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音乐与新浪漫音乐

浪漫音乐与新浪漫音乐,第1张

  楼主似乎是在写论文

  看了大家答的,所说的就是那个意思,我现在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1浪漫时期交响乐的发展及特点

  浪漫早期:1810~1830年 浪漫中期:1830~1850年 浪漫的仿古典主义1850~1900 三个阶段,一般都从舒伯特开始算。虽然舒伯特的音乐仍然有很浓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遗风,可是也洋溢着小巧、温和、刹那间诱惑、感奋和几近不真实的幸福感,是古典之后第一股令人陶醉的浪漫气息,所以大家习惯称他为“古典的浪漫者”。韦伯也是浪漫派的代表,在经受贝多芬、莫扎特的影响后,这两位作曲家特别表现出浪漫风格的纤巧、细腻的一面。

  中期的代表是门德尔松、舒曼,两人都在主观的特殊风格之外,共同传达这个浪漫时代精神,秉承了贝多芬的纯粹、绝对,发展了具有优美形式的交响曲。到了勃拉姆斯,浪漫的本质更加精密浓缩。如:在舒伯特的作品中,“浪漫的痛楚”只是在情绪上反映出来,到了勃拉姆斯则已经是感官的伤痛了。

  柏辽兹及李斯特则选择性的领悟贝多芬标题描绘的启示,而发展了丰富内容的交响诗,“大自然”对浪漫时期的影响是很深的,连一向重视形式美的交响曲也不例外,这种反映有时较为直接(如:门德尔松的《苏格兰》、《意大利》交响曲),有时则较抽象(如舒曼的《春》、《莱茵》)。而强调大自然的同时、也为日后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播下了种子。

  仿古典主义(也叫后浪漫主义)著名作曲家首推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交响音乐的两大特色是宗教情操以及“拟管风琴声响”。主要是因为奥地利天主教19世纪过度封建保守,所以才会有布鲁克纳的清秀寡欲的交响世界之呈现。他对教义不曾疑惑的信仰,简直就是个任劳任怨的老农民,无论何种情况都没埋怨过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矛盾,而是他懂得如何将它埋藏在心底,永不冒出。

  对布鲁克纳影响最深的是瓦格纳,尤其在和声及管弦乐方面,可布鲁克纳一向习惯闭着眼睛听瓦格纳的乐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把乐剧的音乐灵性化了。勃拉姆斯虽然跟布鲁克纳同住维也纳,但二人感情不甚融合。勃拉姆斯来自德国北部的基督教家庭,他矛盾的性情是无法深埋心底的,他对燃烧在心中的烈火,因无法熄灭而感到恐惧,他寂寞而且动漾不定的心灵无法安顿,这都能从他贯有的摇摆、沉重、模糊的节奏中感受得出。

  维也纳交响乐在经历了布鲁克纳及勃拉姆斯之后,唯一能将其整合并推向高潮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马勒。马勒身处颓废思潮弥漫的世纪末,现实的冲突、摩擦(生)及隐退的回忆往昔美好的时日(死),是他作品里不断交替出现的主题,那濒临神经质边缘的音乐美,一方面把后期浪漫的狂喜与炙痛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现代音乐的新任务勋伯格铺垫好了出场的红地毯。

  2新浪漫主义音乐

  (对于这个时期的音乐我听得不多,就听了巴伯的《为弦乐而作的柔版》、《交响曲》等)

  新浪漫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的一种流派,通常这种音乐有调性,但此时的调性并不等同于“共性写作”时期的和声、结构和调性,而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用新颖的音乐语言对50、60年代盛行的过于理智和抽象音乐的序列音乐进行否定,音乐中开始强调情感的表现,以不同的程度来应用调性,注重浪漫主义风格。这就是新浪漫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意大利的贝里奥和他的《交响曲》、美国的克拉姆和他的《大宇宙》、《夏夜音乐》,巴伯《弦乐柔版》、《交响曲》,罗奇伯格《交响曲》、《钢琴组曲》,德国的亨策和他的《雅各布之梦》等。

  查到一些资料:

  卢恰诺·贝里奥Berio, Luciano

  (1925年生于意大利的奥内利亚,现在的因佩里亚)。意大利作曲家。在米兰学院师从盖迪尼(Ghedini)至1951年,然后在坦戈伍德(Tanglewood)从达拉皮科拉(Dallapiccola)学习序列技巧。1955年与马代尔纳(Maderna)在意大利广播电台共建电子音乐实验室,在该室工作至1961年。1963年赴美,在加利福尼亚执教,1965年起在朱利亚德学校执教,1971年返回意大利。作品受到序列主义、电子手法和随机音乐的影响。他独特地发展了“拼贴”技巧,借用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片段或模仿他们的风格特征。如在《交响曲》(Sinfonia)中,贝里奥摘用了马勒第二交响曲,瓦格纳的《莱茵的黄金》(Das Rheingold),拉威尔的《圆舞曲》(La Valse),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中的素材。在《迷宫Ⅱ》(LaborintosⅡ)中,街头叫卖声、惊叹声和牧歌、爵士乐的因素混合在一起。另外一首拼贴作品是《独奏会Ⅰ》(Recital Ⅰ)(献给卡西Cathy),这是为他前妻,女高音卡西•伯布里安(Cathy Berberian)所作的几首作品(如《主显节》(Epifanie)和《顺序3》(Sequenza 3))中的一首。为不同乐器所作的一系列《序列曲》(Sequenza)基本上是机遇音乐。在《圆圈》(Circles)中,歌唱者可以唱谱上标明的音高,也可以唱相近的音高,任她自选。贝里奥年青时曾在米兰一个小型巡回歌剧团中任指挥,因此,对戏剧音乐始终抱有热情,虽然他创作的戏剧作品迄今为止都是别出心裁的。

  塞缪尔·巴伯Barber, Samuel

  (1910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切斯特;1981年卒于纽约)。美国作曲家。6岁时弹钢琴,7岁作曲。14岁时作为第一批特准学生进入费城柯蒂斯专科学院,1925-34年师从斯卡莱罗学习作曲,1926-31年从伊莎贝尔·文吉罗娃学习钢琴,1926-30年从埃米利奥·德戈戈尔扎学习声乐。1928年与吉安·卡洛·梅诺蒂(Gian Carlo Menotti)相识后,其友谊持久而富于成果。1933年起他的作品开始公演,最值得注意的是为阿诺德的诗《多佛海滩》(Dover Beach)配乐(他本人演唱其中的男中音声部)和他的大提琴奏鸣曲(他本人演奏钢琴部分)。1935年获普利策奖学金,1936年获美国学院的罗马大奖。同年他的第1交响曲于罗马首演,指挥莫利纳里。托斯卡尼尼于1938年指挥巴伯的《弦乐柔板》(Adagio for Strings)(原为弦乐四重奏的慢乐章)和第一首《随笔》(Essay for Orchestra),随后几年他的作品在纽约、波士顿和费城由瓦尔特、库谢维茨基、莱因斯多夫、米特罗普洛斯、奥曼迪和梅塔指挥首演。他的四幕歌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台本作者泽菲雷利,是纽约林肯中心的新大都会歌剧院为了于1966年9月举行开演典礼而约写的。

  巴伯的音乐具有欧洲传统风格,而不是特殊的“美国味”。音乐语言比较保守,富于旋律性、优雅和华丽。在《伐奈莎》和女高音和乐队曲《诺克斯维尔:1915年之夏》(Knoxville:Summer of 1915)中可以最清楚地听出他的抒情性,他的浪漫主义则充他显示在《多佛海滩》、大提琴奏鸣曲和第1交响曲中。他钢琴奏鸣曲由霍罗维茨首演,是一首辉煌的炫技作品。几部歌剧最初反应冷淡,但听众态度逐渐转变,而协奏曲和歌曲效果极佳。

  乔治·克伦姆Crumb, George

  (1929年生于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敦)。美国作曲家。1959-64年在博尔德的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钢琴与作曲。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任教,并于1983年成为该校人文学教授。音乐极有个性。早期受威伯恩影响,后对新音响感兴趣,并采用有时支离破碎、有时全凭机遇的作曲技巧,但并不追求畸形效果,他表达的思想仍然是清晰易懂的。如在1972年的一组为扩间钢琴用的幻想曲《大宇宙》(Makrokosmos),其中用不了许多特别的钢琴手法,效果十分富有诗意。

  乔治·罗奇伯格Rochberg, George

  (1918年生于新泽西州帕特森市)。美国作曲家。1939-42年于纽约曼内斯音乐学校随曼内斯和塞尔学作曲;1945年就学于蒂斯专科学院,师从斯卡莱罗。1948-54年任柯蒂斯专科学院教师;1961-68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系主任,1968年起任音乐教授。他曾受马勒和勋伯格的影响,其音乐发展为独特的序列主义风格,但后来又回到有调性上来。写过许多评论文章。

  汉斯·维尔纳·亨策Henze, Hans Werner

  (1926年生于威斯特法里亚的居特斯洛)。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942-44年在不伦瑞克国立音乐学校、1946年在海德堡求学。1946-48年间私人从师于福特纳(Fortner);1948年在达姆施塔特跟莱博维茨(Leibowitz)学习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1950年在威斯巴登任赫塞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音乐指导。1953年定居意大利。60年代中在政治上走向极左,此后的作品很多都反映了他的激进理想与信条。音乐风格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表现出他天赋的丰富想象力和不拘绳墨的性格。他不仅是一位德国作曲家,也可说是一位法国和意大利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或机遇音乐的风格他用来都是得心应手。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抒情而富声色美。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声音色彩和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

  电脑里有篇有关罗奇伯格的文章(多元音乐风格的冲撞与整合

  罗奇伯格钢琴组曲——Carnival Music, IV “Sfumato,” 之解析)

  如果需要,可以传给你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并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乐章中还加用了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震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而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天文学无涉,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迦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时是这样对记者说的:“这些曲子的创作曾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便足以说明问题了。例如,木星带来通常所说的欢乐,以及与宗教的或民族的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第一乐章 火星——战争使者

  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作曲家的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并暗示出军队在行进。乐章的第一主题压抑而带有挑衅性,由大管和法国号奏出。

  音乐开始时富有特征的弱奏(p)节奏型随着这第一主题的嘶鸣而逐渐增强力度,当它达到极强(fff)时,在铜管乐器上迸发出乐章的第二主题。这种效果可以概述如下:两支充满杀机的军队在相互逼近,到处是刀光剑影,而当它们终于接触时,一场短兵相接的厮杀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战争在继续,管风琴的加入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这时,B调大号和C调小号奏起了进军的号角。

  然而,这并不是胜利的号角,随着木管乐器与弦乐器以低沉压抑的、呜咽般的音响在第二主题上的展开,以及各主题的残暴蛮横的再现,展开了一幅更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第二乐章 金星——和平使者

  由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的对比,这一乐章越发显得宁静安谧了。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这里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乐章一开始,法国号呈示出一支上行旋律,长笛和双簧管则以一串串和弦与之应答。

  音乐的发展是极其富有诗意的:长笛与法国号上的延音犹如秋天的蝉鸣;两架竖琴的一串串和弦仿佛是清澈的溪水在流淌;钟琴与钢片琴的下行音型宛若喷涌的清泉。在这种氛围中,独奏小提琴唱起了一支动人的情歌,整个乐章随后的发展也就是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的。

  第三乐章 水星——飞行使者

  据说,水星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异常机敏灵活,是一首急板诙谐曲。乐章以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上快速进行的音型开始,接着,双簧管和英国管呈示出第一主题那轻捷而俏皮的旋律。可以说,这就是信使的写照,他正忙碌于走家串户,为人们带来福音与欢乐。

  第二主题的旋律带有民歌风格,表现出人们为飞行使者的光临与他所带来的信息而欢庆歌舞的情景。

  第四乐章 木星——欢乐使者

  与其他乐章相比,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整个乐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小提琴快速的碎弓中开始,在它的引导下,第一主题带着极大的热情喷薄而出,其欢乐的气势异常浩荡,似乎把天庭也震动了。

  欢乐的情绪犹如一幕幕场景,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而在这些“场景”之间,每每有一个铜管乐器奏出的欢乐的固定乐思,它像号角一般,宣告着新的欢乐的降临。乐章的第二主题是一个歌唱性旋律,由六支法国号及弦乐器组奏出。

  第三主题是一支端庄的民间舞曲,先由法国号奏出,随后在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之间传递。

  进入第二部分后,速度由快板转为行板,音乐也变得格外庄严,并充满着霍尔斯特所说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整个第二部分由一首虔诚的颂歌构成,它那侃侃而述般的进行,使人想起教堂里唱诗班吟唱的赞美歌。

  第三部分又回复到快板速度,开始三个主题的简短再现再度掀起民间节庆般的高潮后,乐草以一个雄伟的短小尾声作为结束。

  第五乐章 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乐章是《行星》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较常单独出奏的段落。乐章以长笛、大管和两架竖琴奏出的由两个邻音的交替构成的固定节奏作为开始,它象征着老年人瞒珊、滞重而单调的步态,同样这也是时光消逝与体力趋向衰退的写照。在这个背景上,低音提琴奏出了哀叹般的动机,它逐渐发展成由次中音长号奏出的乐章中唯一的一个主题。正如霍尔斯特明确指出的那样,这个主题不仅表现“肉体的衰退”,同时还意味着“理想的实现”。

  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乐曲展开了富有层次的变奏。这里有深沉的思虑与希望,也有葬礼进行曲般的节奏和晚祷的钟声,还有对往昔的美好幸福的追忆。

  第六乐章 天王星——魔术师

  这段音乐也是《行星》组曲中的精彩段落。霍尔斯特在这里运用了变幻无常的调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从而达到了扑朔迷离的魔幻般的效果。音乐一开始是铜管乐器奏出的一个动机,这是魔术师的形象——神秘而难以猜度,恐怖而带有不祥之兆。

  乐章的主要主题是大管断奏奏出的一个中邪般跳跃疾走的旋律,它吸引了其他各乐器组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

  在这个“跛足行进”的背景上,又出现了两个主题,前者忙碌不堪,后者趾高气扬。

  音乐逐渐进入高潮,忽然又戛然而止,化作短笛、长笛和单簧管上一连串琐碎的下行音型。走音鼓亢奋的节奏似乎是魔术师的新咒语,它带来了一个新的乐段,并把音乐推向了新的高潮。

  忽然,管风琴上响起了一个怪诞的滑音,就像是一道闸门挡住了音响的巨流,使节奏变得低沉迟缓,使高潮化作了几个单薄的长音。这个乐章就是在这种令人不安的氛围中结束的。

  第七乐章 海王星——神秘主义者

  “海王星”这最后一个乐章在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的同时,又表现出神秘莫测与朦胧的太空景象,乐章的第一主题就是以这种色调构筑起来的。

  霍尔斯特以钢片琴、竖琴和小提琴琶音的大量运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种迷茫的神奇景象。音乐从行板转入小快板后,在人声与弦乐器和声的伴奏下,单簧管非常柔和地呈示出第二主题。

  为了取得他所需要的效果,霍尔斯特在总谱上特地注明了对合唱队的安排:“合唱队应置于舞台边邻近的房间内,房门要开着,直到全曲的最后一小节,这时门要轻轻地、静静地关上。合唱队、门,以及可能需要的任何一些副指挥,都要用屏幕与听众隔开。”

  (未完待续)

西方古典音乐源远流长,但通常所提及的也就是它发展的巅峰时期是在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之内,通常我们按时间和曲风将这200多年时间内的音乐大至划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派时期,民族主义时期以及20世纪后的音乐多元化几个部分。其中前三个应该说是最为核心的三个阶段,我们所知道的绝大多数音乐大师都出自于此。

巴洛克时期: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

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莫扎特,海顿……

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李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

当然这里面的分类像所有有关历史的分类一样,从来没有清晰的界限,比如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和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大师,浪漫主义时期中,有许多作曲家从自己的民族音乐中提取素材,所以民族主义也可以算做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只不过与传统的德奥音乐有所差别,故有人单独把他们分成一支,主要是苏俄的民族音乐和东北欧的民族音乐为主。

推荐古天乐版《寻秦记》,这部电视剧虽然老,但实在是太好看了,自己看了5遍了。

放假期间,时间相对宽裕,家人们在一起看的电视剧个人认为惊悚、暴力的影视剧首先不适合。

所以,思前想后,推荐比较明快、轻松、欢乐的影视作品,所以认为这部电视剧非常合适。

一、TVB出品,必属精品,香港的早期TVB作品质量都不错,这部作品总体以历史穿越题材改变,情节紧凑,看起来毫无沉闷感,特别是前半段部分(项少龙未到秦国)非常搞笑。

二、由于是历史题材,所以,多多少少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在观看的同时也能学到一些历史知识。

三、作品脑洞特别大,看到最后才会知道主角项少龙的儿子竟然是项羽,属于开放性结局,引人着迷。

四、每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饱满,总会有一个人物让你特别喜欢,无论是机智爽朗的项少龙、阴险狡猾的嫪毐、单纯善良的公主、刁蛮任性的乌廷芳等等,这些角色表演的都很鲜活,真心值得一看。

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属于香港TVB作品,无论是情节、音乐、角色表演、剧本都非常不错,并且没有特别血腥、暴力、**镜头,所以说,家人一起观看,首推这部电视剧。

字幕 http://wwwsubomcom/search/%E6%AF%8F%E4%BA%BA%E4%B8%80%E9%83%A8%E7%94%B5%E5%BD%B1/

名单(附简介) 1、雷蒙·德帕顿 Raymond Depardon <<夏日影院>> ★★☆

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导演,没看过他的任何**

片子拍的温情清新,缺乏创意,不好不坏

在我看来更像是给某个影院拍的广告宣传片,连音乐都很像

两个人站在路灯下之前的两个定格镜头,完全不知所云

2、北野武 《美好的假日》 ★★★★★

这老爷子一向自恋的要死,但是人家有资本撒,没办法

这个故事讲的就让人相当满意了

一个人假日来看场**,中途出现三次事故,想好好的看**原来是这么的难

大屏幕上出字幕时主人公的表情相当诡异,也难怪呢

北野武那张沧桑的脸出现在放映室的窗户里,我忍不住笑了

奇怪最后主人公为什么是走回去的,他来的时候明明是骑着车的

是想要暗示趁兴而来败兴而归么?呵呵

3、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三分钟>>

★★★

从头到尾都让我想到一个词:行为艺术

很喜欢那句:我看到时间的河流里,流淌着我们将要共度的余生,多年的时光都在那儿,还有那些未曾与你相识,为了与你相识的日子。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是多么地爱你。

4、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Andrei Konchalovsky <<黑暗之中>> ★★★★☆

沉醉于**的老妇人,在**院里旁若无人ML的年轻情侣

黑暗之中,仿佛是无言的诉说,追忆着逝去的往事

懂得**的人,已经老去。

过的牌子,是对后来人的抗拒么?

5、 南尼·莫莱蒂 Nanni Moretti <<**迷日记>> ★★★☆

果然是**“迷”,这种境界,反正我是达不到了

提到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冲突:

--你知道,黑客帝国2也许不是爸爸喜欢的类型。

--不过爸爸,我们会来看,对吧。

总之,乏善可陈。

6、侯孝贤 <<电子公主**院>> ★★★☆

第一个镜头出现。没来由地就想到侯孝贤了,有浓浓的他的味道

舒淇的感觉很让人舒服,张震也很帅呢,莫非男人一穿军装就立刻挺拔威武?

只是很怀疑舒淇如果真的怀孕了,应该不会穿那样虽然不算高但也有段小细跟的鞋子吧

他的**绝对属于镜头片,比方这次,我又没能了解他想说什么

7、达内兄弟 Jean-Pierre Dardenne&Luc Dardenne <<在黑暗中>> ★★★★★

始终觉得一部好**一定要有好剧本

就此而言,感到导演是个很聪明的人

小偷在影院行窃,遇到正沉浸在**中泪流满面的女人

想拿纸巾的,却遇到他的手,缓缓地拉过,在自己的脸上摩挲

我想我一定不会忘记

8、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安娜>> ★★★★★

相当地喜欢这一段,恩,就是喜欢

当他们最后拥抱时,想起片头的话,很适合他们:

他爱她,全心全意,温情脉脉,无药可救

9、张艺谋 <<看**>> ★★

首先看到这名字,有点失望,真没想象力

那群孩子,有着过于干净的衣服和面容

他们的笑容,形式大于内容,笑的太理所当然,做作的淳朴

除了其中一个镜头闪过的和小男孩一起躲在墙根下的小姑娘

她让我想起<<黄河绝恋>>里的妞妞,一样傻得无邪的呵呵笑

更糟糕的是男女主角,一看就是城市里带去的,眉眼间透着不真实

相比之下大人们真实的多,更像N年前张艺谋的镜头前出现的人

演员很多时候无力拯救一部**,但用来破坏它,易如反掌

10、阿莫斯·吉泰 Amos Gitai <<海法**院>> ★★☆

最后半分钟是精彩的,只是那镜头交织的技术的滥用,实在让人郁闷

很能理解导演拍出这样的情节,以色列实在战事太多

也许这是由真事改编,也说不定

11、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 <<虫子女士>> ★★★★

只有女人才拍的出这样的故事吧

即使只是lady bug,也会陶醉于自己的舞姿,宁死不渝

结尾以老片子发黄晃动的方式出字幕,赞一个

12、阿托姆·伊戈扬 Atom Egoyan <<阿尔托,两场**>> ★

最不喜欢的一部,没觉得有什么好

13、阿基·考里斯马基 Aki Kaurismaki <<铸造厂>> ★★

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芬兰导演会有这样的世界第一情结

第一颗卫星,第一部**,加上一群工人。莫名其妙

14、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Olivier Assayas <<复燃>> ★★★★☆

从开始,就很法国

接起电话,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帅气

15、尤瑟夫·夏因 <<47年后>> ★★★★★

那句“你去吧反正没人认识你”,有够狠

可以让有些人买块豆腐撞死了,导演果然是过尽千帆,才可如此戏谑自己

可以说,整个3分钟,满满的,是人生的沉淀

47年,一笔带过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时光更宝贵,它像一条金子做的河流,缓缓流过

当他说:年轻人要耐心,这一刻,我等了47年

虽然他笑着,我却为他难过的直想哭

16、蔡明亮 <<是梦>> ★★★★

一贯的舒缓,从容不迫

那个遥远的,家的感觉

17、拉斯·冯·提尔 Lars Von Trier <<职业>> ★★★★☆

那个讨厌的男人开始喋喋不休,已经让我有点小兴奋了,期待着下文

可怜的男人暴起,我呆了

他坐下,旁若无人,我更呆

喜欢死这3分钟了,除了那几秒血腥镜头,SO--

18、拉乌尔·鲁兹 Raoul Ruiz <<礼物>> ★★★☆

失明的**迷和学人类学的侄女,很有趣的设置

只是对于它的主旨,我始终没弄明白

19、克劳德·勒鲁什 Claude Lelouch <<林荫道**>> ★★★★

很温情的故事,相信也是许多那个年代的人的写照

PS:老了的妈妈真漂亮,那首<<礼帽>>的插曲也很棒,到底是经典哪

20、格斯·范·桑特 <<初吻>> ★★

美国人果然想象力丰富,喜欢搞这种诡异的浪漫主义

放**的小伙子居然就那样走进了屏幕,揽怀佳人

21、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情色**>> ★★★★★

难得的被我猜到结尾的**,嘿嘿。

这个蹲过集中营的犹太导演拍过我最爱的<<钢琴师>>,因此对他的好感颇深

当年看<<幽国车站>>时觉得他演的警长风头不亚于德帕迪约,虽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他是谁

22、迈克尔·西米诺 Michael Cimino <<无需翻译>> ★★

导演想干什么?展示剪接的技术力量?无语。。。

相对来说开头女主角对导演的调笑让导演抓狂的段子更有趣些

23、大卫·柯南伯格 David Cronenberg <<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最后一个**院里自杀>> ★★★

又一个,不明白导演想说什么

是讽刺媒体只求收视见死不救的冷漠?还是呼吁大家都去影院看**否则这就是将来的情况?

我有点迷茫。。。

不过作为片中唯一有出场面面的演员,我想说,演技还不错,老爷子很可爱

24、王家卫 <<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 ★★★★

从一开始满目的红色,都仿佛在说:我是王家卫

一贯的虚幻迷离的镜头,暧昧的色彩,无对白有字幕

在编剧的名字里看到张叔平,这个超级美指这次不拿画笔拿钢笔了,呵呵

很喜欢没出现过正脸的女主角的小红鞋,花边好看死了

男主角某个侧面的镜头,一瞬间差点以为是张国荣

--能借个火吗

--可以,我走了9000公里就为了把它给你

多好的台词啊,可惜我没看过这部<<阿尔伐城>>

25、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我的罗蜜欧在哪儿>> ★★

为了煽情而煽情。内容空洞。配乐很耳熟,虽不能详

但最后的老太太实在演太好,这情煽大发了

26、比尔·奥古斯特 Bille August <<最后一幕约会>> ★★★★☆

当那三个人走近女主角时,我还真有点担心

故事很有意思。不一定会是最后一次约会吧

27、伊利亚·苏雷曼 Elia Suleiman <<笨手笨脚>> ★★★★★

同样是以色列人,差距怎么就这么大捏

开头一段让我想到前面那个美国导演格斯·范·桑特

有雷同的部分,但一看到这个,差别立刻就出来了

厕所那段很有趣,冷笑话集锦么

最后,恩,相当出人意料

28、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 Manoel de Oliveira <<唯一一次会面>> ★★★☆

原来教皇和斯大林之所以能称为同志是由于他们有着那样的“相似之举”

而赫鲁晓夫和教皇也是有着相似之处滴

29、沃尔特·塞勒斯 Walter Salles <<距戛纳8944公里>> ★★★☆

两个男人相声说的挺热闹,嘴皮子那叫一个利索,给戛纳唱了个祝寿的小赞歌

只是我在想,敢情这只是个相声,没**什么事?

他们干嘛不直接到戛纳说现场相声?

30、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战后的和平>> ★★★★★

当帐蓬内镜头由彩色变为黑白,我想,这是Wenders了

看到大众小孩眼角湿润,我一开始还暗想:一部打仗的商业片,有什么好哭的?

解说字幕出现时,我突然明白,

枪林弹雨的画面,对于看客不算什么

对于曾经身陷其中的人们来说,那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那样的画面和声音,让所有的伤口都忍不住爆发。

Wenders,果然没让我失望

PS:看到<<十面埋伏>>和<<夕阳天使>>,汗

31、陈凯歌 <<朱辛庄>> ★★★★☆

小孩演的比老张片子里的好一点,只是。。。还觉得不够好

其他都很好,那段踩自行车比较经典

中国导演有5位,

32、肯·罗奇 Ken Loach <<幸福结局>> ★★★★

多好的创意,真是个好爸爸

不过如果我在后面排队,听他们的对话,也会有点抓狂吧

在唐代,有非常多的诗人,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是谁,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是谁

是李白,他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李白的介绍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061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