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浪漫的诗句是?

世界上最浪漫的诗句是?,第1张

  1、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佚名《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李白《三五七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佚名《凤求凰·琴歌》: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 狂。

  6、郑愁予《赋别》: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7、李白《三五七言》: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8、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9、曹植《明月上高楼》: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10、纳兰性德《虞美人》: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11、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2、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13、陈衡恪《题春绮遗像》: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14、梁启超《台湾竹枝词》: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15、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16、司马光《西江月》: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17、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张先《千秋岁》: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9、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0、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1、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2、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23、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4、张仲素《燕子楼》: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25、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6、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7、张可久《塞鸿秋》: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28、徐再思《折桂令》: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29、李冠《蝶恋花》: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30、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1、佚名《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32、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3、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4、文廷式《蝶恋花》: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35、曹雪芹《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36、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37、况周颐《减字浣溪沙》: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38、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39、佚名《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40、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41、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2、李之仪《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3、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44、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

  45、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46、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7、苏武《结发为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48、聂胜琼《鹧鸪天》: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49、柳永《昼夜乐》: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50、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51、席慕蓉《印记》: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52、范成大《车遥遥篇》: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53、戴叔伦《相思曲》: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54、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5、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56、顾敻《诉衷情》: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57、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58、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59、乐婉《卜算子》: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60、白居易《浪淘沙》: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61、温庭筠《杨柳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62、邵瑞彭《蝶恋花》: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63、晏殊《玉楼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64、曹雪芹《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65、周邦彦《玉楼春》: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66、曹雪芹《红豆词》: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67、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68、冯小青《怨》: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69、朱彝尊《高阳台》: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70、贺铸《横塘路》: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1、张泌《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72、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73、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74、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5、陈叔达《自君之出矣》: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76、苏武《结发为夫妻》: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77、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78、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79、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80、佚名《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81、秦观《八六子》: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82、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83、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84、晏殊《玉楼春》: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85、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86、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87、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88、卢仝《楼上女儿曲》: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

  89、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

  90、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91、辛弃疾《鹧鸪天》: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92、曹雪芹《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93、晏殊《鹊踏枝》: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94、白居易《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95、陈端生《寄外》: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96、苏曼殊《本事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97、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98、晏殊《鹊踏枝》: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99、李煜《清平乐》: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00、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简介

  伏尔泰(Voltaire,16941121-17780530):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基督教会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

  维克多•雨果(l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的《颂歌与杂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有一次看见姐姐的几个孩子饿得直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出狱之后,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

  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富翁。他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他处处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骗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监狱的路上,他设法逃脱了。

  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

  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

  《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英语,有对话和短文。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文,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讲稿。是在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一百年后,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上发表的演说,这篇演说有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有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有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和对良知的呼唤。

1、文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可以将文章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高度评价了伏尔泰世纪性的贡献。

第二部分:(从各位先生,在大革命前到于是,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回顾历史,具体论说伏尔泰对人类思想上的卓越贡献和他伟大的人格给人类的影响。

第一层(从各位先生,在大革命前到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写伏尔泰思想上的贡献。

第二层(从我刚才用过两个字,微笑到于是,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写伏尔泰的人格魅力。

第三部分:(从各位先生,只有希腊、意大利和法兰西享有以人物来命名时代的特权到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号召人们捍卫自由、追求真理。

2、本文具有如下特点:

⑴ 立场坚定:

演讲稿在立场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鄙弃什么、呼唤什么都应该明朗。这篇演讲词热情颂扬了伏尔泰先生的思想及人格力量,讨伐了十八世纪欧洲社会里强大的神权和王权。对伏尔泰先生的评价,用了巨星荣耀曙光伟大英雄不屈不挠坚定不移心平气和深造睿智肃然起敬等词语,表明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人类先贤的`礼赞。而对那个社会及一部分与自由真理不合拍的人,用了轻薄无聊凄惨忧郁暴君凶神无恶不作欺上媚下凌驾虚伪狂热阴险威胁侮辱迫害流亡野蛮黑夜坟墓等感情色彩鲜明的贬义词,予以坚决的鄙弃和否定。

⑵ 激情澎湃:

文章充满发自内心的昂扬的激情。在句式上多用短句、对称句、排比句。如回顾历史的时候,有这样一组连续短句设问:而在那个阶段的人类社会,人民是什么?是无知。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司法是什么,是没有公正。矛头直指伏尔泰所处的神权与王权统治的十八世纪。而评价伏尔泰用如椽巨笔战斗时,用了这样两组排比句: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流亡。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整齐的句子形成强大的抒情气势,极富感染力。除了句式,人称的巧妙变化也为作者情感的抒发提供了帮助。贯穿全文的几乎都是第三人称,作者一般用伏尔泰他。但在作者演讲基调渐趋平和,回顾历史后,作者自然地转为了第二人称:于是,伏尔泰啊,你发出厌恶的呐喊,这将是你永恒的光荣!于是,你开始和过去打一场可怕的官司,你为人类的诉讼案辩护,驳斥暴君和凶神,你胜诉了。伟大的人物,你要永远受到祝福。好像直接面对伏尔泰,将崇敬之意、礼赞之情抒发得更直接更强烈。

⑶ 语言诗意:

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在这篇演讲中很好地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任何一种语言风格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思想和感情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语言也不例外,在本文激情洋溢的语言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与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而其语言本身,则体现了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渲染夸张等特点。例如: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对于这些语言,应联系背景来品味,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美感和激情。

(1)“巨星”“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2)有的人死了,但他的思想精神永远活在世间,活在人们心里,虽死犹生。

(3)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4)黑暗与邪恶 正义与光明 因为伏尔泰无论是受到诅咒还是祝福,都已经活在人民的心里,是永远都去除不了的。

(5)这是用浪漫主义情感的语言总结伏尔泰的生活背景、历史年代。他“经历了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即“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即“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

(意对即可)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一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

敬之情。

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和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

“智者”形象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伏尔泰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认识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和对启蒙思想在当代阐发。

2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结合课前的预习,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比如:1762年轰动欧洲的“科拉事件”,以 及伏尔泰为西尔旺、蒙巴伊、拉巴尔等 人鸣冤,为他们洗脱罪名、恢复名誉的故事。也可以介绍伏尔泰、雨果的生活经历和成就。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用两节课的时间,通过学习一篇演说词,走近法兰西的两位杰出人物:伏尔泰和维克多·雨果。他们相差整整一个世纪,伏尔泰于 1778年病逝,雨果生于1802年,他们二 人并没有面对面的交往。但是,阅读过本文的人,无不被雨果对伏尔泰的敬爱 与景仰之情感染。

二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1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介绍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和他所生活的时代,高度评价其世纪性的贡献。

第二部分:(2-9)歌颂伏尔泰的丰功伟绩,从两个方面评价其卓越的贡献。

1 2-8 介绍他在思想领域的启蒙作用。

2 9 介绍他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手迫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正是思想启蒙和现实关怀成就了伏尔泰的伟大。

第三部分:(10-12)赞扬伏尔泰的非凡人格。雨果专门赞美伏尔泰“睿智的微笑”。这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 ,又有含有黎明的曙光。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第四部分:(13-14)介绍伏尔泰的时代意义。伏尔泰标志着一个新纪元,新时代需要伏尔泰。雨果表达了追求伏尔泰,于黑暗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2.有感情地范读节1,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a.在节l中找出最能够体现雨果对 伏尔泰评价的一个词和一句话。

b.为什么雨果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

c.世人怎么对待伏尔泰的逝世雨 果呢

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升认识:伏尔泰 获得祝福和诅咒,都是因为他向旧社会宣战。

明确:

a.“巨星”、“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

b.因为他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担负着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 责任。

c.世人有两种态度:诅咒和祝福。雨果认为,这是荣誉最美好的两种形式。

3.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体会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

结合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以及查找到的资料,理解雨果的评价。

4: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口中他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独 立思考,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总结学生的发言,分析得出:文中的伏尔泰表现出两种形象:斗士、智者。

明确:如:节8中“他孤军奋战”、 “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节1l中“从这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

5.分析“斗士”的形象。组织学生自读、讨论:

a.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b.对象是谁

c.以何种方式

d.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e.结果怎样

明确:

a.时代的原因: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司法黑暗。 ‘

b.对象: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

c.方式:独自一人,一枝笔(轻如和风,猛如雷电)。

d.表现: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尔辩护。

e.结果:胜利。

6.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归纳提升:伏尔泰是“法兰西思想之父'’,他经历了君主专制由鼎盛到衰败的转折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自由和民主的声音。引导学生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结合鲁迅的形象,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 (倔强的斗士形象)

7 分析“智者”的形象:雨果抓住伏尔泰的什么特点去表现的

明确:抓住伏尔泰的“深邃的双目”和“睿智的微笑”进行描写。

8.师生共同朗读节12,体会雨果是如何描写伏尔泰的“微笑”的。

明确:有感情地放声朗读,能够读出雨果激动的心情和情感。理解作家借助“微笑”,呈现出伏尔泰的成就。

9.提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特点进行描写?

明确:对于斗士的形象,“微笑”所造成的反差最大,能够表现出伏尔泰的

性格,感染的效果更加强烈

三 提高认识,拓展思路:

1 1.雨果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塑造了一位“斗士”和“智者”的形象。在雨果看来,伏尔泰“是一个新纪元的到来”。请学生思考其原因。

明确:结合节13,能够认识到:伏尔泰把自由的精神和民主的思想带到人们中间,引起人们思想彻底的变化。

2.引导学生结合上文,从“人“和”公民”、 “权力”和“职责”人手,理解“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仔细阅读课文,讨论并交流意见,能够体会到:作为人,我们有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权力;作为公民,我们有遵守法律的职责。

3.讲解:伏尔泰形象的意义在于,他不代表行政权力,他代表进步的文明思想。在他生活的时代,君主的权力、宗教的权威,束缚着人们;而伏尔泰的目的就是推翻权威,建立自由。(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定要组织学生讨论。

明确:想象18世纪的历史现实,尽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雨果对于伏尔泰的论说和评价。遇到无法理解的要点时,要向教师提问,或者和同学交流。

总结全文,体会语言特色

1.在演说词的最后,一般都会发出号召,达到感情的最高点。选择学生感

情充沛地朗诵最后一段。

2.提问:雨果由对伏尔泰的赞扬,进而又写了什么

3.雨果写这些哲学先驱的目的何在

4.组织学生讨论,结合演说的特点,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

1.结合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节14,能够读出作者的激情。

2.作者由伏尔泰联想到一批哲学伟人:卢梭、狄德罗、孟德斯鸠等先驱哲学家们。 ,

3.回答:重申自由、民主和真理的重要,鼓舞人们能够继承前人的精神,向现实宣战。

4.充分讨论,积极发言。可以结合自己所阅读过雨果的作品来谈。

本课总结

本文是雨果著名的演讲之一,全文贯穿着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文中有许多意义深刻、内涵隽永的句子,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细细体会。

补充资料

伏尔泰本名是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年出生于巴黎一个法院公证人家庭,“伏尔泰”是人们最熟悉的一个笔名。

在日内瓦附近的法国边境,有个小镇名叫菲尔奈。佚尔泰为躲避政治迫害来到小镇居住。他在这里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包括著名的哲理小说《老实人》和《天真汉》。同时他还从事各种政治社会斗争,特别是他为“科拉事件”等宗教迫害案平反昭雪所进行的斗争,轰动整个欧洲,为他赢得了崇高的荣誉。欧洲进步人士尊称他为“菲尔奈教长”,他所居住的菲尔奈小镇则被称为伏尔泰小镇,一度成为欧洲舆论的中心。

镇上有一座纪念伏尔泰的雕像,附近还有他的故居。这座青铜雕像不太高,伏尔泰笑眯眯地站在一块岩石底座上,微弓着背,长发披肩,身着大衣,手拄拐杖,仿佛刚从什么地方回来。如注的雨水从他拧结的眉峰和大衣的衣襟上滴落下来。从雕像的面部表情中,特别是那带着挪揄的微笑中,你可以看到一种坚韧的意志、讽刺的才智和洞察毫末的智慧。很难想象,就是这个小老头,在300多年前,成为启蒙运动的旗手、思想界的泰斗,使整个欧洲都不能不倾听他的声音。

伏尔泰生前仰慕中国文化,曾自称是孔子和康熙的学生。在碑文所列举的主要作品中,包括他根据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写的剧本《中国孤儿》。

1778年2月,这位84岁的启蒙泰斗重返阔别多年的巴黎,公众对他的欢呼致敬远远超过对帝王形式上的礼遇。这是他一生事业和荣誉的顶点。同年5月30日,伏尔泰因病与世长辞。

伏尔泰

伏尔泰(1694—1778年)原名佛兰苏阿-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其笔名。他出生于巴黎。自幼受过良好教育,表现了聪明才智。他从小就喜爱文学,立志当文学家,中学毕业后就成为一名无职业的文人。启蒙运动兴起以后,伏尔泰成了启蒙运动的旗手。1717年,伏尔泰因为写讽刺作品攻击宫廷的*乱生活,被投进巴士底狱,关了11个月。1718年,他发表了悲剧(奥狄浦斯王),并在巴黎上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一举成名,从此用伏尔泰笔名。后来,伏尔泰因得罪一个贵族而被放逐出法国,动身去英国。在英国期间,他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和洛克的哲学著作。1729年,他回到法国,创作了历史剧《布鲁杜斯》和悲剧《采儿》,获得成功;同时,经营商业,获利不小,使他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1734年,伏尔泰出版了《英国通讯集》,以书信体裁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宗教、科学和哲学,对法国的宗教教派斗争进行了抨击,并表达了自己的哲学和宗教观点。这本书遭到当局的禁止,被当众焚毁。此后,伏尔泰在洛兰省边境一个幽静的城堡中住了14年,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著作,用不同的笔名发表,从各个方面攻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反动统治。伏尔泰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达官贵人为了沽名钓誉,纷纷同他交往,如普鲁士王储腓特烈(即后来的腓特烈二世);法国还于1746年让他进入法兰西学士院。但是,后来他发现包括腓特烈二世在内的封建统治者并不是真正赞同他的观点,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主往来。1755年,他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佛尔纳定居下来。此后,他继续写作,发表了哲学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不朽名著。他还为一位被法国法院残害致死的新教徒卡拉呜不平,并最终迫使法国政府为卡拉平反。伏尔泰的坚决斗争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摧毁了教会的威信,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铺平了道路。由于伏尔泰的威信越来越高,封建统治者为了迎合民众的需要,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1778年,伏尔泰被巴黎人民作为伟人迎进了巴黎。当时巴黎全城轰动,巴黎剧院首演他新写的悲剧《伊兰纳》,演员们在舞台上抬出了他的大理石半身像,并为它举行了加桂冠仪式。这一年5月底,他在佛尔纳逝世。伏尔泰死后,先是葬于香摈省一个小礼拜堂内;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把他的遗骸运到巴黎著名的先贤祠重新安葬,当时他的灵车上写着这样的的句子“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伏尔泰创作了许多著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启蒙运动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

雨果出身于军官家庭。童年时随父到过意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时代他走上了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道路。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遭到失败。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鲁塞尔。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坚持写作。并于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于巴黎。

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伏尔泰(1694-1778年)

伏尔泰原名弗兰苏阿,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父亲是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做个法官,但他对文学发生兴趣,后来成了一名文人。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一亲身感安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他深刻地;预见到革命必然到来,他对朋友说:“我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撤下革命的种子,尽管我自己未必成为革命的见证人,但它是必然要到来的。”

伏尔泰才思敏捷,一多才多艺。他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曾因辛辣地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列为禁书,他本人多次被逐出国门。1725年他被迫流亡英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究英国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研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

伏尔泰写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他又写过不少历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在哲学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4牛顿哲学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伏尔泰非凡的才智,锐利的思想以及他对黑暗的封建专制主义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的声望。统治者也念利用他。路易十五请他当过宫廷史官,普鲁土国王腓

特烈二世把他待为上宾,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曾接见过也,但最终都由他的叛逆由思想而不欢而散。痛苦的经历使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王往来。

伏尔泰尖刻地抨击夫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不过伏尔泰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县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

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

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采源于感觉经验,但他又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他对劳动人民是十分鄙视的,认为他们只能干粗活,不能思考,说“当庶民都思考时,那一切都完了”。

伏尔泰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他的各个方面都有局限性,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在他的身上也深深地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不过他在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中作出的巨大的贡献,还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304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