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第1张

1、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代表作家。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

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2、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

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William Wordsworth曾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

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代表作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致英国人民》。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致云雀》、《西风颂》等,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雪莱短暂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

3、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国著名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

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4、卢梭

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发明了与传统君主专制对立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还开创了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推断人类范围以外事实的思想体系。

卢梭之后,自称改革家的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追随洛克,另一派就一直追随卢梭。生于日内瓦的卢梭,全名为让- 雅克·卢梭,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之后,父亲也被放逐,离开了日内瓦。孤苦伶仃的卢梭是跟着姑母长大的,从小受的是正统加尔文派教育。12岁时,卢梭停止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在很多行业当学徒。

但对于这些行业,他没有不憎恨的。16岁时,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到了萨瓦。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衣食无着,只好来到一个天主教神甫家里,撒谎说他要改宗。

5、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

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刻苦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

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拳击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

莎士比亚

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七岁时被送到当地的一个文法学校念书,在那里一念就是六年,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1577年被父亲从学校接回,不得已帮他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莎士比亚读书时就卓尔不凡,与众不同。传说他年轻时在乡村当过教师。也有传言说他曾在一个叫托马斯·露西的富裕财主兼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地上偷猎,结果被露西的管家发现,他为此挨了揍。莎士比亚出于报复,就写了一首讥讽大财主的打油诗。这首诗没过多久便传遍了整个乡村。大财主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用这首打油诗来嘲笑他。托马斯乡绅非常恼火,于是准备想办法惩罚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因此被迫离开斯特拉福德小镇,到伦敦避难。[2]

剧团生涯

6

莎士比亚故居

莎士比亚还在斯特拉福德小镇居住时,就对戏剧表演已经非常熟悉。经常有一些旅行剧团到斯特拉福德小镇表演。

1582年与一个农民之女安·哈瑟维结婚,1585年育有一子哈姆内特·莎士比亚。

1586或1587年到伦敦,当时戏剧正迅速地流行起来。他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

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

到1590年年底,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伦敦一家顶级剧团——詹姆斯·伯比奇经营的“内务大臣供奉剧团”——的演员和剧作家。后来,莎士比亚向人证实了自己是一个脚踏实地、品行端正之人,他成为了剧团的股东,很快赢得了同仁们的尊敬和爱戴。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

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

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

1598年大学人士F米尔斯已在其《智慧的宝库》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

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那天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与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2]

1、成就

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

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2、影响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威廉·莎士比亚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

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扩展资料:

代表作品介绍:

1、《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该剧讲述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

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从这个意义上称这出戏是乐观主义的悲剧,也就是人们惯说的悲喜剧。

2、《哈姆雷特(Hamlet)》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威廉·莎士比亚

 1564年4月,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154首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以上演他的剧本来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以奇伟的笔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他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也是他能在艺术天地里自由飞翔,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秘密。

 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和丰富的知识。后来因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的道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22岁时,莎士比亚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他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桑普顿勋爵的欣赏,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沙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莎士比亚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被称为“宫内大臣剧团”。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因此得以蜚声社会各界。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锦还乡,4年后就与世长辞了。

 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具有史诗的宏大规模,虽然讲的是英国过去的历史,却写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社会和当时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代表作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理查三世》、《亨利六世》等。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质,而且在当时可能达到的程度上最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他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他们体现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性格,也反映出作者的理想。代表作有《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麦克白》、《罗米欧与朱丽叶》等。

 《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的是一对青年一见倾心,但因封建世仇,恋爱受到阻挠,导致二人的死亡。最后,双方家长鉴于世仇铸成的错误,言归于好。这出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诗人以抒情笔调,特别在月夜阳台两个主人公对话一场中,写出了一首赞美青春和爱情的颂歌。诗人多用日光、月光、星光等代表光明的比喻来形容青春爱情的美,在封建的黑夜放出光明。青年主人公虽然最后都牺牲了,但剧本表明美好的事物和真正的爱情是不朽的,死神是无能为力的,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封建偏见可以被克服。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悲剧作品之一。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一部丹麦史。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维登堡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雷特,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嫂嫂。哈姆雷特回国以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嘱咐,决定复仇。同时国王开始怀疑哈姆雷特,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议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儿、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雷特的两个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前去试探他,都被他识破。哈姆雷特利用一个剧团到宫廷演戏的机会,证实了鬼魂的话,决心行动。他说服母亲疏远国王,并把波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国王派来哈姆雷特和两个同学去英国索讨贡赋,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发现阴谋,中途折回丹麦。这时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情人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法用毒剑刺死哈姆雷特。在最后一场比剑中,哈姆雷特、国王、王后、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莎士比亚的剧作是西方戏剧艺术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在他的戏剧中,展开了如此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在剧中婆娑起舞,而每个人又有各自的爱憎、伤悲与欢乐,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是阴险狡诈、极端自私,麦克白与伊阿古不同,同是勇于为理想、正义献身,奥赛罗与哈姆雷特性格各异,不同的人物生活在各自的典型环境中。

 莎士比亚剧作的语言,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荡如惊涛拍岸,令人回味无穷。据后人统计,莎士比亚所用的词汇在一万五千个之上,并善于用比喻、隐喻、双关语,许多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已经成了英文中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藻。语言形式则既以无韵诗为主,又杂有古体诗、民谣体、俚谚与轻快滑稽的散文体对话,可谓多种多样、丰富生动,成为构成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大厦的基本材料。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 名人故事 栏目。

这个问题有点挑事的味道。

在对两位天才作比较前,先提一个存疑:莎士比亚是否真有其人。世间有不少人怀疑莎翁的存在,马克·吐温是一个代表,他曾说莎士比亚是“这个星球上最著名的匿名人”。他写过不少文章从各方面考据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而不得。但无论莎翁是托名也罢,是一个集体也罢,他的作品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就像苏轼一样。两人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

首先,两人从事的领域不同。苏轼的艺术成就是全方面的,诗词书画俱全,外带发明菜肴,还有造福百姓的政绩。而莎翁在于戏剧和十四行诗。

其次,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苏轼生活在十一十二世纪的北宋,那时中国的戏剧还未成形。莎翁处于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达到发展顶峰。

如果从艺术影响来说,莎翁超过苏轼。文艺复兴给世界人文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而莎翁的戏剧不仅是英国艺术高峰,也是是世界高峰。而迄今西方还是话语中心,苏轼要走向世界还需各方面的努力和机缘。

你问这问题的潜意识就是觉得苏轼不如莎士比亚呗!

苏轼是以诗见长,莎士比亚是以戏剧闻名。这样的比较就好比杜甫和鲁迅谁厉害,《诗经》和《红楼梦》谁地位更高。不过用文学影响力二人还是有一定的可比性。

文学四大体彩为:诗歌、戏剧、小说、散文。

苏轼在诗歌领域排名第三,前两位分别为李白和杜甫。不论从产量还是整体质量来评判,苏轼面前的这两座大山是始终无法逾越的。

国外也多次把杜甫比作中国版的莎士比亚,很显然苏轼与莎士比亚的综合实力还有一定的差距。

再讲讲莎士比亚:苏轼的受众人群主要以中国人为主,莎士比亚的受众可不单如此了。虽说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但其影响力遍布整个欧美,甚至其它大陆。

全球范围内,莎士比亚在戏剧领域算不得第一人,中国的汤显祖与他所生活的年代相差不远。莎士比亚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影响力,除了其独特的作品之外,还要感谢他所生长的年代——文艺复兴。

作为近代欧洲文艺的开端,文艺复兴打开了欧洲文明的全新道路,直到如今欧洲都站在这条路中央。正是由于此,莎士比亚更像是一位"领袖式人物",因此才有了他如今不可替代的地位。

如果把苏轼放在新文化运动中,他的地位也会更高。只是他没这运气,他生活在一个并不多么独特的宋朝而已。

苏轼写诗写词写散文工书画搞政治,医药烹饪水利无所不知,没了他就没了苏堤,没了澹州文化,他的死对头王安石会少几篇绝伦的词作,欧阳修没了一个天才门生,二苏听起来没有三苏顺口,苏门四学士会失些光彩,连林语堂那篇苏东坡传也要灰飞烟灭了。且不提人民群众会少了多少有趣的传说,至少当时他治下的百姓会失去一位好领导。

1、如果没有苏轼,会怎样?如果没有莎士比亚,英国会怎样?

如果没有Tohn Dube,祖鲁语可能还停留在口头文学的阶段,这对南非的影响可比莎士比亚对英国的影响大多了吧。可是你认识Tohn Dube吗?这种比较毫无意义。

2、如果没有苏轼,世界会怎样?如果没有莎士比亚,世界会怎样?

如果没有成吉思汗,世界会怎样?如果没有哥伦布,世界会怎样?这样的比较也毫无意义。

3、莎士比亚是树干,苏轼是树叶。

这应该是题主的结论了吧。然而仍是没有意义的。题主认为世界文学有一个主流,但我不认为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西班牙文学、德国文学需要莎士比亚作为树干,他们有自己的屈原、紫式部、塞万提斯、歌德,他们的文学发展中并没有莎士比亚的地位,我不知道题主的结论从何而来。

4、在当代世界,莎士比亚确实比苏轼要出名,毕竟英语是世界的语言。按照题主的逻辑,不但苏轼,屈原、紫式部、塞万提斯、歌德都比不上莎士比亚。比较文学家,要从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方式等入手,单讲影响,最好的作家应该是吉尔伽美什,他写了最早的成段的文字,也就是说,他创造了文学。

纯粹从文字功夫上说,苏轼是在一个有数千年文脉的国家里脱颖而出的文人。莎士比亚是在一个粗鄙荒蛮,以法语为高尚,英语为粗俗的海中小岛上,第一个用英语写出传世名作的罗贯中一样的故事编辑者。

从影响上看,莎士比亚影响了英国人,英国人后来称霸世界一百多年,也就影响了全世界,苏轼也可以影响全世界。但是如果论影响形式的话,苏轼毕竟是一个写诗歌散文的,应该是元明清小说戏剧比莎士比亚更贴切一些。那么各国的名将势必会对三国演义的各种奇计有所了解。而苏轼的粉丝,也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长江边捡一块垃圾背回家去,说学士或许摸过

苏轼比得上莎士比亚吗?

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很有趣的。怎么比呢?那么,我们就放下苏轼,首先了解一下沙士比亚吧。

威廉·莎士比亚

1564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商人家庭里,莎士比亚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过,这个学校以教授拉丁文为主。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古希腊与罗马作品,后来由于父亲破产而辍学自谋生路。据说他在不到十六岁时,做过屠商学徒和乡下小学的补习教师。

1585年,他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伦敦谋生。起初在戏剧院“打零工”,给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当过演员,在《哈姆莱特》中扮演过鬼魂角色。

通过剧院的生活,给了他接触 社会 各界人士的机会,使他的 社会 经验逐渐丰富起来,增加了认识 社会 的能力。

他在剧院工作25年,于1612年离开伦敦回到故乡,渡过了他的晚年,于1616年去世。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州 历史 上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兴起新旧交替的时代。资本主义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文主义,打击封建文化,掀起了欧洲 历史 上大规模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想革命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当时新思想、新文化的特征是“人文主义",就是以人为重,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反对神权主义、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那时进步的文艺就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文艺。这也是人类 历史 上进步的、伟大的变革。恩格思说这是“产生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就是“巨人”中的一个。

莎士比亚一生共写出戏剧三十七部,叙事诗两部,还有一百五十首十四行诗。

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中期和晚期。

1、他早期创作的 历史 戏剧有《查理三世》、享利四世》、《享利五世》等,主要是描写封建君主的腐朽、暴虐。又对理想君主抱有幻想。

早期喜剧的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充满人道主义,有较浓厚的民族调和色彩。同时,又有宣扬女性解放及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如《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十二夜》等。

2、莎士比亚中期创作主要是悲剧,这也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思想和艺术上都已经非常成熟,显示了深湛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有强烈的批判性。如《李尔王》、《奥塞罗》、《哈姆莱特》、《麦克佩斯》,著称四大悲剧。

3、莎士比亚的晚期作品有《亲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和《享利八世》等。

主要表现了现实的妥协态度,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及妥协性。

总之,莎士比亚的一生可以说是伟大的一生。

那么,苏轼呢?

苏轼(1037年一1101年),是我国宋朝四川人,字子曕,号东坡居士。

苏轼

他少年就博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他表示反对,因此被放到杭州做通判。后来,又转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现浙江吴兴县)做知县。元丰二年(1079)御使李定等摘出讽刺新法的诗句,把他逮捕入狱,后贬到黄州,作团练副使,到旧派司马光上台为相的时候,苏轼又被召回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官等。不久以龙图阁学士出京做杭州等的知州。绍圣元年新派再起,苏轼又被贬到广东的边远地区。

宋徽宗继位(1100年)赦还,第二年死于杭州。

苏轼是个全才作家,诗文,书法与绘画都有很高的造脂。特别是在词的发展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后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

通过以上对莎士比亚和苏轼两个人的介绍及评价可以得知:

莎士比亚是三百年前近代欧州的伟大剧作家,诗人。可以说莎士比亚是文学巨匠,文化界“巨人”!

苏东坡是中国近千年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对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苏轼是全才文人,可谓是文化界的泰斗!

因此说, 苏轼与莎士比亚不是一个朝代的人,不能相比。如果非比不可,两个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不分伯仲!

以上就是我对题主 苏轼比得上沙士比亚吗?的回答。

我是学戏剧的,回答这个问题比较贴合我的专业一点。

事实上他们两个人的可比性没有太大[捂脸]不知道题主为什么会把他们两个人放在一起,如果说把《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放在一起比较的话还有可比较的价值。

第一他们的创作领域都不相同。苏轼是中国的文学家、书法家、 美食 家、政治家,而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剧作家。如果硬要拿莎士比亚的“诗剧”和苏轼的词比较的话,这个我只能无言以对了。他们两个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可惜的是苏轼没有写过剧本,莎士比亚也没有练过书法并创作什么 美食 传世。

第二如果谈他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话,苏轼肯定要比莎士比亚稍微弱一点。但这不是讲苏轼的才华就比莎士比亚弱,相反我觉得苏轼能在多个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显然是位“全才”。知名度的问题主要受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现代中国人学习引进西方的戏剧体系,话剧在中国戏剧领域的影响甚至比戏曲还要隐隐高出一头。但是反观西方,外国人没几个学习中国戏曲,也没用几个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就是说我国的文化输出做得稍微差点儿,至少没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西方知识界的“必修课”。另一个就是戏剧本身比文学和书法传播的范围更广。一个剧团四处演戏,观众看完戏后自然会记得这是谁的,水平怎么样。可是文学作品不是这样,他对欣赏者的要求很高,首先你得认识字,其次得读过书能看懂作者表达的好坏。但最为难的是中国的诗词和文学作品翻译不成英语和其他语言……外国人要想认识苏轼,第一步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但大多数外国人又没这个条件,所以苏轼就很难冲出中国走向世界啦!

不过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期待,假如未来汉语成为世界主流语言呢?那时候苏轼也会成为世界的一大“网红”吧[灵光一闪]

苏轼比得上莎士比亚吗?

要拿苏轼和莎士比亚作比较,要看怎么比较法,如果仅仅比较两个人在世界范围内的现当代的影响力,那么毫无疑问,莎士比亚可谓世界级古典作家兼诗人,而苏轼只能说是中国古代的作家、诗人、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美食 家等等各方面专家。但若撇开对后世的影响力,仅仅比较两个人各自的文艺创作成就,我个人认为苏轼远超莎士比亚,甚至可以说在世界文艺史上,苏轼都可谓第一人,没有第二个文艺创作者能够像苏轼那样,在如此多的领域的创作都达到了顶尖水准,中国没有第二个可以与之比肩的,世界上也没有第二个与之比肩的。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兼诗人,爱好一点世界文学的人,应该都知道西方古典戏剧比如《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朱丽叶与罗密欧》等等,而西方的十四行诗在八十年代初被重新推荐给中国人的时候,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是最早的一批、也是最著名的一个诗人,与拜伦、雪莱、普希金等诗人几乎齐名,可见莎士比亚在创作诗方面同样达到了世界级的影响力。

但我们又都知道,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即他们曾经征服、占领了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印度、澳大利亚、美国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而在军事与政治征服的同时,其英语文化当然也随之渗透进入这些殖民地和被占领的地区,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等无数西方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等等也都一起进入,当然毫无疑问,这些作家和诗人确实足够优秀,他们的作品也堪称杰作,毕竟文化、文学这些东西只能被推广,而不能强制人家接受,能够如此大范围的被接受、被赞誉,作品和创作者自有其杰出之处。

苏轼是中国一千多年前即北宋时期的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 美食 家,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成功的朝廷高官、古代治水专家等等,所以有专家评论称其为“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在中国古代,类似全才并不少,欧阳修也是如此一个全才式的文艺创作家,但全才到苏轼这般程度,欧阳修也不如,整个中国古代也鲜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现当代就完全不存在这样的人才了,尤其能够在这么多领域都能够达到如此顶尖的水准,绝对属于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古今第一人。

但问题在于,中国到了明清后,国家和朝廷越来越保守、僵化,时不时的开始了闭关锁国,一方面国家开始在各个领域倒退、衰败,一方面已经存在的优秀作品难以离开国门,中国文化也是一边在衰退、一边越来越保守,愚蠢的乾隆皇帝甚至明确的对来朝贡的西方人说:我们什么都有了,我们什么都不需要,我们可以赏赐点东西给你们,但我们不需要你们什么东西。本来试图与中国进行一些商贸行为的西方人只得默默的跪拜退出,彻底无语。这种愚蠢、无知的狂妄自大结果是什么?一方面外国优秀的进不来,中国在各种行为中缺乏了世界性的对照参数,一方面我们优秀的作品无法批量的走出国门,外国人长时期欣赏不到中国古代优秀的顶尖水准文化作品,久而久之外国人就会以为中国从古到今都不存在什么特别优秀的文化。

拿苏轼和莎士比亚做比较?

第一个不公平就是中国文字,尤其中国古文在世界范围内可谓“弱不禁风”, 除了极少数的外国研究专家,很少有外国人懂得中文,更遑论懂得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所以美剧里偶尔出现几个外国人说中文,实在听得我牙酸耳朵痒后背渗汗,浑身不服输,还记得美剧《萤火虫》吗?剧中说明当时全世界只剩下英语和中文是世界通用语言,其他语言都不存在了,可是剧中人物却没有几个能讲中文的,最多偶尔来上一句难听得要死的中文。中文传播范围如此狭窄,苏轼的诗词散文再如何优秀,也是泛人问津的,最多几个外国专家在欣赏,还怎么与莎士比亚的作品比较呢?

第二个不公平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多少影响力, 虽然最近几十年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也开始进入外国一些人的视野内,但终究是极少数,前一阵子不是有报道外国有人在拍视频报道介绍杜甫,但由于整体的中国文化在国外影响力低弱,西方即便是大学生、甚至文科生,也未必有多少人知道“大李杜”、“小李杜”,不知道整个唐诗有数万首,不知道杜甫在中国被称为现实主义,还有一个李白被称为浪漫主义,这些统统不知道,仅仅知道一个杜甫,那对唐诗的了解恐怕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所以,无论苏轼在国外有几个人知道,也都和莎士比亚的影响力不在一个量级,那还比什么呢?

但是,仅论作品的优秀水准,假如杜甫能够被外国专家誉为中国最顶尖的古代诗人,那么苏轼也绝对属于顶尖诗人之一,丝毫不逊于杜甫,不逊于李白,但苏轼顶尖水准的还有古典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有书法,又被誉为“宋四家”之一;他还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而他在进行这些文艺创作时,利用的时间全都是业余的,因为苏轼有自己的正业,按照现在的说法他有自己的主业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个人事业,即做官,生前他做到最高等级的官包括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后来在多个州里出任知州,只不过因为政见不同受到政治上的迫害而止步于这些官阶,但死后获得平反,被追赠为太师。也就是说,在认可追赠他为太师的皇帝心目中,苏轼的政治才能堪当太师一职。太师是北宋时期官阶之最高品级中的一种,一品。

—— 若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苏轼和莎士比亚差距巨大,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苏轼的影响力主要还是在中国,最多波及日本、韩国等汉语文化圈的专家阶层,我不认为日本、韩国的大学生们有多了解苏轼,但莎士比亚的影响力几乎波及全世界,且从中学开始就存在了。不过若仅论个人才能、个人工作以及在文艺创作方面的成就,则莎士比亚又比苏轼差的太多,同样不在一个量级,莎士比亚仅仅在戏剧和诗歌两个方面创作出了顶尖水准,其他方面就算也有涉足,但成就一般,起码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可以拿得出手。但中国北宋的苏轼却拥有如此浩大的文艺创作成就,而这份伟大的成绩还是完全的业余爱好所作,他在主业工作即为官方面也是如此的杰出、优秀,即便放在整个中国古代 历史 来说,苏轼的做官成绩也在 历史 书上留下一笔的。

最后再说两点,1、北宋时期中国,虽然地域在中国 历史 上算比较小的,仅二百多万平方公里,但比起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恐怕仍然要大很多,人口总数更是远超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同时北宋时期的中国无论在经济、文化方面,都可谓全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而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还没有进入到其鼎盛时期,但文艺复兴在英国、在整个西方都影响力巨大,这个影响力还不限于文艺领域,其实对国家的全领域都具有影响力,可以说英国的振兴就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但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在西方也就和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差不多,并没有明显的先进与落后的差距。所以从两个国家的各自两个时代状况来说,各自产生了苏轼这样的文化巨人和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学巨人,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而他们两人的差距,也符合两个国家的差距。

2、北宋时期全才式的文化巨人其实不仅仅是苏轼一个,而是有这么一批,包括著名北宋末年著名的奸臣蔡京都是一个全才的文化大师之一,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朱熹等等,他们都在诗文以外各有专长,比如司马光还是杰出的史学家、书法家,王安石不仅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在宋词方面也居于顶尖水准,他还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了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欧阳修更加是一个全才的文化巨人了,是苏轼冒尖之前的北宋文化领袖。只不过,在所有北宋全才式的为文化巨人行列中,苏轼格外优秀,苏轼的这种优秀在中国整个 历史 上也可谓绝无仅有的特殊例子,放眼全世界,我敢说也找不出第二个全才人物可以在如此多的领域都做到时代最顶尖、 历史 最顶尖,影响力波及千年。

我觉得丫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拿个 美食 鸡的做法,中国有红烧鸡块、叫花鸡、黄焖鸡、鸡公煲、德州扒鸡、新疆大盘鸡、云南汽锅鸡,数不盛数,而国外只有炸鸡、烤鸡、左宗棠鸡。你说哪个好?!完全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中国这个土壤里,对学习过中国古诗词的中国人来说,苏轼肯定是莎士比亚无法比拟的。

简单说吧,苏轼是中国的,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苏轼永远远远超过莎士比亚几百倍,中国的绝大部分人应该没看过或者没时间认真看过莎翁作品,莎翁是谁对中国人并不重要。苏东坡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大几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之一。直到现在我仍能脱口背诵,大江东去浪滔尽的雄伟诗篇,岁月如画,千山如歌,苏东坡永远吟唱在大江潮头……,东坡肉永在百姓餐桌代代相传。

莎士比亚在英国强盛之时也曾传盛一时,但英国已衰,恐怕英国那几千万人都不再读了。世界第一帝国美国人盛行好莱坞文化,莎翁从来就在冷宫封闭。中国人更没人看那老派莎剧,嫌累嫌繁。

所以,英国才多点人,中华民族多少人!中华小童之朗朗上口的读诵之声早上天庭云宵,苏轼当然比莎翁强十倍百倍!

中西方文化各领风骚!大文豪中的佼佼者!苏轼诗词文笔俱佳,意境非凡!莎翁小说歌剧个个经典!不分上下,但有异曲同功之妙!

就文学水平来说,苏轼要比莎士比亚差的远,因为在文学上苏轼有名的不过是诗词,可中国古代诗词类似文字 游戏 ,也就在华人圈还能流行,翻译成其他文字,不过就是小学生作文,味同嚼蜡。而莎士比亚的戏剧,翻译成各国文字,都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不过苏轼是专职是政治家,政府官员,治理过百姓,整修过西湖,平常写写诗词不过陶冶性情的小 游戏 。一个政治家和一个文学家怎么能类比呢。

莎士比亚最浪漫的情诗是《暴风雨》。

全诗是:当你在我身边的时候,黑夜也变成了清新的早晨。除了你之外,在这世上我不企望任何的伴侣;除了你之外,我的想象也不能再产生出一个可以使我喜爱的形象。

当我每一眼看见你的时候,我的心就已经飞到你的身边,甘心为你执役,使我成为你的奴隶。我是一个傻子,听见了衷心喜欢的话就流起泪来!

莎士比亚的美学观念

威廉·莎士比亚重视对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主要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在《十四行诗》中,作者把爱情、友谊渗透进以美为品味的情爱观中,作者将爱情和友谊视为美的源泉和灵感,诗人赞颂爱情和友谊,最根本地是出于对美的欣赏和追求。

威廉·莎士比亚诗的情爱观里包含着对美的肯定和享受,它与爱情观有着根本的区别。不同于基于生理和心理的相互需要的爱情观,爱情观从根本上具有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情爱观则包含着更多审美特性,侧重于对人性之美、精神之美的发掘和体验。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一查一大堆啊。。。 莎士比亚是剧本家 所以流传甚广的自然都是剧本一流

《哈姆雷特》《李尔王》《暴风雨》《罗密欧与茱丽叶》《麦克白》《奥赛罗》《驯悍记》《仲夏夜之梦》等等等等

我个人最最推荐的就是《李尔王》 篇幅不长不短 剧情引人入胜 而且相比其他作品 比较易懂 更能直接感受到里面的感情 而不是像哈姆雷特这种 人物关系极其复杂 还要理解当时英国社会背景 王室关系啥的。。。说实话 我当时看哈姆雷特的时候都是直接把第一页的人物名单撕下来 一页一页对着看。。。 不然真的分不清这么多角色。。。更何况说的话都不是正常人类对话 而是话剧口吻

伟人嘛,,我对莎比的感觉倒是一般吧 因为他也在作品里诋毁过别人 最著名的就是法国的圣女贞德 托尔斯泰也批判过他的很多内容不实 让人唏嘘 文学没有国界 但是文学家是有国界的 所以在我看来他是个人才 剧本家 诗人 但是伟人还差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434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