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毕加索生于西班牙安达鲁西亚自治区的马拉加市,是唐·何塞·路伊兹·伊·布拉斯可(Don José Ruiz y Blasco)和玛莉亚·毕加索·伊·洛佩兹(María Picasso y López)的第一个孩子。毕加索受洗后,被授以教名“巴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纳波穆西诺·玛莉亚·狄·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亚诺·狄·拉·圣地西玛·特里尼达·路易斯毕加索”(Pablo Diego José Francisco de Paula Juan Nepomuceno María de los Remedios Cipriano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 Ruiz Picasso)
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他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毕加索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
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 毕加索是个始终引起争议的人,除了他那让人倾倒与折服的过人才华。他为自己的几任妻子、情人和孩子们画过许多画,他的亲人们对这位天才画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毕加索于1973年以92岁的高龄去世。他在世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同他结交,在他去世四分之一世纪以后,世人仍在为他的故事和名声争执不休。
毕加索绘画上的成就可谓登峰造极,但他的家庭私事却弄得一塌糊涂。他的悲惨故事世人皆知:他的遗孀杰奎琳罗克是自杀身亡的;他的一位情人玛丽埃德莱塞亦是,她为他生下了女儿玛雅;他的孙子巴勃里多在杰奎琳将他赶出爷爷葬礼之后也自杀而死;巴勃里多的姐姐马里娜两年前写了一些回忆录披露自己悲惨的少年时代,并把一切过错归咎于毕加索。
弗朗西丝吉洛特是毕加索一生中惟一将他抛弃的女人。她生过两个孩子:克洛德和帕洛玛,1953年她带着一双子女离开了毕加索。后来她同一位艺术评论家合作写了《我与毕加索的生活》。这本书既大胆又详细,几乎无所不写,甚至连同画家的性历险。此书于1964年出版,当时这种书还属罕见,因此引起轩然大波。作为报复,毕加索从此拒绝再见她生的一对子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了230幅毕加索的作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家为亲人所作的画。大师的妻子和情人中惟弗朗西丝仍然健在,她生的克洛德和帕洛玛及玛丽埃生的玛雅为毕加索硕果仅存的三个儿女。
弗朗西丝已有76岁。细细的脖子,鹰钩鼻子上有一对拱形的眉毛,看上去依然是毕加索当年为她作画时的模样。他们相识于1943年,当时弗朗西丝是个21岁的画家,年轻而颇有抱负,而毕加索已经62岁,且同南斯拉夫女画家、摄影师多拉·莫尔相好。弗朗西丝是个感情炽烈却外表平静的女子,她决定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名望与赞赏。对此,帕洛玛这样说:“假如我母亲没有认识我父亲,她原本是有权被称为艺术家的。然而,从某种原因上说,由于认识了我的父亲,她没有了这个权利。人们总是不情愿把她也冠为艺术家。”克洛德更认为母亲的作品对毕加索产生过很大的震撼,“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
弗朗西丝的生活始终围绕着毕加索的艺术。当她出版《我与毕加索的生活》时,大师的崇拜者们称此书充满私利与报复性。然而,时至今日,即使是弗朗西丝的批评者们在论及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毕加索时也以它为基础了。确实,这本书里充满了令人不屑的东西,但三十多年之后,仍不失为一个性格复杂的天才艺术家的严肃传记。
现住纽约的弗朗西丝认为大师当年为她所作的画上用一种柔和的线条和抽象的晕影表现两人的亲密关系。有一幅画上,看起来象是毕加索用对称的轮廓线把肖像的各点连结起来了,这种画法当时刚开始尝试。她说:“当一对男女同为画家时,作品上体现的一切都带有感情色彩”。在她看来,“对于毕加索来说,给女人画像就是一种诱惑她的方式”,“其他女人是通过她们的肖像画来认同自己的。所以当毕加索一旦歇手不画她们了,她们的一切也就完了。”而她自己则没有陷进去,“从没有被封闭在自己的肖像画里,从而没有成为他的俘虏”。
年已半百的克洛德长着一双深色的眼睛,身体十分结实。他同父亲的相似之处显而易见。受毕加索遗产管理法庭的提名,他于1995年成立了毕加索管理委员会,以控制其作品的复制权和使用权。他本人可说是毕加索留下的上千幅画作、雕刻、草图、版画的活目录。他在巴黎的办公室里挂满了父亲的画。毕加索曾为他和妹妹帕洛玛画过一幅双人画,幼年的他坐在一个玩具汽车上,双眼放着光,妹妹则在玩一列小火车。还有一幅画上有他的母亲和他兄妹二人。画面上的他拿着一支铅笔和一张白纸。对他来说,这幅画代表了他们这个家庭的未来,代表了后来写在这张纸上的一切。·
兄妹二人分别在16岁和14岁时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那本书出版后,他们的生活里从此失去了父亲。两兄妹一次又一次去看望父亲,可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连电话也不接。即使见不到面,他们仍每年一起或分别几次去父亲的家。他说:“作为一个杰出的大艺术家的儿子我是幸运的,毕加索本人就变成了我们家族的事业。”父亲没能得到看着他成长的快乐,但他对此已没有愤怒。
帕洛玛有一张为人熟知的脸,这要归功于她做的香水广告。广告上的她有火一般鲜艳的红唇、源于其父的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睛、一头瀑布般的黑发。她已有49岁,亲见其人会觉得她谦和亲切得多。她说父亲给他们作画时从未让他们摆姿势,他是凭记忆作画、从想象中得到灵感。毕加索是个对孩子着迷的人,他画过很多儿童画。但很显然,他从未画过少年时代及长大成人后的子女,对于他,孩子长大了就又是一回事了。帕洛玛认为父亲后来不见她是受了别人的挑唆,尤其是后母杰奎琳觉得他们对自己是个威胁。
帕洛玛同剧作家拉法埃尔·罗伯斯在结婚18年后于1995年分手,前夫为此同她展开了一场争夺财产的大战。帕洛玛的财富约有17亿美元,她的经济王国里有化妆品、香水和珠宝生意,当然还有其父留给她的价值6亿多美元的画。她的前夫要求得到所有这些财富的一半,此外每月还要给他一笔高额的生活费,理由是他抛开了剧作家的生涯而同妻子一道经营她的生意,而且他在她取得的成功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幸的是,在他们妇唱夫随的美好日子里,帕洛玛也以类似的话夸奖过自己的丈夫。据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离婚。帕洛玛为忘记烦恼只好全力投入工作,同时也投入新欢的怀抱,那是个法国大夫,名叫埃里克·德温奈特。
不过,玛雅真正让毕加索专家们吃惊的是,她从事辨别父亲作品真伪的工作,尽管不是非常专业,却赢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吉纳维夫与毕加索初次相遇是在1944年,当时她还只有17岁,作为一名学校杂志的记者前去采访当时已是著名画家的毕加索。年少的吉纳维夫大胆地向毕加索提问:“毕加索先生,年轻人不太理解您的绘画。”此言一出毕加索立刻勃然大怒,他严厉地反驳道:“那是什么意思?你们什么时候才能理解绘画的语言?难道你们就理解薯片的语言吗?”
毕加索很想“引诱”不更事的少女
尽管初次相遇非常尴尬,当时63岁的艺术大师毕加索还是和17岁的吉纳维夫成了忘年交,他们经常一边品着热巧克力一边谈论艺术和文学。
毕加索也曾承认,他很想引诱这个女孩,但是当时没敢这么做。
电闪雷鸣促成了老少恋
7年后,毕加索从美国返回西班牙。不久,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最终使他们变成为了情人。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吉纳维夫还记忆犹新,“我对毕加索说我该回家了,就在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敢发誓那简直就像一场童话故事。房间里的光线暗了下来,通过天窗我看到太空乌云滚滚,似乎只有在刚果的热带风暴中会出现这种景象。
毕加索当时对我说:‘等一会,一场风暴就要来了。’接下来就是电闪雷鸣,冰雹也接踵而至……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就记不清楚了。”
当两年“地下情人”后曲终人散
当时,毕加索已经和女画家弗朗索瓦兹-吉洛生活在一起了,吉纳维夫就做了毕加索的地下情人,他们的地下恋情共持续了两年。
1953年,毕加索要求吉纳维夫同他一起移居到法国南部生活,但被吉纳维夫拒绝了,从而结束了他们这段浪漫的爱情。最终,吉纳维夫成为一名诗人和纪录片制片人,并获过了大奖。
为给我画像,毕加索耐心地等我睡醒
毕加索一生有过无数情人,在人们的脑海中,他是一个被女人宠坏的暴君,但是在吉纳维夫记忆中,毕加索却是一个“让人尊重的人,温柔、聪明,偶尔还会很羞怯” 。吉纳维夫说:“他并不是人们常常描述的那样,是个让人厌恶的冷酷的人。”
为了证明毕加索的体贴和温柔,吉纳维夫提到了一幅裸体素描画的来历,这幅素描名叫“8月80日肖像画”。吉纳维夫说:“毕加索想要画一幅我躺在床上的裸体画。但是在绘画过程中我变得昏昏欲睡,后来下意识地扯了一条被单盖在身上睡着了。毕加索失去了他的模特,但是却不敢把我叫醒,他就那么耐心地等待着,等我睁开眼睛,然后才完成了那副作品。”
鲜为人知的情人是毕加索的生命最爱
尽管毕加索的一些传记作家并不怎么关注吉纳维夫了,在毕加索一生众多情人当中吉纳维夫也不怎么出众,但是毕加索却亲口对他的朋友提起过吉纳维夫在他生命中的重要位置,毕加索说:“她拯救了我的生命,她让我尽展笑颜。” 而吉纳维夫自己也认为是毕加索最后一个情人,她在数年前曾经写道:“我认为我是他唯一深爱的人,也是最后一个。
毕加索的情人画册
据毕加索的遗孀雅克琳娜 (最后一任妻子杰奎琳Jacqueline 用法语读的话是雅克琳娜 )回忆,毕加索13岁时,他7岁的小妹孔瑟达死于白喉。毕加索曾发誓,如小妹去世,他将放弃绘画。小妹死了,毕加索本就不想放弃绘画,因此他觉得对妹妹的死负有责任,这种原罪感伴随他一生,决定了他同女人们的关系。女人是他艺术祭台上的牺牲品,也是他艺术创造的源泉。
玫瑰红初恋
1904年,23岁的毕加索爱上蒙马特尔的年轻模特费尔南德·奥立维。他们在一起纵酒狂欢、恶作剧、吸食鸦片……虽然生活贫困,但毕加索的画风却变得日益明快。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成为主要的颜色。
古典主义婚姻
奥莉嘉-科克洛瓦,毕加索第一任妻子。毕加索为一个俄罗斯芭蕾舞团设计布景时,爱上了这位俄国芭蕾舞女演员。1918年他们正式结婚。那时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天伦之乐对毕加索很重要。他影响了一个世纪的所有现代派艺术,在那时期却避开了达达主义的纠缠,独立发展他的新古典主义。1923年的《裸女》是毕加索最美的作品。
超现实主义邂逅
艾娃于1911年和毕加索相爱,当时艾娃已是有夫之妇。《坐在扶手椅里的女人》作于1913年,深受超现实主义者的喜爱。画中艾娃的脸变成了一条垂直的裂缝,人物形象充满淡褐、粉红、胭脂红等色彩,引人暇想。
玛丽·德雷莎·华特与毕加索1927年初在火车站相遇。包括《梦》大部分对德雷莎的肖像画和线描都充满性感。超现实主义、弗洛伊德学说是这些作品的轴心。
立体主义接触
1943年,年已62岁的毕加索认识了21岁的年轻女画家方斯华姿·吉洛。1946年毕加索为她画了油画《女人——花》。据方斯华姿回忆,“他根据他对我脑袋的概念剪成各种程度的椭圆,分别画上了眼睛、鼻子和嘴。然后他把这些椭圆在画布上上下左右地移动,看看是不是合意。”
抽象主义迷情
年轻迷人的多拉·玛尔多才多艺,既是画家、摄影家又是模特。1936年与他相识,此后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情。后来两人关系紧张。1940年6月,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最凶暴的妇女形象——以多拉为原型的《裸体梳妆女》。他开始殴打多拉,多次打得她躺在地板上不省人事。1939年到1940年,他有三分之二还多的作品画着畸形的女人,面部和身体像被怒鞭抽打似的。
最后的现实主义
杰奎琳·洛克是毕加索的第二任妻子,两人1961年结婚。这位西班牙女子为晚年的毕加索营造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世界。毕加索常从她的体形中回想起卡塔卢尼亚的农妇,他为她画了大量的肖像画。毕加索去世13年后,雅克琳娜(杰奎琳Jacqueline 用法语读的话是雅克琳娜 )自杀身亡。
毕加索爱情年表:
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904年23岁定居于巴黎“洗衣船”。邂逅费尔南德-奥立维并同居,常去观赏马戏团的演出,粉红色时期开始。
1911年30岁邂逅艾娃-谷维。
1912年31岁与费尔南德分手。
1915年34岁艾娃因肺结核逝世。
1917年36岁至意大利为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台设计,邂逅舞者奥莉嘉-科克洛瓦。
1918年37岁与奥莉嘉结婚。
1925年44岁创作“舞”,首次影射与奥莉嘉的紧张关系。
1927年46岁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雷莎-华特。
1929年48岁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
1935年54岁与奥莉嘉分居。
1936年55岁邂逅南斯拉夫女摄影师兼画家多拉·玛尔。
1943年62岁邂逅22岁的方斯华姿·吉洛。
1946年65岁与方斯华姿·吉洛同居。
1954年73岁与方斯华姿·吉洛分手。
1961年80岁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
1964年83岁方斯华姿出版回忆录,造成两人决裂。
1973年92岁4月8日逝于坎城附近的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的花园里。 奥尔嘉(第一任妻子)
保罗(儿子)
埃米莉娜(第一任儿媳妇)
克里斯蒂娜(第二任儿媳妇)
巴勃利托(孙子)
玛里娜(孙女)
伯纳德(儿子)
帕洛玛(女儿)
玛丽·泰蕾兹(第二任妻子)
玛雅(女儿)
杰奎琳(最后的妻子)
卡特莉娜(女儿)
弗洛尔(玛里娜领养的孩子)
加埃尔(玛里娜领养的孩子)
梅(玛里娜领养的孩子)
莫奈,是印象派代表人物,擅长风景、景物的表现。色彩关系表现为主,不拘泥于形体的塑造。毕加索则是近现代艺术家,是立体主义的****。作品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和传统绘画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由于这种感情史可以激起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设计灵感,写作出更有活力的著作。可是莫奈的创作和情感就较为情深专一,毕加索比较之下就变得较为沾花惹草,我们可以从她们的生平事迹和写作设计风格等领域来了解一下:
先而言说莫奈,莫奈是法国的印象派画家,较为知名的著作有《睡莲》、《日出·印象》等,莫奈一生就只有一个妻子,一个孩子,对比起毕加索的情感史,莫奈的感情史才算是大部分平常人历经的日常生活。本人觉得莫奈的著作呈现得也更温柔一些,更颇具感情力一些,好看一些。画如其人,专一清静。
再一起来看看毕加索,他是当代艺术的创办人,较为知名的著作有《斗牛士》、《格尔尼卡》等。毕加索可以算是一个生产量十分高的艺术家,一生著作总共有三万七千多份,因此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里都配有我的血,这便是我的画的含意。”他是一个用感情去滋润自身文艺创作的艺术家,他有几位老婆、相爱的人,有诸多小孩,也有句渣男至理名言也是源于他的口中:“对于我而言,女人是悬浮在幸福里的细颗粒物,只需挥舞一下扫把,他们就得飞出门口。”毕加索一生2次婚姻生活,恋人成千上万,常常出现鸡店。他的创作设计风格也是如此,色调独特,图案设计十分抽象化,技巧浮夸。
实际上画家的作品设计风格最能展示出她们的至情至性。从业艺术类的人一直感情比平常人充沛一些。无论是情深的莫奈或是万花丛中过的毕加索,这全是文学家自身的日常生活,都能给与她们写作的设计灵感驱动力,做为后代大家好好地喜欢她们的著作更关键。以上便是我对于此事的本人观点,楼主好人。
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扩展资料:
毕加索的作品风格:
1,空间色彩
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
2,立体主义
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叹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同年,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Cubism)的名字便约定俗成了。
主要作品:
1,《亚威农少女》
毕加索作,1907年,油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威农少女》。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威农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
2,《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张力。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
伦敦又下雪了。
在这样阴沉的安静的只有树枝战栗的周末,终于收起了前几日被暖阳关照的躁动和兴奋。泡一杯柠檬水在手边,想写写最近去看的毕加索画展。
这次画展中的部分作品是创作完成后的首次集体亮相,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我在一个晴朗的午后从学校步行到泰特现代艺术馆,一路上耳机里播放着张法中先生讲毕加索,当是预习了。
想想最初认识毕加索,大概是在小学美术课本上,然而十几年前,祖国二线小城市的美术课无疑是一场聚众胡闹,课本上的大师作品永远是同桌口中的“什么玩意儿,画得还没我好”。那时自然不能理解《格尔尼卡》的悲伤,《昂蒂布的夜渔》的酸涩,更加不懂什么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的概念,甚至会对现代艺术产生某种贱兮兮的误解。
大学时翻过些毕加索的传记,他本人简直是一部行走的《渣男是怎样炼成的》,毕加索一生的创作都离不开女人,甚至可以说没有那些前赴后继可怜可笑的女人,就不会有不疯魔不成活的艺术大师。换一个情人换一种创作气质,也有可能是为了尝试新的创作,他不得不高频率地更换情人。他甚至会让两个争风吃醋的女人在他面前大打出手进行决斗,甚至会故意透露自己与情人厮混的行踪给正室妻子,让她时不时出来捉捉奸刷刷存在感。从女性视角来看,这必须是个教科书级别的渣男了, 故意让爱他的人不好受,这种恶意和愚蠢,难以原谅。
当然,作为艺术家的毕加索是个毋庸置疑的天才,生前就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挂进了卢浮宫。这次在伦敦展览的主题为:Picasso1932:Love, Fame,Tragedy (毕加索1932:爱,名望和悲剧)
1932被称为毕加索 “奇迹的一年”(Year of Wonders), 这一年,他迈入50岁,陪在他身边的是22岁的情人Marie-Thérèse Walter,很显然,这位年轻的少女成为毕加索诸多重要作品的原型和创造力的源泉。
这段野史很有意思,据说当45岁的毕加索在巴黎地铁站偶遇17岁的Walter时,激动地拉住少女,告诉她:我是毕加索!你和我将一起去做伟大的事情。果然,艺术家的嗅觉灵敏异常,那些关于情人的作品都为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名望。
我无意复述关于这些作品的背景和鉴赏,那些鲜明的隐喻(例如少女脸上男人的阴茎),热烈的欲望和层次丰富的情绪,本就该见仁见智。总之在看完整场画展后(布展按时间顺序,梳理那一年十二个月的作品),真的非常非常疲惫,几乎看到八月的作品时就已经没有一点力气去看墙上的文字介绍,导览器里的英文解说也变成我看画发呆的背景乐。
看到最后几个展厅,色泽突然暗淡阴沉,不再是女人的裸体所流露出的炽烈欲望,而是一种深色调的,被锋利的线条勾勒出的棱角。这段时期的主题关于救赎,据说那段日子他的情人在河里游泳受了重伤(也有说情人自杀)。当然那段时期的作品也被拿来做政治解读,但是我更愿意相信和情人有关的说辞,毕竟这些作品都被他当作日记,而他也大方承认: Essentially there is only love Whatever it may be
最后一点点联想是关于美术与文学。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比如在理解文学作品或美术作品时,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和分析意象,体察创作者的情绪,试图达成某种共鸣。毕加索的作品扭曲破碎,让传统审美土崩瓦解,决裂古典艺术中对“像”的狂热追求。
这很容易让我联想到柏拉图对诗的判断,他认为模仿理念的才是好诗,而对现实模仿的诗是落后的,该被淘汰的。现代派诗歌所追求的语言陌生化大概和毕加索扭曲的画作如出一辙,这种陌生化不是故意刁难,而具有更形而上的意义。 正是由于对原材料进行夸张的冒犯,才能强迫欣赏者对其进行特别的理解,想要唤起对“异化的人”的反抗。
即便在当今世界,依然存在某些社会对文明具有顽固不破的垄断,拥有强制的知识传播系统,将一以贯之的价值观源源不断地写进每个人的脑子里,而艺术的价值正在于对抗某种高度正确的意识形态、商业原则、丛林法则,给人们精神上的解放任其游荡,起码在“生活”而非“生存”的层面得到绝对的自由。
讽刺的是,追求“自由”总让人过分担忧,因它毫不隐晦地暗示着,这普遍存在的奴隶身份啊。
毕加索一生风流倜傥,情史不断,他的个人情史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已是艺术史的显学。1930年代毕加索旅居巴黎时,在咖啡馆邂逅了一位行径特异的女子朵拉玛尔(Dora Maar),两人一拍即合。不像其他露水一夜的欢场女子,玛尔是才华洋溢的摄影师,在正式交往的七年当中,她以相机见证了经典〈格尔尼卡〉(Guernica) 的创作过程,也成了毕卡索诸多画作的谬思。尽管最后毕加索仍另结新欢,玛尔则受不了打击,精神崩溃。
一般人印象中的艺术家多是情感丰富,感知敏锐,毕加索固然有旺盛的情欲,对他人却缺乏深刻的同理心与同情心。毕加索热衷把他的情人摆入画中,但他真正在意的是画布上的效果,和画中透过转化的自我。艺评家约翰柏杰(John Berger)在《毕加索的成败》(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 )一书中,就曾论及:「毕加索的女人画像往往是他在她们身上发现自我的自画像他只能在一个女人完全反射他自己时候,完全看清自己。」
在情感世界中,毕加索沉迷色欲与权力,他拿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Minotaur形象自喻,不仅占有情人,同时蹂躏情人。毕加索经常无的放矢奚落玛尔,当玛尔受了委屈哭泣时,他马上拿出素描本画下她哭泣的模样。事实上,毕加索的情人们的下场都不好: 一位病死,一位精神崩溃,两位死於自杀,还有一位不堪精神折磨,离婚后写了本传记,揭露毕加索的私生活。
1937年,毕加索以玛尔哭泣模样为本,完成了日后的立体派经典〈哭泣的女人〉。画中的线条突兀,色彩强烈,女人的面孔破碎又扭曲,玛尔成了艺术史上哭得最伤心的女人。不少评论家认为〈哭泣的女人〉展现了男性阳刚特质与厌女情结(misogyny),也展现了毕加索和玛尔的权力关系:一个情场上的暴君,冷酷注视著伤心的情人,而情人尽管哭得泪眼花花,也甘心臣服在爱情的横征暴敛。
玛尔的确处处不是毕加索的对手。她小毕卡索整整二十六岁,她热爱的摄影,在毕加索眼中的地位远不如绘画。毕卡索另结新欢后,甚至强迫两情人彼此交友,维持三人行的关系。玛尔因此逐渐精神失常,在崩溃边缘,她丢了一句话给毕加索:「作为画家你是不凡的,但道德上你是一文不值的!」
话虽如此,如今谈起毕加索的成就,大家还是只说这句话的前半段,或是把这句话的顺序反过来讲。朵拉玛尔,这个伤痕累累的谬思,后半辈子活在毕加索的阴影下,穷迫潦倒,郁郁而终。除了留下茶余饭后的艺术传奇和〈哭泣的女人〉的形象,她终究只是「艺术家的情人」之一。(文/ 可人石)
高更与他的大溪地女人
保罗·高更(PaulGauguin),与梵高、塞尚共为“后印象派”的三巨头。作为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家,他最厌恶的是欧洲文明,最向往的是“在蛮荒乐园终老,在棕榈树间漫步、作画……”他终于如愿以偿,生命的热情把他推向蛮荒的大溪地,把艺术品挤上世界级大师的舞台。1903年病死马贵斯群岛时,只有土著陪着他。
高更不仅是艺术大师,也是写作能手。在大溪地时,办过报纸《微笑》,整日攻讦驻防当地的法国人士,聊以自慰。更自费出版本书《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大溪地之旅》,记下他的探奇与冒险,娶当地士女的快乐日子,大溪地的风土民情等等……
大师、狂野、病死、蛮荒、探奇……把这些记号串成一个人的轨迹,试问“生命的热情何在”?
下文摘自《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大溪地之旅》,保罗·高更著。
身为一个男人以及一位男性画家,不论是私生活或是作品,高更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女人。据资料显示,观赏完巴黎万国博览会的高更曾兴奋地表示:“我会建立一个热带画室,欢迎大家来拜访。”“来买一间像我们在万国博览会看到的茅屋……那里的女人温和,我想当地的女人会很愿意当我的模特儿。”对于即将前往大溪地的高更,似乎不担心自己的女人缘在异国会有所影响,他这个“蒙马特区最行的男人”自信地前往大溪地,开始他的原始追寻。
大溪地,这块原始传统伴随着新世界混杂的土地上,对于男女之间依然有着自己民族的坚持。在岛上,男人与女人因着森林和海面吹来的微风强化内部,他们的肩膀和臀部都增宽增厚,不明显的两性分别让他们的关系简单化。他们终年赤裸着身体,让彼此免除“神秘”的幻想,也免除了把爱沾染上隐晦和虐待的色彩。
男女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爱人,不如说是同志或朋友。遇上男女之间的追求时,大溪地的女人是乐意被强壮的男人所夺取的,她们的脸上充满着骄傲及特有的自信,并以一股催促男人行动的神气保持镇定。在大溪地有一句话:“没有女人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人。”
高更的第一位女性伴侣,是位一半毛利、一半英国血统的妓女,名叫蒂蒂。蒂蒂并不是高更梦寐以求的蛮荒新娘,她对自己一半的白人血统骄傲不已。不过,对于闲晃在街上的男人而言,蒂蒂只是一位招之即来的妓女;对高更来说,也是如此,蒂蒂仅只是满足他生理需求的对象而已。
渐渐地,高更对她爱钱如命、爱慕虚荣的态度愈来愈不能忍受,看来甩掉她是迟早的事!终于,在高更决定搬到马太亚,蒂蒂也识趣地开始找寻新的男人。当高更住在马太亚时,他虽然渐渐习惯了当地的生活也结识了新朋友,但是对女性反而畏之不前,也不敢有所行动。
尽管他心中寂寞难耐,邻人给予支持,甚至大溪地的女子也给予鼓励的眼神,他依然选择了按兵不动。
在一次短暂的探险中,他找到了他的大溪地新娘,也就是年仅13岁的蒂哈阿曼娜,又名蒂呼拉。高更沉醉在爱情狂喜中,他甚至觉得自己有些幼稚,但和年轻的蒂呼拉在一起,他再次找回信心。这段期间,蒂呼拉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更的第一模特儿,诸如画作《亡灵窥伺》、《蒂哈阿曼娜的祖先们》以及一些木头头像,皆是蒂呼拉的化身。高更及蒂呼拉除了是生活上的伴侣,他们也会彼此交换着文化上的差异,尤其高更,他从蒂呼拉身上得到了珍贵的毛利宗教传说。借着这些口述资料,高更也创作了几幅相关的绘画,例如《她的名字叫维拉欧马蒂》。尽管蒂呼拉有时出现出无知、幼稚的行为,但在大体上,高更还是和她相处甚欢。
有一天晚上,蒂呼拉告诉高更她怀孕了,高更甚至兴起了要留下来好好养育、教育自己孩子的念头,不过就在此时,他迟迟未收到来自法国的汇款,因而面临了极大的困境。于是他兴起回法国的念头,并告诉蒂呼拉只是回去处理事情,待一切结束会再回来的。不过这一别竟也是两年后再见了……
高更之所以来到大溪地,事实上,也是大溪地的生活深深吸引了他,在这里,他见到“原始的壮丽”。而且除了作画,他不需要从事其它烦人的工作,也可以躲开艺术家及批评家的关注及压力。
但两年后,也就是1895年,他再次回到大溪地时,很多事再也不能和以往并论。即使是支持土著的高更,他的行为也不比其他殖民者高尚许多。他有好几个情人,甚至染上梅毒后,他依然在其中乐此不疲。而且这些情人仅只有十三、四岁,这种狎邪的行为不只在欧洲不容于世,即使是大溪地,也造成了人们的不安及非议。
总之,高更的生命里,女人来来去去,有些是模特儿,有些留下狂欢的余温,有人为他生儿育女,也有人为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女人绝对是高更的生命、艺术、灵感的重要泉源之一。
我不太了解Pablo Picasso去查资料时找到的,也许艺术家的灵感正是来自于这些不太可能有结果的爱情上。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解析:
艺术简评
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
“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
“超现实主义时期”
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举其重要者,恐怕除了野兽主义之外,没有一支不是肇始于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的。他的创作是多元化的,熔古今于一炉。
artonlineha/sutra/picasso
毕加索的评论贴吧
postbaidu/fkw=%B1%CF%BC%D3%CB%F7+%B7%E7%B8%F1
我个人认为,他是人性释放的象征,是向孩子学习的典范,是稚拙与娴熟的典范,是西方绘画的典范。可是,我学不来他的画。嘻嘻。
1、 童年时期 1881-1900
艺术特点:以写实画风为主,色彩柔和,奠定绘画基础
代表作品:《斗牛士》、《科学与慈善》
2、 蓝色时期 1900-1906
艺术特点:作品初用蓝色调,后又用粉红色调,描绘充满孤寂、悲怆的贫困者、残疾人、江湖艺人等。属批判现实主义范畴,含有浓重的悲剧成分和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蓝色自画像》、《人生》
3、 玫瑰时期 1904-1906
艺术特点: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 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
代表作品:《拿烟斗的男孩》、《斯坦因画像》
4、 立体主义时期 1907-1916
艺术特点: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画中没有情节、环境描写,只有几个面的结构。不模仿客观物象的表面情况下,同时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并将拼贴方法引进绘画。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
代表作品:《亚威农少女》、《费尔南德头像》;
5、 古典时期 1917-1924
艺术特点:开始对J-A-D 安格尔精确而细致的素描感兴趣,画风也由立体主义转向新古典主义。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宏伟的气势,画面注重写实风格的表现。
代表作品:《欧嘉的肖像》、《三角帽》、《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6、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5-1932
艺术特点: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
代表作品:《没有主人的铁锤》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7、 蜕变时期 1932-1945
艺术特点: 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代表作品:《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多拉·玛尔的肖像》、《格尔尼卡》、《大自然的故事》
8、 田园时期 1946-1973
艺术特点: 仍然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为主,手法更加运用灵活娴熟,画面粗犷干劲,和谐统一。
代表作品:《贡戈拉的二十首诗》、《卡门》系列、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斗牛系列》、《伊卡洛斯的坠落》、《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画家与模特儿》、《流沙系列》、《塞莱斯蒂纳》、《可笑的男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