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薛宝琴写了十首怀古诗,内隐十物,请大家猜,大家说它“自然新巧”、“奇妙”,但猜了一阵却都猜不着,作者在书中又始终没有交出谜底,引起后代学人纷纷猜测。但据我所知的资料,至今总计才猜出四个,其余的答案都是望风捕影站不住脚的。二百多年中,红学家大抵数以百计,研究著述卷帙浩瀚,但大多把这十首诗视为倾舟之暗礁而绕路躲过去,所以至今这十首诗谜的谜底大半仍然是悬案。为此,我愿将我对这些诗谜谜底的思索结果奉献出来,作为与同道之间互相切磋砥砺的契机。
那是在史无前例的1973年,其时我已遭三次抄家,简直已无书可读了。寂寞中从村中亲友处借到一本《红楼梦》(第二册,31—60回),仔细地读了起来,不再象学生时代读书时的浮光掠影,这才发现这十首诗背面却隐藏着十个谜语。当时那本书注释甚略,对谜底未作任何揭示,于是我便主观地猜测起来。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竟先后猜测出《交趾怀古》、《青冢怀古》、《梅花观怀古》、《赤壁怀古》、《桃叶渡怀古》、《淮阴怀古》、《蒲东寺怀古》七首诗的谜底来,心情颇为振奋;但又想自己还是孤陋寡闻的,我个人的猜测可能早被诸多红学家的智慧所照彻。
1979年我从山村回到城市中学任课,第二年到图书馆翻检有关资料,这才发现诸名家的猜测结果既有一致的,又有更多的是不一致的;一致的只有《交趾》、《青冢》、《梅花观》三首,而其余各首却有巨大差异。反复斟酌原诗,我更确信自己的见解对前人是一点超越,令人感到鼓舞。 同时, 这也激励我再继续攻克其余三首诗谜底的决心, 到1982年又解决了《广陵怀古》、《马嵬怀古》的谜底。为整理这些材料,1992年读北京师大出版的《红楼梦》校注本,从注释里得知王希廉对《马 嵬怀古》已作了准确的猜测,又正与我的结果一致,这一猜测使他比周春和徐凤仪高出了一头。遗憾的是,《钟山怀古》一首我至今尚未找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对这首诗,周春猜测为“肉”,似乎荒诞无稽:王希廉猜测为“耍猴”,似乎也颇为牵强:徐凤仪猜测为“傀儡”,揆之原诗有二句是说得通的,但另两句便难以圆解,而正确的答案总是和全诗各句和谐统一的。顺便补充一句,“傀儡”更有“木偶戏”与“皮影戏”之分,而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既然《交趾》、《青冢》、《马嵬》和《梅花》观四首清代人已经作出结论、而《钟山》的谜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可以略而不提,故谨将我对其它五首的探索结果略作一番说明: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它在十首诗中居于首位,制作上十分精湛。从咏史的角度看它是追怀赤壁之战的历史: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气吞万里,孙权、刘备联合抗击,在赤壁以火攻曹操船只,大破之。
清代的周春猜测是“走马灯之用战舰水操者”,意思是“走马灯”,但非得是他说的那样——要在灯上绘上“战舰水操”的情景,否则这灯便和诗谜搭不上关系。徐凤仪猜测是“法船”,是旧俗鬼节时祭鬼所用,系用纸糊扎成船,上面并扎僧人诵经之状,船头更列众鬼,放置于江面——称放焰口,最终焚为灰烬。以全诗揆之,与“赤壁沉埋”、“徒留名姓”等语并无瓜葛,所以不能令人折服。有人猜测是“蚊子灯”,还是不着边际。有的学者比较慎重,没有轻意猜测,但感到涵咏全诗倒觉得笼罩一层阴沉冷峭的气氛,认为是影射大观园不祥的结局,这种认识却不无道理。
我认为最合理的答案是“棺材”!用原文的四行诗一一审核,没有丝毫滞碍之处。
1、棺材的各面均涂朱赤,正与诗题“赤壁”二字吻合, 说它影射荣宁二府虽灸手可热,但终不免崩溃灭亡的命运真是最恰如其分了;“棺材”简直就是这一家族注定衰败破落,从而也暗示其所属的封建社会也必将走向崩溃灭亡的形象而准确的象征。
2、首句写棺材之埋葬;第二句以空舟喻棺材之外形, 棺材正面须写明死者名姓;第三句是安葬之际在鼓乐喧阗中亲人哭泣、火化冥物之情景;第四句是最终结局——历史上无论谁也逃脱不掉进入棺材的命运。——简直是一幅丧葬风俗画!
如果偏重于咏史,可以这样翻译:
赤壁战后,死者沉溺阻滞了江流,
死者徒然留下名姓,江上是焚毁的船舟;
凄风中满天大火把曹兵烧得悲号惨叫,
无数的英魂都从此进入了冥府。
如果按咏物诗翻译,又可以这样表述:
它四壁朱赤,终被沉埋于地下,
它形如空舟,载入徒然死去的人;
埋葬之际亲人一片号啕,冥物都被焚烧,
历史上多少英雄也未能逃出这个归宿!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定位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从咏史角度上看,四句诗简明地概括了韩信的生平遭遇:1、 韩信少年时曾受胯下之辱。2、后来被封为三齐王, 由此埋下了被害的祸根。3、贫贱时受尽世俗的冷落。4、曾蒙受漂母的一饭之恩,发迹后酬以千金重报。
此诗清人猜测纷纷,但无一中的。周春猜测为“兔”,令人匪夷所思:徐凤仪猜测为“马桶”,大抵他完全被“三齐位定”、“轻鄙”、“一饭之恩”等字句所迷惑,而走不出牛角尖,甚至把“死”和“屎”也合而为一了!王希廉猜测为“打狗棒”(也称作打鬼棒),他是这样圆解其说的:“作诸恶业,死有余恐,北俗,人死则以饭一碗,插三秫杆,煨面为槌,供之,槌名打狗棒,供亡者过恶狗村之用”——自知勉强,才不得不附加了一套别扭的说明;但死者未必都是“壮士”,与首句如何也搭不上关系。
其实迷底是“手杖”,四句诗分别写出它与青壮年、老翁尤其是乞丐之间的关系,是一篇绝妙的咏物诗。此诗可以翻译如下:
青壮年提着手仗,可以防范恶狗相欺,
老翁拄着它(与两足鼎立)已行将就木;
区区手杖,世上人切莫轻视,
(乞丐却与手杖相依为命,他们沿街乞讨时总是这样地呼唤)请赏给一口饭吃吧,你们的大恩我将至死不忘!
这何尝不是勾画苦难社会生活画面的大手笔,凡是熟知那苦难年代生活情景的人都将勾起令人心酸的回忆。这一切并无须引经据典的考证,一切离开生活真实的辩解都会显得牵强附会,苍白无力,是无法令人折服的。
如果从咏史的角度翻译,文字应作新的调整:
韩信,你青壮时应留心防范恶犬欺凌,
作了三齐王,由此隐伏下被害的危机;
当你卑微贫贱时,世上俗人都轻视你,
岂料你后来以千金去报答漂母一饭的情谊!
在猜测这一谜语的过程中,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给我以不小的启发。在他的剧作中有个狮身人面的怪物“斯芬克斯”,它高踞扼住路口的悬岩上向路人说出谜语,使很多人因猜不出究竟而被它吃掉。后来俄狄浦斯路过此地,怪兽向他说的谜语是:天底下什么动物生下来时用四只脚,后来用两只脚,到用三只时走路摇摇摆摆?俄狄浦斯回答说是人。因为:人幼小时用四肢爬,长大了挺直身躯,用两脚行走,到老年拄起拐杖,成了他的第三只足!谜语被猜中,怪兽羞愧,从悬崖上跳下摔死。有的译者把谜语简洁地译成九个字:“朝四足、午两足、暮三足”,而这“暮三足”与“三齐位定盖棺时”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实在令人惊叹!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蒲东寺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虚构之寺名。此诗所咏的是侍女红娘热心帮助张生与莺莺结成良缘,因而遭受莺莺之母郑氏夫人拷打责问之事。
只为诗中有一个“骨”字,周春的猜测是“骰子”(赌器),以第一句斟酌已属勉强,再往下便一点也说不通了;王希廉盯住了一个“红”字,硬说它是“红天灯”;其他人大抵被“吊起”蒙住了视线,猜测是“竹帘”、“鞭炮”、“鞋拔子”等等。我认为正确的答案是“骨针”。针,古作zhēn@①,更古些为箴。文字是历史的有力凭证, 文字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反映。远古时候人类用鱼骨或兽骨磨制成针,“箴”字也标志它多为竹制,铜器、铁器出现才使它们渐渐消亡。但在我国究竟什么年代骨针彻底消失而完全被钢针所取代,没有哪个历史学家曾划出过清楚的界线。
据资料介绍,在英国的雷迪有一个针博物馆,它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生产较发达的英国,1898年时制成一枚钢针需要经过二十二道工序,其中的打眼与磨光都要求有精密的劳动设备。这是差不多一百年前的情况,可想而知,比这更早一百三十多年前,我们民间的手工业作坊在制出一枚钢针来将是何等的繁难!因而我们不能排除那时骨针并未绝迹,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它都可能与钢针并行存在着。大抵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骨针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为此,对原诗作一点说明:1、骨针,既然制作艰难, 价格自然贵重,必为妇女所珍惜,染成红色既显得美观,一旦失落也易于辩认察找,故称“小红”。2、第二句写妇女用针线缝制衣裳的过程。3、三、四句写作完针线活后妇女要将针收藏起来,尾线并不拆下,故有“勾引彼同行”之句,并把它插到“针垛”上;针垛是绒制的球形物,常挂在伸手可及的墙上,故曰“吊起”。如果侧重于故事,可以这样译出:
小红娘,你这身世卑微的使女,
你明拉暗扯竟把一对情人撮合一起;
虽然曾遭受老夫人的吊起拷问,
却毕竟使他们成了深情的鸳侣。
如果侧重于咏物,又可以这样翻译:
看你一身骨质红装、轻巧、玲珑,
竟将各自东西的布料连缀到一体;
事后,你常常被夫人高高地吊起,
但随即却把多情的尾线勾引同去。
谜语,它的起源大概和文学艺术一样渊远流长。在古希腊有关于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传说,在印度文学作品中有一部《二十夜间》,以女王求婚为线索编织进去二十个动人的谜语故事,可谓脍灸人口。在我国先秦典籍《荀子·赋篇》中也有光辉的范例,其中的五篇文字就有谜语的性质。其特点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即用种种巧妙的譬喻以代替直说,把事物特征暗示出来,让读者去揣摩猜测。如《箴赋》: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纵,又善连衡;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钜、其成功小者邪?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头xiān@②达而尾赵缭者邪?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 反复甚极;尾生而事起,尾zhān@③而事已;簪以为父,管以为母; 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箴理。用君臣问答的口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针”的形象和功能,文字生动令人神往。它的问世比《红楼梦》早二千年,艺术风格各有不同:一个铺张细腻、曲尽其妙:一个凝炼精巧,又隐括了《西厢记》的故事情节。二者相距两千年,在我国文学时空中互相辉映、凌轹古今!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尽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从怀古的角度看,此诗是写隋炀帝杨广开凿运河、巡游扬州的史实。就此,应对诗中词语稍作一点说明:
广陵:古郡名,今江苏省扬州市。隋炀帝因修运河劳民伤财,终于在第三次游幸江南时被宇文化及杀死,隋朝灭亡。
隋堤:隋大业初年开邛沟入江,旁筑御道,树以杨柳,谓之隋堤。
因为把视线注意到“广陵”、“口舌”等字,周春猜测是“洞箫”;徐凤仪由隋堤广植的杨柳及“口舌”二字猜测是“柳木牙签”;王希廉因“隋堤风景”联想到杨柳,又因“风流”关系便猜测为“柳絮”。他们的共同点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所以都站不住脚。
其实答案是“纸鸢”——即风筝,因诗中已有“风”字而稍作一点变通。按照咏物的角度,对诗中的词语也重新作一点解释:
题目,广陵——广阔、无边的天空;陵,谐凌,凌空而起;二字已勾出纸鸢的特征。第一句,蝉噪鸦栖,指蝉噪与鸦栖之高树,这一句写只须转眼之间纸鸢即已凌空超越高高的树顶了。第二句,隋堤,堤谐提,即随心所欲地提起放飞,此情此景与什么相似呢?第三句,写纸鸢凭借风力而凌空飘荡。第四句,写纸鸢凌空,地上人们仰视之际纷纷进行品评议论。于是,这样翻译也便顺理成章了:
蝉噪鸦栖的高树被你转眼间超越,
把你随心所欲地放飞高空,这情景象什么?
你凭借着风力而饱览无限风光,
却不禁惹起人们纷纷议论,七嘴八舌。
这简直是放风筝最生动的写照。参看《红楼梦》第七十回里那段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简直更令人心旌摇荡了。
世人尽知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却鲜有人知道他还写过《南鹞北鸢考工志》,专门介绍了“扎、糊、绘、放”风筝的经验,还有制作风筝的口诀,并亲手绘制了很多风筝的彩图。据悉1980年出的一组四枚的特种邮票“风筝”就选自该书。作者生活阅历的丰富,也是其著作令人百读不厌的原因吧!
顺便补充一句,有人认为十首怀古诗均各有影射,断定这首诗是影射晴雯的;但倘若把它和“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天”二句诗联系起来看,说是影射薛宝钗倒更确切些——不管这好风使她飘得多么高,感情的长线断了以后,她也不免众青天上跌落下来!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渡口,晋人王献之曾于此送爱妾桃叶,渡由此得名。此诗谜底也无人猜中,周春猜测为“团扇”,赵曾望猜测为“门神纸”,均未着边际。此诗只是轻拈古史,生动地写出了“明镜”照人之特征及其在仕宦之家的存在。据此,仅作说明如下:
镜,古为jiàn@④,为青铜铸制,直至清末铜镜还尚多, 以磨镜为业的匠人经常沿街招揽营业。十八世纪欧人东渐,达宦人家已渐有玻璃制镜,初来乍到价格自然昂贵,非一般富户所能买得,所以象贾宝玉的怡红院里满屋的明镜使刘姥姥迷惑不已,对山野村人自然是奇闻,贫寒人家甚至连铜镜也难得,平素只得借盆水照影而已,故有“六朝梁栋多如许”之句,指的是金陵城里的显贵家族。
1、明镜(铜镜,尤其是玻璃制的明镜),清沏如水, 故曰“浅池”,“衰草”喻年老,“闲花”喻年少,皆供明镜以照影。2、 明镜照人,形与影一实一虚,不能合为一体。3、六朝, 指金陵(今南京市),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均于此建都,合称为六朝;梁栋,指建筑,在修辞上属于借代格,即官宦人家的宏丽屋宇。4、 小照,即明镜,大多悬挂在墙壁上。依此,可以这样翻译原诗:
无论是“衰草”、“闲花”,都能映入这“池”中,
但个中的倩影却不能与本体合一;
金陵城里仕宦人家都不乏此物,
一面面高悬在壁,照鉴着须眉粉黛的容仪。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谈一下这十首怀古诗的写作特点。
1、十首诗都以怀古的面目出现, 诗中文语也确实是遵循着历史或传说的轨迹的,如“赤壁”、“交趾”、“淮阴”、“广陵”、“青冢”等五首都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生平的概括;其余五首也都以文学作品的情节为依据。但巧妙的是诗的背面又都是一个谜,隐藏的十分巧妙。这些诗既是咏史,又兼咏物,语语双关,毫无纰漏之处,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天才。
2、这些诗的题目本身就是谜,或者说是诗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棺材——可见的各面均涂红色,确实堪称“赤壁”;交趾——喇叭,吹奏喇叭时不正是两手合拢、十指交叉的姿势吗?题目二字是多么简洁生动的勾画!广陵——纸鸢,不是它飘凌在广阔无边的天上的写照吗?桃叶渡——映照着桃花般美人的一潭清水!命题是如此的精巧,这在其它作品或谜语里是罕见的。
3、谜底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常见的什物, 尤其是童心未泯的少年们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如喇叭、手杖、纸鸢、明镜、墨斗、胰皂、骨针(甚至钢针也毫不勉强)、扇子,没有一件远离生活,就连“棺材”也当然为他们所熟见,凡有人生活的地方便会有丧事活动,他们对发丧时鼓乐之喧阗等景象是绝不会陌生的。但是到了那些把自己禁锢在书斋里的学者手里便愈猜愈玄虚、愈猜愈胡涂起来。如把《赤壁》猜成“走马灯之用战舰水操者”,把《马嵬》猜成“杨妃冠子白芍药”,想得刁钻古怪,走进死胡同又非要把读者也强拉进去。周春猜测十个而对的仅有一个,他也自知没有把握而慨叹地说:“恐我所猜亦未必是也,安得起诸美人而问之?”为不能使书中的美人复活以告诉他答案而遗憾。
这十首是《红楼梦》中闪烁着宝石般光华的文字,是文学典籍中有关谜语的艺术珍品,是曹雪芹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
1清朝才女谢方端
谢方端,阳春岗美轮水村人,生于公元1724年,卒于1513年,时年89岁,是廉吏谢仲玩的长女。谢方端幼年丧母,随父宦游,聪慧善读,二三过辄,记诵不忘,少时读书并跟其父学声韵,青年时期喜爱工诗填词,出口成章,学有所长,写作不辍,曾著有词赋一本和《小楼吟稿》一书(词赋现已遗失,《小楼吟稿》一书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广东享有盛名。清乾隆43年广东督学李调元及翰林院编修官冯敏昌分别为《小楼吟稿》一书作序、作传,赞美她的才学和为人。
谢方瑞在青少年时,遍游海南及两湖地区,阅览了不少名山胜景,见识了无数世态炎凉,阅历深厚。这些都为她日后写作积累了夯实的材素。
虽然谢方端长期随父客居在外,但她对故乡却怀有很深的感情,在她的手稿中,能找到很多赞美的诗篇,现在读来也很动人,有一次,她离家十载,随父远从湖南常宁到阳江坐船回家,舟泊村边,即赋《轮水舟中》一首,以景生情,寄托了赤子之心:
轻舟遥泊小桥边,桑梓名园在眼前。
漠漠山云岚入画,悠悠溪水绿生烟。
桔花香近幽人屋,渔唱声喧弹子船。
十载归宁疏过问,山川风物尚依然。
她对她的父亲也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不单是对父母那份养育之恩的感激,更重要的是她敬重父亲为官46年,一生清廉的高尚品德。父亲一生的清廉在她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送舍弟方则旋里》诗中曰:“耄年姊妹难为别,廉吏儿孙莫厌贫。犹有诗书遗泽在,可将家传早铺陈。”她为其父归州盗案一事拒不会印(审),被乾隆皇帝在武昌召见,欣喜若狂,连忙《喜赋》:
廿载劳劳郡县?,大江南北号循良。
铜章不枉铃封奏,丹韶须宣到武昌。
万里辨奸天子?,九重谆问小臣光。
遥知扬对彤墀下,旋惹炉香满绮裳。
谢方端年轻时与当地三甲新楼村文人刘宗衍结婚。夫妻爱好诗词音乐,常与之唱和,可是好景不长,而立之年丧夫,遗下两子及两代遗孀靠其瞻养。这时她苦操家业,“育子成材,夜纺授经,四时不辍。”晚年随长子刘芗谷(优贡生,曾任番禺等10州教谕,后为钦州府教授)生活,居于官署。闲居中热心教人诗文,培桃李,所到之处,受人尊敬,常称她为学者,为慈母,在她80余岁,从官府返乡颐养时“诸生送行盈道路,有的追送30余里,挥泪而别。”
2
清朝才女殳默。字斋季,一作季斋,小字墨姑,一作默姑,浙江嘉善人。丹生女。生而奇慧,九岁能诗,刺绣刀尺,无不入妙。习小楷,摹画李公麟白描大士,爱管夫人画竹一幅,与同卧起。年十六未字卒。著闺隐集。《槜李诗繋》
3陈端生
(1751—约1796)
弹 词 女 作 家 。 字 云 贞 , 浙 江 钱 塘 ( 今 杭 州 ) 人 。 嫁 淮 南 范 秋 塘 。 范 以 科 场 案 ( 一 说 继 母 控 忤 逆 ) 谪 戍 。 端 生 在 家 奉 侍 , 撰 《 再 生 缘 》 弹 词 。 后 范 遇 赦 归 , 未 至 家 而 陈 卒 。 《 再 生 缘 》 共 20 卷 , 陈 写 至 17 卷 , 未 竟 而 卒 , 余 3 卷 由 另 一 女 作 家 梁 德 绳 续 稿 。 最 后 由 女 作 家 侯 芝 整 理 为 80 回 本 。 有 道 光 二 年(1822) 宝 仁 堂 刊 本 , 其 后 又 有 多 种 刊 本 、 石 印 本 和 铅 印 本 。 此 作 经 改 编 为 苏 州 弹 词 书 目 , 有 一 定 影 响 。
浙江钱塘人著有<绘影阁诗集>(失传),弹词小说<再生缘>(一至十七卷)
其祖父陈兆仑(句山)曾任太仆寺卿,<续文献通考>纂修官
父玉敦,母汪氏
端生刚写<再生缘>时未满十八岁,於北京
到完成十六卷时还未满二十岁,当时在山东登州她因生母去世而搁笔,二十二岁嫁范氏夫妻感情不差,后因范氏应顺天乡试,倩人代笔被破获,发配伊犁为奴三十三岁时在亲友的催促下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写下第十七卷,从此不复有作
凡是看过京剧《孟丽君》的人都会对那个女扮男装,科考中了状元,并被皇帝选作驸马的奇女子留下深刻印象。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这出京剧名剧乃是根据清朝女作家陈端生(1751-约1796)的弹词小说《再生缘》改编的。孟丽君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受人瞩目,有两个因素。第一,故事的主人公用特殊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女性社会身份观念。这样的观念突破是由女性作家来完成的,更为小说的社会和思想意义再加一层特殊色彩。因此,在西方汉学界已将其归入“女性主义小说”一类,甚至有学者专门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第二,故事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相较于西方小说的情节安排,中国传统小说比较缓慢和松散,读完一回,不必急着读下一回,可以几天以后再接起来读。即便《红楼梦》,也是如此。《再生缘》则不然,其故事情节安排非常近似于西方小说,一环扣一环,一个惊险接着一个惊险,让人急于要知道后事如何,片刻都不想放下(金大侠的小说也是如此)。抛开其内容和思想性不谈,仅就其故事情节布局一端而言,在清代的时候就有如此特别的女性作家出现,也足够让我们当代的人无比惊讶。
还有一点很特别,《再生缘》如《红楼梦》一样,是一部未完成稿。陈端生只写了前十七卷,便与世长辞,留下一段遗憾在人间。约三十之后,许宗彦和梁德纯夫妇感原作者“半途而废了前生”,续作了后三卷,成为二十卷全本。虽然续书不如原著佳好,但能将这段故事补全,也是很大的贡献。这部小说有弹词原著和散文体改编本(74回),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保证不会让你失望。当然,如果读散文体改编本,就不会有文字习惯的隔阂。
《再生缘》的故事如此出名,而其作者的生平却鲜为人知。这样的一位大才女,我以为是值得去了解一番的。所幸陈寅恪先生晚年专“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写了近80页的长篇论文《论〈再生缘〉》,对前后两茬作者的生平勾沉索隐,使后人如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能够“知人论世”,深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与作者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与《柳如是别传》一样,陈先生的论文全是考证,一般人是看不懂,也不大爱看的,需得用普通人习惯的方式写出来,才有看头。
陈端生是杭州人。江南何止出才子,也多出才女。记得去年夏天去杭州玩,晚饭后在西湖附近散步,走至一处地方,看见一面短墙,上书“再生缘”三大字,占据整面墙。当时即心有戚戚,在那里多停留了一会儿。可惜那时太晚,未及弄清那是什么处所,或就是陈端生故居也未可知。第二天临时有事,匆匆离开杭州,留下一个悬念。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去看个究竟。
陈家世代书香,陈端生祖父陈兆仑是雍正进士,著有《紫竹山房文集》,为当时人所推崇。父亲陈玉敦中过举人,曾任云南、山东等地地方官。陈端生的祖父是一个很开明的旧文人,曾写《才女论》一文,认为女性讽“习篇章”“多认典故”,“大启灵性”,对于“治家相夫课子皆非无助”,而且可使女子变得“温柔敦厚”因此得出结论:“才也而德即寓焉”。虽然他眼里的才女最终目标还是作一个更称职的主妇,毕竟他把文化修养提到了有用的地位,至少为他的女性后人接受文化教育开了大门。陈端生和她妹妹陈长生都以文学才情见长,当受益于祖父的开明思想。
陈端生母亲汪氏出身也不一般,是曾任云南府和大理知府的汪上堉之女。汪上堉中过进士,他的女儿有文化,再自然不过。由他的女儿教育出来的陈端生很有文才,也不奇怪了。另外,身为杭州人的陈端生却将《再生缘》故事起点放在云南,并将男女主人公很多活动之地放在云南首府,很叫人纳闷。知道了她母亲的家庭背景,一切便都有了解释。想必陈端生小时候听母亲讲过很多关于云南的事情,而且深深被吸引,对云南产生了很多幻想和神秘感。写小说时自然就从神秘的云南开始了。又或许云南离固执传统的京城很远,人们的思想不那么受拘束,汪氏传给子女的观念很开明,陈端在审视社会传统观念的时候方能没有拘束,才写得出《再生缘》那样的作品。反观 mm,似乎是个旁证。
陈玉敦和汪氏似乎没有儿子,只有有仨女儿,端生为长,庆生为次,长生最幼,但庆生早夭,实际上生活中只有姐妹俩作伴。端生和长生姐妹都文采斐然。端生自不待言,有《再生缘》为证。长生也不逊色。当时江南一带世风开明,男女之防并不严格,她妹妹长生就是当时文豪袁枚的“女弟子”之一。长生后嫁与曾任翰林院编修的叶绍楏(琴柯),又是另一桩文化联姻。叶家有一特征,女性都富于才思和诗艺,其水平之高,令当时人称奇。袁枚就曾评论说,“吾乡多闺秀,而莫盛于叶方伯佩荪家。其前后两夫人,两女公子,一儿妇(指长生),皆诗坛飞将军也。”(《随园诗话补遗》三)(从江南女子都多才多艺,又好群聚吟咏,可知《红楼梦》所叙述的姐妹结社,并非曹雪芹的杜撰或理想,那的确是当时世家大族中很普遍的现象)家里或生活环境中只有女性的环境的确很难培养男性比女性强的定势思维,因为做出事情让你感动或者崇拜的不是姐姐就是妹妹,要不就是母亲。这一点,我家的情况可为旁证。因此,陈端生能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写出《再生缘》,大概也与女性(而且是有才华的女性)围绕身边的家庭环境有关。
《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陈端生十八、九岁时写的。那时她还待字闺中。虽然有人说她的祖父很节俭,家里显得很寒碜,但毕竟官位很高,不至于是普通贫民那样的穷困。动笔之时是在1768年秋天:
闺帷无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转未眠。
灯影斜摇书案侧,雨声频滴曲栏边。
闲拈新思难成句,略捡微词可作篇。
今夜安闲权自适,聊将彩笔写良缘。
这是《再生缘》开篇所述,说明了写作的季节,具体时间大约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九月。那年陈端生虚岁十八岁。古今才女都早熟,张奶奶也是十几岁就出名了。象我们这样老大不小还没成才的,就该心安理得地作平凡人了。一笑。
陈端生动笔写《再生缘》时,家住北京外廊营(mm 空了替我找找外廊营现在何处)。此时她祖父正在京城作官,全家都在北京陪侍。九月间刚好她的祖母以及伯父母等都回杭州去了,而她的父亲因为“留京供职”,陈端生一家却没有回南。陈端生现在应该比平时空闲一些,而且家中环境也相对安静些,是写作的好时机。很可注意的是,陈端生和曹雪芹(1717-1763)差不多同时代,曹雪芹去世的时候,陈端生十二岁。六年后她在北京开始写作《再生缘》,《红楼梦》已经在北京流传多年。陈端生是否有缘读过《红楼梦》呢?陈先生说她未必读过《红楼梦》,也许有道理,但也未必没读过。如果读过,才女陈端生会如何看才女林妹妹,又如何看大观园中诸姐妹及其命运呢?
陈端生的写作没有什么功利色彩,最早的读者大概只有母亲和妹妹,但她写得非常勤奋,常常挑灯夜战。陈端生说她在天气寒冷的冬天还依然惦记着写作:
仲冻天气已严寒,猎猎西风万木残。
短昼不堪勤绣作,仍为相续《再生缘》。
又说:
书中虽是清和月,世上须知岁暮天。
临窗爱趁朝阳暖,握管愁当夜气寒。
她之所以那么努力地写作,完全是被按捺不住的写作冲动所驱使,与林妹妹所说“无奈诗魔昏晓侵”的情形相似。写作冲动来的时候,作家自己想挡也挡不住,想是有神助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大概都是这样的产物,光靠后天勤奋努力是不行的。
当时的写作活动非常愉悦,陈端生描述到:
姊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分韵课诗篇。
隔墙红杏飞晴雪,映榻高槐覆晚烟。
午绣倦来犹整线,春茶试罢更添泉。
第二年的正月,陈端生的祖父离开北京回杭州,但陈端生父亲还在京中作官,姐妹俩和母亲都继续留在北京。到五月,一共八个月左右的时间,她已经写完前八卷。
八月,父亲任职山东登州府,全家都跟随父亲前往。登州府治所在今天的蓬莱市。蓬莱临海,风景优美,加之又有神话传说,在那里的生活让才女陈端生感到非常舒适与安逸:
地临东海潮来近,人在蓬山快欲仙。
空中楼阁千层现,岛外帆樯数点悬。
陈端生的生活很惬意不难想象。除去自然风光很美丽之外,她家在那里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地方长官,而且是京官外放,享有特殊待遇,自不待言。那种全府第一家的优越感,是在北京找不到的。不过,优越舒适的物质生活并没有侵蚀陈端生的精神追求。在蓬莱这段时间,她继续勤奋写作。她的写作速度很快,可以说这是她的创作高潮期。她在登州住了约七个月时间,就写完了九到十六卷。陈先生推测她那么勤奋的写作可能还跟她母亲身体不好有关。她怕母亲看不到书写完,就离开人世。
很不幸的是她的写作高潮也随着十六卷的完成而结束。因为这之后,陈端的创作中断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也就是十年以后,才重新提笔,续写了第十七回。此是后话。
写完十六卷,陈端生有一段感叹光阴荏苒的伤春词:
起头时,芳草绿生才雨好,
收尾时,杏花红坠已春消。
良可叹,实堪嘲,
流水光阴暮复朝;
别绪闲情收拾去,
我且待,词登十七润新毫。
流水光阴一词出典《牡丹亭》,也就是黛玉也曾伤感过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陈先生说曹雪芹仅仅是揣摩女子心态,“间接想象之文”,而陈端生却是“直接亲历之语”,故《再生缘》之词更值得玩味。我以为这一点相似,至少可以让不相信可在人间找到杜丽娘、林妹妹那样多愁善感的尤物的人可以相信了。
陈端生写完十六卷之后没有接着写,因为她母亲病了,而且到七月,母亲便病故了。算了算年龄,她母亲去世的时候不会超过五十岁,以今天的寿命论,尽及中年。想必陈母也是一位才女,所以才会那么不寿。陈端生说:“自从憔悴堂楦后,遂使芸缃彩华捐。”母亲其实就是她的第一知音。她这段写作时期,读者也只有母亲和妹妹。陈端生姐妹与母亲关系很密切,不仅生活上有母亲何护照顾,而且母亲教她们读写,姐妹俩有才华全赖母亲的督课之功。陈端生曾经那么勤奋地写《再生缘》主要原因是为了愉悦母亲。母亲去世恐怕是陈端生生命中的第一次失去。人在世上,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去知音,尤其对于有才华,需要有人来欣赏,来鼓励的人来说,知音比谁都重要,更何况那知音就是你的慈母。母亲不在了,怎么还有心情写作呢?
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六年(1770)夏天,大约因为父亲离任,她和家人返回杭州老家。回南先从蓬莱乘车到德州,再从德州乘船,走水路,一路舟车劳顿,让娇弱的陈端生走得很辛苦。当时交通不如如今发达,再是富贵的人,也要经历颠簸之苦。
这一年,陈端生已经二十岁了。
回到杭州,似乎也没精力恢复写作,只是对旧稿作了一些修改润色。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大概都是相亲备嫁时期,中间还好事多磨,费了一些周折。三年后,陈端生二十三岁,终于嫁与名家子范菼为妻。当时范菼是诸生,尚未中举。但是,范菼已经年过三十,很可能已有婚姻,陈端生是继娶,并非原配。范菼是陈端祖父好友范璨之子,浙江秀水人,与陈端生母亲是同乡。他家世代住在湖州,与端生妹长生夫家近邻。范陈两家联姻似乎顺理成章。范璨是雍正年间的进士,曾任湖北巡抚、安徽巡抚、资政大夫、工部侍郎等高官。陈端生嫁给他儿子,也是门当户对。所以陈端生的物质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她和丈夫情投意合,很是幸福美满。她如此描述婚后的生活:
幸赖翁姑怜弱质,更忻夫婿是儒冠。
挑灯伴读茶汤废,刻烛催诗笑语联。
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悬。
日子过得很顺心,但写作却没有回到以前的状态。虽然丈夫也可能是她的知音,但此知音殊非彼知音,人与人之间的契合是因人而异的。不是那个特定的人,特定的灵感是出不来的。但是,婚姻幸福与继续产生写作灵感比,我以为幸福更重要。陈端生一定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她在幸福生活中没有产生非写不可的冲动。但是,她完成了另一种创作,婚后一年生一女,后数年产一子。
人在世上获得幸福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长久地守住幸福。这似乎是让绝大多数人都很难解的难题,因为幸福总是那么易逝,而不幸却往往是那么顽固。富家**又嫁得名家子的陈端生怎么也想不到,厄运会突然降临她的头上。
陈端生的夫君尚未中举,更未中进士,以他的家世、社会关系、以及与陈端生的婚姻各方面论,都是免不了考取功名这个大俗的。所以陈端生说:“亨衢顺境殊安乐,利锁名缰却挂牵”。是啊,明明有好日子过着,怎么不好啊?可在那种社会风气下,那种家庭环境中,是挣脱不了“利锁名缰”。可是对于陈端生的丈夫,那“利锁名缰”中的“利”和“名”都竹篮打水一场空,“锁”和“缰”却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顺天乡试中发生了一场很大的科场舞弊案,一个叫陈七的人是主犯,陈端生的丈夫范菼竟然也牵连其中!案情大致是,在乡试中,主考官当场抓获几个夹带字条和冒名顶替替人代考的考生。陈七是主犯,他被抓获后供出范菼。同场犯案的还有旗人两兄弟。陈先生考证说,范菼并非陈七的同伙,而是被诬陷的。陈七很可能来头不小,因为正式文件中一直没有具体说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只以排行称呼。恐怕是说出真名字会带累名头更大的人。办案人员也葫芦僧判葫芦案,放走了真正的同伙,而让范菼顶罪。
此次科场事件是乾隆年间少见的大案,致使龙颜大怒。乾隆下诏重罚七个案犯。陈七判绞监候(应该就是绞刑缓期执行了),其他六人则发配新疆伊犁服役。范菼自然没有机会再见到陈端生,便押解到新疆去了。
夫君被发配到新疆,对陈端生的打击之大,无论如何估计也不过分。首先是恩爱夫妻被拆散了,多愁善感的陈端生哪里受得了。陈端生夫君流放那年,她二十九岁,婚后生活只有六年。对于今天的人们,六年的婚姻也许已经长得受不了了,而对于那时常人都白头偕老的人来说,六年却恐怕还好像在新婚当中。何况陈端生夫妇的确婚后生活确实很和谐。这样看不到希望的生离,与死别有什么两样。陈端生痛苦难当是再自然不过了:
一曲惊弦弦顿绝,半轮破镜镜难圆。
失群征雁斜阳外,羁旅愁人绝塞边。
从此心伤魂杳渺,年来肠断意尤煎。
未酬夫子情难已,强抚双儿志自坚。
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阻风烟。
这样的伤心悲痛若换了普通人,也许心有所感,却是说不出来。那伤痛是会轻很多。陈端生偏是极其善感,而且极其善于表达。那种善感和善表达就无异于自嗜伤口,会使伤痛更痛。这就是古今才女才子比常人更多痛苦的缘故。陈端生要是她故事里的孟丽君,丈夫被流放了没关系,她可以女扮男装,出去成就一番事业,最后感动皇帝,把丈夫还给她。她要是柳如是,敢做敢为,可以想办法打通关节,把丈夫救回来。可惜,在现实生活里,她什么都不是。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她只能“搔首呼天欲问天,问天天道可能还?”陈端生之无助,无奈,实在令人人潸然泪下。
失去丈夫是一层灾难,而当时恐怕还有另一层灾难,她和范家所有人都会受政治上的牵连。因为当时乾隆不但处罚了犯禁的七人,其中两家的家长还因管教子弟不严,而受到革职处罚。中国的政治一向是出了问题处理起来极其严厉,在风口浪尖的时候,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恐怖。记得十几年前,邻居家的先生因为出了什么事,跑到国外去了,邻居家也被警察蛮横地查抄一气。那时邻居抱着未满周岁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警察抄家,不敢说半个字。我想她心里一定是怕极了,因为不知道那事会怎么影响她的生活、工作和前途,还有她家人的生活、工作和前途,更别说还有孩子的将来了。作为范氏的家人,能够平安熬过这场灾难,就已经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端。因此,陈端生亲友当时都三缄其口,没有人敢在文字中留下丝毫关于范菼的消息,所以现在的人研究陈端生的这段经历非常缺乏资料。只有陈端生自己敢于怀念一个被皇帝发配到边疆的罪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写出来,该是有超人的勇气,冒了极大的风险。在这一点上,她的确是有些离经叛道精神的。
但是,无论陈端生如何声嘶力竭地呼唤上天,上天只帮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对孤立无援的弱女子如陈端生,似乎上天并不那么怜悯。她的丈夫一去十年,到她去世也没有回家。这是后话。
陈端生所经历的这一切,我今天写起来,不过就是一两页纸罢了,可在当时是怎样的煎熬,若是陈端生自己来写,怕是几百页纸都写不尽。可惜她除了在《再生缘》的第十七卷里边间插着提了几句,并没有详细写。
陈端生现在的情况很象是《红楼梦》里的李纨,可她比李纨更艰难。李纨的丈夫是病逝,所谓“寡妇失业”,获得很多人同情,也有老太太的撑腰。陈端生不是寡妇,她的丈夫还活着,但却背着发配边疆罪犯的沉重十字架。不知道范家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据她自己说,翁姑都很怜惜她。可是,旧时的大家族并不止有翁姑,还会有其他人。若是有那么些小人,她该是最容易被人嚼舌头根子,被排挤的对象。不过,陈端生还是有坚强的一面。从她所说的“强抚双儿志更坚”一句发狠的话,就可以看出,她的神经很粗。这其中有也有她妹妹的支持和帮助,容后再写。因此,陈端生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除了养育儿女,还在文化圈子里活跃着。
当年写《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北京和山东,读者只有母亲和妹妹。她回到杭州老家后,《再生缘》却很快在浙江一省传开:
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偏相传。
龆年戏笔殊觉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
闺阁知音频赏玩,庭帏尊长尽开颜。
谆谆更嘱全始终,必欲使,凤友鸾交续旧弦。
不但“闺阁知音”和“庭帏尊长”都在争读她的《再生缘》,大家还意犹未尽,催促她继续下下去,让大家看到最后的结局。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再生缘》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惊险连着惊险,开始看了就放不下,当时那么多人传看,并催促陈端生继续写,一点也不奇怪。《红楼梦》那么优秀的作品,在曹雪芹生前并不那么广为流传,他的成名是在身后。陈端生却不是,她在生前就已经遐尔闻名,还有很多《缘》迷紧跟着、紧盯着她。这是陈端生的幸运。虽然当时写作对于一个 女子来说,什么实际的好处都没有,但才子爱胜名,才女求知音。有那么多人首肯她的文字,那是比金钱更珍贵的财富。《红楼梦》中诸姐妹听宝玉说把自己的文字拿到外边去显摆,都很担心。陈端生却对自己的作品流传出去不但不介意,还很得意,她骨子里似乎确实有一种“螃蟹”基因。因为读者的响应很热烈,她觉得有义务继续写下去:
知音爱我休催促,在下闲时定续成。
白芍霏霏将送腊,红梅灼灼欲迎春。
向阳为趁三竿日,入夜频挑一盏灯。
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
其中或有错讹处,就烦那,阅者时加斧削痕。
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早春二月,陈端在母亲去世十二年、丈夫被流放四年后终于重新开始续写《再生缘》。这十二年的停笔,正象她说的“悠悠十二年来事,尽在明堂一醉间”。“明堂一醉”是指郦明堂(孟丽君)的性别引起皇宫中人们的怀疑,被灌醉了酒,正要脱靴查验是否小脚。正在惊险之际,故事却停了,而且一停就是十二年。谁也想不到的是,这十二年的时间空白,却是用陈端生自己的悲欢离合来填补的。外人不知其中的辛酸,陈端生自己却再清楚不过,所以忍不住地长嘘短叹。
当然,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写作心境和生活环境都已经大变,正如她自己说的,“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写作的速度已经大不如前,所以陈端生续完《再生缘》的弘愿并没有实现,她只写了第十七卷一卷,就再没有继续写。
陈端生 男,1945年5月生,浙江衢县人。高级工程师。197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职于广西蒙山县科委。早年在电机厂工作期间曾成功地设计了5、20及200KW等三次谐波励磁的发电机。近年来申请了一些专利。例如:透镜式汽车灯,造价低、无散射光。缩光器,可高效率地把电光源发出的散射复色光转变成能聚集成细小光束的缩光束,它是高能量密度的廉价的复色光流,其春功率及效率远超过激光器。它的捡色器能在它产生缩光的过程中极为方便地捡出任意频段的单色光(即单色缩光)。将它应用于激光器,不仅可使谐振器具片状、堆状结构,而且还有激发光的捡色、激发光的循环使用及余光利用系统,从而可使现行激光器在功率及效率两个方面皆能获突破性大提高。将它应用于望远镜,不仅可使其在结构上极其轻巧,而且还能大幅度地提高角放大率及亮度。变相变压器,能方便地把单相交流电转变成符合供电质量要求的三相交流电,从而可实现以单一条电线来输送电能的愿望。电动机断线运行监护器,造价特低且可用同一规格的监护器监护从小到大所有规格的三相电动机,方便、可靠、耐用。主要著述有:《论质数及其对》(文中不仅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而且解开了一系列与质数有关的难题--例如求质数的公式等)。《浅论三相交流电输变系统的改革》(文中提出了两相三线及单相单线两个全新的输电系统)。《与光学反射相关的几何线、面》(文中指出了二次函数曲线的不立表计算而直接画出的画法,准确而快捷)。
这个很多的哈
《霸王别姬》
这是部中国**之中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也是两岸三地**人合作拍片最成功的代表作,曾获戛纳**节金棕榈奖。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原著小说,描述程蝶衣自少被卖到京戏班学唱青衣,对自己的身份是男是女产生了混淆之感。师兄段小楼跟他感情甚佳,两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为名角。不料小楼娶妓女菊仙为妻在先,在文革时期兄弟俩又互相出卖之后,使蝶衣对毕生的艺术追求感到失落,终于在再次跟小楼排演首本戏时自刎于台上。全片气派恢宏,制作精致,将两个伶人的悲欢故事掺合了半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兼具史诗格局与细腻的男性情谊,导演陈凯歌固然表现出色,张国荣、张丰毅、巩俐、葛优等亦演得精彩。
《穿越时空爱上你》
凯特·麦克凯,纽约某大公司的主管,年轻有为,品位不俗,对事业游刃有余又懂得享受生活,是21世纪成功女性的杰出典范。利奥波特,19世纪奥尔巴尼郡的第三代贵族公爵,相貌俊朗,天性散漫略带粗鲁,身上散发出的男人味儿让他成为当地有名的“钻石王老五”。
虽然时间差了100多年,不过缘分这种事可是很有点戏剧性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利奥波特打开了一条时空隧道,并且身不由己的通过这条隧道降落到了100多年后的21世纪,时间的转变和环境的陌生把这个生活在19世纪的大男人搞得晕头转向,就在这时,他在街头巧遇凯特,善良的凯特竭力试图安慰这个从天而降的陌生男人,在发生了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事情之后,两个人之间发生了爱情。
但是由于所处年代不同,他们的感情面临着各种问题,凯特的前度男友斯图尔特跳出来阻止他们相爱,却发现这位情敌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祖父大人……与此同时,得知此事的时光科学家们正尽最大努力想办法把要利奥波特送回到属于他的那个年代,两人之中,无论让谁放弃过去的一切去适应对方的生活似乎都是不公平的,而惟一能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的,就只有彼此心中的爱恋,他们将如何面对这份跨越一百年的缘分?他们的爱情将何去何从?
《诺丁山》
威廉塞克(休·格兰特饰)住在伦敦西部的诺丁山,他已经离婚,和一位行为怪异、不修边幅的室友史派克(赖斯伊凡斯饰)住在一起,并在诺丁山的中心,拥有一家惨澹经营的旅游书店。
一个平凡无奇的星期三,威廉赫然发现世界最红的**明星安娜史考特(朱莉娅·罗伯茨饰)走进店里,也走进了他的生命中,在一个阴错阳差的偶然机会里,好莱坞最红的明星竟然亲了一个伦敦的书店主人,两人都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但故事就从威廉溅了安娜一身的柳橙汁开始。接下来发生的事是每个男人的梦想——威廉挽着全世界最有名的女人的手,走进了朋友的大门,威廉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当他们并肩走过诺丁山的花园,回到了饭店,却发现安娜的男朋友从美国飞了过来,威廉只好带着一颗破碎的心逃了出来。
威廉渡过了一段失意的日子,半年之后,安娜为了逃开裸照风波,又来到了伦敦找威廉,在一个礼拜里,安娜与威廉同住,两人再次陷入爱河。威廉能把握这次的机会赢得好莱坞巨星的芳心吗?两人要如何面对他们不同的身分,做出抉择?本片结局让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大吃一惊。
《西雅图未眠夜》又名《缘分的天空》
在90年代的今天,谈爱情实在令人吃惊,周遭的例子或许会令你改变对爱情的看法,要追求灿烂、美丽童话式的爱情,《缘份的天空》相信可以满足观众的要求,要不然影片又怎么会在一片**淡市中杀出重围,尽管影片本身所描绘的爱情生活太过完美,太过脱离现实,仿似神话般活现眼前,但当中对爱情的认真程度,不怕牺牲及执着的态度,赢得少男少女的喝采声。这次,汤汉斯的直率与美琪赖恩活泼可爱的性格,把**包装得充满梦幻色彩,其主题也不断强调“缘”字。森痛失爱妻,难以接受,一直把这份忧伤埋藏心底。久经折磨,终决定与儿子离开原居的伤心地,往西雅图寻求新生活。圣诞前夕,森一如往常的在缅怀过往之时,儿子突然拨了一个电话,与电台一个诉心声节目谈起来,森亦因此在空中道出了一段凄美感人的真实爱情故事。恰巧,在驾驶途中的安妮正细心听着,并对素未谋面的故事中心森产生一份奇异感受,更令她重新估计与未婚夫之间的爱。安妮被森一直牵引着,她终于选择了千里迢迢走一趟,只为一个不相识的人,同时她也肯定了这份注定的缘。本片剧情加添了不少梦幻色彩,极其美丽吸引,尤其安妮对缘份的执着,描绘甚美,流畅的剧情配合悦耳动听的主题音乐,再加上碟片本身的色泽柔和,给人的感觉极舒服
《阮玲玉》
一九九一年关锦鹏率领员张曼玉和大批的工作人员回到上海,他们要活生生的把中国**史上这一位天才演员的躯体和魂魄召回来。
二、三十年代中国女星阮玲玉在她事业最巅峰时自杀,留下一纸「人言可畏」的遗书。她与张达民同居多年,后来她与唐季珊相好,张却一而再地向她要钱,因而成为小报的头条新闻,终於令阮玲玉愤然自杀,亦是她向保守势力的无声反抗。
《赤裸的心》
本片主人公是个性格怪僻又极度敏感的女人,她有自己的理想,却只能以打字为生,当他的男友出外后,她与一位艺术家的风流韵事使她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的注视焦点,也使她自己无所适从。
《甜蜜蜜》
1986年3月1日,黎小军告别了女友小婷,一个人从无锡来到香港。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等有了钱能把小婷接来成婚。在这里他认识了来自广州的李翘,两个孤独的人终于成了朋友,而且偶然地,他们发现他们都很喜欢邓丽君的歌。 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其实对方都不是自己来香港的理想所在,于是他们分手了,小婷终于成了黎太太,李翘也跟了在黑社会做事的豹哥。
《香草的天空》
本片讲述了一段辛酸而又浪漫的故事。一个善于玩弄女人的男人(汤姆·克鲁斯饰)这次又看上了好友的女朋友(佩内洛普·克鲁兹饰)。然而这回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在情场上屡战屡胜,因为第二天他不巧遇上了一场车祸。其实这是一场预谋的灾难,他交往过的女友(卡梅隆·迪亚茨饰)因不满他的种种作为及对感情的不负责任而故意将车向一棵大树撞去。可是,这花心的单身汉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这场车祸却使他那英俊的脸庞不复存在,他变得丑陋无比。可命运之神对他总是无比眷顾,好友的女友仍然向他表达了爱意,整容医生也帮他恢复了容颜。然而真正可怕的事情还没有到来,他开始意识到,他的命运已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
《我脑中的橡皮擦》
哲洙在建筑公司当工人,他是一个私生子,虽然有妈妈,却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他的梦想是成为建筑师。秀真是富人家的千金,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秀珍有非常严重的健忘症,去便利店买东西时把东西和钱包都落在店里对她而言是家常便饭。一日她又如往常一样把可乐和钱包丢在了店里,想起来后立刻转身回店里取东西。就在她进店的一刻,她见到一个男人手里拿着杯可乐,这个男人浑身上下拉里邋遢,下巴上蓄着参差不齐的胡子,身上的衣服也有些破旧,一望便知是贫穷的流浪汉,秀珍认定自己的可乐被这个男人偷了,不由得气愤不已冲上前去抢过可乐一口气便喝了个干净,喝完还“嗝~嗝~”打了几个响嗝。秀真得意地把空可乐罐伸到流浪汉面前,转身向汽车站走去。刚上车,秀珍忽地又想起自己的钱包还没拿。重新回到便利店,小店职员看到秀真后把钱包和可乐递给她。直到这时秀真才认识到自己错怪了人家,但那个流浪汉早就没有了踪迹。
上天终于给了秀真说声抱歉的机会。秀真公司的展示场馆需要修理,来的正是便利店偶遇的男人,他叫哲洙。可哲洙似乎对秀真视而不见,只见他夺过秀真手中刚买好的可乐,一饮而尽,而且还示威似地打了几个嗝。傍晚,秀真下班途中遭到小偷抢劫,好在哲洙由此经过打跑恶人。两人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随着一段时间的交往,二人都喜欢上了对方。由于出身贫寒,哲洙不敢轻易地表白和允诺。秀真采取了主动,居然向哲洙求婚,“我要和你结婚!”“你这个傻瓜,你到底看上我哪一点呢?”,哲洙最终欣然接受了秀真的“建议”,他们结婚了。
婚后的秀真,记忆开始逐渐消退,就象被橡皮擦擦去一样。她为哲洙准备的中饭只是两盒米饭,出门后连每天必走的回家的路也忘得干干净净。在哲洙的眼里,这一切都是秀真“可爱”的一部分,但秀真却开始忧虑。为了明确自己的病因,秀真到医院做了检查,得到了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她得了阿兹海默氏症,大脑在逐渐死亡。
《雏菊》
那年夏天,阿姆斯特丹,火药味十足的冷酷灵魂与冬日暖阳般温暖的灵魂,来到了一个女人面前……正准备个人画展的画家慧英(全智贤饰)在广场上画着肖像画,在陌生的城市阿姆斯特丹里能够让她坚持的只有她初恋的回忆。从未谋面的男人,却给慧英一种美丽的触动,慧英把自己画的雏菊寄给了他,而他的回信总是带着雏菊的花粉。突然从某天开始,总有一个男人在同一个时间来画肖像画,慧英的心里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原来那个男人是国际刑警郑宇(李成宰饰),他是为了执行任务有意接近慧英而已。但是与慧英的接触过程中深深的被慧英清纯可人的形象吸引了。他明明知道自己不是慧英等待的人,却又怕失去慧英始终不敢对她说出真相。而朴义(郑宇成饰)因为杀手的身份只能默默的隐藏自己,心痛地看着郑宇与慧英的爱情,但是朴义伤心的爱情也不会轻易地折服……
一个女人面前的两个男人,都在为她而动摇,而更令人惊讶的是朴义的暗杀任务上指定了国际刑警郑宇……
人物速写
命运、爱情、雏菊,记住爱情要比等待爱情痛苦,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抱着必须要等待某人的心,就像慧英一样……
领悟太晚的爱情要比永远没有遇见爱情痛苦,因为没去珍惜失去了可以在一起的时光,走到了无法回头的悬崖上,才看到开在自己内心深处脆弱的花朵,就像郑宇一样……
无法说出自己爱情的人要比告白爱情的人痛苦,在看不到结局的等待中压抑自己急切的心,每天徘徊在想象中的庭院,就像朴义一样……
《重庆森林》
神秘金发女子(林青霞)利用几个印度人运毒,印度人欺骗了她。她杀了这班印度人后逃走,在酒吧遇上了失恋便衣警探223(金城武)。金发女子在重庆大厦疲倦睡着了,223守侯一夜在清晨离开,CALL机收到金发女子的生日祝福。
警察663(梁朝伟)每天在“午夜特快”快餐店为女友买厨师沙拉,后来为她买炸鱼排换口味。女友却提出她也要换口味了。王菲拆了梁女友留在快餐店给梁的信,拿到了梁家的钥匙,以后就乘梁不在常上梁家打扫装修,好像梦游一样。一日,被梁撞见。当晚,梁约王菲在California酒吧见面。王菲却去了真的加州,留给他一封信。梁始终不知道信中约会的地点。一年后,王菲回来了,回到表哥的快餐店,梁已经是这家店的老板了。王菲一身空姐制服,给梁写了一张新的“登机证”。
《爱有天意》
梓希跟秀景是同校的大学生,她们双双暗恋戏剧学会的尚民。一向较为主动外向的秀景要求梓希代写情书给尚民。梓希便将自己对尚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却被迫要写上秀景的名字。尚民看过那些情书后深受感动,渐渐亦被秀景吸引住。梓希每每遇上他都感到混身不自在,甚至内疚,但越是设法逃避他,缘份越是将他们拉得更近。 梓希一天收拾房间,无意中发现一个神秘的箱子,里面满载着她母亲初恋的回忆……
《夜半歌声》
故事发生在二三十年年代,歌星宋丹平在小城十分受欢迎,同时他又钟情于前卫进步舞台歌剧,他和少女杜云嫣恋爱,但杜云嫣的父亲却不同意,强行将她许给了权贵,杜云嫣偷偷的私会宋丹平,于是权贵赵公子便一把火烧了剧院,但从此剧院中开始出现鬼魅般的夜半歌声。十年后,一个小剧团的到来揭开了真相,一场动人的爱情悲剧上演。
**在叙事和场景上都下了功夫,一层层的将恐怖的故事剥离出一段悲凄的爱情来,在气氛上犹其做的出色,由于这是一部老**的重拍,所以气氛的处理很重要。**不仅把握好了戏剧性情节的细微,并在舞台剧式的表演上有着继承和创新,使**有了现代气息,张国荣唱的主题曲也在气氛的烘托下十分动人。
在气质上,张国荣很适合演这种悲剧的艺术家,他的才华,表演,歌喉都表演的很有张力,甚至那种年代的特有命运色彩都写在了他的脸上。同时,吴倩莲和当时的内地新人黄磊都表现不错。
《胭脂扣》
某夜,一冷艳女鬼来报馆求登寻人广告,并缠着袁永定不离开。女鬼原是五十年前石塘咀名妓如花,当年拜倒裙下者众,却独钟情富家子弟陈振邦。
陈门乃望族不接受妓女作媳妇,逐振邦出门,于是两人在穷困中挣扎。如花与振邦终订阴世之约,复吞鸦片自杀。如花在阴间久候不见振邦,便来阳世寻觅。永定和他的女友楚娟,同情如花的遭遇,倾力帮助她找人,现在已是1987年了,事过四十年,人已两三代,简直是大海捞针,而如花之七日期限即将届满……
《廊桥遗梦》
范丝嘉的子女的翻着母亲的旧信,渐渐发现她生前一段动人的感情生活。很久以前范丝嘉只身远赴他乡下嫁美国依阿华州的一名农夫,但婚后二人同床异梦;她遇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罗拔,二人一见如故,互生情愫,但碍于范丝嘉对家庭的责任,二人相处四天后便决定分开,但离别之际难舍难分。最后,罗拔毅然离开了依阿华州,继续他飘泊浪荡的摄影生涯……
《卡萨布兰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美国人雷克布莱恩(Rick Blaine)在卡萨布兰卡开了一家非常受欢迎的夜总会。玩世不恭的雷克拥有两张宝贵的通行证。纳粹少校史特劳塞(Strasser)因追踪捷克地下阵线***维克多拉塞罗(Victor Laszlo)而来到卡萨布兰卡,当地警察局长雷诺(Renault)竭力取悦纳粹少校。雷克偶然发现维克多的妻子伊丽莎(Ilsa)竟是自己昔日的挚爱,两人昔日在撤离时在火车站失散。伊丽莎了解到雷克能帮助自己和维克多离开卡萨布兰卡,于是请求雷克帮助,而此时雷克的心情却极为复杂。但后来雷克知道当年伊丽莎没有到火车站与自己一起走的原因后,最终决定帮助他们。
《莎翁情史》
年轻潦倒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为新剧本取了一个名字:《罗密欧与海盗之女埃塞尔》,苦于思路枯竭,一时无法落笔。
濒临破产的剧院老板菲利普汉斯劳尔每天游魂般地来找他催稿,冉冉升起的才子克里斯托弗马洛则是他如影随形的梦魇。威廉疯狂地渴望着邂逅心中的缪斯女神,他指望从女友罗萨琳那里得到些许灵感,孰料对方早已和别的男人暗渡陈仓。
一气之下,威廉撕碎了剧本草稿。冥冥间或有缘定,一次选角考试使威廉找到了理想的男主角——汤马斯肯特。他悄悄跟着汤马斯回家,却意外发现对方并非男子,而是富家**薇奥拉。
薇奥拉冰莹剔透,具备那个时代上流社会女子应有的一切:美貌、镇定、不菲的嫁妆和有头衔的追求者。薇奥拉的身分一被揭开,威廉便疯狂地爱上了她,而薇奥拉对威廉亦心仪已久。
不幸的是,趋炎附势的父亲把薇奥拉许给了冷血的威塞克斯伯爵,一个空有爵位的穷光蛋。而且这门亲事得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的亲授,悔婚已绝无可能。
在《罗密欧与海盗之女埃塞尔》的预演中,薇奥拉反串罗密欧大获成功。舞台上的罗密欧与情人终成眷属,现实中的罗密欧却不得不面对爱情破灭的结局。
在薇奥拉的感召下,愤懑的威廉开始重新构思剧本,原来的俚俗喜剧被改成爱情悲剧,易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廉与薇奥拉这对不渝的恋人仍幻想着他们的爱情能出现转机……
《人鬼情未了》
萨姆与未婚妻美莉搬进了由朋友卡尔帮忙换来的一套漂亮公寓,年轻的银行职员萨姆与未婚妻美莉相爱至深。他们正在进行结婚前的准备。一天晚上他们看戏归来时,却受到了歹徒的抢劫。在搏斗中萨姆中枪身亡,美莉悲痛欲绝。而萨姆变成了一个幽灵。他很快就发现原来是朋友卡尔竟然是导致他死亡的主谋。为了窃取银行里的巨款,他想要获得萨姆所掌握的秘码。如今他又对美莉展开了追求。
萨姆渐渐地学会了如何使用力量。他常常游荡于美莉的周围,时刻保护着她,但却无法交流。为了制止卡尔,他找到了一位能与幽灵沟通的灵媒奥塔,并通过她与美莉取得联系。起初美莉并不相信。但事实终于使她感受到了萨姆的存在。然而深深相爱的两个人却无法直接接触和交流。为了保护美莉,惩罚凶手,萨姆对卡尔展开了报复。他取出了被卡尔窃取的巨款,并且使卡尔的几个手下遭到了报应。气急败坏的卡尔想要伤害美莉。幸亏奥塔和萨姆及时赶到。面对充满了仇恨的幽灵,卡尔终于自取灭亡。完成了心愿的萨姆终即将前往天堂。在消失之前,美莉终于见到了显出身形的萨姆。两人紧紧地相拥。
《四个婚礼一个葬礼》
查尔斯是一位婚礼上的常客。然而他对结婚却始终怀有疑惧。但在一次乡间婚礼上,美丽的美国姑娘凯莉却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虽然从朋友口中查尔斯得知凯莉是个私生活颇不检点且专与有钱男人来往的女性,但他还是推却了朋友们的狂欢计划而前去寻找凯莉。两人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但第二天凯莉竟离他而去,只身回了美国,弄得查尔斯心神不宁。查尔斯的朋友们一个个都开始准备结婚。两个月后,在伦敦的一个婚礼上,查尔斯又遇见了凯莉。但就在他重拾希望之际,凯莉却向他介绍了自己的未婚夫哈米什。查尔斯大感失落。女友海伦娜向他表达了爱意,但查尔斯却根本无心应付。凯莉前来寻找查尔斯,两人再次共度了一个良宵。
一个月后,查尔斯收到了凯莉的结婚请柬。在选礼物时,查尔斯遇上了凯莉。凯莉向查尔斯说起了自己的风流韵史。查尔斯冲动之下想向凯莉求婚,但却未能说出口。不久之后,查尔斯还是去参加了凯莉的婚礼,心灰意冷的查尔斯接受了海伦娜的感情。查尔斯的朋友盖诺斯心脏病发作而突然死亡。在葬礼上,查尔斯又见到了凯莉,并向她表明了自己的感情。
十个月后,查尔斯终于决定与海伦娜结婚。但在婚礼举行之前,查尔斯又见到了凯莉。她已经与丈夫离了婚。凯莉的出现令查尔斯心神大乱。在兄弟戴维的劝阻下,他终于在牧师面前说出了真心话,拒绝了海伦娜。凯莉前来探望查尔斯。在雨中,两人紧紧地拥吻在一起。两人约定:永远在一起,但并不结婚。
《人性的污点》
影片开始于一场车祸,一对男女在车祸中丧生,雅典娜大学的前任教授科曼·希尔克和他的情人佛妮娅……
希尔克曾拥有平静而幸福的人生。他是一位优秀的教授,长年的辛勤工作使他得到了同事的尊敬,学生的爱戴。家庭亦无可挑剔,深深相爱的妻子也是老师,他们育有三个孩子,事业都很成功,其中两个像他们一样拿起了教鞭。生活对于希尔克似乎美好得令人嫉妒。但在和谐之下,他隐瞒着一个秘密。他实际上是一位非裔美国人,只是因为肤色很浅所以谎称自己是犹太人——甚至连妻子也不知道。多年来他竭力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可以在白人世界立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希尔克一次在课堂上无心地误用了带种族歧视倾向的词,他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在所谓“政治正确”的原则下,希尔克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件事引发了一场地震,突然令他的生活土崩瓦解,从云端直坠地狱。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失去了一切。被大学解雇,朋友纷纷躲开,最后连妻子竟然也离他而去,儿女们甚至不愿意和他说话。他变得一无所有。
这时候他遇到了佛妮娅,他们很快便陷入了疯狂的热恋中,这似乎让希尔克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佛妮娅是他的避难所,也是他的自我在另一个世界中的映射。或许希尔克爱她的原因就是他们两人都承载着同样的心理重负。佛妮娅是白人,却极其自卑,对她的过去与现在充满羞耻感。她的回忆充满痛苦:童年在继父的虐待中渡过,前夫患有精神病,他们的孩子也不幸死去。备受折磨的她格外脆弱,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
于是两个孤独的人各怀秘密地相互寻找慰藉,用激情来填补内心的寂寞,抚平伤口。但是,注定悲剧还要继续上演……
今年春天,我又一次来到周庄,又一次来到了周庄的“迷楼”。“迷楼”是文人相聚的一处好地方,它位于周庄古老的中市街西侧,是一幢明清时期的典型小楼,这里曾经接待过大名鼎鼎的诗人柳亚子先生和南社诗友,在岁月的长河里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故事,给周庄留下了一道值得追忆的人文风景。
“迷楼”是我心中一幢熟记的小楼。“迷楼”位于周庄古街十字河西侧的贞丰桥畔,此楼就在我的已故忘年交好友袁大令先生家的小楼东,相距只十余米,属同一排连体的紧靠小巷和十字河畔的古色古香的小楼。
记得八十年代中,我去周庄的时候,大令老师就兴致盎然地把我带到贞丰桥畔,观赏这幢他从小了解和熟悉的“迷楼”。那时的“迷楼”在我的眼中只是一幢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楼,这里己经闭门不见主人,门和窗都被紧紧关着,“迷楼”的外墙白色的壁粉已经脱落,露出了一块块青墨色的砖。门上的油漆杂夹斑驳的风霜,忽有忽无的样子。楼上朝南有六扇咿呀作响的蠡壳窗,楼下有两扇老式的玻璃窗,那木质被风雨侵蚀得破旧不堪,楼下南面开门就是河埠头,可以走二三步石阶在清澈见底的小河中洗菜淘米,北面开门就是石板铺设的小巷,探头就会看到撑着雨纸伞的姑娘们哼着苏州小调轻盈地走过。在大令老师的口中,我知道了这幢历经岁月风雨的小楼有着不一般的故事。
在大令的介绍中,我了解和熟知了小楼曾经的春夏秋冬。原来小楼就是周庄的名楼,这里来过的柳亚子就是开国时毛泽东主席和他赋诗的大诗人,此楼己经列入了大修,这幢小楼将会和周庄的“双桥”、沈厅、张厅等一样名扬天下。“迷楼”原名德记酒店。据说店主名叫李德夫,祖籍镇江。早在清光绪末年,周庄也是南北水运的重要商埠集镇,贞丰桥亦是镇境水陆要津,附近的商店毗连,客商和游人云集。李德夫生意精明,他擅长烹调珍馐佳肴,获悉此地是生意兴隆的地方,便携眷从镇江迁徙周庄,在此小楼掌勺开设了酒店。夫妻俩年过四十,喜得千金名唤阿金。年长后,如阿金如一枝出水芙蓉,在水乡周庄压倒群芳。在父母的宠爱下,她排除女子缠脚的慨习,抵制缠足,以“大脚观音”的雅号立足周庄。由于阿金长得亭亭玉立,周围地区的求婚者纷至沓来,李德夫难舍爱女远离膝下,每天小楼藏娇,让她守着双亲一起共度酒店生涯。
这里渔歌声声,南北做生意的船只大都要途经淀山湖,他们把船喜欢靠在周庄过夜,或者在此交易,因为那时的周庄四周环湖,停靠十分安全。宾客设酒临风,窗外波光桥影,飞燕呢哺入轩窗,鹭鹚搏鱼生妙趣每天酒店开业,阿金**就当垆劝酒,张罗顾客,也许美女的靓丽,吸引了众多酒客,生意日渐火红。于是,德记酒店的名声鹊起。人们喜欢到这幢紧靠在小桥流水、富于诗情画意的小楼上喝酒,顺便看看传闻中的美女阿金,即使请她倒杯酒或者捧来一杯茶水,客人们也会兴高采烈微笑。有的还和阿金一起敬酒,直到一醉方休。在这风景如画的小酒店品酒喝茶,是一处“酒不醉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的好地方。
那么为何后来的德记酒店被唤作“迷楼”,原来就是起因于才华横溢、追求进步的柳亚子和南社众多的南社进步的有识之土的大驾光临而为。那是辛亥革命后,当时的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在这样忧国忧民的日子里,1920年12月,当年南社的柳亚子先生就从吴江驾小舟来到周庄居住7日。柳亚子一到周庄,就邀周庄南社社友陈去病、王大觉、凌蕙穰、费公直、陈蕺人、徐弘士、沈君崇、赵雨苏、朱汝珏、朱云光及从弟柳抟霄、柳率初等先后于23日、24日、28日、29日,4次汇聚在小楼品酒作诗。
诗友们坐在楼上谈笑风生,然也忧国忧民,一起纵论爱国大事。他们一边饮酒,一边讨论。面对窗外古朴典雅的江南古镇和小桥流水,面对斜阳古道与古镇四周的蚬江,面对窗南湖泊交织成网的波光帆影,一时壮志难展,于是便寓情于诗酒之间,以抒发胸中积压的据结和豪情。
酒楼主人李德夫女儿名叫阿金,此时早已长得亭亭玉立,端庄秀气,她的出现为诗人们的聚兴增添了一份浓郁的诗情。于是,诗人们酒后就常常和阿金开开玩笑,大家问长问短,还常以阿金为题,即兴赋诗,留下了一百多首赞美水乡风情,还有寓意深深的爱国思想,以这样的方式和感情抨击当时的时政在这里,柳亚子写下了《迷楼曲》,费公直的《对酒歌》,陈巢南的《蚬江》,还有叶楚伧的《迷楼夜醉》。他们在这里效法前贤,赋以兴寄和隐喻。设下迷恋的美景、美酒和佳丽的谜面,而其中却是暗射着忠贞气节和爱国爱民的精彩谜底。儒雅风流的柳亚子,诗兴大发,如江似海,以酒助兴,飘飘欲仙。
还记得23日这当天,诗友们受柳亚子邀请初集迷楼,大家为柳亚子的到来举杯狂饮,觥筹交错之际,柳亚子有了一份对小楼的沉醉,当即题壁七律两首:
小楼轰饮夜传杯,是我今生第一回。
挟策贾生成底事,当垆卓女始奇才。
杀机已觉龙蛇动,危幕宁烦燕雀猜。
青眼高歌二三子,酒肠芒角漫扪来。
红愁绿怨女经天,蜡泪成堆烬篆烟。
白堕惯邀千日醉,黄金散尽五铢钱。
疏狂名士凌云气,窈窕佳人劝酒缘。
输与长陵老孙子,江南羞见李娘妍。
这两首诗既有豪气,亦有柔情,豪气因国事而生发,颇有几分自负;柔情则因“李娘”而牵动,似乎是动了怜香惜玉之心。在座的南社诗人,都是一样的狂态,一样的醉意。当日,陈去病即兴和唱:
笑斟酿酥荐琼杯,斗阁春融气骤回。
剑态箫心皆入抱,酒龙诗虎本奇才。
江湖跌宕新威例,梦寐荒唐莫浪猜。
归去自教清睡稳,罗浮仙羽几曾采。
流水寒鸦日暮天,香温茶熟炷炉烟。
孟公授辖凭豪饮,阮籍狂吟尽值钱。
题上酒家还自惜。调采雅谑亦前缘。
东江此夕成高会,留与吴娃一笑妍。
陈去病的诗,较柳诗温厚,诗中提到“雅谑”与“荒唐”,足见当时柳亚子醉酒后与阿金闹酒的热闹气氛。
王大觉见大家诗兴大发,也是随兴和唱:
不尽闲愁强举杯,温摩厌酒又夸回。
楼台如梦知何世,风月无言奈尔才。
粉颊红潮银蜡伺,狂奴故态植奴恨,
画帘紫燕玉儿精。值得当炉一醉来。
小占南湖一角天,剪灯楼上月如烟。
霜末乍换黄娇烟,电笑争摊白打钱。
何必将离留后约,但能沈醉亦前缘。
落花名巷春=月,管得残阳为底妍。
南社的社员们借这小酒楼聚会,以笑会友,以诗抨击时事、纵论天下大事,他们赋诗作文,提倡的是民主与进步。在这幢小楼相会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他们是故意借阿金之美作掩护,从而迷惑当局的暗探。事后,柳亚子和胡石予、沈眉若、朱剑芒等40多位社友索和,搜集唱文诗词140余首,真是群贤集撰,文采斐然。次年,柳亚子令柳率初将百余首诗词誊清,吩咐柳率初将其诗抄录寄往南社诗文造诣很深的叶楚伧。叶楚伧和柳亚子是同乡好友,知交非一般,他收到诗后及时拨冗唱和,还寄来了文采斐然的诗篇。之后,此诗集定名为《迷楼集》,不久《迷楼集》面世。
说到叶楚伧,周庄人也是无人不知,他是周庄土生土长的才子,生于1887年,卒于1946年,原名单叶,字行,别字小凤,同盟会会员。那时的叶楚伧系民国日报任职,他是著名的南社诗人。后经多次审阅后交上海中华书局刻印付梓,至真至美,为世所珍。〔1929年后,叶楚伧曾被选为国民党第三、四、五届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委员,并先后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长、秘书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1935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周庄曾经一度改名为楚伧镇原因也在此。所以,他是国民党元老之一。叶楚伧也是当年周庄的一张名片。〕
在《迷楼集》诗集中,柳亚子的《迷楼曲》是以长篇叙事诗圆圆曲依体步韵,洋洋洒洒78句,是他离别迷楼7日之后,杯酒兴怀一夕所作,文词华丽,音节和谐,系千秋典故。诗中有:“贞丰桥畔屋三间,一角迷楼夜未天”、“楼不迷人人自迷,夭桃红换蘼芜绿”等句子,传递出“迷楼”的丰韵。结集成的《迷楼集》,引来众多觅诗寻艳的观光客,周庄也因此多了几分风流。《迷楼集》问世后,柳亚子向李德夫相赠数册,李氏如获至宝。为此。“迷楼”名声遐迩。生意接连兴旺数十年,朝朝宾客如云,门庭若市。
柳亚子的周庄之行,使德记酒店成为远近闻名的“迷楼”。小楼的文化底蕴从此和着古镇的风韵日月积累,后来,南社人员又办起了《蚬江声》、《新周庄》等版刊。开创了中国乡镇小报之先声,革命文学和新文化的大旗在周庄高高举起。因之“迷楼”名声大噪。
袁大令大令说得神采飞扬,一片诗情画意。他还告诉我这样的趣味轶事:相传当时的《迷楼集》被广为传播后,阿金的美貌,也就立刻在附近闻名。终于,关于柳亚子和诗友们登“迷楼”而着迷的故事被传开,后来又传到几位诗人的太太那里,女人们对这种传闻颇为敏感,她们都觉得很奇怪,难道这“迷楼”真的是迷了自己的男人吗她们一通气后,都想看看这位美丽的姑娘的容貌。有位居住小镇姓沈的太太很想见见这位美女,于是她设下一计,叫佣人到“迷楼”去叫菜,指名要阿金送来。不一会,阿金就把菜送到沈太太家门口,但沈太太却没有在门口。聪慧的阿金把菜送到沈家门口后,便把菜交给力女佣人后莞尔一笑,转身就走了,令沈太太十分遗憾。
后来又有几位太太相约一起到“迷楼”窥探。当她们来到西侧的“迷楼”时,竟惊得目瞪口呆。只见“迷楼”外面豪不起眼,堂内只有一张半新的八仙桌和几条长凳,内墙壁被烟熏得似乎有点灰黑色,阿金在小楼上没见到,是阿金在小楼窗缝隙中看到了几个女人探头探脑的怪脸。太太们在小巷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顿时目瞪口呆了,像这样的小酒楼怎么会对先生们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据说柳亚子的夫人听到传闻后便责问丈夫:“你是不是被她们母女俩迷住了”柳亚子连连笑曰:“正是,正是。不过是被那酒楼给迷住了。”于是,小楼取名为“迷楼”。多少年来,在这幢小楼的檐下,走进了多少天南地北的酒客,他们渴望看到少女阿金那纤巧的身影,还有一头秀发在酒楼间飘逸,仿佛就是在江南最诗意的岁月里,看到了正在盛开的莲花。
大诗人柳亚子(一八八七一九五八)系江苏吴江人,早年的周庄亦是属吴江管辖。他早年参加旧民主革命,是清末文学团体“南社”发起人和主要诗人之一。当时周庄的南社成员,个个都是他的好友,他们都是当年宣传新文化、反抗旧势力的生力军。旧民主革命失败后,柳亚子继续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同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一九四八年一月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有《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录》《柳亚子诗词选》等行世。建国后,柳亚子定居京都。一九五零年国庆,柳亚子先生即兴席赋《浣溪沙》: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姐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
那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毛泽东主席当场和诗一首: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由此可见,他这位大家,曾和开国领袖一起作过诗,是他给周庄带来了让人无限畅想的“迷楼”曲。走近它,就觉得有了一份特别的温馨,内藏着令人遥想的众多故事
1994年的春天的傍晚,我又一次来到周庄,发现古镇己经在修复扩展。大令指着修饰一新的“迷楼”告诉我:小楼己在1993年底前重新修葺,己经对外开放。抬头凝望小楼,只见它装饰一新,但依然保持了原貌,依然是古色古香,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美景一体,为镇周庄发展旅游重塑了一处高雅的人文景观。
在大令的引领下我走上小楼,走进了久仰大名的“迷楼”,迎面可见四周布置的柳亚子等人的诗词佳作,玻璃柜里陈列着诗圣们诗稿和遗物。登上二楼,只见在一张八仙桌的周围,端坐着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爱国诗人,演绎了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人当年在小楼轰饮夜传杯的情景,他们虽然是蜡像制作,但其气势和风采依旧,个个栩栩如生,仿佛又回到九十多年前的德记酒店,一如“迷楼”当年的风采。
望着小楼我想:如今,当年美丽的阿金姑娘早已作古,此情此景怎不使人缅怀过去“迷楼”的主人,更有那借人托情的南社诗人呢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阿金姑娘正站在小楼传出她清脆的声音,感到今天的“迷楼”要比过去的“迷楼”更动人,更富有诗情画意。
那天傍晚,夕阳落在贞丰桥畔,一片红纱般的美。我和大令老师谈笑风生,畅想着周庄的美好未来。橹声咿呀,一小舟从桥洞穿过,“吱吱嘎嘎”的橹声不时掠过,碧水泛起涟漪,鱼鹰躲在小船的船沿,拍着骄傲的翅膀那幢暗红色的木质“迷楼”仍在桥头水畔默默矗立,倒影在淡墨色的流水中缓缓闪烁,橹声轻轻溅起的诗意正飘向远去,河面留下了一幅水墨画那天,我和大令站在“迷楼”一角接连不断地拍照,我说要把周庄的“迷楼”和周庄一起带回去,留作永久的纪念
时光匆匆,弹指一挥间,我又一次来到周庄,又一次来到了周庄的“迷楼”边。可惜,我的忘年交好友大令老师已故。但“迷楼”依旧,他的声音仿佛犹在,“迷楼”下大令给我讲述的故事在我心中依然是那样鲜活,挥之不去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守官箴恶奴同破例,阅邸根老舅自担惊)
金陵契好,桑梓情深。昨岁供职来都,窃喜常依座右;仰蒙雅爱,许结朱陈,至今佩德勿谖。只因调任海疆,未敢造次奉求,衷怀歉仄,自叹无缘。 今幸棨戟遥临,快慰平生之愿。正申燕贺,先蒙翰教,边帐光生,武夫额手。虽隔重洋,尚叨樾荫,想蒙不弃卑寒,希望茑萝之附。
小儿已承青盼,淑媛素仰芳仪。如蒙践诺,即遣冰人。路途虽遥,一水可通,不敢云百辆之迎,敬备仙舟已俟。兹修寸幅,恭贺升祺,并求金允。临颖不胜待命之至。
世弟周琼顿首。
鉴赏:阅读此信之前有必要先交代一下信的前因。周琼和贾政同朝为官,周琼身居武职。因写此信的前一年周琼调任来京就职,两人得以经常厮会,而且两人又是同乡,自然情投意合、无话不说。一次在酒席间酒酣耳热之时,贾政因见其子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心生爱慕。有心以女相许,口头上露出话角,周琼乘机相求,贾政顺水推舟口头允诺。不料周琼不久调任海防总制,离京就职,一时之间海阔山遥、时事多艰。那外任哪有京官那么逍遥滋润,周琼便有些难以启齿,此事便耽搁了下来。此时恰逢贾政也升迁外任,于是借给贾政升官道贺之际顺便一并提起儿女婚事。
这封信写得文采飞扬,谦恭有礼,真乃旷世佳作。
(金陵契好,桑梓情深。)在金陵的时候我们情投意合,玩得很好,我们都是故乡人,所以有着深厚的感情。“契”相投之意,“桑梓”指故乡,前人因房前屋后都种有桑树和梓树,且那桑树、梓树都是父母先辈所栽种,为了表示对先辈们的尊敬,于是就把桑梓代称故乡。
(昨岁供职来都,窃喜常依座右;仰蒙雅爱,许结朱陈,至今佩德勿谖。)去年我奉命来京城任职,正为和你能够经常在一起而感到暗暗高兴。承蒙你的深情厚爱,愿意和我结为儿女姻亲,我感恩不忘直到现在。“窃喜”:暗暗欢喜。“座右”:你的左右。“雅爱”:高尚美好的爱意。“朱陈”:为婚姻代词。其来源据说徐州古丰县,有一朱陈两姓村,世世代代互相联姻成为美谈。久而久之那“朱陈”二字就成了婚姻代名词了。“佩德勿谖”:感恩不忘的意思。
(只因调任海疆,未敢造次奉求,衷怀歉仄,自叹无缘。)只是因为忽然调到那遥远的海疆去任职,所以不敢唐突冒昧前来求婚,心中又是惭愧又是无奈,只有叹息自己实在是没有缘分。
(今幸棨戟遥临,快慰平生之愿。正申燕贺,先蒙翰教,边帐光生,武夫额手。)现在高兴地看到你的大驾远道而来,着实快慰我平生的心愿。在此正式表达我对你升迁的祝贺,先前蒙受你书信中的教诲,边地的军帐也因此增添光彩,本人和军士们额手相庆。“棨戟”:木戟,一种礼仪用具,用于仪仗队前导。后来也有插于门庭两边,是宣示礼仪的意思。“燕贺”祝贺的意思,有喜事都可用上。“翰”:在此是书信的意思。“光生”:增添光彩。“额手”:应是额手称庆之意。
(虽隔重洋,尚叨樾萌,想蒙不弃卑寒,希望茑萝之附。)“樾荫”:两木交聚而成的树荫,是渴望得到庇护之意。“茑萝”:一种藤生、蔓生植物,依靠攀援别的植物向上发展,争取更多阳光普照,从而获得比较优势的发展空间。因此这一句应释义:虽然隔着宽广的海洋,却渴望能够得到你的荫庇,想来是不会嫌弃我的卑微与寒酸,但愿能像茑萝那样依附你而得到发展。
(小儿已承青盼,淑媛素仰芳仪)
“青盼”:青出于蓝胜于蓝,青盼应是强烈的盼望。“淑媛”:美好的令爱。“芳仪”:古时帝王的内宫六仪之一,此处应解释花容月貌。所以这一句是:小儿已是望眼欲穿地盼望着能够早日娶了你那花容月貌,贤淑的贵千金。
这个贾探春呢还真是个才貌双全、敢作敢为,颇有心计的小可人儿。只可惜长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年代,要是在现代,前途真个是不可限量的。红楼梦众姐妹中,那黛玉、惜春、迎春都很胆小。宝钗虽不怕事,但为人圆滑,唯有探春小小十几岁年纪便办事有条有理,从不畏首畏尾,且性情刚烈,并不任人欺凌。话说那一次贾母房中的一个傻丫头,在花园中捡到一个绣着一双裸体男女相拥的荷包。刚好被刑夫人看到并拿了去,因刑夫人恨她的儿媳凤姐。于是就告到王夫人那里,栽赃凤姐夫妇。王夫人大怒,狠狠批了凤姐一顿,并下令搜查园子。包括宝玉在内,所有人都默默承受着翻箱倒柜、搜身。唯有探春骂骂咧咧,屡屡警告凤姐。那奴才头子王善保家的自恃是刑夫人的陪房,因探春乃庶出,系赵姨娘所生,就想欺负她。故意上前要搜身,掀了掀探春的衣襟,被探春狠狠打了一个耳光并骂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几岁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在我们跟前逞脸。如今越发不得了,你索性望我动手动脚的了!你打量我是和你们姑娘那么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你就错了主意了!你来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儿!”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探春不是一般的人物。
(如蒙践诺,即遗冰人。途路虽遥,一水可通,不敢云百辆之迎,敬备仙舟以俟。)“践诺”:信守承诺。“冰人”:媒人。这里也有一个典故,《晋书》中说孝廉令狐策梦产冰上,与冰下人语。有解梦者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与冰下人语,乃有媒介事也。此句应释为:如果承蒙你肯实践诺言,在下马上委托媒人前往。虽然路途遥远,但一水可通,不敢说备了上百辆大礼去迎亲,但前往的船只已经备好。
(兹修寸幅,恭贺升祺并求金允。临颖不胜待命之至。世弟周琼顿首。)释义:现在写了一封信,祝贺你升迁增福,并诚恳地请求你答应婚事。提笔写信之时,恳切盼望答复。世弟周琼拜上。“寸幅”:简短的书信。“升祺”:升迁增福。“临颖”颖:笔锋,提笔写信之时。
这封信词藻华丽,言词诚恳,虽不乏阿谀奉迎之嫌,但终因有求于人,更何况所求乃联姻之事。写法上相当高明,巧妙借恭贺升官之事来提及联姻。先大谈特谈故乡情谊,年前交情,然后祝贺升迁高职,使人在高兴之时不经意地愉快接受请求。这是写信人的高明之处。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ák 1841-1904)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 安托宁·德沃夏克,1841-1904) 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一八四一年九月八日,生于捷克尼拉哈基维克。布拉格风琴学校出身。一八七三年,担任圣亚德伯教堂风琴师。一八七八年,以《斯拉夫舞曲》获得作曲家地位。后经李斯特,布拉姆斯诸名作曲家之推荐,遍及全欧。一八九二年,出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在美国其间,他采用了美洲黑人民歌,写成新世界交响曲等杰作。回国以后,被聘为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一九零四年五月一日。患中风症逝于布拉格,享年六十二岁。
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捷克历代音乐家中,他的声誉最高。
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德沃夏克还是一位著名教育家,先后被聘为纽约音乐学院和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兼教授,培养出五十多位音乐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诺伐克(V·Novák,1870-1949)、苏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亚的克里斯多夫(1875-1941)等。
作品:交响曲九首(已发表五首),交响诗五首,序曲直少八首,管弦乐(斯拉夫狂想曲)三首,斯拉夫舞曲二套,交想变奏曲,捷克组曲,夜曲,小夜曲,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B小调)小提琴浪漫曲,大提琴回旋曲等,室内乐弦乐六重奏(A大调),弦乐五重奏(G大调,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A大调),弦乐四重奏八首,钢琴四重奏二首,钢琴三重奏四首,钢琴[幽默曲]最为著名,[苏格蓝舞曲],狂想曲等。
生平:1841:九月八日,安东宁,德沃夏克,生于波西米亚之尼拉哈基维克(NELAHOZEVES);其父为客栈老板。
1857:在布拉格(PRAQUE)入风琴学校。
1859:风琴学校毕业,发表第一号作品。
1865:创作C小调[兹洛尼斯之钟声]交响曲。
1870:发表[悲剧](TRAGIC)序曲及B大调弦乐合奏夜想曲。
1873:发表清唱剧(HYMNUS),一鸣惊人,完成降E大调交响曲,及小提琴与管弦乐合奏之浪漫曲(ROMANCE);同年和安娜,蔡梅克结婚。
1874:获得奥国政府之作曲奖,发表A小调狂想曲,及未编号的D小调交响曲。
1875:完成弦乐合奏E大调小夜曲。
1876:发表G小调钢琴协奏曲。
1877:发表交响变奏曲。
1878:完成第一套斯拉夫舞曲,三首斯拉夫狂想曲,D小调小夜曲等作品,并开始为[圣母悼歌]谱曲。
1879:完成D大调[捷克]组曲,狂欢节进行曲,降E大调波阑舞曲,小提琴与管弦乐合奏之马祖卡舞曲等作品。
1880:发表第一号D大调交响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
1882:发表[吾家](MY HOME)序曲。
1883:神剧[圣母悼歌]在英国上演,完成[胡西特](HUSSITE)序曲。
1884:第一次旅行英国,三月十三日在伦顿阿而伯大厦指挥他的[圣母悼歌];发表神剧[鬼之新娘]。
1885:获得在波希米亚维索卡地方的遗产。
1886:发表第二套斯拉夫舞曲。
1887:完成第三号F大调交响曲。
1889:完成第四号G大调交响曲。
1891:五十大庆,接受剑桥大学及布拉格大学授与之名誉博士学位,并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是年完成管现乐[狂欢节]及[自然界],[宁静的深林]与[回旋曲]等作品,并开始创作[奥泰罗序曲]。
1892:发表其著名的波希米亚弦乐四重奏,及[奥泰罗]序曲,十月十五日起程前往纽约,就任音乐学院院长之职。
1893:完成他最著名的作品,第五号[新世界]交响曲。并于十二月十五日在纽约第一次公演。
1895:发表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1896:最后一次访问英国,同年完成[水鬼](THE WATERSPIRITE)[日中妖妇](THE MIDDAY WITCH)[金纺车](THE GOLDEN SPINNING WHEEL)[木鸽](THE WOOD DOVE)等四首交响诗。
1897:发表交响诗[英雄之歌](HEROIC SONG)。
1901:六十大庆,出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之职,成为AUSTRIAN UPPER HOUSE之议员。
1904:五月一日去世,五月五日国葬。
德沃夏克和他的爱情故事
1857年,16岁的德沃夏克带着拿到手不久的屠户行会颁发的熟练工人证书离开家庭前往布拉格学习音乐。他的老师费了老大的劲才说服他父亲准许德沃夏克从事音乐,虽然没有人敢断定一个屠户世家出身的小学徒会在这方面取得什么前途。在家人看来,他懂一点提琴演奏(还是跟父亲学的),喜欢哼些波西米亚小曲子,如此而已。
布拉格的日子很艰难,他一面在学校听课,一面在一个小乐团里当中提琴手来维持生计。两年后他毕业了,继续从事中提琴手这样一个在他自己看来没有太大前途的职业。他有时会写一些波尔卡舞曲之类的东西自娱自乐,但是没人认真对待他们。他混迹于布拉格的大小剧院,那时正是斯梅塔纳的作品大行其道的时代,波西米亚民族复兴运动风起云涌,捷克民族音乐也逐渐从德奥音乐的阴影下脱胎而出,年轻的德沃夏克注视着这一切。
1865年,故事开始。一个富裕的金匠Jan Cermak邀请德沃夏克来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当音乐家庭教师,大女儿叫Josefina,16岁,小女儿叫Anna,11岁。几乎是立刻地,德沃夏克爱上了姐姐。
他被拒绝了。
难过的小伙子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歌献给Josefina,歌词来自捷克诗人Gustav Pfleger-Moravsky的诗《柏树》(Cypresses)。“Think about a young man in love - this is what they are about”,23年之后德沃夏克在将这些歌重新整理出版的时候这样对出版商说到。
Josefina很喜欢那些歌,可是她不爱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在失恋的沼泽里挣扎了很久,直到几年后才能平静的接受结果。他开始和妹妹Anna恋爱,随着他在学院里找到了教职,他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于是他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注在作曲上。他对民间音乐元素的稔熟掌握使得他的作品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尤其是在那个民族意识苏醒的时代里。他创作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迅速在他的波西米亚同胞中赢得了强烈反响,这次成功鼓励了德沃夏克的自信。1873年,他向Anna求婚了。
婚后的德沃夏克事业越来越顺利,他创作的《摩拉维亚二重唱》受到勃拉姆斯的高度好评,旋即得到了后者的大力提携。出版商建议他写一套像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一样的作品,于是他创作了《斯拉夫舞曲》,迅速风靡欧洲,他逐渐以一名代表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身份为世人熟知。
1877年,德沃夏克参加了Josefina的婚礼。
德沃夏克最大的天赋便体现于他对包括波西米亚人在内的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挖掘和掌握的能力。1880年,他根据Adolf Heyduk的《吉普赛诗篇》创作了八首吉普赛之歌,这代表了他歌曲创作的最高水准,其中的第四首《母亲教我的歌》一直传唱至今。更为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当他在1892年举家来到美国出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后,立刻投入极大的热情研究美国本土的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伟大的《自新大陆》交响曲。这差不多是他一生音乐生涯最辉煌的顶点。
然而他未必特别快乐。他思乡,捷克的空气和土地对他来说无比重要。他想念家乡的每一个朋友,还有Josefina。Josefina病重了。
他频繁地返回捷克度假。1894年,他在美丽的维索卡花园逗留了很久,在这里写下了八首幽默曲。其中的第七首也许是他所创造出的最为出名的旋律。幽默曲是一种常见的短小音乐体裁,常常用以反映某种活泼或诙谐的情调,然而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却不尽然如此,人们常常觉得,第七首幽默曲与其说是轻快,不如说是淡淡的惆怅。
当幽默曲不再幽默的时候,似乎再美的风景也会失去光彩。
1895年,他的美国之行的最后一年,在纽约他开始创作一部大提琴协奏曲。与此同时他收到了Josefina的信:
Dear Anton!
Forgive me for not writing to you for such a long time But I have been continuously confined to bed and unable to do so, and for the same reason I have nothing important to report which would be of interest to you
I have not heard from you for a long time This is not as it should be! However, I shall have to resign myself to the fact that I have no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anymore
他想起了当年送给Josefina的那些歌,其中Josefina最钟爱的一首名叫《leave me alone》。他把那个旋律写在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里,作为副部主题,后来又在第三乐章的末尾再现了这支旋律。当首演这首曲目的大提琴家Wihan试图在尾声里插入一个华彩的时候,德沃夏克愤怒的阻止了他。
1895年5月27日,德沃夏克回到捷克的一个月之后,Josefina逝世。
德沃夏克晚年再没写出过重要的作品。他一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同时写过一些不太成功的歌剧。1904年他在一场脑中风中去世。德沃夏克晚年的相貌并不像一位大艺术家,倒更像是个慈祥的老工人。人们常常说德沃夏克是一流的音乐家里少数几位并不神经质的之一。他的家庭生活一直平静美满,在他和Anna的银婚纪念日那一天,他的女儿Otilie嫁给了他最好的学生Josef Suk。通过史料我们知道,他一生都忠于他的妻子Anna。
然而,同样为我们所知道的是,他的一生都没忘记过Josefina,那个他24岁时爱上的女孩子。
Antonin Dvorak (1841-1904),捷克作曲家,生于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家庭,十六岁时进布拉格风琴学校 学习,后入布拉格临时剧院(后改建为国家剧院)乐队拉中提琴,并正式开始创作。 首次为音乐界所注目的作品是表现爱国热情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
翌年,辞去剧院乐队职务, 到教堂作管风琴师,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后结识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大力推荐他的 《摩拉维亚二重唱》,使其在世界上流行。他还与汉斯·里希特、汉斯·封·彪罗、柴科夫斯基等人 保持着诚挚的友谊。曾被邀九次访问英国,旅行德国、俄国,并亲自指挥作品的演出,倍受欢迎。 1891年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配器和曲式教授。同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荣誉音乐博士学位。 1892年被邀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此间,他写了最著名的《新世界(第九)交响曲》。回国后, 继续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和进行演出活动。1901年升任院长。他的室内乐、序曲、交响诗、歌剧 和歌曲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 一、一个成功者的奋斗历程 欧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来到纽约音乐学院当教师了!他给美国他最丰富的音乐天资, 美国则以它最好的东西回敬他。他就是波希米亚人德沃夏克。他的生活读起来简直就是一部为成功 而斗争的故事书。 德沃夏克1841年出生于波希米亚一个叫米尔豪森的小村庄。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客店和肉店的 老板,他自己则一边学习一边帮助养家。但是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个音乐家。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 他们不但在劳动时欢唱,而且往往在星期日做完礼拜后就开始唱歌和跳舞,这样不停地持续下去直到 第二天早晨。这里的四十多种波希米亚民族舞蹈足够他们尽兴的。这种熏陶早已使祖国的民间音乐成为 他身体的一部分了。 波希米亚的学校里设有音乐课,所以德沃夏克在十四岁时就已经学会唱歌、弹风琴、钢琴和 拉小提琴了。这时他参加了在假日为婚礼演奏的村庄管弦乐队。父亲仍然动员他放弃音乐, 为了劝他的父亲改变主意,安东尼为村庄管弦乐队作了一首波尔卡舞曲。但是他不知道小号是移调乐器 (即从谱子上写的调子移到一个不同的调子上去弹奏的乐器),可想而知这首曲子是怎样的演奏效果。 于是他只能又回到了那个小客店兼卖肉的铺子。 他是如此不愉快,以致一年后,父亲终于同意他离开家乡到布拉格的一个风琴学校去学习。 他没有钱维持生活,只好每星期日到教堂去,平时则随一个管弦乐队到旅馆里去演奏。他在这里学到了 不同乐器的运用和如何使它们的音色匀融在一起。但仅仅是这些,除了教堂音乐和餐馆里的低劣的 流行曲调之外,他很少有机会听别的乐西。有时他只得央求一个交响乐队的定音鼓手让他蜷缩在 鼓后听一回音乐会。一次,他终于有机会花四分钱听《自由射手》,但他却连四分钱也没有。 那风琴学校是一个发霉的、满是灰尘的地方,除了乐理和一些规则之外,没有教多少东西。他买不起 任何大作品的乐谱,而且那里也没有任何他能用的图书馆。这样,当他二十岁毕业时,他仍然对 贝多芬的交响曲知之不多。 但好日子还是来到了。在小小的波希米亚,正象在那些较大的国家里一样,也有全国的音乐运动, 它的领袖是今天仍然流行的欢快歌剧《被出卖的新娘》的作者斯美塔纳。他是国家歌剧院的指挥, 德沃夏克因此在那管弦乐队里获得了一个位置。斯美塔纳对他很和善,把所有的伟大杰作的谱子 都借给他,并鼓励他作曲。 在此后的十年间,德沃夏克尝试着作歌剧、交响曲和各种音乐。但他认为这些作品都不够好, 所以把它们全撕碎了。他的勇气和耐心逐渐得到了报偿。在重写了三次以后,他的一出歌剧成功了。 等他到美国去的时候,他已经做为那些美妙的“斯拉夫舞曲”的作者而在全世界闻名了。 二、德沃夏克与美国 这位一直热爱着他自己国家的古老民间舞曲的德沃夏克,在美国期间一度喜欢起黑人和印第安人的 音乐以及斯蒂芬·福斯特的简单歌曲——这类新的民间音乐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就是以 福斯特的《故乡的亲人》的伴奏与和弦为基础的。 德沃夏克并不是象他的风琴学校的老头们那样学究气十足的教授,他除了教音乐的规则之外, 还力图教它的精神。他认为那些年轻的美国音乐家们力图模仿欧洲音乐,做得太过分了。德沃夏克觉得 他们应当从自己的丰富的民间音乐宝藏中给自己的国家创造出一种民族音乐。为了向他们表明 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写了他那部伟大的交响曲《自新大陆》。 《自新大陆》可以说是所有交响曲中最伟大的几部之一。德沃夏克并不只是抄袭黑人和印第安人的 主题,他受到黑人和印第安人音乐的启发,创作出了自己的主题。在第一和第三乐章的欢快的曲调 的闪现中,我们甚至可以不时瞥见美国移民者们朝气蓬勃的谷库舞和碾米时闲谈的景象。 第二乐章那段美妙的“慢板”也许是所有交响乐中最动人的旋律,它表现了黑人灵歌的精神, 当人们唱“念故乡”这句歌词的时候往往也把它唱得象一首灵歌。
这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是作者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作者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作者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种种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本曲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后来本曲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其他各种乐器的独奏曲以及轻音乐等,甚至还有人为本曲撰写了哀伤或充满朝气的歌词,可见它的流行程度。“幽默曲”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但本曲似乎更类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 “诙谐”的成分在内(片段1)。 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心构成第一段,经过转成降g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合三段体。 反复时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为简单。
回答者:gm151617 - 魔法师 四级 12-27 17:21
德沃夏克出身寒微,自小活跃于村中教会或民间的音乐活动,其间吸收草根音乐土壤,决定了他毕生的音乐风格。然而令德沃夏克扎实地掌握管弦乐的言语和技法是他在布拉格歌剧院司职首席中提琴的9年(1863-1872)。这项履历在各大古典作曲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在这9个乐季中,德氏不仅只涉猎从莫扎特到罗西尼的歌剧演奏,更重要的是,他有机会亲身经历著名指挥或作曲家本人在诠释作品时的个人秘方。这包括歌剧音乐总监斯美塔纳和名震一时的瓦格纳。俄罗斯音乐之父的格林卡亦曾指导过这个乐队首演他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柴科夫斯基在1888年首访布拉格,亲自指挥他的第五交响曲,在座的德沃夏克受到极大的启发。近年有研究称德氏在此后创作的第八交响曲在风格和结构均直接受柴五的影响。两位大作曲家互相赏识却是不争的事实。柴氏听过德氏为首次见面而精心挑选的a小调钢琴五重奏演出后,激动非常,宣称“德沃夏克”是我所非常敬爱的。
众所周知,新世界交响曲写于德沃夏克在美国出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的时候(1892-95)。不说不知,德氏有不少个人癖好,例如养鸽子和看火车在路轨上飞驰。堂堂院长一方面经常跑到中央公署看鸽子而对其体质摇头叹息外,还常到火车总站观看车流。后因新例不让非持票者逗留而被迫转到码头看船。自此他每日看报都必先翻到船程表,看看有哪条船往返欧陆彼岸,因此而渐渐染上沉重的思乡病,在岸边常泪流披面。“你要写一首交响曲来舒解你的思乡之情啊!”音乐学院董事长舒尔伯太太提议说。新世界交响曲便是这首解愁之作。
在美国的三年给德氏无尽的灵感和题材,不少还是大自然的声音。有记载指作曲家见到雄伟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时沉默约五分钟后惊叹道:“这简直是一首b小调的交响曲!”这极可能是后来在伦敦首演、同样是B小调的大提琴协奏曲的灵感之源。
就连鸟鸣也逃不过德氏天才横溢的艺术触觉。他14首弦乐四重奏中最著名的F大调第十二号“美国”的第三乐章重奏的主旋律,便是他在衣阿华州渡假晨曦漫步时在树林中听到完完本本的鸟啼声。但机关报世界优美的生活并未舒缓作曲家“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情。三年合约完成二话未说跳上轮船就走。从此离开了这块新陆。
德沃夏克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种种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本曲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后来本曲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其他各种乐器的独奏曲以及轻音乐等,甚至还有人为本曲撰写了哀伤或充满朝气的歌词,可见它的流行程度。“幽默曲”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但本曲似乎更类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 “诙谐”的成分在内。 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心构成第一段,经过转成降g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合三段体。 反复时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为简单。
第31集 (大结局)英姿小生戏假情真
程峰从小生口中得知三元入院,往探望她,但二人关系只感生疏。程峰想利用传媒报道及英姿来引大军现身,小生反对英姿冒险,不果。大军知翠儿有一子洗家亮,相信是自己骨肉,往探他。三元与程峰为了莎莎一起出外游玩,及后程峰见三元不适,细心照顾她,三元痛悔自毁大好家庭。小生为英姿庆祝生辰,英姿感动并接受小生吻贺。英姿突向程峰要求提早结束行动,小生愕然,遂将金鸡头重交英姿并讲明心意,英姿茫然。大军等终被引出,小生为救英姿受伤,程峰则击毙大军同党解向东,大军誓言要替向东报仇。程峰眼白白见大军掳走爱女,激动,其后忽闻一大纸箱弃置在警署走廊上,大惊……程峰终体会当日三元感受,向她道歉,三元激励他。程峰按大军指往大型商场赎莎莎,怎料向南表示只打算复仇,众人大惊。程峰虽找到莎莎,却未能将她救出,三元毅然下决定。向南见计划失败,竟向程峰举枪,众错愕。小生抽丝剥茧终找到大军贼窦位置,英姿加入支援;英姿为拾回金鸡头,差点与大军等碰过正着,幸英姿临危想出妙计……
后英姿不用一枪一弹将大军等人抓获。 在之后英姿父亲与素心的婚礼上,小生向英姿求婚。
其实第四部中,小生与英姿虽然分分合合,但能看出小生和英姿之间的感情还是深厚的。
第四步剧情简介
卫英姿以她一贯的英勇拼搏,在执行任务当中获得不少嘉许,而她与特遣组高级督察陈小生也确立了情侣关系,感情稳定。然而,小生多年来一直渴望结婚、生儿育女,当然对和英姿的婚事甚为着紧,英姿满怀雄心,希望争取机会升为督察,所以把结婚的问题搁置。
至于陈三元,她再度身怀六甲,而且暂时调往交通意外调查科担任后勤的工作,期待着不久之后小生命的来临。以前全力搏杀的陈三元,今日甘愿退下了火线,万事以家庭、丈夫、女儿为大前题,成为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小师奶」。而三元的丈夫程峰在事业上亦有了新的突破,晋升为总督察。
而正当小生享受着和英姿的同居生活之际,竟发觉英姿身边实在太多的追求者在虎视眈眈!而这个时候,更出现了小生生命中最大的宿敌—重案组警司邝梓键。
梓键比小生年青,却已是屡建功绩,升至警司阶级。更是风度翩翩,深得女性欢迎,可是梓键却独对英姿钟情,甚至向小生宣战,要与小生一校高下,争夺英姿芳心。
小生本来对自己充满自信,可是眼看着英姿接受梓键为朋友,内心的醋意一发不可收拾,多番与梓键比赛,以求一锄梓键的锐气,叫他知难而退,可是,输的却是陈小生!就连他最引以自豪的「警界神枪手」宝座,亦在一场射击比赛中败给梓键,小生的信心顿时跌到谷底。
小生和英姿为了梓键终日争拗,最后小生一时之气,竟然提出分手!
就在小生最失意的时候,生命中另一个女人出现了。就是法证科的科学鉴证主任方晴。
最初方晴和小生结缘于公事上面,二人在观点上充满矛盾。但相处下来,方晴却发觉小生原来是个好男人,漫不经意之中往往流露着细心和果断,最重要的,是小生和方晴对婚姻的态度是一致的,这打动了方晴的心,竟主动向小生发动追求攻势,还向小生求婚,令小生受宠若惊。
英姿在与小生分开之后,与梓键的相处日多。梓键鼓励英姿争取升职机会,更在处事上给予英姿不少意见,英姿越发认同梓键,最后更接受梓键,发展了一段新的情缘。
另一方面,三元和程峰的幸福生活也起了变化!先是梓键成了程峰的直属上司,两人的处事作风不同,导致冲突矛盾渐生,程峰虽然工作上不开心,但得到三元和女儿的支持和鼓励,仍提着干劲支持下去。
程峰接到一个新的任务:全力打击黑帮组织洪英祉,程峰在黄、赌、毒上屡次打击洪英社,令黑帮生意损失惨重,这令当时的龙头大家姐蒋天颖甚为不满,把程峰视为眼中钉。正在双方的冲突白热化的时候,蒋天颖突然被杀,而现场证据直指杀人者就是程峰!
可是正当程峰以为拨开云雾见青天之际,程峰突然人间蒸发!种种迹像显示,程峰已经被杀!
其实这四部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三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