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特点是什么?

蒙古族舞蹈特点是什么?,第1张

蒙古族舞蹈特点是:

1、动律风格

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动律风格与其他民族的舞蹈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节奏感强。蒙古族的民间舞是在音乐的配合下而表现出来的,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根据歌曲的节奏而做出来的,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其次,热情奔放。蒙古族的民间舞是在长期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的,包含了蒙古族人民的民风民情,从舞蹈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们热情好客。

再三,风格独特。蒙古族的舞蹈歌颂生活,是根据民情而创造出来的,处处体现了粗犷豪放、稳健深沉的民情。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体现了豪迈洒脱、英武有力的特点。

而女子多通过轻快灵活的舞姿体现欢快优美、热情开放的特点。

而与舞蹈相结合的音乐也处处体现了蒙古族的民风民情,它们的创作大多来自舞蹈的思想主题,具有浓厚的文化特点,在作词、创作背景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2、审美特征

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中包含了多种美的特点。

第一,柔和之美。蒙古族的民间舞虽然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豪迈奔放,但是在舞蹈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许多的柔和之美,比如,随着音乐的变缓,舞者的动作也变为了揉臂、揉肩等温柔的动作。

第二,端庄之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学会享受生活,享受音乐舞蹈,在舞蹈中散发出自信的美,从而在舞蹈中表现出端庄之美。

比如蒙古族在过重大节日时的《盛装舞》不仅在着装上更加端庄,而且自身所散发出来的自信美处处体现了端庄。

第三,刚劲之美。蒙古族的民间舞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刚劲美。他们在舞蹈中的很多动作都体现了刚劲,更深层的含义是蒙古族人民的英勇、顽强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蒙古族舞蹈的民族特色:

一、舞蹈动态动作。在蒙古族舞蹈的动态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表演者的下肢动作,还是表演者的上肢动作,都尽展优美磅礴。

蒙古族的舞蹈动态与马态较为相似,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元素融合在舞蹈动作中,这些动作将蒙古族的含蓄内敛展示出来。

相比于其他民族而言,蒙古族的人民与牛马生活在一起,他们对牛马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因此,蒙古族的舞蹈动作都会与马有关。因此,蒙古族的舞蹈动作彰显了马背民族的勇敢刚毅特色。

二、舞蹈情感。在蒙古族的舞蹈动作中,表演者会将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舞蹈表演中,因此,蒙古族舞蹈的民族特色也体现在舞蹈情感上。

蒙古族人民在舞蹈表演中更愿意歌颂生命,歌颂草原,他们以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为荣,他们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不屈不饶完整地展示出来。

草原的辽阔滋养了蒙古族人民宽阔的心胸,他们自由不羁,对待任何困难都能做到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例如,在蒙古族舞蹈《蒙古人》当中,整个舞蹈布局以蒙古的蓝天白云为背景,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完整地展示出来,再加上气势磅礴的背景音乐,更能凸显蒙古族儿女的英气豪爽。

舞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现在脸上,将自己对蒙古草原生活的热爱表达出来,这既体现了舞者的灵动热情,同时,也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又如,在蒙古族舞蹈《牧歌》当中,舞者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寄托在舞蹈表演当中,给观者以生机勃勃的情感带入,象征着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希望。

三、表演形式多样性。在蒙古族的舞蹈中,舞者的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舞蹈对应的表演形式有所不同。

蒙古族的舞蹈形式较多,如顶碗舞、蛊碗舞、筷子舞等,不同舞蹈的作用,表演场合有所不同,寄托的情感也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这些舞蹈都寄托着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场景融入到舞蹈表演中,给观众呈现出一幅声势浩大的景象。在古典乐器的伴奏下,舞者翩翩起舞,典雅的服饰和面部表情增添了蒙古族舞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人民继承弘扬了传统蒙古族舞蹈的内在气势,融合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融合在舞蹈作品中,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文化传统。

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最鲜明的特点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热情奔放。女子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

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历史起源

16世纪以后,喇嘛教和萨满教宗教仪式活动中的舞蹈发展起来。戴着鹿神、牛神等面具的喇嘛教舞蹈“查玛”,程式严谨而规范,具有情节和人物,表现手法多样(见喇嘛教寺庙舞蹈)。萨满教巫师具有职业舞蹈家的特点。

在举行萨满教宗教仪式时跳的舞蹈和敲击的鼓点有很高的技巧。有的巫师在表演时,能够在原地旋转数百圈,并弯腰叼鼓;有的同时有几面鼓分别在头、颈、腰等部位舞绕,舞姿多彩,惊险引人。

一、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生活习性和居住环境

蒙古族主要聚居开我国北方,世代从事游牧和狩猎劳动,蒙古族是典型的马背民族,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了蒙古族男性勇敢、永不言败倔强、豪放、伟岸、剽悍的性格特征,穹庐的天宇之下到处是马背游子的足迹。典型的游牧文化和狂放的生活习俗,写就了男性不羁的个性。在他们的生活中,马是可以信赖与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

二、蒙古族舞蹈语汇的训练及要求

肢体训练,在蒙族舞蹈中可以视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它的目的就是要使训练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就是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因此蒙族舞的肢体训练着重要求学生们在肩、臂、腕上下功夫。蒙族舞中有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六种肩功,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同样不应寻求什么捷径,而应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之所以强调训练步骤的规定性,是因为各种外部形态的肩,具有肢体结构上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恰恰体现在肩的外部形态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衍生。在学习蒙族舞的肩部过程中,必须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在由易到难的艰苦实践中才能练就具有丰富表现力。通过训练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同样,在训练臂碗的过程中,也应以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习。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从零开始,还应注意一点,就是学生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作为学习者他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马步的训练是一种特性的动作,是腿与脚与上身相结合的模拟性训练,它不仅可以使舞者脚下灵活敏捷,具备完成技巧和跳跃的能力。在训练当中要求学生一直要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蒙古族音乐,自如掌握蒙古族舞蹈的节奏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因此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是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并且,它可以视作是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在掌握了蒙舞的基本动态并对蒙族气质有一定的认识后,下面的任务就是学会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力求把蒙族舞的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表演尽善尽美。如果说,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把握气质是内容方面的补充,处理节奏则是在前面二者的基础上对总体表演水平的圆润。处理节奏,标志着舞者对肢体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作为一名舞者在跳蒙古舞时,必须不断体会力量,动作的对比与幅度的快慢,不断圆润舞技,深化舞蹈意识。具体来说,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舞蹈离不开节奏,正如生命离不开呼吸,聪明的舞者以恰到好处的节奏去构造舞蹈,正如调整呼吸以使生命稳健而顺畅。另外,处理节奏不仅要学会从舞蹈本体上下功夫,也要对音乐理论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充满节奏韵律的生活的关照,都是修炼节奏意识的必要手段。

四、把握气质动态特征在情感面上提升

在掌握了蒙族舞的基本动态以后,教师要求学生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就蒙族舞来讲,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蒙族精神化。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同学们要把握这种气质,如果从环境因素来考试,当然能把自己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中去生活、去体验。正如贾作光老师一样,在表演时的投入,恰到好处地把握情感。我想,每一个学生应该从学习、关注直至体味草原文化开始做起。只有当蒙古族的草原文化意识在表演者的思维的内部扎根,学生们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那一个蒙族气质来。事实上,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边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舞者对此民族文化的知识相关,并体现出该民族的情感特征。所谓气质,我想给学生加强蒙族文化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对蒙族民间舞蹈中典型的动态形象鹰、大雁、马之习性及它们的气质神韵的把握。例如蒙古民族对鹰和大雁有特殊的感情,将其视作吉祥、理想、生命的象征。那么,学生通过书本上的知识了解到关于它们的某些生活习性后,就应该关注由这些生活习性出发的,与该民族的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在蒙族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

蒙族舞蹈特点有节奏较强、热情、风格独特。

1、节奏较强

蒙古族舞蹈是在音乐的配合下表现出来的,舞者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根据歌曲的节奏做出的,节奏感很强。

2、热情

蒙古族舞蹈是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也包括蒙古族人的民俗。从舞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

3、风格独特

蒙古族舞歌颂生活,是根据人民的感情创作的,处处体现着人民感情的粗犷豪放、沉稳深沉。男子舞蹈风格挺拔豪迈,体现出豪迈洒脱、豪迈有力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腿部的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地,小而快地的弹性动作,有时弹性动作会替换为连绵柔韧的屈伸动作。藏族舞蹈的颤动或屈伸步法要随着身体的重心移动,移动的同时要带动身体放松的上肢,手臂要随着舞蹈动作产生飘动的感觉,自己不能刻意的去移动身体的上肢,藏族舞蹈的身体上肢不能有丝毫的主动表演行为。

藏族舞蹈着重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有一种劳动动作形成的协调美感,藏族舞蹈在跳动时,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等身体部位的配合,男女舞者的动作配合给人一种奇异的优美感觉。

民族科普·蒙古族 这些科普你知道吗

一、蒙古族那些事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多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地区),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自称“蒙古”,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算号“成吉思汗”。

世界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成吉思汗缔造了蒙古族,创造了蒙古文字和法律,但其为统一而发起的征战伤害了许多无辜的人,至今对成吉思汗的功过评价仍存争议。但对蒙元太祖 成吉思汗古人来说,成吉思汗是他们的民族英雄和精神信仰。

二、蒙族古居民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蒙古人为什么要住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苦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因为蒙古人主要过着游牧生活,居所要跟着水草不停变换,如果需要更换居住地,只要拆掉蒙古包用马车拉走,非常方便搬迁蒙古人为什么住蒙古包除了和生活方式有关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草原土壤不适合打地长,加上一望无际的平愿去哪里找木材和砖石所以不需要木材和砖瓦的蒙古包是最佳选择。

三、蒙古族歌舞

1马头琴

马头琴是一种两孩的信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蒙古语称"潮尔。

相传有一牧人为怀念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孩,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此得名。马头琴是适合演春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间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2蒙古舞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言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蒙古舞有忠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筷子舞(一般为男性独舞)、安代舞、查玛舞、科尔沁博舞。

四、蒙古族食俗

蒙古模人民世居草原,高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奶和肉奥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五、诗词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穿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102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7
下一篇2023-07-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