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第1张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篇一:唐肃宗李亨身世之谜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之子,唐朝的第九代皇帝,原名李玙,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他在位五年(756年~762年),终年50岁,死于宫廷政变,其执政期间李唐中央政权逐渐瓦解,是唐朝走向没落的开始时期。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九月三日,肃宗李亨出生在东宫之别殿,初名嗣升,后来多次改名。李亨的名字是在天宝三年(744年)新取的,以后就再也没有改动,因此习惯上把他称为李亨。

 他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华阴(今属陕西)杨家,为关陇地区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父亲杨知庆以祖先荫庇为官。值得一提者,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若从武则天的母亲这里算起来,杨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辈,这种不同班辈之间的婚姻关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稀奇。

 景云元年(710年)八月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刚被册立为太子。不久,杨氏怀孕,生儿育女本来是人之常情,天之大伦。可是由于此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紧张,他担心太平公主会借题发挥。历史上以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像隋文帝时太子杨勇因宠爱貌美的昭训云氏,被母亲独孤皇后认为难以隆兴基业,结果被废;太宗时太子李承乾喜好声色,因特别宠爱一位太常乐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终被废黜。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这一小生命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

 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养,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篇二:武则天平定徐敬业

 武后像走马灯似的换太子,换皇帝,目的是想自己当皇帝,她把自己五世祖宗一一加以追封,并在家乡建立饲庙,把娘家的亲戚,都安排了重要官职,把反对她的徐敬业、骆宾王等都贬了官。

 徐敬业是唐朝勋臣之后,从小就玩劣不驯。一次,徐敬业出外打猎,突然草原起了火,他的胆子真不小,把随行的马杀了,自己藏在马肚子里才幸免于难,别人都称赞他勇敢机智,父亲却摇头苦笑,因为他总认为徐敬业是徐家的祸害,后来徐敬业承袭了祖上的官职和封袭。被武则天贬了官职当然心怀不满。

 徐敬业纠集同党来到扬州,把扬州的地方官吏关了起来,自任扬州大都督,在短时期内聚集了十几万兵马,他还找了个相貌像李贤的人,说李贤没死,他是奉李贤之命发兵征讨武后的,他还命骆宾王为他起草了一篇檄文。

 骆宾王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在五岁的时候,跟着爷爷在池塘边游玩,即兴作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咏鹅诗》。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这首诗一开头,三个"鹅"字,形像摹拟出鹅的叫声,巧妙地点出了诗题。随后描写了鹅"曲颈向天"的动作。"浮""拨"两字把鹅游水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来。诗中所用"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不仅色彩鲜明,而且对仗工整。小小的稚童能做出如此出色的诗歌,真使人非可思议,而又不得不推崇备致。

 这篇檄文写得非常好,一直流传至今,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

 檄文开头写道:"伪临朝者武后……"一笔就将武后的政权全盘抹杀了,接着说武则天貌似温良和顺,实质残忍暴虐,而且出身贫贱,没有任何资历,她原是唐太宗的下等嫔妃,后来巧言令色勾引上高宗皇帝。檄文把武则痛骂一顿,以引起公愤,然后号召各地将领。檄文的大意是:"你们或者是唐朝世袭大官,或者与唐朝有着亲戚关系,有的是领兵大将,现在先帝的遗命还在耳边回响,怎能坐视国家危难而不尽忠献身!高宗皇帝的坟还没干,中宗皇帝就被废掉,睿宗皇帝也遭到囚禁,我们决定起兵,要保卫大唐江山了,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

 武则天看到了这篇檄文,她真有耐心,不仅认真细读,还连连夸奖说:"我的性情是不那么和顺,我是木材商的女儿,出身确实低贱。"当她最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的天下"时,不禁击节赞叹:"好文才!"她问侍臣:"这篇檄文是谁执笔"有人答:"骆宾王。"武则天说:"文章写得不错,调子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只是光写我的短处,不写我的长处,不太公平!这样会写文章的人,为什么不予以重用呢埋没了这样好的人才,使他的才能施展到邪路上去,这是宰相的过错。

 武则天去找宰相裴炎商量退兵之计。裴炎说:"现在皇帝(睿宗)已经成年,只要还政于帝,徐敬业就没有出兵的借口了。"武则天认为裴炎的话是不要她执权,与徐敬业同出一辙,就把裴炎杀了。接着派唐朝宗室李孝逸带兵三十万讨伐徐敬业。

 徐敬业起兵时虽然声势浩大,但响应者不多,在战略上又犯了错误,既要北上防御李孝逸的大军,又要南下夺取金陵(即南京),匆忙成就帝业,这样分散了兵力。虽然开始打了不少胜仗,但士兵越打越少,而武则天又不断派来援军,寡不敌众,最后兵败。他想带领妻子投奔高丽,行至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市南)被部将杀死献功。骆宾王同时被杀。有一种传说,说骆宾王逃跑出来,隐居在寺庙里做和尚。

 公元690年,武则天六十七岁,唐睿宗和满朝大臣按照她的旨意向她上表,拥立她称帝,武则天下诏废了唐睿宗,改国号为周,改名为武瞾,自称"神圣皇帝",把洛阳称为"神都",建立了别宫。经过三十六年的苦心经营(武则天二次回宫时年三十一岁),她终于登上了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篇三:唐太宗怒砸魏征

 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有纳谏雅量,一个能忠直敢言,公认为最完美的君臣关系。

 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先后上书200余次。在魏征的严密监控下,唐太宗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坦。面对魏征一再触逆鳞,唐太宗每次都是虚心接受,甚至像男人欣赏女人一样,觉得魏征妩媚可爱。甚至还为这种君臣关系总结了一套套理论,比如说自己是金属的话,魏征就是那锻造的良匠;比如说魏征是镜子的话,他就是那照镜子的人。

 贞观17年,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亲临魏征府看他,给他送药,将公主许给魏征做儿媳。魏征死后,唐太宗罢朝五天致哀,昭以一品官的礼节送葬,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碑上。这种荣耀,前所未有。一代君臣之间的知音佳话,如果演绎到此结束,应该是划上一个相当完美的句号了。

 哪曾想,就在魏征死的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极力举荐的两个人,吏部尚书侯君集、中书侍郎杜正伦都被牵扯进来。唐太宗很生气,你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竟然串在一起害我。于是唐太宗自贱天子金口玉言的名声,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还推倒了亲手为魏征撰写的墓碑。

 这个细节让人深思,唐太宗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原来,唐太宗对魏征早有不满,这次不过是借题发挥。

 有一次,唐太宗生病,想搬到一个旧阁子里住,打算将旧阁子装修一下。然而,外面都在议论,说皇上要用十车铜建造一个望陵台。唐太宗下令追查,发现竟然是魏征造的谣。他与魏征当场对质,魏征辩解说:“这种夸张只是为了诤谏的需要,危言耸听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啊!”

 面对魏征的狡辩,唐太宗非常恼火,大发牢骚,一向态度强硬的魏征不得不服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还向唐太宗感谢不杀之恩。

 魏征对诤谏这项工作似乎上了瘾,将多年诤谏内容都作了记录,曾将这种记录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明摆着是希望褚遂良给他记上一笔,好留名青史。

 唐太宗听说这事以后,也相当生气。

 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书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就砸了魏征的墓碑。

 在砸了魏征的墓碑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劳民伤财,最终撤回中原。唐太宗长叹道:“如果有魏征在,不使朕此行也!”他突然想起了魏征的好,又派人到魏征墓前悼念了一番,并且将当初推到的墓碑立了起来。

 

‍‍

唐初殿中侍御史王旭,著名酷吏,最喜欢折腾妹子,方式也很独特。“以绳勒其阴,令壮士弹竹击之”,这我就不翻译了。曾将一妹子倒吊起来头发上拴上一块大石头,倒坠三天,要妹子承认通奸。此人手段之残忍,时人闻之色变。他与监察御史李嵩、李全交三人还是个组合,合称“三豹”,嵩为赤黧豹,交为白额豹,旭为黑豹。当时京城里人互相之间都这么发毒誓,你丫要敢背叛我,就让你出门碰上三豹。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相对而言女性社会地位也较高,所以广大唐代女性有能力也愿意在追求美这件事上下功夫。唐代女子的妆容花样百出,各有特色,名字也大多起的很文艺,像什么“桃妆”、“飞霞妆”之类。不过按照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并不见得好看,比如有个“三白妆”。这个三白妆是唐末五代时期流行的一种妆式,就是单纯的把脸上的三个部位——额头、鼻子、下巴,这三处地方用白粉涂白,而其他的地方不加任何修饰。有兴趣的朋友百度一下“孟蜀宫妓图”,图中的女子就是典型的三白妆。我觉得,如果现代有人画个三白妆出门的话,恐怕会被误会成患有白癜风之类的皮肤病吧

‍‍

一、唐朝有趣的故事:

出自唐朝的宫庭里,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大臣之妻出于嫉妒,横加干涉,就是不让。太宗无奈,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房夫人确有几分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

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从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来,“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语。

二、唐朝有趣的风俗:

1、秋千之俗:

荡秋千流行于唐代寒食节、清明节,它对体力要求不大,场地也不受限制,动作轻盈,姿势优美,深受妇女尤其是宫女们的喜爱,在宫廷之中又被称为“半仙之戏”,可见推崇之盛。

王维就写下过“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的名句。在当时,人们相信荡秋千能荡走妖魔和邪病,换来平安吉祥,家家户户都在秋千的横梁上系上红布,《全唐诗》中也留有30多首描写妙龄少女荡秋千场景的诗作。

2、送别之风:

我们经常看到唐诗中有送别的场景,其实送别也是唐代流行的民俗之一,在关口、渡口、郊外、灞桥、驿站、边塞等地,有大量带着歌舞、好酒送行的人群,有时候一送就是十几里,简直就是短途旅游,也因此,唐代酒楼歌肆的生意特别红火。

扩展资料: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谓是唐诗。

自唐初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位代表诗人。

这些诗人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

盛唐时期,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时代之一。那个时期的大唐,国富民强,万邦来朝。同时,那个时代也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时代,特别是诗文化。中华三千年诗文化历史中,第一个巅峰期便是盛唐时期

在那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等等。他们个个下笔如有神,写出了一首首经典的诗作。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诗歌来源于生活,想写出有灵魂的诗,必须要亲身体验,像李白一样仗剑天涯。坐在长安的酒馆里他能写出"人生得意须尽欢"却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杜甫不到长江也写不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别谈王摩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了。

盛唐的诗人,被我们称为最浪漫的诗人。因为他们豪迈、奔放,一搞就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像李、杜、高的寻道之旅。他们是浪漫了也爽了,我们后人读他们的诗作也读的很爽。可是有谁想到过,在这些浪漫的诗人背后,还有一群独守空闺的女人。在那个没有飞机、动车的年代,去一趟大漠看"孤烟直"需要多久?在诗人们浪漫的时候,这群"无名英雄",她们在家里照顾老人小孩,独自撑起一片天。她们为成就自己男人的梦想,在默默的奉献着。

王昌龄《闺怨》

诗人们名垂千古,万民崇拜敬仰。而那些独守空闺,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他们,成就他们的人。那另外的半边天,我们甚至连她们的姓名都不知道。要我说他们也是伟大的。

还好有一个王昌龄,他的一首《闺怨》,让我们偶尔也会想起,诗人背后的那群"可爱"的女人

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在登第之前,曾去过西北边塞,亲身体会过边塞之苦。更可贵的是,他不但看到了边塞军人之苦。还通过边塞军人,想到了在家乡苦苦等待他们凯旋的妻儿。王昌龄,以一个独守空闺的妻子的角度,写了这首著名的《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为了丈夫建功立业的理想,她们独守空闺,饱受相思之苦,还要时刻担心丈夫的安危。王昌龄把她们从"不知愁"到"悔教夫婿觅封侯"的矛盾心里刻画的入木三分。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都会想起另一个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我感觉这首《闺怨》,好像就是为岑参量身定制的。

岑参从军塞外六年

盛唐时期,虽国力强盛。但吐蕃等外敌,从未停止过对大唐边境的袭扰。所以当时很多有志男儿,选择从军远征,希望立功边塞,以搏取功名。吐蕃是大唐比较强劲的对手,一直袭扰大唐西北边境。所以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地区 ),成为人们从军的首选之地。

岑参便是这些有志之士中的一个,岑参出身显赫,但因祖辈参与政治斗争而家道中落。岑参自小便立志重振家威,为求授官曾作著名的《感旧赋》。虽然在而立之年考中进士,但他一直在官场无所作为。无奈之下,岑参选择了去安西,希望可以通过军功封侯拜相。

他两次从军边塞,时间长达六年之久。第一次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一去便是三年。第二次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青的判官,一去又是三年。

为了心中的理想,岑参抛妻弃子远赴塞外。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样恶劣的坏境中,艰苦奋斗,他希望能斩获军功,封侯而归。他是孤独的,同时对家人的思念也一直在折磨着他,岑参有一首著名的诗《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诗表达出孤身塞外的凄苦,碰到回长安的人,见到老乡就想家了,眼泪擦都擦不干。没有纸笔,只能叫他带口信回家,说他还是平安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长期两地分居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要说苦,最苦的是被岑参丢在长安的老婆。一个女人,独自带着孩子在长安过活才真的是不容易。用现在的话说,灯泡坏了都没人换,当然那时候没有灯泡可换。岑参一走就是几年,她要照顾家庭、教育孩子,还要担心丈夫的安危。每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只身一人独守空闺。那种心灵和身体上的折磨,那种煎熬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但是,作为女人,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男人的妻子。她一直在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为了丈夫能实现心中理想,就算付出再多她也愿意。

这就是岑参背后的女人,我觉得她也应该受到所有人的致敬,就像尊敬岑参一样尊敬她。

李白仗剑天涯

岑参与妻子长期分居两地,是为了理想,为了报效国家,这个我们还能理解他。但是李白却是因为自己的爱好,他喜欢游山玩水,喜欢仗剑天涯的游侠生活。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盛唐诗人的浪漫吧。他的旅行从来都是说走就走的。

李白收到一封来自皖南泾县的信。信上说:"听闻先生喜欢游玩,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又闻先生酷爱饮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不知先生有没有兴趣,来皖南泾县游玩一番。

李白看到信中说有万家酒店,迫不及待连行李都不想收拾,拿起佩剑就走。这就是李白,一个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被誉为盛唐最浪费的诗人。当然,也正是因为李白这样的性格,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李白作出了一首著名的诗,诗名叫《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一生的足迹,遍布18个省、206个州县、80多座山,60多条江河、湖泊。在那个靠马、舟、还有双腿的年代,要走遍这些地方,李白能有多少时间是在家里呆着的?李白唯一停下脚步时候,是在长安任翰林待诏那两年。除了这两年,他的一生都在路上。

我们来看看李白一生的足迹图,可以说在有飞机、高铁的今天,又有几人去过这么多地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白这一生,与他的妻子又有几天是在一起的。

更何况他一生还娶了四个妻子。可以想象的到,他的孩子们几乎都是妻子独自养大的。

唐魏颢《李翰林集序》:"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

特别是第三任妻子,他赐金放还后,与杜甫、高适同游。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李白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就到了越中,于公元750才返回鲁中。也就是说他两结婚一年多,李白就走了,等李白回来之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了。

这就是盛唐浪漫诗人背后的女人,他们负责生孩子、带孩子,负责看家,负责没日没夜的思念还有独守空闺。谁敢说,这些大诗人成名的背后,没有他们妻子的一份功劳。

小结

因为她们的勤劳贤惠,因为她们的通情达理,因为他们无私的付出,那些浪漫的诗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专心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

她们真的是"最可爱、可敬"的一群人,他们承受着旁人无法想象的孤独,却成就了盛唐诗人的浪漫。

像岑参、李白这样,和妻子长期分居。如果是在现代的话,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做领了证的网友。什么叫领了证的网友?就是领了结婚证,但是分居两地长期见不到面,只能通过网络联系,就像不能见面的网友一样。我觉得这个叫法非常形象。

但是在他们那个没有通讯的年代,他们这样长期两地分居,叫做什么呢?我想到一个词,精神寄托。没有通讯,几年都不能见面,他们除了心理还有彼此,在精神上还有一个寄托,他们这种婚姻还有什么意义?

说到这,还有一个避不开的话题,那就是"性"。社会学家说,夫妻间如果没有生理疾病或意外,却长达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就是无性婚姻。一个月就叫无性婚姻,她们呢动辄几年。她们只能说:"宝宝心里苦啊!"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

古之圣贤都说,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性是婚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无论男女长期没有性生活不但对心理,对身体也是有影响的。纽约大学医药中心的专家莫斯可维茨肯定了"性"的疗效。他说,不管你有何症状,完美的性生活对你会产生一种有益健康的效果。

所以,我们应该向这些默默付出,奉献自己青春的女人致敬。

结束语

在盛唐,过着这样孤苦生活的女人很多。像杜甫的妻子,杜甫与妻子也经常分居两地。杜甫有一首著名的思妻诗《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中就可以看出,两口子分居两地的相思之苦。还有那些边塞诗人,他们也是长期与妻子分居两地。

都说盛唐的诗人浪漫,他们的确浪漫。但他们的浪漫,都是建立在妻子的孤苦之上的。是他们背后的那半边天,成就了他们的浪漫。

李白生平事迹表

历史记年、公元唐代纪年重要历程事迹纪略

697神功元年祖籍陇西郡李白系陇西汉将军李广之后,其先世因事迁西域。其父李客,神功初年,逃归蜀中。

701长安元年出生在蜀中据唐李阳冰、魏颢、范传正、刘全白、宋欧阳修、明杨慎、清王琦等著作,《新唐书》及近代学者考证,太白生于蜀中。

约在706神龙二年大悟磨针溪李白少时好嬉戏,见武母磨杵作针,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大悟,乃发愤读书。时年约六、七岁。

约在706/716开元四年匡山读书处在匡山读书十年,其间,从空灵法师学剑术、从赵蕤学纵横术,以诗文见长史苏受到赞扬:“此子天才英丽”,“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此肩也。”

717/719开元七年蜀中览名胜登剑门山(作《剑门赋》),青城山、峨眉山(《游峨眉山》),锦城散花楼(《春感》)、窦团山(《窦团题句》)。即“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

720开元八年当县作小吏太白少时即有令名,应聘作县吏。先后赋《谢令妻》、《观山火续句》、《观潮续句》等诗,因县令庸俗,不合而去。

725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二十五岁时,别匡山,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727开元十五年十载寓安陆寓安陆,与故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安州都督马公评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游江夏,历洛阳,“遍干诸侯”。

736开元廿四年携家向任城携家南下。子(伯禽)、女(平阳)同寓山东任城(济宁)。许夫人已逝世。

742天宝元年受诏赴长安初至长安,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滴仙人”,并说:“此诗可以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在宫中作《清平调》三章,作《答蕃书》。救郭子仪刑责。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观。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

744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太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杜甫诗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750天宝九年漫游复漫游已与宗氏夫人结婚,南北飘流。北去幽燕,预感祸乱。意欲“沙漠收奇勋”,作出《雪谗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与魏颢同游。

756天宝十五年从竟蒙冤“安史之乱”起,为济世平乱,参加永王李幕府。“不惜捐微躯,所冀旄头灭”。肃宗李亨以弟为叛逆,灭,李白受株连。初囚浔阳狱,狱中读《留侯传》。

758至德三年长流夜郎道江南宣慰使崔涣、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获释。但肃宗以太白“附逆”有罪当诛,郭子仪以官爵赎罪,乃流放夜郎。

759乾元二年半道遇赦还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宿五松下荀媪家》、《丁都护歌》。

761上元二年白发请长缨叛贼史朝义凶焰复炽,副元帅李光弼带兵平乱,太白前往入幕报国,患病,半途而返。依靠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

762宝应元年沉疴逝当涂太白逝世,一说患病,赋《临终歌》而卒。又一说泛舟彩石矶,因醉入水捉月而亡。代宗即位,拜白为拾遗,而白已逝世。

817元和十二年长眠青山麓初葬于安微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正月,范传正为实现太白“悦谢家青山”遗愿,迁葬于青山。

李白“少为当县小吏”事迹,记载于宋代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匡山大明寺碑记,可供考证。

  为了明白始末,关于李白作小吏期间的诗篇,以及野史传说,在此加以略述。本来,大如一国历史,小如一人经历,都只能撮要勾奇。同时,对于那模糊情节,也只能“略貌取神”。其所以一记,一则此一事迹类似桃源旧事,尚未外传;二则这非山巅水涯,可以寻访而得,三则藉此小吏事迹的一斑,还可窥见李白故里时期的全部活动。初露头角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又“三拟文选”,年纪轻轻,能诗能赋。长史苏见了李白的诗赋,向幕僚们热烈赞扬道:“李白这位少年,才华横溢。如果再努力学习,将来可以跟汉赋大家杨雄和司马相如并驾齐驱呢。”这一称赞,影响很大,李白在故里崭然露了头角。

742天宝元年受诏赴长安初至长安,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滴仙人”,并说:“此诗可以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在宫中作《清平调》三章,作《答蕃书》。救郭子仪刑责。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观。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

744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太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杜甫诗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有趣的历史故事

1隋唐小故事—毛驴告假

胡趱是唐朝宫廷的杂戏演员,因皇帝赏识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闲无事,便天天骑上毛

驴到朋友家下棋取乐。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热情远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驴子牵

到后院,细心喂养!”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灯,主人绝不肯让他回家。一天两天不新鲜,

数月如此,都知心头很为有这样一个难得的知心朋友而高兴。

一天,他正与主人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接到皇帝传旨,要他立刻进宫应差。

胡趱不敢怠慢,急忙让主人把驴牵来。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主人出来,胡趱急了,奔进后院,

只见驴子浑身是汗,直喘粗气,正从磨盘上卸下肩来,胡趱这才恍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胡趱又来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样,习惯地拉开嗓门喊道:“仆人们

多加草料,好好喂驴!”

胡趱冷笑一声说:“抱歉得很,今天驴子来不了啦。”

主人问:“为什么?”

都知就说:“昨天回去头旋恶心,卧在棚里起不来了,请您准它几天假,让他缓缓气吧!”

2 “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3居安思危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 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 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 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 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 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温馨提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 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 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 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4好学不倦 只有一个洞穴的老鼠很快被捉。 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老鼠首领带领着小老鼠出外觅食,在一家人的厨房内,垃圾桶 之中有很多剩余的饭菜,对于老鼠来说,就好像人类发现了宝藏。 正当一大群老鼠在垃圾桶及附近范围大挖一顿之际,突然传来了一阵令它们肝胆俱 裂的声音,那就是一头大花猫的叫声。它们震惊之余,更各自四处逃命,但大花猫绝不 留情,不断穷追不舍,终于有两只小老鼠走避不及,被大花猫捉到,正要向它们吞噬之 际,突然传来一连串凶恶的狗吠声,令大花猫手足无措,狼狈逃命。 大花猫走后,老鼠首领施施然从垃圾桶后面走出来说:“我早就对你们说,多学一 种语言有利无害,这次我就因而救了你们一命。” 温馨提示:“多一门技艺,多一条路。”不断学习实在是成功人士的终身承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198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