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节日有什么

春天的节日有什么,第1张

一月

  最后一个星期天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1日 元旦

  二月

  2日 世界湿地日

  10日 国际气象节

  14日 情人节

  15日 中国12亿人口日

  24日 第三世界青年日

  28日 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春节 元宵节

  三月

  最后一个星期一 中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1日 国际海豹日

  3日 全国爱耳日

  5日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学雷锋日

  8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

  12日 中国植树节

  14日 国际警察日(节)

  15日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16日 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

  17日 国际航海日 中国国医节

  18日 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21日 世界睡眠日 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 世界儿歌日

  22日 世界水日

  23日 世界气象日

  24日 世界结核病防治日

  四月

  全国爱国卫生月

  第三个星期日 世界儿童日

  最后一个星期三 秘书节

  1日 国际愚人节

  2日 国际儿童图书日

  7日 世界卫生日

  21日 全国企业家活动日

  22日 世界地球日 世界法律日

  23日 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24日 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25日 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

  26日 世界知识产权日

  27日 联谊城日

  30日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五月

  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节 救助贫困母亲日

  第三个星期二 国际牛奶日

  第三个星期日 全国助残日

  1日 国际劳动节

  3日 世界哮喘日

  4日 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纪念日 科技传播日

  5日 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

  8日 世界红十字日 世界微笑日

  12日 国际护士节

  15日 国际家庭(咨询)日

  17日 世界电信日

  18日 全国碘缺乏病宣传日 世界博物馆日

  19日 全国助残日

  20日 中国母乳喂养日中国学生营养日

  26日 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

  30日 “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

  31日 世界无烟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

  六月

  安全生产月

  第二个星期天安全生产咨询日

  第三个星期日 父亲节

  1日 国际儿童节

  5日 世界环境日

  6日 全国爱眼日

  11日 中国人口日

  17日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

  22日 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23日 国际奥林匹克日 世界手球日

  25日 全国土地日

  26日 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日)

  30日 世界青年联欢节

春节

中国古代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或元日,元旦又叫“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和月之元。元旦还有很多别称,例如正旦、元正、元日、新年、初年、太岁日、岁日、朝元、岁旦、新正等,都强调这一天是新年的起始。我们现在所说的元旦是公历1 月1 日,古代的元旦则是指正月初一,也就是今天的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其实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除夕守岁,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年俗。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晚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因而把正月十五这一天称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宵节有张灯、赏灯的习俗,因而也叫“灯节”。

元宵节的节期长短因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差别:汉代为一天;唐代为三天;宋代长达五天;明代时则演变成从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前后跨度十天——期间,人们白天逛集市, 晚上张灯结彩欢庆佳节;清代时又增加了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节期则缩短为四到五天。

以下是一些中国不同地区春分的习俗:

1 北方人会在春分节气时吃青菜汤,这是为了对抗春季容易发生的风寒感冒。

2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春分节当日,山脚下卖煎饼、年糕、赠送桔子等小吃,民俗表演如武术、锣鼓队等,吸引了大批游客。

3 福建省漳州市的习俗是在春分节日吃“菜煮糯米饭”,并在热炕上叠成像一个小小塔一样的“糯米小楼”,形状寓意繁荣富庶、农作丰收。

4 河南、山东等地,人们在春分吃花卷,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唐朝高僧鉴真,他曾经在春分节翻山越岭,到南印度取得佛经,回到中国后就在全国流传着"春分食花卷"的习俗。

5 台湾地区的民间信仰则是在春分时透过特定的活动,如放天灯或拜地藏菩萨,祈求平安吉祥,也有人会预备家中所需的物品供佛母菩萨,希望祈求平安与和睦之气,并且贴上「春暖花开」、「福满门前」的吉祥贺词。

中国春季的节日有:元旦、除夕、春节、元宵节、春龙节、国际妇女节、植树节。

1、元旦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谓"首";旦,谓"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

3、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4、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5、春龙节

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6、国际妇女节

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简写IWD)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在中国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

7、植树节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国际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时间为每年3月12日。

在我国打春之后就算春天开始了,其中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同时也是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在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24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区把寒食节与清明节等同了起来,在同一天过。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1 月 份

1月1日 元旦

1月 第一个星期日 黑人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国际麻风节(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1954

2 月 份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

2月7日 国际声援南非日 1964

2月10日 国际气象节

2月14日 情人节

2月15日 中国12亿人口日 1995

2月21日 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 1949

2月24日 第三世界青年日

2月28日 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3 月 份

3月1日 国际海豹日 1983

3月3日 全国爱耳日 2000

3月5日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 1910

3月12日 中国植树节 1979

3月14日 国际警察日(节)

3月15日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1983

3月16日 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

3月17日 国际航海日

中国国医节 1929

3月18日 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3月21日 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 1972

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 1976

世界儿歌日

世界睡眠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1993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1950

3月24日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1996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1996

农历三月初三,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只是春天里平凡的一天,对此无感。但在东晋的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在会稽山召集了42名当世名士和家族子弟,开了一场著名的party,曲水流觞,饮酒吟诗,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直接给后世文人生活树立了样板,一直延续千年,竞相模仿,这样的聚会后来被称为“雅集"。三月三这天,人们通常走出家门,携朋唤友到水边过上巳节。

节日,就是人类聚在一起,为了适应当地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所有的节日都有其生命,随着时间会出现各种变化,有的节日不断生长,而有的则逐渐消亡。

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农耕民族的古代中国,把春天作为天地开辟之端,万物之始。人们敬畏春天,也对春天充满期盼和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节日来表达对春天的美好祝愿。因此春天是节日“扎堆”的季节,从立春算,现在大家仍在过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事实上古时春天还有很多节日,如上巳节、寒食节等,但已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逐渐被人们遗忘。

如果你打开日历,会发现刚刚过去的假期,这三天每天都有节日,4月3日是农历三月三,上巳节;4月4日是寒食节;4月5日是清明节,在历史进程中“节日”也“内卷”起来了,清明节逐渐合并了上巳节和寒食节。

一年岁首过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如果有一个节日最能代表春天,那一定是春节没错了。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也是我们当下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春节可是有一套,敲锣打鼓、祭祀上香、肥鸡烤羊、鞭炮锣响……,风风光光,好不热闹。

春节的庆祝内容也在不断演变,比如我们现在熟悉的贴春联,出现的时间是唐代之后,它的发明者是五代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他题写的那副春联大家都很熟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在王安石《元日》提到的春节习俗中,只有燃放爆竹依然延续,不过现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城市都已禁止了,至于饮屠苏酒,换新桃符这样的习俗则逐渐消失了。

元宵节也是情人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元是起始,宵是月圆。人间至味是团圆,今天的我们过元宵节时,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吃汤圆或元宵,这一习俗能够追溯到宋代,那时人们将这一食品叫做“浮元子”。

古时元宵节的活动十分丰富,如耍龙灯、赏花灯、猜灯谜等。但这些都不是年轻人关注的重点,现在的年轻人不管什么节日都能过成情人节,古代的年轻人同样有热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中,就可以感受到元宵节这一古代“情人节”年轻人过节的情景。在这天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女子获得了自由,可以出门赏灯,这就为青年单身男女提供了邂逅的机会。

现在年轻人邂逅简直不要太随意,不需要通过元宵这样的节日得赐佳缘,情人节的作用被淡化,但这份骨子里的浪漫依然在我们吟诵的那些诗词中一直流传。

以花为名花朝节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春天中最美的日子,李煜那首著名《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春花,其实指花朝节。唐朝将花朝节定于二月十五日,因各地花信早迟有异,节日具体时间上也有差异。有的地方二月二过,有的地方则定于二月二十五,花朝节就成了日期最不固定的节日之一。

给百花过生日的花朝节,从一开始就裹着浪漫的气息。自春秋始,至唐宋,风俗渐多,从春日游赏,插花、簪花到扑蝶、种花、挑菜、吃花糕……花样繁多。“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这一天对于女孩们来说最为欢喜,她们会结伴绾帘出阁,游春野步,剪出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唐代崔道融则写道:“朔风如有意,容易莫摧残”,道尽了护花人的怜惜。

花朝节同样也是花农和谷农在意的节日,传说花神掌管着植物的春长夏养,农家在这一天摊晒各类种子,最好凑齐“百样种子”,祈祷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社日祈求丰收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春社日也叫二月春社日、中和节。自宋代起,有了固定的节日时间,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

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有春社日的描写: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古人会在春社日这天祭祀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

上巳节这天最浪漫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

上巳,顾名思义就是暮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这一天对于古代单身男女来说,和元宵节一样,也是最不可错过的情人节。

杜甫的《丽人行》中就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暮春三月,风光正好,郊野游玩,见山,见水,见花,见丽人。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更早诞生的《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两情相悦的男女会通过赠送芍药作为定情的象征。

除了“相亲”这个习俗,上巳节的习俗还有很多。《风俗通义·祀典》中说:“巳者,祉也”。意为既除病、祈求福祉降临。古时人们会结伴去河边沐浴,称为“祓禊”,就是通过清洁祛除灾病的仪式。《论语》中就有相关描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上巳节的习俗后来又逐渐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就是开头提到的那次兰亭之会。

以饮食命名的寒食节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

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时间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因和清明节距离较近,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在一起过。

寒食节起源于为纪念被火烧死的先秦名士介子推,所以这一天,有不能生火,只吃冷食的习俗,所以寒食节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写道:“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说的就是寒食节后才开火煮茶。他的弟弟苏辙的一首诗《新火》中则写道:“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

寒食节也是祭祀节,南北朝之前,寒食祭祀称为“野祭”,后来,唐代官方把这天设置为扫墓日。寒食节除了扫墓祭祖外,另一大节日主题便是踏青郊游。这天人们安排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十分丰富的习俗活动。

寒食节“孪生兄弟”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既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与寒食节一样,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同样是清明节的两大主题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吸收了寒食节的一些习俗,其地位上升到逐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节的节日氛围也并非是“冷冷清清”的,宋代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对过清明节是这样追忆的: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

从文字中我们就能脑补出那个热闹的场面,不止是踏青,还要摆上酒宴,载歌载舞,玩到天黑才尽兴而归,与现在人们踏青游玩还要热闹。

最后历史君说:

春天的节日,无论是被继承延续下来的,还是逐渐被遗忘的,都是表达人们对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生活的美好祝福的主题没有不同。而在当下,让我们在这个春天祈愿疫尽花盛,人间平安。

在春天过的节日有妇女节、寒食节、清明节、劳动节和母亲节。其中妇女节在三月八日,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清明节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劳动节在五月一日。母亲节在五月第二个星期天。母亲节也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最多的会收到康乃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813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