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先秦诸子著作当中最具有文学性的一部。
袁行霈老师也说过,“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的内容主要反映了庄子派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庄子从不满现实的思想出发,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庄子对于人的精神自由表达了热烈的渴望和向往,充满了幻化的色彩,发之于文,自然包含着极其浓烈的文学意蕴。
《庄子》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为想象的丰富多彩与构思的奇谲怪诞。庄子的思想所独有的奇幻色彩,在表达出来的时候,自然而然得有丰富的想象。庄子善于虚构,其叙事不仅情节曲折,而且能借助寓言、行为、神态等诸多方面,把事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生动。《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幻万千。
如《逍遥游》开篇便言鲲鹏之变化,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鲲鹏之变化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极其壮丽而又超乎想象的艺术境界。
《庄子》的文学色彩在于“任其性命之情”,强调保持真性情和重视真情的抒发;又兼他独特的诗人气质,因而在哲理的阐述中往往蕴含着浓烈的情感,这也是庄子散文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庄子》的语言就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如诗一般优美,飘逸。
如《逍遥游》末段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一段语言优美流畅,非常贴切地表达了逍遥自在的心境。
先秦散文有哪些特点?
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
《战国策》长于辞令,其所记载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
《论语》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庄子》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孟子》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
《荀子》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
虽有佳肴是先秦散文吗?
《礼记》,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记》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它包括秦朝及秦朝之前的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
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
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
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
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
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
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汉代的赋。
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讲究文采、韵节,通过“铺采■文”以“体物写志”。
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赵人荀况,但汉人常把赋和辞连用,称为辞赋。
这是由于汉赋多模仿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汉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收为一集,名曰《楚辞》。
辞赋连用,表示汉赋和《楚辞》之间的继承关系。
由于汉代上层统治集团的提倡,赋的创作盛极一时。
据班固《两都赋序》记载,在成帝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加上西汉末和东汉的作品,数量当更为可观。
初期的汉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其形式同《楚辞》没有什么区别。
景帝时枚乘作《七发》,开创了一种进一步散体化、以铺张为能事的新赋体。
经过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的发扬光大,新体赋在武帝以后繁荣起来,成为汉赋的主流。
新体的汉赋一般又可分为大赋和小赋两类。
从内容上看,大赋多是铺叙夸耀都城、宫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规模行猎的场景,旨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讽谏之意。
主要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等。
这些大赋写得富丽堂皇,很有气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一的汉帝国的声威和上升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既穷奢极欲又发扬蹈厉的风貌。
但大赋为达到形式上的华美恢宏,往往夸张浮饰又大量堆砌词藻,喜用冷字僻词以炫博争奇,兼之后期的大赋多摹拟而少创新,行文板滞,这些都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小赋篇幅较短,或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内容比较广泛,风格比较清新,主要流行于东汉。
著名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有什么特色?
先秦散文 1、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墨子》则虽大多为语录体,但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孟子》正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荀、韩的文章已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 2、重点内容: (1)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
左传》尤其善于叙述战争。
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曲折细致,并注重把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揭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叙说军事行动。
虽不重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但也能写出战争的波澜起伏和紧张气氛。
例如:《齐晋?之战》(节录)通过将帅的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
通过齐侯骄狂、晋国将帅勇猛的语言、动作的对比,来反映战争的胜负的原因。
(2)《战国策》长于辞令的特点。
《战国策》主要记述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
这些人物大多思想敏锐,长于辞令。
他们游说的辞令大多谈锋矫健,铺陈夸张,迂回曲折,讲究修辞。
因此,全书中到处是辞采绚烂、文笔酣畅的篇章。
《战国策》中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
有的寓言故事至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例如:《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和营造“三窟”,反映齐国贵族为巩固政治地位所采用的权术,塑造了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
(3)《论语》散文的特点: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4)《庄子》散文的特点: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例如:《庄子。
逍遥游》先以鲲鹏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指出大小之间的分别,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
最后归结到庄子所理想的最高境界是顺应自然,忘其自我、超然物外、绝对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是庄周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
鲁迅评论《庄子》散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5)《孟子》散文的特点: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本文先以六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有作为的人都是曾历经挫折磨难的。
然后联系到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外患的忧惧,上上下下高枕无忧,就会有亡国的危险。
在以上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解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句意为:无论是个人或者国家,在忧愁祸患中才知奋发,得以生存发展,而沉湎于安逸欢乐中就会衰败灭亡。
(6)《荀子》散文的特点: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
例如:《荀子。
劝学》 四、楚辞 1、楚辞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体”诗歌的创造者是屈原。
最早把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楚辞体作品辑录成集的人是西汉学者刘向。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叙性政治抒情诗。
背诵:“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2解释: (1)苟余情其信?粤芬猓ゎ?颔亦何伤! 苟:只要。
信:真正,确实。
?好篮谩A芬أ壕³献ㄒ弧n?颔: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句意为:只要我的内心真正坚持美好的操守,精诚专一,即使一直遭受困苦,饿得面黄肌瘦,又有什么值得悲伤! (2)固时俗之工巧兮,?凉婢囟拇怼!? 工巧:善于投机取巧。
?粒何ケ常シ础9婢兀赫饫镏阜ǘ取4恚和耄创胧!? 句意为:现在的世俗是善于投机取巧者得势;他们违背国家的法度,改变正确的政策措施。
3。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
《离骚》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报国无门的极端痛苦。
诗人的理想是革新楚国政治,振兴楚国。
诗中一再提及要实现“美政”,就是要“举贤授能”和坚持法度。
诗中回顾自己为此不懈的追求和斗争经历,最后在救国事业走投无路之际,表示要以身殉国。
《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诗人反复强调“好修”和美德,
《庄子》以?、?、?,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本人既是一个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
庄学的后人,也受了他的感染。
因而,《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并且,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先秦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影响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小说创作的滋养,尤为明显。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纪》、《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先秦叙事散文记述历史事件时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左传》、《战国策》高超的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史传文学著作《史记》就吸收了《左传》、《战国策》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一些史实略加修改便加以利用。
少数特别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动就直接录入。
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了《左传》开创的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写史传统,他们不仅是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其作品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作品。
《左传》的叙事艺术,如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视,对历史时间故事化的描写,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等等特点,在后代史传文学中都有充分体现。
《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代史家所继承,而《史记》的奇诡文风,显然与《战国策》的辩丽恣肆有直接关系。
总之,先秦叙事散文是我国史传文学最初成就,其沾溉后世,不言而喻。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
韩愈《进学解》说他“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传》。
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
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
对《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历来甚多。
柳宗元尽管曾作《非国语》批评《国语》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还是认为“其文深闳杰异”,其为文即以《国语》为法。
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
这种影响持续不断,在苏洵、苏轼等后代作家的散文中,还可以体味到先秦叙事散文的神韵。
《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也起过促进作用。
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
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