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卢梭和伏尔泰有恩怨?什么恩怨?

为什么卢梭和伏尔泰有恩怨?什么恩怨?,第1张

  他们各自的伟大都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俩活动在同一历史舞台之上,死于同一年,一前一后被请进先贤祠,棺木相距不过咫尺:世界上本来不应该有比他们更接近的人了,他们也应当是最亲密的战友。然而,众所周知,他们生前却是冤家对头,互相仇视,互相攻击,至死不息。

  这也许是因为我住在日内瓦的缘故,使我老惦着这档事。这里处处有两位大师的遗迹:卢梭在这里刮刮入地,伏尔泰在这里安享晚年。有时翻翻两人的著作,常为他们思想的犀利和心胸的宽广而叫好,这时就又为他们的嫉恨和狭窄而叹息。我弄不清楚他们究竟为什么如此决绝地翻脸,也搞不懂又为什么他们偏偏要挤在日内瓦这么个小地方,以至应了冤家路窄的说法。于是总想借什么机会,一吐骨鲠为快。

  本来他们都是以巴黎为主要活动舞台的,后来却都向往起日内瓦来了。也许巴黎和日内瓦代表了一个文化坐标中的两极。

  早年在巴黎风光十足的伏尔泰,晚年在日内瓦大置房产(他也许是大文豪中少有的甚至是唯一的在生意场大获成功的人),定居下来,一住二十多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甚至把自己称作“瑞士人”。对这两个城市,他有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觉得,25岁时人应当生活在巴黎,而50岁时要生活在日内瓦。”他没说为什么,但从以下的话中可略知其意:“我老了,病也多了,我的身体需要一个好医生,我的精神需要一个象日内瓦这样的社会环境。”巴黎朝气蓬勃,人才济济,明火执杖,是年青人打天下的地方;日内瓦则是世外桃源,净土一片,是暮年老骥沉思冥想的去处。

  但伏尔泰这一住不要紧,却打破了另一个人的“海归”梦。这人便是卢梭。

  比伏尔泰小18岁的卢梭在地理上的人生道路正与伏尔泰相反:他生于日内瓦,之后去法国。从小是孤儿的卢梭,反对加尔文主义,很年轻时便退出当时在日内瓦占统治地位的新教组织,而皈依天主教。由于对新教的叛逆,卢梭在日内瓦当政者眼里是一名异教徒,受到种种指责,最后被取消了公民权。于是卢梭十二岁时徒步流浪去法国,在巴黎自学成才并成名。

  1754年卢梭回到日内瓦,在那里被当作文豪受到隆重热烈的欢迎,当局撤消了以前对他所有的指责,当然不用说还恢复了他的公民权。日内瓦是个注重实际的地方。而卢梭似乎对他在日内瓦受到的待遇十分满意,自称“日内瓦公民”,住了很长时间。他本打算在日内瓦重新定居下来,但后来听说伏尔泰即将要搬到日内瓦来住,居然马上改变态度,带着家人又匆匆回到了巴黎。两人就是这样,从一开始成名,就保持着一种莫名的疏远和冷淡。

  也许是出于礼貌,也许是想打破两人难耐的互相沉默,1755年卢梭把他参加第戎科学院竞赛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这篇在人类思想史上有地位的文章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人类的不平等是人类自身在社会化进程中造成的。这本来是启蒙时代思想丰收的硕果之一,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出于难以揣摩的动机,收到书的伏尔泰却不打算作如是说。1755年8月30日,他就卢梭的这本新著给作者回信。回信的第一句话便是:“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类的新著,谨表感谢。”一下子就把问题定了性:反人类。但是好笑的是,他接着还要表示“感谢”,使这个句子显得相当古怪,相当别扭:既然是这么“反动”的书,何谢之有?

  如果是为了表示礼貌,那也一般先说:收到您的新著,谨表感谢。然后再说:但这是一本反人类的书……现在的句子,把礼貌和抨击不加转折地揉合在一起,产生的是讽刺和幽默的效果,或者说,带有的是一种随随便便的风度。

  这种讽刺,这种随便,在信的下文有着更充分的体现。伏尔泰接着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不过,由于我丢掉这个习惯已有六十多年,我遗憾地意识到要重操旧习在我是不可能的了……”

  在伏尔泰看来,卢梭关于人类社会化带来的人性堕落的说法是要把人类拉回到史前野蛮时代去。卢梭的思想当然不是如此。我在这里没有必要去对他们的哲理展开对比分析,因为伏尔泰的批评表现为一种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讥刺,与两人的深层思想没有太大的关系。聪明如伏尔泰,他是不会不知道卢梭决非他的敌人。我们在同一信中还可以看到伏尔泰对卢梭的关心:“我从夏比意先生那里得知,您的健康状况很不好。您应当回到您的故土,呼吸家乡的空气,享受自由,与我一起喝当地母牛产的奶,在大自然中悠然倘佯……”这应当说是很亲切的话。但是由于上下文的关系,让人感到这似乎是说:怪不得你的文章如此糟糕,因为你的身体很糟糕!

  伏尔泰在这样随便说说笑笑,举重若轻,但收信人却没同样的心情。作为日内瓦人的卢梭,敏感而缺少幽默,不象法国人那样开朗。伏尔泰的这封信,本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对卢梭的心灵却是打击不小。他在给伏尔泰的回信里说:“现在轮到我来对你表示万分的感谢。我把我那本糟糕的书寄你,不是为了得到你如此的‘恭维’,而仅仅是把你当作自己阵营的首领而尽的义务和表达的尊敬……”语句充满讥刺,也满含委屈和痛苦。

  两人没有寻找修复关系的愿望,反而在怨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756年伏尔泰发表长诗《关于里斯本灾难与自然法之诗》,卢梭觉得“报仇”的机会到了,发表了评论“关于天命的通信”,其中极力抨击伏尔泰诗中的“绝望”情绪。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部以后成为法国大革命圣经的著作,则被伏尔泰抨击为“非社会的”。可以想象,假如两人并非敌人,甚至是朋友的话,这样的评论是不会出现的。没有什么真正的内在的哲学思想差异能够导致这种冲突。

  假如说,这些还可以说是思想或学术上的争论的话,以下事情的表现就纯粹是闹着玩了:

  有一次,日内瓦大剧院起火,伏尔泰写了篇匿名文章(《日内瓦战争》),揭发说火是卢梭放的,因为卢梭反对剧院文化。

  而当日内瓦民众发起捐款为伏尔泰塑造铜像时,卢梭则寄去2个法朗,以示嘲笑。

  在以后的对垒中,双方用词越愈尖刻,例如“大儒主义者”,“厌世者”,等等。伏尔泰于1764年匿名发表《公民的情感》一文,抨击卢梭将子女送入孤儿院的事。正是这篇东西促使卢梭动手写下了名垂后世的《忏悔录》。这算是两人争吵唯一的积极成果。我想,假如伏尔泰知道这样的结果,他也许不会写那篇文章的。

  有趣的是,这两个大哲学家都是在对方的故乡——伏尔泰在日内瓦,卢梭在巴黎——对对方进行口诛笔伐的。卢梭称伏尔泰是个“流浪汉”,伏尔泰则说“我真怀疑巴黎文人是否真会欢迎这个外国人”。两人似乎都爱上了各自的住地,却忘记了那是对方的故乡!

  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一封信,这也是他写给伏尔泰的最后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他附在《忏悔录》里。信的第一段非常著名:“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日内瓦收留了您,您的报答便是断送了这个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极力为您捧场,您的报答便是挑拨离间: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使我将客死他乡……”信是这样结束的:“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别了,先生。”

  收到信后,伏尔泰不知作何答复,一直没有回信,但忍不住到处发泄。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他写道:“我收到卢梭一封长信,发觉他是越来越疯了,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事。”在给另一个朋友的信中更写到:“卢梭真是个大疯子,一个坏疯子。他想让人相信我在迫害他……”

  这些话,卢梭的也好,伏尔泰的也好,今天看来,只能使人忍俊不禁,都不是什么值得分清是非的事。

  但无论如何,伏尔泰与卢梭互相关注着对方,尽管是带着仇视的眼光。在某种意义上,两人之间的激战甚至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必要支柱。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说:“当我离开人间时,我热爱上帝,热爱我的朋友,也不嫉恨我的敌人。”卢梭当在他所不嫉恨的人中间吧?33天后(7月2日)卢梭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也离开了人间。他们两人似乎不能单独在这世间上活着……

  1791年,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在边境露馅,被革命党逮捕,送入监狱。7月11日,革命党人把他们的精神领袖伏尔泰的灵柩请进先贤祠,作为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伟人供奉起来。连绵十几里长的送灵柩队伍故意在路易十六囚室窗口下经过,以进一步刺激这个即将上断头台的皇帝的神经。

  三年后,1794年10月11日,按照法国国民公会作出的决议,卢梭也也被请进先贤祠,受到与伏尔泰同样的待遇。是日,成千上万的人在先贤祠前举行隆重仪式,然后把卢梭的灵柩安放在离伏尔泰墓地仅几尺之遥的地方。这并不是法国人的幽默,要把两个仇人放在一起让他们在天堂继续恶斗,而是人们根本不把他们的争论、他们的怨和仇当一回事。历史更把这场战争给抹去了。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多次来日内瓦,第一次是1845年,当时是他姐姐新婚,福楼拜家庭全体成员陪伴新婚夫妇去意大利旅行,回法国时,沿莱蒙湖走了一下,从巍维经洛桑,直至日内瓦。

  关于这次旅行,福楼拜作了一些笔记,大部分是用极其简短的文字对所见事物作的印象主义式的记录。例如:

  “洛桑风格沉重,好。——丑女人,缺乏风度。——不止一个。——目光交流(意大利杂货店女人)。

  “尼翁(距日内瓦20公里的一个小镇):安静,温柔的城市,是个养病的地方。”

  在日内瓦,他继续用这样的笔调写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景点。但有两个地方,他却作了较为详细的激情洋溢的描写,它们是卢梭岛和伏尔泰故居,这两个敌对伟人的纪念之地。我节录如下:

  “卢梭岛:晚上,当我进入那里时,人们正在演奏音乐。这是一些德国人,以一种舒坦的方式吹着铜管。他(卢梭)端坐在椅子上(指卢梭的雕像),纹丝不动,脑袋向前微倾,神态机智而又温和。——左面,几棵挺拔的杨树在风中微微的抖动。——他是多么爱音乐,这个可怜的让•雅克(卢梭的名字)。我思念着他,用我全部的灵魂思念着他……这是怎样的一个人!怎样的一个灵魂!怎样的溶岩、怎样的冲击波!……帕蒂尔作的雕象真是太漂亮了,我都不敢肯定,是否它只是在我身上产生这样的效果。”

  “伏尔泰故居:城堡(伏尔泰住在一个城堡式的房子里)位于小树林中间。透过细雨,树叶是淡绿式的。——小城堡只有一层楼,二个厢房,三个短楼梯,中间那个通向伏尔泰的工作室,从那里可以看到花园。……应当在那里关上一天,独自散步。凄凉、空旷,绿色的光线从窗口射入;我被一种陌生的忧伤感攫住,为这十八世纪充实的一生和明智的存在的逝去而感到遗憾。我想像着这个男人每天从客厅进入这间屋子,打开所有的窗门……接待我的是伏尔泰在世时的仆人,一个普通老头,似乎还沉浸在对他主人的回忆中。他曾为伏尔泰服务了5年,是他负责购买日常用品。‘你和他说过话吗?’‘啊,当然。先生,好几次。他是个干瘦的人,很瘦。’‘他好吗?’‘好,先生。但不能对他不服从。他脾气很大,经常发火,……他揪我们的耳朵,他揪了我好几次。但大家都很喜欢他。他很好,慷慨,但决不能忍受对他的不服从!’我用渴望的眼光盯着这老头,试图在他身上收集到伏尔泰留下的什么东西!”

  福楼拜不会不知道两人的关系,但他在游记中只字未提这点,有的只是对他们的仰慕和思念,至于两人的恶斗似乎是不值一提的细末微节。法国人把他们俩都请进先贤祠,还让他们紧紧挨着,当源于同样的想法。

  我理解人们对卢梭与伏尔泰关系的沉默:重要的是他们各自的伟大贡献,吵架毕竟是人之常情,无足轻重。但是,他们的恩怨真的一点启示也没有吗?我想还是有的,那就是:人类之间的仇恨,除了利益因素之外,很多是源于某种小小的东西: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情绪,一种感觉,尽管细小微弱,一旦燃烧蔓延,足以把友情撕裂,把理性抛弃,直到使人疯狂,不可收拾的地步。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个永恒的难题。伟人们尚且无法解决,何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呢!人啊人,你就是这么一种任性而又危险的动物!

她叫玛利亚蒙台梭利,一名意大利女教育家(1870~1952)。

这位意大利女人有多牛?光看曾受益于她的教育理论的学员就可以从中略见一斑了——

比如,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都曾接受过以她姓氏创立的蒙氏教育的熏陶。

蒙氏教育培养出这么多世界级的名人,它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呢?

蒙氏教育厉害在她对家庭教育主从关系的颠覆性理解。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刚出生的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我们大人去点缀着墨,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灌溉养育。就像古话说的那样,“玉不琢,不成器。”

而蒙氏教育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自发生命力的个体,对周围环境有着很强的学习和吸收能力。而且在特定年龄阶段,他对某些行为规范或感觉会变得很敏感,此时加以针对性地引导将事半功倍。

也就是说,在蒙台梭利的眼里,具有自发生命力的孩子是主体,而家长是协助者的角色,是次体。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蒙台梭利创立的蒙氏教育方法,如今已是欧美最受欢迎的幼教理论之一。

01儿童的成长,源自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

蒙台梭利说:“儿童的成长,源自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

“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请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自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就是说孩子天生就有自发的生命潜能,他们会依靠这种潜能自发成长。

田亮就深谙这个道理。

田亮给女儿田雨橙十岁生日庆生,他在微博上写道:“放肆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吧!无论做什么,爸爸都希望你能开心。”

他对记者说女儿未来的发展要顺其自然,当然会以学业为重,我会保护她的天真,剩下的,就交由她自己选择,然后有方向性地引导。

田亮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没有规划女儿也走他跳水的老路,而是鼓励女儿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父亲正确的引导之下,田雨橙每天过得都像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滑板、网球、小提琴等样样不在话下,多才多艺。

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耻的错误。

如果孩子的生命体验是被动参与、或者是别人意志强加的结果,那么,不管对方的意志是多么的正确,孩子本身都会感到极不舒服。

身心灵治疗大师许添盛曾为一个23岁的名校毕业生做过心理辅导。

许添盛

这位男生从名校毕业后找到了一份收入不错又体面的工作。在外人眼里,他头顶上的光环璀璨夺目,令人艳羡。

可是男生却终日酗酒,懒得去上班。结婚以后也从来不顾家庭,包括对自己的小孩。除了喝酒,还是喝酒。

他对许医生说自己很恨母亲,因为从小到大母亲给他包办了一切。读哪所大学,念什么专业,找何种工作、包括跟谁谈恋爱等等,都是母亲在做决定。

而且母亲做决定之前也从未问过他的意见,从来不管他喜欢与否,从来不尊重他,信任他。

所以,这位男生选择了酗酒,他要用摧毁自己的方式报复母亲!

很多父母把管控当成教育,殊不知,这种管控有如一条条绳索,会让孩子心理失衡,变得懦弱胆小,畏首畏尾。或者依赖性极强,久而久之,连生存的能力都没有。

父母错误的“爱”,结果把孩子养成了仇人。

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02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不幸造成的

蒙台梭利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不幸造成的。经常发脾气的父母,孩子的脾气也好不到哪儿去。”

还记得曾经那个因为和家人吵架而服农药自杀的“杀鱼弟”吗?他用这种极端方式来证明自己所受的委屈。

因为父亲老是责骂他,有一次甚至差点打坏“杀鱼弟”的眼睛。

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新闻:

一位16岁的中学生给一位作家写信,告诉对方她患上了性病。

原来,自从这位不幸的中学生记事开始,她父母就经常吵架,甚至打架。

爱赌博的父亲一回到家里就辱骂母亲,还时常家暴。终于在中学生8岁那年一次醉酒后捅死了人,结果锒铛入狱。

而母亲也在中学生12岁那年跟某个男人私奔了,至今下落不明。中学生只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仅仅是因为长得像母亲,奶奶非常讨厌中学生,经常咒骂她。

无人关爱的中学生在14岁那年结识了一个比她大12岁的男友,发生关系后染上了性病,男友得知后就人间蒸发了。

随意宣泄情绪会使孩子也变得情绪极不稳定,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心。

在责骂中长大的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情绪障碍、多动症或注意力不集中,因为烦躁或者自卑而厌学,容易形成网瘾和攻击行为。

原生家庭的不幸会让孩子在人生长跑中过早地掉链子。

孩子的性格,藏在父母的脾气里。

03孩子每一次的成长,都是从模仿大人开始的

蒙台梭利说:“孩子每一次的成长,都是从模仿大人开始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就会有样学样。”

曾经看到过一则国外故事。妈妈把一位保姆带进家里,小女孩有礼貌地称呼保姆“阿姨”,但妈妈却让小女孩以后直呼保姆的名字。

妈妈对保姆很是苛刻,不但没收了保姆的所有证件,给保姆住杂物间,连吃饭也规定只有当主人吃完后保姆才可以吃剩下的饭菜,甚至取消保姆的休息时间。

只要保姆一不小心违反上述规定,妈妈就破口大骂,根本没把对方当成一个人来看待。

但妈妈不知道的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小女孩都看在了眼里。

报复终于来了。有一次妈妈接到女孩幼儿园老师的电话,称小女孩在幼儿园不知道尊重人,对照顾她的阿姨破口大骂,还乱扔东西等,与以前的她简直是判若两人。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开始了他的模仿。0-2岁是简单模仿阶段,这时候的孩子大多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模仿;3—4岁是行为模仿阶段,这时期的孩子模仿力最强,家长应该多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5岁以后孩子进入品格模仿阶段,是对父母行为和品格方面的模仿。

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长大成人后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为人处世等。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带有家长的影子。

以上仅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冰山一角。她让人的天性从社会束缚之中解放出来,摆脱压抑和贬损,保持本真,活出自我。

作者:倪志峰,热爱写作和酷跑,喜欢用文字记录心灵的轨迹。

如果你是男的,就静静的聆听她满肚子的苦水~安安静静的陪在她身边,不要问究竟要去哪里,也先不要考虑究竟他俩谁对谁错,尽情的让她哭,让她闹。等她真正累了,安静下来,你会惊奇发现~很多你费尽周折劝说的,她原本死活不愿听的,她都做到了。有很多时候,女人还是比较感性,就算她知道那是对,也不愿意去轻易接受。就如同这个世界上,明明女孩都知道没有那么多的王子去拯救自己,可还是愿意做着灰姑娘的美梦。

这也需要耐心,也需要技巧,更需要勇气——耐心是,你不知道究竟何时是个头;技巧是,你要潜移默化的去改变她原本错误的思想,让她慢慢的走出失恋阴影,以免更加恶化下去,但不要太明显,那样容易引起她的反感;勇气是,你要对她的安全负责,还有就是承担这以后她对你信任。

这就要考虑你对她是放在什么位置,究竟要以什么方式,怎样火候去处理的问题。只要拿捏好,就绝对没问题。

如果你是女人,你就可以暂时充当一下“男人婆”的角色,嚣张点,泼辣点,陪她去购物,陪她去拼歌,陪她去干些出力不讨好,但很快乐的事,甚至稍微武力,带点“威胁性”的方式让她傻傻的感到安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还有这样的一个好姐妹在自己身边陪伴着自己。女人与女人,其实更好说,毕竟没太多忌讳~~

愿楼主顺利!

还请多多采纳:)

首先你需要弄清楚,女孩子生气绝对不仅仅因为你们吵架的事情,而是更多在于你的态度!态度!即使你是正义的一方,理都在你这边,但是如果你没有照顾她们的情绪,照样等于你是错误的。这是男女的差异,搞清楚这一点哄好女孩就容易多了。

吵架后如何哄好女孩?第一步,真诚的道歉。说清楚问题的本质,站在女方的角度来阐明。如果你是占据理智的一方,她是感性情绪的一方,宁可睁着眼睛说瞎话也要以她的思维逻辑为主,来进行道歉。第二步,开始甜蜜的轰炸,带她回忆你们走过的路,点点滴滴欢声笑语。让她明白你那颗爱她要无法自拔的心,即使非常浮夸,但是表面工作一定要做好。女孩其实是个非常情绪化的生物,甚至只在乎心里是否开心,而只要你满足了她那颗被爱的虚荣心,十拿九稳。第三步,开始进行送礼。看你的另一半喜欢什么然后投其所好,常见的例如巧克力鲜花。或者你可以给她定外卖,每天中午给她网上定好餐让外卖员送到她的学校或者单位,再怎么着不会有人放着到口的饭菜不吃吧!而吃了你的菜,自然是你的人了。退一万步,外卖鲜花99多,超大气势的。跑到她学校或者单位,营造出求婚的气势,XXX,我爱你!你说在众目睽睽下,女生能不答应和好吗?经过了以上几步,基本女孩子可以说被你拿下了,跟你复合是稳妥的。但是我们还需要以绝后患,消除她一切恐惧的和不必要的担忧。我建议你声情并茂的写一封长长的保证书,然后发给她。郑重的保证此类错误不会再犯。

当然,你们和好后的一周。你最好跟祖宗一样的伺候着她,带她去吃好吃的去浪漫的地点玩耍,让她尽可能的忘却之前发生的不愉快,就像一场梦一样。没错,泡妞的核心秘诀就是给女生营造出一种美梦的感觉,只要持续的给她们提供幻觉,你就是她们的造物主。

作者简介:狸小猫。意大利传媒硕士。微博读书签约作者、简书签约作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777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