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发展历史与流派

瑜伽的发展历史与流派,第1张

认识瑜伽起源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瑜伽发源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炼身心时,无意中发现各种动物与植物天生具有治疗、放松、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时能不经任何治疗而自然痊愈。于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据动物的姿势观察、模仿并亲自体验,创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锻炼系统,也就是体位法。这些姿势历经了五千多年的锤炼,瑜伽教给人们的治愈法,让世世代代的人从中获益。

瑜伽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关于瑜伽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吠陀经》的印度经文中,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

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帕坦伽利提出的哲学原理被公认为是通往瑜伽精神境界的里程碑。发展现代学者将瑜伽分为三个时期:

一、前古典时期:

  由公元前5000年开始,直到(梨俱吠陀)的出现为止,约有3000多年的时期,是瑜伽原始发展,缺少文字记载的时期,瑜伽由一个原始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修行的法门,其中的静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二、古典时期: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经)笼统的记载下来,到了《奥义书》明确的记载瑜伽,到《薄伽梵歌》出现,完整了瑜伽行法与吠檀多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民间的灵修实践变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并行不悖。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印度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

三、后古典时期: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塑像由“瑜伽经”以后,为后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奥义书”,密教和诃陀瑜伽。“瑜伽奥义书”有二十一部,在这些“奥义书”中,纯粹认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达到解脱的唯一方法,它们都有必要通过苦行的修炼技术所导致的生理转化和精神体会,才能达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产生出了节食、禁欲、体位法、七轮等,加上咒语、手英身英尚师之结合,是后古典时期瑜伽的精华。

19世纪的“克须那摩却那”是现代瑜伽之父。其后的“爱恩加”和“第斯克佳”是圣王瑜伽的领导者。另外印度锡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湿婆阿兰达”瑜伽也是二个重要的瑜伽派别。一个练气,一个练心。

瑜伽的现代发展瑜伽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广泛传播的一项身心锻炼修习法。从印度传至欧美、亚太、非洲等等,因为它对心理的减压以及对生理的保健等明显作用而备受推崇。同时不断演变出了各种各式的瑜伽分支方法,比如热瑜伽、哈他瑜伽、高温瑜伽、养生瑜伽等等,以及一些瑜伽管理科学。

在现代,也产生了一些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瑜伽大师 ,例如室利·阿罗频多、辨喜、艾扬格、斯瓦米·兰德福、张蕙兰等。不可否认,悠久的瑜伽将会更加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由斯瓦米·兰德福担任首席大师的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有限公司是当今世界上历史传承最悠久、最权威的瑜伽学院和瑜伽教练资质等级评定认证机构。

瑜伽日

设立621国际瑜伽日的决议草案由印度提出,受到175个成员国支持。该提议最初由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第69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

《瑜伽经》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撰写的《瑜伽经》,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在这部著作里,他阐述了瑜伽的定义、 瑜伽的内容 、瑜伽给身体内部带来的变化等等。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经有了很长的实践期,但是没有任何人给瑜伽一个系统的解释,帕坦伽利创造了一个整体的瑜伽体系。帕坦伽利指出,瑜伽不是一种理论,不是存在与理论之上的,它更多的是一个实践,如果要成为一位真正的瑜伽人,不是理论瑜伽,而是实践瑜伽,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瑜伽人。帕坦伽利对瑜伽目的明确到:瑜伽教授如何控制大脑(CHITTA)。所以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从宗教上说,《瑜伽经》是属于婆罗门教哲学,这和佛教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婆罗门教认为:万物有一个最高的本体----梵。(强调灵魂的属性)佛教认为:事物是没有本体的,只有实相。(强调灵魂的特性)但是《瑜伽经》所述内容和佛教禅定的方式是基本相一致,因为瑜伽是佛学的修行技法。正如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中国分院吕萨院长所说:" 瑜伽是灵魂的科学,是修行的科学,是所有宗教的基础,所有宗教修行的最根本道理与方法在《瑜伽经》里都说尽了。瑜伽好比是面粉,而世上各种宗教好比包子、馒头、面包、蛋糕等等 。伟大的瑜伽圣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经》是瑜伽学派的根本经典。经文记载了古印度的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音几乎所有范围的深邃的论述。《瑜伽经》指引瑜伽者完成性灵的旅程,书中充满对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诉人们最为根本的道德,书中的所有智慧并不能被后人完全解释,历代大师不断的撰写关于《瑜伽经》的书籍。瑜伽经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处处的体现。《瑜伽经》大约成书为公元前三百年,而历史文物表明瑜伽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就有相关的修炼了。帕坦伽利的伟大在于他不加偏见地系统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又结合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从而使瑜伽为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瑜伽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而取得了印地语明的核心地位。Osho讲解帕坦伽利的《瑜伽经》有十卷,要看完全部十卷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因此有一位资深的德国瑜伽老师将它浓缩成上、中、下三册《瑜伽之书》。由台湾谦达那翻译成中文。

派别分类

古典瑜伽瑜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衍生出很多派别。 正统的印度"古典瑜伽"包括智瑜伽、业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达利尼瑜伽五大体系。不同的瑜伽派别理论有很大差别。智瑜伽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业瑜伽倡导内心修行,引导更加完善的行为;信仰瑜伽是将前者综合并衍生发展而来的;哈他瑜伽包括精神体系和肌体体系;王瑜伽功偏于意念和调息;昆达里尼瑜伽着重能量的唤醒与提升。这些不同体系理论的瑜伽,对于修习者来说都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工具。

瑜伽流派体系

印度河文明

吠陀瑜伽(Vedic Yoga)

印度传统瑜伽

业瑜伽

智瑜伽

密教瑜伽(Shivasm Yoga)

奉爱瑜伽

王瑜伽

曼陀罗瑜伽

综合瑜伽

哈他瑜伽(Hatha Yoga)

吉瓦穆克提瑜伽

阿斯汤伽瑜伽

艾扬格瑜伽

活力瑜伽

流瑜伽

阴瑜伽

比克拉姆热瑜伽

维尼瑜伽

阿南达瑜伽

阿奴撒拉瑜伽

韵律瑜伽

悉瓦南达瑜伽

昆达利尼瑜伽

克利帕鲁瑜伽

佛教瑜伽

大乘佛教显宗瑜伽

小乘佛教瑜伽

大乘佛教密宗瑜伽

印度密宗瑜伽

耆那教瑜伽

智瑜伽

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以期待与梵合一。智瑜伽认为,知识有低等和高等之别。平常人所说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生命和物质的外在表现。这种低等知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获得。然而智瑜伽所寻求的的知识,则要求瑜伽者转眼内在,透过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质,去体验和理解创造万物之神-梵。通过朗读古老的、被认为是天启的经典,理解书中那些真正的奥义,获得神圣的真谛。瑜伽师凭借瑜伽实践提升生命之气,打开头顶的梵穴轮,让梵进入身体获得无上智慧。

业瑜伽

业是行为的意思。业瑜伽认为,行为是生命的第一表现,比如衣食、起居、言谈、举止等等。业瑜伽倡导将精力集中于内心的世界,通过内性的精神活动,引导更加完善的的行为。瑜伽师通常采取极度克制的苦行,历尽善行,崇神律己,执着苦行,净心寡欲。他们认为人最好的朋友和最坏的敌人都是他本身,这全由他自己的行为决定。只有完全的奉献和皈依,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情操、行为达到与梵合一的最终境界。

哈他瑜伽

在哈他(Hatha)这个词中,"哈"(ha)的意思是太阳,"他"(tha)的意思是月亮。"哈他"代表男与女,日与夜、阴与阳、冷与热、柔与刚,以及其他任何相辅相成的两个对立面的平衡。哈他瑜伽认为,人体包括两个体系,一为精神体系;一为肌体体系。人的平常思想活动大部分是无序骚乱的,是能力的浪费比如:疲劳、兴奋、哀伤、激动,人体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维持生命。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这种失调现象不太严重时,通过休息便可自然恢复平衡,但是如果不能主动的自我克制和调节,这种失调会日益加剧导致精神和肌体上的疾病。体位法可以打破原有的骚乱,消除肌体不安定的因素,停止恶性循环的运动;通过调息来清除体内神经系统的滞障,通过庞达控制身体的能量并加以利用。

王瑜伽

如果说哈他瑜伽是打开瑜伽之门的钥匙,那王瑜伽就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哈他瑜伽重在体式和制气,王瑜伽偏于意念和调息。通常使用莲花坐等一些体位法日进行冥想,摒弃了大多数严格的体位法。王瑜伽积极提倡瑜伽的八支分法,即禁制、尊行、坐法、调息、制感、内醒、静虑、三摩地。瑜伽冥想方法很多,但体位姿势大都采用莲花坐,练习冥想时通过意念来感受实体的运动,控制气脉在体内流通,产生不同的神通力。一点凝视法是瑜伽者常常喜爱的一种冥想练习,这通常是在环境幽静的地方,或在山林湖海边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固定的实体中比如克里希那神像或是蜡烛、树叶、野花或是瀑布、流水等等;使自己的精神完全沉浸在无限深邃的寂静中。

昆达利尼瑜伽

又称为蛇王瑜伽。昆达利尼证明了人体周身存在72,000条气脉,七大梵穴轮,一根主通道和一条尚未唤醒而处在休眠状态的圣蛇。通过打通气脉,使生命之气唤醒那条蛇,使他穿过所有的梵穴轮而到达体外,一旦昆达利尼蛇冲出头顶的梵穴轮,即可获得出神入化的三摩地。昆达利尼瑜伽是为所有在家人而设计的。让修炼者享有完整的家庭生活。增加内在的包容量,让人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同时保持青春,美丽健康。通过昆达利尼瑜珈, 昆达利尼沿着脊椎骨提升, 通过人体裹的八个能量中心, 让每个能量中心平衡, 直达大脑刺激松果腺和脑下垂体,让神经系统, 荷尔蒙系统和每个细胞核得以激活。因此,练习过昆达利尼瑜珈的人都体会过无论身体上, 心灵上的变化和强化, 都比一般的瑜珈来得快。

密宗瑜伽

国外称怛特罗(Tantra)瑜伽;也称咒乘(Mantra-Yana)、持明乘(Vidya-dhara-yana)、密乘(Esoteric-yana)、果乘(Phala-yana)、金刚乘(Vajra-yana)。它是公元7世纪到12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密教传播至中国西藏地区。8世纪中后叶,著名的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来到西藏,帮助信佛的藏王赤松德赞(755-797在位)"调伏众魔",战胜了西藏本地的原始宗教,同时,莲花生将已含有密宗四部修法之最高阶段的无上瑜伽密的印度因陀罗部底系金刚乘密教传入西藏。公元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西藏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形成了藏密系统。密宗无上瑜伽"乐空双运"双修法的生理学根据便是三脉七轮及"军荼力蛇"学说。所谓"乐空双运",即是密宗无上瑜伽密的教义及特别修行法。其理论根源于密宗《大日经》与《金刚顶经》。《金刚顶经》与《大日经》讲的是佛的秘密自证境界。藏密瑜伽的特色为复杂曼陀罗图案(Yantra)、详密的宗教仪轨、不对外公开的内容、上师加持、利用性能量引出生命能量的修练法、变换物质的练法、红教大圆满法、白教大手印法等等。

阿斯汤嘎瑜伽

帕坦伽利《瑜伽经》里的八支行法,被阿斯汤嘎瑜伽(Astangha Yoga)奉为核心体系,是最古老的瑜伽练习体系。阿斯汤嘎瑜伽是一项严格的练习。世界流行的练习方式是由印度瑜伽师PattabbiJois创立的。阿斯汤嘎瑜伽分为基础级、中级、高级3种级别。每种级别的动作编排是固定不变的,都以5遍太阳祈祷式A和B开始,中间有大量的体位姿势练习,最后以倒立和休息术作为结束。这样连续不断动作练习的目的,在于消耗大量热量,以清洁身体,排出毒素。阿斯汤嘎瑜伽均衡地锻炼了身体的力量、柔韧度和耐力。欧美国家很多健身爱好者都热衷于此。在西方,这种瑜伽也被称作"力量瑜伽"。国内一些瑜伽馆已经开设阿斯汤嘎瑜伽课程,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但大多以初级为主。适合:这种瑜伽对练习者体能素质要求很高,每个级别里的体位姿势固定不变,因此要求练习者身体健康,并且及有耐心。阿斯汤嘎瑜伽要求的呼吸方式,以喉咙能轻微发出声音的喉呼吸为主。注意:初学者、体弱多病的人、修习瑜伽时间不长的人不适合这种瑜伽。因为强度大,更不要盲目追求完成动作,而忽略身体的承受能力。一旦感觉体力透支、呼吸急促,请停止练习。如果身体出现疼痛,也说明超过了可以承受的极限。切记从初级入手,从易从缓,逐渐加强练习力度。也可以将哈他瑜伽和阿斯汤嘎瑜伽交替练习。

艾扬格瑜伽

95岁的艾扬格大师是艾扬格瑜伽的创立者。有人说,这一体系的瑜伽是初学者、病人、中老年人的福音。艾扬格从小体弱多病,最初练习哈他瑜伽是为了强身健体,并且一度达到很高的境界。60岁左右时,艾扬格经历了一场车祸,严重的伤害使他连最简单的体位姿势都不能做了。经过9年时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努力,艾扬格终于恢复了健康。艾扬格深刻体会到身有疾病的痛苦,以及瑜伽所带来的神奇恢复功效,由此创建了著名的、具有治疗效果的艾扬格瑜伽体系。艾扬格瑜伽被公认为最讲究体位练习方法,它可以协调身体平衡,对疾病治疗效果很好。练习艾扬格瑜伽,需要特别关注身体各部位的细节,善于利用各种辅助道具。这种课程的设置缓慢而有节制。姿势的稳定能够促进呼吸的深长,意识的专注集中可以提升精神力量。适合:身体较硬的人,患者,术后产后恢复的人。很多人通过练习艾扬格瑜伽恢复了健康,但如果性格急躁会觉得过于沉闷。特点: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辅助道具,是艾扬格瑜伽与传统瑜伽最大的不同。其中的很多姿势都要用木块、长凳、沙袋、毯子、垫枕、布带等辅助工具来完成,这样还可以加大动作幅度。也让很多看似遥不可及的动作不再复杂,从而使不同身体程度的学员同样受益。注意:艾扬格瑜伽以安全缓慢著称,可以磨练毛躁的性情。但正如很多瑜伽师指出的,过于依赖器械道具的一个不良后果是培养了人的懒惰意识,忽视自身体能的增加。因此,学习这种瑜伽体系时,要尽可能地挖掘身体潜力,最终扔掉工具而不是终生依赖。

流瑜伽

流瑜伽,也有人称其为"流程瑜伽"。传自西方,是哈他瑜伽与阿斯汤嘎瑜伽的混合体。它的教义和难度介于两者之间。流瑜伽每个级别的初始动作也是从太阳祈祷式A和B开始,练习数次,而后进行单个动作练习,最后以倒立和休息术结束。阿斯汤嘎瑜伽里最经典也是最累人的Vinyasa动作被简化甚至不用了,从而节省了练习者的体力。它比传统的哈他瑜伽在体能消耗更大。流瑜伽在欧美国家较为盛行。国内也有不少瑜伽馆教授流瑜伽,考虑到国人的身体素质比较一般,这种瑜伽形式便于接受。适合:健康的年轻人,想减肥排毒的人,哈他瑜伽修炼半年以上。不建议体弱多病者练习。特点:流瑜伽的初级类似哈他瑜伽,适合普通人练习。中级以上难度逐渐增加,这是为将来练习阿斯汤嘎瑜伽做准备,因此不建议初学者练习这种瑜伽。注意:流瑜伽的动作编排连绵而流畅,体力不好的人可以在中途做短暂休息,以保存体力。之所以也被称作"流程瑜伽",是因为动作是固定,好比固定流程,所以对锻炼耐心很有帮助。

热瑜伽

印度人比克若姆在美国创立了热瑜伽体系,一经推出便轰动了整个瑜伽界。尽管这种练习方式被一些古典瑜伽师认为不符合传统观念和规范,但热瑜伽无疑拥有忠诚的追随者。热瑜伽对场地和温度的要求十分严格,练习者要在38℃-42℃的高温环境下练习26个基本姿势,基本上10分钟后就会 大汗淋漓。如患有动脉硬化、胆固醇过高、血压不正常,日常的高温瑜珈能舒缓这些问题。热瑜伽对于减肥、排毒、雕塑身材都有很好的效果,是比较流行的创新练习方法。适合:身体健康,没有大病或者患病隐患的人,想减肥排毒的人。心脏病、高血压、严重眼耳疾病、糖尿病、大病初愈、产妇,亚健康的人不适合练习;感冒、发烧等急性病患者、大病初愈或手术后不久不可练习;经常光顾健身房、注重锻炼的人比较容易接受。如果你平时很少运动,建议慎重选择。可以先试练一下,看看身体是否能接受。特点:出汗可以带走体表的毒素,净化神经系统。传统的哈他瑜伽和阿斯汤嘎瑜伽以体位姿势使练习者出大量的汗,从而达到排出体内垃圾的目的。热瑜伽的高温环境代替了大量辛苦的练习,普通人进去之后,即使不做任何练习也会出汗。很多明星都靠热瑜伽减肥,国内尝试这种瑜伽体系的人也越来越多。常温时肌肉和筋腱比较僵硬,而在高温环境下,你会发现身体柔韧度出奇的好,从而对自己产生信心。这也是热瑜伽的一大特点。注意:一旦出现出汗过多、脱水、恶心、疲劳过度、腹痛等症状,请马上停止练习,出去通风。如果试过几次后症状依然没有改善,说明你的体质不适合这种瑜伽体系,建议选择其他的。练习时要带毛巾和水。练习后不要立刻洗澡,等汗液干透,毛孔收缩后再洗,更有利于毒素排出。

双人瑜伽

在方兴未艾的瑜伽热潮中,双人瑜伽渐渐受到关注。和个人修习相比,双人瑜伽更重视分享、交流和互助,在增加了瑜伽乐趣的同时,练习者之间的爱,友情,信任,合作精神也随之提高。顾名思义,双人,可以是夫妻、父母、朋友、情侣。甚至是想提高工作配合程度的同事或者想增加合作机会的生意伙伴等。但是由于有很多的身体接触,显然,在动作选择和课程设计上我们是要因人而异的。

孟加拉语中有十一个元音包含七种长短不同的发音。除第一个元音外,其它在同辅音一起使用时需要变形。另外,孟加拉语中有三十九个辅音包含了不超过二十九种发音。

孟加拉字母来自婆罗米字母,11世纪时,由与其密切相关的梵文字母中分歧并独立出来。孟加拉字母的印刷形式第一次出现是在1778年,由查尔斯·威尔金斯在孟加拉发展并印刷。19世纪时,人们对其中的一些古字母进行了现代化。总的来说,孟加拉字母和如今用于书写印地语、尼泊尔语及梵语的天城体非常类似,包括它的特殊发音符号。

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运动使斗争达到了顶峰。语言运动持续了近十年(1948年至1956年),1952年2月21日,在达卡大学校园内发生的殉难事件把运动推向了高潮。

Shaheed Minar是位于达卡市中心的纪念碑,以纪念在语言运动中而牺牲的烈士们。1971年解放战争中纪念碑被破坏,1972年孟加拉国独立后得到重建。它成为了孟加拉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孟加拉语言和文化传承的标志。纪念碑的复制品也被树立在世界其他国家中。

每年2月21日国际母语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二月二十一日定为国际母语日以强调保护全世界各地母语的重要性。这是对1952年在语言运动中牺牲的烈士们的感谢和纪念。 孟加拉语在文学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被称为Sadhubhasa的雅言和当下被广使用的Chaltibhasa。前者是基于的16世纪的孟加拉中部用语的传统文学体,后者则是20世纪的产物,汲取了大量加尔各答地区受过良好教育人的言辞。这两种风格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主要涉及形式的代词和动词变位。

10至17世纪,孟加拉地区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局面,农民、自由手工业者和商人都蒙受封建领主和王公的压迫;佛教衰落,印度教兴起,并出现规模巨大的宗教虔诚运动。这时期的孟加拉语文学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思想,宗教斗争及其阶级背景。它是在梵文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是诗体作品。

10至12世纪之间成书的《恰利耶歌集》是孟加拉语文学中最早的书面作品,它宣扬和谐的宗教精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卡纳和达克的《格言集》反映了古代孟加拉人的生活,它否定来世,肯定人生,具有反宗教的倾向。

一部无名氏的叙事长诗《虚空往事书》描写了宗教迫害的情景。丰富的那塔宗教文学作品也闪烁着民间文学的光彩。它的基本形式是吟唱的叙事诗,取材于民间传说。它反对追求死后的解脱,注重瑜伽修身,强调寡欲和清净。12世纪出现一位著名梵文诗人胜天,创作了以黑天和罗陀的爱情故事为内容的《牧童歌》,对孟加拉地区乃至全印度黑天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4世纪后,人民痛恨战祸频繁、横征暴敛和宗教冲突,希望有个开明君主和安居乐业的社会,这种愿望大量地反映在“孟格尔”体颂诗中。

最早出现的是写湿婆女儿摩那萨蛇神的颂诗,主要作家有维吉叶古帕特、盖特格达斯、德维吉·勒西卡等。《摩那萨颂》叙述摩那萨受到后娘难近母的虐待,弃家成为蛇族的女王。她庇护牧人、商人和妇女。诗歌描绘了人对抗神、爱战胜死的情景。另一类是对琼基(难近母)的颂诗,叙述女神的威力和仁慈,主要作品有穆贡德拉沃的《琼基颂》,它借用降魔诛妖的女神形象,反映了人民要求除暴安良的愿望。还有一类是对湿婆的颂诗,主要作家有拉曼什沃尔等。在他们笔下,湿婆时而被写成穷苦的老农夫,时而被写成受欺凌的市民。

14世纪后,虔诚宗教运动席卷孟加拉地区,孟加拉语虔诚文学随之发展。虔诚诗人主要描写毗湿奴神的化身黑天的形象,它反映了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妇女的利益与愿望。

14世纪钱迪达斯和维德亚伯迪(印度文学史家也把他列入印地语文学)是当时主要抒情诗人,代表作分别为《黑天颂》和《维德亚伯迪诗集》。这些诗篇表现疾恶如仇和人生美好、青春欢乐的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16至17世纪歌颂毗湿奴的诗歌创作进入繁荣阶段。著名的抒情诗人有穆拉利·古帕特、戈宾德达斯、琼德尔什卡尔等。此外还有人写诗体的传记,其中著名的有沃林达沃纳达斯的《□多尼耶的薄伽梵往世书》、洛金达斯的《多尼耶颂》和格里希那达斯的《多尼耶一生的甘露》等。这些作品抒发了诗人的虔诚和爱的情怀,描写了当时各方面的社会生活。6世纪还盛行根据梵语古典文学改写或翻译的作品,促进了孟加拉语文学的发展。改写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有30余种,改写《罗摩衍那》的有20余种,最著名的有卡希·拉姆达斯的《摩诃婆罗多》,格里迪瓦斯的《罗摩衍那》。17世纪时,道勒德·卡兹和赛义德·阿拉奥尔摒弃宗教色彩,创作反映人间爱情的长诗《劳尔琼德拉妮》。18世纪,有许多作家成为宫廷诗人,歌颂封建庇护者,描写艳情,追求形式主义。代表诗人有帕尔德·钱德拉,他的《阿嫩达之歌》被后人认为是形式主义的代表作。

17至19世纪,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确立自己的统治,孟加拉地区首当其冲。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最先在这里组织社团,创办报刊,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于是小说、戏剧、新诗、散文等文体就应运而生。它们大多摆脱了神话和宗教内容,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富有人性的形象。主要的启蒙文学家是伊希沃尔·金德尔·古普特(1812~1859)。他创办《新闻海》杂志,培养了一批文学家。他的诗讽刺社会弊病和英国殖民者,歌颂印度的古代文明。他的主要作品有《知识海》等。拉姆·莫汉·拉伊(1774~1833)组织了启蒙社团“梵社”,提出一系列改革社会的主张,他为现代孟加拉爱国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散文作家伊希沃尔·金德尔·维德亚萨格尔(1820~1891)为创造清新易懂的文学语言作出了贡献。

这时期的新诗大多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想象丰富,韵律自由,具有浪漫主义倾向。早期的诗人伦格拉勒·本多巴拉雅耶(1827~1877)的主要作品有《帕德默尼故事》、《命运女神》等,他的诗歌颂印度光荣的历史,表达了早日摆脱外国奴役的愿望。诗人迈克尔·默图苏登·德特(1824~1873)最先写作十四行诗,为新诗开拓了道路。他的著名的作品有《因陀罗耆的伏诛》等。诗人海姆金德尔·本多巴拉雅耶(1838~1903)的《弗栗特伏诛记》,歌颂为解除人间苦难而作出自我牺牲的精神。

诗人比哈里拉尔·恰格尔沃尔迪(1835~1874)以优美细腻的风格,写了《孟加拉美女》等许多抒情诗,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表达对祖国独立的向往。

孟加拉语文学中近代最早的剧作家是拉姆纳拉扬·德尔格尔登(1822~1886),他的社会剧《高贵门第》批判了封建贵族制度。他后来还写了不少历史剧和闹剧。剧作家迪纳本图·米特拉(1829~1874)的《靛蓝园之镜》,写英殖民者开办的靛蓝种植园中印度工人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他还写了许多批判社会黑暗的讽刺剧《年轻的女苦行者》、《女戏子》、《兵营》等。此外还有迈克尔·默图苏登·德特讽刺崇洋媚外的闹剧《难道这就叫文明》,乌梅希金德尔·米德尔表现妇女处于无权地位的《寡妇的婚礼》等。英国殖民当局于1874年颁布“演剧法”,对剧本实行警察检查。在高压之下,许多有才华的剧作家转而创作历史剧。如吉里希金德尔·考什(1844~1911)是深受人民欢迎的剧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诗剧《莫希妮》、神话剧《罗摩的林居生活》、历史剧《阿育王》等。

最早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是班吉姆·金德尔·查特吉(1838~1894),曾写了18部长篇小说,常以浪漫主义手法塑造民族英雄的形象。他的《阿难陀寺院》写1772年孟加拉“出家人”反抗英殖民统治的斗争;但他的有些作品又要求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如《毒树》。他对后来的作家有过很大的影响。此外,拉姆希·金德尔·德特著有《孟加拉的征服者》、《马特维的项链》和反映农村生活的《世界》与《社会》等历史小说。

20世纪初至50年代,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出现高潮,农运动有了发展,宗教冲突加剧,教族主义、甘地主义、马列主义和现代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潮都十分活跃,文学也进入一个复杂而又有巨大发展的阶段。这时文学的主流带上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特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与形式主义、神秘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的斗争中得到发展。这时著名的作家当推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他的诗集抒发了对人和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独立富强的向往,并对上帝与人生作了探讨,作品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和泛神论思想。他的诗清新自然,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小说和戏剧创作则采取现实主义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和官僚的专横暴虐,描绘人民的痛苦和反抗。

晚年写了不少政治抒情诗和政论,声援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长篇小说《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剧本《红夹竹桃》、《邮局》、《摩克多塔拉》等。他的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影响了整整一代印度作家的创作,其中有著名的诗人代温德尔纳特·塞纳、阿格希耶古马尔·伯达尔、德维金德尔拉勒·拉伊等。这时期著名的小说家萨拉特·金德尔·查特吉(1876~1938)写了30多部中、长篇小说,主要有《斯里甘特》、《道德败坏的人》、《乡村社会》、《火焚的家庭》等。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孟加拉城乡的生活,塑造了中、小资产者的形象,特别是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妇女形象。小说《秘密组织──道路社》描写一群男女青年反抗殖民统治的革命活动。他选择的主题和采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曾经遭到攻击和非难,却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诗人迦吉·纳兹鲁尔·伊斯拉姆(1899~1976),以反帝反封建的《叛逆者》一诗而闻名,被称为“叛逆诗人”。

他的诗集《燃烧的弦琴》、《毒笛》和《火》等表达同样的思想,至今仍受到重视。20至30年代,有一批作家否定旧的文学传统(包括泰戈尔在内),企图另辟途径,不久后即分化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派。1932年进步文学杂志《评论》问世,并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播,出现了一批进步作家。作家维普迪·普尚·班纳吉(1894~1950)继承并发展了泰戈尔、萨拉特的现实主义的传统,主要描写农村生活,著名的有《道路之歌》、《山林人》等。达拉辛格尔·班纳吉(1898~1971)主要描写地方生活,著名的小说有《大地之神》、《五个村庄》、《诗人》等。伯勒孟德尔·米特拉(1904~)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现代派的特征,他的小说创作却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主要描写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短篇小说《恒河口》、《在烟雾中》等是他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沙尔贾南德·穆克吉的小说主要描写煤矿工人生活,富有地方色彩。著名的有长篇小说《煤矿》、短篇小说集《乌德西》等。马尼格·本多巴拉雅耶(1910~1956)是左翼作家的领袖人物,早期的小说《帕德玛河上的船夫》反映了船夫的艰苦生活,其他著名作品有《木偶舞》和《母亲》等。高帕尔·哈尔达尔的长篇小说《一天》、《第二天》、《又一天》是描写印度革命者争取独立斗争生活的三部曲。著名进步诗人有苏冈德·帕达加里耶(1929~1947),他的诗集《不眠》、《苦与甜》和《断片》号召劳动者团结起来,反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

现代派作家中最为著名的是布特代沃· 巴苏(1908~),他的主要作品有《囚徒之》、《当荷花开放的那一天》、《苦行者与河》等。

此外还有吉沃纳南德·达斯、阿金德耶·塞纳古伯德等,他们的诗大多描写现代病态的生活和孤独、压抑,使用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等表现手法。知名的作家有默努杰·巴苏、阿希姆·拉耶、纳勒希·古赫、阿夏布尔纳·德维等。

传统的瑜伽流派主要包括智瑜伽、业瑜伽、奉爱瑜伽、王瑜伽、哈他瑜伽等五大类。

瑜伽是一个汉语词汇,最早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

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起源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瑜伽发源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据动物的姿势观察、模仿并亲自体验,创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锻炼系统,也就是体位法。

“瑜伽”(英文:Yoga,印地语)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

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地语)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1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