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数学让很多学生乃至成人敬而远之,甚至望而生畏,而温暖的数学课堂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让课堂更舒适、更温暖。
数学是抽象、严谨的科目,也是开发小学生学习潜能和促进他们思维成长的关键课程。学好数学是长期坚持的结果,如果我们忽视学生们的学习感受,那么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即将脱节,更无法教学相长。教“有温度”的小学数学迫在眉睫。教“有温度”的小学数学应基于儿童立场,以儿童为主体,用他们的眼睛去审视世界,设计符合他们现实需要的学习规划。下面笔者将从学生喜欢的课堂、学有动力的课堂、注重启发和关注本质的课堂四方面阐述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变成“有温度”的课堂。
一、 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才有温度
我们大家都知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最初是因为喜欢老师才去学习的,后来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儿童,孩子们开始喜欢数学科目,也能慢慢感受到数学的美。
学生们喜欢的数学课堂才是优秀的课堂。我们站在孩子们面前的应该是一个年龄稍长的“大孩子”,让自己的身心适切学生的身心,贴近孩子的身边,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将数学本质、数学探究、数学问题解决巧妙地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景、启发思考问题,带领学生与学生结成伙伴在“玩乐”中完成抽象的严谨的数学学习。例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课前呈现长工们要不到工钱,聪明的阿凡提睿智的解决了巴依老爷和账房先生提出的问题的场景,枯燥的数学问题迅速被生活化,孩子们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
二 、学有动力的课堂是有温度的课堂
学生学有动力,课堂才有温度,可以通过有效的双边教与学的活动,收获启发心智的知识与能力,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本节课的教学把枯燥的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巧妙的变成了生活问题阿凡提的故事。故事的应用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长期以往,孩子不自觉地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主动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习数学将会更有动力。
三、注重启发的课堂让课堂更温暖
数学教育要想成为指引远航的生命之舟,走向聪颖彼岸的灯塔,就应该以其特有的温馨与温情,帮助他们收获心灵的惬意和灵魂的温暖。只有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儿童,他们才会对其所执教的科目表现出喜欢,慢慢才会感受到数学学科本身的美。
鼓励学生联想、创新,除了已经掌握的枚举法和韦恩图,还可以用大数翻倍法和短除法,教学过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学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倍感温暖,感受到温暖的孩子更积极,更爱思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不爱数学都难。
四、关注本质的课堂温暖每位孩子的心田
教学应着眼学生思维的发展,关注数学学科的本质,通过数学自身的魅力,将儿童引入一个神奇的智力世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无论是利用故事导入,还是练习中新颖的转尾巴游戏,都专注了教学的本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更习得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升华了学习的境界。
将数学和儿童的基本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儿童才会感觉亲切,这样的数学才是可感可知的,这时的喜欢就是一种内在的对于学习本身的喜欢。基于儿童立场,教有温度的数学,我会一直在充满爱和温度的数学执教道路上,一直坚定而幸福地走下去……
教学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又是我们教学的主要阵地,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我结合自己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认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对于增强数学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中学数学随着知识内容的拓展、加深,论证时抽象程度的提高,历来被认为较其他学科更抽象、更概括,由此决定了数学学习比其他学科的学习更需要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在课堂上,若师生心情舒畅、关系融洽、气氛活跃,则学生的知识摄入量就多,记忆就深刻。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掌握新的知识。另外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让“乐学型”的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挖掘潜力;“苦学型”和“厌学型”的学生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兴趣和信心。课堂是师生彼此交流及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上学生处于怎样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老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才能的发挥。 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努力营造一种使学生心情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的,并能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策略
(一)活化情感因素,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教师自身美好的形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活化情感因素,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加强师生关系的革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老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他们学习的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教师进行适当鼓励、倾注爱学生的情感,往往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刚开学时我和一个学生交谈,她是我们班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当时我鼓励她好好学习,如果有困难或者需要帮助可以随时跟我说。她当时就说她以前的老师从未跟她谈过话,老师只会找成绩好的学生。后来一次数学测验她考了班级第二,紧接着后来月考,她进入了班级前十名,是班级中进步最大的。学生都需要“朋友”式的老师,最重要的是关心、爱护、理解他们的老师。你一个不经意的关心,也许他会一辈子记着。教师对学生越是关心爱护,上课时学生就越信赖老师,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和老师合作的动机,并努力学好老师所教的课程。有的学生说,他喜欢哪位教师,就能把这位教师教的学科学好。话虽有偏颇,但确有一定的道理。师生相互信任,做到心灵相通,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使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学生反馈的各种真实信息能使教师更好地调控,从而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可谓教学相长。平时我们应该多走进学生,多了解他们的心声,这样你就会体会到学生的可爱,还有他们的真诚。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换取学生心灵的震撼、学生心灵的感激和温暖,我认为这是作为老师最值得骄傲的事。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是最现实的因素。在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上要改变教学模式,重视数学实验活动,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开展数学实验活动,一方面学生在活动中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以灵活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彩有趣的导入语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课堂气氛。我们应该摆脱以前那种古板的教学模式,上课只讲知识点。如何把学生引入你的课堂才是关键,我认为新课程提出的问题情境创设为我们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另外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教学时要有激情和活力,良好的态势语言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只有“主角”活跃起来,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因此,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样的课堂教学,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发言,思维异常活跃。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实际出发,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导语:学数学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开展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实施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等策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活化课堂教学氛围,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水到渠成。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心得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任何人的学习都必须要有既定的目标和目的性,有了学习的目标和目的性,自身才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数学教师要强化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教育,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率就有了明确的意义,学生也得以了解当天的学习目的与学习任务,做到课堂学习上的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主要以“灌输一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一记忆一练习一知识再现”为主,造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比较弱,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该有的展示。因此,特别强调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新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化、合作化和探究的良好的互动模式。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鼓励学生对课堂学习上不懂的地方大胆提问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在教学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对于一些典型性的问题,老师可以在重点讲解之前鼓励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并且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这样在激发学生对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外,还能很好地强化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关系,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特别对学困生而言,数学学习上容易出现一个“不懂也不问,不问更不懂”的恶性循环,对此老师应启发和鼓励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通过合理划分数学学习小组来作为帮助学困生答疑解惑的补充。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
传统的教学方式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理解,尤其对于数学这一抽象学科,认知就比较困难。多媒体课件利用声音、图像、音乐、动画、视频的综合功效,视听结合,符合学生的形象思维认知特征。多媒体通过动态演示,将抽象的文字、符合、概念等教材内容用生动的情境来展示,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枯燥,而是感觉有趣。多媒体还可以化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层层深入和掌握。例如,教学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时,为了形象地展示抽象的概念,可设计如下情景:一只可爱的小鸟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条边飞一圈,建立周长表象,利用计算机动画和色彩丰富的特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教师可利用课件中图形分、合、转、并、移、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的必要解说,学生能一目了然,并能很好的理解掌握知识。
五、要重视课堂练习
教学课课堂练习是教学的有机组成,是教学的延伸和升华。一节课成功与否,练习的设计和时间分配至关重要。因此,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练习,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课”。要围绕重点和难点组织足够时间的练习,保证学生在课内通过练习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如可采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形式。多数教师是先讲后练,讲练分家,或者是把作业一布置就完了,没有把教师讲与学生练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六、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心理情绪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有限,外界主、客观因素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积极创设与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直观、生动、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使相对枯燥的数学知识呈现出动感和灵性,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教“年、月、日”一节时,上课伊始我先问学生: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同学们都说:过!我又告诉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年年都过生日的,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老大爷2008年有多大吗 与学生原来判断结果大相径庭的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好奇,自然引起一番热烈的讨论。“难道还有人在一年中不过生日”的疑问自然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浓厚兴趣积极投身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相对静态的课堂教学在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变得动态、活化。
七、调动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只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使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情致和韵味,才能时时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情感策略:
①实行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增加对的学生感情投入,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以富有激情、善于诱导的教学语言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
②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用有趣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
如讲“三角形的特性”时介绍“杨辉研究三角形的故事”,讲“小数的意义”时介绍“高斯在数学上的创新故事”,以此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规律的探求过程。
③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表现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效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
在学习《圆锥》时,我们用FLASH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变换,以立体、直观的动画给学生鲜明的感官效果,在降低教学梯度的同时,增强了数学课程的趣味性。
④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诸如抢答、竞猜、挑错等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富有情感韵味的小学数学课堂,拉近了师生距离,沟通了师生感情,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八、开展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深化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的'情感投入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带着知识走进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进知识”,潜心设计具有启发性、迁移性和求异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中,学会思考合理性,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对知识理解不同点的反复讨论与辨析,深化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的情感投入。在教学“认识厘米和米”时,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下列教学问题:
①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②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③总结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④感知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⑤实际测量课本、教室、书桌的长度、宽度;
⑥探知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对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将“讲堂”变成“学堂”,促进了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学生学会了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享受发现真理奥秘的快乐中更爱学习和探究。
九、实施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愉悦学生自信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成功是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度及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给每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才华和兴趣的机会。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实施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
班里有个小男孩数学一直很差,他自己也有些自暴自弃。一次,他偶然答对了一个数学问题,我立即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并由此萌发了学习的欲望。我就此为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施以“特别的关照”,没多久,他的数学成绩就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及时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在愉悦学生自信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情动力去更好地学习数学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强化教学效益观念,在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总之,小学课堂教学的方式还有很多,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幼小衔接数学怎么教小学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 学习态度 和习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小衔接数学怎么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目录▼▼
幼小衔接数学怎么教
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
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
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 1 幼小衔接数学怎么教
1、认真完成知识性 教育 任务,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其获得长足的学习能力,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例如:语言教育中的汉语拼音、识字及口语能力训练;数学教育;科学常识教育;了解社会中粗浅知识、懂得基本的日常行为规则,培养幼儿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知识技能;思维能力训练,对幼儿进行独立学习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2、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此阶段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跳绳、跳皮筋等,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协调性、灵活性,以便更好地去适应小学学习方式,完成系统性知识内容。
3、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教会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管理好自己物品、用具的习惯;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习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将要入小学幼儿有意识制定一些班级纪律,要求幼儿必须自觉遵守,并培养幼儿养成倾听教师要求、不懂就问,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及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及各种工作。
4、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积极参与集体的活动。
5、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 抽象思维 能力。在作息时间上,集体教学活动活动时间适当增加,让孩子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的专注力由短暂变得逐步拉长。教师环境布置尽可能与小学接近,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缩短午睡时间,增加看书、手工、写字作业时间,让孩子的 思维方式 由直观、图画方式顺利过渡到抽象、文字方式,适应分科教学,适当留作业。
>>>
● 2 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儿童 在形象思维方面占优势。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支持,儿童的思维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起来,可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如:为了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可为一个班的学生准备9个纸盘和一些小苹果,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分组分苹果游戏。第一步:让学生把9个苹果都放在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自己决定。要求每盘里放的苹果要同样多,看可以分几盘第二步:分组进行每盘放2个、4个、5个和6个几种不同的分法。
在操作过程,学生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当出现剩余苹果时,学生可能会不知所措。这时,抓住时机组织同学讨论。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演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2个。问:“为什么剩下1个呢”在同学们发现“分不完”的情况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同,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能分完,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此前学生的求知欲已被激发,为接下来的学习讨论做好了铺垫。
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现实。如教《钟表的认识》一节,可以课件创设情境:画面1:**院门口《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海报场景。画外音:星期六的晚上6时整,**院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小明可高兴了,因为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画面2:小明在家的情景。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7分。师:小明看了看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1:妈妈,快到7点了,**就要开始了。生2:妈妈快点吧,来不及了!生3:妈妈,快到7点了。画面3:到了**院门口,小明抬头看了看钟楼(钟面显示7时零3分)。
师:小明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生4:妈妈,**已经开始了。生5:都过6点了,都怪您!做事慢慢吞吞的。生6:妈妈,我们迟到了,不能进场了。教师解释说:“还能进场,只是开头精彩的部分已经看不到了。”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做事情要遵守时间的教育。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快到6时”和“刚过6时”可以说成“大约6时”。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里教师既没有“告诉”也没有引导,学生已经自觉地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进行观察,认识到“大约7时”就是很接近7时,知识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中生成。学生处于“我要学”的积极心理状态之下。
>>>
● 3 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
数学活动课与数学课外活动。从表面上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和以往学校中组织的数学课外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有质的区别。以往学校中的数学课外活动,往往被看作是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其主要功能是数学学科课的延伸和补充;其主要目的是娱乐、休息、调节学生的学校生活。虽然客观上也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方面有许多优点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不是作为正式课程出现的,没有固定的时间表,缺乏稳定的课程目标,更无体系化的课程内容,是一种弹性极大,开放性极强的学科课程的辅助形式。因此,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不少学校的数学课外活动时间常常被教师用来补课或安排作业,更多的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为主的思想的影响,则始终未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教育途径而放任自流,课外活动可有可无。有些学校既使用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一般来说也难以始终如一,时紧时松,甚至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
数学活动课与 其它 数学活动。由于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中的活动、竞赛辅导及其它一些活动亦有所加强和发展。如实验、演示、操作、技能训练等,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这些活动也有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学生自主,发展特长等因素,并有助于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和活动课中的活动不可相提并论。学科课中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完全服从于和服务于本学科课堂教学需要的,它是学科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则是一种独立的新型课程。活动课的活动有别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活动,有以下几层意思: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我活动为主;以学生的自己设计、组织、开展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会员活动为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可以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信息和技能。
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
● 4 数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及其个性的生命体。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在学习中得到的主人翁体验和成就感等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在引导学生独立探讨新知时,教师注意设“跳板”引渡,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到达知识的彼岸。有了一次次的成功体验,学生就会得到心理的满足,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图形》这节课时,课堂伊始,便让学生用积木堆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并让学生摆好后上台展示,这一环节立即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摸一摸这些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并当回“小画家”,想办法把这个面画下来;接着又让学生在钉子板围一围,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最后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图形做拼贴画。整节课,学生虽然一直在动手操作、实践,但课堂却进行的非常顺利,活而不乱。学生学的那样兴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并且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收到较大的效果,真真切切的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幼小衔接数学怎么教相关 文章 :
★ 幼小衔接教学计划五篇
★ 如何从小开始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
★ 幼小衔接教学计划精选
★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计划
★ 幼小衔接教学工作计划
★ 大班幼小衔接育儿知识三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数学的课程思政即数学文化的渗透,它不仅包括狭义的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数学史,更包括数学家,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
数学课堂应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重点是分析数学文明史,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应该尽量降低难度,避免过多的推理证明和复杂计算,应该突出数学思想,用通俗易懂和直观的方式讲授数学知识。
从高等数学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常用以下五种方式:
1融入日常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观察分析,学会应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2融入数学家、数学历史文化案例,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倡导,或者讲述数学家的小故事,增加趣味性和哲理性。
3以定义、公式为出案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升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某些哲学问题是在研究数学中产生的,一些哲学家在研究哲学的时候,也会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数学美。包括简洁美、统一美、奇异美、自然美、对称美等。
5数学软件的使用也是数学文化的一种渗透。
小学数学教育,应着重对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学习中构成多种思维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人文气息和意义,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原则
数学文化不仅包括数学思想和精神,也包括数学的方法形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进行有效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简洁之美、对称之美、奇异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1数学文化的历史性原则。我国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历史,历代都出现过伟大的数学家,如《九章算术》等著作就是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那么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时,一定要遵循数学文化历史性的原则,要尊重历史,尊重知识,以严谨的态度和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将灿烂的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我们在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历代计时方法的演变,让学生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前人辛勤积累的结果,学生也可以查看日晷以及滴漏等计时工具,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很好地掌握和接受知识。
2数学文化的丰富性原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时,要遵循丰富性的原则,因为数学文化与各类学科触类旁通,本身就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并且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摈弃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在寓教于乐中开展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例如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会新知识并加以运用。
3数学文化的适度性原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还有注意一个度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一味地为了渗透而渗透,而是运用一些技巧,做到适度渗透,但是不要喧宾夺主,不要违背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本意。作为一名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小学教师,要将数学文化价值传递给学生,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要引导学生将数学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巧设数学作业,利用适度渗透数学文化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数学知识点的掌握。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是学生将来学习成长的奠基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长期的教学任务中不断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也要掌握各种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努力探究数学文化,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乐趣,获得精神动力,使数学学习超越知识本身,从而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内涵。
1用创造性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本来就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要强调创造和再创造。在教学中将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进行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趣味化,也使学生对数学学生更加感兴趣。例如,在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可以用切土豆的方法,让学生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亲自进行试验,切一刀后,切出一个面,与这个面垂直方向再切一刀后,就有了一个边,这个相交形成的边,就叫作“棱”……随着切土豆的这个过程,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将面、棱、顶点的知识内容很直观的掌握,也更清楚地看到切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于前面所学平面图形的区别。
2用连通性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是诸多学科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运用到数学知识,因此说数学文化与各门学科具有连通性。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文化连通性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而不是生搬硬套,死学数学。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课堂上出一道题:在一艘船上有8名船员和50名乘客,船长多少岁?对于成年人来说,这道题给出的数据和船长的年龄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就会有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字“成功”计算出船长的年龄,而且我相信这样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将数学问题联系到实际生活,不仅在渗透数学文化教学中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来。
3用问题性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将问题贯穿于对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并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去努力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经常会无意识地运用到数学方法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发现和掌握规律,最终达到数学源于生活,存在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将数学文化中“平年和闰年”的知识用问题性的方法加以创设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文化积累,也是一种很好的渗透。再比如在数学活动课《数学游戏中的取胜策略》中,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有效的策略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结果。然后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只赢不输的游戏策略,这时候学生的探索欲望就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三、总结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对于学生的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对隐藏在数学后面的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对算术的死记硬背,这也就是为什么提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原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改变题海战术,坚持数学文化的渗透,必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