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杜甫和李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纠缠?

高适、杜甫和李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纠缠?,第1张

唐代诗歌鼎盛,杰出的诗人更是层出不穷。其中一些闪亮的明星诗人更是历经千百年,仍然为我们所熟悉和敬仰。

比如,潇洒浪漫的李白、沉郁老练的杜甫、雄健奔放的高适,各为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和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的李白、杜甫和高适也曾有过一段文人之间真诚又惺惺相惜的友情。

公元744年,44岁的李白落寞地离开了朝思暮想却又伤透心的长安,开始了漫游之旅。

途中,遇到了32岁的杜甫,结交了40岁的高适,三人一拍即合,同样热爱诗歌和文学,同样对未来充满希望。三个当即结为伙伴,同游梁宋(现在的河南),踏上漫游之旅。

据戴建业老师描述,怀揣成仙梦想的李白带着杜甫和高适这两个好朋友一起走上寻道之旅:采仙草、找仙人,炼仙丹……

玩得不亦乐乎,时而饮酒作乐,时而对诗相和,在诗中酒里路上都建立了一段深刻的革命友情。

再浪漫奔放的旅行也有终点,后来这三个好友各奔前程,这段友情也慢慢变淡了。

三个人的命运又有什么不同呢?

李白,结束梁宋漫游后在山东获得了道士学位,成为了一个道人。再后来,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军队,成为了安史之乱中永王的幕僚,最后锒铛入狱面临腰斩的极刑。

杜甫,历经坎坷实现了做官的愿望——做了一个芝麻官,刚上任不久就遇到安史之乱,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是三人中混得最惨的一个。

而高适,是三人中仕途最为顺利的一个。从拜左拾遗,到出任节度使,步步高升,在安史之乱中成功立下战功,升官发财。

李白获罪,杜甫穷困,而混得最好的高适跟他们的关系有何不同呢?

根据史料记载,杜甫从甘肃辗转流亡到成都的时候,日子已经过得十分艰难,常常缺衣少食。当时高适正好在成都做官,便处处周济杜甫,还帮杜甫在浣花溪边建立了草堂,让杜甫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温暖处所。

杜甫在杜甫草堂居住了四年左右,写下了两百多首诗歌,在这里度过了为数不多的安稳时光。其中,不乏高适的帮助和功劳。

作为朋友,高适对杜甫可谓是仁义有加了。

可是,高适怎么对待李白的呢?

李白获罪被囚禁时,曾托人给高适送信,希望这位昔日好友能搭救自己一把。当时高适是平定永王军队的节度使,掌握李白的生杀大权。

昔日好友的情分,岂能不念及?李白抱着这样的想法给高适写诗求救。那时就连远方的杜甫听到消息就着急不已,写了很多诗歌对李白的遭遇表示同情。

结果,高适对李白的求救无动于衷。在李白的妻子宗氏上门请求高适搭救李白时,高适也避而不见,甚至烧掉了之前和李白的书信往来。

李白和高适的友情也就从此断绝。

为什么同为当年漫游梁宋的好友,高适对杜甫这么好,对李白却见死不救?

这个问题要客观地分析,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我们且看下回分解。

END/

我相信每个人心底都有首为之动容的诗篇。但大部分人对于古诗敬而远之,因为浩如烟海的作品和早已晦涩难懂的语言多少有些让人望而止步。

无意间读了这本讲唐诗的书,感触颇多。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唐诗的美妙和诗人背后的喜怒哀乐。有些观点不乏另辟蹊径,读之绕梁三日,思之醍醐灌顶。

看过这本书一直想写篇关于唐诗的文章,整理素材之后发现很难逃过鹦鹉学舌之嫌。随后又读了戴建业老师的《高能唐诗课》以及马未都先生最近出版的《讲透唐诗》。几位老师的作品各有千秋。但我还是更爱这本《唐诗里的烟火人间》。

本文也仅将个人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有趣内容进行整理归纳。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王勃的才气是有目共睹的,少年得志,送别杜甫时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何等豪爽和乐观。

也许正是因为年轻气盛毫无忌惮。在沛王和英王斗鸡时,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这篇檄文被武则天看到,称其不务正事难堪大任,遂贬离京。从此蓄势待发的仕途变得暗无天日。

很难想象因为一篇关于大公鸡的文章会引火烧身,命运就是上帝投骰子。王勃的悲哀不仅如此,当他写完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谁又能想到那个长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风流少年,不幸坠海遇难。也很难想象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还会有多少千古美谈。但现实就是这般残酷的让王勃的人生停留在27岁,空留后人怅然:“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第二个倒霉蛋,因为一首诗葬送了自己多年隐忍换来的一线生机,顺手还拉着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倒霉。公元81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终于得到赦免。整整十年,他们都熬过来了,现在终于等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书。

刘禹锡来到长安后游览玄都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诗兴大发,明说桃花,实讽朝中大臣: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为此刚到长安不到一个月,柳宗元和刘禹锡又被贬谪到更远的地方。作为一起背黑锅的柳宗元并没有抱怨世事不公,而是对好兄弟说到: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是如此孤寂。四年后便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刘禹锡为他编纂了《河东先生集》。

身处暗恶互相搀扶的一对好兄弟就这样因为一首诗再次丧失柳暗花明的机会。但世间万物永远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没有刘禹锡的真性情,又哪有柳宗元的真赏识。男人之间一诺而已,无需过多的修饰和肉麻的花言巧语。

讲完两个因为文章倒霉的故事。再讲一个因为诗作躲过一劫的故事。

公元756年6月,王维被安史叛军抓住。安禄山非要给王维一个官做。王维数次想跑都不成功,不得已做了安禄山的给事中。其实与王维一起被抓的还有杜甫,只不过当时杜甫的名气较王维差的远。

第二年长安收复之后,王维由于履历有污点,又被朝廷抓了,按照律法是要被砍头的,但他赶紧拿出一首被逼做官时的诗作以证清白: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唐肃宗看到以后顿时生出恻隐之心,再加上弟弟王缙愿意用功名给哥哥赎罪,王维才保住一条命。看来没事时写诗言志也是关键时刻可以保命的办法。不过换个角度想,如果安禄山看到这首诗,估计又将是另一种结果。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大部分诗人都很可爱,个人的率性和命运的捉弄此生彼长。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罢,他们无不用生命和灵魂谱写出耀眼的诗篇。

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李白

李白出生于商人家庭,因此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封建社会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催的事情。相形之下杜甫比起李白他还算幸运儿。

李白早年希求通过拜谒高官实现做官的梦想。那时的李白写下《蜀道难》,用以表达当时的报国无门的艰难处境。公元742年(42岁)秋天,道友元丹丘把李白的诗文呈送玉真公主,继而又被唐玄宗看到,李白才得以出世为官。看看李白有多高兴: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种毫不掩饰的自夸和喜悦只有李白才敢讲出口。

宫廷的日子李白陪皇帝玩乐,虽然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么美的诗句,一心要做像谢安那种匡扶社稷的栋梁之材的李白对此厌倦至极,最终被赐金放逐之后结束了短暂无味的为官之旅。

理想破灭,李白入道。他在齐州紫极宫受道箓,正式入了道教的编制,写下“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的诗句。同时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史之乱,永王李遴召李白为官。五十六岁的李白想为梦想再拼一次。他怀揣“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的梦想傻乎乎的再次出世。可惜命运再次戏弄了这位大诗人。

59岁被特赦的李白并没有因为命运的琢磨变得颓废而一蹶不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永远不放弃梦想是李白的气质,乐观豁达也是李白鲜明的品格。

少年的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三十二岁时写了《行路难》,三十六岁时写了《将进酒》。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李白。有人觉得他很狂: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有人觉得他活得特别拧巴特别矛盾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 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 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洒脱是骨子里的,李白的诗是喷涌而出毫无雕琢的,追逐梦想的路上他永葆激情。

杜甫

杜甫少年的家庭条件不错,父亲做到从五品的兖州司马,属于大唐的中层官员,能给杜甫提供充足的物质供应,但并非大富大贵。20岁杜甫从河南出发,一路走到江南去看“越女天下白”,后来科举落第也无所谓,继续漫游山东,顺便去看望父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少年杜甫是一位自信洒脱,无忧无虑的富家子弟

公元747年(杜甫36岁)李林甫一手主导的,为了搞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举办一期科举考试,最终无一人被录用。李林甫把考生们都玩儿了。

杜甫在长安客居十年,杜甫给赏识他的高官韦济写了一封信,吐槽自己的境遇和理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十年客居长安,除了辛酸还是辛酸。心怀远大理想,却被现实一遍又一遍的碾压。

步入中年的杜甫,父亲离开岗位。那些曾经倚仗的东西,都在逐步远去。“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这个不是别人家的事情,而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悲剧。

经历岁月的磨砺和人情冷暖的感悟后,杜甫看到了与年少时不一样的世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史之乱他穿越火线后终于来到灵武,唐肃宗感动坏了。终于杜甫做了左拾遗。

宰相房绾由于轻敌冒进,导致重大军事失败,回朝之后又不思进取,经常和幕僚在一起谈论佛道之事。杜甫反而为其争辩。看来优秀的诗人不一定是优秀的政客。最终离开政坛的杜甫到了人生的谷底,也写下了最脍炙人口也最能反应杜甫性格的那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圣杜甫的情怀是博大宽广的,他不会像个小儿女般怨泣世事的不公和命运的嘲弄。他的内心油然而生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急呼。他永远是那个忧国忧民的谆谆老者,他在乎的永远是天下苍生,他代言的永远是最底层的最贫苦心声。

其实杜甫的名气在盛唐是没法和李白比的。所以李白到哪里都有好酒好肉。而杜甫晚年几乎过着受人接济的生活。“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韩愈的这首诗也足以看出早期对杜甫的诗文重视不足。

高适

高适出身于渤海高氏,祖上也曾显赫过,但是高适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没落,而他又“不事生产”。高适长大后,不愿意工作,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度以讨饭为生。高适很幸运,一举中第。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六岁了,被任命为封丘尉。杜甫也做过河西尉,但他嫌弃工作繁琐,宁愿去当兵器仓库管理员。与杜甫对比高适更务实,知道理想再大也需要从小事做起。

诗坛有一段佳话,四十四岁的李白出钱,四十一岁的高适做导游,三十三岁的杜甫当捧哏,兄弟三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河南和山东都留下了他们浪漫的身影。戴建业老师把这三位活宝的日子形容为: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他们分手之后,高适参加了有道科考试,做了封丘尉,752年加入哥舒翰的幕府。此时的高适已经四十九岁了。安史之乱,哥舒翰战败,投降了安禄山。高适没有跟着投降,而是找了一匹快马开溜。他一路向西转进,终于追上了向成都进发的唐玄宗。加封高适为侍御史,八月又封为谏议大夫,属于正五品的中层官员。

重情的高适很适合做朋友,但刚毅的高适绝不会因私废公。

李白因为错投永王锒铛入狱。他赶紧写了一首诗,请人转交高适(淮南节度使)。本想这个曾经一起吃喝玩乐的好哥们可以拉自己一把,但高适没有帮李白。因为高适有他自己的底线。不能和叛乱沾上边。

与之相反,杜甫因为替房绾说话,失去了唐肃宗李亨的信任。公元759年,他弃官带着全家来到成都。高适也来到四川做彭州刺史。彭州离成都只有五十公里。对杜甫这位老朋友他却提供了足够的帮助。杜甫在信中对此感激涕零,充满深情地写下:

故人供禄米 邻舍与园蔬

当代论才子 如公复几人

行色秋将晚 交情老更亲

其实杜甫和高适很多经历是相似的。比如他们都是有机会获得县尉(类似公安局长)的职务,高适认真去做,而杜甫嫌弃其过于繁琐。安史之乱他们都曾长途奔走投靠君主,也都得到了皇帝的信任。高适做官如鱼得水,可带兵打仗也可治理地方。而杜甫却把一首好牌打得稀碎。

李白觉得不干则已,干就应该出将拜相。杜甫将“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己任,绝不妥协也从未让步。高适却是那个要过饭的苦孩子,他深知务实肯干才是生存之道。高适就是这样一位务实求真的诗人。有性情更有理智,懂得文章练达更深喑人情世故。正因如此,去世前还被封为渤海县侯。作者一句话总结的很好:写诗是李白和杜甫的唯一特长,而对于高适来说,只是业余爱好。

我个人觉得人生各有所得,适应世俗和遵循本心之间很难说孰轻孰重,人生也不是选择题,更多是判断题。如果李杜可以学得更圆滑更落俗,最多朝堂多了两个高官,但正因为他们没有放弃内心的执著和梦想,人间才会多出两位传唱千古的伟大诗人。

如果没有“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姑销万古愁”的李白,如果没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杜甫,那就真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与大众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具有更敏感的洞察力以及驾驭语言的超凡能力。当然除此以外超然的睿智也会为诗增色。让我们看看张籍是如何拒绝别人: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多么委婉的表达,给足了别人面子,又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惋惜之情。

悠悠几千年,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流传至今仍魅力不减。得益于诗人通过短短几十字便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即使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依然可以穿越千年与作者来次心灵的碰撞。再过几天就是公布高考成绩的日子。看看当年孟郊高中之后的喜悦心情吧。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得中之后内心一洗前耻激动万分的心情寥寥几行跃然纸上。

有人得意必然有人失意,"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的杜牧是唯一登上《资治通鉴》的唐朝诗人。二十六岁作《阿房宫赋》还注解了十三篇《孙子兵法》。只可惜政治觉悟不高,站错队而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自此开始风流狂放的日子。自此“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终究没有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最大的官职也只做到一州刺史,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认认真真地履行职责,尽可能地为老百姓多做一点儿事情。那个"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杜牧褪去浮躁后写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年轻人一定要读李商隐的诗,句句都能俘获小姑娘的芳心。如今用来赞扬老师无私奉献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实是这位大诗人写给她的一位有缘无份名为宋华阳的女朋友。

某次在朋友家玩一种叫送勾的游戏,他又看上了那家的小妾。于是大笔一挥写道: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情种就是情种,张口就是追女孩子最讨好的情话。

人生最大悲哀是相守后的离别。与李商隐相守十三年后,王姑娘就去世了。温暖的小家再也没了,于是有了下边的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到最后再无那些虚头巴脑的诺言,有的只是相濡以沫的厮守,让岁月在彼此的心头刻上最美的烙印。

去世前,李商隐留下最后一首诗,又带给后人一句脍炙人口的佳句。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果可以问,我很想问这位情痴写这首诗的时候到底在追忆人生中有幸遇到的哪个女人呢?

唐诗中还有一类,没有边塞诗的铁骨铮铮,没有闺阁诗的似水柔情,那就是田园诗。写田园诗的高手必然要有钱。这很容易理解,如今朋友圈整天全世界旅行的家伙要么是有钱,要么就是跨国公司销售。

孟浩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从记事起就没缺过钱,以至于对找工作、养家糊口的事情也不太上心。二十岁到鹿门山隐居了。没错,一个年轻人不去工作,不思考前途,不顾及家人的感受,就这么没心没肺地隐居了。过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日子。

二十年过去了,孟浩然已年近四十决定去参加科举。可是很不幸,他没考上。当时在长安很流行一些文人的沙龙,凡到高潮大家难免唱和。在一次笔会上,孟浩然低头略一沉吟就写下两句诗: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二十年的隐居果然让他对自然的感悟异于常人。

本来他是有一步登天的机会,唐玄宗让他说说最近的新作,这家伙居然来了句: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于是感觉被冤枉的皇帝决定顺水而为弃用此君吧。

公元740年,王昌龄路过襄阳,拜访孟浩然。两人相谈甚欢,又是老朋友见面,没有美酒助兴怎么行呢?当时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已经快好了,但是海鲜和美酒的刺激,让毒疮加速恶化,不久后就去世了。

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但又有多少人理解孟浩然背后的无耐和不甘呢?

笔记就写到这里吧,其实诗歌的魅力远不是一本书可以说清楚的。不得不承认,写诗对于大部分现代人已经是奢望。但当遇到某个人或事,某句唐诗油然而生,诗到唇边脱口而出,那种释然和畅快也是美妙而难得的一种感受。总之,诗与我更多的是一种共鸣,每每吟咏之时都仿佛身临其境,或慷慨激昂,或委婉悠长,总有一款符合当下或消沉或浮躁的自己。

东拼西凑的终于写完了这篇读后感。再次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不一样的《唐诗里的烟火人间》。

B站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J411Q7o5from=search&seid=5285244964079833152

唐朝时间线(618——907):

1、唐建立(唐高祖李渊)    混蛋

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真正打江山的人    善始善终

3、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  疆域最大  有所作为

4、武周篡唐(武则天)  心狠手辣    非常有政治才干  继续盛世

5、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晚年腐败

6、安史之乱

历史角度的盛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文化角度的初唐:唐建立——武周篡唐

文化角度的盛唐:开元盛世:李杜时代

出现以上情况是因为:

精神生长与物质生长的不平衡性,也叫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不完全同步,经济繁荣,文化不一定繁荣

全世界都会把诗人分为:伟大诗人和著名诗人

伟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宋苏轼)

政治人物道德化要不得

举例:武则天

武则天被人广为诟病的污点有两个。

第一个便是她非常专制,大搞特务政治。

武则天毕竟是女性,从当时的伦理上来说,女性当政,乾坤颠倒,阴阳错乱。她遇到的阻力是远远大于其他的皇帝的。行非常之事必定用非常之手段,所以她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个就是宠幸男宠。这是人家的私生活,历史上哪个皇帝不是三宫六院。

所以

我们不能把像武则天这样的政治人物道德化。对于武则天这样的政治人物,应该主要评价其政治功绩。其当政期间,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国力很强盛,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厉害的女性。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时代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个时**育了我们,我们也创造着这个时代。

有所争论:唐宋后不再是封建社会,因为地主的土地是他们买来的,不是受分封。

唐朝文化大爆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

曹丕后,九品中正制沿用很久,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儿孙无需努力,自然继承爵位。隋试验科举,唐科举作为制度,改制的诱导原因是,隋唐皇帝在九品制中地位不高,不是贵族。

任何一个社会若要走向和谐,管理层和被管理层之间,一定要有宽容度,不然局势就会很紧张。

古往今来。社会制度很难找到合适的:统了就管死,放了就烂掉

关于民族交融:“汉族是大杂种,少数民族是小杂种”

民族交融的过程会很痛苦,但结果往往会很美妙。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什么是修养?

修养就是把真实情感掩饰得很自然,是一种优雅的技巧。

盛唐的文化特点:

1、特别自信

2、浪漫(豪放的那种)

3、包容各种思想,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大唐是混合型形态意识,百花齐放。

汉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情况得到改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497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