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中男主人公包法利的人物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中男主人公包法利的人物形象分析,第1张

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平凡的乡村医生。他的人物形象通常不太引人注目(都去研究爱玛了),但福楼拜将他也刻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男子。他是普通的人,不属于当时的上流社会,侯爵也是看着爱玛才邀请他们参加舞会;他是个庸俗的人,不理解爱玛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年纪了,举止也不文明;他同时也是个庸碌的人,治疗伊波利特的跷脚不成功,害的后者只能截肢。他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不嫉妒,即使在最后发现了爱玛与罗道尔弗的斯通,他甚至原谅罗道尔弗,对他说:“我不怨恨您错的是命”,引起罗道尔弗的鄙夷

包法利出生于较富裕的小地主家庭,他父亲是退役军医,母亲是一个帽商的女儿,家庭情况很不错。可是包法利的父亲不善经营,他出生时家境已经不算好了。他的阶级可以算入普通的地主阶层,虽然比一般农民过得好,但无法往上了,和城市的人鲜明的区分开来。

包法利的出身是很重要的。《包法利夫人》全书都在谈阶层。包法利因为其自身阶级的缘故,不理解爱玛所向往的那种奢华名贵的生活,同时他也没钱,“不能游泳,不善击剑与爱玛心中向往的男子形象相去甚远。”“这位先生,一无所教,一无所知”这就是他爱情悲剧的根源。爱玛因为受到不正确的教育,再加上自身没有理解贵族奢华的生活是需要金钱做后盾的,因此陷入了*乱。包法利在爱玛的偷情中属于非常悲剧的角色。他爱爱玛,但却得不到爱。他自以为和爱玛一起生活,可是爱玛却以另一种方式生活(无论精神上还是现实中),他直到爱玛死后才发现爱玛的背叛,最终伤心而死。

福楼拜的这部作品批判了浪漫主义,控诉了现实主义。他对浪漫主义的控诉,正是对现实主义的批评。但他同样厌恶庸俗,讨厌市民阶级。可是他也无法给普通的农民、小市民指条路,包法利的形象因此而显得软弱、无力抗争,只能屈服于命运。

不管怎么说,《包法利夫人》全书中的各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福楼拜说:“此时此刻,我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兰西的二十个村庄里哭泣”,这话同样适用于包法利。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一生中唯一一部享誉世界的著作,很有趣的是,这部在当时被司法当局设定为“伤风败俗”的作品,却令隐居遁世的福楼拜,获得了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地位。

读这本书用了我很长时间,一方面是时间原因,更重要的,是我无法允许自己跳读,毛姆在《巨匠与杰作》里也曾说过,他“无法想象,像或像《包法利夫人》这样结构严谨的小说,可以从中删去哪怕一页。”总体来说,当看完最后一个字的那一刻,在我的心里,包法利夫人和她身边人的影子,如一出被压扁了形象的中国皮影戏一样,色彩和样貌虽然模糊了,但故事之光打在时代背景的幕布上,令我看清了每个人夸张的表演。

一、时代背景的大幕下,是一段浪漫与现实的矛盾挣扎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虽然没有如巴尔扎克和司汤达那样具有时代视角的历史眼光和政治觉察,但是,这部作品以市井平庸的角度,投射了其书写的那个年代的历史特点。前言里介绍到“故事展示的是第二共和国时期的法国社会风貌,此时法国革命风暴已然平息,资产阶级孜孜以求的英雄主义、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和斗士销声匿迹,留下的,是依然向往着浪漫主义激情,却沉沦于现实鄙陋的资产阶级庸夫俗子。”

也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人物风貌,促使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的基调,奠定在了以资产阶级庸夫俗子为对象,揭露他们追求浪漫主义和堕入庸俗鄙陋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一场以浪漫抨击现实、以现实讽刺浪漫的人间浮世绘。

二、当作家将自己融于作品-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

毛姆说“一个作家写出怎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怎样一个人”。

包法利夫人在福楼拜看来就是他自己,而从故事众多角色里,我似乎也能看到福楼拜的影子,这部作品,融入了他的经历、他所接触的职业、他爱过的人、他厌恶的世态。

1)福楼拜生长在医生家庭,来自父亲的职业特性,相信也影响了福楼拜对人和事细致入微的洞察和剖析能力。他描述查理刚刚失去第一个妻子后,那种为“她爱他”而怀念惋惜、又为“他不爱她”而冷漠厌弃的心理过程,是这样刻画的:“卢欧老爹想来,医生遭逢不幸,尽可能体恤成了他的责任,所以他低声同他说话,他讲故事(逗查理开心),查理意料不到自己笑了;可是他忽然想起太太,就又郁郁不欢。咖啡端上来,他不再思念她了。”

笑话令他不由自主的笑(他忘了太太)、想起太太郁郁不欢(惋惜自己曾如此被她爱着,道德层面也需要自己表现缅怀之情)、咖啡一端上来,他就不去思念太太了(还是不爱,这是真实的情感暴露)。一系列心理动作的反转,没有刻意,却触动人心。

2)福楼拜15岁爱上了莫里斯的妻子伊莉莎,这种禁忌之爱,成为他一生的浪漫憧憬和无奈的伤痕,这里面,在我看来,有多少角色的影子呢:

莱昂去巴黎之前对爱玛的爱和被拒绝后出走的忧伤、

查理对妻子爱玛的爱和信最终被一封封出轨情信击碎的痛;

以及包法利夫人对浪漫激情之爱的向往和被情人背弃的屈辱。

这些无不蕴含着福楼拜对纯爱的守望、和对现实爱而不得的痛恨,即使再后来,他的生命中有各色女人的陪伴,而这一段一段情爱里,他触碰又不愿走心,无法将其放在人生的第一位,这也如包法利夫人在一开始拒绝赖昂时的态度一样,激情之爱、浪漫奢华是她心之所向,至于情场新手赖昂怯懦生涩的情愫,成为不了包法利夫人的主菜。

3)在《巨匠与杰作》里,毛姆介绍福楼拜自小“读书多,干活少”,优渥的生活里,书读多了,不需要囿于温饱,加之其曾经浸*在一个悲观主义青年群体之中。因此,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造就他丰富的想象力、孤独自怜的浪漫主义情怀,同时,还造就了他对文字如艺术品一样的研究和喜好。

然而矛盾在于,他的法律学习经历令他看见了资产阶级子弟装模作样的浮夸虚伪,他厌烦这些同学,厌烦现实的庸俗不堪,却又总是沉迷于它,因为在富裕家庭生活的经历,使他也曾见识过包法利夫人参加侯爵家繁华盛宴的景象,他摆脱不了这样华丽的生活环境,一面厌恶、一面沉溺,就像包法利夫人,时常在恍惚间,“混淆了物质享受与精神愉悦、举止高雅与感情细致”。

综上,可以说,福楼拜的一生的经历,有很多环节嵌入了故事场景;福楼拜性情里那份浪漫主义情怀对现实的批驳,和沉于现实无法脱缰的郁郁苦闷,都在包法利夫人与平庸环境的心理抗争中,融合的严丝合缝。

朱爱朝:喜欢你的第三点分析。

三、在阅读享受上,福楼拜叙述故事自然顺畅,起承转合如一条串珠丝线,每个情节和场景的变换,都得到精巧的连接,让你读起来会想:“对哦,就是这样的,这就对了~”

举个栗子:赖昂和爱玛升起情愫到分离的一段,整个过程用爱玛迁居永镇下榻金狮旅店开始,我们来看这些场景和心理形态的变化:

场景一在金狮旅店二人第一次见面,二人的一段对话,赖昂说得多,爱玛说得少;赖昂表达感受,爱玛拘谨;赖昂说“晚上在火旁一坐,拿起一本书”、“什么也不想,时间过去了,你的思想和小说打成一片”,爱玛应答“可不是?”“对!对!”“我有过这种体会”

爱玛曾经希望自己爱上这样一个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启发你领会热情的力量、生命的奥妙”,爱玛在这一问一答中找到了可以共鸣的知音。

场景二赖昂陪爱玛去奶妈家看望女儿,“这位漂亮太太,穿一件南京布袍子,周围一片穷苦景象,他越看越觉得不伦不类。”

奶妈家贫穷寒酸的背景映衬爱玛鲜亮(南京布袍子)的品味和优雅美丽,升华了爱玛在赖昂眼里的美好意象。

场景三沿河岸从奶妈家回永镇那一段路程,在河水静静流淌、水草自由丰美、小虫在花间灵动、阳光撩拨水纹的动态景象里,赖昂和爱玛:“没有别的话讲?好像灵魂还有一种深沉、持久的呢喃,驾乎声音的呢喃之上。未来的幸福好像热带的河岸,天性仁厚,滋润两旁大地,阵阵香风由他们尽情享受,如醉如痴,什么顾虑都不搁在心上”

福楼拜描写景色是有他的深意的,水、草、虫、花和阳光构成暗情涌动的隐喻,犹如赖昂和爱玛在无声中细密纠缠的渐浓情欲。

场景四这是爱玛心理的描写,经过了一段时间交换书籍和歌曲的往来,在包法利夫人赠送赖昂毯子做礼物而被人们猜疑的时候,爱玛在赖昂迟疑犹豫中开始有了一段自我觉察:“她并不希望知道她是否爱他,她以为爱情应当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渊”

爱玛的渴望,在赖昂这里能实现吗?在我看来,有了这样一段描述,说明赖昂这样缓慢迟疑的进程,已经无法满足爱玛浪漫的冒险精神和欲念。因此,也就注定了后面的转折。

场景五商人勒乐的出现,一件件名贵精美的适合“风雅妇女”的商品铺满了爱玛的眼帘,她看上了阿尔及利亚围巾、也一定想试试那些精致的绣花领子,但是她说“我都用不着”。

爱玛意识到自己买不起这些,长久厌恶婚姻的无趣、环境的平庸,令自恃骄傲的爱玛在胁肩谄笑的贩子面前颜面尽失。我想,此时的她,自卑升腾,尊严沦丧,这也促使在后来面对赖昂的时候,她要以“贞洁”为名在这个怯懦的年轻人面前保持自己最后的“高贵风雅”,同时,也是她短暂的面对和回归“包法利夫人”这个现实身份的觉悟。

场景六赖昂来看望爱玛,遭到爱玛的冷遇,“难道我不要管家,不要照料丈夫,许许多多分内事,要我先操心?”,当着赖昂,爱玛违心的尽数丈夫查理的好“他是一位好人”“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她的姿态,统统变了”

最终赖昂黯然离开永镇,经历了一段浅尝辄止的探索后,爱玛没有迎来激烈的情爱,并亲自送走了这段浪漫体验,回归现实身份的包法利夫人“枯萎”了,“面色苍白,脸也长了。走路像鸟飞一样轻,而且现在永远静默”。

福楼拜由此串起了爱玛身体和心灵双重体验和纠结的思想,再一次印证爱玛渴望脱缰于现实庸俗,又不得不觉醒到自己的平凡,这种矛盾令她陷入更深的顾影自怜,也为后面欲念一发不可收拾的与第二个情人无所顾忌、和靠借贷铺张奢华埋下了伏笔。

四、毛姆的文艺观中提出,小说的人物应该个性化,行为应该从个性出发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设定了那么多角色,除了查理医生本人善良懦弱,其他人物都蒙上了阴暗、卑劣的人性色彩。毕飞宇谈到《包法利夫人》,提到了一个亮点,就是主人公是在与不同人物的关系里跳出来展示给读者的,而这些周围人物,即使是侍女、马夫之类不起眼的配角,福楼拜在其刻画上也足见洞观细节、深度刻画的功力。

例如:

1)刻画商人勒乐,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

“他生在南方加斯科涅,本来就爱说话,之后在诺曼底定居,又添上科地的狡诘”(丰富的经历造就的世故圆滑)

“一双贼亮的眼睛配上白头发,越发显得灵活”(奸商的虚伪功利嘴脸)

“他礼貌,胁肩谄笑,腰一直哈着,姿势又像鞠躬,又像邀请”(对富贵金钱的媚态)

他说“他开的那种小铺,吸引风雅妇女(他加中口气),本来不配”(多高明的营销手段)。

2)福楼拜刻画查理医生,从童年到壮年,在婚后的状态,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精神平静,肉体满足”,寥寥八个字,拎出了查理医生的性格特点和对整个人生的追索。

3)福楼拜刻画药剂师郝麦:

药剂师喜欢“伟大光荣”,喜欢名誉,因此给孩子们起了拿破仑之类的名字;

药剂师深知医生的到来将为自己的业务带来深远的良好影响,因此招待包法利夫妇殷勤有加;

药剂师喜欢充当无所不知的能人,因此会和金狮的老板娘大谈农学和化学;

药剂师希望被瞩目、有光环,因此在农展会后写了一篇文章登在《鲁昂烽火》,通篇浮夸的歌颂政府、鼓吹军队士气、还不忘表彰自己的农学贡献

福楼拜刻画侯爵宴会上那些衣着考究的男人们:“他们举止虽然温文尔雅,却隐隐透出一种特殊的粗暴气息,借此控制那些易于驾驭的事物”

福楼拜在行为里剖白人心,在形貌里刻画人性,每一句话都不是白说的。

五、毛姆强调的文艺观中关于娱乐大于教育,其中阅读的愉悦感,不只是来自人性生动的个性化、故事顺畅起伏的回转串联,还有很重要的是:文字是否简洁直接,文体是否带来感官享受,这两点,福楼拜做到了,且令我无法跳读。

1)简洁直接的语言魅力

福楼拜用几句话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人的死亡:

一个是查理医生的第一任妻子“过了一个星期,她在院子里晾衣服,吐了一口血,第二天,查理转过背去拉窗帘,她说"啊!我的上帝!"叹息一声,晕倒过去。她死了,真想不到!”(杜比克寡妇面对自己的破产、以及丈夫外心,死的绝望不甘。)

第二个死亡是查理医生本人:“小白尔特一下午没见到他,七点钟找他去用晚饭。他闭住眼睛,长大了嘴,手拿着一股又黑又长的头发,头仰靠着墙。她轻轻推了他一下,他倒在地上。原来是死了。”查理医生看清了爱玛出轨的真相,却无法放下对她的爱,死得痛彻心扉。

两个死亡描写得平静又理智,背后却有丰富的情感张力。

福楼拜描写罗道耳弗计划得到爱玛的心理过程“小可怜儿!巴望爱情,活像厨房桌子上一条鲤鱼巴望水。来上三句情话,我拿稳了她会膜拜你!是的,不过事后怎么甩掉?”“我一定要把她弄到手”…“到什么地方相会?用什么方法?小孩子死盯在后头,女佣人、邻居形形色色的麻烦去他妈的,太糟蹋时间!”“问题旨在寻找机会,展览会不久就要举行,她会来的,趁热打铁,一定成功!”我无法想象,一段内心独白就可以完成这样严密的罪恶谋划,福楼拜简直是个天才。

福楼拜描写爱玛婚礼当天村里人的样子“篱笆外不是传来鞭子响声,栅栏门紧跟着开开,便见进来一辆小货车,直奔台阶第一级,猛一下子停住。乘客四面八方下来,揉揉膝盖,挺挺胸脯”

这段描写,真是十里八方的亲戚都来凑热闹了,说明爱玛嫁给医生,在当地是了不得的事情。

2)《包法利夫人》优美的文字,在我读来,如同散发光泽的珍珠一样,低调自然又珍贵,有时候读起来又像心里在跟着唱歌,总会回响优美的旋律和节奏

例如:

描写赖昂和爱玛从奶妈家出来的景色“水草细长,顺流俯伏,仿佛松开的绿头发,在清澈的水里摊开了一样。有时候,一只细脚虫,在灯心草尖端或者荷叶上面,爬来爬去,要不然就带着不动。波纹粼粼,一道阳光,像细丝一样,穿过蓝色的小气泡;小气泡一个接一个,朝前趱赶,随即又碎裂”

描写赖昂离开后,爱玛的状态“难道她不像亭亭玉立,经浊世而不染,额头隐隐约约,打着崇高宿命的印记?她十分忧郁,而又十分安详;十分温柔,而又十分矜持。人在她旁边,感到一种冷冰冰的魅力,仿佛走进教堂,花香香的,大理石凉凉的,不禁寒颤起来,就连别人也逃不出这种诱惑”这种优美的语言形容爱玛,即使此刻她是被自己的欲念摧残,并不令人同情,也依然在文字里感受到庸常生活里她冰雪女王一般的存在。

结语:《包法利夫人》,以爱玛和查理的一生,叙述了一个多变的故事,爱玛身为包法利夫人,身在修道院教育中,成了礼教牢笼里的金丝雀,以至于在飞向自然的时候,再也无法抵御内心的欲念和外来的诱惑,“家庭生活的平庸使她向往奢华;夫妇之间的恩爱使她缅想奸*。”她毅然骄傲的自我放逐,也死于亲手酿造的灾难。

我在一篇文章里,曾看到有人评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说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欲念丛生、依靠男人、永不满足于现状的堕落代表,查理医生娶了她,无异于自毁人生。

而我在想,无论对于包法利夫人,还是查理医生,在那样的童年里滋长了原生的性情,这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

而后来彼此选择成为夫妻、乃至于之后的人生里一个享受现世安稳、精神平静,一个致力于脱缰自由、不负自我,这是他们成年后对人生的自我追求,无论选择怎样的路,走下去是山是坎或是一片火海,这都是自己的选择,没有谁该怪罪于谁,谁也承担不起他人的人生,于小说里如此,于现实里也如此,于过去如此,于我们身处的现代也如此,我认为,福楼拜也在向我们揭示着这跨越时空皆准的道理。

也许,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也是选择了一种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酣畅淋漓的痛恨现实,自我疗愈的方式。他让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作品中棋逢对手,彼此牵制和批判;他在小说里梦想突破自己的精神羁绊,使一生之爱在幻想中得以突破禁忌,又使浪漫禁忌在现实里被打碎,他无法改变社会环境的奢靡庸俗,他希望通过《包法利夫人》告诉读者“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追求,会把人引向怎样的误区”。(完)

  莫泊桑(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

  (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

  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福楼拜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诺曼底卢昂医生世家。童年在父亲医院里度过,医院环境培养了他细致观察与剖析事物的习惯,对日后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福楼拜在中学时就热爱浪漫主义作品,并从事文学习作。早期习作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1840年,他赴巴黎求学,攻读法律,期间结识雨果。1843年放弃法律,专心文学。1846年,回卢昂,结识女诗人路易丝·柯莱,随后有近十年的交往。定居卢昂期间,他埋头写作,偶尔拜会文艺界朋友,直到生命最后时刻。晚年,他曾悉心指导莫泊桑写作。

  1857年,福楼拜出版代表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轰动文坛。但作品受到当局指控,罪名是败坏道德,毁谤宗教。此后,他一度转入古代题材创作,于1862年发表长篇小说《萨朗波》。但187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情感教育》,仍然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小说在揭露个人悲剧的社会因素方面,与《包法利夫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他还写有《圣·安东的诱惑》(1874)、未完稿的《布瓦尔和佩居谢》、剧本《竞选人》(1874)和短篇小说集《三故事》(1877)等。小说集中的《一颗简单的心》,出色地刻画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是他短篇中的杰作。

  福楼拜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准确地描写。同时,他还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在艺术风格上,福楼拜从不作孤立、单独的环境描写,而是努力做到用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还是语言大师,注重思想与语言的统一。他认为:“思想越是美好,词句就越是铿锵,思想的准确会造成语言的准确。”又说:“表达愈是接近思想,用词就愈是贴切,就愈是美。”因此,他经常苦心磨练,惨淡经营,注意锤炼语言和句子。他的作品语言精练、准确、铿锵有力,是法国文学史上的“模范散文”之作。

  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猎人日记》、《父与子》、《罗亭》等。 他出生于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母亲独断专横,从小就目睹他家农奴的非人待遇,对农奴制产生厌恶。15岁时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以后又赴德国,攻读哲学等课程。在欧洲,他受到卢梭等启蒙思想的影响,与巴枯宁等人时有来往。在这个期间形成他的西欧派观点。回到俄国后,在1842年底结识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他的反农奴制的态度更为坚决。早在大学时代他就曾尝试写诗。1843年他发表叙事诗《巴拉莎》,获得别林斯基的赞许。同年他认识了法国女歌唱家维亚尔多夫人,此后终生眷恋她,甚至为她而侨居国外。特写集《猎人笔记》(1847~1852)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之作,使他获得作家的声誉。同期他还写了一些剧本,以《村居一月》最为有名。1856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问世,罗亭成为“多余人”中最具光彩的形象。185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贵族之家》给他带来第一流作家的声望。以后他把目光转向观察新的社会典型,创作出刻画“新人”形象的两部长篇《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其中《父与子》是他的代表作。 1867年发表长篇小说《烟》,通过男主人公在爱情生活上惨遭打击的体验,曲折地表达了作家在这个时期对社会政治运动所产生的悲观情绪。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处女地》(1877)反映了70年代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此外,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几乎贯串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著名的有《木木》、《阿霞》、《初恋》、《春潮》等。《散文诗集》(1878~1882)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其中流露出作家多方面的思想和情感。 屠格涅夫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他的小说语言纯净优美,结构简洁严密,擅长自然风景描写,常用隐蔽手法描写人物心理。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回味。

  左拉

  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 [www365zncom上有更多资料]

  左拉的创作和世界观充满矛盾:一方面对现存的制度进行毁灭性的批判,一方面又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创作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其特色。早期作品短篇小说集《妮侬的故事》(1864)、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1865),脱不开对浪漫主义作家的模仿。后来,他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逐渐产生浓厚兴趣。在泰纳的环境决定论和克罗德·贝尔纳的遗传学说的影响下,形成其自然主义理论:主张以科学实验方法写作,对人物进行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分析;作家在写作时应无动于衷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不必搀杂主观感情。但在左拉身上,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兼而有之。他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启示,创作一套长达600万字、由20部长篇小说构成的巨著《鲁贡——玛卡尔家族》,反映了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描写罢工斗争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战争、第二帝国崩溃、巴黎公社起义的《崩溃》最为重要。他还写了三部曲《三城市》、《卢尔德》(1894)、《罗马》(1896)、《巴黎》(1898),以及《四福音书》中的前三部:《繁殖》(1899)、《劳动》(1901)、《真理》(作家死后的1903年出版),第四部《正义》尚未完成。左拉因煤气中毒而逝世于1902年9月29日。他的《小酒店》、《娜娜》、《金钱》、《妇女乐园》亦十分著名。 [www365zncom上有更多资料]

  1908年,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以左拉生前对法国文学的卓越贡献,为他补行国葬,并使之进入伟人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28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