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创新文化,就是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形成宽松、自由、和谐、对创新友好的环境。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性活动基于人们思想火花的迸发。我们常常谈到硅谷的创新,谈到美国雄厚的科技实力,而其支点在于人才的汇聚。2001年,我参加国内一个科研项目的验收,该项目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但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感到十分忧虑,因为参加这个项目的90%的博士已经到了国外。项目的鉴定意味着评论过去,而创造未来的人大多流失,怎么能不感到痛惜!
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重要的一点是管理理念上的重物轻人。有些研究单位十分重视研究设备的拥有和配置,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实验设备和仪器,好像这些才代表了研究所的实力和水平。事实上,即使最先进的设备,几年以后也会变得不先进了;没有人才,即使有最先进的设备,也不会产生像样的成果。有的人十分关注国有资产的流失,但在企业里,国有资产主要就是测试仪器和设备,因更新换代而快速贬值,真正宝贵的资产是企业内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微软公司的固定资产加起来不过几亿美元,但其市值已高达700多亿美元,核心要素就是拥有一批软件业的顶尖人才。我们必须彻底转变“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作为科技工作的主线。
第二,造就开放合作的氛围。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和综合,许多重大科学成就都来自于交叉和边缘学科,科学与技术的互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以及国家、地区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从事复杂科学研究的美国桑塔费研究所,不仅包括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计算机专家,还包括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哥本哈根学派、卡文迪许实验室、布尔巴基辩论会等也都体现了科学家集体的创造效应。正是大跨度、多学科的撞击,才产生了创新的火花。
在我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犹存,反映到科研领域就是学术界的闭塞现象相当严重。大学与大学之间、研究所与大学之间、研究室与研究室之间、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甚至同一研究室或课题组的不同研究人员之间,学术交流不多,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更少。必须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科学研究环境。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壁垒,摒弃“山头主义”式的管理构架;建立公正、公平和透明的选聘机制,面向世界选聘人才;加快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减少重复建设,避免个别机构或个人垄断由国家财政投入所获得的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的现象。
第三,倡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是创新的精神条件,而怀疑和批判则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起点。小生产条件下形成了权威崇拜的观念和重人情世故的思维习惯,直至今日,大多数学者面对前辈和同行,总是碍于身份和情面而缺乏应有的怀疑和批判意识。不断开放的环境,不断更新的知识,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文化氛围。无论是大科学家还是刚刚步入科学殿堂的年轻人,无论是科技管理者还是科研人员,在讨论科学问题上应当是完全平等的,而不应当以权威压制人、以名望排挤人、以资历轻视人。
要高度关注小项目和青年人中孕育的创新灵感。20世纪中后期,美国基础研究重大科学成就的75%来自于不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小项目,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也大都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要鼓励和支持那些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青年人,几万元、十几万元的经费,有可能孵化出伟大的发明创造。
第四,弘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数学大师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一书中引用了《哈姆雷特》里的一句台词:“即使把我关在果壳里,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这就是科学探索至尊至上的精神境界,是科学家以科学为毕生追求的心灵写照。而如果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气度,没有超凡脱俗的冷静,就只能与科学创新无缘。
我们并不鼓励人们禁锢在象牙塔里,但每一个成就创新事业的人都要具备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只有把科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才具备了对科学的挚爱情感,才有可能经过艰苦而漫长的磨砺产生科学发现的火花。当前特别要按照科技创新的规律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使科技评价不仅关注直接的、近期的和显性的价值,更要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形态。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言:“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当学人们都能集中精力于科学本身,都能够耐得住孤寂的煎熬,那么,科技创新的步伐也就大大地加快了。
科技与文化成就: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
增强文化自信的方法:不断推进理论、科技、制度、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发展,不断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克敌制胜。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将3颗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壮举。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
以下是践行文化自信方法的相关介绍:
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以上资料参考——文化自信
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大多为了口粮、妻儿奔走;千百年后,我们大多数人不缺一口米饭吃,为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在人世沉浮。现代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大增加,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于此,有不少朋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割裂,认为我们拥有现代科技就好,传统文化属“可有可无”甚至“多余”的存在。对于这种说法,颜小二是绝对持反对意见的,如果抱有这种想法,颜小二把话说得重一点,那拥有这样思想的人还比不上千百年前的古人,因为他们的生命中只有“欲”,从未有超出过“欲”的浪漫,或者说更高层次的追求。
自我们华夏文明诞生的那一日起,无论物资多么匮乏,我们的祖宗早已注意到人之所以为人,一定程度还在于人的“精神追求”,于此,“文化”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涵养我们精神世界的“沃土”。
如果我们只在物欲中沉浮,而不知我们还需保有健康的精神世界,那么我们就和狩猎场上的只是被欲望驱动的猛兽无太大区别,现代科技于“野兽”而言,又有何意义?
一言以概之,在颜小二心里,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传统文化,更要珍惜传统文化,原因之一是因为文化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是让人区别于野兽的存在,同时传统文化的主要作用是让我们突破“功利境界”,克服“机心”,继而走向“天地境界”之圆满的必要良药。
1、文化让人区别于“野兽”在《世俗智慧的艺术》中有这么一段话:
人生来本是一蛮物,唯有文化才使他高于禽兽。
简单的一句话,却点出了“文化”之于人类的意义,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起着让人脱离野蛮、走向文明与秩序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思想家荀子曾犀利提出“性恶论”,他指出,人的本性有“恶”的趋势,如果不后天接受“教化”,用礼乐规范言行、修养德行,那么自己“利己”的天性就容易膨胀,人便容易沦为欲望的奴隶,和“走兽”一般。那个时候,荀子所说的“礼乐”绝对不是当时他们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当代先进科技”,而是一脉相承、汇集了几代人智慧的知识、民俗、文化等等的结晶。
于此,推而广之,就我们今人来说,我们还未脱离我们“利己”的自然本性,我们亦生来就有向“恶”的趋势,我们同样需要接受教化、学习悠久历史中充满智慧和人文底蕴的知识,以此涵养我们的德行、优化我们的言行。从这种角度上说,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确实起到让我们区别于“野兽”的作用。
2、就现代文明而言,传统文化让我们收敛“机心”颜小二和许多90后一样,有幸坐上了现代科技的快车,来到了基本上不会为一口口粮发愁的科技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但是,相比于谋求一口口粮的那种田间劳作般的辛苦,内心的喘息声时而让我头晕脑胀。
没错,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平凡的上班族的我,也多次为工作上、生活中的一些“机心”而烦恼不已,也曾被“内卷”所裹挟,经常在身不由己和声色犬马来回切换,五天之后,早已疲惫不堪。
就现代人的需求而言,颜小二感同身受的便是:缺少安宁的内心。而传统文化中让我们收敛“机心”、让内心安宁的人文哲思有太多,这些都是治愈现代人内心苦闷的良药。
在《庄子》一书中记录着这样一句话: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这句话是说,用多了机械类的东西,受到这种“灵巧转换”的启发,必定会出现机巧之事,机巧之事一定会激发人们机变之类的心思。这种心思在心中久了,曾没有受到世俗沾染的空明内心定然会不再齐备,空明的内心也会不似从前。于此,人的精神就不会安定,而精神不安定,人将会离“道”越来越远。
在道家看来,人最大的快乐就是与“道”相伴,背“道”而驰,只会让人在忙于奔命中疲惫不堪而无所得。
所以,限制、束缚自己的“机心”、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当代人一生的课题,而拿下这一课题的突破口,便在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写到最后最后写一点颜小二的肺腑之言吧,我从一个懵懂而功利的小女孩成长成一名稳重的姑娘,期间经历过颠覆三观的虚伪、冷漠的看客、颠倒黑白的污蔑,也曾奋起战斗过,但更多以失败告终,那些日子里,我坐立不安,心神不宁。
但是自从我在就研究生期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后,我渐渐开始理解旁人的“利己”、“冷漠”与“自私”,也开始反省自己的“虚荣”、“狭隘”甚至是“天真”。当我看明白并理解旁人利己的动机的时候、当我发现生活的追求不在于他人的一言一行,而在于自己内心的愉悦的时候,旁人的自私不再面目可憎,而我的心境也更加豁达。
于此,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它可以告诉我们,生命绝不仅仅只是眼前的功利与苟且,这个世界存在更让人心之向往的“别有洞天”,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痛苦,不是旁人与自己过不去,而是我们不放过自己。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一点来说,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 “夕阳文化”,只能当作是古董或是文物而珍藏起来,对于这种观点是不值一驳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图案只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而正是这支永不枯竭的细流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标志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相信大家对标志并不陌生,在经济信息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用于公众和社会活动的公用标志,还是用于商业性质的商标或是有关专利的专用标志,都可谓是无处不在。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种,是具有相当视觉美感的一种艺术造型,但它同时也是实用美术,它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近年来标志成为了CI策划的主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个产品的名称,更是商品制造商的代言人和企业形象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现代商品社会中,标志属于现代设计的范畴。
可是现代设计是不是就等于要将传统摒弃、淘汰甚至与之隔绝,又或是束之高阁,否则就是陈旧过时而体现不出创意感和时代感呢?当然不是。我们从近年来一些脍炙人口且深入民心的标志设计的佳作中不难看到设计者是如何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互相结合,互相融为一体的。
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设计者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识别,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中国银行标志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想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吧。
中国电信的标志是以“中”字及中国传统图案的回文作为基础,经发展变化而成的三维立体空间图案,寓意为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象征中国电信时时畅通,无处不达,形象的表达了中国电信的特点:科技、现代、传递、速度、发展,该图案装饰效果强烈,并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感,可以说是将传统文化运用得极具现代感的经典之作。
北京王府饭店的标志也是此类设计的佼佼者。王府饭店地处北京王府井,是一家五星级饭店,此地原是清朝皇室官宦的居住地,饭店的建筑外形具有中国传统古典风格,所以该标志采用几何图形构成,以中国“方胜盘长”吉祥图案为基本形,经变化成垂直和水平直线构成上下左右对称的正方形,有秩序的经纬穿插,表现出王府饭店的规范管理、优秀服务的含义。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在四角处的线条有意断开,意在描绘“井”字,暗示饭店位置,同时“井”字寓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意。图形中间的“王”,既是五府饭店的第一字,又代表饭店在同行中的王者地位。
在标志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向来推崇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处世哲学,而最能形象生动表述出这一哲理的,则要算“太极图”——阴阳鱼合抱、互含,两条鱼的内边衔合得天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为正圆。通过这个“太极图”,祖圣和先贤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这个“太极和谐原理”,无论个人之间、家庭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乃至人类与自然之间,都是广泛适用、概莫能外的。而在设计这个概念中,我们则把这种形式称之为“互让”。也正是因为这个太极图所蕴含的深刻意义,联合国选定中国传统太极图案作为2001年8、9月间在南非举行反对种族歧视世界大会这一盛会的会徽。设计者对太极图案进行了艺术加工,将黑白两色的阴阳两极增加了不同层次的灰色作为过渡,象征着各国人民虽然种族、文化及地域不同,但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却能取长补短、和睦相处。这个标志,不仅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把中国一向主张和平共处的原则和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向世界传播。
现今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了。从申办奥运会中所设计的申办会徽,到正式的奥运会徽,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特色,受到全世界的一致称赞。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中国结”象征着吉祥如意,也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大家心心相连、团结一致的精神;太极拳则是中国的国粹,整个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的深刻涵义。
正式的标志更为出色,这个标志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传达和代表了三层含义:一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印章作为标识主体图案表现形式,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为主题图案基准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代表着民族与国家,代表着喜庆与祥和。二是作品主体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传递着友好、真诚与热情。三是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人形,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强调了以运动员为主体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满动感与活力。这个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赞不绝口,称其“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
其实诸如此类的设计还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标志中所采用的中国古代刀形钱币;港龙航空公司标志中的象征着生气勃勃、飞黄腾达的龙的造型图案等等,都深为人们所熟知并喜爱。仅是在标志设计这个的小小空间里,我们都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创作动力,更何况在现代其他各种文化艺术领域之中,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所以说,传统并不等于过时,传统文化也不会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将它们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并且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只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更不能视之如敝履,犹恐扔之不及,我们需要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作为每一个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担负起这一份责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