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简介(顾城的简介50字)人物简介

顾城的简介(顾城的简介50字)人物简介,第1张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顾城的简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顾城的简介50字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顾城的简介啊

2007-08-1612:15最经典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感动千万人!!!出自一代人,整首诗就这么2句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1956年生于北京。10岁左右开始写诗。1969年随父亲下放到山东省潍河岸边的荒滩上。辍学放猪。1973年开始学画。1974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79年组诗《无名的小花》在北京一家小报上发表,随即引起诗坛的注意,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1980年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诗歌欣赏:一、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三、土地是弯曲的土地是弯曲的我看不见你我只能远远看见你心上的蓝天蓝吗?真蓝那蓝色就是语言我想使世界感到愉快微笑却凝固在嘴边还是给我一朵云吧擦去晴朗的时间我的眼睛需要泪水我的太阳需要安眠四、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但知道她很美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画下许多因为爱她而熄灭的心画下婚礼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上面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插图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许许多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

诗人顾城的简介

概述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基本信息栏中文名:顾城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56年9月逝世日期:1993年10月8日代表作品:《黑眼睛》《英子》《白昼的月亮》目录生平简介顾城简介顾城简介(2)关于顾城顾城的帽子诗句经典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顾城童话诗人顾城的遗书生平简介顾城简介顾城简介(2)关于顾城顾城的帽子诗句经典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顾城童话诗人顾城的遗书

顾城的简介

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

1956年生于北京。

10岁左右开始写诗。

1969年随父亲下放到山东省潍河岸边的荒滩上。辍学放猪。

1973年开始学画。

1974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

197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1979年组诗《无名的小花》在北京一家小报上发表,随即引起诗坛的注意,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

1980年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

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诗人顾城的介绍

诗人顾城有以下介绍: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80年代新诗潮运动的起点。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赋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并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1984年创作的《颂歌世界》底蕴反思,格调冷静。顾城的《一代人》、《弧线》等诗歌成为朦胧诗论争中被反复提的“朦胧诗作”。1987年到1993年写出了唯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英儿》。他的诗常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80年代初,这时顾城的自我也由对自然的依附转向对文化的依附。写作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红卫兵之墓》等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和社会意识的作品。顾城写了很多献给谢烨的诗。这些诗中有着超越现实圄地的异想,努力追求一个物外的、单纯的、与世隔绝的世界。

顾城早期的童话诗语言简洁,具有孩童语言的特征,空灵纯净,句式通常很短,意境十分优美,精细的艺术感觉将一切声色光味都混合成一个奇妙的世界。孩子可以说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意象,顾城的诗歌中的孩子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所指。这样的诗歌意象的营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同为艺术门类中的不同样式,表演艺术中的意象营造有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顾城在诗歌的内容上,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童话元素;在技法上多采用拟人态;在写作视角上是童年视角;而在在艺术风格上单纯明丽出自一颗童心。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顾城的诗言简易读,没有意象、语言及形式上的障碍。顾城的诗歌一般句式十分简短,语言不生僻,一般都是司空见惯的词语,文字纯净简单。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诗人构建了一个清新流丽的童话世界,用诗人独有的想象力,打破了现实世界给他的束缚,实现了在心灵上的自由。在《北方的孤独者》和《爱斯基摩人的雪屋里》顾城不仅在艺术世界中参悟婚姻和爱情的真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倾其一生去追求,甚至为了心中的真爱不惜与世俗为敌,向道德开战。这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顾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见的装束,是戴一顶高高的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兰演讲时是这样,1992年12月在德国演讲时也是这样。一顶高高的帽子,在诗人的国度里,是一顶想像中的王冠,他是他自己的“王”。顾城后来和妻子谢烨在新西兰激流岛上养鸡种菜的生活也颇有独立王国、自给自足的意味。他为什么戴帽子,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间污染了他思想,引用“谌赫”的话: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那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代表作为:

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顾城《顾城哲思录》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面有海,远看像池水。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顾城《墓床》

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顾城《早发的种子》

在醒来时世界都远了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顾城《世界和我·第八个早晨》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没有杂乱的市场,没有众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只有一片落叶,只有一簇花丛,还偷偷掩藏着儿时的深情。——顾城《我是一座小城》

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顾城《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

诗人顾城的的简介

顾城,中国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等。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诗人顾城的的简介,欢迎参考学习!

诗人顾城的的简介

顾城,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养猪。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人物生平

顾城,男,北京市人,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1973年开始学画,并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1974年起于《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1977年起重新进入纯净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2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加入新西兰国籍并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谢烨受伤倒地,过程成谜,顾城随即自杀,谢烨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媒体捕风捉影称“顾城用斧头杀妻”,令诗人在死后从童话诗人被妖魔化成精神异常的杀人恶魔,死后蒙冤。(从顾城姐姐顾乡所做“顾城最后的十四天”中看,斧头只是偶然在场物件,跟案件根本无关。)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烨合著)、《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走了一万一千里路——顾城旧体诗、寓言诗手稿集》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从自我到自然》、《没有目的的我》。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人物自杀

顾城和谢烨原本是非常相爱的,顾城爱谢烨好像爱一个女神一样。但后来很不幸地,英儿介入了他们的感情。

顾城和英儿,谢烨在一个诗会认识。诗会上朦胧诗被砸得很厉害,但当时英儿力挺顾城。顾城和谢烨很感激,大家关系很好。

谢烨对于顾城很骄傲,对英儿讲了关于顾城的很多事,顾城的脾气,爱好等等。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话英儿都记住了,而且对顾城投其所好,后来顾城对英儿说:“大家两个是天生一样的,而谢烨是我后天改造的。这话谢烨也听见了,她表面上没反映,但心肯定给伤透了。”

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国,顾城和谢烨去了激流岛。这时候英儿已经和刘湛秋在一起了。却同时和顾城保持着联系。奇怪的'是谢烨并没有阻拦,而且在一旁促成这件事。

刘湛秋也知道英儿此去投奔的是顾城,但他并没想过英儿会成为顾城的情人。原因之一是他很自信,觉得顾城一个毛头小伙子怎么能和他比原因之二是他相信顾城的人品,不可能趁人之危。

抛开知识分子,罗曼蒂克,这三个人的关系和现实中的凡人没什么两样,只是更走极端了吧。顾城也许“浪漫”地想象世外桃源,但是英儿和谢烨却都是很现实的。

曾经有人问英儿为什么离开了,谢烨回答,名不正则言不顺嘛。

对于顾城来说,他认为他和英儿的感情仅限于精神层面。他在岛上等着英儿和他一起建立一个精神家园。没有想到,来到他面前的竟然是个物质女孩。

英儿和顾城情人关系的开始,英儿采取了主动。据谢烨回忆,洗澡的时候英儿指定让顾城送毛巾。顾城不敢送让谢烨送。谢烨就笑着说人家让你送你就去送呗。英儿的意思,在这里可想而知。后来她居然说她的初次是顾城,实在是刘湛秋也不能相信的弥天大谎。

顾城和英儿在一起之后,被英儿吸引。至于被吸引原因,可以参看《英儿》。其实顾城在性方面是很胆怯的。(同时可以证明顾城英儿不可能)。顾城和谢烨在这方面也并不和谐。谢烨在性方面态度也比较排斥。所以也许是英儿在这方面给了他惊喜。

谢烨和顾城的孩子小木耳被送了人。因为顾城觉得木耳是个男孩,不能进入他幻想的女儿国。而且小孩子的哭叫让他无法工作,他不喜欢这个孩子。

但后来顾城给木耳的文章中,说他会在没人看见的时候偷偷对木耳好。他没有办法解决人伦亲情和他幻想的王国的矛盾。

谢烨带顾城去了德国,期间英儿跟着一个叫老头的跑了,还结了婚。这是没有爱情的婚姻,完全为了绿卡。顾城特别痛苦。这个时候,谢烨和一个叫大鱼的德国朋友(也是中国人)给顾城出主意,让顾城把英儿杀死,然后自杀。同时谢烨和大鱼还帮顾城买凶器。顾城很感激他们。

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书主要是突出谢烨的高贵和容忍。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顾城自己洋洋得意地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他想通过这本书给谢烨留一笔钱。”

后来书写完了,但并不是谢烨想要的样子,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兴。更可怕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

据顾城自己说,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小木耳。顿时心里明亮了。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他对小木耳说“我要你带我回家”。

他激动地把他的心情告诉谢烨,但谢烨却冷冷地说:一切都已经晚了。

谢烨已经受够了顾城,她决定接受德国那个叫大鱼的朋友。本来计划等顾城自杀后,大鱼也和他老婆离婚,她们一起生活。但如果顾城不死,这个计划就被破坏了。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1我把心给了别人,就收不回来了; 别人又给了别人,爱便流传于世。

2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3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4你默默地转向一边,面向夜晚。夜的深处,是密密的灯盏。它们总在一起,我们总要再见。再见,为了再见。

5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自我。在你什么都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6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7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就在大海旁边,像金橘那样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

8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9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10手我是有的,就是不知如何碰你。

11沉默,像一朵傍晚的云。

12你应该是一场梦,我应该是一阵风。

13因为你要做一朵花,才会觉得春天离开你;如果你是春天,就没有离开,就永远有花。

14我愿作一枚白昼的月亮,不求眩目的荣华,不淆世俗的潮浪。

15我有无数金色的梦想, 遗失在生活的路上。

16它们相信,石头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与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

17但我们仍匆匆错过,因为你相信命运,因为我怀疑生活。

18于山于海,于水于滨。双木非林,田下有心。

19我们走进了夜海,去打捞遗失的繁星。

20你在我身边也好,在天边也罢,想到世界的角落有一个你,觉得整个世界也变得温柔安定了。

21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 ,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

22我想使世界感到愉快,微笑却凝固在嘴边。

23因为畏惧说话,我学会了滔滔不绝。

24生命是闪耀的此刻,不是过程,就像芳香不需要道路一样。

25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26星月的来由: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成了几个微小的窟窿,他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

27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28在青春期,友谊也会被拿来反复较量,总少了些儿时的简单与随意。

29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

30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擦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31人生很长,人世很短。我在中间,应该休息。

32你从这边走向那边,你避开了我的一生。你真远,你叫我的心一直走。

33执者失之。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34在我放弃了自己的时候,我忽然就自由了,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自然而然。

35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

36走累了,走进深秋,寺院间泛滥的落叶,把我覆盖。多想跌倒,在喧哗中,没入永恒之海。

37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

38我喜欢一个人走在路上,看着太阳,喜欢一个人,更爱上一个人行走。在阳光中炽热生命,也在阳光中刺眼的绝望。

39语言就像钞票一样,在流通的过程中已被使用的又脏又旧。

40你的笑,是大海拥抱海岛的笑,是星星跳跃浪花的笑,是椰树遮掩椰果的笑。你笑着,使黑夜奔逃。

顾城:生如蚁美如神[作者: 江晓敏]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文学 - - 散文杂文

顾城是“拒绝长大”的“孩子”

顾城是“拒绝长大”的“孩子”

纵观顾城诗歌创作的一生,不难发现顾城其实是一个早熟的孩子。顾城在很小的年纪就萌发了创作意识并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在1964年,年仅8岁的他写下了“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这样极具象征意味的诗句,这与他后来的成名作《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有异曲同工之妙。12岁时,他的诗中就渗透了很成熟的思考:“烟囱犹如平地耸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15岁时他写了著名的“很有惠特曼《自我之歌》超验色彩的诗”③《生命幻想曲》,这首诗成为顾城诗歌风格的奠基之作。正如赵毅衡在《死亡诗学》中指出的那样:“他生就该写诗,不用七步,出口成章”④,顾城的确称得上是少年早熟的诗歌天才。

然而,当他真正长大成人之后,顾城却一直用拒绝的态度与外在的客观世界对抗,固执地坚守着“孩子”的阵地,坚守着自己的童年梦想,将自身以外的整个世界都视为异己的成人世界,而后又上升为将人异化的物质世界。他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1982年,在《十二岁的广场》这首诗里,顾城借用了一个孩子的口吻表达了他对成人世界不友好不信任的态度:“在梦里/我的头发白过/我到达过五十岁/读过整个世界/我知道你们的一切/……/出生和死/你们无事一样”。写这首诗时,顾城已经25岁,可他仍用“你们”来称呼成年人,可见在他的意识中,他依然固执地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顾城“拒绝长大”,要永远做个“孩子”的心理影响了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在他的诗歌王国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出他拒绝被污染、固守童贞的纯洁,不向世俗妥协的姿态。正是因为有了顾城的坚持,久已被人忽视的“童心”精神才得以继续发扬。顾城非常欣赏李贽的学说,很推崇“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只要“童心常存”,则“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学而非文者”。艺术创作就是人类的童心在更高程度上的复活与再现,艺术家就是最有童心的人。顾城在谈到朦胧诗时指出:“他们的作品在一个时期,都不约而同地写到孩子,或用小孩子的方式来表达痛苦、期待,他们所经历的感情瞬间,和人类远离的天真时代无意相合,这种巧缘使他们在明慧、完美难于更动的东方传统之上,轻易增添了一点可爱之处。”⑤

我们可以认为,顾城“拒绝长大”而维持“童心”,既是他自身气质、情感、审美情趣、审美方式所决定的,也体现了他明确坚定的美学追求。他曾特意强调“童心”是指未被污染的纯真的本心,而不是儿童的幼稚的心,所以说“拒绝长大”更深一层的含义是要拒绝污染而使心灵纯净,这使得他在诗中体现的童真不会流于肤浅和幼稚层面。在诗歌中,顾城用“孩子”的纯真的眼光观察和探索外部世界,揭示的却是成人世界里的深刻。童真和深刻在他的诗中完美统一,他的诗歌用单纯明快的语言表现出智性的深度。例如,他写的《佛语》:“我的职业是固定的/固定地坐在那/坐一千年/来学习那种最富有的笑容/还要微妙地伸出手去/好像把什么交给了人类”。其中丰富深厚的内容用这样浅淡而有节制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显示出顾城见微知著的体悟力和点到为止的聪明机敏,这可是一个纯粹幼稚的孩子难以企及的。

顾城“拒绝长大”保持童心,在诗歌创作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纯真童稚的风格,在他的诗歌王国里,顾城是一个永远“拒绝长大”的“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862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