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情书用哪一种字体比较合适??真心回复,写行书让女生感觉是不是很随意

写情书用哪一种字体比较合适??真心回复,写行书让女生感觉是不是很随意,第1张

你是同学恋还是师生恋?同学恋就应该天天去骚扰她,投其所好,天天哄她开心,待你觉得差不多她经常主动联系你时,你可以凉她几天,过后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如果是师生恋你就更不该写情书了,因为这会让她觉得你心智太嫰了,情书曝光几率太高了,师生恋首先你要做她的好学生让她关注你的学习成绩,借此跟她多接触多了解她生活圈中的人和事,找个机会认她做姐姐,再就可以隔三差五的约她出去吃饭,注意除了吃饭,其它的约会都不能,后期你可以缺课或者请假,有什么困难跟她说,让她习惯做一个姐姐来关怀你教训你,这期间不能让她知道你对她有爱慕之情,不然你就没希望了,最后找个机会以婉转点的方式让她知道你喜欢她,这时期你要过苦日子了,再苦也要脸皮厚每天放学后都去粘着她,之后发挥你的不要脸精神,只要她黑着脸看你就说明你有50%成功率,如果每天都平淡无奇的脸色看你,那你早点死份心吧!呵呵呵!亲身的经历,不喜勿喷,作为男人就要敢爱敢恨,有血性!

作为经常穿街走巷寻觅 美食 的吃货,凡是有外地朋友问我广州到底哪里最地道最好吃。无一例外,我都会带他们去一个地方 ——大牌档

最好挑一个热到爆炸的夜晚,一处看起来有点脏乱差的露天摊儿,大圆桌、塑料凳、大风扇、一群穿着裤衩和人字拖的老广坐在周围。

别说了,招牌都是X记、老X样式的套路,周边非常嘈杂,不大声点餐伙计都不理你。

椒盐濑尿虾、虾酱炒通菜、炒田螺……还得要来瓶啤酒,大汗淋漓吹着凉风,是的,这样的地儿就对了。

毫不夸张地说, 如果广东人的夏天没有了大牌档,就跟咸鱼没啥差别。 去了趟大牌档,才知道啥叫如鱼得水。

宵夜的江湖气,广东大牌档说第二,没其他敢说第一, 要接触最真实的广东夜生活,就要去大牌档。不来大牌档,都不知道什么叫广东人的真性情。

铁 皮 铜 骨 大 牌 档

到底是“大排档”还是“大牌档”,现在都各有争论。 但最开始,这类摊档形态是来源于香港的。 根据 历史 的记载,还是称“大牌档”更为准确,传到内地,泛化用法取“排排坐”之意,才更多写成了“大排档”。

早在1847年,香港政府就开始设立小贩牌照, 1921年,政府将小贩分成固定小贩牌照和流动小贩牌照两种,因此就有了“大牌”和“小牌”。

△不同摊档会经营不同食品,各档主互惠互利,增加生意。

上世纪50年代,街头饮食文化相当兴盛,当时几乎在每一区的街头巷尾都有各式各样的地道“大牌档”。

当局考虑到方便识别,还能扶助贫民有个糊口的机会,于是将“大牌”和“熟食固定摊档”合二为一,都属于固定小贩牌照规管。

△60年代的大牌档,大排档一般靠近行人路那边,摆放折凳,十分简陋

相比起路边摊档,大牌档的牌照是一张大纸,裱装起来挂在了显眼的位置上。 比起固定餐馆来说,虽然铺排杂乱无章,不讲派头,但大牌档更灵活实惠。

最早期的大牌档,顶多有个铁皮钢架搭建的厨房,盖上遮雨檐篷,就可以起炉。 营业时店主摆出数张可以折叠的桌椅,晚上收炉时,店主会用木板、铁皮搁在路边捆起档口,以遮蔽防贼。

△60年代街边已经有不少大牌档了

有草根的地方,便有大牌档。 当时摊档上大多藏在横街窄巷,聚集的都是一些苦力,价格低廉的大牌档成了这些底层足以歇脚果腹的好地方。

△60年代大牌档,女人和小孩选择坐在折台慢慢用餐

以最具代表性的云吞面为例,上世纪60年代,就分大中小碗,大碗卖7毫、中碗卖5毫、细碗则卖3毫,一粒云吞就1毫。

花5毫就能要一碟肠粉,叉烧饭就一元一碟。总之花一元港币,都能好好享受一份早餐。

大牌档糙是糙了点,但铁皮铜骨,养肥了一大帮平民草根的胃。

当时大牌档兴盛期,一条街至少有20家大牌档,大多晚上才出街,当时大部分平民百姓的食堂,第一是大牌档,然后才是茶楼,之后又有茶餐厅等等各种食肆形态的竞相亮相。

历来的香港**,都喜欢拿大牌档做文章。

有话谈不拢了,就到大排档吹水,一举酒杯快意恩仇,**《无间道》里的大牌档,烘托的是一种特有的江湖气。

恋爱也可以在大牌档里谈, 比如刘德华和郑秀文的《盲探》,吃浪漫法国大餐,吃鲍参翅肚,都不如啃大牌档的凤爪,那才是除去粉红泡泡的人间烟火气。

大牌档,高手在民间

毗邻香港的广东,其实早在改革开放后,也有商贩挑着担、踩着煤炉车在街头巷尾或者榕树下摆起一个个小摊档的形态。

直到香港大牌档文化引入,尤其在广州这一 美食 云集的都市,大牌档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在广州,音乐茶座、服装夜市、大牌档曾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三大标志。

还记得小时候,家附近街巷早早就开了几间做早午市的大牌档,早上通常有一些拿着报纸、收音机, 一件西多士配一杯奶茶的老广。

中午供应的样式可就丰富了: 一碗云吞面、叉烧碟头饭、一锅煲仔饭、几口炒牛河…… 广州街坊们口中的“平靓正”大概也就这么来的

最夸张的是到了夜晚,走几步路到西贡渔港,沿着珠江边有十多间大牌档,从傍晚6点闹到凌晨4点, 好几桌人干脆赤膊上阵,边吹着江风看着江边灯火,边喝着啤酒吃着爆炒田螺、各类海鲜,别提有多享受了。

当外地朋友过来问我哪儿的大牌档正宗好吃,我都会跟他们说——

最地道的大牌档一定不是那种看起来环境干净、装修讲究的一个摊档,铁皮遮棚就ok。

炎夏你还别想着要它开冷气,有个大风扇就不错了;塑料椅和可折叠圆桌就行,洁癖可能看到餐具,会想着要用开水烫个好几遍。

其次也别想对档主和伙计的服务态度要求有多高, 叫一声“靓仔靓女”是惯用称呼,你也别想太多。 他们一般都忙到不可开交,一般很少主动过来问你要点什么。

餐牌也很随意,有的在墙上贴着纸,字体歪歪扭扭的,有的干脆省去菜单,就口头点菜。

大牌档的主角,一般都是在夜宵场出现的。

有些菜看似做法简单, 最常见的就是“爆炒”一类,这类精道就在于“镬气” ,即你要看到厨师在爆炒的过程中,火光熊熊,“哄哄”作声就是一种视觉加听觉的双重快感。

手法和火候都非常有门道,猛火中见抛锅的功夫,眼疾手快,才能让镬气刚刚好。

“豉油王”是爆炒类的一道常见的经典调味种类,别小看其中一碟“豉油王炒面”,材料不外乎就是洋葱、青葱、芽菜、面条,但很多大牌档就靠这道招牌称霸街头。

懂得调味精道的会加猪油炒,去大牌档不吃猪油的都不算正常。

很多大牌档的豉油碟头饭碟头面都是响当当的招牌,能将广东人爱吃的鲜、入味、劲道合为一体。

虽然不是啥最顶级的货色,但这种平民 美食 往往能秒杀酒楼茶楼等等高级的食肆。

去年米其林评选很多人都在说为什么广州的食肆没有入选。 老艺术家当即就已经猜到如此,在广州的 美食 圈,往往讲的就是这种“接地气”。

很多看似烂大街的家常小菜,非常不起眼,但这些摊档都不足以吸引米其林评选的人,连环境一星都达不到。

广州的平民百姓也不会care什么米其林几星。 最受欢迎的依旧是那几家熟头熟路的街边大排档和小吃店,高手在民间。

如果你深入到广州大牌档的氛围,区区一碟炒田螺,配上几口冰爽啤酒,你都觉得是人间绝味。

△爆炒是大牌档 美食 的主题

大牌档的生命力,远比你想的更强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大牌档的卫生太差,而且对珠江的污染太过严重,政府就开始进行整顿。

随着越来越多高档餐厅进驻,大众争相追逐精致餐饮的潮流引进,街道上的大牌档噪音、油烟、垃圾和扰民现象,以及食品卫生等等问题,也愈来愈放大了。

大牌档的弊病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还特别明显, 现在的大牌档,盛况再不如前。

现代的年轻人对大牌档的定义,也不过就是泛指在路边,装修比较简陋的餐馆。比如一些食街上,随意炒几个菜,加上几张沙滩塑料凳,就是他们口中的大牌档了。

他们更喜欢奔着网红餐厅打卡,甚至还出现了网红大牌档,模仿香港传统的大牌档风格。绿铁皮、昏黄灯泡、塑料凳这些元素都到位了,但总有一种作旧的扭捏感。

氛围是可以拿来怀旧的,但核心还是吃。 经典菜式不仅价格也真不算亲民,也缺少了原有的镬气。

“大牌档”曾经一度是平民 美食 文化的代名词,不仅在上海北京一带的食街流行,还风靡东南亚乃至澳洲等地, 《牛津字典新增词汇》也收录了粤语里音译而来的“Dai Pai Dong”一词。

虽然卫生噪音环境堪忧,但大牌档依旧在世界各地野蛮生长,靠着能屈能伸的铁皮铜骨,以各种形态存在。

广东代表除了传统粤式大牌档,还有潮汕砂锅粥档、粤西地区的狗肉羊肉档等以特色出位。 有的闯出广东,由南北上演变成各地特色的大牌档,小龙虾、撸串、烧烤、啤酒都是大牌档的灵魂。

北京的脏摊儿和成都的苍蝇馆子,其实都算是大牌档的孪生兄弟。

本质都是一样 —— 露天、好味、抵食六个字 ,只要你不嫌环境脏,不嫌有人赤膊上阵,不嫌旁边食客翘起二郎腿,嘈杂大声说话,老板态度还有点串,没准真能吃到惊喜。

有的转战食肆酒楼,比如称霸广州烧烤档多年的风筒辉, 从烧烤档做起,现在转移到租了一个食肆的二楼,专门做夜场烧烤。

都不知道辗转了好几处了,懂吃的老饕还会“食过翻寻味”找到风筒辉在的地方。

有的变成了四处飘荡的走鬼档,比如曾经风靡大牌档的炒螺明。 曾被称为广州“夜市妖姬”的他,以边炒螺边街头卖唱为名,经常头顶着金毛长发、推着旧式自行车,车后载着一小锅炒螺的造型。

以前他经常在北京南、宝业路、越秀南一带的大牌档出现,现在已经慢慢消失在了食街大牌档里。

熟客都知道以前凡是遇上炒螺明,就会点上一碟石螺,听上一首咸水歌。虽然总有人觉得他太俗不入流,但他就是真正的草根, 很多人心中,因为炒螺明,广州的大牌档有了一丝飘零世俗的烟火气。

老艺术家觉得,这也许就是大牌档经历数次波折,就不会消失的原因。 大牌档的存在,是城市市井文化的一个硬核需求。

蜕下白天的疲惫外壳,T恤人字拖出动,夜幕降临才是大牌档的主场。

活着总会有些心酸不易,城市里的市民草根们,就 需要这样的深夜食堂,走胃且走心。

在大牌档,约上三两好友,喝几口啤酒,来几碟小炒,与档主闲话家常,生活里的甜酸苦辣都尽在话里。

在广东大牌档上,你永远不知道一个穿拖鞋的广东人家里有多少栋房子。 在这里,管你 月薪3000还是月入3万,都可能坐在同一家大牌档里,被一碟15块的炒牛河喂饱。

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很直接,就连排队、喧闹、吵架都是无拘无束的,这是无法被其他食肆取代的人情味。

兴起没落都是任何事物的必然命运,大牌档的变迁也同样如此, 但放宽心,大牌档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强大。

突然心生庆幸,我们生活在被大牌档滋养过的街道,拥有过大牌档的黄金盛世。

参考资料:

大牌档文化研究 何玉莲

大牌档的由来 大公报

细数铜皮铁骨大牌档 东方互动

大排档还是大牌档? 细说大牌档进化史 联合早报

曾盛极一时,广州大排档尚能饭否? 信息时报

你对大牌档的记忆点是什么?

今日作者

蟹老板

编辑 | 周慕云

排版 | 蟹老板

商务合作请添加:Tortoise_Li

请注明九行+合作事宜

其他合作请勾搭老艺术家 chujanfung

  “四川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30万件,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铜器、张大千绘画作品、四川汉代画像砖和陶塑、书画、佛教造像、少数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皆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川省博物馆的藏品是经过几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积累而成的。1941年,原馆长冯汉骥教授主持发掘前蜀永陵,开启了四川省博物馆文物收藏的先河。 建国后,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时担负着四川地区主要考古任务的我馆在几十年的田野工作中获得了大量文物资料,丰富了馆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

  1951年

  在资阳黄鳝溪发现了“资阳人”古人类头骨化石,后又在汉源富林、资阳鲤鱼桥、铜梁县西廓水库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和遗物。四川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及全川主采集点已发现300多处,其中以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巫山大溪遗址最具代表。该遗址1955年初次发掘,后又经历了两次发掘,从200余座墓葬出土了1250余件石器、陶器、骨器等物。它的发现,使长江中游地区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得以命名,并为认识两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打下了基础。 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取得了较大成果,出土的实物证明,巴蜀地区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区域,同时又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存在广泛的文化联系。1956年,我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新繁水观音商周时代遗址,出土了三角援戈长 矛、空首斧等青铜器是研究早期巴蜀文化与战国的巴蜀文化承接关系的重要物证,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1957年、1959年两次试掘中,出土了陶 、豆形器、钵、平底罐、纺轮及铜戈等物,为研究早期的蜀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1959年和1980年在彭州市蒙阳镇瓦瓦街,两次发现西周早期铜器窖藏,出土了40余件青铜器,其中兽面象首纹铜罍、羊首耳涡纹铜罍、牛纹铜罍不仅形体硕大,造型和纹饰也十分精美,堪称重器。其与北方所出形似而色质有别,应为蜀仿中原器型而造。两件铜觯的内底分别铭有“覃父癸”和“牧正父已”,字体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器铭文相同,应为中原传入。蟠龙盖饕餮纹罍,其形制、纹饰基本与1973年在辽宁喀左出土的1件商周铜罍相同,亦应为中原文化之物。

  1965年

  在成都百花潭战国墓中出土的“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通体用金属嵌错出丰富的图案,从上至下共四层,第一层为“习射、采桑”、第二层为“宴乐、弋射”;第三层为“水陆攻战”;第四层为“狞猎”及装饰图案,成为战国时期的战争、生产等方面的全景图,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1972年在郫县独柏树出土了一件有代表性的虎纹铜戈,上铸一组铭文,类似符号也见于巴蜀其它铜器,这种尚未被解读符号被称为“巴蜀图语”,可能是甲骨、金文系统以外流行于巴蜀地区一种文字符号。1954年在广元市宝轮镇清理出土9座战国时期的船棺墓,共出土铜器29件及陶器、漆器。在巴式剑上,有“巴蜀图语”,其时代与重庆巴县冬笋坝晚期船棺墓相同。 般棺葬的发掘,从地下证明了“巴蜀文化”的存在。此外在成都白马寺、峨嵋符溪、成都琉璃厂等地也出土大量战国时期的巴蜀青铜器。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巴人墓中,出土了铜钲、错锡铜缶、嵌错云水纹铜壶、虎纽錞于等。其中14枚钮钟组成的一套编钟是音乐考古的最大成果。《乐书》载:“倍七音而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这套编钟各钟的尺寸正是依次递减。其上还有精细错金纹饰,笋 上有巴族常有的符号,文化内涵有楚文化的某些因素。应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1980年

  从新都县马家乡战国木椁墓的腰坑中出土青铜器188件,礼器的形制、纹饰多与楚器相似,说明蜀楚文化的交流。兵器、工具等九件、五件成组并铸有类似族徽的符号。从九器的组合以及铜印上的铎象征王权来看,它又明显具有中原的影响。说明战国中期,蜀文化与其它文化的整合加剧了,1955年在成都羊子山172号战国墓出土鼎、釜、甑、罍等铜器50余件,另还有相当数量的金、银器,其中,铜器上亦有“巴蜀图语”。从工艺来看,它不仅受中原影响,也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秦汉时期,四川自秦并巴蜀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迅速具有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的水利工程,形成以成都平原为中心,自流灌溉、沃野千里的“天府”20世纪50年代以来,巴蜀地区已发掘汉墓2000余座,出土的大量文物,成为我们研究汉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想观念和信仰习俗等方面重要的资料。 四川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石棺)以及陶俑以品种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题材丰富多彩,雕塑精美著称于世,也是四川美术发展史上继三星堆青铜器群后又一座高峰。1974年在都江堰外江水闸附近发现高达29米的李冰石像,从纪年可知造成公元168年。 四川省汉代崖墓多,出土的画像石棺占全国像石棺的90%以上。我馆1974年在郫县新胜乡发掘的“宴乐百戏”石棺四面满二,前后档为双阙和伏羲、女娲,左右一则是宴乐、乐舞、杂技,另一侧为漫衍、角抵、水嬉。1974年同在新胜乡出土的龙虎戏璧石棺盖,图中骄龙猛虎极富动感,龙虎上方刻牛郎织女,似为我国已见最早的牛郎织女图。 四川汉代石棺是以杰出的雕刻艺术,成为古代雕塑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画像砖与画像石、石阙并称为四川汉代艺术的三大顶峰。它以分布地域广、时间连续性强以及艺术形式的变化多样闻名于世。我馆从成都彭州市、新都县、大邑县、彭山县、德阳市、什邡市等地发掘和收集各类题材的画像砖数百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它所透示的思想和朴素美。它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为可贵的是把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作为美的事物来表现,从而构成一幅长的汉代的社会风俗画。四川汉代画像砖夸张变形的造型、力量、动感构成了其古拙的美学风貌,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更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 汉代陶俑有灰陶、红陶、釉陶,多为模制,也有捏提塑或两都兼有。其题材广泛,有说唱、庖厨、乐舞、侍者、劳作、部曲,还与车马、楼房、禽兽等,四川东汉陶俑具有单纯、质朴的美,它不求细部的刻划,更多地运用夸张的手法追求神似。 南北朝考古最重要的成果是1953年在成都西郊万佛寺遗址了石刻造像200余件,年代自梁至唐。造像虽多残缺不全,仍为研究这一时期佛像造像和四川石刻艺术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如梁普通四年、梁中大同三年石刻造像龛都是南朝佛像造像的精品,从万佛寺石刻艺术表现手法的活泼与隽逸,可以看到它与四川汉代石刻艺术的承传关系。另我馆所藏南齐永明元年造像,为四川造像中有年号之最早者。1957年在广元市宝轮镇清理了32座南北朝墓,出土陶器76件,铜器24件,青瓷器30件及一些铁器、钱币等物。另外,在郫县出土的有铭文的铜弩机以及“成汉”墓出土的陶俑。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实物资料。 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最重要的发现,当推我馆建馆之最,冯汉骥教授于1942年主持发掘的前蜀永陵,出土有玉哀册、谥宝、玉大带和一些银器,王建石像、棺床上所刻24使乐像,为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杰作,也是音乐史研究的重要资料。1971年清理后蜀和陵(孟知祥和妻福庆长公主合葬墓);1974年清理晋晖墓;1977清理张虔钊墓,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文物,为两蜀史提供珍贵物证。

  1959年

  在德阳孝泉镇窖藏出土银器32件,在万县唐冉常才墓发现青瓷百余件。蜀瓷的遗存的发掘,也是这一时期考古工作的特点。唐宋时期,四川瓷窑星罗棋布,烧造地区极广。1953年广元瓷窑铺古窑,1976年彭州市瓷峰窑以及邛崃市邛窑、成都市琉璃窑的考古成果都反映出宋代四川制瓷发展的水平。 元代文化遗存,有1956年成都保和乡元墓。清理的四座墓中,出土陶俑及瓶香炉等30余件。1974年简阳市东溪园艺场元墓出土青釉、影青、白釉、黑釉等各类瓷器525件,青铜器60余件,砚台17方,从产自不同地方的瓷器,可以看出四川与各地的商贸活动。 明清考古成就主要有1955年在成都白马寺6号明墓出土随葬俑82件,瓷器20余件,部分金、银饰品。1970年在成都北郊凤凰山发掘的明蜀王朱椿长子朱悦廉墓,墓中出土各类彩俑500余件,俨然一个仪仗方阵1974年在平武县古城乡发掘王玺家族墓,出土金器129件,银器49件,其中王瀚妻朱氏墓所出镂雕人物金发式,分三层雕楼台亭阁及40余人的乐舞表演,做工细腻,层次丰富,堪称明代工艺美术中的精品。此外,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区发掘多处明代太监墓,出土了大量陶、瓷器。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有14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大量珍贵文化遗产,这也是我馆藏品的一大特色。馆藏仅彝、藏、羌族的文物就有6000余件。彝族漆器集彩绘、雕刻、镶嵌、堆漆等工艺,造型和色彩都极具民族特色。藏族的金银器、木板经书、鎏金藏戏面目等,是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我馆收藏的金铜佛像和唐卡不仅数量多,品质亦精,其中《格萨尔王画传》为全国罕见。1978年,我馆茂汶城关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1400余件,为研究羌族的文化渊源提供了依据,此外羌绣、羌笛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 四川省博物馆所藏历代法书名画位居全国前列,宋徽宗的《腊梅双禽图》、刘松年的《秋山行旅图》、唐棣的《携琴远眺图》、文征明的《高人名园图》、唐寅的《虚阁晚凉图》、八大山人、石涛的巨幅山水……,件件珠玑,数百件张大千的画作,更是为世人关注。 此外,四川省博物馆的近现代文物、历代钱币、民俗文物也极具特色。本书所选文物只是馆藏的极小部分,但它已展示出四川历史文化的丰厚和博大。抚卷追昔我们应向为四川文博事业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代考古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川省博物馆原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现已迁至浣花南路251号,浣花溪公园旁。一期工程已于2008年12月10日通过工程验收,现在二期已修建完成,2009年5月1日已对外开放。

  编辑本段新馆馆舍

  四川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新馆(以下简称川博新馆)位于成都市青华路与浣花南路十字路口西南侧,北邻青华路,南面为规划的图书馆,东邻浣花南路,西侧是规划的白鹭洲公元,川博新馆正好处在青羊宫到杜甫草堂之间,属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保护区,川博新馆规划总用地5860352㎡。 该项目是四川省重点文化项目,也是新世界四川文化的形象工程,巴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一定程度上讲,川博新馆将成为今后研究巴蜀历史、传统及文化、感知和把握未来的文化中心。

  编辑本段新馆陈列

  综述

  目前四川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达26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99余件,将轮流在馆内展出。新馆首次布展文物达3000余件。展示中心共计15个陈列馆,除去4个临时展馆(用于与兄弟博物馆的交流性短期展出),其余均为主题性陈列馆。

  第一层 蜀风汉韵馆

  展厅复原汉崖墓造型 第一层共计5个陈列馆,除去3个临时展馆,《蜀风汉韵——四川汉代陶石艺术展》占据了两个馆,分为粗犷古朴、气势撼人的石刻艺术,多姿多彩、神韵俱佳的陶塑艺术,以形传神、风情尽现的画像砖艺术三部分,共展出文物200余件。

  第二层:青铜馆,大风堂,书画精品,瓷器馆

  四川省博物馆藏品

  从博物馆位于青华路的正大门拾阶而上,正好进入展示中心的第二层。 ●巴蜀青铜馆:分竹瓦烟云、马家王气、百花流芳、涪陵遗韵、羊子余晖五个部分,共展出自西周至战国文物共271件(套)。 ●大风堂:“大风堂”为张大千作品的专门陈列馆。省博物馆是国内藏有张大千作品最多的博物馆,展厅分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写意画和大千用印三部分,共展出文物90余件。 ●中国书画精品馆:展示省博物馆所藏历代书画精品,分为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四个部分,共计113件(套)文物,包括宋徽宗的《腊梅双禽图》、刘松年的《秋山行旅图》、唐寅的《虚阁晚凉图》、石涛的巨幅山水等。 ●瓷器馆:该馆主题为“泥与火的艺术”,将陈列展示历年来出土的蜀瓷。分抟泥为陶、寓巧于拙;质朴自然、魅力尽现;群芳争艳、瓷苑荟萃三部分。自新石器时代至清末,时间跨越了数千年,充分展示了四川各个历史时期出土的陶瓷珍品以及部分传世的精品。

  第三层:藏佛之光、万佛寺石刻等

  第三层的楼梯从南面进入。位于左后侧的室外平台,将建成咖啡厅,供游客休闲使用。 ●藏佛之光:分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藏传佛教圣殿、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和典籍四部分,共展出文物200余件,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对外公开展出。 ●万佛寺石刻馆:分南北朝造像、唐代造像、五代造像、四川其它地区石刻造像四个部分,共展出自南北朝至五代石刻造像65件,以万佛寺石刻造像为主。 ●古风雅韵——工艺美术馆:馆藏工艺美术精品展分玉器、金银器、竹木 四川省博物馆藏品

  牙角器、漆器、皮影、鼻烟壶、蜀绣、古琴等十一类,共展出文物252件。时间跨度早至商代,晚至清末民初。它们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也是生活中的实用之物,其造型独特、色彩绚丽、雕饰华美,堪称艺术瑰宝。 ●大山回响:该馆为四川各少数民族文物专题馆,分为山里彝家、羌寨人家、高原藏族、锦簇苗乡四部分,所陈列的200余件展品是从馆藏7000多件民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 ●百年回眸:该馆将通过、文字及实物,展现四川一百年来的历史。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 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 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名句: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油天姥吟留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50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