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最伟大诗人都有哪些?

当代中国最伟大诗人都有哪些?,第1张

1、北岛:原名赵振开,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北岛之所以能排在第一位,是因为他几乎取得了所有与诗歌有关的荣誉。如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洛哥阿格那国际诗歌节诗歌奖、古根海姆奖、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最高荣誉金花环奖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代表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2、顾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他专注于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辅以丰富奇崛的想象,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也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因此人们也称他为“童话诗人”。代表诗句: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3、艾青:他对现代诗内容和形式审美标准的探讨,大大推动了中国新诗的规范化和现代化进程。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

4、舒婷: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兼具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

5、海子:他仅仅25岁便自杀离世了,但是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要么向现实妥协,而成为精神死去的普通人,要么永远不低头,仍成为肉体死去但精神不死的一柱光芒。”,这是对他人生最好的解读了。

6、余光中:台湾爱国诗人,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等广为熟知。

7、席慕蓉:台湾女诗人,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其代表作《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

8、郑愁予:被称为“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 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代表作《错误》也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9、何其芳:他创作之初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10、汪国真:他有着“建国60周年十名代表人物之一 ”、“ 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 最熟悉的当代中国诗人”等美誉。

一、诗人

1、北岛

北岛(1949年8月2日—),原名赵振开,“北岛”是诗人芒克给他取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浙江湖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诗人、作家,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 

北岛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定居香港。著有诗集《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散文集《蓝房子》《午夜之门》《时间的玫瑰》《青灯》和小说《波动》,代表诗作有《回答》《一切》等,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

北岛曾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洛哥阿格那国际诗歌节诗歌奖、古根海姆奖、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最高荣誉金花环奖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2、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女,汉族,1952年5月生,福建晋江人。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双桅船》,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诗集)评选的“二等奖”。

同年,还出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后,随着北岛的停笔,她也有一段时间的停笔。

三年后重新执笔,创作数量有所减少,出版有《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五人诗选》(1986)等,但兴趣已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

3、顾城

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致死,杀妻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

二、诗歌

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质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未知世界的探寻精神。

第二节写诗人找到幸福后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第三节写诗人对世界的祝福。诗人将直抒胸臆与暗示、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全诗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畅快淋漓而又凝重、丰富,抒发了诗人的向往幸福而又孤独凄凉之情。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当代诗人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抒情现代诗。此诗精选了一组组意象,描述了中国过去的贫穷,和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苦难,亦展现了中国让人振奋的崛起和新生,深情地抒发了诗人自己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无限期盼和献身决心。

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节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激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此诗后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等教科书中。

3、《一代人》

《一代人》是朦胧派诗人顾城于1979年在北京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流传较广。

它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朦胧诗派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下面是顾城诗歌名句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1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顾城《避免》

 2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

 3 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顾城《错过》

 4 我从没有被谁知道,所以也没有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只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顾城

 5 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顾城

 6 你应该是一场梦,我应该是一阵风。——顾城《你和我》

 7 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顾城《生命幻想曲》

 8 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顾城《我的幻想》

 9 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顾城《顾城哲思录》

 10 我知道,你在一个地方,在呼吸,在笑,在拍碎波浪送来的,一千朵太阳。——顾城《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11 多想爱,走累了,走进深秋,寺院间泛滥的落叶,把我覆盖;多想跌倒,在喧哗中,没入永恒之海;多想爱,等到骨头变白,让手和头发,到白蒙蒙中的雨中去旅行,让手握着手,静静地变成骨骸。——顾城

 12 世界都湿了,星星亮得怕人,我收起伞,收起滴雨的云,世界转到零点,托住上帝的脚跟,你还没来,我还在等……——顾城

 13 我需要天空,一片被微风冲淡的蓝色,让诗句渐渐散开。——顾城《不要说了,我不会屈服》

 14 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顾城

 15 我要在透明的火焰里,变得像灰烬一般轻松。——顾城

 16 没事干的时候,那是最美的日子。那些雪的感觉,温柔的身体的感觉,鸟在月亮里飞的感觉,都好极了。我喜爱精神的光辉。画也是一种生活,画到你看不见的地方去了。——顾城《英儿》

 17 我被粗大的生活/束缚在岩石上/忍受着梦寐的干渴/我努力着/好像只是为了拉紧绳索——顾城

 18 今天像恶魔,明天又是天使。——顾城《山影》

 19 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运中。——顾城《英儿》

 20 手我是有的,就是不知如何碰你。——顾城《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21 一个人,必须有太阳。——顾城《我喜欢在路上走》

 22 推开门,带上最合法的表情,不要看见别人,也藏好自己的心。——顾城《世界和我()》

 23 我把心给了别人,就收不回来了;别人又给了别人,爱便流传于世。——顾城

 24 生如蚁而美如神。——顾城

 25 路也许很窄,但总是会有;路也许很长,但总会到头。马不是好马,那就能走就走;马不听指挥,那就随处停留。——顾城

 26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27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28 执者失之。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顾城《执者失之》

 29 人时已尽,人世还长,我在中间,应该休息,——顾城

 30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顾城《小巷》

 31 你默默地转向一边,面向夜晚。夜的深处,是密密的灯盏。它们总在一起,我们总要再见。再见,为了再见。——顾城《再见》

 32 字迹已模糊,因为思念的缘故。——顾城《因为思念的缘故》

 33 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

 34 我把你的誓言,把爱,刻在蜡烛上,看它怎样被泪水淹没被心火烧完看到最后一念,怎样灭绝怎样被风吹散——顾城

 35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擦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

 36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门前》

 37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38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门前》

 39 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顾城《早发的种子》

 40 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顾城诗歌整体风格明丽纯净,这个阶段出现了两个创作高峰——1970年到1972年以及1977年到1982年。顾城在这个时期写出了许多天才之作,他专注于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辅以丰富奇崛的想象,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也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 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此时的创作不是依靠社会经验,而是依仗其对万物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才华,他的诗歌,时而藏着纯真的孩子,时而住着一位激烈亢奋的大人,总体风格明净温暖,唯美浪漫。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在宇宙的心脏,燃烧过一颗巨星。从灼亮的光焰中,播出万粒火种。它们飞驰、它们迸射、点燃了无数星云。

灯,泛黄的眼睫,不再闪动。我被漂尽的灵魂,附在你的窗前。

在升起的现实上,我飘散着,盲目的,像冰花的泪,化为缓缓升起的云雾,把命运交给风。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你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我需要,最狂的风,最静的海。

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

你应该是一场梦,我应该是一场风。

我从没被人知道,所以也没被谁遗忘,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双木非林,田下有心。

手我是有的,就是不知如何碰你。

我愿作一枚白昼的月亮,不求炫目的荣华,不淆世俗的潮浪。

你默默地转向一边,面向夜晚。夜的深处,是密密的灯盏。它们总在一起,我们总要相见。再见,为了再见。

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在现实的断裂处,梦,汇成了海。

我知道,你在一个地方,在呼吸,在笑,在拍碎波浪送来的,一千朵太阳。

一个人,必须有太阳。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著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死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然而,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关于他的事儿,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以此拒绝受访。另一位当年和未出国前的顾城“有过比较多的交往”的诗人,则宣称正忙着写一部文化散文书稿而无暇评说旧友。“朦胧诗”阵地《今天》的编辑徐晓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为人》中,对北岛、芒克等诗人有浓墨重彩的回忆,但谈起顾城却没有太多的印象,“当时编他的诗主要是北岛,我也只是在公开场合见过他几次而已。”多数诗友的不愿置评,或许有众多不同的复杂原因。但顾城真的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及至“文革”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这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顾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见的装束,是戴一顶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兰演讲时是这样,1992年12月在德国演讲时也是这样。一顶高高的帽子,在诗人的国度里,又何尝不是一顶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顾城后来和妻子谢烨在新西兰激流岛上养鸡种菜的生活也颇有独立王国、自给自足的意味。在北京**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今天》杂志的重要成员刘自立,对“白话是否能写诗”表示了根本性的质疑,因此对“朦胧诗”的整体评价都不太高,他觉得,顾城“只是其中一员,也不比别人高明。”刘自立是在不认识顾城的时候看过顾城的诗,“觉得他像个小孩儿在写诗,又有老小孩儿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写诗。”刘自立认为,顾城的创作,一是比较注重寓意和象征,较少考虑诗歌的音乐性;二是带有某种童话色彩,有所谓“顽童”性格―――是对“文革”僵硬的思维模式的反拨,但这种“反抗”方式,是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顽童”到最后也容易失控,这和他的诗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与社会沟通的中断,都有联系。刘自立认为,顾城试图用散文体语言赋予他的诗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义,但事实上,“寻找光明”和“相信未来”,并不新鲜。

作为个人,顾城,一个诗人,天才的诗人,敏感多疑脆弱,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诗人,这样的诗世界,给艺术殿堂添加了多元的因子,无所谓赞成或者恐惧或者同情,不能以世俗的标准衡量他,包括在激流岛杀害相濡以沫的妻子后自戕。就是一个诗人,一流的诗人而已,上帝派到凡间的有错的天使,我的评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814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