。

作品《奔腾》的结构简洁,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首尾相互呼应能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并在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加工,开发和创造的基础上,采用多种“马步”,“摇肩”,“跳脚”等动作,塑造了蒙古青年牧民骑马奔驰的英俊形象。

该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快板,慢板和快板的舞蹈气氛进行。舞蹈还借鉴了**艺术中的“慢动作”处理手法,放慢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脚步,彰显着优美的身姿和节奏感,充分体现了牧民的英雄气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三段舞蹈动作是第一段快板的发展和演变。它围绕“核心”运动的象征性主题展开,并且在无数变化中不会失去其“灵魂”。因此,作品传达出强烈的紧张感和震惊感。在节奏的处理中,情绪和身体部位的节奏和节奏是完全和谐的,舞蹈节奏,音乐节奏和情感节奏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第一个快速节奏中,运动幅度并不大,这主要是由于牧民放牧和骑马的感觉。在第二个较慢模式中,根据心理情感的内部节奏突出了肩膀动作的节奏。第三段绿浪,音乐节奏加快预示高潮的到来,同时整场演出的演员以大幅度擦臂动作像踩踏大草原的数千名士兵和数千匹马。放牧骑马,将舞蹈推向高潮。临近结束时的鼓乐节奏很快,在不规则的打击乐中彼此回响,出现了“双飞燕”技术,并且第一部分的主题被一次又一次地强调。作品节奏的独特处理反映了它与传统蒙古语词汇之间的差异,真实反映了时代潮流下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真正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

舞蹈《奔腾》充分表现了这个民族的舞蹈特点。该作品的语汇以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动作为基础,并从反映蒙古青年的实际生活情感和精神气质的角度,努力发展和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特征的动作词汇。蒙古舞各个步骤,肩膀和手臂动作的节奏和动态极大地丰富了蒙古舞的动作语汇。

该作品通过塑造蒙古族青年牧民的群体形象,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蒙古人民的民族勇气,从广义上讲,而且代表着整个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状态。

3《顶碗舞》

《顶碗舞》取材于内蒙古流传已久的传统舞蹈《顶碗舞》,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整理变化而来。但创作中却融合了许多现当代建构的蒙古族舞蹈新动态语汇,它不仅在视觉上优雅,而且在技术上困难、复杂和具有挑战性。舞蹈显示传统的顶碗的技术,还包含许多现代和当代蒙古舞蹈动态语汇,特别是上半身和手臂的运动基本上是达到了极致,如大部分的动作在舞蹈的手臂,挥舞着双手,和硬手腕等手臂运动,且强调上半身运动的性能,如肩膀、胸部和肋骨等。

该作品的动作构图、空间的调度,以及作品的段落设计合理,动作的许多特点都是在中间做的,随着形态的变化,通过类似斜线、并排、三角形、正方形的排列和单人、三人、集体的舞蹈片段,来表现动作的个体结构,同时又表现出作品的整体形态,达到清晰的视觉效果,不仅充分展现了自身空间的动作过程,也形成作品整体的骨架。

作为民间舞,该作品在原顶碗的基础上,增加了碗的数量,增加了舞蹈的难度。该舞蹈的技巧就是通过对道具的运用而体现的,该剧目以自身的民族舞蹈文化口味,以及现当代纯民族舞蹈素材创作的模式,广受观众的欢迎与认可,同时也被不同学院民间舞专业的学生学习效仿。

一、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生活习性和居住环境

蒙古族主要聚居开我国北方,世代从事游牧和狩猎劳动,蒙古族是典型的马背民族,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了蒙古族男性勇敢、永不言败倔强、豪放、伟岸、剽悍的性格特征,穹庐的天宇之下到处是马背游子的足迹。典型的游牧文化和狂放的生活习俗,写就了男性不羁的个性。在他们的生活中,马是可以信赖与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

二、蒙古族舞蹈语汇的训练及要求

肢体训练,在蒙族舞蹈中可以视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它的目的就是要使训练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因此蒙族舞的肢体训练着重要求学生们在肩、臂、腕上下功夫。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之所以强调训练步骤的规定性,是因为各种外部形态的肩,具有肢体结构上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恰恰体现在肩的外部形态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衍生。在学习蒙族舞的肩部过程中,必须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在由易到难的艰苦实践中才能练就具有丰富表现力。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碗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从零开始,还应注意一点,就是学生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作为学习者他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马步的训练是一种特性的动作,是腿与脚与上身相结合的模拟性训练,它不仅可以使舞者脚下灵活敏捷,具备完成技巧和跳跃的能力。在训练当中要求学生一直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蒙古族音乐,自如掌握蒙古族舞蹈的节奏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因此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是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它可以视作是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在掌握了蒙舞的基本动态并对蒙族气质有一定的认识后,下面的任务就是学会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力求把蒙族舞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表演尽善尽美。如果说,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把握气质是内容方面的补充,处理节奏则是在前面二者的基础上对总体表演水平的圆润。处理节奏,标志着舞者对肢体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作为一名舞者在跳蒙古舞时,必须不断体会力量,动作的对比与幅度的快慢,不断圆润舞技,深化舞蹈意识。具体来说,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舞蹈离不开节奏,正如生命离不开呼吸,聪明的舞者以恰到好处的节奏去构造舞蹈,正如调整呼吸以使生命稳健而顺畅。另外,处理节奏不仅要学会从舞蹈本体上下功夫,也要对音乐理论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充满节奏韵律的生活的关照,都是修炼节奏意识的必要手段。

四、把握气质动态特征在情感面上提升

在掌握了蒙族舞的基本动态以后,教师要求学生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就蒙族舞来讲,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蒙族精神化。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同学们要把握这种气质,如果从环境因素来考试,当然能把自己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中去生活、去体验。正如贾作光老师一样,在表演时的投入,恰到好处地把握情感。我想,每一个学生应该从学习、关注直至体味草原文化开始做起。只有当蒙古族的草原文化意识在表演者的思维的内部扎根,学生们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那一个蒙族气质来。事实上,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边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舞者对此民族文化的知识相关,并体现出该民族的情感特征。所谓气质,我想给学生加强蒙族文化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对蒙族民间舞蹈中典型的动态形象鹰、大雁、马之习性及它们的气质神韵的把握。例如蒙古民族对鹰和大雁有特殊的感情,将其视作吉祥、理想、生命的象征。那么,学生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了解到关于它们的某些生活习性后,就应该关注由这些生活习性出发的,与该民族的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在蒙族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09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