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雪国》川端康成(读书笔记)
这当儿 , 姑娘的脸上闪现着灯光 镜中映像的清晰度并没有减弱窗外的灯火 灯火也没有把映像抹去 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 , 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 这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 , 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 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 , 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夜光虫 (生活中坐车倒是经常看见这样的影像,但没有作者这般诗情画意的感觉,纵使有,也从未下笔写出这样灵动的句子)
女子给人的印象洁净得出奇 , 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 岛村不禁怀疑起自己的眼睛 , 是不是由于刚看过初夏群山的缘故
描写没有看过的舞蹈 , 实属无稽之谈 再没有比这个更 " 纸上谈兵 " 的了 可是 , 那是天堂的诗 虽美其名曰研究 , 其实是任意想象 , 不是欣赏舞蹈家栩栩如生的肉体舞蹈艺术 , 而是欣赏他自己空想的舞蹈幻影 , 这种空想是由西方的文字和产生的 , 仿佛憧憬那不曾见过的爱情一样 (又开眼界了,为嘛又觉得有股心酸,嘲讽意味)
她这种情感与其说带有城市败北者的那种傲慢的不满 , 不如说是一种单纯的徒劳 她自己没有显露出落寞的样子 , 然而在岛村的眼里 , 却成了难以想象的哀愁 如果一味沉溺在这种思绪里 , 连岛村自己恐怕也要陷入缥缈的感伤之中 , 以为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但是 , 山中的冷空气 , 把眼前这个女子脸上的红晕浸染得更加艳丽了
驹子是她师傅儿子的未婚妻 , 叶子是他的新情人 , 而他又快要病故 , 于是岛村的脑海里又泛出 " 徒劳 " 这两个字来 驹子恪守婚约也罢 , 甚至卖身让他疗养也罢 , 这一切不是徒劳又是什么呢
岛村心想 : 要是见到驹子 , 就劈头给她一句 " 徒劳 " 然而 , 对岛村来说 , 恰恰相反 , 他总觉得她的存在非常纯真
突然间 , 岛村脸颊起了鸡皮疙瘩 , 一股冷意直透肺腑 在他那空空如也的脑子里充满了三弦琴的音响 与其说他是全然感到意外 , 不如说是完全被征服了 他被虔诚的心所打动 , 被悔恨的思绪所洗刷了 他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力气 , 只好愉快地投身到驹子那艺术魅力的激流之中 , 任凭它漂浮 冲激
虽然她自己并不自觉 , 但她总是以大自然的峡谷作为自己的听众 , 孤独地练习弹奏 久而久之 , 她的弹拨自然就有力量 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 , 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虽说多少有点基础 , 但独自依靠谱子来练习复杂的曲子 , 甚至离开谱子还能弹拨自如 , 这无疑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
在岛村看来,驹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也可以说是对未来憧憬的悲叹不过这种生活也许对她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她才能弹出铿锵有力的琴声
(我有多少事也是徒劳无益的呢?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有价值的!我深深理解。)
岛村为了打发时间,去买了些木天蓼酱菜和香蘑罐头一类土特产,还富余二十分钟,便走到站前稍高的广场上散步,一边眺望着周围的景色,一边想道:"这是布满雪山的狭窄地带啊!"(木天蓼还能做酱菜?!)
"我来了之后,雪不是融化得差不多了吗"
"可是,只要一连下两天雪,马上就积上六尺厚倘使连着下,那边电线杆的灯也要埋在雪里罗若是我一边走一边想你什么的,没准会把头碰在电线杆上受伤呢"(好深情)
但是 , 这种挚爱之情 , 不像一件绉纱那样能留下实在的痕迹 纵然穿衣用的绉纱在工艺品中算是寿命最短的 , 但只要保管得当 , 五十年或更早的绉纱 , 照样穿在身上也不褪色 而人的这种依依之情 , 却没有绉纱寿命长 岛村茫然地这么想着 , 突然又浮现出为别的男人生了孩子 当了母亲的驹子的形象 他心中一惊 , 扫视了一下周围 , 觉得大概是自己太劳累了吧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 , 抬头望去 , 银河好像哗啦一声 , 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虽然有好些地方意象用的不是很懂,但是能体会到那个凛冽“雪国”中真挚的情感,岛村先生有哪里的魅力呢?或许是那个理解人的心吧。驹子洁白的脖颈好像仍然在目中,徒劳的事,心酸的事,都是自己的人生啊。
这篇小说有很明显的意识流手法。精致地表现唯美的物哀气息。很梦幻。查了一下川端康成雪国,感觉很不错。以前看过一点,没看下去。原来,川端康成也是一位深受意识流影响的作家,什么印象派、直觉派、都是意识流的温床。他的写法吸收东方气质,融合了西方的这些技法长处,哲学思想上很接近张岱红楼梦,佛道的空无观是他虚无主义的内核。
驹子令他感觉到生活的虚无,叶子让他感受到人生的虚无,只有她们的命运足够悲惨,才能让他从梦中彻底醒来。
而正是这一切的虚无,让小说尽显“物哀”之美的气质。
3虚无主义的物哀之美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注释书《源氏物语玉の小栉》里提出的文学理念,简单地说,就是“真情流露”,触景生情,感物生情。
《雪国》里的物哀是对《源氏物语》里的物哀的继承,核心理念是,只有“人尽其哀”,才会“万物皆衰”,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爱情。
川端康成曾言,《伊豆的舞女》也罢,《雪国》也罢,他都是抱着对爱情表示感谢的心情写就的。《伊豆的舞女》表现手法上重在纯朴,《雪国》则作对人物内心的痛苦做出了展现。
在《伊豆的舞女》里,“大学生‘我’与舞女两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觉察又非觉察之间。川端康成有意识地将似爱
而又非爱情的情感色调淡化,也就是“物哀”化。
因而,《雪国》里岛村和驹子的那种微妙关系似乎也就不言而喻了,睡了还是没睡,并不重要。
1968年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做了《日本的美与我》的主题演讲,他强调说:“灭我为无,这种‘无’不是西方的虚无,相反,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
老人家解释的那么魔幻,在我们理解,其实就是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的结合。佛教精髓,尽在小说在写作手法上,则融合了西方意识流、唯美主义、以及当时在日本盛行的新感觉派和虚无主义。
这么多“派别”和“主义”可不是什么空架子,川端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可能会引起褒贬不一的评论,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可是公认的,而这么多“派别”和“主义”正是小说技巧展现的根基所在。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川端康成
1 感受美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能感受到太多来自人类社会的情感,如亲情和爱情,这时的人就很容易忽略自然之美,忽略自己生命的存在。但是,如果一个人无法从社会中获得太多的情感体验,那么就会产生孤独感,而且更容易走入到自然中,从大自然中感受更多美的事物。对于引发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去探知,去认真观察,而不能仅凭头脑想象。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
2 探知美
对观察到的事物反复探究,反复品味,并且要纳入到自己已有的丰厚文化积淀中,调动各种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美的真。"自然总是美的",这是川端康成对于艺术美的真谛的探知。日常生活中的人对花乃至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的体验是有时间性的,善于感受和深思的人,对于偶然的巧合,绝不会轻易错过,往往伴随着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3 对生命之美的思考
从"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这一微不足道的小事,生发出感慨:"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这里面包含着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与对个体生命短暂的哀叹。引用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美丽的鲜花在绽放的同时,就接受了死神的亲吻;最早成熟的果子,最先掉在地上,烂在泥土里;越是快速生长的生命,越会快速接近死亡。在强大时空面前,柔弱的个体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这就是生命的具体存在状态,是睿智而冷静的人们不会有意识地回避的一个现实。我们看到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都如实地传达出自己对死亡的接受。
4 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体现了川端的又"由死向生",从死亡角度去反观生命的价值:尽管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并且终归于虚无,悲剧是人的最终宿命,但生命的价值却体现在生命过程中的绽放。由不眠的海棠花引起的物哀之美,由自然之美引发对生命之美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邂逅是不期而遇,是意料之外的相遇与相知,对美的感受往往是不期而遇的,是突然的启迪与领悟。亲近指走进自然,融入自然,物我一体的禅的体验方式,也是获得美感的方式。所以,创造美的过程,不是一个从无限到有限再到无限的循环往复的审美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从无限到有限再到自由的逐渐升华的过程。
可以说,自然,生命的美是自由的。人类的审美从此进入到一个自由的国度。
《雪国》的主人公驹子经历了人间的沧桑,沦落风尘,但并没有湮没于纸醉金迷的世界,而是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以及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因而她对岛村的爱恋是不掺有任何杂念的,是纯真的,实际上是对朴素生活的依恋。但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作家写岛村把她的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对驹子来说,她的不幸遭遇,扭曲了她的灵魂,自然形成了她复杂矛盾而畸形的性格:倔强、热情、纯真而又粗野、妖媚、邪俗。一方面,她认真地对待生活和感情,依然保持着乡村少女那种朴素、单纯的气质,内心里虽然隐忍着不幸的折磨,却抱有一种天真的意愿,企图要摆脱这种可诅咒的生活。另一方面,她毕竟是个艺妓,被迫充作有闲阶级的玩物,受人无情玩弄和践踏,弄得身心交瘁,疾病缠身乃至近乎发疯的程度,心理畸形变态,常常表露出烟花女子那种轻浮放荡的性格。她有时比较清醒,感到在人前卖笑的卑贱,力图摆脱这种不正常的生活状态,决心“正正经经地过日子”;有时又自我麻醉,明知同岛村的关系“不能持久”,却又想入非非地迷恋于他,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这种矛盾、变态的。心理特征,增强了驹子的形象内涵的深度和艺术感染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相当准确的概括。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力求体现日本的传统美,《雪国》中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更重视传统美是属于心灵的力量,即“心”的表现,精神上的“余情美”。《雪国》接触到了生活的最深层面,同时又深化了精神上的“余情美”。他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以及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是有着这种精神主义的价值,决定了驹子等人物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它来探讨人生的感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家强作自我慰藉,以求超脱的心态。作家这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富有情趣韵味,同时与其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情感是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的。
《雪国》在艺术上拓宽了《伊豆的舞女》所开辟的新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它是川端创作的成熟标志和艺术高峰。它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路。川端从事文学创作伊始,就富于探索精神。他在一生的创作道路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尝试,走过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习作之初,他的作品大都带有传统私小说的性质,多少留下自然主义痕迹,情调比较低沉、哀伤。新感觉派时期,他又全盘否定传统,盲目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文体上或在内容上都很少找到日本传统的气质,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上的新追求,且不断总结经验,重又回归到对传统艺术进行探索。如果说,《伊豆的舞女》是在西方文学交流中所作的一次创造性的尝试;那么《雪国》则使两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作家在《伊豆的舞女》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和风格的升华,它赋予作品更浓厚的日本色彩。其二,从此川端的创作无论从内容或从形式来说,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川端早期的作品,多半表现“孤儿的感情”和爱恋的失意,还不能说形成了自己的鲜明艺术性格。但他经过不断的艺术实践,不断丰富创作经验,他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创作个性得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鲜明的表现。他善于以抒情笔墨,刻划下层少女的性格和命运,并在抒情的画面中贯穿着对纯真爱情热烈的赞颂,对美与爱的理想表示朦胧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徒劳毫不掩饰的渲染;而且对人物心理刻划更加细腻和丰富,更加显示出作家饱含热情的创作个性。尽管在其后的创作中,川端的风格还有发展,但始终是与《伊豆的舞女》、《雪国》所形成的基本特色一脉相连,其作品的传统文学色调没有根本变化。
川端出于对传统的切实的追求,写了《古都》(1961—1962),在京都的风俗画面上,展开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川端康成为了贯穿他创作《古都》的主导思想,借助了生活片断的景象,去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即追求一种日本美。所以全篇贯穿了写风物,它既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为人物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条件。同时它也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这两个人物形象,描写了男女的爱情关系,但其主旨并不在铺展男女间的爱情波折,所以没有让他们发展成喜剧性的结合,也没有将他们推向悲剧性的分离,而是将人物的纯洁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织在京都的风物之中,淡化了男女的爱情而突出其既定的宣扬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的题旨。这正是《古都》的魅力所在。
作者在《古都》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是比较清醒的,他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和体验也是比较深刻的,这正是战后生活的赐予。他通过姐妹之间、恋人之间的感情隔阂,甚至酿成人情冷暖和离别的痛苦,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着身份等级和门第殊隔,揭示了这一贫富差别和世俗偏见所形成的对立现实。作品的时代气息,还表现在作者以鲜明而简洁的笔触,展现了战后美军占领下的社会世相,比如传统文化面临危机,景物失去古都的情调,凡此种种的点染,都不是川端康成偶感而发,而是在战后的哀愁和美军占领日本的屈辱感的交错中写就的。当时,他对于战后的这种状态,一如既往地觉得悲哀,也不时慨叹,但没有化为愤怒,化为批判力量,所以也只能是一种交织着忧伤与失望的哀鸣,也许这仍然是作者对时代、对社会反应的一贯的独特方式。同时,小说里还流露了些许厌世的情绪和宿命的思想,不遗余力地宣扬“幸运是短暂的,而孤单却是永久的”。对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来说,《古都》所表现的自然美与人情美,以及保持着传统的气息,都具有特异的色彩。
《千只鹤》运用象征的手法,突出茶具的客体物象,来反映人物主体的心理。川端在这里尽量利用茶室这个特殊的空间作为中,心的活动舞台,使所有出场人物都会聚于茶室,这不仅起到了介绍出场人物,以及便于展开故事情节的作用,而且可以借助茶具作为故事情节进展和人物心理流程的重要媒介,并赋予这些静止的东西以生命力,把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茶具写活了,这不能不算是艺术上的独具匠心的创造。如果说《千只鹤》用简笔法含蓄而朦胧地写到几个人物的近乎超越伦理的行为,那么《山音》则是着重写人物由于战争创伤而心理失衡,企图通过一种近于违背人伦的精神,来恢复心态的平衡,以及通过一个家庭内部结构的变化,来捕捉战后的社会变迁和国民的心理失衡。作家塑造的人物中,无论是信吾的家庭成员还是与这个家庭有关的几个人物,他们的性格都由于战争的残酷和战后的艰苦环境而被扭曲了。但作家对此也只是哀伤,而没有愤怒;只是呻吟,而没有反抗。准确地说,他是企图用虚无和绝望,用下意识的反应,乃至无意识的行动来作出对现实的反应。尽管如此,作品还是展示了战争造成一代人的精神麻木和颓废的图景,还是留下了战争的阴影的。如果离开战争和战后的具体环境,就很难理解《山音》的意义。
从总体来说,川端康成写《千只鹤》和《山音》这两部作品的主要意图,似乎在于表现爱情与道德的冲突。他既写了自然的情爱,又为传统道德所苦,无法排解这种情感的矛盾,就不以传统道德来规范人物的行为,而超越传统道德的框架,从道德的反叛中寻找自己的道德标准来支撑爱情,以颓唐的表现来维系爱欲之情。这大概是由于作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不安的情绪困扰,企图将这种精神生活上的不安和性欲上的不安等同起来,才导致这种精神上的放荡吧。
川端康成这几部晚期的代表作品,在表现人的生的主旋律的同时,也表现了生的变奏的一面。也就是说,他一方面深入挖掘人的感情的正常与反常,以及这种感情与人性演变相适应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渲染病态的性爱,或多或少染上了颓伤色彩。但又将这种颓伤编织在日本传统的物哀、风雅、幽玄和“好色”审美的文化网络中,作为川端文学和美学整体的构成部分,还是有其生活内涵和文学意义的。
作为纯文学作家的川端康成还另辟新径,写作了一些介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问的中间小说,反映战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河边小镇的故事》、《风中之路》写出了战后时代变迁之中的男女的感情世界,以及他们或她们的现实的悲哀。《东京人》以一个家庭产生爱的龟裂故事,反映了战后东京人的爱的困惑与孤独。《彩虹几度》以京都的风俗和情韵为背景,用哀婉、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叙说了像彩虹那样虚幻而美丽的异母三姐妹的爱恋与生命的悲哀,尤其是展示了姐姐由于恋人死于战争而蒙受莫大的心灵创伤和扭曲的畸形心态。《少女开眼》则以盲女复明的故事为主线,牵出盲女姐妹坎坷的命运,反映了当时上层阶级对平民阶层的压抑、歧视和侮辱的现实。
这类作品的内容大多是以战后为背景,在字里行间隐现了对战争和战后美军占领日本的现实的不满。比如《日兮月兮》写了战争给朝井一家造成夫妻离散、儿子战死的不幸,还写了在美军占领下,日本传统的茶道、传统的纺织工艺,以及传统的生活习惯失去了真正的精髓,感叹日本文化遗产失去了光彩,大大地动摇了战后日本人的心灵世界。作家面对这种状况,发出了“总不是味儿”的慨叹!《河边小镇的故事》通过青年店员这样一句话:“日本战败了,被占领了,可是燕子还是从南国飞回令人怀念的日本,没有变化。从外国来的家伙的态度,不也是没有变化吗?”作家以燕子喻人,并同美占领军对照,说明日本人怀乡的精神没有变,美军占领的态度没有变。他还巧妙地利用在战后的日本仍找到“龙塞”的情节,表明日本表面变化了,日本还是存在,日本还是不会灭亡,从中发现了在美军占领下潜藏在日本深处的真实,日本深处的古老文化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东京人》开首就对美国的原子弹政策,特别是对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以及战后投资十亿美元在冲绳修建核基地的政策加以抨击。还写了东京站前旅馆专辟外国人休息室,墙上悬挂着日本地图,却规定日本人不得入内,而年轻的美国大兵却可以夹带流着泪的日本女子大摇大摆地走进去,艺术地再现了日本山河横遭践踏,日本人民惨遭迫害的形象,作家对此不禁发出“真令人气愤!”的声音。
归纳来说,川端文学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表现了人文理想主义精神、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融汇贯通日本式的写实主义和东方式的精神主义。二是传统的自然描写与现代的心理刻划的融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乔伊斯的意识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把自身与自然合一,把自然契入人物的意识流中,起到了“融合物我”的作用,从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物感情世界。三是传统的工整性与意识流的飞跃性的融合,根据现代的深层心理学原理,扩大联想与回忆的范围,同时用传统的坚实、严谨和工整的结构加以制约,使两者保持和谐。这三者的融合使传统更加深化,从而形成其文学的基本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